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亮”——记班主任工作成长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亮”——记班主任工作成长谢丽芳
【期刊名称】《快乐阅读:上旬刊》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正>"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亮",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不能再停留做一根"蜡烛"、当一只"春蚕",我们要更加重视班主任工作研究,学会反思,尤其是善于学习,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步,实现教育水平的蜕变提升。
下面就结合感受深刻的文章谈谈对我的启发。
【总页数】1页(P112-)
【作者】谢丽芳
【作者单位】晋江紫峰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5.1
【相关文献】
1.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r——浅谈教育改革"破冰"之举 [J], 陈秀芝;史可卿
2.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2015届江苏南通一模试卷第4题的启示[J], 沈蓓蓓
3.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记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赴美考察访问 [J], 《中国航天》编辑部
4.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常州高新区着力打造四大新兴产业基地、走
富区强园之路纪实 [J], 周飞
5.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对新课程下数学教材资源使用的再思考[J], 邱广东;梅松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_1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畏浮云遮望眼《不畏浮云遮望眼》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诗作,全诗字数为1000字。
以下是对诗的解读:“不畏浮云遮望眼”是诗的开头,意味着诗人并不被世事的变幻所迷惑,他能够超脱尘世的纷扰,保持一颗清澈的心灵。
“自缘身在最高处,一览众山小”是诗人对自己境界的自豪和自信的表达。
他坦言自己身处高山之巅,能够俯瞰众山,看到周围事物的微小和渺茫,体现出他的宽广胸怀和超然意境。
“时至今日坐云端,世界变了又变还”是诗人对现实变迁的观察和感叹。
他虽然身处云端,但时光不停地流转,世界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是永远无法避免的。
“谁知观者在云外,悲欢离合更迭间”是诗人对他人在云外观看世界的思考。
他感叹那些没有坐上云端的人无法真正把握世事的变幻,他们经历了无数的悲欢离合,感受了更多的痛苦与喜悦。
“岂有知己如履薄冰,壮心未与年俱销”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反思。
诗人觉得在云端的生活极其孤独,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
他心中怀抱着巨大的理想和抱负,却因为孤独而无法实现。
“千万恩仇快意书,纷纷都射在云外”是诗人对于过往友情的回顾。
他的恩怨情仇都写在书上,却都不能真正传达给现实世界之外的人。
“苍天无泪看戏笑,那怕故人哭不闻”是诗人对于苍天的无情态度的描绘。
无论故人是否哭泣、呼号,苍天都无动于衷,只是静静地笑看着一切。
“都只怪桃花根断了,前生席上有谁亲?”是诗人对于自己前世的遗憾的表达。
他认为自己无法在前世得到重要人物的扶持与支持,所以今生才会孤独地坐在云端,无法得到世人的理解与陪伴。
“千般恨,万般爱,执着了无人可亲。
”是诗人对于自己执着的思考。
他执着于恨与爱,却无法得到亲近他的人,这种孤独让他深感痛苦。
“莫言莫念非我错,只恐桃花薄了春。
”是诗人对于他人的误解的反驳。
他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只不过是桃花在春天变得稀疏,无法再美丽艳丽。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于孤独、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坐在云端,俯瞰世界,与众山相比,表现出自己的超然和傲气。
王安石《登飞来峰》
王安石《登飞来峰》登飞来峰王安石 (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佑二年,即公元1050年的夏天。
这一年,王安石在浙江的鄞县担任知县任期已满。
所以呢,他要回到自己的老家江西临川,途经杭州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写这首诗的时候是还只有30岁,正当而立之年。
有很大的抱负从这首诗里就能感受到。
诗的第一句说:“飞来山上千寻塔”飞来山就是飞来峰,就在现在杭州的灵隐寺边上。
飞来峰上有千寻塔。
千寻塔,并不是塔的名字,而是说塔很高。
这个“寻”是个丈量的单位,一寻大约有八尺,所以你想这千寻塔,那就有8000尺高。
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高,咱没量过,但是肯定是比较高。
所以头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来到杭州,登上了这飞来峰,飞来峰上又有千寻高塔。
在这能够听见鸡的鸣叫,能够看到太阳的升起。
他站在了一个制高点,在这个制高点上,所以能够听见雄鸡一唱,能够看到东方的日出。
山本来就很高,山上又有高塔,所以站在高塔之上纵目远望,天下尽在他的视野当中。
这前面两句是打了个基础,主要是为后面两句买一个伏笔。
后两句作者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并不怕往来的浮云会遮住我的眼睛,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这个站立的位置是在最高的位置,他这气魄非常大。
这个浮云不是什么好的喻像,一般是在古代的诗歌当中和诗文当中多指小人,多指生活当中的阻碍和阻力。
所以这个“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完全是在表达作者的志向,未来的理想很高。
表达了一种不惧怕危险,不惧怕风险,而且关键在于”“自缘身在最高层。
”但我们知道,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他还没有身在最高层。
在北宋最大的政治事件,那就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担任的是宰相。
就一个人臣而言,那确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说是身在最高层。
当然最高的那个是宋神宗。
可是他写这诗的时候,非但不是最高层,简直可以说是最低层。
为什么呢?当时他只是一个县的县令,七品芝麻官。
莫望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意思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表达的意思是不要被眼前的浮云遮住了远处的事物,做事应该把眼光放长远。
第一句话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诗为: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第二句话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原诗为,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近代诗人毛泽东于1949年4月19日所写的一首诗。
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
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登飞来峰的赏析
登飞来峰的赏析作文一:《登飞来峰的赏析》800字登飞来峰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宋)王安石飞来山(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诗意思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诗意思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诗,意指在欣赏自然风光时要有广阔的眼界,充分领会其中的诗意和美感。
当我们放眼望去,大自然的风物展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广袤的原野,还是绵延的山脉,抑或是湖泊和海洋,每一处景色都蕴含着独特的意境和诗意。
首先,广袤的原野使人感受到大地的壮阔和无垠。
远离尘嚣的城市,我们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青翠的草丛随风摇曳,仿佛在歌唱着大自然的生命力。
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宽广和深远,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大自然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放松。
其次,绵延的山脉给人一种静穆的美感。
高山之巅,云雾缭绕,山峰层峦叠嶂,给人一种壮丽的景象。
仰望星空,我们会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和大自然的伟大。
山水之间,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生命力,在无声的崇山峻岭中,我们可以放眼远望,领略到大自然的宏伟和宁静。
而湖泊和海洋则给人以宁静和平静的美感。
湖泊宛如一面明镜,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山川。
湖面平静,宛如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而海洋则更加广阔和浩渺,海天一色,落日余晖映照在波浪上,给人一种宁静和宽广的感觉。
在海洋的边缘,我们可以听到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妙。
总而言之,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诗,意味着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自然风光,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美丽,更要深入其中,感受其背后的意义与诗意。
通过放眼全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同时也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慰藉。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答案】(1)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2)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聊与焦躁。
因此,“闲”的意思是无聊,如果换成“忙”,就与诗歌当时的意境不吻合了。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处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故答案为:⑴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⑵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写作的背景灯进行分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话出自岳飞的《满江红·写怀》词中,是岳飞在忠君爱国、忠臣报国的战斗历程中所作。
这句词,表达了岳飞不畏浮云遮住自己的眼,而是自己站在最高的位置,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境遇,自己的处境。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抗金名将,他一生都在抗击金兵的战斗中度过。
他不畏浮云遮望眼,是因为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信仰和决心,勇往直前,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他在战场上驰骋,冲锋陷阵,以身作则,敢打敢拼。
而他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因为他在最高的位置上,才更能够了解整个战局,更能够洞察敌情我况,更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领导部下迎战。
这句词折射了岳飞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也反映了他对自己立场的清楚认识和迎难而上的胆识。
不畏浮云,就像不畏逆境;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自己能够静观局势,把握全局。
这也是他的一种豁达和胸襟,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眼前的风浪所蛊惑,依旧高瞻远瞩,心怀大志。
在当今社会,这句词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不畏浮云,意味着不被短暂的困难和挫折所影响,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断前行,迎难而上。
自缘身在最高层,则是指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处境,不被表面的风云变幻所干扰,深谋远虑,冷静应对。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一种心态和境界的体现。
在追求个人事业的道路上,我们同样要坚定信念,不畏浮云,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坚韧的意志和敏锐的观察力,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自缘身在最高层,则是要坚信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位置,要有远见卓识,超脱眼前的得失,把握大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词道尽了岳飞的坚忍不拔和志存高远,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和鼓励。
在生活中,我们同样要有这种精神,不畏浮云,勇敢直面困难,永不言败;自缘身在最高层,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洞悉世事,洞察时势,不为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动摇。
只有如此,才能在纷繁的人生道路上,始终保持一颗坚定的心,不畏风雨,迎接挑战,最终达到成功。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诗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诗人标题:“不畏浮云遮望眼”——揭秘出自苏轼诗人之手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人以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并传递给读者,极具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其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这一耳熟能详的句子,常常被引用,但知道它出自哪位诗人的人却寥寥无几。
正文:“不畏浮云遮望眼”这一句源自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东坡居士琴曲》。
“浮云”是苏轼此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用来比喻人世间的纷扰和冲突。
而“望眼”则象征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7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和鉴定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千古文豪。
他以儿时住在东坡山为号,所以自号东坡居士。
《东坡居士琴曲》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篇随笔,他在随笔中讲述了一个琴曲《阮咸》的故事。
这首琴曲源于唐代著名琴家李商隐书信中所提到的曲调。
苏轼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或者是变故,都不要被外界所干扰,要埋头苦干,不畏浮云遮望眼。
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他曾因参与反对当时权臣王安石的新法变法运动而被贬谪,数次改换职务。
但即使在困境中,他依然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苏轼诗词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话,不仅仅揭示了他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也深刻地启示了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生的坎坷和波折。
浮云是无形无质的,只是对视野的一时遮挡,如果我们因此而放弃远大的目标和理想,那将是一种缺乏坚持和毅力的表现。
面对人生的挫折,我们有时候会感到无力和困惑,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和追求。
正是这种怀着梦想并勇敢前进的态度,让苏轼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依然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且最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仅仅是一句诗言志的语句,更是一种人生哲理。
它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动摇。
无论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秉持着一颗理想的心,不畏浮云遮望眼,就能够迎接人生的挑战并取得成功。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原文:可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陽升起。
诗意:可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摘要:毛主席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为答友人柳亚子先生《感事呈毛主席》而做,用老友的身份,平和、真挚的诗句表达了对柳亚子先生因不满意目前的政治待遇而心灰意冷,欲回家乡养老的悲观清晰。
其中“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告诉我们,不要因为暂时的逆境而悲观丧气,怨天尤人,把目光放长远,将心胸放宽广,真正的强者不会因为所在的位置而被左右,而是坚信在达到成功的顶点之前,一切过程和曲折都是人生的历练。
关键词:牢骚太盛风物长宜长远毛主席诗词,大气磅礴,自成一体,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舍我其谁的气魄,亦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无限豪气;既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坚韧冷峻,亦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淡定自若;既有“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浪漫情愁,亦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无尽感叹。
而读主席诗词,感悟最深的还是那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整首诗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寓意深远,尤其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1949年3月,著名的爱国人士、近代古典诗词泰斗柳亚子向毛主席写了一首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①,无车弹铗怨冯驩②。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③。
整首诗的大意是:你已开天辟地建立了不世之功,而我却难以促进和谈。
我虽有夺席谈经的学问,却不像五鹿那样依权附势。
我现在正如齐国因“出无车”而弹剑的冯驩,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处境不能令我满意,尽管如此,我还是赤胆忠心向着解放事业的。
什么时候等南征的捷报传来,解放了我的家乡,我便要像严光隐居子陵滩一样,回到家乡分湖去养老了。
这首诗中,柳亚子先生用历史人物借古喻今,表达了自己一腔热血的政治抱负却没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向主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牢骚满腹,流露出他怀才不遇,想离京归乡隐居的消极情绪。
风物长宜的出处典故
风物长宜的出处典故文章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风物长宜”这个词的出处典故。
大家都知道,“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句诗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当时柳亚子先生心情不太好,毛主席就写信安慰他,告诉他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所困扰。
文章二嗨,各位!今天咱们来讲讲“风物长宜”的出处典故。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可是一句很有深意的话呢。
它是毛主席写的,是为了开导柳亚子先生。
其实在咱们的生活里,经常会碰到一些让人觉得难受、想不开的事儿。
比如说考试没考好,或者做生意亏了钱。
这时候咱们就得学学这句话里的智慧。
我有个邻居,他家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每次考试都在班里倒数。
家长着急得不行,孩子自己也没信心。
但是后来呢,这孩子调整了心态,不再只盯着眼前的分数,而是努力去掌握知识,一点点进步。
高考的时候,居然考了个不错的成绩,上了一所好大学。
这就告诉我们,别被眼前的困难挡住了视线,要把目光放长远,未来总会有转机的。
文章三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探讨一下“风物长宜”的出处典故。
毛主席曾经写过“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多么有智慧的一句话呀!想想看,咱们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烦恼得不行。
比如和同事闹了别扭,或者买东西买贵了。
但如果我们能把眼光放长远,就会发现这些都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
我记得我自己有一次出去旅游,路上遇到了很多麻烦,天气不好,交通也不方便。
当时觉得特别倒霉,心情特别差。
可是后来回想起来,那些困难都成了难忘的回忆,让那次旅行更加独特。
所以呀,咱们遇到不如意的事,别只顾着眼前的烦恼,要相信未来会更好,要有长远的眼光。
文章四大家好呀!今天来聊聊“风物长宜”的出处典故。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可是毛主席说的呢。
它的意思是,面对各种事物,我们应该有长远的眼光。
就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失败和挫折。
比如说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摔了好多跤,或者参加比赛没有拿到名次。
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下去,未来一定会有收获的。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记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赴美考察访问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记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
工程研究院赴美考察访问
《中国航天》编辑部
【期刊名称】《中国航天》
【年(卷),期】2018(000)006
【总页数】6页(P22-27)
【作者】《中国航天》编辑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亮”——记班主任工作成长 [J], 谢丽芳;
2.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r——浅谈教育改革"破冰"之举 [J], 陈秀芝;史可卿
3.中国服装论坛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J],
4.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常州高新区着力打造四大新兴产业基地、走富区强园之路纪实 [J], 周飞
5.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对新课程下数学教材资源使用的再思考[J], 邱广东;梅松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浮云指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浮云指什么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哲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说:“最后,我引用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继续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进发,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王安石的七言绝句《登飞来峰》,全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时值宋仁宗皇祐年间,身为鄞县知县的王安石登临越州飞来山,极目远望,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不怕浮云遮挡我远望的双眼,因为我已然身处最高一层。
”这感慨,首先属于一位成功登顶的登山者,但后人读来,总觉得有无穷深意蕴含其中。
当时30岁的王安石,当然无法预见自己日后果真“身在最高层”,当上宰相,并主持那场著名的“熙宁变法”。
但从这句诗里,我们不难体察一位改革者的宏大气魄。
在鄞县知县任上,王安石“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尤其是把官仓稻谷借给农民,等秋后加息偿还,这一“制度创新”使官谷新陈相替,也让百姓得到便利,被认为是后来“青苗法”的雏形。
正是这个改革举措给了王安石信心和底气,使他有了推动全国性改革的愿望。
人们传诵“不畏浮云遮望眼”,敬佩的是改革者那种高瞻远瞩的气象,欣赏的是从政者那份从容笃定的自信。
而笔者认为,理解这句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必须抓住“不畏”“浮云”“望眼”这三个关键词。
“不畏”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
王安石登山的目标是望见日出,自然不会因为浮云的遮挡而放弃这个目标。
从王安石后来的经历看,他遇到的变革阻力有很多,如保守势力的反对、同僚的不理解、下属的不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于自己。
我们虽有有限的失望,但是还有无线的希望。
生活依旧简单、平静、恬淡。
要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辨证的分析问题,排解心中的“牢骚”,社会上的“浊事”。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
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的心还不曾麻木。
在逆境中磨炼出你的意志,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
"风物长宜放眼量",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
(网络博客)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6.【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1050年(皇祐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该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那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人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
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
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该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
次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闻说”是“听说”的意思。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上,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
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另外,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还提到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攀。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飘荡的云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三、四旬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再也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了。
“自缘”的“缘”,是“因为”“由于”的意思。
这两句乍听起来,作者像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细细品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引入向上的启示。
本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其中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用了典故。
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佞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呀!由于他在政治上能高瞻远瞩,能看清社会向前发展的趋势,坚信变法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强盛。
所以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实行变法,任凭保守派怎么反对,他始终如一推行新法,毫不动摇。
总之,全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把作者的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感情奔放,气势磅礴,不愧是名作。
人生旅途中时常有“浮云”,如疾病、落榜等各种打击,使人陷入逆境,跋涉艰难。
然而,“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而辍广。
”人生旅途是险峻的,并非像长安街那样笔直和平坦,也并非若诗人描绘的那么浪漫,更多的是荆棘和坎坷,更多的是“路窄林深苔滑”。
坎坷是一双耐穿的鞋,艰险是一枚闪亮的纪念章。
面对逆境,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
逆境可以砥砺人的意志,催人上进。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少年时一度失恋,然而他控制住了危险感情,以自己破灭的爱情为素材,创作出了撼世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他在事业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自己也从失恋的泥潭中走了出来。
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有不畏劳苦的跋涉,才会从沙漠走向绿洲。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这“险远”要靠个人主观努力去征服。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逆境则是裁判。
成功受主观、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如果因为“浮云遮望眼”就放弃主观努力,绝然不会有一丁点成功的希望。
任何一个献身事业的人都应从“不畏浮云”起步,去拼命争取成功。
“尽吾力而不可至者,可以无悔矣。
”只有这样才不会在逆境面前低头。
与“浮云”抗争需要胆识,更须有远见,忌自暴自弃,目光短浅。
王安石不也说“自缘身在最高层”么?!要真正成为命运的驾驭者,还需要正确认识自我,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对于利己发展的顺境,要充分利用,抓住机遇。
磨难昰青春时代最可贵的财富。
面对逆境,我们要深信:苦尽甘来,荆棘后面是绽放的花朵!登上泰山顶的那一刻,千里万里是浓浓云海。
那里风很大,云从头顶过,从颊旁过,从指尖过,从脚边过。
整个人,整个山顶,都置于不见边际的云雾中。
但我知道,并感受到,山顶的青松依旧挺立,“五岳独尊”四个大字依旧耀眼有力。
我开始一步步向前迈,十分郑重地要在这五岳之首的山巅留下脚印。
山巅崖边,我面朝东方,负手而立,纵览天下,指点江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知道我的眼前有白茫茫的雾,我知道这里风很大,很寒冷,我知道每一次登到山顶都十分劳累、艰难。
但我相信,有一天我能站在山巅,看清这全世界。
王安石另有诗句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身在最高层,怎奈秋风萧飒,寒意不胜,这说的是官难为,万般诗词也难遣怀。
以古观今,古代如此,今亦如斯,现今台湾的高官,应也嗟叹高处多寂寥,只因平头百姓,几曾识得高官?而高官却需做到流汗,还被嫌到流涎。
“为政不在多言”不再是执政者教条,在讲究营销时代,做三分事要讲三分话,做七分事要讲七分话,方能“显名于天下”。
话说回来,现今“阁员”之名不显,较诸过去有“阁员”以负面形象浪得声名,可要强得多。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所以称为王临川。
但自他十六岁起随父亲赴任江宁,江宁便成为第二故乡。
王的父亲与王本人都数次居官江宁,并且均终老江宁。
江宁即南京。
王安石晚年退居南京钟山的谢公墩,该地距钟山和南京城各半,所以又称为半山。
考究一番王安石的生平,“半山”似乎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一端是王曾达到的政治巅峰,一端是王筑垒的文学之城。
半山老人在中国的政治历史和文学历史中都有非凡的烙印。
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同时拥有政治热情和文学热情,所谓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达,便要去做官,去从政,治国平天下;退,则要修身齐家,著书立说。
相形之下,政治冲动要比文学冲动更充沛更强烈。
王安石自不例外,而且因为个性的倔强执著,坚毅果敢,政治第一的色彩尤其浓重。
三十岁时,他过绍兴登飞来山古塔,曾赋诗抒怀,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总是徒怀壮志的其他中国文人不同,他最终达到了官僚政制中的最高阶级,数度出任通常称为宰相、宋朝名为同平章事的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并且主持设计国家的政制特别是财政金融制度。
早年,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赠诗比拟他为李白、韩愈,他则答诗:“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他死二十年后,竟然真为朝廷追赠,配享孔庙,与孔子、孟子一并被祭祀。
他的国家资本主义政治设计,成为北宋中后期搅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的风波中心,并且成为今天历史学家纷争不休的重要话题。
唐诗宋词里有人生旅途的羁苦,有怀乡思亲的愁绪,有志存高远的信念,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有满腔热忱的爱国之心,有令人景仰的人格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