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48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材料化学适用专业:应用化学,材料物理等教材:沈文霞编,《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科学出版社,2009年。

开课单位: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本课程是适用于应用化学,材料物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解决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等方面的问题,着重研究学科内更具普遍性的、更本质的化学运动内在规律,研究化学中的物质运动基本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理解物理化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各基本原理、定律、规则,并能进行计算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的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该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化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般化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从而为后继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生产和科研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1学时)(1)明确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化学,了解物理化学课程内容;(2)掌握物理化学研究与学习的方法;(3)掌握物理量的表示与运算。

重点:物理量的表示难点:物理量的表示与运算第2章气体(2学时)(1)了解低压气体的经验定律、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2)理解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和临界状态;(3)理解道尔顿分压定律和阿马格分体积定律(4)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混合物组成表示法;重点:混合物组成表示法;难点: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和临界状态;道尔顿分压定律和阿马格分体积定律;第3章热力学第一定律(7学时)3.1 热力学概论(0.5学时)(1)了解热力学的研究对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和(2)理解热力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3)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重点:热力学研究方法;难点:热力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3.2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0.5学时)(1)掌握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2)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重点: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难点:状态函数的特点;3.3 热力学第一定律(1学时)(1)理解内能(U )和焓(H)都是状态函数、热(Q)和功(W )都是与途径有关的过程量。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变化速率规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工程、食品、材料、制药、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任务
教学内容由热力学和动力学为主体,涉及:热力学基本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的热力学,唯象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反应速率理论,催化作用,电化学基础,表面现象(界面现象)及胶体化学。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对物理化学有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科中的根基地位及其相互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要求: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际,着眼于前沿所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上。

(二)各章节学习目标
三、教学大纲
五、考核要点。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连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学科与化工原理、化学工艺学等应用学科的桥梁。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够熟练运用热力学方法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2、使学生掌握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相律分析相平衡问题,掌握单组分和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3、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组成,了解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使学生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了解电解、电镀、原电池等电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5、使学生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反应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计算反应速率,了解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反应机理的推测方法。

6、使学生掌握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表面活性剂、吸附、乳化、胶体的稳定性等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现象的本质和应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如热力学函数、相律、化学平衡常数、电极电势、反应速率常数等。

2、理解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推导过程和物理意义,能够运用物理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学分: 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共包括4部分内容:第1部分,热力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

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

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参考书目:[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2 几个基本概念1.3 能量守恒1.4 体积功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1.7 热容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1生成焓及燃烧焓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8学时。

化学-物理化学G1教学大纲

化学-物理化学G1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G1》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531012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G1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8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1.基本任务物理化学是工程院校化学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先行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定量地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普遍规律。

本大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并初步具备运用物理化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使其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授内容应分清主次,在注意系统性的原则下,针对本学科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视习题课,课外辅导和批改作业等各个重要教学环节。

为学生成为高级化工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作为理科专业物理化学的教学以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为主要内容,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如下:熟练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明确热力学定律的意义,重要热力学公式的物理意义,应用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熟练掌握五个热力学基本函数(U,H,S,A,G)的物理意义、彼此之间的关系;会用易测量的物理量计算难测量的一些状态函数的变化值,能够运用热力学基本公式进行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相变化、化学反应过程热力学量的计算;掌握理想溶液、理想系溶液的相关理论及应用;掌握化学平衡理论及平衡组成的计算。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具有理论分析能力、建立理论模型的意识、逻辑推理能力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论推导能力。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I)》教学大纲学分:2 学时:32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大纲执笔人:俞英院(系)、部负责人:郭绪强、汪树军一、课程目的与任务物理化学课程由物理化学I和物理化学II两部分组成。

其中物理化学I主要为热力学。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化学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它主要包含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

物理化学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重在掌握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课程学习,除了了解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有关化学过程和物理变化过程的一般规律,重要的是使学习者掌握利用课程介绍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和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从理论上梳理和建构在其他有关课程以及日常积累的化学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学理论框架,用以指导有关化学问题的思考并为有关的后续化工基础课程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物理化学I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学会利用热力学原理分析和理解化学变化和相变化过程的基本规律,并了解热力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安排绪论:(0.5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学习物理化学的要求与方法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第一部分:热力学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习题辅导第一章气体的p-V-T特性(3.5学时)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微观模型低压气体的行为─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实际气体的分子间力与P-V-T性质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范德瓦尔方程、维里方程)实际气体的液化和临界性质对应态原理与压缩因子图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0学时)(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偏微分的意义及运算基本概念与术语(系统、环境、性质、状态、状态函数、过程、功、热、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内能)恒容热、恒压热、焓(二)过程热的计算摩尔热容(C p,m、C v,m)相变焓、溶解焓与稀释焓标准摩尔反应焓(摩尔反应焓、物质的标准态、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与标准摩尔燃烧焓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溶质的标准态、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三)可逆体积功的计算可逆绝热过程及过程功的计算(四)实际气体的内能和焓焦耳-汤姆生效应、实际气体的内能与焓(T、P对U、H影响)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0学时)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过程可能性的共同判据(自动发生过程的共同特征、过程的推动力)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温商判据、第二定律的表述)熵(熵概念导出、克劳修斯不等式、熵增原理、熵判据)理想体系的熵变计算第三定律与规定熵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导出、意义与判据)热力学基本方程与Maxwell关系式热力学基本方程在P-V-T过程中应用──Clapeyron方程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8学时)多组分系统组成表示法拉乌尔定律及微观解释亨利定律及微观解释多组分体系组成变化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偏摩尔量化学势(化学势定义、化学势判据、i.g化学势及标准态、r.g化学势及标准态)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化学势及标准态、混合物性)理想稀溶液(稀溶液中溶剂、溶质化学势、溶质化学势的应用──分配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逸度与逸度系数、活度与活度系数四、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物理化学,傅献彩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第一篇: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三)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

2.难点:状态函数间的关系及特定条件下的意义;如何用化学势解决物理及化学变化;可逆电池的理解。

(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物理化学主要解决:① 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②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

为能够定性解释和通过定量计算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提高对前面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1、《物理化学》(上、下),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奚正楷(山东大学),李大珍(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物理化学》,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物理化学电子教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5、《物理化学—概念辨析²解题方法》,范崇正、杭瑚、蒋淮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6、《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二、课程内容绪论主要内容:1.物理化学的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

2.物理化学的发展趋势。

3.物理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学时:1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热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如体系与环境、平衡状态、过程与途径、状态函数、功和热、内能、焓及标准生成热等。

2.掌握各种过程的Q和W计算方法。

3.根据状态函数的特点,掌握ΔU、ΔH的计算方法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4.*了解气体液化的原理。

主要内容: 1.热力学概论热力学的内容、方法和特点。

2.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和环境、热力学平衡态、状态与状态函数、强度性质与广度性质、过程与途径、热量和功、可逆过程。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网络课程建设标准一、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物理化学课程是采用物理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化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和理论的一门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等专业学科基础必修核心课程。

其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适用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等专业。

1、课程的任务该课程主要讲述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这些知识和原理不仅是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它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学会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 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能够恰当地表达化学工程中涉及到的物理化学问题;(2) 在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的同时,适度反映现代物理化学学科领域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较系统的理解。

对于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了解其来源、含义和适用范围;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应注意所引进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并估计其可能产生误差的根源;要求至少做200道习题。

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物理化学知识和技能。

3、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采用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远程教学包括学生收看网上的IP课件和网上教学辅导等教学形式;面授辅导考虑学生在职和成人的特点和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平时作业是很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手段,各级学习中心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必要时应要求学生重做。

4、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较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处理和解答与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学分: 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共包括4部分内容:第1部分,热力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

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

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参考书目:[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2 几个基本概念1.3 能量守恒1.4 体积功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1.7 热容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1生成焓及燃烧焓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体积功的计算、热容、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焓、标准摩尔反应焓。

【重点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体积功的计算、焓。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状态变化PVT、相变化及化学变化中的应用,掌握计算各种过程的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

【理解】系统与环境、状态、过程、状态函数与途径函数等基本概念,可逆过程的概念。

功、热、热力学能、焓、热容、摩尔相变焓、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等概念。

【难点】:各变化过程△U、△H、W、Q的计算及应用。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2.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2.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2.3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2.4 熵的概念2.5 熵变的计算及其应用2.6 熵的物理意义及规定熵的计算2.7 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2.8 热力学函数的一些重要关系式2.9 ⊿G的计算(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7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变计算、热力学第三定律、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判据,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

【重点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判据、热力学基本方程。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物质在PVT变化、相变化中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的计算;主要热力学公式的推导和适用条件;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

【理解】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定义;掌握熵增原理、熵判据、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吉布斯函数判据;自发过程、卡诺循环、卡诺定理;理解推导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

【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标准熵,理解标准摩尔反应熵定义及计算。

【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判据、吉布斯自由能判据、亥姆霍兹自由能判据及应用;各热力学公式的灵活运用,△S、△G、△A的计算及应用。

第三章化学势3.1偏摩尔量3.2化学势3.3气体物质的化学势3.4理想液态混合物中物质的化学势3.5理想稀溶液中物质的化学势3.6不挥发性溶质理想稀溶液的依数性3.7 非理想多组分系统中物质的化学势(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6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偏摩尔量与化学势、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拉乌尔定律与享利定律、逸度与活度、非理想溶液中物质的化学势。

【重点掌握】:化学势、拉乌尔定律与享利定律及有关计算。

【理解】偏摩尔量及化学势的概念;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及性质;理想气体、真实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逸度的定义。

【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并理解其应用;化学势判据的使用;逸度的计算;活度及活度系数的概念。

真实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

【难点】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特性,偏摩尔量及其应用;化学势及其在多相平衡、化学平衡中的应用、气体及溶液的化学势及标准态。

第四章化学平衡4.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4.2 反应的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化4.3 平衡常数的各种表示方法4.4 平衡常数的实验测定4.5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4.6其他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有纯态凝聚相参加的理想气体反应、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ΔrGmθ,ΔrGmθ= - RTlnKθ,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ΔGmθ、ΔrGmθ的计算、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吉f布斯一亥姆霍兹方程,不同温度下平衡常数的求算、其它因素(浓度、压力、惰性组分)对平衡的影响。

【重点掌握】ΔrGmθ= - RTlnKθ、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ΔrGmθ的计算、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不同温度下平衡常数的求算。

【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方法;判断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会分析温度、压力、组成等因素对平衡的影响。

【理解】范特霍夫等温方程的推导及应用;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定义及应用。

【难点】化学反应定温方程、定压方程及应用;各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计算。

第五章多相平衡5.1 相律5.2 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5.3 水的相图5.4 完全互溶的双液系统5.5部分互溶的双液系统5.6完全不互溶的双液系统5.7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的固-液系统5.8有化合物生成的固-液系统5.9有固熔体生成的固-液系统(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6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相律、单组分系统相平衡、两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两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气-液平衡、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溶解度图、部分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T-X图)、两组分固态不互溶凝聚系统相图、生成化合物(稳定、不稳定)的凝聚系统相图、两组分固态互溶(完全互溶、部分互溶)系统的相图、热分析法绘制步冷曲线、杠杆规则。

【重点掌握】:相律的应用、两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部分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T-X图)、两组分系统的液一固平衡。

【掌握】单组分系统、二组分气―液平衡系统和二组分凝聚系统典型相图的分析和应用;用杠杆规则进行分析与计算。

【理解】相律的意义、推导。

【了解】由实验数据绘制简单相图的方法。

【难点】相律及其应用;单组分系统、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应用。

第七章电化学7.1 离子的迁移7.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7.3电导测定的应用示例7.4强电解质的活度和活度系数7.6可逆电池7.7可逆电池热力学7.8电极电势7.9由电极电势计算电池电动势7.10电极电势及电池电动势的应用7.11电极的极化7.12电解时的电极反应7.1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10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及导电能力、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原电池的电动势、可逆电极与可逆电池、原电池热力学、电极电势、浓差电池、电池设计、极化作用。

【重点掌握】: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及其应用;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及其计算。

【掌握】常用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及其电极电势的计算,掌握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其应用。

【理解】离子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定义及其计算;可逆电池的概念;能斯特方程的推导及其应用;原电池的设计原理。

【了解】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质的物理量(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电迁移率,迁移数);离子强度的定义;极化作用和超电势的概念。

【难点】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及其应用;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不可逆电极过程及应用。

第八章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8.1 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8.2 纯液体的表面现象8.3 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8.4 溶液的表面吸附8.5 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8.6分散系统的分类8.7 溶胶的光学及力学性质8.8溶胶的电性质8.9溶胶的聚沉和絮凝8.10溶胶的制备与净化(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6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液体表面吸附作用、分散物系的基本性质与分类、胶体的光学性质、胶体的动力性质、胶体的电学性质、憎液溶胶的稳定和聚沉。

【重点掌握】:拉普拉斯公式及开尔文公式的应用。

【理解】表面张力及表面吉布斯函数的概念;接触角、润湿、附加压力的概念及其与表面张力的关系;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溶胶的光学性质、动力性质和电学性质。

胶团的结构和胶体稳定性与聚沉作用。

【了解】朗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与应用,吉布斯吸附公式的含义和应用,分散体系的分类及胶体的定义。

【难点】:表面化学原理及其应用;分散系统的性质及应用。

第九章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9.1 引言9.2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9.3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规律9.4反应级数的测定9.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微分式),速率方程的积分式,速率方程的确定,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重点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公式及其应用【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应用;通过实验确立速率方程的方法;阿仑尼乌斯方程的应用。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反应速率常数以及反应级数的概念;阿仑尼乌斯方程的意义,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