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海洋灾害情况

合集下载

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

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

目前重大环境问题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0年9月9日 | 浏览302 次]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

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1990.04.20•【文号】国海管字[1990]196号•【施行日期】1990.04.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1990年4月20日国海管字(1990)196号)国务院、军队有关部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各海洋产业部门: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建设、海上生产作业及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海洋环境状况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特别是海洋灾害问题日益为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所关心与重视。

为顺应客观需要,开拓更为广泛的海洋公益服务领域,我局根据多年及当年的近海污染监测、近海标准断面监测、船舶测报、海洋浮标监测、沿海海洋台站观测,以及各类专项调查所获资料,结合海洋环境的研究、预报和警报等综合分析结果,于每年第一季度末发布上一年度的“中国海洋环境年报”,以便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这些情况,并对当年可能出现的异常与灾害及早作准备,以保障沿海及海上生产、开发活动的安全、海洋环境的保护、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海上执法管理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还将编制内容更详细、信息量更大的三份专项公报或年报,即“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及“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年报”。

这三份材料社会更为关心,定于每年五月份发布。

鉴于“年报”的使用范围较大,为不断改进并完善此项工作,望各部门及时将“年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反馈我局,同时还望各部门将自行开展的海洋环境研究、调查所获成果通报我局,以期使“年报”内容更充实、服务效果更好。

来函或材料请寄:天津市七十五号信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邮政编码:300171。

1949-1990年洪水灾害年表

1949-1990年洪水灾害年表

1969年
发生时间洪水受灾区域或地区受灾人口
(万人)死亡人口
(人)
受灾面积
(万公顷)
7月4~5日钱塘江流域新安江水系安徽、浙江2省8728.77
7月10~16日长江流域中游及淮南地区湖北、安徽2
省82县(市)和地区
1191.321655147.2
小结:本年洪涝灾害长江流域尤为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灾面积463.18万公顷,成灾面积155.29万公顷(长江及新安江水系);长江流域受灾人口1251.56万人,长江、黄河两流域及浙江省死亡2661人,湖北省伤3209人,长江流域当年直接经济损失23293.55万元。

经济损失(万元)灾度(I)
2
8436(安
徽六安地
区当年)
3
63.18万公顷,成灾面积155.29黄河两流域及浙江省死亡2661。

1990年以来国外特大地震

1990年以来国外特大地震

1990年以来国外特大地震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18期1990年 1月20日,伊朗西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7级地震,造成4万人死亡,10万人受伤。

2001年 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里氏6.7级地震,造成2.5万人死亡,16.6万人受伤。

2003年 12月26日,伊朗巴姆大地震,震级里氏6.7级地震,造成31884人死亡,1.8万人受伤。

2004年 2月24日,摩洛哥北部胡塞马地区发生里氏6.5级强烈地震,造成628人死亡,926人受伤。

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附近海域发生大地震,震级超过9级,地震及随后引发的大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各国超过22万人死亡或失踪。

其中印尼有近17万人死亡或失踪。

2005年 2月22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扎兰德市郊区发生里氏6.4级地震,造成600多人死亡,近千人受伤。

3月28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中灾情最为严重的尼亚斯岛有633人死亡,50人失踪,约2.76万人无家可归。

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造成巴基斯坦7.3万人死亡,近13万人受伤,280万人无家可归。

2006年 3月30日和31日,伊朗西部洛雷斯坦省两座城市博鲁杰尔德和多鲁德附近地区发生数次里氏5至6级地震,造成66人死亡,近千人受伤。

5月27日,印尼日惹和中爪哇地区发生里氏5.9级地震,造成至少6000人死亡,约2万人受伤,20万人无家可归。

7月17日,印尼爪哇岛西南海域发生里氏7.3级海底地震及海啸,造成654人死亡,约329人失踪,978人受伤,约10万人无家可归。

根据中国政府编制的《国际地震应急预案》,地震灾害时间分级共有4级。

其中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里氏7.0级以上地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的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50人至300人以下死亡,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震级达到6.5至7.0级的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20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评述

20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评述

20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评述作者:于运全在大量的官私文献中,存留有许多灾害史料,其中也不乏海洋灾害史料。

丰富的史料为海洋灾害史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就中国海洋灾害史的研究现状来说,情形却不容乐观。

当前,中国海洋灾害史的研究无论是在海洋史学或灾害史学的建设中,都是十分薄弱的一环。

以历史学为本位的海洋灾害史研究成果更是寥若晨星,在当前海洋灾害史研究中唱主角的大多是海洋学界或科技史学界的学者,这也使得海洋灾害史研究成了海洋学研究或灾害学研究的附庸。

本文在充分发掘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运用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学界零星、分散成果的总结,梳理出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的概貌,希望能有助于看清前行的方向,以利于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史的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和阶段。

一、海洋灾害史料的整理中国海洋灾害的史料广泛分布于正史、沿海地方志、各类档案、笔记小说及碑刻、沉船等文献或实物资料中。

因而,海洋灾害史料的整理是一浩繁的过程。

1978年印行的《中国古代潮汐资料汇编·潮灾》(以下简称《潮灾》)油印稿,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海潮灾害史料,此稿分地区并按时间顺序分列了中国沿海的潮汐灾害史料,该资料虽总体上较为简略,但有些材料属实地调查所得,弥足珍贵。

陆人骥编著的《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在《潮灾》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浙江及苏南的方志材料,还收入了如《钦州地区历史自然灾害文献记载摘编及台风暴潮实地调查记录》中的潮灾史料及调查材料。

该书按时间顺序,将同一地区的史料编排在一起,不同文献的记录附于其后,以资比较。

作者还对部分史料进行了考证和辨误。

长期以来,此书为海洋灾害研究者广为引用。

但其不足之处是有些地区的资料相对较弱。

此外,晚清民国部分较为粗略,大量的报刊、档案材料没能收入。

宋正海主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其“海洋表”是在《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简编,增加了些笔记小说中的材料,以时间为序列出,有利于统计分析,但仍然不够全面。

灾害地理学——赤潮、风暴潮、咸潮

灾害地理学——赤潮、风暴潮、咸潮

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 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 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 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 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 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 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 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 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 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 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 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三、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 潮毒素,当鱼、贝类 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 摄食这些有毒生物, 虽不能被毒死,但生 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 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 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类如果 不慎被人食用,就引 起人体中毒,严重时 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 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 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 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 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 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 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 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 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 恶心、胸闷、站立不稳、 腹痛、呕吐等,严重者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
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 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 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 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 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 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Source: Roland Berger & Partners-analysis
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现状的分析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现状的分析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现状的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界定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自然变异,其中既包括地球自身的变异,也涵盖人类活动诱发的变异,这些变异的现象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预想不到的不同程度的损害,即构成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消极或破坏作用,是人类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在中国,“由一定自然背景下产生的、超出人民控制和承受能力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秩序的自然事件”种类众多,其中对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一、地质灾害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

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

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二)滑坡。

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

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中国1998至2009间的大型自然灾害.doc

中国1998至2009间的大型自然灾害.doc

1998-2009中国自然灾害19981998年,我国频繁出现多种气象灾害,尤其是暴雨洪涝范围广、灾情重,是建国以来少有的重涝年份之一。

1998年,我国相继发生了3次大的自然灾害: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洪水,近海海域的赤潮和内蒙、新疆的沙尘暴。

状况气候变化 1998年,大部分地区雨量显著偏多,导致本年度洪涝灾害严重。

其中东北西部、淮河流域大部及江南大部雨量偏多2~5成,内蒙古东部、江西北部偏多达5成以上。

全国范围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一般偏高1~2℃,东北东部和内蒙古大部偏高达2℃以上;除东北北部、新疆大部、贵州大部等地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均为建国以来同期的最高值或次高值,1997/98年度冬季是自1987年度以来的连续第12个暖冬。

1998年内,只有3个台风在我国登陆,是建国以来登陆台风个数最少的年份之一,台风初始登陆时间也是最晚的。

从农业生产角度看,全国大部分地区雨水丰沛或适宜,干旱灾害轻,热量充足,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属一般年景。

自然灾害 98洪水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本年度暴雨洪涝出现范围广、洪水持续时间长,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沿江和沿湖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嫩江、松花江的洪水持续时间之长、洪峰水位之高、流量之大均超历史记录。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

沙尘暴 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到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

4月17~19日,新疆的北疆及东疆、南疆的一部分地区发生了6级以上沙尘暴。

5月20日,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又遭到了第二次沙尘暴的袭击。

赤潮 1998年造成严重损害的赤潮灾害共有五起,涉及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严重,而且发现了新的赤潮生物种。

其中,9月中旬到10月下旬,渤海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赤潮。

赤潮最大覆盖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对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

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

1.3海岸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其防止途径长期以来,为使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日已经不得工程技术,在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目标的同时.也是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环境肆意破坏的种种错误行为.从而导致生态改变.资源衰退,环境污染.1.3.1海岸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3.1.1滩涂围垦沿海滩涂属潮间带是海洋生态环境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海水增养殖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当筑堤围垦后,畅饮改变了原来的流场分布,地貌形态,海底地质组成和水质条件,使潮间带生态环境局部改变,从而影响到这里栖息的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如.辽宁东沟沿海筑堤围垦后,原来沿岸纵向泥沙流优势呗横向流所取代,在驻地前的淤泥粉砂底面覆盖了一层0.2m厚的细沙堆集层,底质粗化的改变,导致栖息蟹类的死亡或迁徙。

此外,在建有港口的海湾内围垦,往往会给近海航道带来一定影响。

如山东胶州湾由于不断围垦,使该湾50年内水域面积减少了120平方公里,约缩小水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导致湾口抄袭汊道过水断面减少,使青岛港主航道之一的沧口水道出现萎缩西移征兆。

1.3.1.2河口建闸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许多中小河流的河口兴建了挡潮闸,曾发挥积极作用。

但建闸后减少乃至基本失去了冲淡水及营养物质的来源,使海洋生物的产卵,孵化以及由于幼鱼生长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并切断了溯河性鱼类洄流的通道,从而导致河口极其附近还去潮间带的贝,蟹类和浅海带的鱼虾类等海洋生物群的数量或物种显著减少,使这两个生态环境的水产产量锐减。

天津海河口健闸后,天津银鱼绝迹,胜芳和白洋淀河蟹产量急剧下降。

此外,河口建闸,切断径流,改变了潮河口的动力条件,闸的上下游发生严重淤积,使建于河口区段的中小港口失去原有的功能。

如海河口建闸后,当年即将原来通海的大沽沙航道深潮淤平,通往天津市区长达67.1km的海河水道逐年淤浅,过去市区海河两岸靠泊1000至3000吨级客货轮码头,今已辟为河滨公园,使昔日的天津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我国主要的海洋灾害

我国主要的海洋灾害

我国主要的海洋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各类自然灾害的总损失中占10%。

因此,研究和预防海洋灾害对我国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洋灾害的种类有:风暴潮灾、海浪灾害、海啸、赤潮、海洋环境污染、海上溢油、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异常海况变动、海平面上升等,对我国危害较大的海洋灾害有:一、风暴潮灾风暴潮是由于海上风暴和气压变化而引起的一种海洋灾害,发生的地带主要在近岸,它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海水异常升高,漫溢于陆地,冲垮建筑物,淹没农田和人畜等。

国外学者曾经作过统计,全世界风暴潮灾所造成的人员生命损失高于任何其他自然灾害。

我国自汉代开始就有关于风暴潮灾的记载,死亡人数少则几百多则几万乃至十几万。

1922年8月2日我国汕头地区遭受到一次严重的风暴袭击,首先是台风的袭击,呼啸的狂风震撼山岳,很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许多房屋的屋顶被吹得不知去向,接着台风又把海潮卷了进来,加上倾盆的暴风雨,使平地水深达到3米多,沿海的一些低洼地带,水深甚至达到数十米,许多村庄都被卷入海涛之中,这个地区的澄海县由于海水入侵,变为一片水乡泽国,全部生命财产几乎化为乌有。

80年代以来,随着台风的北移趋势,影响沿海地区的风暴潮已波及江、浙、沪乃至鲁、冀等省区。

1997年第11号台风造成的风暴潮,导致260亿元的经济损失创下了历史之最;1998年我国沿海的灾害性风暴潮比1997年偏多,从6月份至10月份在南海沿岸和东海沿岸频繁发生,主要影响段为广东、广西、海南,其次为福建、浙江、江苏和上海沿岸。

二、海洋环境污染近些年来,人类的多种活动加剧了海洋环境的恶化,特别是近岸海域污染加重,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是:船舶排放的废油,海上石油开采造成的漏油,船舶事故的溢油和陆上城市的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

海洋环境污染是一种完全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灾害。

我国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也日益严重,特别是与城市毗连的海域,海湾入海河口处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日益恶化。

福建省建国来最严重的风灾回顾

福建省建国来最严重的风灾回顾

福建省建国来最严重的风灾回顾由于台湾的阻挡,福建所受的台风灾害大有减轻;但台湾同时也增加了台风的不确定性,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使海峡里的风速减弱不多,大风范围也相当大。

五十六年以来,福建也遭受过多次惨烈的风灾,现在就简要地作一回顾,其实福建的风灾并不轻于直接面对大洋的广东海南和浙江。

凡提及台风登陆时的强度,如无特别说明,均指NMC所认定的强度。

以下编号均为NMC编号,括号里为命名(JTWC),后附有JMA、JTWC和CWB(90年代开始有HKO)的ANALYSIS ARCHIVE,标出颠峰时刻的强度。

早期NMC数据常缺失,没有强度数据。

JTWC在2000年前只有风速数据,日本气象厅在1977年前只有气压数据,起编时间依照JTWC(因为早期JMA无风速,且JTWC是命名机构),但时间是协调世界时1、忽从天降的悲剧5903号台风(IRIS,艾瑞丝)登陆厦门965HPA(JMA)90KT(2级,JTWC)45M/S(中度,CWB)自从海南新闻网刊出了7314号台风夜袭琼海的长篇通讯后,许多人才知道小风圈热带气旋在科技落后,信息不通的年代会带来多大的灾难。

但是可能很少人记得,在7314号台风侵袭十四年以前,福建省也曾经遭遇过一场十分相似的台风的凶猛袭击。

5903号台风躲过了气象人的法眼,狂风暴潮半夜齐发,让实际并未发生风暴潮的中国第一台风也黯然失色。

从记载来看,它同时也很可能是50年代仅次于5612号台风的特大风灾,是福建气象史,甚至是中国气象史上都具有历史意义的台风8月19日,IRIS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形成,初期向偏西方向移动,一天以后加强为台风并且转向西北方向移动,掠过吕宋北部进入巴士海峡并于8月22日在海峡里达到最强,此后维持路径,直到8月23日凌晨在厦门登陆。

50年代,我国预报天气主要靠天气图,而天气图的资料来源于各地气象台站的天气报告,要预报从海上来的台风动向,有相当大的难度,原本预计在广东汕头附近登陆,但台风却突然夜袭闽南。

青岛地区海洋灾害的历史回顾

青岛地区海洋灾害的历史回顾

青岛地区海洋灾害的历史回顾作者:王玮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5期【摘要】青岛市地处欧亚大陆和太平洋海陆交汇带,是海洋灾害多发区域之一,历史上青岛地区发生过数次海洋灾害,而尤以风暴潮为最频繁的海洋灾害,在古代地方志对风暴潮的记载大多称为“海溢”等。

清朝及其之前朝代的正史及地方志对青岛地区的海洋灾害的状况及其当时的封建政府的救治措施记录的较少。

而民国时期以来,青岛地区的海洋自然灾害就频繁发生了。

【关键词】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冰;历史回顾青岛市地处欧亚大陆和太平洋海陆交汇带,是海洋灾害多发区域之一,通常可以造成严重影响的海洋灾害则主要是风暴潮及海冰灾害。

历史上青岛地区就多次发生风暴潮和海冰灾害,以下是详细状况。

一、青岛地区历史上的风暴潮灾害历史文献中对发生在青岛风暴潮的记录不甚全面。

20世纪80年代以前见于记载的青岛严重台风风暴潮灾害主要包括:《胶州志》记载“唐龙朔三年(663年)大风雨,海溢(啸)”;《增修胶州志》记载“唐开元十一年(72年)大风雨,海溢”;《增修胶州志》记载“明成化七年秋闰九月(1471年)海溢”;《明史》记载“明万历二十三年(1594年)胶州大饥,海水溢,禾稼一空”;《胶州志》记载:“康熙十年(1661年)大雨,海溢,漂损庐社,禾稼尽淹,且冲压田地250余顷”;《胶州志》记载“清嘉庆二十年秋(1807年)大风害稼,海水溢”。

《青岛百科全书》记载,1939年8月22日一9月2日,青岛发生了一次近百年来最强的特强台风风暴潮灾害,此次台风瞬间最大风速40.3m/秒,风速在20m/秒以上长达25小时,1天最大降雨量93.3mm。

正值农历八月初大潮,在其影响下酿成了天文大潮和台风增水叠加,水位约达6m,并伴有巨大波,使青岛沿海及至山东沿海遭受严重损失。

《青岛观象台资料集(第一册)》记载“海岸崩溃,沉没船只,淹没农田,西镇低洼住宅区尽成泽国,房屋倒塌,死伤人命,灾情极其惨重,绝世少见”。

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危害

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危害

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危害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自然灾害危害面广、破坏性大,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概括起来,自然灾害的危害有10个方面。

对人身的危害直接危害: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或突发性的灾害,可以造成人员大批伤亡。

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2万人。

灾害对人的心理造成危害。

间接危害:?疾病是自然灾害的主要衍生灾害;?对城市的危害对城市影响最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来势愈猛,灾情发展愈迅速,城市损失则愈严重。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对城市影响最大的是地震、洪水、风暴潮等。

另外,龙卷风、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冰雪等对城市也构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缓变自然灾害,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污染、热岛效应、土地沙漠化等,也对城市显示出愈来愈大的危害。

我国西北一些古化城市已经被沙漠吞没,现在一些城市也已“沙临城下”。

对工业和矿业的危害工矿区是人口密集、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之一,因此一旦发生灾害,往往也是危害程度高的地区。

工矿企业的生产系统是人,机,环境,资源组成的巨系统;工矿区的生活系统是由人,生命线工程,环境组成的巨系统。

灾害对其中任一个子系统或环节的侵袭与破坏,都可对工业和矿业构成威胁。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地震、洪水、大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高强度灾害对工矿企业的危害不容忽视,可以使整个企业或其中一部分顷刻毁灭,造成巨大损失。

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00亿元损失中,大部分是工矿企业损失。

砂土液化、地面下沉、地裂缝可危及厂房基础。

矿井中突水、突瓦斯、崩塌、冒顶、突泥、岩爆等灾害可使矿井毁坏或停产。

1989-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江苏

1989-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江苏

198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无199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北方海域遭受两次台风影响,局部出现高潮位:上海、江苏两地受北上的第5、15号台风影响,局部出现较大风暴潮增水,特别是第5号台风早在6月份就影响长江口以北,上海黄埔公园站和江苏省连云港站出现超过警戒水位的高潮位,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受第15号台风影响,上海、江苏沿岸均出现1米以上较大增水,加上暴雨的作用,上海市区部分街道积水严重。

对重点开发区,加强防止海岸侵蚀的工作:随着风暴潮灾害的频繁发生,某些重点经济开发区海岸受到海水严重侵蚀,并有加剧的趋势,如:山东省羊角沟一带、江苏省北部、上海市、天津市塘沽等地区。

对这些地区的海岸防护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采取各种办法和手段对付这种侵蚀,逐步使防止海岸侵蚀的工作得到落实。

1991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一九九二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预计1992年海洋灾害将比1990年轻,与1991年持平或略偏重。

1992年台风风暴潮灾约3~4次。

影响严重岸段仍在广东、海南、广西,特别是粤东地区可能出现较大风暴潮灾,其次为福建、江浙、上海沿海。

1992年8、9月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沿海的天文潮位较高,特别在大潮期,沿岸许多站的预报高潮位均接近或超过当地警戒水位,此时若受台风影响极易成灾。

199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我国东部沿海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由天文大潮和第16号强热带风暴共同作用引起了92特大风暴潮,8月27日20时风暴中心位于22.0°N,125.5°E,距台湾省480公里,30日14时登陆台湾花莲,中心气压978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30米/秒,31日06时登陆福建长乐县(中心气压978百帕,最大风速25米/秒)。

该风暴从生成至登陆台湾、福建一直未达到台风强度,但是风暴的尺度特别大,6级以上大风影响范围南北纵跨近2000公里。

31日20时,风暴减弱为低气压后沿华东中部缓慢北上,9月1日14时其中心位于苏北,此时因受到高空位于我国东北到日本海的高压坝阻挡,使得黄海北部、渤海中南部出现8~9级,阵风10级的偏东大风。

近50年历史上大的海啸事件

近50年历史上大的海啸事件

近50年历史上大的海啸事件1960年5月22日15时12分,智利中部的太平洋沿岸发生8.6级强烈地震,造成海底下降,从而引起大海啸。

海浪高达25米,近乎垂直的水墙冲向岸上,紧接着又退回大海,这样进退反复几次,卷走了沿海地区无数房屋,摧毁了码头,轮船被海浪推到陆地搁浅,1000人死亡。

与此同时,海浪以每小时650公里速度横跨太平洋。

菲律宾海啸1976年8月17日0时13分,菲律宾群岛南部棉兰老岛以南的苏拉威西海中,发生8级强烈地震,这是菲律宾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由此引起了该岛南部沿海地区猛烈的海啸。

5米多高的海浪席卷上岸,冲垮了几百栋建筑物,正在熟睡的人们被海水卷走,死者中有许多是儿童。

这次海啸发生一周后,官方宣布在南部的这次地震和海啸中,已证实死亡4000人,失踪4000人,无家可归者达17万人之多,损失小渔船4000只。

希腊塞萨洛尼基海啸又称萨洛尼卡海啸。

1978年6月20日1时5分塞萨洛尼基发生6.8级地震,引起海啸。

近6米高的海浪冲击到南斯拉夫的亚得里亚海岸,把一些渔船卷上海岛,许多房屋被淹,造成几百万美元的财产损失。

海啸波及到地中海东部地区,使得8名黎巴嫩游泳者被海浪卷走而丧生。

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海啸1992年12月12日5时29分,该地由于发生6.8级强烈地震而引起海啸。

高达25米的海浪,侵入陆地达300米远,摧毁了港口和滨海区,沿海岸地区所有村庄全部被冲毁。

这次海啸使该岛1584人丧生,500人受伤。

与此同时,海啸还袭击了毛梅曾镇海湾的4个岛屿,共有763人被海浪卷走。

这些岛屿全遭海水淹没,只有人口最稠密的巴比岛上一间寺庙的顶部露出水面。

日本北海道大海啸1993年7月12日晚10时17分,北海道西南海岸发生7.8级大地震。

地震引起的海啸,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向四周推进,袭击了北海道及本州岛沿岸,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是距北海道本土20公里的奥尻岛。

地震发生后仅5分钟,海啸就在避暑胜地奥尻岛登陆,海浪高达10米,在藻内地区海浪最高竟达30.5米。

常见气象灾害

常见气象灾害

常见气象灾害冰雹(风雹)在对流性大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的现象。

冰雹常出现在春末夏初的5—6月份,或夏末初秋的8—9月份,冰雹大多发生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向赤道和两极减少,在海洋上也较少,山区多于平原,中纬度地区多于高、低纬地区。

降落的冰块有的像黄豆、蚕豆或乒乓球大,有的则更大些,它不但可以毁坏庄稼、果木等农作物、林木外,在牧区破坏牧草,造成牧畜伤亡;此外巨大冰雹还可以造成人员伤亡、损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

根据一次降雹过程中,多数冰雹(一般冰雹)直径、降雹累计时间和积雹厚度,将冰雹分为3级:1.轻雹:多数冰雹直径不超过0.5厘米,累计降雹时间不超过10分钟,地面积雹厚度不超过2厘米;2.中雹:多数冰雹直径0.5--2.0厘米,累计降雹时间10—30分钟,地面积雹厚度2—5厘米;3.重雹,多数冰雹直径2.0厘米以上,累计降雹时间30分钟以上,地面积雹厚度5厘米以上。

冰雹常伴随着大风雷雨出现,因此多数情况下很难与风灾相区别。

鉴于这种实际情况,可根据大风和冰雹的成灾程度确定灾种:当其中一种灾害的成灾程度明显高于另一种灾害时,即按高程度灾害确定灾种;当两种灾害成为程度大致相当时,可统称为风雹。

我国的冰雹灾害中国是世界上冰雹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年平均雹灾面积173万公顷,重灾年达400万公顷,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数亿元至十余亿元。

1987年3月6日大范围冰雹横扫江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受灾农田达35.8万公顷,倒损房屋6.2万间。

我国冰雹区主要在青、藏、云、贵、甘、宁、陕、黑、吉、豫、晋、蒙、苏北等地。

冰雹的分布大体是沿山系伸展,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其次为大兴安岭至阴山、太行山一带。

另外,天山、长白山、祁连山、云贵高原等也是冰雹较多的地区。

每日12—18点,每年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是冰雹最易活动的时间。

低温泠冻指因冷空气异常活动造成剧烈降温以及雨雪、霜冻的气象现象。

海平面上升——悄然发生的海洋灾害

海平面上升——悄然发生的海洋灾害
海平面上升使潮差和波高增大,导致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岸侵蚀加剧。辽宁、 河北、山东和海南等省是海岸侵蚀较严重地区。
海岸侵蚀现状
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
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破坏了滨海地区 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或与海水有水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咸水之间的平衡状态, 导致海水或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该现象称为海水入侵。海水入侵灾害 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滨海地区均有发生,渤海和黄海沿岸最为严重。 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土的过程,称为土壤盐渍化。海水入侵加剧了土壤中盐 分的积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生长。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等沿海地区 土壤盐渍化严重。
到 2100 年,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气温将上升 3℃,冰川面 积将减少 40%左右。 在不同排放情景下,全国未来百年平均径流量较 1961~1990 年将增多 7%~10%。
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种植模式。到 2050 年几乎所有 地方的农业种植模式都将发生较大变化。
3
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
海洋占到了地球表面积的 71%,是大气热量的主 要供应者和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它通过与大气的能 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 着决定性作用,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 时,海洋还吸收了大气中 40%的二氧化碳,对于减缓 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 器”。


年平均
年 的 异 常 ( ℃ )
1850
( 百 万 平 方 公 里 )
1900
1950
北极夏季海冰范围
2000 年

1
全球变暖的 10 个信号(白色箭头表示上升,黑色箭头表示下降)
全球 变暖 信号
对流层气温升高 海面气温升高 海表水温升高 地表温度升高 水汽蒸发加剧 海平面上升 海洋热含量增加

中国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死亡人数及主要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布情况分析

中国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死亡人数及主要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布情况分析

中国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死亡人数及主要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布情况分析1、概况2019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灾害为主,海冰、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类海洋灾害给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03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

其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38亿元;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34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31亿元。

与近十年(2010年—2019年,下同)平均状况相比,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

《2020-2026年中国海浪灾害防治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99%;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单次海洋灾害过程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1909“利奇马”台风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02.88亿元。

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87.35亿元;其次是山东省,直接经济损失21.63亿元。

2、风暴潮灾害(一)总体灾情201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1次*,直接经济损失116.38亿元,为近十年平均值(86.59亿元)的1.34倍。

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9次,5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16.38亿元,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温带风暴潮过程2次,未造成灾害。

2019年,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87.26亿元,占风暴潮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75%。

3、海浪灾害(一)总体灾情201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9次,其中台风浪15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4次。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0.34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

海水倒灌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海水倒灌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海水倒灌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海水倒灌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沿海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些较为显著的海水倒灌历史事件。

首先要提到的是荷兰在历史上所经历的海水倒灌灾害。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其部分地区地势低洼,甚至低于海平面。

由于长期的围海造田以及对海洋的开发,加之一些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荷兰曾多次遭遇海水倒灌。

其中一次严重的事件发生在 1953 年,当时一场强烈的风暴引发了巨大的海潮,海水冲破了堤坝,大量的海水涌入内陆,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许多农田被淹没,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这次事件促使荷兰加强了海防工程的建设,提高了抵御海水倒灌的能力。

在我国,也有一些地区曾遭受过海水倒灌的困扰。

例如,在明清时期,江苏沿海地区就曾多次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

由于当时的水利设施不够完善,加上沿海地区的过度开发和人口增长,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抵御海水侵袭的能力下降。

每当遇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海水就会倒灌进来,淹没农田,毁坏房屋,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另外,日本也是一个经常受到海水倒灌影响的国家。

2011 年 3 月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里氏 90 级的大地震,并引发了巨大的海啸。

这次海啸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导致了严重的海水倒灌。

许多沿海城市被海水淹没,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核设施也受到影响,引发了核泄漏危机。

再来看美国,新奥尔良市在2005 年遭遇了飓风“卡特里娜”的袭击。

这场飓风带来了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导致海水倒灌进入城市。

城市的防洪设施未能有效抵御海水的侵袭,大量的居民区被淹没,许多人被迫撤离家园。

这次灾难暴露了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不足,也促使美国政府加强了对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澳大利亚的悉尼也曾有过海水倒灌的记录。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对海岸线的不合理开发,加上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悉尼的一些沿海地区在暴雨和涨潮时容易出现海水倒灌。

水灾害 第六章

水灾害  第六章

第六章风暴潮与灾害性海浪第一节风暴潮与灾害性海浪的危害一、风暴潮的危害风暴潮指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风暴,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其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也常称为“风暴海啸”或“气象海啸”。

在受到风暴潮影响的近海海区,当暴风从海洋吹向河口时,可使沿岸及河口水位剧增;当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时,则使沿岸及河口区水位降低。

这种现象称之为风暴增水和减水。

风暴潮的空间范围一般由几十到上千平方公里,时间尺度或周期约为1~100h。

一次风暴潮过程可影响一两千公里的海岸区域,影响时间可多达数天之久。

国际上通常以引起风暴潮的天气系统来命名风暴潮。

例如,2005年登陆中国的第9号强台风被称为0509台风或“麦莎(Masta)”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0509台风风暴潮或“麦莎”台风风暴潮。

风暴潮是一种巨大的海洋灾害。

当暴风从大洋刮向海洋时,表层的海水是以风浪的形式推向海岸的。

当不断涌向海岸的风浪受到海岸阻挡时,就会使沿岸海平面增高,尤其是使浅水域或水位猛烈增长,一般可高达数米。

当风暴潮与天文潮相叠后的水位越过沿岸“警戒线”时,常会招致海水外溢。

风暴潮能否成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大风暴潮位是否与天文潮高潮相叠,尤其是与天文大潮期的高潮相叠。

当然,也决定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岸上及海底地形,尤其是滨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如果最大风暴潮位恰与天文大潮的高潮重叠,则会导致发生特大潮灾。

当然,如果风暴潮位非常高,虽然未遇天文大潮或高潮,也会造成严重潮灾。

风暴潮灾害位居海洋灾害之首,世界上绝大多数特大海岸灾害都是由风暴潮造成的。

在孟加拉湾沿岸,1970年11月13日的台风造成的风暴潮增水超过6m,夺去了恒河三角洲一带30万人的生命,濒死牲畜50万头,使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1991年4月的又一次特大风暴潮,在有了热带气旋及风暴潮警报的情况下,仍然夺去了13万人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1990-11-26一、1990年海洋灾害情况(一)风暴潮灾害(二)海浪灾害(三)海冰灾害(四)赤潮灾害(五)溢油灾害二、1990年海洋灾害特点三、1991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四、建议与对策一、1990年海洋灾害情况一九九○年我国福建、浙江南部地区连续遭到数次风暴潮灾害,损失惨重。

山东省胶东半岛沿海遭到突发性海浪的袭击;沿海共发生一些起赤潮灾害;渤、黄海连续发生两次船舶溢油事故。

(一)风暴潮灾害1.福建省连续遭受四次风暴潮灾,损失严重1990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内,福建省闽江口到厦门市一带沿海连续四次遭受风暴潮灾,起因都是因天文大潮时台风登陆这一地区所致。

6月24日05时(农历五月初二),第5号台风登陆福鼎县,后沿岸北上,影响我国浙江、上海、江苏等地。

6月份台风登陆福建为百年罕见,又与天文大潮相逢,沿海潮位普遍高涨,风暴潮增水从0.78米到 1.44米不等,闽江口两岸均出现1米以上的增水,受第5号台风风暴潮影响,从闽江口到连云港,沿岸有15个验潮站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其中龙湾、瑞安、敖江站出现历史极值高潮位。

据悉,福州地区水利工程损失约为1000多万元,毁坏船只500艘,沉没l艘。

宁德地区死亡5人。

福安县6000亩围垦田被淹,损失100多万元。

8月20日11时(农历七月初一),第12号台风三次登陆福建后又三次入海。

形成极为奇特的路径,台风在闽江口盘旋的5天内正值这一海域的天文大潮期,从8月19日到21日的三天里,闽江口附近各验潮站的当日高潮几乎都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受其影响各站增水都在1米以上,严重的增水 1.5米以上(见表一)。

由于潮峰、洪峰在闽江相遇顶托,造成闽江口附近洪水泛滥,淹没城镇、村庄,全省有福清、长乐、福安、福鼎、龙溪等五个县城和30多个乡镇受淹,福清县城关水淹近二层楼,时间近两天。

福州市仓山区低洼地区受淹严重。

据全省70多个地区(市)的统计,受灾人口414.45万人,死亡121人,受淹农田257.07万亩,倒塌房屋44510间,牲畜死亡5352头,冲坏桥梁447座,漂走船只157只,毁坏通讯线路杆2826根,直接经济损失16.262亿元。

9月4日20时(农历七月十六),第17号强热带风暴登陆福鼎县,该热带风暴从生成到登陆仅17个小时,蓝度之快使沿海防范措手不及,加之发生在大潮期,福鼎沿岸普遍超过警戒水位,由于暴雨和潮位上涨,店下、沙理等乡镇被淹,水深达 1.8~2.0米左右,店下乡有8000多人被洪水围困达两天之久。

据受灾严重的福鼎县统计,全县有10个乡镇,184个村的42万人受灾,受淹农田 6.5l万亩,死亡33人,重伤26人,倒塌房屋1210间,损失粮食 1.6万斤,死亡牲畜84头,冲跨桥梁,倒断电线杆,破坏水利设施等,直接经济损失4880万元。

继第17号强热带风暴登陆福鼎县三天后,笫18号台风于9月8日17时在晋江县登陆,此时沿海潮位由于受到第17号强热带风暴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响普遍很高,在第18号台风的作用下,从福建省南部的东山到浙江省杭州湾,沿岸有15个验潮站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其中闽江口,梅花站最大增水 1.43米,最高潮位9.15米,超过当地警戒水位0.95米,浙江温州站最大增水 2.41米,最高潮位 6.33米,超过当地警戒水位0.83米,上述两站的最高潮位均达到本站历史第二大极值高潮位(见表二)。

福州市受第18号台风和风暴潮的共同影响,9月7日到9日,几乎所有工厂停产,30%的工厂被淹,市区内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平房、旧房在水中纷纷倒塌,学校、机关、商店、宾馆、民宅被水包围,造成停电、停水、停工、停课、交通中断,这是建国以来福州市少有的灾害现象。

与此同时连江县防洪大堤决口150米,受淹群众2万人,莆田县低洼的6个乡镇受淹,水深0.8~1.5米,有近10万人被水围困。

据9个地、市的54个县统计有619.43万人受灾,重灾62.3l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的有24.9万人,受淹农田301.98万亩,其中成灾173.58万亩,死亡110人,倒塌房屋45498间,冲坏桥梁526座,漂走1072只船,倒断电线杆6319根,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

1990年是福建省历史上罕见的多风暴潮灾年,仅登陆的5个台风中就有4个发生在天文大潮期,给福建省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国家海洋预报台于本年度加强了海洋灾害的预报,对上述的四次风暴潮灾均及时及早地发出了预报,同时为了加强当地政府对海洋灾害预报的重视,重大风暴潮灾预报除使用以往的电报、电话、电视预报外,还从中央机要局以明码传真的形式发往当地省、市政府办公厅,及时通报情况协助当地政府做好防潮抗灾的工作。

此项工作不但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和防汛部门的好评,同时也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表扬。

2.浙江省温州等地局部遭受潮灾第18号台风登陆福建省以后,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直接影响温州地区,由于台风强,范围大,又遇当地大潮期,温州外海潮位猛涨,潮水沿江上溯,上游洪水下泄不及造成温州地区洪水泛滥,平阳县街心水深3米,周围有几个乡镇,11.2万人遭洪水包围,农田被淹65万亩,交通全部中断。

永加县欧北镇沿江长达10多公里的堤塘全部被潮水吞没,平原变成一片汪洋,江堤有50多处被冲垮,全县1万多亩良田受淹。

乐清县有1600米堤塘被冲毁,全县 2.5万亩水稻受淹,瑞安市有 1.2万亩水稻被淹。

据温州潮位站记录,此次台风最大风暴潮增水 2.41米,1米以上增水持续十几个小时,温州站9月8日12时最高潮位 6.33米,超过当地危险水位0.33米,是温州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潮极值水位。

据温州市防汛指挥部统计,在第18号台风潮灾中受淹农田94.63万亩,受灾人口189.7万人,死亡22人,伤240人,粮食损失521.65万斤,大面积成熟的晚稻被水浸泡后失收,沉损各种船只7l艘,倒塌房屋6283间,损坏25310间,加之水利设施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 3.61亿元。

第5号台风于农历五月初二大潮期登陆福建后也给与其相邻的浙江省温州地区带来极为严重的风暴潮灾,温州站出现 1.41米的最大增水,1米以上增水达6~7个小时,最高潮位也超过了当地危险水位,在这次潮灾中,温州地区有13万人受灾,死亡7人,伤20人,倒塌房屋163间,损毁船只220只,由于电线杆倒断,温州市停水、停电20多个小时,全市被冲毁堤塘179处,瑞安市梅头镇耗资850万元建成的万亩围垦工程全部被淹,4000米堤坝基本冲平,受淹农田共32.36万亩,对虾塘被毁 1.26万亩,全市损失 1.42亿元。

(二)海浪灾害1.福建、浙江沿海台风巨浪破坏严重本年度我国沿海风浪灾较为严重,主要发生在福建和浙江沿岸。

尤其是福建省闽江口和浙江省南部温州一带沿岸,由于激高浪大,台风巨浪影响范围广,危害重。

据统计,台风浪与高潮结合,对海岸防护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破坏以及对岸边船舶的危害等,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另据福建省水产厅统计,有 1.06万亩的养虾池被冲毁,12.75万亩的贝类养殖绝收,毁坏渔船2491艘,漂失网具 1.25万张,网箱3000多个,损坏避风港60多处,损失累计 3.61亿元。

2.山东省胶东半岛沿海遭到突发性海浪灾害山东半岛4月30日夜间因受入海气旋的影响,使位于渤海南部长岛县、荣成市、文登市等县市沿海遭到了罕见的暴风浪的袭击,5月1日凌晨风力逐渐加大,中午前后达到11级左右。

渤海中部波高4~5米,仅石岛海洋站在岸边就测得风速21米/秒,波高 3.3米,狂风巨浪使沿海港口被封锁,部分地区海水倒灌,这次过程死亡人数之多,经济损失之重,是历史上少有的。

据统计,荣成市死亡渔民22人,沉损船只135艘,破坏海带6万亩,失收3万亩,毁坏扇贝2万亩,绝收 1.6万亩,损坏网具58300张,冲毁码头363米,全市损失 2.84亿元。

长岛县有9000多亩养殖区遭到破坏,占养殖面积的45%,其中有2500亩海带,1500亩扇贝绝产。

还有3000亩养殖物资全部被毁,沉损渔船70多艘,其中有8艘被风浪冲上岸边,全部报废。

港口码头3处被毁,60多米防波堤冲塌。

直接经济损失约6000万元。

另外,乳山、文登、威海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3.恶性海难事故仍有发生据交通部门和保险公司统计,本年度在中国海沉损千吨级以上船舶了4艘,其中外轮15艘,死伤近千人,直接经济损失达上亿元。

这种海难事故大多是船舶在巨浪区航行中发生的。

例如:1990年1月18日因受冷空气影响,渤海、黄海和东海先后刮起7~8级大风,4~5米的巨浪,两天后在26°25′N,121°00′E 附近海面沉没一艘5000吨级的外轮,5天后,又一艘我国的5000吨级“华竹”号货轮沉没于巴士海峡附近,20名船员中有14人获救,6人死亡。

又如:11月11日上午,8000吨级的“建昌”号中国货轮在南海中部海域遭遇8级大风和7米狂浪而沉没。

上述海难经济损失都是惊人的。

我国冬季,因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经常在东海、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南海等海域维持一个4~5米的巨浪区,有时中心可形成6~9米的狂浪区,应引起交通航运、石油、渔业、海上施工及其它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另据上海海运局、浙江省交通厅和福建省交通厅海监室等单位反映,本年度灾害性巨浪明显比往年偏少,并且各部门因使用了正确的海洋预报做为调度的依据,航行的船只都配备了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因此全年海难及海损事故明显减少。

福建省本年度的海上事故经济损失比1989年度下降62.9%,沉船下降33%,死亡人数下降58.3%。

上海市海运局没有发生海损事故。

特别是接受国家海洋预报台提供专项预报服务的航运、渔业、海上石油勘探、拖航及近海港口建设等单位,均未出现恶性海难事故。

(三)海冰灾害1989年11月至1990年3月,渤海内辽东湾和黄海北部的冰情均为常年状况,渤海湾和莱州湾较常年状况偏轻。

渤海辽东湾和黄海北部于1989年11月中旬出现初生冰,渤海湾和莱州湾于1989年12月下旬出现初生冰,初冰期略有提前。

冰情最严重期出现在1990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在此期间,冰情发展迅速,使船舶航行受阻,石油平台受到威胁。

有的船只在流冰的作用下发生走锚现象,1月底有两艘日本5000吨级货轮在辽东湾受流冰障碍,随冰漂移。

辽东湾流冰范围在80海里左右,以灰白冰和白冰为主,间有莲叶冰和灰冰,一般冰厚20~30厘米,最大冰厚50厘米;渤海湾和莱州湾流冰范围分别为25和20海里左右,均以灰冰和尼罗冰为主,间有少量的灰白冰,一般冰厚为5~15厘米,最大30厘米;黄海北部流冰范围为25海里,以灰冰和莲叶冰为主,间有灰白冰,沿岸河口一带以白冰为主,一般冰厚为10~20厘米,最大冰厚40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