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叶嘉莹

合集下载

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案例展示

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案例展示

一、文言小例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乡党》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表现的孔子对人、马 的态度。 2.你能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二、语言梳理与探究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 兮焉求?(《归去来兮》)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3.(华)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华佗传》)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 5.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孔子世家》) 6.天宝中,益州士曹柳某妻李氏,容色绝代。(《许 老翁》)
专题思考:(任选一题,不少于1500字) 1.探究陶渊明诗文的艺术境界,并重点探讨其诗 文是如何体现个体生命的觉醒、人格的独立及 中国传统士人风骨的。 2.从整个社会背景去思考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对 其评价,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班级交流。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出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精神 图谱的历史人物,做独立的探究,并写出论文。
三、主题阅读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3道题。 (阅读材料共三篇。内容都是“最后一课"。第一 篇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共848字。第二 篇选自郑振铎的《蛰居散记》,有删节,共 1355字。第三篇是都德的《最后一课》)
1.假如三篇文章中的老师齐聚演播厅,你作为主 持人对他们进行集体访谈。请列出访谈提纲。 2.三作品都写了“最后一课"的情景,有许多描写学 生或教师的文字。请你选取“学生”或“教师” 的角度,比较三篇作品。指出哪些描写令你难 以忘怀,并简要阐述这些描写令你难忘的理由。 3.第一篇“最后一课”中瑞宣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在《四世同堂》中,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这一 性格特点?请叙述相关情节。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前言】
《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

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翻译】
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oRG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
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两句表明,虽然陶渊明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不超脱,还是运用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

这个观点深刻指出,陶渊明与晋代现实的联系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归园田居(其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归园田居(其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重小儿”,解绶去职,
“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 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 也 。” (苏轼)
再探“归向何处”真意
实际田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残败荒凉 穷困潦倒)
生活的诗意化
眼中田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归园田居》 (清新幽美 朴素安宁 )
不为物欲所迷 不为诱惑所动 不为权贵所折
坚守初心与道德 保持良善与热爱
充满劳绩 诗意地栖居
深味纯真意蕴,诗意照进现实。
你怎么评价陶渊明四十来岁选择面对贫寒躬耕陇亩? 选择性情境练笔:
1.躬身入局,不作渊明之选 2.繁华尘世,愿与渊明同行
袁行霈:“他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他认为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才最符合自然的 原 则。这是他思想中最光彩的成分。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告别(灯红酒绿), 归向榆柳桃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告别(卑躬屈膝),归向村落炊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真 情 怀
告别(喧嚣聒噪),归向狗吠鸡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告别(逢迎讨巧),归 向 清 净闲适。
告别(繁文缛节 ) ,归向自然本性。
从“误落”到“复得”的真淳 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会“误落尘网中”?
桃源田居美,诗意人生真。 本心返自然,便得自由身。
作业
1.读:阅读拓展材料中陶渊明其他作品。 2.写:完成自己的情境练笔。
桃源田居,诗意人生
—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若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陶渊明其人其诗特点,你会选择哪个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独园田。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

诗中还有哪些词语能表达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 久在 三十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
主观原因
爱丘山、恋旧林、 思故渊 (向往自由自在 的田园生活)
根本原因 守拙 (保持自己精 神上的独立和 自由)
客观原因
误、三十年、尘网、 樊笼 (为了不受官场影 响而迷失本心)
讨论: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 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对此,你怎么看待?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பைடு நூலகம்
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 而不是生活本身,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生活。
“守拙”即守住愚拙,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官员皆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没有这种本领就无法得意于 仕途。所以,正直良善之辈就会感到压抑束缚,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归园田是他 最好的归宿。
“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仕?
先祖陶侃、陶茂 等人的丰功伟绩 激励着陶渊明
家庭 影响
儒家 思想
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 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 曾几次退离仕途。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 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 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 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 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孔雀东南飞》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自祭文》赏析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

《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

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

《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

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

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1进行赏析: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

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

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

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46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76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3,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1陶渊明:《自祭文》,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011年十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一九六页。

以陶渊明《饮酒》为例谈“诗言志”与“诗缘情”

以陶渊明《饮酒》为例谈“诗言志”与“诗缘情”

以陶渊明《饮酒》为例谈“诗言志”与“诗缘情”作者:李文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8期内容摘要:“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的命题,他们在我国诗学理论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陶渊明的诗为例,来谈“诗言志”、“诗缘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情志一也一.诗言志“诗言志”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合声。

”诗人创作诗歌离不开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环境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志”一般被理解为思想、志向、政治抱负等。

比如陶渊明《饮酒》诗中的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诛泅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这首诗以历史的思考为基础,慨叹眼前世风日下,而思慕远古伏羲,神农时的真朴之风,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

开篇感叹羲农时代那淳真的风尚久已遗失难再,随即想到曾欲拯救这种淳朴自然之风的孔子。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汲汲”表现了孔子为此做出的不懈努力。

之后话风一转“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感叹孔子生不逢时,即使他不懈努力,但仍然无法阻挡世风日频的现实。

之后描写了儒家思想以及六经在秦汉魏晋时期的悲惨遭遇。

面对这种社会背景,诗人无能为力,唯有饮酒来麻醉自己,发泄自己内心的忧愤。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云:“这首诗通过深沉的感叹,清醒的思索,表现自己的忧世之情。

”再如《饮酒》诗中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案例展示

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案例展示

专题二 读众人眼中的陶渊明,思考其为人 阅读: 1.萧统2.王维3.苏轼 4.朱光潜5.鲁迅 思考与练习: 1. 萧统笔下的陶渊明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注意得出结 论的规范表一次腰, 弃了官,以至于晚年因饥饿,屡次忍惭行乞。同一个 行为,在苏轼那里得到了哀怜和理解,在王维那里却 遭到了非议和责难;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谈谈你的 看法。 3.朱光潜与鲁迅对陶渊明的评论不同,你是怎样看的,请 结合你对陶渊明诗文的阅读写出你的思考。
四、《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例
1.画出苏东坡的“人生地图”。要求:在相关地点标 明重大事件或著名作品。 2.为苏东坡纪念馆选址并陈述理由。要求:通过 对比分析突出选址的必然性性。 3.为苏东坡纪念馆撰写对联。要求:从人格魅力 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概括。 4. 为苏东坡纪念馆展厅撰写前言和寄语。要求: 前言侧重客观评价,寄语侧重时代意义。
专题三 读评论家笔下的陶渊明,探究读人读诗之方法 阅读: 1.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叶嘉 莹) 2.一种对人生彻底的觉悟——品读陶渊明《形影神》三首(并序) (叶嘉莹) 3.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梁启超) 思考与练习: 1.请你结合你读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谈一谈陶渊明的“任真”与 “固穷” 2.试着总结一下鉴赏一首诗的方法。 3.在梁启超先生看来陶渊明的文艺特点及陶渊明的人品是什么? 他论述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4.要分析一位诗人或作家,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请试着去 分析一位诗人或作家。
专题思考:(任选一题,不少于1500字) 1.探究陶渊明诗文的艺术境界,并重点探讨其诗 文是如何体现个体生命的觉醒、人格的独立及 中国传统士人风骨的。 2.从整个社会背景去思考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对 其评价,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班级交流。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出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精神 图谱的历史人物,做独立的探究,并写出论文。

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探讨

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探讨

三、主题阅读例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3道题。 • (阅读材料共三篇。内容都是“最后一课"。 第一篇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共848字。 第二篇选自郑振铎的《蛰居散记》,有删 节,共1355字。第三篇是都德的《最后一 课》)
• 1.假如三篇文章中的老师齐聚演播厅,你作 为主持人对他们进行集体访谈。请列出访 谈提纲。 • 2.三作品都写了“最后一课"的情景,有许多 描写学生或教师的文字。请你选取“学生” 或“教师”的角度,比较三篇作品。指出哪 些描写令你难以忘怀,并简要阐述这些描 写令你难忘的理由。 • 3.第一篇“最后一课”中瑞宣有怎样的性格 特点?在《四世同堂》中,还有哪些情节
• • • • •
专题二 读众人眼中的陶渊明,思考其为人 阅读: 1.萧统2.王维3.苏轼 4.朱光潜5.鲁迅 思考与练习: 1. 萧统笔下的陶渊明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注意得出 结论的规范表述) • 2.陶渊明当初不愿意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一 次腰,弃了官,以至于晚年因饥饿,屡次忍惭行乞。 同一个行为,在苏轼那里得到了哀怜和理解,在王维 那里却遭到了非议和责难;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谈 谈你的看法。 • 3.朱光潜与鲁迅对陶渊明的评论不同,你是怎样看的, 请结合你对陶渊明诗文的阅读写出你的思考。
学习任务群(必修)
1 整本书 2 当代文 阅读与研 化参与 讨 6 思辨性 7 实用性 阅读与表 阅读与交 达 流 11 外国作 12 科学与 家作品研 文化论著 习 研习 16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 品专题研讨 3 跨媒介 4 语言积 5 文学阅读 阅读与交 累、梳理 与写作 流 与探究 8 中华传 9 中国革 10中国现当 统文化经 命传统作 代作家作品 研习 典研习 品研习 13 汉字汉 14 中华 15 中国革命 语专题研 传统文化 传统作品专 讨 专题研讨 题研讨 17 跨文化专题 18 学术论著专 研讨 题研讨

陶渊明的“真”与“妙”——叶嘉莹讲陶渊明

陶渊明的“真”与“妙”——叶嘉莹讲陶渊明

陶渊明的“真”与“妙”叶嘉莹讲陶渊明(一)今天,一位德高望重的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来到《名家讲坛》栏目啦!火速搬板凳到前排听先生讲述陶渊明的诗歌世界吧!特大喜讯!《名家讲坛》栏目迎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

先生擅长用敏锐的艺术感觉和清晰的理论表述,来揭示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风貌。

先生的著述和讲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先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研究、普及、教育事业,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先生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老校友,是师大人的老前辈。

我们有幸得到先生的亲口允许,并且得到几位叶门高足的支持和帮助,将先生最近几年的演讲稿编辑成若干单篇文章,在《名家讲坛》栏目中依次发表。

今天,我们推出第一个系列(“叶嘉莹讲陶渊明” )的第一集:《陶渊明的“真”与“妙” 》。

预告下一集的内容是《隐士陶渊明的做官经历》。

愿广大读者跟随叶先生的讲述,在陶渊明的精神与诗歌世界中徜徉涵泳、乐而忘返。

陶渊明的“真”与“妙”文/叶嘉莹我今天非常感动,我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爱好中国古诗的朋友们。

我是从很小时候就读诵古诗,就被古诗所吸引了。

所以我在天津南开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一些人来作访问,就访问到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就跟他们说了一句,她说“我的妈妈就是爱她的诗词”,我真是爱我的诗词。

而且跟我比较熟的朋友也知道,我的一生不是很顺利地走过来的,不管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生活上的、感情上的,我都经历过很多的挫折和苦难,而我现在还能有这么好的身体和精神,可以跟大家谈讲诗词,这完全就是因为我对于诗词的爱好给了我这样的精神,给了我这种健康的体力,所以我真的是爱我的诗词,我也感谢我的诗词。

我们要讲的内容是陶渊明的组诗,“组诗”就是成组的诗,一个题目写了很多首。

如果你偶然看见一个景物,引起了你的感动,就是刹那之间的一个感动,这个时候,你也许写一首诗就够了。

比如宋朝诗人做杨万里写过一首小诗,说“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他说你要不然就下一场大雨,要不然你就不下,你下这么三点两点的,稀稀疏疏的雨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是“似妒诗人山入眼”,说这个老天爷就是嫉妒我,嫉妒我怎么看到这样美丽的山,所以他就下这个小雨,“千山故隔一帘珠”,所以这个雨下得象是挂了一层珠帘,故意不让我看得清楚。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一组组诗,共五首,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405),诗人自彭泽县令卸职归隐后不久。

该组诗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和《归去来兮辞》基本相同。

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和他的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所选为该组诗的第一首。

这里要谈的是教读这首诗的一些感受。

这首诗是本组诗的总纲,集中体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态和自得于田园生活的悠然情态。

全诗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入俗之苦形容自己的田园之乐。

诗的前八句言入俗之苦,讲到自己自幼与世俗不和,喜欢悠游与山水之间。

后来为生计所迫,入宦海中沉浮,一去就是十三年。

(原诗“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因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田,是十三年。

此诗写于归隐后的次年,正好是十三年。

作为诗歌的欣赏,当然也可以把“三十年”理解为言其时间长。

)诗中一“误落”,饱含不得已的情感,说明在这段时间里,诗人在精神上经历了无穷的苦恼,像笼中的鸟,似池中的鱼,渴望着已经失去的自由。

后十句主要讲归田园之乐。

在饱尝羁绊之苦之后,一旦回到了田园,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美好。

环境是宁静优美的,“户庭无尘杂”;心境悠然自得,“虚室有余闲”。

这种守拙返朴的田园生活与巧伪百端的世俗生活恰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最后两句点出全诗主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全诗几乎纯用口语,词意平泰,情景交融。

其中虽不乏袭用前人成句,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明显由古诗“胡马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及陆机的“孤兽思故薮,羁鸟悲旧林”等句化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则几乎完全袭用汉乐府《古鸡鸣行》“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巷中”的成句。

但陶翁以己意驱遣,一气写来,如大匠运斤,金无斧凿之痕。

今读此诗,仿佛面对这位平静庄严的老者,倾听她娓娓叙说。

难怪元好问说“此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天然”和“真淳”的确是这首诗之所以享有千古盛名的关键,因为诗歌是心灵的艺术,唯有真诚,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唯其天然,才能历经千古而常新。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浅论陶渊明率真自然人格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浅论陶渊明率真自然人格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浅论陶渊明率真自然人格摘要:陶渊明从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由两个方面凸显其“自然”人格,最后以其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收复全文。

将陶渊明的显著特点及其之所以引人推崇阐述的淋漓尽致。

同时,也将后世人对陶公的追思及笔者对陶公的敬仰与喜爱彰显有加。

任由时代更迭,世事变迁;任凭东风谢了春红,太匆匆。

转眼间陶公去我已近两千年,然而其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却永不退色,且像一坛尘封千年老酒一样,随着时间的积淀,而愈积愈香醇,愈沉愈丰韵。

他的精神也是每个人品来都独具韵味,启发广博。

陶公这颗中华民族的璀璨之星,也将继续指引着无数人向着光辉灿烂稳步前进。

关键词:陶渊明;自然;人格引言:陶渊明人格清高耿介,洒脱恬淡,醇厚善良,然最为可贵乃其一“真”也,而欲要写其真可从三方面观之。

一、返朴归真“朴”即指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即朴素的人性。

“真”即为天真,不矫揉造作,不事与愿违。

正如其在《归去来兮辞》中所云:“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

”没有雕琢,没有造作,有的只是一份心底的自然淳真。

加官进爵我不喜,厚禄名利我亦不求,只为能持自我一个真性情真感受。

回想当初刚要做参军,“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始作镇军参军曲阿》)一“真”一“返”将诗人的矛盾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想着自己的初衷,只是想守住自己的本意,本真,谁能想得形迹受拘谨,且让其随造化改变吧。

最终还是重返自己的生庐,那里才有我真正的栖身容心之所。

陶渊明的“返”与“归”贵在一个真字,陶渊明从未向世人说自己有多么清高自傲,孤芳自赏,然而他的所为中却不时向世人展示我就是这样一个我,绝不会因别人的看法言论而易己之志,除非此事是我己所虑。

“归去来兮清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世事与我本质相违背,我只能保我自身之本,弃世而去,“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归去来兮辞序》)归隐村巷,还我本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

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

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在我国诗人中,陶渊明是词语表现得最为间净,而含蕴却最为丰美的一位诗人。

关于他的诗之为绮为质,为枯为腴,他的思想之为周孔之儒术,为老庄之道家,抑或更兼有释家之佛法,历代来,早就引过不少争执和讨论。

而赏爱陶诗的读者,更是包括了各色各样的人物。

其所引起如此多方面的问题,与如此多兴趣的缘故,正因为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的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质朴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富丰美的大可研究的深意。

元遗山《论诗绝句》评渊明诗,有“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言这七个字确实道出了渊明之化繁复为单纯的一种独到的境界。

我现在就想试将渊明达至此种境界之因素,作一简单之分析,我以为渊明最可贵的修养,乃在于他有着一种“知止”的智慧与德操。

在精神上,他掌握了“任真”的自得;在生活上,他掌握了“固穷”的持守,因此他终于脱出了人生的种种困惑与矛盾,而在精神与生活两方面都找到了足可以托身不移的止泊之所。

这正是渊明之所以能化繁复为单纯,变豪华为真朴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先就其诗歌所表现之真淳而言,一般诗人的作品,其所以成功的原因,,往往都有可以依持的凭藉,或者持天才而自高,或者逞功力而求胜,或者施藻绘为炫惑,或者鼓气势而为震慑。

虽然这种种因素,也都可以使以为诗人获致成果,然而如果更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这种种持天才。

逞功力,施藻绘,鼓气势的结果,在其一张一弛的着力之间,都曾使一首诗歌在本质上,或多或少地蒙受了虚实出入的损失,甚或竟不免有着将虚作实的弥补和夸张。

而唯有渊明的诗,乃是极为“任真”的,完全以其本色毫无点染地与世人相见。

在这一点上,即使大诗人李白,杜甫,与渊明相形之下,也会不有着夸饰和渣滓,所以宋朝的诗人黄山谷就曾经说过:“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

”(《诗人玉屑》)这正是渊明的诗显得如此真淳的缘故。

然而渊明的诗虽真淳,却并非简单,而其并非简单的缘故,则又同处于“任真”之一因,这真是一件极可玩味的事情。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阅读答案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阅读答案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阅读答案:诗歌叶嘉莹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吃。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

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

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也就念了。

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

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

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

浅谈陶渊明的“隐”与“归”——以《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浅谈陶渊明的“隐”与“归”——以《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浅谈陶渊明的“隐”与“归”——以《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自魏晋以来,他备受后世文人的称赞与推崇。

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他“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语言气概,也不仅限于他“冲澹深粹,出于自然”的隐逸诗风,更是在于他已然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典范和楷模。

本文以《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课文为例,从“从何而归、为何而隐、隐在何处、归去如何”四个角度,浅谈陶渊明这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隐”与“归”,亦希冀能借此一探陶公千古独步的人格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原因;诗歌;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自魏晋以来,他备受后世文人的称赞与推崇。

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他“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语言气概,也不仅限于他“冲澹深粹,出于自然”的隐逸诗风,更是在于他已然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典范和楷模,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平生尚友陶彭泽,未肯轻为折腰客”,亦如明代文人焦竑所评“靖节先生人品最高,平生任真推发其而似易,譬之岭玉渊珠,光彩自露”。

本文以《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课文为例,从“从何而归、为何而隐、隐在何处、归去如何”四个角度,浅谈陶渊明这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隐”与“归”,亦希冀能借此一探陶公千古独步的人格境界。

一、从何而归。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文中明确指出自己是从官场而归,具体来说,是他“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后,就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一职,此后便彻底与官场划清界限,并以农民的身份躬耕田园,以此呼应自我由来已久的“归欤”之意。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陶渊明是一个天生的官场厌恶者?非也。

陶渊明一生之中做过哪些官,他又是因为何种原因选择做官,历史上有数种记载他生平的传记,这些传记对他出仕的情况和说法不尽相同,较为可信的说辞是认为他一生当中五次为官,而他为官的原因,“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孟子《万章下》),即有时是为了理想,有时是因为贫穷。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如果立马说出一位最富诗意的诗人,或许大多数人都会立刻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一出,恬淡闲适的心境立刻显现。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更低一点,而且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母亲是晋代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少年时代家道中落。

但终究是做官人家,家里还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所以他小时候可以读书,可以有空去领略山川风物。

二十九岁以前大概过着读书和种田的日子。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因亲老家贫,曾出任江州祭酒之职,那时他父亲早已不在,他已结婚,去做官只是为了救穷,并不是为了实视自己人生理想。

远离家乡做官的日子,每每到了任上看到官场混恶就无比怀念家乡山水优美。

在三十岁那年,妻子的死去,他辞官回家。

少年时,他学习了儒家学说,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也深受当时东晋流行的道亥思想的影响,热爱自然,寄情琴书”,“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两种思想的碰撞,导致了半生的痛苦纠结,也成就了他的隐士人生。

老婆的去世以后,陶渊明辞官在家,但三十多岁小伙子始终在家也不是个事。

于是,理想的小手又悄悄骚动着,又最终选择了出仕,任权臣桓玄的幕僚。

这时间,正赶上桓玄和刘裕对决,眼看着就得被迫站队,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了。

不得不说,他的运气相当不错,丁忧三年归来周渊明应召了成刘裕的幕僚,坐上了胜利的顺风车。

公元405年,东晋王朝有两个人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刘裕彻底平定了桓玄之乱后,又收复了淮北十二郡,被封为豫章郡公,食邑万户。

从此,成为东晋王朝最大权臣。

最终,他也逐渐走上了携天子令诸侯的道路。

在15年后废帝自立,开创宋朝。

另一个人则是陶渊明,他再一次辞职归家。

6年前,江洲刺史桓玄起兵“清君侧”,面对“为国建功的机会,陶渊明竟小宇宙暴发。

可史书不绝,“清君侧”后往往得把皇帝拉下马。

叶嘉莹: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上)

叶嘉莹: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上)

叶嘉莹: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上)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叶嘉莹前些时有两个大学的现代诗社来邀我为他们讲演,他们的意思原是要我谈一谈有关现代诗的问题,可是对于现代诗我实在乃是门外汉,我自己既没有创作现代诗的经验,读过的现代诗也不够多,所以不敢妄谈有关现代诗的问题,但是同学们的盛意又难以推却,因此想到我既是个在课堂上讲授旧诗的人,何不就用个新旧截搭的题目,一方面既可以满足同学们现代的要求,一方面也仍不离我所教的本行旧诗的内容,所以就先后以“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为题,做了两次讲演,这二次讲演的内容实在并不完全相同,而这一篇文稿就是这二次讲清的合并整理。

首先我要简单说明我所谓的现代观点是什么,一般说来,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对于诗歌方面所最重视的有二点:第一点乃是意象(Image)的使用,所谓意象不一定限定为视觉的,它可以是听觉的,也可以是触觉的,甚至可能是全部属于心理的感觉。

至于意象在作品中之作用也有多种,它可以是明喻的,也可以是隐喻的,更可以是象征性的。

总之其目的乃在于把一些不可具感的概念,化成为可以具感的意象。

因为诗歌原为美文,美文乃是诉之于人之感性,而非诉之于人之智性的。

所以能予人一种真切可感的意象,乃是成为一首好诗的基本要素。

中国文学批评对于意象方面虽然没有完整的理论,但是诗歌之贵在能有可具感的意象,则是古今中外之所同然的,在中国诗歌中,写景的诗歌固然以“如在目前”的描写为好,而抒情述志的诗歌则更贵在作者能将其抽象的情意概念,化成为可具感的意象,如李后主《清平乐》一词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秦少游《减字木兰花》一词之“欲见回肠,断尽薰炉小篆香”,及李太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之“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主词乃是以“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之意象来明喻“离恨”,少游一词则是用“薰炉”中“断尽”的“小篆香”之意象来暗喻“回肠”,太白一诗则是以“浮云”“蔽日”之意象来象喻谗谄之蔽明,而伤“长安”之“不见”。

叶嘉莹:陶渊明只完成了自我叶嘉莹谈诗忆往之五

叶嘉莹:陶渊明只完成了自我叶嘉莹谈诗忆往之五

叶嘉莹:陶渊明只完成了自我叶嘉莹谈诗忆往之五第一篇:叶嘉莹:陶渊明只完成了自我叶嘉莹谈诗忆往之五叶嘉莹:陶渊明只完成了自我叶嘉莹谈诗忆往之五『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在诗人里面,陶渊明可以说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的、最美好的一种品格。

不过,陶渊明的自我完善是消极的、内向的,真正是只完成了自我。

陶渊明的诗就像日光七彩,融为一白。

不过,他是经过心灵上很复杂的矛盾和精神上种种痛苦才最后到达这种真淳之境界的。

▲ 《渊明扶醉图》元钱选绢本水墨设色纵28厘米横49.5厘米林熊光、张大千旧藏王季迁藏文 | 叶嘉莹西方一个有名的哲学家马斯洛(A.H.Maslow),他生在一九〇八年,死在一九七〇年。

马斯洛提出一个哲学理论叫“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实践和完成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一个真正伟大的天才,他的这一份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可遏止的。

马斯洛列举了一些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其中包括科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和政治家林肯。

我以为,在诗人里边,陶渊明也可以说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的、最美好的一种品格。

不过,有一句话我本想放到最后再说的,可是讲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出来。

那就是,陶渊明的自我完善是消极的、内向的,真正是只完成了自我。

当然,他的诗歌能感动千百年后的读者,那也是一种完成,但毕竟是可悲哀的。

因为陶渊明并不是一个不想向外去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人,可是在这一方面他是失败了。

这是很可悲哀的。

而如果就“自我实现”而言,我们应该看到,陶渊明是付出多少饥寒劳苦的代价,用身体力行的实践完成了他自己,这种坚毅的品格和持守当然是我们的一种宝贵传统,我们不该抹煞。

然而,以陶渊明这样伟大的人格,却只能完成个人的自我实现,在政治理想方面他只能走消极的道路,不能积极地自我完成,这又是为了什么?在我们的传统之中,哪些是应该继承的精华,哪些是应该丢弃的糟粕,难道我们不应该进行一番反省和探讨吗?我觉得,在我们的传统里,最可怕的东西就是几千年封建制度所形成的官僚腐败系统——我以为是如此的。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诗文中的情感透视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诗文中的情感透视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诗文中的情感透视赵远利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 陶渊明的作品中也透露着浓厚的个人情感.陶公真淳豁达、超脱安贫的人格深受后人喜爱,潇洒飘逸、诗意人生的风度令人叹服.陶公作品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情表述,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更全面的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思想内涵.【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赵远利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J], 高云亮
2.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杜甫《赠卫八处士》情感线索管窥 [J], 李福生
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意笔的妙用 [J], 余国良;
4.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散步》中展现的情感世界 [J], 周斐
5.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谈丰子恺散文的冲淡风格 [J], 汪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归园田居其三课文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课文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课文赏析归园田居其三课文赏析归园田居其三中没有华美繁复的辞藻,没有特殊的修辞,诗人就运用一些简单的事物,景象,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合理的结构安排将这些平平凡凡的事物进升华,不仅使诗歌显得朴素清雅,恬淡幽美。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归园田居其三课文赏析,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wenxue)。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

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

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

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晨兴”写早起; “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

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