《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精选7篇)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精选7篇)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精选7篇)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方法:转换研究法、实例归纳法教学用具: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墨水、空气压缩演示仪、硝化棉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说课讲稿(实验创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说课讲稿(实验创新)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验是在教科版九年级物理十三章第二下面我将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目标、节《内能》这节课中。

实验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是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现象中的一种重要实例,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而,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个规律,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

由于“内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九年级学生在学习这一段知识时,普遍感觉比较生硬。

做好这个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做功与内能的关系,也为学生学习内燃机的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与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3)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和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活动和演示实验,提升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实验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先由一系列的学生体验活动和教师的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小,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说明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但是课本中给的两个实验有一些不足。

甲实验成功率低,实验室配备有空气压缩引火仪,有硝化棉就不用说了,如果没有硝化棉怎么办?现制取来不及了,用什么代替效果好?乙实验,主要是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但不能直接的显示出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现象,只能通过有白雾说明内能降低,可信度低。

实验改进:实验中我将教材中常用的硝化棉改为火柴头。

不仅材料更易获得,实验现象也更加的明显。

我的自制教具(它使用了一个1.5L的矿泉水瓶;在瓶盖处安装有气门芯,它能使气体进得去出不来;瓶盖用绳子与瓶身相连起到保护作用;在瓶的侧壁上放入一个感温探头,用玻璃胶密封,感温探头连接数字温度计,温度计可时时显示瓶内气体温度的变化,也反应瓶内气体内能的变化;为了加强实验的效果,事先放入几滴酒精。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改进与创新说课稿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改进与创新说课稿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改进与创新说课稿说课文稿一、使用教材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第12.1《认识内能》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针筒实验注射针筒,温度传感器,玻璃胶枪,输液三通管自制教具——打气瓶实验气门芯,塑料瓶,温度传感器,打气筒三、教材及学情分析(一)分析教材本节在第十二章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宏观能量向微观能量的过渡,上接机械能与机械功,下启内能与热机。

主要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笔者将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这一方面进行实验创新与突破。

(二)分析学生内能概念抽象,学生对其陌生,但生活中现象常见,可以利用九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强,好奇心足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学,用看得见的现象反映看不见的内能变化,突破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难点,引导学生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分析教材中实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本节中的活动一,教材主要展示了两个实验进行说明,分别是刀在磨刀石上摩擦后温度升高,以及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

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指出,实验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素材,建议是简单易行,效果新奇的实验以及简单的生活实例。

并对进一步学习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重要作用。

四、过往不足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的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仪器不易操作在对气体做功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空气压缩引火仪,在使用过程中费力且易造成仪器的损坏。

为了增大成功率,一般由教师演示操作,而学生的体验感就不足。

(二)现象不易观察由于实验过程极短,学生容易错过。

并且在产生火花后,教师无法有效说明在这么快的情况下,是由于压缩仪本身活塞撞击是硝化棉起火还是压缩空气温度升高使硝化棉起火。

(三)不全面课本中的两个例子重点在于“外界对物体做功”,而对“物体对外界做功”带来的改变则没有提及,是不够全面的。

五、实验创新要点及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改进需要针对“三不”(不易操作,不易观察,不全面)来进行改进,目的是依据课标,创新出成功率高,便于观察,能同时研究物体对内对外做功带来内能变化的实验。

13.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

13.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
2.辨析关于“热”的两个物理量内能,热量的实例。
“热”字有着多种含义,有时表示热量,如________,有时表示内能,如________,有时表示温度,如________。
(1)盛夏,我们感到很热。(2)液化气燃烧时放热。(3)雪熔化成水时要吸热。(4)摩擦生热。
3.解释生活中的改变物体内能的生活实例,比如电锯锯钢产生的火花是什么原因?(电锯对钢铁做功,是钢铁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从而产生火花。)
教师姓名
洪卓霞
单位名称
伊宁市第二十三中学
填写时间
2020年8月28日
学科
物理
年级/册
九年级(全一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十三章 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热传递的概念琐碎,内能、温度、热量三个物理量的辨析理解不易,且理解做功的两个实验,弄清其分别对学生来说抽象难以理解,所以是难点。
2.举借钱的例子,解释热量的定义,明白热传递的只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明白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3.观看两个做功改变内能方式的实验演示视频。教师引导讲解实验过程,让学生练习说出实验过程,从而理解总结出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的结论。也能够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小结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一、热传递
1.定义
2.条件
3.结束标志
4.实质
5.热量符号及定义
二、做功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3.做功的实质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辨析哪些属于热传递方式、哪些属于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说课稿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说课稿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对前面所学分子热运动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比热容、热机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角度来理解热现象,初步建立能量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分子热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但是对于内能的概念以及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实例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能用做功和热传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热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2、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

(2)用做功和热传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内能》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内能》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内能》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热与能》第三节《内能》二、实验器材(一)学生实验器材:seek热成像仪(如图1)、铁丝、烧杯、热水、冰块、砂纸、气球、打气筒、黑板贴、水粉笔、丝带。

(二)演示实验器材:seek热成像仪、温差风扇(如图2)、热水、冰块、气球、打气筒。

(三)拓展实验器材:seek热成像仪、铜棒、钢棒、热水、火柴、酒精灯、铁架台、凡士林。

图1图2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在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热与能》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经常需要测温,而传统的测温方式有触觉感知、使用温度计和DIS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热成像仪横空出世,它可以更有效直观地对物体及周围的环境进行测温,是本单元教学的核心仪器。

热成像仪测温较之以往的测温方式有如下四个方面的优势:优势一:测温精准化。

普通热成像仪的精度就可以达到1℃,更专业一些的热成像仪的精度则可达0.1℃,故而热成像仪对于微小的温度变化很灵敏,可以测出我们以往测不出的温度;优势二:测温过程化。

通过热成像仪学生可以看到物体动态的温度变化过程,实验现象更形象生动,印象深刻令人信服;优势三:测温全面化。

由于物体各个部分的温度其实并不是统一的,在以往的测量方式中,我们只能知道物体中某一点的温度,而通过热成像仪学生可以看到物体各个部分温度的分布情况,对物体各部分温度的分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优势四:测温便携化。

热成像仪小巧轻便易携带,直接插入装有应用程序的手机上即可以使用操作便捷,将摄像头对准测量物即可进行实时测量,拍照录像功能一应俱全,学生在课上学会使用热成像仪后,就能利用热成像仪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下面,我以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热与能》第三节《内能》为例,展示热成像仪在这一课时中的突出作用以及出色表现。

1、抽象概念具象化在以往的课例中,通常是通过复习分子动理论,类比机械能得到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但是,内能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初二学段的学生只通过理论推理并不便于理解,为了突破内能的概念这一难点,本节课在内能的引出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温差风扇。

《气体内能的改变》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气体内能的改变》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气体内能的改变》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二、实验器材带橡胶塞的注射器(自制),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

三、实验创新要点1.本实验中利用常用的注射器和实验室现有的橡皮塞制成自制器材,加上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还有电脑,就能完成实验,所以实验装置简单且便于携带。

2.利用现代化数字显示,将物理中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利用这一组简单装置实现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和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这两个实验的演示,从而节省了实验器材、节约了资源,起到一组多用的作用,具有一定环保意义。

四、实验原理1.外界对气体做功(压缩气体),气体内能增大;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推动活塞)气体内能减小。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外界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界做功与气体内能大小变化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气体内能的改变间接通过数据和图像显示出来,实现物理现象的数字化动态呈现,让学生体验转换法思想在物理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难以观察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化手段展现出来,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科技解决物理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探索新科技的精神。

六、实验教学内容本实验是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中,物体内能改变的两个演示实验。

但是由于实验存在不足之处,所以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创新。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实验来源:本实验出自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二节(二)分析原实验不足1.空气压缩引火仪点火实验不足(1)棉花团选取不当,会导致实验失败。

因为棉花团选取太大,或者棉花团没有撕散开,当用力推动活塞时,棉花不会燃烧,从而实验失败。

(2)力量不够、速度太慢,会导致实验失败。

因为在本实验中,如果手推动活塞压缩气体时力量不够,或者速度太慢,棉花团也不会燃烧,从而实验也失败。

(3)金属杆活塞上的橡胶环容易老化、硬化,使仪器的气密性降低,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人教版高二物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案

人教版高二物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案

高二物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案人教版高二物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物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做功、热传递.2.知道内能的变化可以分别由功和热量来量度.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难点:对做功和热传递等效性的理解.三、教与学教学过程: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对给定的物体其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导致物体的内能变化,那么通过怎样的物理过程来达到物体内能的变化是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演示】在一个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块棉花,尽快压下活塞,可看到棉花燃烧起来.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演示】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插进一只灵敏温度计和一根气针;另一端有一可移动的胶塞(用卡子卡住),用打气筒慢慢向容器内打气,增大容器内的压强.当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读出灵敏温度计的示数,打开卡子,让气体冲开胶塞后,再读出该温度计的示数,实验时可以观察到,胶塞冲出容器后,温度计的示数明显变小.2.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二)热传递可改变物体的内能【演示】点燃酒精灯,将铁丝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让一名同学手握铁丝的另一端,一会就觉得发烫.此实验说明:热量从铁丝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这一端的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1.热传递:没有做功而使内能改变的物理过程叫做热传递.做功使物体内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内能的改变就用功数值来量度.外界对物体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对外界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内能的改变是用热量来量度的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2.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3.做功和热传递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做功使物体的内能改变,是其他形式的能量和内能之间的转化(不同形式能量间的转化)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改变,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同种形式能量的转移)【例1】金属制成的气缸中装有柴油与空气的混合物,有可能使气缸中柴油达到燃点的过程是()A.迅速向里推活塞B.迅速向外拉活塞C.缓慢向里推活塞D.缓慢向外技活塞【解析】物体内能的改变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而且两者是等效的迅速向里推活塞,外界对气体做功,而且没来得及进行充分热交换,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如果达到燃点即点燃,故A正确.迅速向外拉活塞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B错.缓慢向里推活塞,外界对气体做功,但由于缓慢推,可充分进行热交换无法确定温度情况,故C错.同理D错.正确答案是A.【例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质量的两种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增量一定相同B.一定量0℃的水结成0℃的冰,内能一定减少C.一定量气体体积增大,但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内能一定减少D.一定量气体吸收热量而保持体积不变,内能一定减少【解析】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相互作用的势能之和.相同质量的两种物体,分子数不同,初始温度及分子间相互作用都不尽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内能增量不一定相同,选项A不正确.0℃的水结成0℃的冰,既放出热量,又增大体积对外做功,因此,其内能一定减少,选项B正确.一定量气体经历绝热膨胀过程,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一定减少,选项C正确。

[精品]新高中物理2.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高中物理2.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优质课教案

第二讲热力第一定律§21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力第一定律2.1.1、作功和传热作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如果外界对系统作功W。

作功前后系统的内能分别为1E、2E,则有-E=WE21没有作功而使系统内能改变的过程称为热传递或称传热。

它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而发生的转移内能的过程。

在热传递中被转移的内能量称为热量,用Q表示。

传递的热量与内能变的关系是-E=QE21做功和传热都能改变系统的内能,但两者存在实质的差别。

作功总是和一定宏观位移或定向运动相联系。

是分子有规则运动能量向分子无规则运动能量的转和传递;传热则是基于温度差而引起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能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的传递过程。

2.1.2、气体体积功的计算1、准静态过程一个热力系统的状态发生变时,要经历一个过程,当系统由某一平衡态开始变,状态的变必然要破坏平衡,在过程进行中的任一间状态,系统一定不处于平衡态。

如当推动活塞压缩气缸中的气体时,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均要发生变。

在压缩气体过程中的任一时刻,气缸中的气体各部分的压强和温度并不相同,在靠近活塞的气体压强要大一些,温度要高一些。

在热力中,为了能利用系统处于平衡态的性质研究过程的规律,我们引进准静态过程的概念。

如果在过程进行中的任一时刻系统的状态发生的实际过程非常缓慢地进行时,各时刻的状态也就非常接近平衡态,过程就成了准静态过程。

因此,准静态过程就是实际过程非常缓慢进行时的极限情况。

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其准静态过程可用V p -图、T p -图、T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注意,只有准静态过程才能这样表示。

2、功在热力中,一般不考虑整体的机械运动。

热力系统状态的变,总是通过做功或热传递或两者兼施并用而完成的。

在力中,功定义为力与位移这两个矢量的标积。

在热力中,功的概念要广泛得多,除机械功外,主要的有:流体体积变所作的功;表面张力的功;电流的功。

(1)机械功有些热力问题中,应考虑流体的重力做功。

《做功改变内能》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做功改变内能》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做功改变内能》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做功改变内能二、实验器材温度传感器,注射器,传感器终端,计算机,改进的打气筒,玻璃瓶,普通打气筒,胶塞(打孔),细绳,气针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一)实验一、温度传感器研究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的变化,实验二、改进的白雾实验(二)实验三、打气筒升温的秘密、实验四、探究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变化的情况四、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总结归类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2)通过实验得出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增大或减小内能从而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内能变化量和做功多少之间的量化关系,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时能量变化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学生试验、气体做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法在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2)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能量及其转化的理解;(2)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五、实验教学内容”得出结论: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法:热传递和做功。

得出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热传递。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例子中,热传递可以增大或减小内能,我们对铁丝做功,铁丝的内能增大,如果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的内能又会如何变化呢?我们用注射器封住一段气体并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以此来研究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的变化的情况。

如何实现对气体做功。

教师提问:怎么用这个仪器检验气体对外做功时能量的变化的情况?图1图2师:温度确实下降了,并且末温低于室温。

向学生提问这个温度的变化可能是由热传递引起的吗?类 起分析,得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缩活塞。

第2课时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案)

第2课时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案)

第2节内能第2课时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生活事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3.通过分析、对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教学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学难点】热量的概念,做功和热传递的比较.【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压缩空气引火仪、塑料瓶(带塞子)、打气筒、乙醚、脱脂棉等.学生:铁丝、铁锤、砂纸、火柴、保温水瓶(盛有热水)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上一节课时我们认识了内能,知道了内能与温度的变化关系,知道了内能的影响因素,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两个实验,想想老师是通过什么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验1:把一根粗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实验2:教师引导两名同学上讲台,演示两手互搓实验,发现手互搓后变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学生观看实验后,对改变内能的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引入课题.【进行新课】知识点1 热量和热传递1.热传递师改变物体的温度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那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使一根粗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大家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动手做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然后看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各种猜想,并思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学生发表各自探究后的意见.教师收集、整理并点评使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办法:①可以用锤子敲打铁丝;②用砂纸摩擦铁丝;③用开水烫;④点燃火柴加热;⑤弯曲铁丝;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方法进行分类归纳,并说出分类依据.生:①②⑤外力做功;③④给它加热.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①②⑤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而③④的“加热”其实是使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热传递过程中内能如何变化呢?生: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板书: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两个物体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2.热量的概念师请同学们再想想,如何能使一杯开水的内能减少呢?生1:把开水杯放入冷水中浸泡一会儿.生2:在开水杯中放入冰块.生3:把开水杯放进冰箱中一会儿……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热量.板书: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热量来解释开水温度降低过程中内能的变化.生:开水温度降低,放出热量,内能减少;而冷水、冰块周围的气体、冰箱中的气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例题1(多媒体展示)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B.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一定降低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D.物体内能增加时,温度一定升高解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它们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也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所以A选项错误;当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分别吸收和放出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所以B、D选项错误;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动能增加,所以内能一定增加,因此C选项正确.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利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师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冬天,我们感觉手很冷时,为了让手变得温暖,你通常有哪些做法?生:(踊跃回答)双手来回搓;往手上哈气,握着热水袋、暖炉;晒太阳;烤火;劳动;跑步……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并予以肯定.师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在我们用气筒不断给自行车车胎打气的过程中,你能感觉气筒壁的温度有什么变化?生:气筒壁温度升高了.师好,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教师演示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验分两步进行,为便于比较,第一步中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直接压缩筒内空气.师提问:筒内空气的温度、内能有无变化.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么能看得见?教师接着演示第二步:将易燃物棉花放入厚玻璃筒内,并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棉花燃烧起来)师接着提问:(1)研究对象是什么?(2)为什么放入棉花?生:(1)研究对象是空气,而不是棉花.(2)放入棉花的目的是利用转换法显示空气温度升高.教师总结:这个实验说明空气的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那反之,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有何变化?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演示:教材P9页《演示》中的实验2.)提示:用饮料瓶代替大口玻璃瓶进行实验(更安全,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瓶盖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水雾起了什么作用?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看法.教师点评:压缩气体时,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空气将热量传递给水,使水的温度升高.瓶内气体推动塞子做功时,内能减少,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白气”(小水滴).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板书: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师同学们,内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与内能打交道,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内能.内能利用得好时能给我们人类带来好处,利用得不好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请大家阅读教材P9页《科学世界》——“地球的温室效应”短文.并请大家思考“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怎么回事?我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例题2(多媒体展示)下列所描述的场景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B.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受到热C.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多年的积雪融化了D.古代的人钻木取火解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即做功和热传递.加剧的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多年的积雪由于吸热而融化,这是热传递使雪内能增加的结果,而其他三项都是摩擦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故正确选项为C.答案:C例题3(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三幅图,它们共同反映了哪些物理知识?(至少写出两点);(1)——————————————————————————————————————————————————————(2).——————————————————————————————————————————————————————答案:(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2)内能和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课堂演练【课堂交流、小结与延展】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知道内能的概念,了解了内能的特点,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还明白了内能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呢?请相互交流、讨论.生1: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内能不同于机械能,是微观分子具有的能量的体现.生2: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内能.生3:内能和机械能等其他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生4:热传递过程中有内能的转移,那么,进行热传递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师从上面实验中,把开水倒入冷水中,开水放出热量,冷水吸收热量,开水温度降低,冷水温度升高,最后,两者温度相同时,不再进行热量传递.可知,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生5:我们说物体温度高,温度低,那也可以说物体含有热量多或含有热量少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热量不能含有,温度不能传递”.因为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体现出来的,没有温度变化,就没有热量变化,所以,热量是动态量;而温度则不一样,是状态量.生6: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课后你们可以根据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探究,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结束语】同学们,我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类比法”和“转换法”.我们通过把内能与机械能进行类比,大家知道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且还知道了影响内能的因素.我们通过转换法,知道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内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利用它.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课后作业1.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节课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师生共同走进这一神奇的物理殿堂.2.构建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在理解改变内能的方法时,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利用取暖的做法,体会改变内能的方法.这种事例贴近学生生活,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参与教与学.3.在帮助学生理解热量的概念时,可以把热量、温度、内能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使学生达到较深入的理解热量概念的目的.暖气片安装在什么位置好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是很不容易传热的,那为什么暖气片却能把整个房间里的空气烘暖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气体是会流动的,并且是热胀冷缩的.靠近暖气片的空气首先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变得轻了便往上升;其他部分的冷空气就流到暖气片的周围,来填补上升空气空出来的位置,它受热后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接着也往上升;先前上升的空气渐渐变冷,密度又增大了,便往下流.这样,房间里的空气便开始上下“对流”起来.在对流的过程中,整个房间里的空气都热起来,室内也就暖和了.因为热量是暖气片上散发出来的,所以安装的位置要选好.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暖气片大都安装在窗台下面.这有两个好处:第一,由于暖气片接近地面,能使室内的全部空气发生对流,所以保持了室温的均衡;第二,一旦空气从窗户缝里钻进来,暖气片就把它加热,起到了防冷的作用.人们选择适当的位置安装暖气片,是为了空气更好地对流.其实,这个问题在很多地方都要考虑,比方说,锅灶上的烟囱、仓库的天窗与地窗,究竟安在哪里好?都是有讲究的.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观察一番,想想它的道理.。

九年级物理全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案 新人教版

安徽省阜阳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案新人教版际,做好本节课的教学工作
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呢?
液体,由于
,有的想师:刚才同学们能想出许多的办法来,现在我们再把这些办法比较一
如果学生没有一下子成功
起分析原因,一定会有不少学生提出他的动作慢了!

改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约两三分钟后,由学生归纳两种方式中内能改变量度方法.做功使物体内能发生改变时,
生乙:热传递使物体内能发生改变时,内能的改变用热量
的是什么办法,大家能不能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实例:。

《功、热和内能的改变》 说课稿

《功、热和内能的改变》 说课稿

《功、热和内能的改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功、热和内能的改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功、热和内能的改变”是高中物理热学部分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也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能量转化问题密切相关。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介绍了功和内能的关系,再引入热和内能的关系,最后得出热力学第一定律。

这种逐步深入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起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正确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对能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热学中的内能、功和热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比较陌生。

此外,学生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理解内能的概念,明确内能与温度、体积等因素的关系。

(4)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并能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做功和热传递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2、教学难点(1)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功、热和内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十校联赛”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十校联赛”一等奖
热传递的实质: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做功的实质: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3分析指出:
(1)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具体内容: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
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
(2)热传递的本质: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4通过对图片中做功的实例分析,指出:做功改变内能的本质是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老师在做“向装有少量水的瓶子内打气”的实验过程中,不断的向瓶内打气,使得瓶内的水蒸气气压增大,水蒸气的内能(填“增加”或“减少”),温度(填“升高”或“降低”)。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生活中人类改变物体内能的具体实例
2.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的区别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2.判断图片中关注的物体内能是否改变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对图片分类判断,分析物体为什么内能会改变。
2.指出改变内能的方法是热传递和做功。
教师姓名
鲁义琳
单位名称
昌吉市第三中学
填写时间
2022年8月31日
学科
物理
年级/册
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13章第二节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名称
理解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实质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内能、热量概念抽象学生对内能的增加或减少不能准确地分析判断,容易混淆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这是因为水蒸气对瓶塞,内能(填“增加”或“减少”)。温度(填“升高”或“降低”)。水蒸气而成小液滴。白雾未消失时,如果马上盖上塞子,再次向瓶内打气,则会看到。

内能的变化 国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内能的变化 国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内能的变化
(1)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如钻木取火)
(2)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如放置冰块使物体降温)
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一般见于气体和)以及,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必须有温度差。

热总是从热的一端传向冷的一端。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在热传递过程中,一般用热量来量度内能改变的多少。

热传递又分为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

实际上,这三种传热方式常常同时并存,因而,增加了过程的复杂性。

热对流流体依靠其宏观流动而实现的热传递过程称为热对流。

其特点是,在热量传递的同时,伴随着大量分子的定向运动。

热对流又分为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

①自然对流。

当流体内部存在温度梯度,进而出现密度梯度时,高温处流体的密度一般小于低温处流体的密度(水在0~4°C的反常膨胀等除外)。

②强迫对流。

靠外来作用使流体作循环流动,从而进行热量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的效果上是等效的。

做功使其他形式的能如等转化为内能;热传递使物体间的内能发生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7章第1节《物体的内能》第2课时的内容。

二、实验器材
图1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仪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一)整合实验、资源利用
把教材中的“压缩空气发热”实验和“蒸汽对外做功”实验整合在一套装置中,通过一个实验的两个实验步骤完成,而且第一个步骤产生的高压气体能被第二个实验步骤所用,不但充分利用了实验资源,减少了实验器材,而且节约了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安全可靠、成功率高
原实验“压缩空气发热”材料乙醚是一种极易挥发的有毒麻醉剂,储存易引发火灾,且实验成功率不高,还存在安全的隐患。

“蒸汽对外做功”实验中高温的蒸汽和弹出的木塞也容易伤人。

经过改进的实验十分安全,而且成功率十分高。

(三)形象直观、现象明显
利用探针温度计的示数一目了然地反映出了瓶内气体的内能变化,直观明显;冲出的气体做功使小叶轮转动,形象生动。

(四)便捷操作、简单实用
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相比,实验操作非常简单,只需轻轻按压玻璃胶枪以及关闭、打开阀门,实验现象就十分明显,且可以多次重复实验,实用性很强。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关闭阀门,按压玻璃胶枪,推动针筒活塞,压缩针筒内的空气,对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上升;
打开阀门,高压气体冲出,对小叶轮做功,使叶轮转动,同时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的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经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过程,增加实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2.乐于参与设计、观察、实验的科学实践,具有科学探索、科学创新的精神。

六、实验教学内容
1.设计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利用自制教具观察、分析、建构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一科学知识。

2.利用生活经验与实例分析、归纳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三种方法:热传导、对流与热辐射,并通过学生活动,了解对流的成因。

七、实验教学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课程改革要求,本课采用“探究创新”教学,通过以下6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创设情境:冬天手冷时,我们只要搓一搓手,就能让手暖和起来,你知道这里蕴含着的科学道理吗?
设计意图:生活化的问题启动了学生的思维。

建立假设:学生猜想,可能双手摩擦,手对手做功可以增大手的内能。

提出问题:外界对物体做功,是否能增大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又如何改变呢?
建立假设:学生在生活经验或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完成猜想。

(二)自主合作,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为降低难度,教师先规定实验对象为空气,并从研究的问题出发,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1.设计外界对空气做功时,通过什么方式对其做功?
2.设计空气对外做功时,通过什么方式使其对外做功?
3.如何体现空气对外做了功?
4.如何检测物体内能的变化?
5.装置是否需要密封?
设计意图:在问题链的引导下,教师为学生搭建梯子,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保持学生积极的思维。

设计实验: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要求:
1.实验简单易行,具有可操作性。

2.以简图文字形式绘制在实验活动单上。

汇报方案:学生上台展示并汇报设计方案,引导学生评价并完善实验方案。

(三)质疑反思,创新实验
展示如图2、图3的教材实验并评价教材实验的不足:实验器材多,实验准备及操作费时,以及安全性低、操作技巧高等不足。

图2压缩空气发热图3蒸汽对外做功
质疑反思:能否利用一套装置就能检测外界对空气做功和空气对外做功这两种情况下的空气内能变化?
设计意图:对教材的挑战和质疑瞬间点燃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呈现如图1的创新实验装置:做功改变内能演示仪。

设计意图:实验装置并不是突兀地呈现在眼前,而是学生感受到是自己设计的成果,有喜悦和惊奇。

(四)观察实验,建构新知
观察演示实验:做功改变内能演示仪
1.关闭阀门,往里推动针筒的活塞,对空气做功,温度计示数升高;
2.打开阀门,高压气体冲出,推动小叶轮转动,温度计示数降低。

建构新知: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转化。

(五)分析比较,深化知识
提出问题:生活中除了通过做功让手暖和起来,还有什么方法也能增加手的内能?
比较分析: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如:用热水袋捂手、打热空调、取暖机、把手泡在热水中、晒太阳等。

教师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重点从发生热传递的物质种类以及物质是否直接接触等方面进行思考,在不断的剖析和分析中,引出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这三种方式,以及他们的区别。

随后,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归纳总结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热量都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学习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巩固、深化小学知识,进一步实现知识建构。

学生活动:水的对流
图4 水的对流实验
相比热传导和热辐射而言,对流的成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利用如图4的实验装置,进行分组活动。

实验步骤:
1.在玻璃管中装满水,并在上方滴上一滴蓝墨水。

2.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右下方,一段时间后,观察蓝墨水的移动方向;
3.将酒精灯移到玻璃管左下方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蓝墨水沿反方向移动。

通过上述的分组实验,学生认识到对流是下部气体或液体受热向上升,而上部温度较低向下降,通过冷热气体或液体的循环流动实现能量的转移。

(六)学以致用,感悟收获
学以致用: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1.买鱼的人把冰块放在鱼的(“上方”还是“下方”);
暖气片安装在(“靠近地面的位置”“远离地面的位置”)。

2.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
感悟收获:让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八、实验效果评价
(一)实验创新
以“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探究”为载体,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组合的创新技法对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创新实验取材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安全性高。

(二)教法创新
打破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发现与探索,自主设计,积极创新,
体验技术发明的过程,充分体现了STEM教学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