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湿痹的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风寒湿痹的鉴别诊断

风寒湿痹的鉴别诊断

风寒湿痹的鉴别诊断:1、行痹: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2、痛痹: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则剧,苔白脉弦紧。

3、着痹:关节酸痛、肌肤麻木、痛有定处,阴雨风冷每可使其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临床表现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椎体压痛,痛连上臂,手指麻木,筋脉拘急,遇寒则剧,得暖则舒,舌质淡,苔白,脉弦。

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本病辨证总属邪实正虚。

活动期多以邪实为主,邪实有寒、热、寒热错杂之不同,其中以热最为多见,治疗应以祛邪为主。

缓解期或中晚期,多属正虚邪恋或虚实夹杂,其中正虚多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邪则多指痰浊瘀血之内生之邪,治疗应扶正祛邪。

湿热蕴结型:【症状】四肢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疼痛、重着,触之灼热,下肢关节尤甚,或关节积液,屈伸不利,或伴发热,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症状分析】本证多由风湿热毒之邪,直中筋骨肌肉关节;或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感邪后从热化;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所致。

热为阳邪,热盛则见发热、溲黄、舌红之象。

湿为阴邪,重着黏腻,湿盛则见关节肿胀或关节积液,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感重着,又因湿邪重着向下,故下肢关节尤甚。

湿热毒邪交阻于经络、关节、肌肉等处,故关节肌肉局部红肿灼热。

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湿热中阻,故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

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方药】四妙丸如味。

苍术12g、黄柏12g、薏苡仁30g、蒲公英20g、川牛膝20g、防风10g、土茯苓30g、泽泻15g、金银花24g。

【临证加减】关节肿甚者,加车前草20g,猪苓15g;热毒盛者,加板蓝根30g,虎杖20g,生石膏30g;热灼伤阴者,加石斛15g,牡丹皮 15g。

阴虚内热型:【症状】关节红肿疼痛、触之发热,甚则屈伸不利,筋肉挛缩,伴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剥脱,脉细数。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风、寒、湿、热、暑等病因导致的肌肉、关节、
筋骨等部位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将痹症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和淤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是因寒邪入侵体内,使经络受阻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经寒凝,舒展则痛减。

临床上常表现为寒性跌打伤、寒湿痹、风寒湿
痹等。

湿痹是由于湿邪困脾渍肌,阻滞经络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肿胀涨,末稍沉重,舒展不畅。

临床表现为湿性腰痛、湿疹病、风湿
骨病等。

风痹是因风邪入侵体内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不定,游走
不停,患处易于变换。

临床表现为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等。

热痹是由热邪侵袭致使气血壅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剧烈,火热红肿,多伴有微热和口渴等症状。

临床表现为金刚病、热性
跌打等。

淤痹是因气血运行不畅,在经络中阻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
疼痛紧缩,舒展不畅,患处常有硬块。

临床表现为淤血疼痛、肌肉挛缩、筋膜炎等。

鉴别痹症,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脉证、舌诊等进行综合分析
和辨识,以明确痹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进行具体的针灸、推拿、穴位按摩、药膳调理等中医治疗。

膝痹的中医辨证及病历书写

膝痹的中医辨证及病历书写

三、膝痹的中医辨证及病历书写膝痹:1、风寒湿痹证:患者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犹如刀割,有明显重着感,患处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

综合中医四诊,诊断为膝痹病,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独活10.0羌活10.0当归10.0赤芍1.0生黄芪40.0防风12.0益母草15.0姜黄15.0炒薏米15.0牛膝15.0土茯苓15.0桂枝9.0木香6.0醋乳香6.0路路通15.0刺五加10.0狗脊15.0伸筋草30.0全蝎5.0蜈蚣2条。

方解:独活、羌活、防风、姜黄、桂枝、薏米、土茯苓、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当归、赤芍、路路通、乳香、全蝎、蜈蚣、益母草活血止痛;刺五加、狗脊祛风湿强筋骨;黄芪益气固表助祛风散寒除湿之力。

2、风湿热痹症:起病较急,关节红肿热产痛,皮肤有红斑,硬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综合中医四诊,诊断为膝痹病,风湿热痹证。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桃仁10.0红花10.0当归10.0地黄30.0石膏30.0甘草6.0羌活10.0防风12.0白芷12.0茯苓15.0川芎10.0黄芪30.0白术12.0知母10.0细辛3.0黄柏15.0全蝎5.0蜈蚣2条。

方解:石膏、知母、黄柏、地黄清热;羌活、防风、白芷、川芎、细辛疏风祛湿;茯苓、白术、黄芪、甘草健脾益气除湿;蜈蚣、全蝎通痹活络止痛;桃仁、红花活血止痛。

3、瘀血痹阻证:患者左膝(右膝关节)关节刺痛,痛有定处,局部疆硬,麻木不仁,舌紫,苔白,干涩。

综合中医四诊,诊断为膝痹病,瘀血痹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疏筋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0红花6.0当归10.0川芎10.0五灵脂10.0香附15.0醋没药6.0地龙12.0羌活10.0牛膝15.010.0延胡索10.0乳香6.0丹参12.0全蝎5.0蜈蚣2条水蛭3.0秦艽10.0方解: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乳香、没药、五灵脂、延胡索活血化瘀;牛膝、秦艽、地龙舒筋止痛;全蝎、蜈蚣、水蛭活血通痹止痛;香附理气助活血化瘀之力。

痹证

痹证

痹证一、概述1、概念:【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文献研究《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还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如《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在预后方面指出:“其入脏者死,已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脉症治》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华氏中藏经.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的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谓“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

在痹症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谓“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骨槌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阐明“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A
10
一、概述
明:《景岳全书·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 “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
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A
27
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湿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酒后当风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热 关节
热胜----热痹
A
17
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
津血运行不畅 耗气血,损肝肾
痰瘀阻络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内舍脏腑
脏腑痹
尪痹 (正虚邪实)
A
18
二、病因病机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
2.失治误治,痰瘀交结 :
祛风散寒除湿 过服
苦寒清热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阴虚化热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
A
19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A
20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中医知识-痹证

中医知识-痹证

2021/5/4
40
方解:方中以独活、防风、秦艽、细辛、 肉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人参、茯苓、 甘草、当归、川芎、地黄芍药补益气血; 杜仲、牛膝、桑寄生补养肝肾。
2021/5/4
41
脏腑痹(心痹):
证候:心悸,短气,动则尤甚,面色少花。舌 脉:舌质淡、脉虚数或结代 。
病机:痹病日久,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阻运

经行


不 畅
风湿 热痹
2021/5/4
10
病位:筋脉、关节、肌肉。 病变脏腑:肝脾肾涉及五脏。 总病机: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 。 病理性质:实证、虚实夹杂证。
不畅 痹 证 耗伤气血 日 久 复感于邪
2021/5/4
瘀血痰浊 阻痹经络
尫痹
气血亏虚的症候
距趾关节常为首发,局部红肿热痛,血尿 酸↑ ,X线检查可见累及关节骨质有虫蚀 样或透亮缺损。
骨关节炎—起病缓慢,多见于老年人,以
膝、髋等负重关节肿胀疼痛为主,活动时 加重,休息时缓解, X线检查提示骨质增 生等退行性病变。
2021/5/4
15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清寒热类型:以有无关节红肿热痛为
(4)海风藤,老鹳草,五加皮,常春藤,桑枝等 2021/任5/4 选1~3种,各9~12g,可用于风寒湿痹。 45
针灸:
推拿: 熏洗:
2021/5/4
46
【转归预后】
痹证初期的预后良好; 但病情缠绵,且感受外邪后易引起复发。 病久痰瘀痹阻,出现关节畸形,以及内舍
脏腑,引起心痹者,则不易恢复,预后较差。
2021/5/4
3
三、源 流
1、《素问·痹论篇》对本病的病因、发 病原理、证候分类及其演变等内容均有 论述,奠定了中医对痹证认识的基础。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其特点是以多发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失眠等。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阻滞经络,引发气滞、血瘀,导致关节功能受限、疼痛不适。

在中医的治疗下,除了常规的调理身体、舒筋活络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疗效最佳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1. 风寒湿型主要症状: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较重,病情反复加剧,乏力,喜温喜按。

舌质: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活络舒筋。

2. 湿热瘀阻型主要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局部渗出,腻腻不渴,病情重,易出现皮肤溃疡,口腔溃疡等。

舌质: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二、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中医医师会进行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常用的药物包括:防风、羌活、红花、当归等,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还会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穴位,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四神聪、风池、合谷等,搭配适当的针刺手法和灸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治疗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适用于轻度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

按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三、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患者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大豆制品、海鱼等,对于帮助康复也非常有益。

四、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关节炎症状,增强身体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风寒湿痹的辨证施护

风寒湿痹的辨证施护

风寒湿痹的辨证施护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其中以风寒湿痹多见,风偏胜者为行痹,寒偏胜者为痛痹,湿偏胜者为着痹。

正确恰当的护理干预对提高痹证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行痹证的护理:行痹证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或腻,脉浮。

施护:①饮食调护:忌生冷、辛辣,宜食肉类及动物内脏,以养血祛风。

可服红糖粥、生姜粥、洋葱粥或防风粥[防风(布包)10 g,小米带糠适量煮粥],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效。

②疼痛调护。

关节局部可用热敷法,或局部拔罐以驱除风寒之邪。

可用局部药熨(食盐、大葱炒至60一70℃,用布包裹温熨患处)以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同时,加强局部皮肤护理,防止烫伤。

③用药护理。

辨证用防风汤加减,每It 1剂,分2次口服,宜饭前服药(药温50一60℃)。

④生活起居护理。

根据环境变化,调理起居.阴雨潮湿天气慎外出活动,天晴时多晒太阳,关节忌直接吹风。

若汗出衣湿应及时更换,以免湿气内侵增加病痛。

痛痹证的护理:痛痹证见: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甚,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白,脉弦紧12施护:①饮食调护。

食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调料中适量加姜、辣椒、茴香、桂皮等,以驱散寒邪;可常食鳝鱼、鳗鱼、樱桃、菱角等,有祛风湿、蠲痹痛之功;可食桂心粥、椒面粥(花椒以醋浸一宿,次日取出,拌人白面中,熬成糊食之)DJ。

禁生冷、肥厚、油腻食品。

②疼痛调护。

局部关节疼痛可给予艾灸、隔姜灸或拔火罐,以祛寒止痛和络。

用坎离砂热熨(将坎离砂放于治疗碗内.加入适量食醋.搅拌均匀后装入布袋.待温度升高到45—50℃,即可使用)H J。

可外贴伤湿止痛膏。

③服药护理。

辨证用乌头汤加减,乌头毒性较大,先煎1.2 h或与甘草同煎去毒。

中药汤剂宜热服。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就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就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就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她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与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就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骨痹辩证

骨痹辩证

1.风寒湿痹证
(1)证候四肢关节疼痛,或有肿胀,疼痛固定,痛如刀割,屈伸不利,昼轻夜重,怕风冷,阴雨天易加重,肢体酸胀沉重。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紧。

以关节疼痛、肢体酸胀沉重、怕风冷、阴雨天易加重为辨证要点。

2.湿热蕴结证
(1)证候关节红肿,灼热焮痛,或有积液,或有水肿,肢节屈伸不利,身热不扬,汗出烦心,口苦黏腻,食欲不振,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以关节红肿热痛、口苦黏腻、纳呆、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3.肝肾亏损证
(1)证候腰疼痛,上连项背,下达髋膝,僵硬拘紧,转侧不利,俯仰艰难。

腹股之间,牵动则痛,或有骨蒸潮热,自汗盗汗。

舌尖红,苔白少津,脉象沉细或细数。

以腰髋疼痛,脊柱僵硬拘紧,腹股之间牵动则痛为辨证要点。

4.痰瘀互结证
(1)证候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甚则变形,难以屈伸转动,动则痛剧,或寒或热,寒热错杂,全身乏力,两手时有震颤,四肢常有抽动。

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苔多白腻,脉象沉细或涩。

以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全身乏力、动则痛剧、难以屈伸、舌质紫暗为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痹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痹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痹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是痹证诊断的主要依据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先天禀赋、劳累以及气候的寒冷、环境的潮湿、饮食不当有关。

3.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某些痹证的发病与禀赋不足有关。

4.抗链球菌溶血素“O”、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尿酸检测以及X线和CT等检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亦可明确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二、鉴别诊断
痹证与痿证痿证的鉴别。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痿证则以邪热伤阴,五脏精血亏损,经脉肌肉失养为患。

二者的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痿弱不用,一般无疼痛症状。

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此外,部分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辨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膝痹是中医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是指膝关节周围的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而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通常包括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两个方面。

一、辨证论治1.风寒湿膝痹: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寒湿感重,痛时不适宜活动,更适合保暖。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温散寒湿的方法,如艾叶、丁香、藁本等药物。

2.风湿膝痹: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症状多变,易反复发作。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祛风湿的方法,如藁本、羌活、乌药等药物。

3.湿热膝痹: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肌肉酸胀,且伴有湿热表现,如口苦、小便黄等。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清热除湿的方法,如木香、车前子等药物。

4.气滞血瘀膝痹: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度减退,局部可能有淤血现象。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桃仁、红花、当归等药物。

5.肝肾不足膝痹:主要表现为膝关节酸软无力,易疲劳,经常感到膝关节不稳。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补肝肾的方法,如菟丝子、枸杞子等药物。

二、中药治疗1.桂枝茯苓丸:该方药以桂枝、茯苓、白芍为主要组成,具有温经理气、利湿固脱的作用,适用于寒湿膝痹。

2.桑灰炭丸:该方药以桑叶、木炭为主要组成,具有祛风湿、破滞血的作用,适用于风湿膝痹。

3.潞演丹:该方药以玄参、白芷、地黄为主要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除痹的作用,适用于湿热膝痹。

4.血府逐瘀散:该方药以红花、三棱、当归为主要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膝痹。

5.补肾益气丸:该方药以菟丝子、巴戟天、黄精为主要组成,具有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膝痹。

以上是中医膝痹的诊疗方案,不同的病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配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期间还要注意保暖、适当活动以及饮食调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和物理疗法也有助于恢复膝关节功能。

痹证(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痹证(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痹证(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辩证治疗方法痹证乃外邪侵袭人体引起肌肉、关节、筋骨不利的统称。

西医的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风湿症,皆属于中医痹证。

它主要由风、寒、湿三气所致。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行痹游走不定,痛无定处;痛痹筋骨疼痛,痛处相对固定;湿痹则疼痛而有肿胀、麻木。

风寒湿气在人体内停留日久,亦可郁而化热成为热痹。

所以临床上可将它分为二大类。

辦证施治1.风、寒、湿痹症见四肢关节疼痛,风气胜者为游走性,以寒湿为主者则疼痛部位固定,关节活动受影响,屈伸不利,局部可有胀,遇冷加剧,得温则减,恶风寒,身体沉重或烦痛,舌苔薄白,脉细、沉细或弦细。

治宜祛风除湿、宣痹止痛。

(1)独活寄生汤加减:羌活,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赤芍,川芎,生地,牛膝,杜伸,党参,茯苓,桂枝。

有祛风湿、强筋骨、补气血、补肾作用,扶正而祛邪,使肝肾强而痹证愈,运用于体痹证。

(2)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赤芍,甘草,麻黄,白术,知母,防风,炮附片。

《金匮要略》以它治疗“诸肢节疼痛”,“脚肿如脱”。

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处固定而关节肿胀者。

(3)痹汤加减:黄芪,当归,赤芍,羌活,防风,片姜黄,甘草,穿山龙。

有除湿疏风作用,其补气,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风散,驱散风湿而祛痹。

2.湿热痹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于热者亦复不少,多见于风湿热病人。

病者发热口渴,咽红面赤,关节红肿,痛处固定,屈伸不利,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宜养阴清热凉血通络。

《温病条辨》谓:“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痛,舌色灰滞,面目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方用防己,杏仁,连翘,滑石,山药,苡米,半夏,蚕砂,双花。

痛重加片姜黄海桐皮,有红斑者加秦艽,大青叶,忍冬藤,板蓝根。

清热疏风,使汗出,退热消斑。

关节痛重加牛膝,海桐皮、琋草。

“寒伤阳,热伤阴”,湿热痹证日久伤阴则症见阴虚盗汗,五心烦热,心悸气短,舌质红,脉细数,临床上风湿性心肌炎迁延日久就属于这种情况治疗宜宣痹汤合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米)加减。

痹病的病因与诊断

痹病的病因与诊断

痹病的病因与诊断一、病因病机1、正气不足正气不足是痹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

体虚腠理空疏,营卫不固,为感邪创造了条件,故《诸病源候论,风病·风湿痹候》说:“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济生方·痹》也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势缠绵。

2、外邪入侵外邪有风寒湿邪和风湿热邪两大类。

外感风寒湿邪,多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或睡卧当风,或冒雾露,气候变化,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

正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感受风湿热邪,可因工作于湿热环境所致,如农田作业,野外施工,处于天暑地蒸之中,或处于较高湿度、温度的作坊、车间、实验室里,风湿热之邪乘虚而人。

亦可因阳热之体、阴虚之躯,素有内热,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因风寒湿郁久化热,而为风湿热之邪。

风、寒、湿、热之邪往往相互为虐,方能成病。

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

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而入侵筋骨肌肉,风寒又借湿邪之性,粘着、胶固于肢体而不去。

风、热均为阳邪,风胜则化热,热胜则生风,狼狈相因,开泄腠理而让湿人,又因湿而胶固不解。

风、寒、湿、热病邪留注肌肉、筋骨、关节,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但风寒湿热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粘着凝固,病变沉着不移;热邪甚者,煎灼阴液,热痛而红肿。

痹病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胀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

初病属实,久病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伴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证候。

二、诊断1、发病特点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

膝痹(风寒湿痹症)

膝痹(风寒湿痹症)

入院病历姓名:徐××职业:退休性别:男性入院时间:2013年02月12日10:40年龄:56岁病史采集时间:2013年02月12日10:50民族:汉族发病节气:立春婚况: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出生地:新疆伊宁市可靠程度:可靠主诉: 右膝间断疼痛5年余,加重10天。

现病史:患者自述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患者未行任何诊疗,自行休息及口服止痛药物后缓解。

此后每遇劳累或受凉时右膝关节疼痛发作,休息后可缓解。

10天前患者自感右膝关节疼痛加重,略肿胀,伴行走困难。

患者为求进一步诊疗及明确诊断于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医师根据相关体征与病史,以“右膝关节退行性变”收住我科。

入院症见:患者诉右膝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腰部疼痛,伴右下肢疼痛,无乏力,头晕等症状,纳可,夜寐安,大小便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有外伤、手术、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伊宁市,生活及工作环境可,无不良嗜好。

婚育史:适龄结婚,育有2个女儿,爱人及孩子体健。

家族史:父亲体健,母亲去世,兄弟姐妹7人,均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

以上病史属实,签字为证。

签名:_____________体格检查T:36.7℃ P:79次/ 分 R:21次/ 分 Bp:10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中等,神志清楚,精神可,正常面容,表情自如,自动体位,步入病室,诊查合作,对答切题,言语清晰,声音高低适中,呼吸平稳,舌体适中,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头颅圆整、五官端正,双目有神,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通畅,鼻翼无扇动,唇无紫绀,咽无红肿,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

胸廓对称,双肺叩诊清音,肺下界正常,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底未闻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正常,心率79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寒湿痹阻辨证要点

寒湿痹阻辨证要点

寒湿痹阻辨证要点
以下是 7 条关于“寒湿痹阻辨证要点”的内容及例子:
1. 关节疼痛得厉害,这是不是寒湿痹阻的表现呢?就像冬天里被寒风吹到骨子里那种刺痛,如果你有关节这样痛,那可真得注意啦!例子:我上次看到隔壁大爷老是喊关节疼,走路都费劲,莫不是寒湿痹阻在捣乱呀!
2. 身体总是感觉冷冷的,手脚冰凉,哎呀,这会不会是寒湿痹阻呀?就像处在一个冰冷的地窖里一样,怎么都暖不起来。

例子:我家那口子,天一冷就手脚跟冰柱子似的,真怕他是寒湿痹阻了。

3. 舌苔白腻得很,这可不能不当回事呀!是不是寒湿痹阻的信号呢?就好像舌头上蒙了一层白白的霜。

例子:上次我看一个朋友的舌苔,那么白腻,我都怀疑他是寒湿痹阻了呢。

4. 老是觉得困倦乏力,没有精神头,难道这是寒湿痹阻在作祟?就如同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软绵绵的。

例子:我自己有时候就会这样,特别没劲儿,会不会是寒湿痹阻引起的哦。

5. 大便黏腻不成形,哼,这会不会和寒湿痹阻有关呢?就跟那粘粘的浆糊似的。

例子:我记得有次有人说自己大便总这样,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寒湿痹阻的原因呀。

6. 腰部老是酸酸沉沉的,这是不是寒湿痹阻的提示哟?就像腰上绑了块大石头一样。

例子:咱小区那个阿姨总说腰不舒服,会不会是寒湿痹阻让她遭罪呀。

7. 脉象沉迟,哇塞,这可得重视起来!说不定就是寒湿痹阻的证据呢。

就像是脉搏也被寒冷冻住了。

例子:上次陪爷爷去看中医,医生说脉象沉迟,我心里就犯嘀咕,会不会是寒湿痹阻呀。

我的观点结论:寒湿痹阻的辨证要点可真得好好留意呀,一旦发现有这些迹象,那可得赶紧想办法调理或治疗,别让自己遭罪呀!。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痹证应该做哪些检查?

痹证应该做哪些检查?

痹证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痹证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痹证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痹证如何诊断鉴别,痹证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痹证常见检查:
*以上是对于痹证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痹证应该如何鉴别诊断,痹证易混淆疾病。

*痹证如何鉴别?:
*一、鉴别
依据病因以及病邪的偏盛,痹证一般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大类。

辨证时,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

热痹(风湿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局部无红肿灼热,喜暖畏寒;对风寒湿痹又应区别风寒湿偏盛的不同。

风邪偏盛,则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风痹(行痹);寒邪偏盛,则痛有定处,疼痛剧烈为寒痹(痛痹);湿邪偏盛,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为湿痹(着痹)。

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痹。

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

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证候。

痹为闭阻不通之意,故治则以宣通为主,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则痹证可逐渐痊愈。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等疗法,均有一定效果。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痹证应该做哪些检查,痹证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痹证”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寒湿痹的鉴别诊断:
1、行痹: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2、痛痹: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则剧,苔白脉弦紧。

3、着痹:关节酸痛、肌肤麻木、痛有定处,阴雨风冷每可使其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临床表现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椎体压痛,痛连上臂,手指麻木,筋脉拘急,遇寒则剧,得暖则舒,舌质淡,苔白,脉弦。

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本病辨证总属邪实正虚。

活动期多以邪实为主,邪实有寒、热、寒热错杂之不同,其中以热最为多见,治疗应以祛邪为主。

缓解期或中晚期,多属正虚邪恋或虚实夹杂,其中正虚多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邪则多指痰浊瘀血之内生之邪,治疗应扶正祛邪。

湿热蕴结型:【症状】四肢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疼痛、重着,触之灼热,下肢关节尤甚,或关节积液,屈伸不利,或伴发热,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症状分析】本证多由风湿热毒之邪,直中筋骨肌肉关节;或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感邪后从热化;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所致。

热为阳邪,热盛则见发热、溲黄、舌红之象。

湿为阴邪,重着黏腻,湿盛则见关节肿胀或关节积液,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感重着,又因湿邪重着向下,故下肢关节尤甚。

湿热毒邪交阻于经络、关节、肌肉等处,故关节肌肉局部红肿灼热。

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湿热中阻,故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

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方药】四妙丸如味。

苍术12g、黄柏12g、薏苡仁30g、蒲公英20g、川牛膝20g、防风10g、土茯苓30g、泽泻15g、金银花24g。

【临证加减】关节肿甚者,加车前草20g,猪苓15g;热毒盛者,加板蓝根30g,虎杖20g,生石膏30g;热灼伤阴者,加石斛15g,牡丹皮 15g。

阴虚内热型:
【症状】关节红肿疼痛、触之发热,甚则屈伸不利,筋肉挛缩,伴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剥脱,脉细数。

【症状分析】邪热痹阻关节、经络,热灼伤津,阴津耗损,虚热内生,而成阴虚内热证。

阴虚则肌肤筋骨失于濡养,病邪稽留不去,痹阻经脉,深伏关节,郁而化热,故关节红肿疼痛、灼热,甚则屈伸不利,筋肉挛缩。

阴津耗损过度,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故低热,五心烦热。

阴虚内热,逼津外泄,故盗汗。

虚火上炎则口干喜饮。


虚内热,津亏肠燥,故大便于结。

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剥脱,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丁氏清络饮加减。

生地黄30g、石斛15g、牡丹皮15g、秦艽12g、川牛膝20g、桑枝15g、独活15g、青蒿15 g、白薇12g、金银花24g。

【临证加减】兼湿热者,加苍术12g,黄柏12g,薏苡仁30g,土茯苓30g。

风寒湿痹阻型:
【症状】肢体关节冷痛、肿胀或重着,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恶风发热,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浮缓。

【症状分析】机体营卫气血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痹经络,凝滞气血,故关节冷痛,屈伸不利。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得热则寒凝渐散,气血得以运行,故其痛减,遇寒则血益凝涩,故痛更剧。

寒属阴邪,故局部不红,触之不热。

湿亦属阴邪,重着黏滞,故肢体关节肿胀重着。

外邪束表,营卫失和,故恶风发热。

风湿相搏,痹阻气班,经络失和,故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为寒湿之象,脉浮缓为风邪之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2g、独活12 g、海风藤15g、桂枝10g、秦艽10g、当归
10g、川芎10g、桑枝15g、乳香10g、防风10g。

【临证加减】风盛者,加防风10g,白芷10g;寒盛者,加附子9g,细辛6g;湿盛者,加革解15g,薏苡仁30g。

寒热错杂型: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或局部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全身热象不显,关节屈伸不利,舌苔白或黄、或黄白兼见,脉弦数。

【症状分析】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邪易从热化,而又未尽化热之时;或风寒湿痹失治或治疗不当,日久郁而化热,而又未尽化热之时;或素体阳虚阴盛,平日即有畏寒喜暖等寒象表现,当湿热之邪直袭肌肤、经脉、关节时,又出现关节肿痛灼热等热痹表现。

凡此种种,均可出现寒热错杂之证,或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或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局部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全身热象不显。

舌脉亦均为寒热错杂之象。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麻黄6g、桂枝10g、防风10g、知母15g、独活15g、川芎12g、细辛6 g、甘草6 g、赤芍12g、防风10g、土茯苓30g、威灵仙30g。

【临证加减】寒重热轻者,重用麻黄、桂枝等祛风散寒药,加熟附片10g;热重于寒者,加牡丹皮20g,生石膏30g,金银花20g;阴虚发热者,加青蒿15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