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六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赣粤湘三省六校2020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届高三三省六校联考参考答案1.A (B项,原文是“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特别强调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而不是“直接体现”。
C项,“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会越接近事物的原貌”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其实,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片面”,“模糊化”不能等同于“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好”,选项曲解文意。
D项以偏概全。
故选A)2.D 本题D项,“是为了论证科学模糊学理论的正确性”错误,第四段的观点句是“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选项应该为“是为了证明中医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
故选D。
3.A “更具优势”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比较优劣高下。
故选A。
4.B“因而……危险程度很高”错误,没有依据,如并非所有“流感”都危险程度高,“不大容易为人类所控制”与原文的“过去基本消灭或已被人类控制但由于抗药性或公共卫生措施的消弱而重新出现”也不一致。
故选B。
)5.A“这说明我国传染病防控已经可以独立自主,不再需要依赖外国”错误,原文“结束了中国流感疫苗株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在防控H7N9禽流感病毒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表现出领先国际的水平”只能说明防控H7N9流感的成就,不能说明整个防控体系,且二者不在同一层面。
故选A。
6. ①材料一来源于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以事实说话,列举数字,准确具体。
②材料二通过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诠释等方式,来突出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
③材料三的信息主要涉及的都是2018年已发生的事实,体现了真实性。
④材料四记叙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各国政要等人的话,体现真实性。
(答出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7.(3分)C(梁小青的离开有着复杂的情感和心理,且“知难而退”与前文她想要演铁梅表现出的坚定执著性格相冲突;据原文,她的离去既在作者意料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
2020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word版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0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的创新需要创新性的文化作为必要条件。
但创新性的文化也是历史性生成的,并不具有自然的或天赋的性质。
创新性文化的生成既受客观的历史进程的制约,也与人们的主观自觉密切相关。
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
处于农耕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较之处在工业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就其一般性与总体性的文化性质而言,前者呈现出保守性,后者呈现出创新性。
中外不少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常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中国人看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西方人看重的是知识的批判与文化的创新。
这种看法如果仅就中西方文化国的近代史的比较而言,的确是有道理的,但若从全部中面文化史的比较而言,这种着法难以成立。
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与代表的西方文化,不仅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时期,而且在文化运行的方式上,儒学与基督教也遵循着相似的轨迹,尊经重典、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是其主要特征,学者的主要使命是对经典的诠释与论证。
所有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都具有保守性,无论东西方,概无例外。
深刻的原因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革命后之所以发生了深刻性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中国在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明显落后,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机器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取代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其基本特征。
湖南六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

湖南六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姓名准考证号绝密★启用前湖南省2020届高三六校联考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时代应能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
然而,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
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却给人萎缩和晦暗之感。
口语诗歌和很多网络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更使诗歌蒙上浓重阴影。
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崇高就是雄伟、庄严、壮丽、高远、道劲。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
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如艾青深沉浑厚的诗歌;也有愤激、劝勉和自省的政治抒情型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等。
那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并不是所有强烈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
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也不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
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
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前者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
心灵是可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
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与之对话、对抗,进而超越,形成自已的独特诗艺。
湖南省高三下学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道格律和模仿对于创造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天才和人力的关系了。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
文艺批评家常欢喜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
这话也有不尽然。
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
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
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
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
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
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力了。
杜甫常自道经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谓“灵感”就是杜甫所说的“神”, “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
据杜甫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
如果我们借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灵感有三个特征:一、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
根据灵感的作品大半来得极快。
从表面看,我们寻不出预备的痕迹。
作者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他只要信笔疾书。
二、它是不由自主的。
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
希望它来时它偏不来,不希望它来时它却蓦然出现。
湖南省2019-2020年高三六校联考试题(4月) 语文

绝密★启用前高三六校联考试题语文由常德市一中株洲市二中长沙市一中师大附中岳阳市一中湘潭市一中联合命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点,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互相激荡中,中国文化应该沿着怎样的道路发展,韩愈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韩愈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
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读荀》《读鹖冠子》《读仪礼》《读墨子》等一系列读书札记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
如《读荀》中提出的“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读墨子》中认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等,皆以壁立千仞的勇毅提出新见,成为建立其道统思想体系的基础。
唐代的官学虽仍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就民间和知识界的信仰与风尚而言,佛教实有风靡之势,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形有类于战国时期的“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说:“汉室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
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
呜呼,其亦不仁甚矣!”在这种沧海横流的大势下,韩愈“障百川使东之,挽狂澜于既倒”,以勇毅之力排击异端,护持道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理论上,他著《原道》,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批判佛老二教的蠹国害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儒家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贡献;在实践上,他逆批龙鳞,谏迎佛骨,反对官方对佛教的宣扬。
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出现过多次,谈论的问题颇为丰富复杂。
陈善认为,韩愈赠浮屠诸诗文中,不仅没有丧失辟佛的儒者立场,而且有着引导佛子改弦更张、归顺儒道的良苦用心。
2020届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士人或称儒士,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儒为业的知识群体。
元朝的士人有专门的户籍,称为儒户,当时全国有儒户11万余户,其中北方腹里地区有儒户3890户,江南地区据学者估计有100647户。
可以说,江南士人是元朝士人的主体部分,是元朝士人的代表。
唐宋以来,士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主要角色,士人除了涉足科举和国家统治以外,也积极参与地方事务。
南宋灭亡以后,元朝江南士人基本失去了做官的机会,社会地位下降,处境恶化。
在不利的情况下,大部分儒士开始适应新的环境,重新选择生活道路。
于是,出仕学官成了多数江南士人最后的归宿,学官成了江南士人在元朝的新的社会角色。
这种新的社会角色的形成,是元朝统治特点决定的。
江南士人在四等级结构(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中地位最低,做学官是其不得已的选择。
这种情况限制了江南士人政治才能的发挥,给元朝统治带来不利的影响。
但总的来看,元初江南士人社会角色的转变,在当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元代儒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保证了传统儒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江南社会的稳定。
元朝士人入仕艰难,其个人和家族的发展陷入困境,大量江南士人到都城(游京师)寻找发展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期盼得到元朝皇帝或权贵的关注,进而得到任命。
一旦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江南士人就开始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争取尽快取得荐举做官的机会。
江南士人结交的对象有京城的汉族官员,也有一些蒙古、色目官员,诗文唱酬和燕集是他们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
从材料来看,相当一部分士人得以留京做官,也有人得到荐举离京到地方担任学官或地方官,当然也有人死在京城或失望而归。
从当时的社会舆论来看,江南士人将游京师的意义,提到人生观的高度,将其作为实现完美人生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元代江南士人产生了游京师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动力。
湖南省六校联盟2020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卷

湖南省六校联盟2020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卷语文命题人:傅琼和(株洲市八中)李克月(醴陵一中)周建新(株洲市二中)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东汉的《张迁碑》方厚凝重的笔意往往被学书者看作治疗笔弱之病的良方;因而学习《张迁碑》如果不能够得其“方”;也就谈不上得其情味;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
基于此认识;不少学书者在临习该碑时;常常会刻意摹画;甚至夸张其笔画的“方”形;力求做到棱角分明。
但是这样处理的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随之而生的;则是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
那么;对于《张迁碑》的“方”;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从笔画层面上看;《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刀刻二次加工所致;例如“也”“门”“贡”等许多字都表现出浓厚的刀刻痕迹;因而;当有些人还过分着眼于《张迁碑》笔法之“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入了窠臼。
由于刀刻痕迹浓重;我们很难从中清晰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所以《张迁碑》的“方”;绝不能仅仅从笔法的层面去理解;而需要悉心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趣。
这种“方”的意趣具有两种内涵。
其一;峻而能健。
“峻”指的是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
梁武帝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一文中曾云:“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
”可见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鲜明的棱角;便能增强笔画的力感;展现出令人肃穆的精神。
但这种棱角必须具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才会表现出丰富的意态美;否则会有单薄死板的弊病。
《张迁碑》的方笔往往具有浑厚饱满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健”。
例如“迁”字的末笔波磔;在方峻中饱含了强劲的筋力;这种“筋”的质感极大增强了方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其二;峻而能朴。
所谓“朴”即指一种自然成形、毫不做作的审美意味。
不少人在临习《张迁碑》时;常会把方笔处理得呆板滞涩、机械雷同。
但我们仔细品味《张迁碑》的方笔;可以发现其魅力不仅表现为劲健的力感;更体现在形态不一的笔形上;这是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秦汉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
湖南省六校高三联考语文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六校联考语文考试试卷常德市一中、长沙市一中、师大附中、岳阳市一中、株洲市二中、湘潭市一中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案牍糜不有初殉难(nàn)含英咀(zǔ)华B.翔实奉为圭臬粮囤(tún)崭露(lù)头角C.描摹蜚短流长慰藉(jiè)休戚(qī)与共D.回帖珠联壁合横亘(gèng)雪泥鸿爪(zhǎo)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砖国家发展迅速,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规模世界排位提升,赶超发达国家效果明显,中国更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领跑者。
B.近来年,诸如毒奶粉、毒胶囊等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屡见报端,而事件发生后,政府有关方面的应对措施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C.福利机构负责人抱怨,一到每年3月,每天就要接待很多学雷锋献爱心的单位,有的单位只是走过场,并不做实事,让人不胜其烦。
D.平心而论,国家间因价值取向不同,或某些问题上的纠纷,进行澄清或反驳本无可厚非,但安倍此番高调“攻华”已超出了这个范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整体改革现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不仅由于利益的多元化,掣肘改革的力量在增强,而且改革的层次趋深、难度加大。
B.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追求普通个体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这已成为社会共识。
C.通过税率调节、薪酬监管等政策措施,降低垄断行业收入水平,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为扩大消费提供基础性条件,国家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D.美国政府假造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理由发动伊拉克战争,单方面退出美国自己宣传为世界和平基石的《反导条约》,这些政策使美国软实力严重下降。
4.下列对联中,最适合祝贺学校科技节开幕的一项是A.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B.能歌善舞心弄巧,长书工画指生花C.披文入理游胜景,穷天究地探谜宫D.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二、文言文阅读(2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准考证号绝密★启用前湖南省2020届高三六校联考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时代应能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
然而,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
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却给人萎缩和晦暗之感。
口语诗歌和很多网络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更使诗歌蒙上浓重阴影。
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崇高就是雄伟、庄严、壮丽、高远、道劲。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
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如艾青深沉浑厚的诗歌;也有愤激、劝勉和自省的政治抒情型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等。
那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并不是所有强烈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
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也不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
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
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前者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
心灵是可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
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与之对话、对抗,进而超越,形成自已的独特诗艺。
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激励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鼓舞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
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
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
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
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
而时代的史诗,需要与之匹配的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
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
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充斥,使得新诗创作走向晦暗,前景堪忧。
B.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应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发展和创造。
C.“宏大写作”情系人民,着力呈现崇高品质,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D.史诗性写作需要匹配恢宏结构和壮丽辞藻,因此并不摒弃唯技术至上、语言至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以并列式结构对诗歌创作者提出具体要求。
B.文章引用屈原、杜甫的诗句,论证了创造崇高美的诗歌要始终心系人民的观点。
C.文章将“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进行比较,论证了两者可相互借鉴的观点。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举例、引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手法有力支撑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伟大的心灵诞生崇高的思想,诗人应锤炼心灵,战胜自我、超越传统,形成独特的诗艺。
B.创作出“第一等真诗”的田间、贺敬之等人,既有崇高的思想,又有相应的学识与素养。
C.来到诗人面前的宏伟雄壮的事物和英雄,能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
D.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思想、升华品格为价值取向,极力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多次全球性传染疾病,导致人口骤减、家族灭亡,造成的巨大伤害和损失甚至远远超过战争。
历史上最为恐怖和神秘的传染疾病是黑死病,在1348年~1352年的时间里,它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断送了1/3 人口的生命,其导致的死亡和恐慌完全可与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
随着卫生和医药领域的进步,人类远离了很多病原体的侵害,然而与日俱增的人口密度和出国旅游人次使病毒的传播更加迅速,全球性传染病更容易大规模爆发,例如起源于西非的埃博拉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烈性传染病毒。
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的死亡率极高,在50%~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和多发性器官衰竭。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人将其称为全球迄今所面对的“和平年代的最大挑战”。
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危险是那些潜伏的疾病,因为它们包含有未知的病原体,而且目前没有疫苗,尤其是那些具有高传染性但症状并不明显的疾病,危险系数要大得多。
(摘编自李忠东《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个AI企业、技术团队快速响应,各显其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疫情。
AI算法可以对病毒基因进行快速分析。
疫情期间快速确诊肺炎病人面临一定困难,核酸检测试剂短缺、假阴性,都在影响肺炎病人的确诊。
AI算法的介入,能够快速分析病毒基因,提升确诊效率。
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的自动化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将病毒基因分析的效率由原来的一小时缩至半小时。
这套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相比较传统的病毒基因检测方法,有几个方面的提升和优化。
首先,检测范围广,相比较核酸检测主要检测病毒序列的两个片段,应用AI算法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基本能覆盖到病毒的全基因组,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传统检测方法可能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等漏检的问题。
其次,可以提前发现病毒变异的情况。
第三,该分析平台配备了蛋白结构分析功能。
病毒有其序列,序列就是需要检测的物质,病毒的蛋白结构是其真正发挥毒性的东西,蛋白结构当然是跟序列比较相关,但是也需要有一套分析方法去构建它的结构。
该分析平台同时提供了二级结构、三维结构的分析功能,可以帮助疾控人员快速检测到病毒,并知道病毒的结构,进一步帮助他们提升分析和研究能力。
该平台基于AI对影像进行分析,辅助临床医生进行决策诊断,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核酸检验的困境。
该平台正尝试向更多省市的疾控中心推广,虽然现在还在优化的阶段,但是通过科技力量去抗击疫情将会是一个趋势。
(摘编自杨雪梅《抗疫阻击战,AI有技可施吗?》)材料三:在COVID-19、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并将直接检验几年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传染病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复杂、又需不断调整变化的系统性工作,这项工作离不开公共卫生管理的常规手段——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手段,为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理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
在依据已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其中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应急事件中的职责。
这些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将使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疫情时能统一行动、有法可依。
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监测和预警,完善监测信息网络,建立预警制度;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机制;开展培训、演练,使卫生应急能力迅速得到提升。
坚持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坚决服从统一指挥,遵循相关的技术要求甚至法律要求也就成为赢取胜利的关键。
在预防工作中为了达到国家防控的两个关键目标——有效防控大规模出现疫情和聚集性疫情爆发,要群策群力,而把握好公共卫生管理常规手段的干预尺度将会是制胜法宝。
我国现已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法规体系,并能够根据对突发事件认识的深化及技术发展及时充实调整该体系。
(摘编自孙荫众《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千预》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球性人口密度和人们出国旅游活动的增加更易导致全球性传染疾病大规模爆发。
B.埃博拉病毒被称为“和平年代的最大挑战”,死亡率极高,是危害性最大的传染病。
C.人工智能逐步成熟,借助AI等科技力量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会成为趋势。
D.法律法规是公共卫生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其不断健全有利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的病毒基因检测方法检测范围窄,不能及时预判病毒变异,影响了肺炎病人的确诊B.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大体覆盖肺炎病毒的全基因组,故能得出准确的病情诊断结果。
C.随着多项法律法规出台,我国已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法规体系。
D.传染病防治工作中,预防疫情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公共卫生管理常规手段的干预尺度。
6.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买了半山百合林清玄在市场里,有个宜兰人,每隔几天来卖菜。
这个宜兰人像魔法师一样,长得滑稽而神气,他的菜篮里每次总会有几把野花。
像鸡冠花、小菊花、圆仔花、大理花之类的。
他告诉我,他在家附近采到什么花,就卖什么花。
他卖菜与一般菜贩无异,但卖花却有个性,不论大把小把,总是卖五十元,所以买的人有时觉得很便宜,有时觉得很贵。
他不在乎,也不减价,理由是:“卖菜是主业,要照一般的行情;卖花是副业,我想怎么卖就那样卖呀!爽就好!”他卖花爱卖不卖的,加上采来的花比不上花店的花好看,有的极瘦小,有的被虫吃过,所以生意不佳,可怪的是,他宁可不卖,也不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