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宾语前置素材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第一篇: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一、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如:(1)忌不自信(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2)毋吾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寡人之于国也》)(4)寂寥而莫我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寂寥而莫知我也”)(《愚溪诗序》)(5)以为莫己若者(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秋水》)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不用我。

(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

(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 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

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1)大王来何操?(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鸿门宴》)(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归去来兮辞》)(3)则何以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何有于我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我何有哉”?)(《十则》)(5)牛何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牛之何?”)(《齐桓晋文之事》)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文言文例子高中

宾语前置文言文例子高中

宾语前置文言文例子高中
1. 嘿,你可知道“何陋之有”这句话吗?这就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呀!就像把重要的东西特意摆在前面一样,强调了“何陋”,多有意思啊!
2. 咱再看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不是很独特?它把“句读”和“惑”前置了,一下子就让人注意到了这些不明白的东西,就好像把宝贝最先展示出来呢!
3. 还有“吾谁欺?欺天乎?”哇,把“谁”提到前面,加强了那种疑问的语气,真的很神奇呀,就像先把悬念抛出来,让人不得不跟着思考。

4. “微斯人,吾谁与归?”你瞧,把“谁”前置,多么有感觉啊,好像在急切地寻找那个能一起的人,让这句话充满了情感。

5. “不然,籍何以至此?”这里把“何以”前置,就像在强调凭借什么呀,增加了话语的力量,是不是很特别呢?
6. “奚以知其然也?”这种表达真的好巧妙呀,把“奚以”放在前面,就像是先把关键问题摆出来,让人想要一探究竟呢!
7. “沛公安在?”哎呀,把“安在”前置,一下子就让人对沛公的位置特别关注,就像专门拎出重点一样。

8.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将“何知”放在前面,那语气,那感觉,真的很绝呀,好像在很不屑地质问呢。

9.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里可真是太常见啦,它让文字变得丰富多彩,充满变化,就像给文言文添加了独特的调味剂一样,让我们能感受到古人语言的奇妙和韵味呀!。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整理]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整理]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客何为者?(《鸿门宴》)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4)、方位词宾语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

(《鸿门宴》)
特殊的三种宾语前置句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以介词“以”和“于”为常见。

例如: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②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二、指代性副词“相”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公》)
②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黔之驴》)
三、指代性副词“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②见谅、见教、见笑。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完美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完美版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
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1)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 罪人斯戮。
答案:严惩了罪人。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 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这个文言句子中的“罪人斯戮”是“戮罪人”的 宾语前置句式,与“唯命是听”“唯才是举”一 类句式的特征相同。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类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 “不自信” “不信自”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 “未有之”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 “不欺余”
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 “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 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 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 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没有人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他的话没有人敢违背!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主谓倒置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 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 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 宾句式。
辨别下列哪些句子属于宾语前置?
例如: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翻译下面的句子: 3.府吏见丁宁。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4.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译文:您既然记着我,希望你不久就回来。
规律五:“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 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相”是宾 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 的后面。
(1)何有哉?
何有——有什么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课文宾语前置句整理:必修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劝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必修二: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六国论》必修三: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离骚》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五人墓碑记》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必修四: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秋声赋》必修五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报任安书》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宾语前置句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宾语前置句梳理
书》
宾语前置(七) ①及时相谴归(我)②会不相从许(你) ③还必相迎取(你)④久久莫相忘(我) ⑤好自相扶将(她)⑥嬉戏莫相忘(我) ⑦怅然遥相望(他)⑧誓天不相负(你) ⑨登即相许和(他)⑩蹑履相逢迎(他) ⑪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我) 《短歌行》 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回乡偶书》 “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
童子何知 ?
《滕王阁序》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
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
信义安所见乎? 《苏武传》
宾语前置(一)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疑问代词:谁、奚、胡、何、曷、安、恶、 焉等。
不吾知其亦已兮。
《离骚》
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借助《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及大一轮复习 资料梳理教材中的宾语前置句,并尝试归类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 特点。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嗟尓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何为其然也? 《赤壁赋》
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苏武传》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
何以汝为见 ? 《苏武传 》
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传 》
沛公安在?《鸿门宴》
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复驾言兮焉求? 《 归去来兮辞》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乐天天命复奚疑? 《 归去来兮辞》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文言文句子

宾语前置的文言文句子

宾语前置的文言文句子
1. “何陋之有?”就像你走进一个看似普通的房间,却发现处处藏着惊喜,这房间哪里简陋了嘛?例子:友人访吾陋室,惊其布置之妙,吾笑曰:“何陋之有?”
2. “吾谁与归?”不正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寻那个能与自己同行的人吗?就像伯牙苦寻子期呀!例子:众人皆逐利而去,吾彷徨四顾,叹曰:“吾谁与归?”
3. “微斯人,吾谁与归?”这简直就是当自己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时的那种失落感啊!例子:环顾四周,无有知音,吾黯然道:“微斯人,吾谁与归?”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邹忌那种对自己都有点怀疑的纠结心态嘛!例子:邹忌揽镜自照,喃喃道:“忌不自信。


5. “宋何罪之有?”这感觉就像人家宋根本没啥错,却被无端指责,多冤枉呀!例子:他国欲伐宋,宋人大呼:“宋何罪之有?”
6. “子何恃而往?”这不就跟问别人你凭啥去做那事一样嘛,带着点好奇和疑惑。

例子:他人欲远行,吾惑而问:“子何恃而往?”
7. “彼不我恩也。

”就如同别人对自己不好,心里那股委屈和埋怨呀!例子:其待我刻薄,吾愤然曰:“彼不我恩也。


我的观点结论:宾语前置的文言文句子,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表达,能生动地展现出古人的心思和场景。

它们有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文言文的奇妙之处。

宾语前置的文言文例句

宾语前置的文言文例句

宾语前置的文言文例句1. 何陋之有?(就像说哪有什么简陋的呀,简陋都不知道被藏哪儿去了。

)2. 何厌之有?(仿佛在讲,贪婪就像个无底洞,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满足早就被丢到九霄云外啦。

)3. 未之有也。

(这就好比说,这种事啊,就像在月亮上找大海,从来就没有过呢。

)4. 莫我肯顾。

(好似在抱怨,那些人啊,就像一群只看前方的瞎眼兔子,根本不肯照顾我一下。

)5. 不吾知也。

(感觉是在长叹,唉,了解我的人啊,就像独角兽一样稀少,没人知道我呢。

)6. 忌不自信。

(就像邹忌在那嘟囔,我呀,就像个不敢照镜子的小丑,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

)7. 弗之怠。

(仿佛在说,学习这事,就像手里捧着个宝贝金蛋,不敢懈怠它一下呢。

)8. 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就好像说,古人啊,就像老实巴交的老黄牛,可不会欺骗我这个小蚂蚁呢。

)9.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像是在质问,长安君啊,你就像个没根的浮萍,凭什么在赵国托付自己呢?)10. 何罪之有哉?(就像一个人跳着脚喊,我有什么罪呀,罪就像天上的星星掉到地上被人捡走了似的。

)11. 子何恃而往?(好像在打趣,你呀,就像个没带干粮就想翻大山的小蚂蚁,凭什么就前往呢?)12. 微斯人,吾谁与归?(就如同在哀伤地说,要是没有这样的人,我就像个没窝的小鸟,能和谁一起呢?)13. 豫州今欲何至?(仿佛是在好奇地问,刘备啊,你就像个没头的苍蝇,现在打算到哪里去呢?)14. 宋何罪之有?(就像在大声喊,宋国就像个无辜的小绵羊,有什么罪呀?)15. 何由知吾可也?(好像在疑惑地说,从哪里能知道我可以呢?我可以这件事就像隐身了一样。

)16. 牛何之?(就像在问,那头牛啊,你像个没方向的小风儿,要到哪里去呢?)17. 彼且奚适也?(仿佛在好奇地嘀咕,他呀,就像个乱飘的树叶,将要到哪里去呢?)18.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里“何苦而不平”是宾语前置,就像愚公在豪迈地说,山就像个小土包,有什么苦处能让它不平呢,我们子子孙孙就像数不清的小蚂蚁,还怕搬不平它?)。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
1.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比如“沛公安在”,这不是很有意思吗?就像我们平常会问“你在哪里呀”,把“哪里”提前啦。

2.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像“忌不自信”,哎呀呀,就像我们说“我才不相信他呢”变成“我才他不相信呢”。

3.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不就是很典型吗?这就好像把一个特别的标记放在前面强调呢。

4.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一言以蔽之”,哇哦,是不是挺特别呀,不就是把“一言”提到前面啦。

5. 方位词作宾语前置。

“东向坐”,这不就跟我们说“去那边坐”,然后把“那边”提前一样嘛。

6. “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宾语前置。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就好像我们会说“我才不会答应他呢”但把“他”提前啦。

7. “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宾语前置。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哎呀呀,就像把重要的放在前面啦。

8. 固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唯……是……”,像“唯利是图”,多有意思
的用法呀。

9. “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手自笔录”,这不就是把“手”突出强调了嘛,真好玩呀!
所以呀,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类型真不少呢,大家要好好记住哦!。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高考语文古文语法宾语前置知识点

高考语文古文语法宾语前置知识点

高考语文语法宾语前置知识点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高考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共44张PPT)

高考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共44张PPT)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
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 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下列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B)
归纳总结: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A、 沛公安在? 没有人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他的话没有人敢违背!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归纳总结: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A、不然,籍何以至此?
文言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常见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Hale Waihona Puke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主谓倒置
考纲要求
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 语前置、成分省略等和词类活用。
衣襟躲让。 归纳总结: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 ) 规律五: “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译文:晋平公说:“太师, 您撞谁呀?” 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
“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 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 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 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整理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整理

宾语前置句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今日之事何如?何辞为?必修二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

孔雀东南飞何言复来还君既若见录誓天不相负其往欲何云府吏见丁宁渠会永无缘还必相迎取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赤壁赋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未之有也。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陈利兵而谁何。

崤函之固,自若也。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苏武传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子卿尚复谁为乎。

(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天天命复奚疑滕王阁序童子何知逍遥游奚以知其然也?(以奚知其然也)莫之夭阏者(莫夭阏之)彼且奚适也(彼且适奚也)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又知何)彼且恶乎待哉(彼且待恶乎哉)。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宾语前置例句]宾语前置的常用例句

[宾语前置例句]宾语前置的常用例句

[宾语前置例句]宾语前置的常用例句篇一: 宾语前置的常用例句一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10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三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1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四、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宋何罪之有?惟命是听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篇二: 浅谈《论语》中的宾语前置句摘要: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相比差异很大,如果对这种特殊语序辨别不清,将会妨碍对古书文意的正确理解,因此,它历来受到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者的重视。

根据前人对宾语前置的分类,本文认为宾语前置可分为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和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两大类。

关键词:《论语》宾语前置H314.3 E 1002-2139-03-0178-02《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富含先哲睿智的光芒,已有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论语》的思想宝库,无不蕴含着精警的启迪。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先谈动词宾语的提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
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
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
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
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
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⑥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
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例如: ①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诗经●王风.黍离》)
一不了解我的,还说我想得到什么。

②圣人不爱己。

(《荀子.正名》)
一圣人不吝惜自己。

例①“不知我者”有否定词“不”,作宾语的代词“我”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例②“不爱己”虽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己”仍放在动词“爱”后。

(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提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孰”、“何”、“奚”“安”“焉”等作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①吾谁欺?欺天乎! ( 《论语。

子罕》)
一一我欺哄谁? 欺哄天吗!
②公谁欲与? (《庄子●徐无鬼》)
一您想(把国政)交给谁?
③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荀子●非相》)
一圣王有百个,我该效法哪一个?
④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一大王来时带了些什么?
⑤三虱相与讼,一虱过之,日:“讼者奚说?”(《韩非子。

说林》)
一三个虱子在互相争吵,另有一个虱子经过它们那里,问道:“你们在争论什么?”
⑥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难一》)
一正当此时,尧在哪里?
⑦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离娄上》》
一天下人做父亲的都归附了他,他们的孩子还会去哪里呢?
上述几例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孰”等,都分别放在动词“欺”、“与”、“法”“操”、“说”、“在”“往”的前面。

如果疑问句中作宾语的不是疑问代词,那就不能放在动词的前面,象上举例①,“谁”和“天”都是动词“欺”的宾语,但是,“谁”是疑问代词,就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就放在“欺”的后面。

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宾语还要放在能愿动词的前面,象上举例②“谁”就放在能愿动词“欲”的前面。

(3)为了表示强调将宾语提前
有时候,整个句子不是否定句,或者虽是否定句,但宾语不是代词,或者宾语也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这个宾语,也可以把它提在动词前面,并在这个宾语后面用代词“之”或“是”等复指一下。

这是古汉语变更动宾词序的一种语法手段。

现代汉语已经没有这种句法了,所以,这类句子翻译时,“之”、“是”都无法译出。

例如:
①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 )
-一我以为你是问别的人,竟问仲由和冉求呀。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一宋国有什么罪过?
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 (晋国)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又有什么爱怜呢?
④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

(《国语●周语》)
一一我周王朝向东迁都,靠近晋国和郑国。

⑤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一现在因害怕吴国而在郢都筑城墙。

⑥女罪之不恤,而又何请焉?(《左传●昭公二年》)
一你不忧虑(自己的)罪责,却又来请求什么呢?
例①、②的宾语“异”、“由与求”街“何罪”分别提在动词“问”和“有”的前边,并用代词“之”复指;例③、④、⑤的宾语“虢”、“晋郑”、“吴”分别提在动词“灭”、“依”、与“惧”的前面,并用代词“是”复指。

例⑥虽是否定句,但宾语“罪”不是代词,然而为了强调它也把它放在了动词“恤”前,并用“之”复指它。

如果句中的动词受副词修饰限制,宾语般还要放在副词的前面,仍在提前的宾语后面用代词“之”复指,如上举例⑥的宾语“罪”就放在了修饰限制动词的副词“不”的前面。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为了表示动作对象(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还可以在提前的宾语前面再加上范副词“唯(惟)”,构成“唯(惟) ..是(之) ...”的格式。

例如:
①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
一率领军队而来,就是(为了) 寻求敌人。

②荀偃令日:“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一荀偃下令说:“鸡叫就备好战车,把井填上,把灶平了,只看我的马头(行动)就是了。


③悴忤然,唯利之见。

(《荀子.荣辱》)
一贪婪地只看着利。

④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韩愈《答李翊书》
一一定要去掉那些陈腐的言词,真是不容易啊!
这种“唯......是......”的格式,至今还保留在现代汉语某些成语里,如“唯利是图”、“唯命是听”、“唯是问”等。

除了上述三种宾语前置情况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有时可以把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①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
一势位显赫的太师尹氏啊,老百姓都看着你哩。

②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 《左传:僖公四年》》
-周昭王到南方巡狩却未能回去,我要查问这件事。

例①的代词宾语“尔”直接放在动词“瞻”的前面;例②代词宾语“是”直接放在动词“间”的前面。

现在谈介词宾语的提前:
(1)疑问代词作介词实语时提前。

例如:
①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成公三年》 )
一你回国后,用什么报答我?
②胡为至今不朝也? ( 《战国策●齐策》)
一为什么到现在还不上朝啊?
③吾谁与为邻? ( 《庄子.山木》)
一我跟谁作邻居?
④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
一-水从哪里来?
❺学恶乎始?恶乎终?
(《荀子●劝学》)
第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
.上述几例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何”、"胡”等分别放在介词“以”、“为”、“与”、“自”、
“乎”的前面。

(2)为了表示强调,要把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

这里又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介词宾语提前后,用代词“之”复指提前的宾语。

例如:
①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
一我们是为楚国(而来),难道是为(楚康王)一人而来的?
②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论语.先进》)
一(我)不是为那个人悲痛又是为谁呢?
③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左传●昭公十五年》)
一晋国处在深山里,跟戎狄(等外族) 做邻居。

三例中介词“为”和“与”的宾语“楚国”、“夫(那)人”、“戎狄”都放在介词前面,并用代词“之”复指。

例如:
另一种情况是:把宾语直接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
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为政》)
一《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②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一如果有不合于三代当时情况的,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③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 《孟个背子.梁惠王上》)
一孔子的弟子们没有谈起过齐桓公晋文公的功业的,因此后代没有这方面的传说。

④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公十九年》)
一一俗语所说的“在家生了气到大街上给人看脸色”,说的就是楚国了。

例①介词“以”的宾语“一言”,例②介词“以”的宾语“夜”,例③介词“以”的宾语“是”,例④介词“于”的宾
语“室”、“市”,都为了表示强调而直接放在介词“以”“于”前面。

古代汉语这种结构的词语,有的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是以”则逐渐成为一个凝固形式,变成了一个表因果的连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