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编)【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西汉的散文和《史记》(圣才出
第2章西汉的散文和《史记》2.1 复习笔记一、西汉的散文概述(一)西汉散文的成就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文学性散文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
在西汉,不仅完成了非文学性散文到文学性散文的转变,而且创作了值得重视的作品。
(二)西汉的文学性散文西汉的文学性散文分为抒情文和叙事文两类,此外还有少数游戏文字也很值得注意。
1.抒情文抒情文中既有纯以抒发自己感情为目的的文章,也有虽具实用性、但以抒发自己感情为主的书信,包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陵的《答苏武书》等。
2.叙事文叙事文主要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
这些人物传记并非都是文学散文,但其中有不少可以视为传记文学。
二、西汉前期的散文西汉前期的散文,包括“上书”和政论文。
这两类都还不是文学性散文,但在文学性散文还没有出现的当时,有些作品在文学史上仍有值得注意之处。
(一)“上书”1.代表作品“上书”之名始见于《文选》。
《文选》所收的有邹阳《上书吴王》《狱中上书自明》,枚乘《奏书谏吴王濞》《重谏聚兵》等。
这些“上书”中有三篇是为谏阻吴王而作;只有邹阳的《狱中上书自明》作于梁国。
2.写作特点(1)具有实用目的,力图打动对方,使之赞同自己的意见。
与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有相通之处。
但作者又往往夸耀自己,表现自己的志节,这就使作品部分地具有感情色彩和抒情的意味;(2)为了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又往往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以从事感情的交流。
这些部分也具有文学意味。
(二)政论文西汉前期的政论文作家,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和晁错。
1.贾谊的政论文(1)《过秦论》①主要内容《过秦论》旨在论述秦的过失,分上、中、下三篇。
它所总结的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是从儒家的思想出发的,“攻守之势异也”则是一个政治家的看法。
②写作特色文章运用了铺陈与夸张的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具有了文学色彩。
(2)《论治安策》《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主要是对当时他所认为的不利于汉王朝统治的现象予以揭示,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晚明的文学高潮(圣才出品)
第2章晚明的文学高潮2.1 复习笔记一、晚明文学高潮的表现明代文学在弘治至嘉靖时期经历了全面的复苏以后,经隆庆而至万历年间形成了高潮。
(一)小说方面,先后有《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等;(二)戏曲方面,以《牡丹亭》最为突出;(三)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童心说”和“性灵说”;(四)诗文方面,有公安派的崛起,与诗歌相比较,他们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尤为重大。
由于遭到政治压迫,这一高潮从万历三十年左右起就结束了,以后是长达百年的徘徊期——各体文学虽仍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高潮时期的优秀传统,但都已较前逊色,最终则归于萧条。
二、《西游记》在明代嘉靖年间,刊印小说之风日渐兴盛。
既有昔时所传旧本,也出现了当时所编纂的新作。
隆庆、万历时期,历史演义所刊益多。
其艺术水平虽均不高,但它们的一再刊印,既显示了读者对小说的需要,也对推动小说的繁荣有积极作用。
百回本《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出现的。
(一)《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1.主要内容《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写孙悟空等保护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2.成书(1)玄奘俗姓陈,早年出家,于唐贞观三年赴西域取经,贞观十九年返回,历时十余年,途经百余国,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
这种经历本身就具有传奇性。
玄奘回国后口述自己的经历,由弟子辩机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后其弟子慧立、彦惊又撰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将玄奘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张,增加了一些神奇的故事。
此后玄奘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日益流传开来,在佛教的“俗讲”与民间文艺中不断地讲说,神话的色彩越来越浓。
(3)南宋时取经故事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
此外,关于取经的故事在宋元戏文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
(4)在元刊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取经队伍中有了深沙神。
《诗话》中的猴行者智斗白虎精、经女人国、入王母瑶池偷蟠桃等故事是《西游记》中有关故事的原型。
(5)约在元代后期,至迟在明代初期出现了一部系统地讲述取经故事的小说《西游记》,书中的一些故事为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关故事之所本,此书还出现了“黑猪精朱八戒”的形象。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缓步在下坡路上(圣才出品)
第1章缓步在下坡路上——明代末期的文学1.1 复习笔记一、概况(一)文学落潮期的特点在文学高潮中出现的精神和艺术特色,从万历后期到康熙中叶的百年左右时间内,是处于缓慢的削弱过程中,而非立即消失并且有时还有所回升,所以,从万历三十年开始的文学落潮期是相当漫长的。
(二)落潮期文学概况明末文学中的“三言”“两拍”,竟陵派、王思任、曹学佺的小品,王彦泓、陈子龙的诗歌,吴炳等人的戏曲和清代前期吴伟业及王士稹的诗歌,张岱、廖燕的散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渔和洪昇、孔尚任的剧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文学高潮的传统,同时也显示出这种传统的不同程度的萎缩。
二、“三言”“两拍”等明末小说(一)冯梦龙与“三言”1.冯梦龙其人冯梦龙,字犹龙,别号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
少负才名,风流倜傥。
与其兄冯梦桂、弟冯梦熊皆有名于时,人称“吴下三冯”。
2.冯梦龙的作品冯梦龙一生困顿科场,仕途也不得意,他将主要的精力从事写作。
著述丰富,经、史、子、集皆有涉猎,而尤长于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与创作。
(1)改编的长篇小说有《三遂平妖传》《东周列国志》;(2)纂辑的通俗文学作品集除“三言”外,有民歌集《山歌》《挂枝儿》;(3)辑有散曲集《太霞新奏》、笑话集《笑府》、故事集《古今谭概》;(4)对《灌园记》等七种戏曲剧本加以改订,加上其自著的《女丈夫》《双雄记》《万事足》三种,辑为《墨憨斋传奇十种》。
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山歌》《挂枝儿》和“三言”。
3.《山歌》和《挂枝儿》(1)简介①《挂枝儿》一名《童痴一弄》,《山歌》又名《童痴二弄》。
二书所收大都为江南地区的民间歌曲。
前一书所收的作品均用[挂枝儿]曲调;《山歌》所收为民歌体制的作品。
②二书中的歌曲,除极少数作品外,其产生年代早的大抵不超过万历中期,晚的则到天启、崇祯间。
其中有许多经过文人的加工修改,冯梦龙自己当也做过此项工作,有的作品可能出于文人之手。
(2)纂辑目的冯梦龙自述其编《山歌》的目的,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挂枝儿》的倾向大抵相同。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南宋诗词的衍化(圣才出品)
第7章南宋诗词的衍化7.1 复习笔记一、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的比较(一)整体水平南宋文学的整体水准未能超过北宋文学,诗坛上相继形成的“诚斋体”、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与词坛上前后登场的姜夔、吴文英诸家,虽不无各自的独立面貌,但或率意落笔,或刻意雕琢,都难免有不讲究艺术效果或轻视情感表达的偏弊。
(二)诗词领域南宋一朝的文学,就体裁而论,成就较高的是诗和词。
南宋诗词与北宋诗词相比最大的差异是除个别作家作品外,总体上并未呈现明显的分化态势。
南宋中叶出现的陆游诗和辛弃疾词,以饱满的激情,精致的形式,为两宋文学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夺目光彩,成为以后中国近世文学发展的精神上的先驱。
(三)文学批评南宋的诗词批评,则较北宋有长足的进步,《沧浪诗话》等著作的出现,既反映了南宋作家对建立一己的文学理论有浓厚的兴趣,也显示了他们对本朝文学的成败作初步反思的努力。
二、两宋之交的诗词与李清照两宋之交,面对即将、正在或已经发生的历史灾难,作家们大多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手中的笔在展现自身的那一段特殊经历与感受时也就变得分外沉重。
这一时期,最为后世称道的作家作品,是李清照的词和陈与义的诗。
(一)李清照1.李清照其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有宋一代最著名的女作家。
其一生以北宋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婚姻美满,生活安逸;后期接连遭遇了流寓南方,丈夫病故,孤苦无依等诸多不幸。
其著作原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皆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2.李清照的词论①内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里收了一篇出自李清照的词论,既文风犀利,又不乏真知灼见。
在此文中,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与诗的界限,认为词的最高境界,是在遵守音律基础上的情致与典雅并重。
②评价:她对北宋初以来的诸位词坛名家一一加以点评,而评语则贬多褒少。
这些看法有的不免尖刻,其过于崇雅的观念也不见得正确,但从凸现各家词的特征的角度看,大都还是抓住了要害的。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第1章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1.1 复习笔记中国近世文学发端于金代后期,最早的两个代表性作家是元好问和董解元。
金的文学一面继承北宋的传统,一面又继承辽的传统,同时又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辽以来文学发展的回顾(一)辽代文学1.辽代概述(1)政治概况辽王朝的最高统治层为契丹贵族。
因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为契丹人,所以开国时本名契丹国,后来才改称为辽。
阿保机建国后逐步吸收汉族文化,发展农业,并向华北地区扩展,终致统治中国北部,与宋王朝对峙。
(2)经济、文化概况许多汉族人成了辽的臣民,汉族文化与契丹文化不断融合,经济、文化日渐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进步。
2.辽代的文学作品契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契丹人的文学作品以契丹语作的为多,受汉文化影响后,也有以汉语来写作诗文的,也有一些以契丹语写成后来被译成汉语的作品。
辽的文学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若干率真任情的特色。
它与北宋文学都成为金的文学遗产。
(1)耶律倍的诗歌现存最早的辽诗是耶律倍的《海上诗》。
诗写得很质朴。
以“小山”喻太宗,“大山”自比。
说自己因受“小山”压迫而无力抗衡深感羞耻,故而出奔。
在这首质朴的诗中,充分表现了率真、任情的特点。
(2)耶律洪基的诗歌随着对汉族文化的进一步吸收,契丹人用汉语写作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礼义之重、尊卑之别一类的观念也日益取得统治地位;但率真、任情的这一面并未完全泯灭。
在辽道宗耶律洪基的诗里还可以看到这一点。
(3)萧观音的诗歌道宗的妻子萧观音是用汉语写作的辽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个。
她遗留下来的作品有《回心院》十首、《怀古》《绝命词》等。
①《回心院》作此组诗时,道宗对她已经疏远了。
她在诗中既写了被冷落的痛苦,也表现了对重新获得爱情的渴望,感情热烈而鲜明。
②《怀古》此诗写得相当大胆,对史籍上早有定论的赵飞燕秽乱宫禁之事加以怀疑,把对赵飞燕的批判说成是不明真情者的人云亦云。
这是颇要胆量的,也非久受礼教熏陶的汉族上层妇女所敢为。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圣才出
第6章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6.1 复习笔记一、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概况(一)诗文的发展1.诗从宋代的主理向主情回归,而且较唐代更强调自我的作用;2.文章开始向抒写性灵的方向倾斜。
(二)发展阶段1.第一期是太宗取中原至全国统一之初;2.第二期是全国统一后元王朝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3.第三期是元末。
王国维把杂剧的第三期划为至正时期,就诗文来说,可把后至元时期作为第三期的起点。
二、元初的诗文创作(一)元初的诗文作家群元初从事诗文的作家,其社会地位均高于杂剧作家。
思想没有杂剧作家的洒脱,且大都出身汉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所以第一期诗文作家的作品既有由于特定的社会状况和思想状况而注重情性的一面,又有继承自中唐以来力图使得诗文成为政治、伦理工具的那种倾向的一面。
有时这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家身上。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1.耶律楚材(1)耶律楚材其人耶律楚材,字晋卿,契丹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说:“今观其诗,语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
”有《湛然居士文集》。
(2)耶律楚材的诗歌①有真感情流露的诗歌如《还燕京,题披云楼和诸大夫韵》,作此诗时,他已为蒙古的高官,但由于其与辽、金王朝的关系,重到燕京时,抚今思昔,他不仅产生了《黍离》之悲,而且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从中也隐隐透露出宦海中难言的苦闷。
其“好梦”一联,语虽平淡,内涵却很丰富。
②含有政治色彩的诗歌如《阴山》,诗的最后两句别有寄托,被斥为“不足夸”的“江左名山”是南宋王朝的象征,而“横空千里雄西域”也不只是指阴山,而是隐喻蒙古王朝。
所以此诗虽似写景,却具有“颂圣”的意味。
2.刘秉忠(1)刘秉忠其人刘秉忠,初名侃,字仲晦。
初为僧,法名子聪。
后辅佐忽必烈,多所谋划。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名秉忠。
有《藏春集》。
(2)刘秉忠的诗歌①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刘秉忠的诗属于“本色”一路,其较有特色的是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
如《寄友人》,此诗虽较粗率,但能见出人生的无奈。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历史散文)
第3章历史散文3.1 复习笔记一、《尚书》与《春秋》(一)《尚书》1.《尚书》简介《尚书》是记录殷商到春秋时期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的书,最早只称《书》,汉代以后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又称《书经》。
孔安国释《尚书》为“上古之书”。
2.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1)今文《尚书》《汉书·艺文志》称《尚书》有一百篇,但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实存二十八篇,以通行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尚书》。
(2)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定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十六篇。
后经兵火,其书不传。
东晋初,梅赜献出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唐孔颖达以它作底本写成《尚书正义》,南宋以后编入《十三经注疏》。
明代梅骛、清代阎若璩先后考证其中的二十五篇为伪作。
3.《尚书》的文字特点:文字艰深现存《尚书》中写作最早的是《商书》中的《盘庚》篇,最晚的是春秋时期的《周书·秦誓》。
从《盘庚》到《秦誓》,在表达能力上虽有不少进步,但在将口语浓缩成为成熟的书面语这一点上,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尚书·盘庚》古奥难懂,“佶屈聱牙”①原因因为汉字繁难,加上书写工具的局限,中国古代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要求古人一开始就把口语浓缩成简明易解的文章是不实际的,所以《尚书》的早期作品古奥难懂。
②表现从正反两方面向民众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并且运用了譬喻,可看出在表达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但由于在把口语浓缩成书面语,省略了“反之”一类必要的转折词,就变得艰涩难解了。
(2)《周书·秦誓》文字流畅,但理解依旧困难①文字流畅《秦誓》写的是秦穆公因为不听劝谏,伐晋失败而产生悔恨痛惜之情的事情。
文中写道:“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先引古人的话,指出人若随心所欲,则多邪僻之事。
接着说责备别人易,从谏如流难。
然后又说,他忧虑时光迅速逝去。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光芒犹自闪耀(圣才出品)
第2章光芒犹自闪耀——清代顺治至康熙中期的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况(一)政治概况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后,紧接着清兵入关,逐步消灭了南明政权。
清王朝对汉族民众和部分士大夫的镇压——包括文化摧残——至为严酷,直到康熙皇帝亲政后,才逐步有所缓解。
(二)文学概况1.总体特点(1)自清王朝建立以来出现了大量表现悲哀、愤怒的文学作品。
汉族士大夫的绝大部分都已意识到当前的政治格局不可能在较短期内改变,悲哀乃至消极的情绪远较愤怒普遍。
(2)晚明新思潮仍有较大影响。
顺治至康熙中期,文化摧残对尊重个人、个性之类的观念还不曾严加控制。
所以,晚明新思潮中的这些内容并未进一步衰落。
它们或与悲哀情绪相结合,成为对个人悲剧命运的哀挽或生存困境的悲叹;或继续赞扬那些争取个人幸福的言行,显示某些传统观念的不合理,甚至对某种扼杀个人心灵的现象加以反抗。
前者的比重较大一些。
2.具体表现(1)戏曲小说领域戏曲创作没有一部可与《牡丹亭》并驾齐驱,《聊斋志异》也仅以故事的瑰丽见长,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描写上,已失去了《金瓶梅词话》那样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而故事的瑰丽是唐传奇就开始的传统,对人物内心世界描写的重视和深入才是近世小说、戏曲有异于前代文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2)在戏曲、小说批评领域出现了像金圣叹那样的批评家,但他的工作全都是以清代以前的创作实践为对象的,是对此类创作的成就和特色加以剖析与概括的结果,而且他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晚明就进行的。
(3)散文领域晚明抒写性灵的传统仍在继续,但“清初三大家”——汪琬、魏禧与侯方域——已开始向唐宋古文的传统回归,尽管也保留了晚明小品的若干痕迹。
坚持晚明小品传统的,以张岱和廖燕为代表。
张岱的散文是对美好往昔的回忆,说明现实生活已不存在产生此类作品的土壤;廖燕文章中成就最高的是貌似议论而实则蕴含强烈感情之作,不过这在廖燕文集中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而且廖燕在清初文坛上影响很小。
(4)诗词由吴伟业、王士稹和纳兰性德所代表的、从各种角度所作的对个人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凄绝的悲叹,是在以前的诗词中没有出现过的,另有一种感动人的力量。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民间乐府(圣才出品
第4章魏晋南北朝民间乐府4.1 复习笔记一、魏晋南北朝民间乐府概述(一)流传汉代以后,产生于民间的乐歌数量依然很多。
它们中的一部分被政府的音乐机构所收集,得以保存;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把当时还存在的魏晋南北朝的民间乐歌也收了进去。
(二)地位就《乐府诗集》中的这部分作品来看,尤其是其中的《吴声歌曲》和《西曲》,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重要的存在,对齐、梁乃至后世的文人诗歌产生过相当重大的作用。
但其中有不少作品的时代及地域难以确切断定。
二、陇上歌辞就民间乐府说,曹魏只保留下来很少歌谣,在文学上也没有什么价值,较有意义的民间乐府是从晋开始出现的。
(一)陇上人为陈安作的歌陈安是东晋初期在北方抗击刘曜军队而牺牲的一位将军。
他勇敢善战,但最后终于由陇城败逃陕中,力战而死。
这首歌是陇上人民为悼念他而作。
诗中热情地赞颂了陈安的凛然英气,对他的死亡虽然表示哀悼,但并无消沉之词,因而通篇的情调是统一的。
(二)陇头歌“陇头流水,流离四下。
念我行役,飘然旷野。
登高望远,涕零双堕。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这两首诗都是外地人来到陇上时所作。
在这样的旷野之地,所见的是荒凉的景色,心中又怀念着遥远的家乡,自然不免悲痛欲绝了。
但诗歌本身仍隐隐透出豪迈之气,这主要是由于“陇头流水”的宏壮景色的衬托。
三、南方乐歌(一)概况南方乐歌其时代大抵在陇上歌辞之后,在晋与南朝陆续出现。
主要为产生于吴的《吴声歌曲》和产生于湖北长江流域的《西曲》,另有少数《杂曲歌辞》中的作品。
南方乐歌中属于《吴声》的主要有《子夜》《上声》《欢闻》《前溪》《阿子》《丁督护》《读曲》《神弦》《碧玉》《华山畿》等;属于《西曲》的有《石城乐》《乌夜啼》《乌栖曲》《估客》《莫愁》《襄阳》《江陵》《共戏》《寿阳》等;属于《杂曲歌辞》的有《西洲曲》《长干行》等。
(二)主要内容南方乐歌绝大部分都是歌咏男女爱情的,而且写得热烈缠绵,甚至相当大胆。
这既与南方的文化传统以及当时南方经济的发达有联系,又跟那个时代礼教的堤防有了缺口、个人意识有所抬头的情况相关联。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圣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1.1复习笔记一、文学的起源中国的文学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无任何可资依据的材料。
以现存的文学作品而论,当以《诗经》为最早。
另有一些相传为黄帝、尧、舜时代的歌谣,则均出于伪托。
(一)“劳动说”1.代表作品: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和《艺术与社会生活》。
2.具体论述(1)诗歌的产生既是由精力充沛的具有节奏感的身体动作所引起的,而劳动仅仅是这样的身体动作中的一种,尽管是特别重要的一种,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所有其他的这类身体动作的存在,断然宣称艺术——文学——起源于劳动。
(2)如果没有“人的本性”所给予人类的“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那么,虽有劳动或其他类似的身体动作,也仍然不能“引起”“诗歌的产生”。
(3)“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是人的审美能力的一个方面。
(二)文学作品印证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诗歌。
1.最早诗歌的主要功能在于其节奏的音乐性,而不是其词句的内涵。
如《淮南子·道应训》中的“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礼记·曲礼上》中的“邻有丧,舂不相”。
“邪许”之声以及与之相似的“相”,只体现出某种节奏,而不存在词句方面的含义。
2.最早的诗歌,也总是表现一定感情的。
如“邪许”,就是与振奋之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能起到“劝力”的作用。
二、中国早期神话和传说(一)中国早期神话、传说的性质1.早期的神话、传说并不就是文学,但却含有文学的成分,并往往对后世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2.原始人在把自然现象说成“有意识的力量的故意的行为”,并在征服自然力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了幻想和想象。
虽然这并不是自觉的行为,但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因而具有文学的成分。
3.原始神话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保存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书中,前三种都出于战国时期,后一种出于汉代。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圣
第1章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以吴敬梓、曹雪芹与陈端生为代表1.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在嬗变期较明显地体现出嬗变特色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儒林外史》反映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的堕落;《红楼梦》反映了环境对个性的扼杀以及个性被压抑的痛苦。
这两部小说的作者都不是冷漠的反映,而是充满着悲愤或忧伤。
(二)其他乾隆时期的其他小说除高鹗所续《红楼梦》后四十回外,均不足称;但弹词《再生缘》却为独绝之作。
二、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一)吴敬梓其人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又号粒民。
不满于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愤世嫉俗,性喜豪华,晚年生活贫困。
其著作除《儒林外史》外,存世者尚有《文木山房集》四卷和《诗说》。
(二)《儒林外史》的成书年代和版本1.成书年代《儒林外史》的写成当不至早于乾隆十一年。
2.版本(1)现在所能见到的《儒林外史》版本,以嘉庆八年卧闲草堂本为最早,共五十六回,其后的刊本皆从此本出,但五十六回本存在后加的痕迹;(2)另有六十回本,不可信据。
(3)金和为群玉斋活字本《儒林外史》所作《跋》说《儒林外史》原文为五十五回,也不可信。
《儒林外史》原书当为五十回。
至于后加的六回,主要为五十六回本写萧云仙、汤镇台父子故事的部分和第五十六回整回,另外还有一些零星的事件。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并不只是讽刺,还有不少出于衷心的赞美。
它写的是一个可怕的时代以及在这时代里的人的堕落和反拨,最后宣布了更广大与深沉的黑暗的到来。
显示了写实主义成分在中国小说史上的进一步增长。
1.一个可怕的时代《儒林外史》写的是在一个可怕的时代里的故事。
必须显示出这一时代的特色,人物的活动才有其依据和意义。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的基点就在于揭示了时代的可怕。
(1)人物活动的时代《儒林外史》虽打着明代的某些印记,在基本点上却与两个时代,即明代及作者生活的时代相通。
(2)时代特征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看不到曙光的时代。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1.1 复习笔记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自觉阶段的开始。
就其特点来说,一方面是个人意识的初步觉醒,另一方面是对艺术的自觉的追求,由此导致了文学的长足的进展。
就建安文学本身来说,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不同的作家身上,又各有所侧重。
总之上述两点在建安文学的总体倾向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一、曹操及其乐府诗(一)曹操其人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曹丕代汉建魏以后,他被追尊为武帝。
他一生行事,基本上看不到正统伦理与价值观的影响,更多地显现出一种任性率真、一切从现实利益出发的性格特征。
这一性格特征对曹操一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有《魏武帝集》。
(二)曹操的乐府诗曹操在文学上历来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诗。
他的诗现存的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且大都是乐府相和歌辞。
从曹操的乐府诗,可以看到诗人的打着个人印记的激情。
1.《短歌行》这是一首以感动与宴者为目的的乐歌,诗人所要表现的是对他们的热情与坦诚。
就整篇来说,结构并不是很完整。
(1)主要内容①第一节是敦劝与宴者放怀痛饮;②第二、三节对与宴者表示其深厚的感情,包括原先对他们的怀念和由于他们的到来而产生的喜悦;③末节希望目前还无枝可依的贤士都来与他共同创业,他将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态度一概容纳,并学习周公一饭三吐哺的精神,做到“天下归心”。
(2)个人印记激情的显现①第一节里集中而强烈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沉感慨;②第三节的前四句以象征手法倾诉了由绝望的追求所导致的无限的忧愁;③第四节的开头四句流露了沉重的孤独无助的心情,真切地凸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忧虑,并渗透着慷慨悲凉的情调。
2.《观沧海》(1)主要内容这是一篇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山水诗,描绘大海的波澜壮阔,于写景中投射了作者特有的个人气质,格调与《短歌行》十分相近。
(2)艺术特色此诗纯是写自然景色的壮美,虽由写景显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但诗人的感情是与这种景色自然地融合为一的。
他是被这种景色所陶醉,而并不是把自己的感情色彩涂抹到景色中去。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世文学
第2编中世文学·发轫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一、中世文学(一)发端中世也称中古,是指以封建制为基础的时代。
历史学界以春秋、战国之交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端。
但是文学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所以在文学上,把秦汉文学作为中世文学的开始。
(二)特色同西方一样,中国的中世文学也受到较严格的限制。
这种限制来自两个方面:政治的压力和儒家思想的统治。
大抵说来,秦代是单方面地依靠政治的权威,从汉代起则两手都用。
(三)分期从秦汉开始的发轫期,从魏晋开始的拓展期,从中唐开始的分化期,每一分期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色。
二、中世文学的发轫期(一)专制独裁政体的桎梏秦汉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采取中央集权的专制独裁政体,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在文学上,重视自身的意识和批判的精神有所减弱,但文学的娱乐功能及其对艺术美的追求却较前有所发展,文学的门类及体裁较前增加,表现手法也较前多样,为以后文学的演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1.专制独裁的政体(1)秦朝的独裁政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①政治经济上秦帝国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的建制,开辟道路。
秦又修筑长城,以巩固国防,这都有利于当时和后世。
②思想文化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烧去《秦纪》以外的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语”,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2)汉朝的独裁政体①汉初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汉朝以黄老思想来治理国家,使社会经济与文化都得到较迅速的发展。
②汉武帝时期,重建了严厉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独裁政体,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儒学成为一种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严格维护封建秩序,特别是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体系。
武帝死后,这种统治格局和思想统制的局面在汉王朝基本保持下去。
③从东汉中、后期起,以豪强为主的地方势力日益抬头,经过东汉末期黄巾起义以及地方势力与一度掌握中央政权的大臣董卓的战争,终于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徘徊期概说(圣才出
第8编近世文学·徘徊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从万历三十年前后起到乾隆初期的近五十年间,文学仍有前进的暗流在涌动,这一阶段称为近世文学的徘徊期。
一、从高潮回落的明末文学(一)思想整肃和政治镇压活动未完全成功的原因李贽、紫柏被迫害而死,给思想与文学很大的打击。
然而几年后,李贽的著作重又在书坊出现,而且销路很好。
这种热销虽然并未持久,但足以表明政府的思想整肃和政治镇压活动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
原因大致有三:1.从弘治元年到万历三十年已经历了一百十余年。
在这期间,政府对思想界处于不干预或难以实际控制的状态,以致异端思想越到后来发展越快,后来在理论上也已自成体系。
所以在明政府要对它进行整肃时,它已成为一种无法在短时期内扑灭的思想潮流。
2.这种异端思想是与市民经济及市民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的。
而当时的市民经济与市民阶层远比元末强大,这种新思潮的基础无从清除或削弱。
3.由于内忧外患的日趋严重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愈益尖锐,明政府在这次思想整肃和政治压迫以后,已难以对思想、文化界继续采取大动作了。
(二)新思潮受挫的表现1.在整肃和镇压的威胁下,相当一部分士大夫不敢像以前那样无所畏忌地投身于新思潮之中。
2.从万历三十年直到明亡,社会的各种危机越益深重,当时的新思潮不但不能直接帮助这些危机的解决,甚至具有某些负面作用,所以士大夫在接受新思潮方面较之万历三十年以前明显削弱。
(三)万历十三年到明末的文学概况这一时期的成就明显不如高潮时期,在某些方面并有所退化。
较值得重视的,小说方面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潆初的“两拍”;诗文方面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和王思任、王彦泓、陈子龙等;戏曲方面有吴炳、袁于令、阮大铖等。
二、旧辙难以遽改的清初文学(一)清初的政治、思想概况1.政治情况1644年,李自成攻克了北京,崇祯帝自缢。
接着,明的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小朝廷,史称南明。
满族在明朝大将吴三桂的配合下打败了李自成,同年占领北京,建立清王朝。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圣才
第3章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康熙后期到乾隆初叶的文学3.1 复习笔记一、萧条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从康熙后期(始于康熙四十一年)到吴敬梓写成《儒林外史》的下限乾隆十四年,将近五十年。
这一时期为下一阶段文学嬗变期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文学概况1.洪昇、孔尚任到康熙四十一年已不再从事戏曲创作了;王士禛写作那些好诗的时间比康熙四十一年早得多;蒲松龄于康熙四十一年及以后虽仍继续写《聊斋志异》,但已是强弩之末。
2.主张以文学为政教工具的方苞与沈德潜在康熙后期已崭露头角,以后分别成为文界和诗苑的领军人物。
所以,从康熙后期至乾隆初期,文坛相对暗淡。
虽有以厉鹗、郑燮为代表的少数作家置身于主流之外,创作成就也不突出。
3.文坛上也仍有暗流在涌动,吴敬梓、曹雪芹、袁枚都是在这时期成长起来的。
二、赵执信与沈德潜康熙后期,最早对王士禛等人的诗风表示不满、加以批判的是赵执信,其理论依据是“温柔敦厚”的“诗教”说。
后沈德潜又大肆张扬“诗教”。
诗歌为政教服务的主张在一段时间里成为诗论的主流,与当时文论的主流——桐城派的“义法”说相呼应。
(一)赵执信1.赵执信其人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
推尊宋诗,不满严羽与王士禛一派的诗论,而服膺于反严羽的明末清初人冯班。
有《因园集》《饴山堂集》《谈龙录》等。
《谈龙录》专为批判王士禛而作。
2.赵执信的诗论赵执信与王士禛在对诗的看法上有重大的分歧。
这分歧主要并不在如何以龙喻诗的问题上,而在于诗的思想内容。
(1)赵执信要求“诗中有人”,乃是要诗中有符合于他的标准的人,也即其思想感情不逾越他所制定的规范的人。
这种标准或规范的具体内涵是“诗教”“礼义”。
(2)这种理论的实质是以“礼义”来规范人的一切思想感情,剥夺个人即使仅仅在感情上的自由活动的空间。
3.赵执信的诗歌(1)《出都》此诗是赵执信被罢官而离开北京返回家乡时所作。
他承认“罢官”是由于自己的错误,因而没有怨恨之心,只是觉得自己的遭遇有点可怜。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白话小说在近世文学的最终阶段
第3章白话小说在近世文学的最终阶段3.1 复习笔记在近世文学的最终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镜花缘》《三侠五义》与《海上花列传》。
一、《镜花缘》(一)作者《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字松石。
在仕途上并不得意。
性格豪爽,兴趣广泛,学问渊博,对音韵学有较深入的研究,有围棋谱《受子谱》和音韵学著作《音鑑》等。
(二)成书《镜花缘》共一百回,是李汝珍“以文为戏”“消磨了十数多年层层心血”写成的。
(三)特点1.情节构想上着重趣味性一百回中,写唐敖、多九公等人在海外的游历用了三十二回,写唐小山海外寻父的经过用了十回,写才女们的十日欢聚用了二十五回。
前二者着重的是唐敖父女见闻、遭逢之奇特,后者主要写才女们的游艺活动和谈论学问。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趣味性。
2.在具体的描写中也常常追求风趣作者不但不重视对人物的道德评价,甚至也不希冀真实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作品既不能引起读者道德上的激动,也不能引起感情上的剧烈波澜,它所给予读者的是愉悦。
唐闺臣到海外寻父时,被大盗劫走,两个同伴也一起被劫。
大盗想让她们作妾,她们不愿受此凌辱,准备自杀时的对话。
作者不从传统观念出发,对她们的以死全贞进行歌颂,也不去揭示她们在临死前的悲痛、愤怒或依恋、忧急,却让若花抓住婉如的一句话大做文章。
3.由独到之见形成新鲜感《镜花缘》中存在若干独到之见,那是对传统观念和世俗行为不盲目认同而进行重新思考的结果。
在叙述君子国的部分出现的反对算命合婚、迷信风水、请客饮宴时讲排场等言论,都属于这一类。
在这些独到之见中,最可贵的是对妇女问题的认识:(1)在作者看来,当时中国社会由男性支配女性仅仅是一种习惯,它跟女儿国之由女性支配男性,并无优劣之分,而仅仅是习惯的差异。
这样中国古代在男女关系上的一系列伦理规范、法律条文,就都失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
(2)由女性支配的社会并不比男性支配的社会有任何逊色之处,那个社会里的不合理现象也是男性支配的社会所具有的。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在困境中挣扎的明代前期戏曲和
第2章在困境中挣扎的明代前期戏曲和小说2.1 复习笔记戏曲和小说到明初趋于衰落。
自明王朝成立以后直到嘉靖时期的一百数十年间,只有少数作品还能对元杂剧的优秀传统有所保持,但已颇为逊色。
在小说领域中,只出现了极少的几种作品。
一、戏曲(一)明代前期的戏曲概况1.上层统治者很重视戏曲(1)朱权不但自己写作杂剧,还写了一部研究戏曲的专著《太和正音谱》;(2)朱有墩写了很多杂剧剧本;(3)明成祖朱棣要其臣子编纂大型丛书《永乐大典》,其中收入了很多戏曲剧本。
这一情况有利于戏曲资料的保存,但对戏曲创作的发展却有其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导致统治阶层的观念很快地向戏曲创作渗透。
2.明代初期戏曲创作的后退(1)宣传妇女的节义的倾向较前强烈;(2)出现了不少对统治者进行祝颂、庆贺的剧本,这是以前的戏曲没有的;(3)神仙道化剧的恶性发展,明初的神仙道化剧多渲染神仙而失掉了人生的感慨。
3.明代初期的戏曲作家(1)由元入明的戏剧作家,有贾仲明、李唐宾、刘兑等;(2)作为明朝宗室而从事戏曲创作的,有朱权、朱有墩,朱有燉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影响最大的剧作家。
(二)戏曲作家及其代表作元代戏曲的优秀特色,在这一时期仍有所保持的是其对爱情的讴歌。
1.贾仲明(1)贾仲明其人贾仲明,一作仲名,号云水散人。
元末曾与罗贯中交游,为忘年交。
《录鬼簿续编》或即为他所作,其中保存了若干元末明初的戏曲资料。
杂剧今存《铁拐李度金童玉女》《荆楚臣重对玉梳》《李素兰风月玉壶春》《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四种。
除第一种为神仙道化剧外,另三种均为爱情剧。
最值得重视的为《萧淑兰》。
(2)贾仲明的杂剧①《萧淑兰》a.主要内容此剧写萧淑兰热恋张世英,但世英很迂儒,将男女间的私相恋爱视为无耻的事,几次峻拒,并逃离她家。
她追求不懈,最后在她哥哥写信给张世英时,她在信封中偷偷塞进了她所作的《菩萨蛮》,以申述她对张世英的爱。
不料此事被她的哥哥发觉,幸而她的兄、嫂都通情达理,反而成全了她和张世英之间的婚事。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编 近世文学·复兴
第7编近世文学·复兴期概说0.1复习笔记一、文学复兴期概况(一)时间界定从明代弘治(1488~1505)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万历(1573~1620)中期。
(二)文学概况1.个人与环境的冲突或者说环境对于个性的压抑以及人的复杂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2.以《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及以后的《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的白话小说成为成就最突出的文学样式。
3.白话在文学中逐步扎根。
上述三点显示出文学是在朝着五四新文学的方向发展。
但直到清末,中国文学仍与五四新文学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这种局面的形成,就文学本身来说,一方面是明初以来所遭受的巨大挫折使得中国文学在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相反的道路;另一方面是进入了复兴期后中国近世文学的行进仍一度曲折。
二、明代中后期的思想演化与异端人格的涌现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是与经济、思想的演进同步的。
(一)经济的发展就明代中后期的经济说,从正统(1436~1449)时期起,城市经济已从明初的破坏中逐渐恢复,至弘治时其繁荣程度已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嘉靖、万历间更为富庶。
(二)市民阶层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也随之复兴和进展,并日益作用于文化。
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就是商人的儿子,晚明时期新思潮最突出的代表李贽也是商人的儿子。
从弘治到晚明时期的文化发展中,市民的影响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三)思想的演化1.王守仁的思想王守仁的学说在明代中后期具有显要的地位。
王阳明提倡“良知”,这是具有两重性的学说,在证明封建伦理道德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把基于自然本性的“知”当作应该发扬的“良知”。
2.李贽的思想在把王阳明学说引向另一种思路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李贽,把阳明学引到了符合市民要求的方面。
他所期望的是人的官能享受、男女之欲、上进要求、对后代的爱护和关心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让人们得以自由地去争取其实现,对人们的心灵也不加以束缚。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世文学·分化期 第4章~第
圣才电子书
二、唐五代民间词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一)概述
唐五代民间词是清末在敦煌石室所发现的。因为它们在敦煌石室是与很多其他的歌词混
杂在一起的,所以,除了有一种唐人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肯定为词总集外,其他的是否是
词,研究者的意见还有很大分歧。
言,有的俚俗,有的朴素,有的明快,有的已颇有情致,这大致反映了在语言上的演进过程,
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中语言俚俗、朴素的就一定时代早。
(三)词作
唐五代民间词内容广泛,既有政治大事,又有日常生活,与唐五代文人词的只写日常生
活不同。不过,唐五代民间词中最能显示出其艺术成就的,仍是写日常生活情况和内心感受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4 章 词的兴起及其任情唯美的倾向
4.1 复习笔记
词是在唐代形成的,到了五代时期已相当繁荣。在词史上受到高度评价的词人李煜也是 在五代就开始词的创作的。
一、词的起源 词在开始时是配合一种特定的音乐而歌唱的曲词。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当时这种特定 的音乐就是燕乐,起源于隋唐间。 (一)燕乐的兴起 在隋唐之间,燕乐兴起。燕乐“是北方中国音乐被胡乐化的抒情音乐”,是在北朝音乐 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种音乐具有很强的感人作用,所以很快就流行起来。除了庙堂应用 的音乐以外,在一般的场合所用的逐渐都成了燕乐。 (二)词的产生 燕乐需要与它相配合的歌词,而中国原来的诗歌都不能与这种音乐很好地配合。变通的 办法就是在把诗与燕乐配合时,根据乐调的需要,将诗中的某些诗句及其某些词语重复歌唱。 但这种做法会使原诗的内容的美受到影响,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原有的长处。要彻底 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按照乐曲的特点来创作歌词。 沈括和李之仪对此都有相关的记载,但是他们所说的是文人填词的情况,民间作词恐怕 还在文人之前。所以,词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还没有定论,目前只能说词的形成不可能 迟于唐德宗时期。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唐诗的新气象与李白(圣才出品
第7章唐诗的新气象与李白7.1 复习笔记一、唐代诗歌的繁荣期(一)起始时间起自开元初年、讫于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前,这一历史时期历来被认为是唐代社会发展最繁荣的时期,也是唐代诗歌最繁盛的时期。
(二)诗歌繁荣的表现1.名家辈出,佳作迭现,诞生了像李白那样杰出的诗人,出现了如王孟诗派、高岑诗派那样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学流派;2.这一阶段的诗有一种共同的风貌,即气度恢弘,意境深远,文辞优美。
(三)诗歌繁荣的原因1.国力强盛的王朝给人以充分自信心的必然结果;2.诗歌发展历经变迁走向全面成熟的标志。
二、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开元、天宝时期唐诗的繁荣,是与生活年代稍早的一批诗人致力于探索诗风转变的各种途径密切相关的。
首先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倡导新诗风的是陈子昂。
与陈子昂大致同时而在创作上颇显特色的是刘希夷和张若虚。
(一)陈子昂1.陈子昂其人陈子昂,字伯玉。
出身富家,年轻时任侠尚气,后发愤读书,耽爱黄老与《周易》之学。
有《陈伯玉集》。
2.陈子昂的诗歌(1)表现慷慨苍凉的诗歌陈子昂性格旷放倔傲,仕途又遭挫折,因此,他的诗大都慷慨苍凉,具有一种唐初诗歌中不多见,而与汉魏西晋诗歌有较多联系的苍劲之风。
组诗《感遇》三十八首,诗旨与形式上承阮籍《咏怀》诗,又参以左思诗的骨力和手法,主要抒写对时事及个人境遇的感慨,虽有一些篇章由于过分注重玄学式的理念而显得诗味不足,但大都慷慨苍凉。
例如:①《感遇》其三以苍茫无垠的塞上荒原为背景,将由汉及唐的数百年战争史纳入诗境,通过暴露于荒野的不完整的尸骨、大漠里如屏障般漫天而起的黄沙等极富感情色彩的、惊心动魄的意象,对残酷的战争进行了严肃的反思。
②《感遇》其二十九此诗写垂拱三年丁亥,武则天为袭击吐蕃而下令唐军进攻羌人,致将士毫无意义地奔走于危岩冰雪之间,风格与曹操《苦寒行》相似。
其中,“严冬岚阴劲,穷岫泄云生。
昏噎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攀蹋竞万仞,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数句,用战士行军的艰苦侧面描绘战争的严酷,使自然的山石、风云、冰雪都带有一重压抑人心的基调,从而把作者对“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的忧虑与不满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编近世文学·萌生期
概说
0.1 复习笔记
一、近世和近世文学
(一)近世
近世指封建制后期并已有明显的市民色彩的时期。
(二)近世文学
1.起始时间
中国的近世文学始于金末元初,也即始于13世纪初。
2.总体特征
注重个人的倾向日益扩大和深化,对个人与环境的矛盾、对立的表现愈益丰富、深入、细腻、强烈。
3.五个阶段
中国文学的近世期特别漫长,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一再出现逆转和徘徊。
大致说来,中国的近世文学可以分作五个阶段:萌生期、受挫期、复兴期、徘徊期、嬗变期。
二、中国近世文学的开始
(一)概述
1.近世文学尊重个体的人的精神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在这以前已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因
素,并成为文学发展的动因;但这只是植基于个人感情的某种自发性反应,而并非基于尊重个体的人的自觉精神。
2.在受到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之前,中国的近世文学里也没有体现出完整的人文主义精神,但与之前的文学相比,却已较为集中地表达了对个人的要求和权利的尊重,而且逐渐强化和深化。
3.对个人的要求和权利的尊重,首先较突出地表现在爱情方面,然后再逐步向其他方面扩张。
(二)近世文学开始的原因
1.《西厢记诸宫调》等作品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强调,从根底上来说是一种市民意识,这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
2.金、元的统治阶层均为少数民族。
尚未充分理解思想统治的重要性。
他们虽也颁布了一些提倡儒学、甚至程朱理学的命令,但实际上并未发生多大作用,这有利于市民意识在文化方面的逐渐扩张。
三、近世文学萌生期的特征
(一)市民意识在文学中增长
1.对商人的评价有所改观
在中国的近世文学中,一方面仍有以重农抑商的观念来写商人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若干从别的角度来写商人的作品。
2.对贪欲和权势欲以及爱情的追求
市民意识的主要内涵就是背叛群体对个体的束缚,以便市民们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们所要满足的不仅有贪欲和权势欲,而且还有性爱方面的欲求。
这种追求必然导致个体与环境的
冲突,引起对长期崇奉的人生信念的动摇。
(二)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特性、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这一时期文学较之前代的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文学的主干从作者自抒其情的抒情文学向虚构的叙事文学的转化。
元代民众喜爱杂剧是因其有故事情节。
但有些剧本情节毫无动人之处,全凭曲词来打动人,曲词比词更能具体地显示感情的内涵、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三)文学语言开始变化
1.表现
之前中国文学的语言与口语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用口语写的文学作品是从元代开始出现的。
它们是:杂剧中的某些曲词、散曲中的某些作品、若干通俗小说,集大成的则是《忠义水浒传》。
(1)至今没有发现完全用口语写的元杂剧剧本,但却可以找到用口语写的若干单支曲。
这些曲词往往是用来表现人物的极其激动的感情的。
(2)在元杂剧中,虽然还没有整个作品的曲词都用口语的,但在散曲中出现了全用口语的套数。
最突出的就是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般涉调哨遍》。
2.运用口语的水平
有些作家在运用口语写作方面已具有相当高的造诣:精练而富于诗意。
代表作家是白朴、马致远等。
3.原因
(1)作家对口语在文学创作中的优越性有所了解;
(2)元代统治者不熟悉汉语的文言文,有些公文已经使用白话。
(四)有别于传统文人作家群的逐步形成,从而导致某些异端性作品的出现
这种类型的作家以董解元、关汉卿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点是追求享乐,不愿接受束缚,
也不愿按照传统的标准使自己成为“正派人”或“人上人”。
这一作家群的逐步形成在文学中必然会产生与封建主义的政治、道德原则相违背,从而体现了某种尊重个人权利的要求的作品。
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简答题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
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不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祀活动相互结合,既娱神也娱人。
(3)上层社会的提倡
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
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
元代教坊乐部的规模非常庞大,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
在元代的宫廷中,也经常有由教坊司搬演的各种歌舞和杂剧。
(4)众多知识分子参与
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
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
(5)著名演员的作用
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著名杂剧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而且一些著名演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如珠帘秀能与当时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1章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1.1 复习笔记
中国近世文学发端于金代后期,最早的两个代表性作家是元好问和董解元。
金代文学一面继承北宋的传统,一面又继承辽的传统,同时又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辽以来文学发展的回顾
(一)辽代文学
1.辽代概述
(1)政治概况
辽王朝的最高统治层为契丹贵族。
因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为契丹人,所以开国时本名契丹国,后来才改称为辽。
阿保机建国后逐步吸收汉族文化,发展农业,并向华北地区扩展,终致统治中国北部,与宋王朝对峙。
(2)经济、文化概况
许多汉族人成了辽的臣民,汉族文化与契丹文化不断融合,经济、文化日渐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进步。
2.辽代的文学作品
契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契丹人的文学作品以契丹语作的为多,受汉文化影响后,也有以汉语来写作诗文的,也有一些以契丹语写成后来被译成汉语的作品。
辽的文学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若干率真任情的特色。
它与北宋文学都成为金代的文学遗产。
(1)耶律倍的诗歌
现存最早的辽诗是耶律倍的《海上诗》。
诗写得很质朴。
以“小山”喻太宗,“大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