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代表方剂对各型荨麻疹进行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皮肤偏方,荨麻疹偏方中药方剂(一)【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屈舒信方。

中药方剂(四)【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

【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方名】加减当归饮。

【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俞长荣方。

中药方剂(五)【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

【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

【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皮肤偏方,荨麻疹偏方中药方剂(一)【辨证】血热蕴湿结于肌脸。

【治法】凉血、疏风、祛湿。

【方名】驱疹汤。

【组成】白藓皮30克,生地24克,槐花24克,苦参15克,蝉衣12克,丹皮12克,赤芍9克,防风9克,地龙9克,甘草6克。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屈舒信方。

中药方剂(四)【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

【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方名】加减当归饮。

【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俞长荣方。

中药方剂(五)【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

【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

【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何任方<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

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伴有瘙痒,且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疤痕。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中医辨证论治:(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

荆防方【药物组成】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方剂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

麻黄方【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主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3)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阴血不足,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

中药药方: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荨麻疹中药方子

荨麻疹中药方子

[转载]荨麻疹处方(中药)(2013-03-23 20:00:59)转载▼标签:转载分类:健康原文地址:荨麻疹处方(中药)作者:养生家因心爱的朋友得了寻麻诊,现我公布处方,望对大家有点用处。

常用内外六方内服方:一、慢性荨麻疹,可反复发作而导致血虚,血虚生风,形成恶性循环,中医学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消”,因此治疗应加用养血滋阴的中药。

处方:生地20克,首乌2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防风10克,丹皮10克,玉竹10克,荆芥10克,大枣30克,人参叶30克用法:水煎服,日服二次,连续一星期。

二、风寒型,风疹呈淡红色,瘙痒,每逢天气寒冷容易发作,发作时病人感周身怕冷,可有低热,舌苔薄白。

治疗时,可酌情选用以下具有疏风散寒的验方。

1、处方1:荆芥6克,防风6克,蝉衣3克,银花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2、处方2:浮萍6克,麻黄3克,地肤子10克,防风4克,皂角刺4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三、丹方桂枝汤: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6g,大枣15g,枳壳10g,当归10g。

用法:水煎服,日服三次。

药理作用:桂枝可扩张毛细血管消除水肿,白芍具有凉血活血的作用,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消”。

生姜之辛助桂枝之效。

炙甘草、大枣调和诸药,方显其效。

四、验方:处方: 当归20克,黄芪30克,艾叶10克,大枣10枚,香附15克,荆芥20克,麻黄10克,细辛5克,黄芩20克,陈皮20克,沙棘果25克,党参25克。

用法: 水煎,日服3次连续服一星期,每次服药量约100毫升左右。

功用: 养血,祛风,止痒。

外用方:一、验方:处方:蛇床子50克,地夫子50克,苦参100克,白藓皮50克,虫蜕20克,荆芥50克,薄荷30克。

用法:水煎2次,合为一处,洗澡。

如发病范围不大可酌减。

二、如皮肤瘙痒难忍,可用紫背浮萍、苍耳草、荆芥、紫苏叶、百部等中草药任选1~2种,各120克水煎外洗。

(原创)荨麻疹(风丹)分型方剂汇总

(原创)荨麻疹(风丹)分型方剂汇总

(原创)荨麻疹(风丹)分型方剂汇总(原创)荨麻疹(风丹)分型方剂汇总风丹与“风”关系密切,注意兼挟辨治。

组方思路:①祛风搜风:荆芥、防风、僵蚕、蝉衣、乌梢蛇。

②养血润燥:四物、首乌、火麻仁、蒺力。

③疏风清热:银花、连翘、桑叶、菊花。

④益气温阳固表:黄芪、桂枝、附片。

⑤对症:白鲜皮、地肤子、苍耳子。

一分型论治⒈风寒型遇风或风寒诱发或加重(或色白)①桂枝、白芍、荆芥、防风、蝉衣、赤芍、白鲜皮、生姜。

②荆芥、防风、蝉衣、乌梢蛇、赤芍、薄荷、千里光、白鲜皮。

③麻黄、杏仁、干姜、荆芥、防风、蝉衣、白鲜皮、丹皮、浮萍、甘草。

④固卫御风汤加制附片:黄芪、桂枝、白术、防风、白芍、赤芍、生姜、大枣、制附片。

⑤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

⑥黄芪、桂枝、白芍、防风、蝉衣、全虫、蒺力。

⑦黄芪、桂枝、白术、防风、白芍、赤芍、当归、川芎、细辛、木通、红花。

可加附片。

⑧荆芥、防风、羌活、蝉衣、银花、陈皮、茯苓、甘草。

⑨搜风流气饮:荆芥、防风、白芷、僵蚕、菊花、当归、川芎、赤芍、陈皮、乌药。

⒉风热型遇风热诱发或加重,色红。

①银花、连翘、菊花、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生地、丹皮、红花。

②银花、牛蒡子、蝉衣、荆芥、防风、生地、丹皮、黄芩、薄荷、浮萍、甘草。

③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杏仁、防风、丹皮、薄荷。

④银花、连翘、牛蒡子、蝉衣、荆芥、防风、蒺力、生地、赤芍、丹参、黄芩、栀子。

⑤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羌活、白芷、乌梢蛇、蝉衣、黄芩、栀子。

⑥生地、当归、荆芥、蝉衣、苦参、蒺力、石膏、知母、甘草。

⑦荆芥、防风、浮萍、蝉衣、当归、赤芍、大青叶、黄芩。

⒊风湿为患,脾失健运①健脾祛风汤:羌活、荆芥、防风苍术、陈皮、茯苓、木香、泽泻、乌药。

②当归拈痛散:当归、茵陈、黄芩、葛根、苍术、白术、知母、猪苓、泽泻、羌活、人参、升麻、防风、苦参。

二顽固性荨麻疹⒈多为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血虚生风,或反复发作,气血被耗,复为风邪所袭,或病久风邪深入营血脏腑,或冲任失调,肝郁不舒。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经验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经验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经验
中医药在治疗荨麻疹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以下是常用的中药方剂及其功效:
1. 荆防四物汤:这种中药方剂中有荆芥、防风、川芎、生地等中药材,用水煎服后可以养血活血,促进血液循环畅通,对于荨麻疹的症状也能得到一定的缓解。

2. 浮萍方:用浮萍、蝉蜕、防风、益母草、地肤子等中药煎水煎服,对于反复发作的荨麻疹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桂枝汤:这种中药方剂主要有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中药组成,经常服用这种方剂,对于风团反复发作,皮肤瘙痒等荨麻疹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桑菊饮加减:这种中药方剂是由桑叶、银花、防风、蝉衣等中药加水煎煮制成的,服用这种方剂可以祛风清热,缓解风热导致的荨麻疹病情。

此外,还有麻黄、荆芥、防风、防己、白芷、蝉蜕、生姜皮、当归、川芎和生甘草等中药材组成的方剂,可以疏风散寒,祛湿止痒,用于治疗风寒型急性荨麻疹。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治疗荨麻疹,建议以医生的建议为准。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导读: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春季多发,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

本病易*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每于风吹而发,表现为皮肤瘙痒,疹块时隐时现,色淡红或淡白等。

多由卫外失固、风邪束表、营卫失和所致。

治宜疏风解肌、调和营卫。

取防风、知母、苦参各12克,当归、生地、蝉蜕各9 克,甘草、丹皮各6克。

水煎服;一日2次。

有恶寒症状的,去生地、知母、丹皮,加桂枝9 克;伴发热、心烦口渴、皮肤有灼热感的,加紫草、苦参各、9 克;疹伴水疱、晚上痒甚、头痛、纳呆的,加白术、地肤子、车前子各9克。

本证型中老年人或体虚者易患,表现为皮肤干燥,疹块反复发作,缠绵数月或数年,伴头晕乏力,心悸气短,面色少华等。

多因病久阴伤、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濡养所致。

治宜养血祛风滋阴润燥。

取熟地、山萸肉、山药各12克,泽泻、茯苓、丹皮、白芍、当归、桃仁各9克,水煎服,一日2次。

伴腰膝疲软、五心烦热的,加沙参、麦冬、旱莲草各9克。

本证多见妇女,尤其更年期前后,表现为皮肤瘙痒、干燥,每因情志抑郁而发,可伴有胸胁胀闷,或于月经前数天出现风团,月经干净而消失等。

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肾不足、肌肤失养、生风生燥、郁于肌肤而成。

冶宜疏肝理气、疏风清热。

取柴胡、白芍、当归各12克,白术,茯苓、丹皮、山栀子各9 克,薄荷、防风、蝉蜕各6克,水煎服,一日2次。

伴口干口苦的,加龙胆草、黄芩各9克;伴腹痛、纳呆、便结的,加大黄 6克;伴胸闷气短、口舌生疮的,加生地、黄芩各9克。

此外;在内服的基础上,还可取白矾、蚕砂、芒硝、荆芥、苦参各20克水煎外洗,随痒随洗,可以快速止痒。

平时要多吃含有丰富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如葡萄、番茄、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等。

『荨麻疹』中药方--中医风疹块辨证治疗

『荨麻疹』中药方--中医风疹块辨证治疗

『荨麻疹』中药方--中医风疹块辨证治疗荨麻疹中医名为“隐疹”,俗称“风疹块”,是皮肤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属于过敏性皮肤病,多种因素可以诱发本病。

风热型:皮疹色红,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轻,多春夏季发病。

舌苔薄黄,脉浮数。

药用浮萍10克,荆芥10克,防风12克,金银花15克,生地黄15克,牛蒡子10克,薄荷5克,黄芩10克,牡丹皮10克,蝉蜕6克,僵蚕6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风湿型:周身发风疹块,皮肤红肿,瘙痒剧烈,纳差,食后则瘙痒更甚。

舌质淡,苔白腻,脉浮滑。

药用蝉蜕6克,升麻6克,地肤子12克,葛根12克,赤芍12克,牡丹皮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白芷10克,荷叶6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气虚血热型:皮肤瘙痒起疹,时隐时发,小如麻点,为扁平硬结,高出皮上,一搔抓则连接成片。

舌暗苔白,脉弦。

药用白鲜皮15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地肤子15克,熟地黄18克,玉竹10克,炒白芍12克,防风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荆芥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肠胃实热型:发疹时伴有脘腹疼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甚至恶心呕吐。

苔黄腻,脉滑数。

药用炒谷芽10克,青皮10克,炒麦芽12克,半夏10克,蚕砂10克,防风10克,旋复花10克,蝉蜕5克,木瓜12克,莱菔子12克,乌梅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醋柴胡1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寒湿型:发疹时恶寒发热,头身困重,脘闷,便溏。

舌苔白腻,脉濡缓。

药用白鲜皮20克,麻黄10克,炒杏仁10克,白僵蚕10克,浮萍10克,陈皮10克,牡丹皮10克,干姜10克,丹参2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脾湿型:发疹时四肢不温,脘闷纳呆,神倦身困,口腻,腹胀便溏。

舌淡苔白腻,脉沉滑。

药用地骨皮10克,五加皮10克,干姜10克,桑白皮10克,大腹皮10克,白鲜皮20克,牡丹皮10克,茯苓皮20克,冬瓜皮20克,白扁豆10克。

荨麻疹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荨麻疹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荨麻疹的中西医治疗良方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皮肤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暂时性、局限性水肿性发疹,自觉瘙痒。

据文献报告,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

中医称其为“隐疹”、“㾦癗”、“风疹”。

《医宗金鉴》卷七十四:“㾦癗汗出中邪风;状类豆瓣扁癗形”,“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荨麻疹病因复杂,下列因素均可诱发荨麻疹:①药物:许多药物易产生本病,如青霉素类药物、吗啡、可待因、哌替啶、多粘菌素、维生素B1等。

②食物及其添加剂:如鱼、虾、蟹、肉类、蛋、竹笋、李子、食物中的色素、调味品、防腐剂等。

③吸入物:动物皮屑、羽毛、花粉、灰尘、真菌孢子、蓖麻粉、化妆品、除虫剂等。

④感染:各种感染因素均可能引起本病,如急性扁桃体炎、咽炎、脓疱病、疖肿、胆囊炎等急性感染,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蛔虫、钩虫、蛲虫、疟原虫、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

⑤昆虫叮咬:蜜蜂、黄蜂、毛虫、甲虫、蜘蛛及飞娥等的毛鳞刺入皮肤也可能发生本病。

⑥物理因素: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可能引起本病。

⑦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精神紧张、月经、绝经、妊娠也可能诱发本病。

⑧内科疾病:某些内科疾病同时伴发本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甲亢、癌肿、口腔疾病,肠炎、肾炎、糖尿病等。

⑨遗传因素:如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家族性冷荨麻疹、迟延性家族性局限性热荨麻疹、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等。

2.病理本病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真皮水肿,特别是真皮上部最明显,在胶原纤维间也可见水肿,纤维分离。

皮肤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管扩张及血管周围轻度炎症细胞浸润。

二、中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风邪有关。

可有外风、内风、血瘀,痰湿与气血阴阳亏损等不同病机。

一般认为,急性荨麻疹以风寒、风热、风湿热证为多,而慢性则以血瘀、痰湿、寒湿与正气虚亏,或因正气虚亏而受邪为多。

荨麻疹辨证分型

荨麻疹辨证分型

荨麻疹辨证分型(21种)1、风寒束表◆症状:(1)皮肤风疹呈粉白色或瓷白色;(2)以皮肤暴露部位明显,遇热轻而遇冷剧,或兼见风寒表证;(3)苔白,脉浮紧。

◆病机:风寒束表,寒邪不能透达体外。

◆治法:疏风散寒、固表。

◆方剂:(1)桂枝麻黄各半汤。

(2)若有恶风、自汗、脉浮缓的表虚证者,当益气固表而疏风,方用固卫御风汤。

(3)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当归、陈皮、蝉蜕。

◆附方:《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固卫御风汤:炙黄芪9g,防风9g,炒白术9g,桂枝9g,赤白芍各9g,生姜3片,大枣7枚。

2、风热蕴肤◆症状:(1)皮肤风疹呈红色或粉红色,可迅速漫延全身;(2)皮肤灼热刺痒,抓之随起红色或紫红色条索状疹块;(3)遇热剧而得冷解。

(4)舌红,苔少,脉数。

◆病机:风热之邪,郁于肌肤,壅于皮肤而发。

◆治法:疏风清热,辛凉透惑◆方剂:(1)消风清热饮。

(2)荆防方。

(3)若风热挟湿,疹痘中有小水疱者,可用祛风胜湿汤。

◆附方:(1)《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消风清热饮:荆芥9克,防风9克,浮萍9克,蝉衣6克,当归9克,赤芍9克,大青叶9克,黄芩9克。

(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祛风胜湿汤:荆芥9g,防风9g,羌活9g,蝉衣6g,茯苓皮9g,陈皮6g,银花9g,甘草6g。

3、肠胃积热◆症状:(1)疹块色红,累积成片;(2)兼有肠胃积热证状,腹胀便秘,小便短赤;(3)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病机:饮食不节,肠胃积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宣通,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而发。

◆治法:通腑泻热,疏风解表。

◆方剂:防风通圣散。

◆附方:《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15g,石膏、黄芩、桔梗各30g,滑石90g,生甘草60g,荆芥穗、白术、栀子各7.5g。

每服4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每日3次。

病甚者,5-7钱至1两;极甚者,可下之,多服2两或3两,得利后,却当服3-5钱,以意加减。

【偏方】中医治疗荨麻疹

【偏方】中医治疗荨麻疹

【偏方】中医治疗荨麻疹处方一止痒永安汤组成:苍术12克,麻黄、白芷、蝉蜕、薄荷、独活、赤芍、天麻、桃仁、甘草各6克,荆芥穗、当归尾、僵蚕各9克,藏红花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治疗各种皮肤病,尤其是急慢性荨麻疹,收效迅捷。

注意:每次服药后,加服半碗热稀粥,然后盖被发微汗。

发出微汗即意味着病愈。

须避风。

引自:石广济老师验方。

处方二组成:苦参、蝉蜕、川椒、秦艽、黄柏、荆芥、川芎各15克,白鲜皮、地肤子各30克,蛇床子20克,蜈蚣1条(去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本方对顽固性荨麻疹,久治不愈,见风加重者,有良好疗效。

处方三消风汤组成:当归须30克,生地30克,乌梅10克,路路通10克,赤,白芍各15克,广地龙10克,炙黄芪10克,全蝎2克,蜈蚣1条,僵蚕10克,蝉衣6克,乌梢蛇10克,苦参10克,大黄3克,何首乌10克,银花藤30克。

用法:水煎2次,分3次服,每日1剂。

21剂为1个疗程。

功效:入血走肤,搜风、逐风、抗过敏,活血凉血以疏络,泻火解毒,渗湿止痒,入肝肾养阴。

全方具有凉血熄风,消热解毒之功效。

主治慢性荨麻疹。

临床屡治屡验。

医案:丁某,女,44岁,农民。

全身风团瘙痒反复发作已5年,久治不愈,故来求治。

诊为慢性荨麻疹,为气虚血热,风毒滞肤。

治宜凉血熄风,消热解毒。

投消风汤治疗。

患者服药20剂,风团消失,瘙痒止息。

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病系突发性全身出现鲜红色或瓷白色风团的过敏性皮肤病。

慢性荨麻疹是由急性发展而来,受冷,风吹,日晒,接触花粉或羽毛等物,以及吃鱼虾蟹和腐败食物,肠寄生虫(如今少见),消化不良,药物过敏,精神因素等,均可诱发本病。

临床为突然发生,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疹斑,小像米粒,大呈片状,中间略白,边缘较红而不规则,有像地图状,称风团。

异常瘙痒,发生快,消退也快,数小时后消退,但又不断成批发出,每天发1批至几批,大约1周左右,可停止发生。

然而,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屡治屡发,病人极为痛苦和烦恼。

荨麻疹治疗验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荨麻疹治疗验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荨麻疹治疗验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适用人群】症见:皮肤瘙痒,皮肤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扁平疙瘩,严重者融合成大片。

【治法】解表发汗、清热润肺、利湿退黄。

【处方组成】麻黄9克杏仁9克连翘9克赤小豆15克桑白皮12克生姜6克大枣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全方释义】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解表、宣发郁热;连翘、桑白皮、赤小豆:清肺祛湿、清解热毒;大枣、甘草:调和中焦及全方。

全方宣通表里,清泄湿热,表解里和,症状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亦可辨证加减,应用于湿疹、皮炎、癣、疮等,症见瘙痒、渗出、水疱、糜烂者。

【注意事项】请在临床医师指导下,四诊合参,辨证应用。

【备注】若不能准确辨明证型,可改为外洗患处。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风热证主证:风团色红,扪之有灼热感,自觉瘙痒,遇热则剧,得冷则缓;或伴发热恶风,心烦,口渴,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银翘散或消风散加减。

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淡竹叶、鱼腥草、牛蒡子、薄荷、荆芥、防风、浮萍、蝉蜕、芦根、白鲜皮、甘草。

加减:咽痛者,可酌加桔梗、玄参等;热甚者,可酌加生地黄、黄芩等。

2、风寒证主证:风团色淡红,自觉瘙痒,遇冷则剧,得暖则减;或伴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物:桂枝、麻黄、白芍、大枣、紫苏叶、防风、荆芥、杏仁、生姜、甘草。

加减:恶寒较重者,可加附子、细辛、干姜皮等。

3、肠胃湿热证主证:风团色泽鲜红,风团出现与饮食不节有关,多伴腹痛腹泻或呕吐胸闷,大便稀烂不畅或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药:防风通圣散或除湿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物:土茯苓、绵茵陈、金银花、黄芩、苏叶、枳实、厚朴、连翘、薏仁、徐长卿、白芍、甘草。

加减:腹痛便秘者,酌加大黄;食积者,酌加山楂、麦芽、神曲等。

4、毒热炽盛证主证:发病突然,风团鲜红灼热,融合成片,状如地图,甚则弥漫全身;瘙痒剧烈,或伴壮热恶寒,口渴喜冷饮;或面红目赤,心烦不安。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或黄干燥,脉洪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止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物:水牛角、生地、鱼腥草、紫草、黄芩、丹皮、玄参、麦冬、生石膏、赤芍、芦根、黄连、栀子、甘草。

加减: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等;痒甚者,可加苦参、徐长卿、地肤子等。

5、气血亏虚证主证:风团色泽淡红,或者与肤色相同,反复发作,迁延数月乃至数年不愈,或劳累后加重;伴有头晕心慌,神疲乏力,唇色白,失眠。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固表。

方药:八珍汤合玉屏风散或当归饮子加减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炒白芍、熟地、川芎、当归、桂枝、黄芪、防风。

中医医案——荨麻疹(四)

中医医案——荨麻疹(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桂枝汤治愈荨麻疹
病案:男性患者,60岁。

主诉及病史:患荨麻疹,瘙痒钻心难忍,数月不愈。

诊查: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之证,视其舌苔白润。

辨证:证属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风疹”为患。

治法:宜驱风,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汤。

药后啜粥取汗,则痒止疹消,脱皮屑盈掬。

按语考《伤寒论》中并无桂枝汤主治荨麻疹之论。

但“汗出、恶风、脉浮而缓”为桂枝汤证表现。

风邪伤于肌表,营卫不和而发为荨麻疹。

虽主症不同,但针对相同病机用桂枝汤,正是“异病同治”之意。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359,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1917年生,辽宁省营口市人。

中医教授。

少年时代曾随王志远、谢泗泉两位医师学习中医7年之久。

1956年调北京中医学院工作,从事伤寒教学30余年,对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有所深化。

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以水气病、湿热病、痰饮病、肝胆病、心病、脾胃病为见长,又擅用经方,是当代的经方家。

主要著作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金匮要略诠解》、《新编伤寒论类方》、《肝病证治概要》等。

刘氏为中医事业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桃李满天下,在国内伤寒学派中有一定影响;在日本出版
1
了刘氏的《中国伤寒论解说》,对日本汉方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学报》总编、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中医辨证治疗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中医辨证治疗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中医辨证治疗
*导读: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

中医辨证治疗,效果……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

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良好。

风寒型皮疹呈白色或淡红色,瘙痒,遇风加剧,得暖则减,伴有恶风恶寒,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方用麻黄桂枝汤加减。

麻黄6克,桂枝、羌活、独活、荆芥各9克,白芍、白鲜皮各12克,生姜、甘草各3克。

每日1剂,水煎服。

风块型疹块色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加剧、日光照射更为明显,得冷则隐,伴有微热恶心、心烦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清热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

蝉蜕、牛蒡子、荆芥穗、薄荷、桑白皮、生地各9克,金银花、连翘、山栀各12克,苦参15克,地肤子2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热毒炽盛型发病突然,皮疹大片遍布全身,呈鲜红色,有时可呈现紫癜样皮疹,剧痒,伴有高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凉血解
毒,方用地黄汤加减。

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芍、知母、黄连、黄芩、玄参各9克,石膏、鲜芦根、鲜茅根各30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江西省彭泽县中医院刘国应。

中医治疗荨麻疹处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处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处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皮肤上出现一过性、瘙痒性红肿。

中医认为荨麻疹的发生与体内的风、湿、热、血瘀等因素有关。

治疗荨麻疹,中医多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选用不同的中药配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处方:1. 清热解毒方适用于风热型荨麻疹,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伴有口干、便秘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野菊花等。

2. 祛湿止痒方适用于湿热型荨麻疹,表现为皮肤瘙痒、潮湿、有水疱,伴有胸闷、口苦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茵陈、黄芩、泽泻、茯苓等。

3. 活血化瘀方适用于血瘀型荨麻疹,表现为皮肤紫红色斑块,伴有疼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红花、川芎、桃仁、赤芍等。

4. 健脾益气方适用于脾虚型荨麻疹,表现为皮肤反复出现红斑、瘙痒,伴有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茯苓等。

5. 疏风散寒方适用于风寒型荨麻疹,表现为皮肤瘙痒、遇寒加重,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等。

6. 调和阴阳方适用于阴阳失调型荨麻疹,表现为皮肤症状时轻时重,伴有情绪波动、失眠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枸杞子、龙骨等。

在使用中药治疗荨麻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避免接触过敏源,减少荨麻疹的发作。

此外,中医治疗荨麻疹除了内服药物外,还可以采用外敷、艾灸、拔罐等方法辅助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但需注意,所有治疗方法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中药治荨麻疹的方子

中药治荨麻疹的方子

中药治荨麻疹的方子
中药治疗荨麻疹的方子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1. 玄参饮方:玄参30克,炙甘草15克,竹茹15克,苍术15克,蓼蕿10克,荆芥穗10克。

煎服,每日2次。

2. 逍遥散方:逍遥散、桑白皮、龙胆草、蓟马、连翘各10克,生地黄、地骨皮、银花各20克。

煎服,每日3次。

3. 荆防败毒散方:荆芥穗30克,防风30克,败酱草30克,
连翘30克,地骨皮30克,生地黄30克,炙甘草15克。

煎服,每日2次。

4. 茵陈蒿汤方:茵陈30克,苍术30克,蒿苗30克,竹茹30克,荆芥穗2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5克。

煎服,每日2次。

请注意,对于荨麻疹患者,中药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建议在中医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同时,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还应及时就诊于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荨麻疹又来了,中医12种证型辩证,看完你就懂了(附方药)

荨麻疹又来了,中医12种证型辩证,看完你就懂了(附方药)

荨麻疹又来了,中医12种证型辩证,看完你就懂了(附方药)病案收集中心中医里的荨麻疹01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病史长短不一,易反复发作,一般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本病病因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它与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产生变态反应有关。

中医则认为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造成。

由于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且患者体质各异,或内有食滞、邪热,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肠寄生虫、肝炎、肾炎、月经不调等)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争而发病。

本病西医除抗过敏、封闭、自血疗法外,尚无确切疗效。

而中医治疗该病需辨证论治。

现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临床常见证型,约分十二种,现列如下:荨麻疹常见十二种证型01风寒型症状: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皮疹色白,遇寒后症状加重,得热减轻,无汗,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疏风散寒止痒。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方中重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止痒。

02营卫不和型症状: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反复发作,其疹块小而色淡,自汗,易外感,遇风吹症状加重,舌淡苔薄白,脉缓。

治则: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减。

方中重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加防风、荆芥祛风,白鲜皮止痒。

03风热型症状: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皮疹色红,伴有奇痒,遇热加剧,遇冷减轻,有汗,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散寒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

常用荆芥、防风、牛蒡子疏风热止痒,生地黄、知母、石膏清热,蝉蜕、苦参止痒。

04肝郁气滞型症状: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反复发作,疹痒尤甚,常伴精神紧张抑郁,心烦易怒,胸闷善太息,胁肋疼痛,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红,脉弦滑。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止痒。

方药:逍遥散加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典代表方剂对各型荨麻疹进行辨证论治
【摘要】目的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论文阐述其诊断要点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经典代表方剂对各型荨麻疹进行辨证论治,以提高该疾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荨麻疹中医经典方剂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064-02 【Abstract】in urticaria is a common disease,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ssentials of diagnosis and TCM etiology,pathogenesis,TCM classic recipe for each type of urticari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Key words】description in urticaria,Chinese classical prescriptions,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荨麻疹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约占皮肤科门诊疾病中的三分之一。

常因各种因素所诱发,发病急骤,传变迅速,且能累及内脏病变,极个别可能导致危急生命重症。

急性荨麻疹发病急,症状控制也快,极易痊愈。

而不明原因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因病程长、症状反复且不易控制,而困扰许多病人不得安宁、寝食难安,也使许多门诊医生束手无策而大量滥用激素、抗生素、抗过敏等药物,使患者疾患愈演愈烈,时常使病人处于疾病困扰之中,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皮肤病,已得到广大医患人员的认可,在国际上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简要介绍荨麻疹的临床表现,辩证施治原则、经典代表方剂及临床运用体会。

1 荨麻疹疾病的诊断要点
祖国医学对荨麻疹早有记载,见于《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医宗金鉴》等著作。

一般称为“瘾疹”“蓓蕾”。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学因其时隐时现,称为瘾症。

因其遇风易发,民间又称为风疹块,还有称荨麻疹为风疹,风丹,赤白游风的。

其特点为:突然发作,皮损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水肿性风团,境界清楚。

猩红或苍白颜色。

皮损时起时消,剧烈瘙痒,发无定处,消后不遗痕迹。

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又发热、关节疼痛等症。

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甚至引起窒息。

皮损经过3个月以上不愈,或仅复发作者为慢性荨麻疹[1]。

部分患者皮肤划痕征阳性,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

2 荨麻疹疾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为病机。

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2],本病多因平素体弱,气血不足,以至血虚风动,或气虚卫外不固,风邪夹热或夹寒,乘虚侵入所致。

也有先天禀赋原因,或食入鱼、虾、蟹、蛋等易动风燥火的食物或药物,以及某些有肠道寄生虫的患者皆可导致肠胃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而发本病。

本来来源:嘉和止鼾器 转载请注明版权,谢谢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