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
从医三十年的感言
从医三十年的感言我从医已经三十年啦,这三十年就像一场漫长又精彩的电影,而我就是电影里的主角,经历着各种喜怒哀乐。
刚踏入医疗行业的时候,我就像一只初出茅庐的小雏鸟,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忐忑。
那时候啊,我跟着我的师傅,看他治病救人,就觉得他像个神奇的魔法师。
不管病人多难受,到了他手里,就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慢慢地就好起来了。
我心里就想,我啥时候能像师傅这样厉害呢?记得有一次,来了个小患者,是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他生病可遭罪了,小脸蜡黄蜡黄的,还发着高烧。
他妈妈在旁边急得直哭,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那时候虽然经验还不太足,但我就想着,一定要让这个孩子好起来。
我就小心翼翼地给孩子做检查,像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一样,不敢有丝毫马虎。
我轻声地跟小男孩说:“小朋友,别怕啊,叔叔会把你治好的。
”小男孩特别懂事,还冲我点点头。
那一瞬间,我就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啊,这不仅仅是治病,更是一种信任的托付。
在这三十年里,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病人。
有那种特别坚强的,就像打不倒的小强。
我曾经遇到一个大叔,他患了很严重的病,治疗过程特别痛苦,但是他每次见到我都笑着说:“医生啊,我不怕,我相信你能把我治好。
”他的乐观就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整个病房。
还有那种特别焦虑的病人,一点点小问题就担心得不行。
就像有个大姐,她身体其实就是有点小毛病,但是她整天愁眉苦脸的,觉得自己得了什么绝症似的。
我就耐心地跟她解释:“大姐,你这病就像小感冒一样,吃点药,注意休息就好了,你看你愁得像天要塌下来了,没必要啊。
”有时候啊,我们医生也会很无奈。
医学不是万能的,就像再好的工匠也有修不好的器具。
我遇到过一些绝症患者,我们想尽了办法,可还是无力回天。
那时候我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一样,沉甸甸的。
我看着患者家属悲痛的眼神,我就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再厉害一点呢?可是我也知道,我们已经尽力了。
我只能握着患者家属的手说:“我真的很抱歉,我们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
”从医三十年,我也见证了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跟郝老师学完,才知道,看病得这么看!
跟郝老师学完,才知道,看病得这么看!中医,疗效就是生命力,没有疗效,再说多都是空谈。
为什么说,学中医,一定要看《伤寒论》?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不同,中医是一门精深博大的学科,很多大家都说,入中医门,必须要看《伤寒论》。
毕竟,仲景学术离我们有一千多年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古人的早已大相径庭,这就是,很多人看不懂、学不透伤寒的重要原因。
有个人,研究这本书快一辈子了,这个人就是,郝万山老师他讲学、临证,做研究,都处处以伤寒论为本我很幸运,在第一期就参加了郝老师的伤寒论初级培训班!市面上这么多中医培训班,为什么我选择郝老师?原因就是:学术专业!能学东西!回去就用!报名费两三个月就通过越来越多的患者诊费换回来了,说这俗吗?我觉得一点都不俗。
学习本就为了学以致用!访名师,郝老师就是第一位“名师”,更是“明师”。
给大家讲讲,听郝老师的课,究竟进步在哪,我简单举一个例子。
《伤寒论》276条说:“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在我读过的教材说,这是太阴脏虚寒证兼有太阳表证,如果患者脉浮,说明正气还能抗邪于表,用桂枝汤就可以。
郝老师曾在课上说过,“虚人伤寒建其中,实人伤寒发其汗”,这是张仲景一贯遵循的治疗实录原则,如果是太阴脏虚寒证又兼有太阳表证的话,仲景会直接用桂枝汤吗?肯定不会。
要用理中汤,先温中补虚,或者起码要用桂枝人参汤,就是理中汤加桂枝,表里同治,他不可能直接用桂枝汤。
说到这,郝老师又说,“我认为,276条完整的意思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就需要临床验证一下了,桂枝汤能不能治疗四肢关节肌肉的疼痛。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于是,我细细记下来老师说的每一味药,炒白芍30到40g,赤芍15g,桂枝10g,炙甘草10g。
陈旧性的疼痛,久病入络,加丹参30g,莪术10到20g,生牡蛎30g。
有人担心莪术会破气,加等量的焦白术或炒白术就可以了。
如果腰以上疼痛的,加鸡血藤30g。
颈部疼痛的加葛根20g,下肢疼痛的加桑枝30g,川牛膝10g。
祖传中医呕心沥血四十年经验感想分享
祖传中医呕心沥血四十年经验感想分享祖传中医是我国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一种医学体系,在我国医疗界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已经在中医行业里奋斗了四十年。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和探索,一直致力于将祖传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祖传中医的特点与优势祖传中医注重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包括色、质、形、态、声、气、味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诊断和治疗。
而西医则主要注重局部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由此可见,祖传中医在病人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此外,祖传中医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稳定的疗效。
经过历代中医师的实践和,中医理论已经得到了不断培养和完善。
而这种理论的实践运用也为中医的疗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祖传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虽然祖传中医已经有着非常长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一些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显得过于陈旧。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祖传中医的作用,我们需要适当地对传统理论进行改进和创新。
近年来,中医不断加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逐渐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中医医学领域中。
例如,中医科学医学实验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医检测系统,可以对中药进行质量检测和药效评估,提高中药治疗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同时,纳入现代医学体系的中医也已经在一些特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在治疗周围性面瘫、帕金森病、慢性乙型肝炎等疾病方面,中医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对祖传中医的深刻理解四十年的行医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祖传中医的重要性和优势。
祖传中医的疗效并不是简单地依赖于某种单一的治疗方法,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诊疗方式和方法来治疗病人。
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祖传中医并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面对复杂的病情时,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能更加适合。
在中医和西医的交流和合作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祖传中医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体系。
从医四十年的感悟
从医四十年的感悟四十年医者生涯,我见证了无数的生命起伏和疾病的折磨。
这段时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医学的伟大和医生的责任。
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从医四十年来的感悟。
医学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四十年前,医疗技术和设备相对简陋,许多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的进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人体的奥秘,并给予患者更准确、更有效的治疗。
比如,现在的影像学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疾病,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此外,基因技术的突破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这些进步让我们相信,医学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我深深地体会到医生的责任和压力。
作为医生,我们承担着拯救生命、减轻病痛的使命。
每天,我们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例,需要做出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方案。
然而,医学的发展是如此之快,新的疾病不断涌现,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因此,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应对新的挑战。
同时,我们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患者的生死。
这种责任和压力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和谦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我从四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深刻地认识到,医生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技术工作者,更是患者健康的守护者和朋友。
在医院里,我见证了许多病人的痛苦和绝望,也看到了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希望和坚强。
作为医生,我们不能只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用关怀和耐心去倾听患者的需求,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有时候,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力量。
因此,我相信,医生应该既是医术高超的专业人士,也是患者能够信任和依赖的朋友。
我想说的是,医学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
在医学的世界里,我们不能只看到疾病和治疗,还要关注患者的人性、尊严和幸福。
医生应该与患者建立起互信和尊重的关系,用仁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个患者。
我们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要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给予他们希望和勇气。
73岁的郝万山教授将重讲伤寒论,学习永远都不晚!
73岁的郝万山教授将重讲伤寒论,学习永远都不晚!如果你是刚刚踏入中医院校,或是刚刚上临床,或仅仅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当你想去学学经典,学学伤寒提高自己医术时,周围的人可能都会建议你去听听郝万山老师的《伤寒论》课程,或是去买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看看。
执着的讲者就是这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在优酷上播出的郝万山《伤寒论》教学片从2009年创建以来,到现在总播放量已达到1734万次。
其实,早在2002年,郝万山老师就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当时的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国家希望能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构筑中医药远程终身教育体系。
直到现在都有很多学生想起当年学习《伤寒论》时,老师会在教室播放郝老师的讲课视频。
现在看来,当年的“万年青”计划确实为全国各大中医药高校的中医学子带来了新鲜的吸取知识的方式。
受郝老师感染而步入医门的莘莘学子和亲近经典智慧的芸芸众生已不可胜数,可以说郝老师创造了中医经典教育与科普的一个奇迹。
在这期间郝老一直致力于健康教育30余年,600多场活动演讲,足迹遍布29个省市和港台地区。
他曾说过:“治病是永远治不完的,我这几年在满世界奔走,就是想把老祖宗说的怎么才能做一个健康的人告诉大家。
”2012年百家讲坛《郝万山说健康》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以医者的专业和学者的睿智,用说故事的方式将健康娓娓道来。
用通俗的语言和故事,慢条斯理转译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掀起了一波中医热。
毫无疑问,他是伤寒论圭臬级的主讲者,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
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这从郝万山《伤寒论》纪录片就能略窥一二,他的教学生动活泼,从不无聊,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多中医学生的“偶像”。
更是一名老中医郝老师在临床上重医术,讲医德。
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门诊外排着大队,很多都是从天南海北来的患者。
中医专家郝万山:我的四十年从医感悟
中医专家郝万山:我的四十年从医感悟作为学者,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郝万山,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
作为医生,郝万山已从医40余年,救治患者无数。
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30年,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和国内包括港台在内的大多数省市。
近来因为《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说健康》节目,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在前去采访的路上,记者还有些担心,害怕他说太多晦涩的中医理论以至难以成文。
然而,当与郝万山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一股难以言表的安稳与平静感如涓涓细流般传递过来。
他个子不高,然而思路却异常清晰,“医生能干什么?”,则是他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重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很多人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养生保健,实在是一个误区。
在他看来,了解医生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从医生那里得到什么,远比单纯获取健康知识重要得多。
感悟,包治百病到医学的局限人们常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治病之方。
当郝万山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后,真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你知道吗?我年轻时做住院医,医院每天要往太平间送多少人啊?我看到的,每天都有五、六个往太平间送。
所以各大医院的太平间门,一定不能朝向居民小区。
”郝万山说。
紧接着,大学同窗的遭遇更是让年轻的郝万山对医生作用的局限,产生了清楚的认识。
某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得了感冒,进而染上了扁桃腺炎,接着竟发展到肾小球肾炎。
毕业后,这位同学被分配到了外地,几年之后疾病就进展到肾功能衰竭。
虽然在北京为他找到了肾源,做了肾移植,但过了一年,移植的肾又肾衰了。
之后又是第二次肾移植,可过了半年,这位同学还是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了。
“他是医生,在大医院工作,可最后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
你说医生能干什么?”郝万山特别提到《黄帝内经》的一句话:“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郝万山:举几个例子说说其蕴含的中医知识!(师生对话)
郝万山:举几个例子说说其蕴含的中医知识!(师生对话)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讲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著有《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理论与临证》(台湾)。
主编有《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本科教材)等12部著作。
很多年前,我在东欧的捷克布拉格讲课,一个医生带着一个病人来找我,那个病人是霉菌性阴道炎。
我说:“这个不要找中医看啊,制霉菌素就有很好的效果,内服、外用都可以。
”结果那个病人笑了:“我就是布拉格制药厂制霉素车间的技术人员,我得的这个霉菌性阴道炎,是在我们车间都能存活的”。
事实上所有的抗霉菌药对她都没有效。
我本来是不看妇科的,但是根据她的症状,我硬着头皮开了一个清利下焦湿热的口服方子,又开了一个外洗的方子。
我在那里就讲1周的课,然后我就走了。
第二年春天我又去了,那个医生又带了一个病人来找我。
她说:“你上次的药,病人用了1个月就痊愈了。
”我很好奇,心想这么重的霉菌感染在中国都很少见,我居然治好了她的病。
那个病人还把我的药推荐给全工作车间的同事用,结果大家用后都痊愈了,后来她们还组织了全厂的技术力量和国家药学研究专家来破解我的方子,看看到底是什么成分发挥了作用。
我当时有点紧张,她们真要是从我的方子中找出什么东西来,从而发明创造出一种西药,那我们中医就会显得有点尴尬。
结果她们一无所获,那个医生对我说:“你的药成分太复杂了,有很多都是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她紧接着又问:“你们中国人都会打拳是吗?”我不知道她为什么问这个,我就说:“也不全是。
”她说:“你们有一种迷踪拳是吧?”我听了直想笑,心想迷踪拳哪里是拳啊!这是金庸老师小说里面的。
她说:“我们西方也有拳击,直拳,勾拳,鞭拳,甩拳,这四种拳路都各有各的变数,有招有式的,但是你们迷踪拳无招无式。
郝万山教授真情讲述:胡希恕先生的言传身教
郝万山教授真情讲述:胡希恕先生的言传身教郝万山教授真情讲述胡老经方传奇故事———桂枝汤我在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在门诊有一天来了一个病人,我想起来那个病人当时是56 岁,南方人,说的一口南方话。
我似懂非懂,听他的话,非得听好几遍。
我印象很深刻,56 岁。
他说,大夫,我这个病不太好治,在你们医院治了三个月了,我说你是什么表现啊,我就是每天下午一到三点钟,身上一阵热,热完了要出一身大汗,汗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件棉毛衫湿透了,一件衬衣湿透了,把这两件衣服连裤子都换掉以后,我下午才能继续工作,这个烘热汗出的持续时间,从三点钟开始,到四点钟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够继续工作。
我就看看他前面看过的病历,有养阴敛汗的,有益气固表的,有清里热的,在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
特别是我上次看病的那个医生,他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
我记得药味用得多,药量用得大,如麻黄根30 克,浮小麦50 克,煅牡蛎50 克,分心木(就是核桃的隔膜)20 克,金樱子30 克。
在我能够想到的所有收敛的药,所有的敛汗固表的药,全用上了,我心想,这恐怕得有效,这要没有效的话,我绝对没有办法。
我说,老先生,你吃了上次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吃了一回我不敢再吃了。
我问为什么不敢再吃了,他说我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下午三点钟我还是热,这么一热呢,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下午,确实不出汗了,但热了我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得我心烦体躁,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
我一听这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你发发汗。
他愣住了,他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要给我发汗的,他说这发汗行吗,他看着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
他说要是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带你去找我的老师。
因为那个时候,有些老大夫不出普通门诊,所以有的病人要找老大夫看病是很困难的。
从医四十年感恩发言稿一分钟
从医四十年感恩发言稿一分钟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下午好!从一九八零年考入XX医专中医专业至今,进入医学行业已经整整四十个年头,从事临床工作也有三十七八年了。
四十年,从青春少年到渐进花甲,从意气风发到历经沧桑,这是一段不长也不短的时光。
四十年岁月,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自己也从懵懵懂懂初入医门,到现在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老中医”。
回顾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报考医学院校,实话实说当年16岁的自己并无十分明确的目标,只是听从了父亲的建议,他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比较适合我。
至于选择报考中医专业则纯属误打误撞,因为当时对中医了解的并不多,只是脑子里有一点初浅的印象。
现在回忆起来这更像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
职业的选择是人生最重大的选择之一,而今我对从事中医这个选择不仅无怨无悔,甚至觉得值得庆幸。
不是因为自己做出了多大成就,而是因为自己喜爱和适合中医这个职业。
在为众多患者解除病痛中能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价值感,从事这个职业能满足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个人觉得,从事中医工作不应该把它看成只是为了谋生的一个职业,它更应该成为一种为之奉献的事业。
因为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治病救人的传统技术,它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典范,其中蕴含着东方古老的思辨智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是技术,也是文化和哲学。
是国粹,也是享誉世界的中华品牌和民族骄傲。
中医不仅教人如何治病除疾,更教人如何养生防病,还教人如何做人做事和遵循天地之道。
这是我越来越喜爱和钟情中医的重要原因。
最初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原由,不是中医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疗效。
父亲是我入行的启蒙人,也是我入行后的第一位患者。
记得是大三年级我还没有毕业,回家探望时,父亲向我诉说原来的慢性胃病最近有点严重,经常胃痛胃胀,呕吐酸水,特别怕凉,不想吃饭,服了一些西药效果不明显。
父亲是煤矿工人,我估计他的胃病与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
已经学了一点粗浅中医知识的我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根据自己的判断照着书上的处方略作加减,抓了五付中药让父亲试试。
郝万山自述:莫名其妙的“痛”
郝万山自述:莫名其妙的“痛”郝万山教授曾经在《不生气就不生病》这本书中说道:“对于因为某些疾病导致的疼痛,一定要找医生治疗原发疾病。
对于负向情绪、精神压力、不良的消极的心理暗示引发的疼痛,当然还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
”痛字,常常和疼痛、痛苦连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从身体的感受来说,是指健康失调后出现的非常难受的症状。
出现疼痛,虽然很难受,但也是好事,表明身体的自调机能在向我们发出警示、提出警告。
如脑瘤的头痛如劈、青光眼的眼痛头痛、咽炎和扁桃体炎的咽喉痛、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发作的胆绞痛、急性胰腺炎的剧烈上腹痛、肝癌的肝区痛、肾结石的肾绞痛、心肌缺血的心绞痛、带状疱疹的神经痛、肌肉损伤的局部疼痛、胃肠炎的胃痛腹痛、胸膜炎的胸痛、腹膜炎的肚子硬痛等等。
这些疼痛的出现说明你的健康出了问题,甚至可能是严重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向医生求助,寻找病因,及时治疗。
每一个人都不要忽略疼痛这种症状的出现与存在。
为什么负向情绪、心理压力和不良的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引发疼痛一类的病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多种负向情绪、精神压力和不良的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会使血管不断收缩,血液循环不畅,进而产生骨骼肌的拒紧痉挛,内脏功能障碍,神经系统释放出致痛性物质增加,于是就出现了疼痛的感觉。
所以这类疼痛所表达的绝不仅仅是某些内脏或者肌肉等形体受到了伤害,同时也向别人表达了这个人的心理状态也出了问题,出现了包括焦虑、紧张、担心、恐惧、避免再受伤害、要求休息、表现软弱、求助等心理。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总能或多或少地感到疼痛,这些疼痛最普遍的原因就是肌肉紧张甚至痉挛。
比如小腿肌肉紧张痉挛就会感到小腿疼痛,腹部肌肉紧张痉挛就会感到肚子疼痛。
最明显容易受情绪影响的地方就是颈部肌肉,因为与情绪体验有关的肌肉群,往往就是我们使用最多、活动最频繁的肌肉群,而颈肩部的肌肉首当其冲,它们比任何一处骨骼肌肉的活动都要频繁。
郝万山:30年我一直用这个方子(柴胡桂枝汤)精神抑郁证
郝万山:30年我一直用这个方子(柴胡桂枝汤)精神抑郁证郝万山:30年我一直用这个方子146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伤寒六七日的时候,正好是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邪气就会传经,传到哪一经呢,从临床症状来看,“发热、微恶寒”是邪气还在表,表邪生重不重呢,不重,只是微恶寒。
“支节烦疼”,支是四肢,节是关节,烦是什么意思?心烦,四肢关节心烦,这话通吗?烦是什么意思?支节疼这个好理解。
“烦犹剧也”,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周礼》郑玄注,郑玄注的是《周礼》,郑玄注这个烦字的时候说“烦犹剧也”,烦在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它不当心烦讲也不当发热讲,而当剧烈、当“很”“甚”来讲。
所以“支节烦疼”呢,就是四肢关节剧烈的疼痛,这提示了风寒邪气侵袭四肢。
风寒邪气侵袭四肢这个证候我们会在什么地方遇到呢,会在太阴病篇遇到,在太阴病篇有“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什么叫太阴中风啊?是太阴系统被风邪所伤,伤到哪个部位呢,四肢烦疼,四肢剧烈的疼痛,四肢和脏腑相比,它属于表还是属于里呢?当然属于表,所以脉应当是浮的,因为四肢是表啊。
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脉应当是浮。
“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轻取,脉由浮而转微了,提示了邪气退。
阴涩,沉取,阴脉是沉取,沉取由涩脉而转长,阴涩而长,沉取由涩而转长,提示了里气的恢复。
脉由浮而转微,由沉取由涩而转长,提示了邪气退而正气复,所以这种四肢烦疼可以自愈,这是在太阴病篇的一条。
我们到太阴病篇还要详细的谈,你们在这里没有听太明白没有关系的。
太阴病篇还有一条说:“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里虚寒能够发汗吗?太阴里虚寒它能够脉浮吗?所以他这里所说的太阴病就是指的风邪侵袭四肢的那种四肢烦疼这个证候,它叫太阴病,它叫太阴中风。
也就是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浮者,可以发汗,用桂枝汤。
由太阴病的这两条,我们来体会146 条的“支节烦疼”,应当说这是风寒邪气侵袭四肢所造成的一种证候。
郝万山伤寒讲稿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作为一名中医医生,我深知《伤寒论》的重要性,奈何读书时因为授课老师往往因为它的神圣而将其讲得深乎奥乎,听得我们是云里雾里,最后是昏昏欲睡。
今年有机会翻看了郝万山先生的《伤寒论》讲稿,觉得很是耐看。
郝先生的语言平易近人,对书中不解或疑难之处,解读的非常详细,第一次觉得原来圣人之书我等凡人也是可以看懂的。
书中有提到一些名词的解释,与现在我们理解的有些不一样,我也是在郝先生的书里第一次学习了。
譬如《伤寒论》中的“寒”,在之前我都是根据现在的字面意思理解成寒冷,还在心里纳闷:怎么就一个寒邪所致的疾病就可以写出一部被现在中医界奉为圣书的神作。
原来是我们一直误读了,“寒”在古代有一个广义的含义就是泛指邪气。
所以“伤寒”之所以有广义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是因为“寒”字本身就可以泛指邪气。
这也提醒我在今后阅读古人的医学古籍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语境。
另外郝先生在讲稿中还讲了许多经典的医案故事,结合老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给我们娓娓道来,使我们对伤寒论中的经方使用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其中有讲到一个病人女,40岁,血管造影为脑血管瘤压迫视神经通路,剧烈头痛伴偏盲。
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此病要是我碰到了,肯定会觉得如果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医院告之于中医求治。
后于东直门医院求治于宋老先生,宋老沉思良久,予抵当汤。
散剂,胶囊,每粒约0.3克,早晚各一粒。
后可加至早中晚各一粒,以大便每日一次为准,超过两次则减量。
两月后,头痛减轻,视野渐复。
半年后头痛止,视野复原。
脑血管造影,血管瘤消失。
真的是叹为观止啊。
讲稿中还提到一个案例是讲一女,40岁。
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恶寒,发热,以脑血栓形成早期?收入院。
输清开灵一小时后,变为双侧痉挛,仍高热。
诊之舌淡不红,鼻流清涕。
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停用清开灵。
服后半小时汗止痉挛舒。
伤寒论原文中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予桂枝加葛根汤见效。
现用桂枝加葛根汤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症,颈椎病。
学郝万山伤寒心得
学郝万山伤寒心得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一)阳明病经证以热证为主。
无形之邪热亢盛于里,胃肠燥热,然大肠内无燥屎阻结,只是里热内蒸,燥热之邪弥漫周身,充斥内外,故主要表现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方选白虎汤类,以辛寒清热。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擅长清热;知母苦寒而润,长于泻火滋阴;炙甘草、粳米,益气和中,气盛则津自生,尚可制约石膏、知母大寒伤胃之弊,诸药共奏清阳明无形之邪热而固护脾胃之功。
(二)阳明病腑证以实证为主。
无形之邪热亢盛于内,与肠中糟粕相搏结而成燥屎,阻于胃肠,致腑气失于通降,胃肠失司,故主要表现为无大便,潮热,谵语,手足濈然热汗出,脉沉实有力。
方选承气汤类,以通腑泄热。
方中大黄苦寒,攻积导滞,荡涤肠胃,泄热去实;芒硝辛苦咸寒,润燥软坚,泄热通便。
二者配伍应用,清胃热,润胃燥,泄热导滞,正合《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坚”的治疗原则。
然后根据燥实程度的轻重,随证灵活加减应用承气类。
诸药合用,以达泄热通便导滞之效。
(三)阳明病寒证以胃虚寒证伴脾阳不足多见。
外邪伤于阳明,成中寒者,乃里有寒兼脾阳不足,影响胃肠功能及三焦气化功能的正常运行,故主要表现为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冷汗出,大便初溏后硬。
胃中本已寒,迁延失治,寒邪更甚,复感寒邪,凝滞不通,大肠传导失司,致大便因寒而凝结,即因虚致实。
方选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方中吴茱萸辛苦性温,温胃暖肝,理气降逆止呕;生姜辛温,温胃散寒止呕;人参、大枣补虚温中。
诸药相伍,具有温中补虚,理气散寒之功。
(四)阳明病虚证以阴虚证伴阳明郁热多见。
阳明热盛期,里热迫津外泄,汗出过多,加之素体阴虚,致使汗出无源,热欲外越而无汗出,邪热郁闭于肌肤,同时肌肤失于津液的滋润濡养,推陈出新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
阴虚无汗致邪热郁闭于内,阴虚为本,邪实为标,即因虚致实。
法当益气生津,以资汗源,兼清阳明之郁热。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
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
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
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
医案1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
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
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
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淡豆豉15克七剂。
七剂后心烦减。
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
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76)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78)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
(228)评语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
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
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
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
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
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
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
医案 2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
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
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
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
一位武当山老道士四十余年行医的感悟
一位武当山老道士四十余年行医的感悟1. 背景介绍在武当山深处,有一位老道士,他从年轻时开始学习医术,如今已经在山上行医四十多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治愈了无数的病患,也积累了丰富的医道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武当山老道士为例,探讨他四十余年行医的感悟。
2. 医者仁心,医道精湛武当山老道士潜心修习医术几十年,他深知“医者仁心”的道理。
在他眼中,行医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奉献精神。
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弟子和患者,医者应当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用医术帮助他人,不图回报。
而他自己也一直恪守这个信念,在武当山的村民心中,老道士就如同神一般存在。
3. 中医精髓,治未病先治心老道士在行医过程中,深得中医精髓。
他常说“治未病先治心”,即在患者还未生病之前,就要从心理上加以疏导和治疗,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
他将平时的养生之道和心理健康视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这也是他治疗疾病的独特之处。
这种从内而外的调理方式,得到了患者们的一致认可和信任。
4. 医道与人生在老道士看来,医道和人生是息息相关的。
他认为,行医是一种对人生的领悟和阐释。
在治疗病患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生老病死的无常和医者对病患的责任和担当。
他常说“医者须掌握生死大权”,强调了医者在治病救人中的责任和使命感。
在他看来,行医不仅是医术的施展,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价值的体现。
5. 对于医道的个人观点在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对医道也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
通过听老道士的故事,我深刻理解到医者仁心的重要性,以及医者对患者的责任和担当。
我也意识到中医的独特魅力,它强调中和平衡,注重治未病,这正是现代医学所欠缺的。
我愿意将老道士的感悟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忘初心,医者仁心。
总结回顾在这篇文章中,我围绕一位武当山老道士四十余年行医的感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老道士的故事,我深刻理解到医者仁心的重要性,中医精髓的独特魅力,以及医道与人生的深刻关联。
郝万山:拄拐十几年,一个小方治好了
郝万山:拄拐十几年,一个小方治好了故事一:苓桂枣甘汤在几十年前,我们做医生的经常下乡,在乡下偶尔能够遇到这种病人。
第一次遇到这种病人他在主诉脐下悸动不宁的时候说:“大夫,我肚脐这个地方跳动”。
我说:“你是自己感觉到跳动啊,还是能摸到跳动?”“我自己能感觉到跳动也能摸到跳动,跳得我心烦意乱。
”我就摸一摸,这个人比较瘦,一摸呢,摸到的是腹主动脉的搏动。
我说“这个腹主动脉都在搏动啊,只不过你比较瘦,一摸就摸到了。
”他说:“大夫,不是,我有时候会跳有时候不跳。
”他有脐下悸动,再加上舌淡,苔水滑,我就给他用了苓桂枣甘汤来治疗。
吃了几天药以后,他告诉我,药效果很好,肚脐不跳了,小便也多,身上也不那么疲劳了。
可是我一摸,仍然能够摸到腹主动脉的搏动,他自己也能摸到跳动,但他已经感觉不到脐下悸动了。
这个病例,我一开始结论认为,脐下悸动是人的组织间隙有了水液以后,它对腹主动脉传导增强的一种表现。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遇到了另一个病人也是肚脐下跳动。
“你这个跳动有节律吗?”我摸了摸看。
“我这个跳动有时候快有时候慢,有时候发作有时候不发作,而且也没有什么节律。
”这个人比较胖,我摸不到腹主动脉的搏动。
有一次他在跳动的时候找到我,我也能摸到跳动,这个跳动只是腹直肌的不自主的跳动,可是他也是舌胖,苔水滑,小便少,有时候下肢还肿。
我也用了苓桂枣甘汤,用了一段时间,这个症状又缓解了。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真的不知道这种脐下悸动是腹腔水液多了之后对腹主动脉搏动的传导敏感的一种表现呢,还是腹部肌肉或者内脏不自主的一种跳动不宁的现象,所以我现在反而得不出结论来了。
只好就仍然按照《伤寒论》原文里边说的:'其人脐下悸’,它是个自觉症状。
《伤寒论》原文所说这是一个什么证候呢?这是'欲作奔豚’,这是奔豚发作前兆症状,治疗用苓桂枣甘汤,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故事二:芍药甘草汤有一年我到外地一个当地方官的同学那里,他说他的舅舅腿疼了好多年,请我给他治一治。
郝万山柴胡桂枝汤案例
郝万山柴胡桂枝汤案例
嘿,大家知道郝万山那神奇的柴胡桂枝汤案例吗?这可得好好给你们讲讲!
有一次,有个病人啊,那叫一个难受,浑身不舒服,各种症状都有,就像那乱了套的毛线球,找不到线头啊!到处求医都没啥效果。
后来找到了郝万山教授。
郝教授一番诊断后,就给他用上了柴胡桂枝汤。
你说这柴胡桂枝汤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咔哒”一声,就把那困住病人的病痛之锁给打开了!没多久,病人就感觉好多了,那惊喜的表情,就好像突然中了大奖一样!
还有一个例子呢,有个阿姨,整天心情烦躁,身体也这儿疼那儿疼的。
她都快绝望了,觉得自己没救了。
嘿,这时候郝万山教授的柴胡桂枝汤出现了!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哇!这阿姨喝了药之后,心情慢慢变好了,身上的疼痛也逐渐消失了。
她逢人就说:“这柴胡桂枝汤可真是神了呀!”
想想看,咱平常要是身体有啥不舒服,又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那得多着急啊!但郝万山教授的柴胡桂枝汤就像是咱的救星呀!它能让那些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的人,重新恢复活力,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我觉得啊,郝万山教授和他的柴胡桂枝汤真的是太厉害了!这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它能从我们意想不到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健康!这可不是随便什么药都能做到的呀,你们说是不是?。
听郝万山讲故事,体会千古中医智慧:天人相应与时间节律
听郝万山讲故事,体会千古中医智慧:天人相应与时间节律编者按:本文据郝万山教授《百家讲坛·千古中医故事》内容整理,郝老师用非常轻松的语言、以各种故事和案例来讲述《伤寒论》的智慧。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有一个医生,看肠伤寒病特别有名。
肠伤寒病是怎么回事?它是伤寒杆菌感染之后,导致的一种传染病。
这个病的特点是,第一个星期热度一天比一天升高,持续高温,叫阶梯热。
有的人到第三周结束,可能出现肠出血,导致死亡。
那个时候,肠伤寒的死亡率是很高的。
有人得了这个病,找了一个中医大夫看。
医生摸摸脉,看看病情,告诉他“你一天吃我一付药,在饮食上你一定要注意忌口,只许喝稀粥,不许吃任何纤维素的东西,鸡鸭鱼肉蛋绝对不能吃。
你要按照我这个方法去治疗,几月几号,你就能退烧,病就好了。
”当时人们都很吃惊,这个病弄不好是要死人的,这个大夫却胸有成竹地说几月几号就能退烧。
病人和家属都盼着这一天,结果到了这一天,或者前一天,或者后一天,病人纷纷都好了。
在这个医生手下,没有出现过一个死亡病例。
这个医生是谁呢?就是我们解放初期,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
汪老为什么能准确地预测病人哪一天好呢?说白了,他就是得益于张仲景的关于7日节律的认识。
在《伤寒论》里,张仲景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意思是说一个得了感冒的人,头痛发烧怕冷,没有汗,甚至有点轻度咳嗽、喘,如果你没有去治疗,没有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到第七天的时候,它自己就好了。
也就是说,这个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
这不就是张仲景对一般感冒进行了预测吗?他不仅知道这个病哪一天能好,而且还知道什么时辰会好。
张仲景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个病到第七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这是汗出热退的有利时机,在这个时段,你的病就好了。
在张仲景的著作里,不仅谈到外感病的7日节律,也谈到外感病的14日节律,如果14天没有好,那可能21天好。
您也许会说:这是不是有点神了?其实,节律就是有节奏的时间规律,如果患了感冒,即使不治疗,7天也会自行痊愈。
一位从医40年的老中医的肺腑之言
一位从医40年的老中医的肺腑之言1.健康不等于长寿。
健康只能说明他的身体状况好,而长寿则是说明身体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前有一位北京市十大健康老人,身体确实很棒。
电视里经常报道他的健身经验。
但是,有一天突然查出体内有两处癌变,肺上是小细胞癌,食道是低分化癌,两种癌都是恶性程度很高的,结果病情发展很快,我也未能将他医好,不久就去世了。
所以健康的人生存质量较好,而长寿的人生命力较旺盛。
2. 生命有时在于运动,但有时也在于静养。
经常锻炼身体的人会比较健康,但不经常锻炼的人未必不健康。
健康的人抵卸疾病的能力强,不健康的人抵卸疾病的能力差,但是如若不被感染重病,照样也能活得长久。
你看那些病病歪歪的、常年药罐子不离身边的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活着,把那些所谓的身强体壮的人都“熬”下去了。
常言道:柏木桶熬不过破瓦罐,小心驶得万年船。
而生活中常看到过于健壮的人说死就死了,根本都不带商量的。
就像体育运动员并不比一般人长寿一样。
我认为,体育竞技比赛,是人类干的一件蠢事,是人类争强好胜的本能造成的,就应该取消这类比赛运动。
过激的超负荷、超极限的运动只会损害人体、缩短生命,貌似健康,并不长寿。
可以开展一些适量的体育表演,但不要以决雌雄。
用一个国家拿金牌多少来衡量这个国家的健康水平,是荒唐不可取的,这个误区也太大了!我提倡中老年人散步,每天走一个小时就很好。
北大老校长马寅初瘫痪在床,哪有多少运动?但也活到九十九岁。
民进党的创始人之一雷洁琼九十多岁时患体位性低血压,不能站立行走,我给她摸脉觉得肾气很足,最后照样活了一百多岁!过度的运动会损伤身体,加速人的损耗,加快了代谢并不一定会长寿。
乌龟没有兔子跑的快,但是乌龟比兔子代谢慢,寿命要比兔子长得多。
慢性子的人常常比急性子的人长寿,可能与代谢慢有关系。
所谓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用来形容急性子很恰当。
3.简单的、平静的、安详的生活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长寿的基础。
郝万山:我用两个思路治肿瘤,疗效很好
郝万山:我用两个思路治肿瘤,疗效很好(本文摘自首届鼓楼国医论坛郝万山老师的演讲,内容有删减)一方在手,随证随调如何运用经方治疗肿瘤?先看第一个病案。
患者是位李先生,32岁,乙肝病史十年。
2016年5月7日,当时的甲胎球数值接近1000,CT报告肝右叶有个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大小约15cm*13.2cm,考虑肝癌,他没有进行放疗、化疗,也没有进行任何西医的介入疗法。
2016年5月14号,他第一次来找我看病。
低热,口苦,腹胀,尿少,乏力,面色苍黄晦暗,憔悴神疲,三到五天一次大便,排便特别困难,舌质黯,苔白厚腻。
当时以疏少阳、散结聚、健脾胃、清湿热、宁心神为主。
处方为:柴胡、香橼、佛手、茵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枳壳、茯苓、莪术、炒白术、生白术。
在这里,炒白术配合莪术补气;生白术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排便。
其实我是不抱信心的,因为他是外地病人,我说你吃着舒服的话就接着吃,他一直没有再复诊。
后来他告诉我,这个方子服用了近半年,自觉症状逐渐消失,他一直自行取药。
一年后,他第二次来找我看病,说:“我肚子凉。
”我心想,这个方子清热解毒,吃了半年多,肚子能不凉吗?此时患者诉大便偏软。
脉弦滑,舌红苔薄白。
方子用了柴胡,香橼,茵陈,陈皮,半夏,茯苓,炮姜,炭炒白术,莪术,党参,远志,石菖蒲,炙甘草。
其实还是有柴桂温胆定志汤的影子,这个方子,他吃了两个月。
2017年7月29日,三诊,肝功能恢复正常,有的时候肚子胀,用的仍然是柴桂温胆定志汤的基础方,我仍然开了十四付,若是患者觉得舒服,可以接着再吃。
2017年11月1日,他的胎甲球仍然很高,说明肿瘤并没有消失,但是复查后肿瘤变小了。
2017年11月18日,四诊,这次他自己觉得好了,又开始喝酒了,又开始熬夜了,结果导致转氨酶轻度升高。
依然用这个方子,患者吃了三个多月。
2018年3月30日,CT报告肝占位病变,考虑肝癌,大小53.4mm*41.8mm,大家看,之前的肿瘤是用厘米表达的,这里却是用毫米表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
(来源:健康时报)
不过,“心要静,身要动”,虽然只有六个字,但要做到并不简单。
身动,尚且知易行难,心静,则知已不易。
如今,治疗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症、焦虑症是郝万山的专长之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如何才能让病人做到心静,郝万山认为,除了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外,还可从调整病人体质入手,因为中医认为当体质良好的时候,人更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动。
作为学者,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郝万山,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
作为医生,郝万山已从医40余年,救治患者无数。
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30年,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和国内包括港台在内的大多数省市。
近来因为《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说健康》节目,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在前去采访的路上,记者还有些担心,害怕他说太多晦涩的中医理论以至难以成文。
然而,当与郝万山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一股难以言表的安稳与平静感如涓涓细流般传递过来。
他个子不高,然而思路却异常清晰,“医生能干什么”,则是他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重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很多人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养生保健,实在是一个误区。
在他看来,了解医生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从医生那里得到什么,远比单纯获取健康知识重要得多。
感悟,包治百病到医学的局限
人们常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治病之方。
当郝万山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后,真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你知道吗我年
轻时做住院医,医院每天要往太平间送多少人啊我看到的,每天都有五、六个往太平间送。
所以各大医院的太平间门,一定不能朝向居民小区。
”郝万山说。
紧接着,大学同窗的遭遇更是让年轻的郝万山对医生作用的局限,产生了清楚的认识。
某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得了感冒,进而染上了扁桃腺炎,接着竟发展到肾小球肾炎。
毕业后,这位同学被分配到了外地,几年之后疾病就进展到肾功能衰竭。
虽然在北京为他找到了肾源,做了肾移植,但过了一年,移植的肾又肾衰了。
之后又是第二次肾移植,可过了半年,这位同学还是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了。
“他是医生,在大医院工作,可最后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
你说医生能干什么”郝万山特别提到《黄帝内经》的一句话:“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疗,这就像口渴了找水喝,结果井还没打;要打仗了,才发现连兵器都没有,还要铸造兵器,这不就晚了吗!
“我上学的时候读这句话,很不以为然。
然而,眼睁睁地看着年轻的同学一步步走向死亡,让我重新审视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一定要重预防。
”郝万山告诉记者。
于是重预防,逐渐成了郝万山健康宣传的基本理念。
思考,灵感来自奇怪的长寿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郝万山来到四川讲课,当地的医生无意间提起位于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地方非常偏僻,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
郝万山连忙追问,这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不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呢
这个医生苦笑着回答:“调查队去过几次了,但我们不能公布调查情况。
都说抽烟不好,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从十来岁抽到一百多岁;都说喝酒不好,他们都喝酒,喝自己粮食酿造的白酒;他们都吃肥肉,吃自己养的大肥猪肉,别的肉、海鲜都没有。
难道我们去宣传,抽烟、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岁”
听到这里,郝万山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心要静,身要动,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他们地处偏僻,过着自耕自足的平静生活,对身外的钱财名利,声色犬马不去追求,符合心静原则。
他们自幼耕作,一直到老,符合身动的原则,这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
可面对工作和社会的沉重压力,人们怎么能够心静呢郝万山的方法是:静能生慧,用智慧去处理一切事情,而不是用情绪去处理事情,就不会影响健康。
动能生阳,阳气通达,代谢流畅,身体就会健康。
长寿村的居民虽然可能并不太符合现代的健康标准,但却完全达到了心要静,身要动的要求——自种自食,无论魏晋。
破,法国婆媳的启示
不过,“心要静,身要动”,虽然只有六个字,但要做到并不简单。
身动,尚且知易行难,心静,则知已不易。
如今,治疗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症、焦虑症是郝万山的专长之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如何才能让病人做到心静,郝万山认为,除了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外,还可从调整病人体质入手,因为中医认为当体质良好的时候,人更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动。
身体归身体,可有些病人心理上如果拴上了死结,要解起来就更加困难。
大约二十多年前,郝万山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市上课,一位医生带来一个脚后跟疼的病人,怎么治都治不好。
发病经历更是奇怪,她到国外旅游一圈,什么毛病没有,却在回家时离家还有100米的地方,开始疼得走不了路了。
郝万山看这位病人不像是纯粹的身体疾病,便问起她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关系如何,结果这位妇女忍不住哭了。
原来,她一家三口和婆婆住在一起,而她非常惧怕见到婆婆,因为婆婆曾说过很多伤害她的话。
这个家她怕回,但却不得不回。
“我除了给她开药之外,还给她写了两句话并让翻译译成法文写在下面,第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第二句是‘宽容他人就等于宽容自己’。
”郝万山说。
时间转眼到了2002年,郝万山在法国巴黎讲课,这位妇女闻讯竟然专程去找他。
她告诉郝万山,她脚后跟疼已经彻底好了,不过并不完全是吃药好的,吃药只可以减痛于一时。
原来当年,这位妇女曾对着那两句话反复看,但仍无法释怀。
婆婆去世了,她收拾婆婆遗物时,脚后跟还是疼。
三年前,儿子娶了媳妇,也住在一起。
她对媳妇新的思维和行为就是看着不顺眼,有一天她对着媳妇就想说一句话,话到嘴边,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当年婆婆说我的那句话吗这时,她一下明白了,当年婆婆说她不是坏心,因为此时她说儿媳妇也没有坏心。
自此,她心中的那个结终于打开了,从此脚后跟再也没疼过。
“理解这两句话,我整整用了七年时间。
”这位妇女说。
所以郝万山在治疗心身性疾病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调节身体素质外,也注重病人的心理调节。
在他的多场健康讲座里,常常提醒人们,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就可以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放下许多纠结。
自律,要给病人宣泄的机会
谁都不能否认,医学是进步了,医生的分科分工也更细了,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郝万山讲起了自己接诊过的一位来自日本的病人。
这位病人在日本的时候,曾因心慌心跳,多次到心内科找医生,说自己最近总是心慌气短、胸闷憋气。
可是经检查,做心电图正常、超声心动正常、冠脉造影也正常。
心内科医生就给病人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病人急了:“可我还心慌怎么办”“那就不是我的事了。
”医生说。
“医生是要看病的!”郝万山感叹道,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医生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虽然一方面看是更加专业了,可另一方面,各人只扫门前雪,把病人在科室间踢来踢去,离医生“看病”的本职却越来越远。
给病人一个宣泄的机会,这是郝万山认为医生“看病”需要遵守的准则之一。
“病人都有太多的痛苦想从周围得到慰藉,可家人、朋友已经听得太多了,不愿再听。
如果医生再不愿意听,找各种理由随意打发病人,那他们还能找谁啊”
可是,医生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在郝万山的诊室里,每天都会涌入各种病人,一开口就说个没完,不少人还会带上一堆之前的检验报告和处方单,一股脑全倒在郝万山的桌上。
郝万山也不急,病人说什么就从容地听着,病人给什么单子,都接过来仔细地看一番
“换个人,早就不耐烦了,肯定会说,你是来看中医还是西医看中医,还给我一堆西医的单子干嘛”郝万山身边的一位助理感叹。
正因为如此,他的门诊工作量就特别大,但郝万山依然从容不迫地接待一个个病人。
病人的发泄照单全收,医生压力自然就增大了。
对于如何保护自己,郝万山认为还是“心要静,身要动”这六个字。
宽容他人,不强迫自己,哪怕在睡眠上,也是想睡就睡,不苛求每天睡够多长时间。
不刻意锻炼,平时能走路就不坐车。
至于饮食上,郝万山更是简单,饮食以素为主,但也不排斥吃肉。
早饭、午饭比较丰富,晚饭吃得相对简单,每周保持有一个晚上不吃正餐,以便让胃肠适当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