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课件
![《魏晋南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76e8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b.png)
介绍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名人以及代表作品。
宗教信仰的发展
佛教、道教的传入和发展
探讨佛教和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入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演变
介绍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的衰落与结束
1 内部矛盾的加剧和外部压力的增加
分析魏晋南北朝衰落的原因,包括内部矛盾 和外部压力。
2 结束和历史遗产
探讨魏晋南北朝的结束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遗 产。
历史价值与启示
1 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历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探索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总结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和借 鉴。
探讨魏国和晋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情 况。
2 南北朝的分裂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的分裂情况。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制
探讨魏晋南北朝采用的君主制度。
封建制度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制度的发展。
文化艺术的繁荣
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发展
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 繁荣。
名人和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PPT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魏晋南北》的PPT课件,旨在介绍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和 影响。通过本课件,你将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背景介绍
1 时间段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时间段。
2 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背景
介绍魏晋南北朝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魏国和晋国的分裂
宗教信仰的发展
佛教、道教的传入和发展
探讨佛教和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入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演变
介绍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的衰落与结束
1 内部矛盾的加剧和外部压力的增加
分析魏晋南北朝衰落的原因,包括内部矛盾 和外部压力。
2 结束和历史遗产
探讨魏晋南北朝的结束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遗 产。
历史价值与启示
1 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历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探索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总结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和借 鉴。
探讨魏国和晋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情 况。
2 南北朝的分裂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的分裂情况。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制
探讨魏晋南北朝采用的君主制度。
封建制度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制度的发展。
文化艺术的繁荣
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发展
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 繁荣。
名人和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PPT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魏晋南北》的PPT课件,旨在介绍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和 影响。通过本课件,你将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背景介绍
1 时间段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时间段。
2 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背景
介绍魏晋南北朝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魏国和晋国的分裂
魏晋南北朝(共8张PPT)
![魏晋南北朝(共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ea421f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c.png)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的水平。
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
特点。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 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
1.三省体制的形成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
②措施 ③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1、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 三省体制。(必修1-P12)
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 为什么要南下?
(1)农业的总体特点 第一,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2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铁器(特别是钢)在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特点。 铁器(特别是钢)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在生产工具方面,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1、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第二,江南地区的农业的到了开发(?)。 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1)农业的总体特点 第一,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恢复。 在生产工具方面,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1、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
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的水平。
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
特点。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 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
1.三省体制的形成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
②措施 ③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1、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 三省体制。(必修1-P12)
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 为什么要南下?
(1)农业的总体特点 第一,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2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铁器(特别是钢)在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特点。 铁器(特别是钢)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在生产工具方面,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1、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第二,江南地区的农业的到了开发(?)。 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1)农业的总体特点 第一,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恢复。 在生产工具方面,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1、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历史文化.ppt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历史文化.ppt](https://img.taocdn.com/s3/m/88cb555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b.png)
严选1
10
归纳总结: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 条件 1、土地资源;
2、充足的劳动力;
3、先进的生产工具;
4、好的农业发展政策;
5、安定的社会环境;
6、优越的自然环境;
严选1
11
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 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发展状 况,总的趋势是( )
A,环境状况恶化
B,环境状况良好
C,环境破坏缓解
D,环境破坏加剧
1、江南农业的开发表现
1) 地域扩大,但各地发展不平衡 江东——整个长江流域——岭南、闽江
2) 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 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 产量提高;
严选1
2
二、农业的发展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1)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为隋朝的统一准备了历史条件 3)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 下了基础;
严选1
3
二、农业的发展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3、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劳动力和技术:北民南迁;
2)民族关系:南方民族融合;
3)统治政策:统治者采取有利经济发展的政策;
4)政治前提:南方政局相对安定;
5)自然条件: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
(气候、日照、水资源等)
严选1
4
例: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 开发。其中成为产粮区的是 ()
的改革)
5、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
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
措施的配合;(如农业的发展,与水
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
的提高与推广密不严选可1 分)
28
缓慢
严选1
22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好看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好看](https://img.taocdn.com/s3/m/5446190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3.png)
体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繁荣。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内容丰富、技 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
信仰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结构美感,同时也融入 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的造型
和装饰等。
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 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王 羲之的《兰亭序》等。
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 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 。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 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对后世的宗教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启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 新。
倡导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启示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THANKS
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
02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形成了
特殊的门阀政治制度。
民族融合与胡汉冲突
03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和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冲突也日益凸显。
经济背景
土地制度变革
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从 屯田制到占田制的变革,使得土地所 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生活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和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同时,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内容丰富、技 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
信仰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结构美感,同时也融入 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的造型
和装饰等。
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 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王 羲之的《兰亭序》等。
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 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 。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 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对后世的宗教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启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 新。
倡导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启示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THANKS
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
02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形成了
特殊的门阀政治制度。
民族融合与胡汉冲突
03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和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冲突也日益凸显。
经济背景
土地制度变革
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从 屯田制到占田制的变革,使得土地所 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生活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和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同时,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1edc564b73f242336c5fe7.png)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 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 参照的。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 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 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 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 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 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其次,史书数 量剧增和种类繁多;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 视。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续汉书》八志被誉为“王教之要,国典之 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其在撰述思想上 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 第二,是强调以“君威”“臣仪”“上下有序”
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 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著作,这是中国史 学上一部极具特色的“正史”。
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首先是他对三国 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 当处置。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关于东汉史撰述 关于三国史撰述 关于晋史撰述 关于十六国史撰述 关于南朝史撰述 关于北朝史撰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ppt课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81707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f.png)
科学技术
二
三
哲Hale Waihona Puke 和宗教史学和文学四
五
艺术和体育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 治经济概况
三国:(229年——265年) (曹)魏:220年,曹丕称帝; 蜀(汉):221年,刘备称帝;(263年) (东)吴:229年,孙权称帝。(280年)
• 两晋: • 西晋:265年——
316年; • 东晋:317年——
西 晋 : 短 暂 统 一
280
族会
元
融生
•
• • •
的十东朝百民该
东
催六晋代姓族时
晋
化国政更流加期 剂是治替离剧的 。民之之失融特
十 六
族特过所合点
国
从点程、、:
分:。战社王
裂门
争会朝
: 群
走阀 向制 融度
接经更 连济替 不疲频
雄 逐
合。
断敝繁
鹿
。、、
• •
派婚与主历封于于成大
生姻任要史建南东于体
汉致
侨北;刘
化力
置齐北宋
北 朝
运于
郡、朝、
:
动收 。复 (中
县北:南 ;周北齐 北五魏、
并 立
孝原 文; 帝北
朝朝、南
:。东梁
胡
魏、
政 权
改朝
汉
、南
:
• • • • •
明北北战春
朝宋魏国秋
中
张王孝时时 居安文期期 正石帝秦齐
国 古
改变改国国
代
革法革商管 鞅仲 变改
社 会
法革
改
革
社会概况
• 三世纪至六世纪,是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 期。该时期有两大特点:国家大分裂大动 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点(课堂PPT)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点(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e9d0a25c14791711cd791709.png)
南朝将领刘庆之 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 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迁都使改革进一步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保证 了孝文帝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洛阳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14
中心;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4)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8 封建地主利益。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特点
备注
国有土地所有制 所有权属于国家; 不是主要类型,
(官田)
北魏隋唐均田制 但一直存在;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制 私有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10 Nhomakorabea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1
1、迁都洛阳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 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 域的统治。
12
迁都洛阳从的平原城因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地理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位置 发,交通不便
政治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利于
不利于改革
2.移风易俗
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
特点:习汉族先进文化为目的
穿汉服
说汉语
内容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行汉制
崇儒学
15
三、改革的影响
⒈经济: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
定基础
农业: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生产方式农耕化
商业: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迁都使改革进一步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保证 了孝文帝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洛阳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14
中心;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4)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8 封建地主利益。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特点
备注
国有土地所有制 所有权属于国家; 不是主要类型,
(官田)
北魏隋唐均田制 但一直存在;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制 私有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10 Nhomakorabea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1
1、迁都洛阳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 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 域的统治。
12
迁都洛阳从的平原城因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地理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位置 发,交通不便
政治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利于
不利于改革
2.移风易俗
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
特点:习汉族先进文化为目的
穿汉服
说汉语
内容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行汉制
崇儒学
15
三、改革的影响
⒈经济: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
定基础
农业: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生产方式农耕化
商业: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59e89390c69ec3d4bb757f.png)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移风易俗,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
平城不能适应 发展的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控制
.
34
平城僻处塞上,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 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其后高车(北方少 数民族)攻柔然,取柔然故地,柔然南徙,逼近平城, 孝文帝遣数十万骑北拒柔然,“大寒雪,人马死者众”。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19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 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 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 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 北魏。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
2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
58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耕耙耱技术形成 曹魏时翻车用于灌溉
(二)手工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
59
南北朝的灌钢法
生铁 熟铁
把生铁和熟铁按一 定的比例配合,加 热后再锻打,成为 质地优良的钢。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
21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地主豪强, 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PPT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f91113f8b8f67c1cfbd6b80f.png)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时代的认识
南朝梁武帝最为重视文化发展,开启了江南灿烂的贵族文化,对北方的 士大夫有深切的影响。《北齐书》卷二四《杜弼传》载北齐文宣帝, “江 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 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 物流散,何以为国?” 政权的对立不只是武力战争,也有政治、文化的对抗,充分显示国际间 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民族问题
生产方式是向汉族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人们往往称之为“汉化”。 6、胡族国家的社会,民族成分甚为复杂 某一胡族国家,其成员决非只有该民族。 北魏的前身,即代国,有匈奴系的部族参与鲜卑部族联盟。 民族的融合,不只是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诸民族间的融合也是不可 忽视的。 7、二元统治结构的出现 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不同,由某部族建立的国家,其管理机构或官僚 制,不足以统治复杂的社会。因此,胡族统治者会从晋朝的官僚机构借 鉴、模仿众多制度和官名。 虽然胡族政权引用汉族的官名,但政权的主体性及本身风俗并未放弃, 所以有胡汉二元统治的制度出现。如北魏王朝,有胡汉二元官制的存 在,直到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后,胡汉二元制度才逐渐为汉家制度取 代。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时代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代所牵动的范围,涉及到东亚、北亚,所以,应以国际关 系的宏观角度、势力均衡的观点来考察。 七、南北战争与南北文化的竞争与交流 自东晋偏安江南,经宋、齐、梁、陈四朝,都曾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的 国家和北朝发生南北战争。(东晋时期的殷浩、桓温北伐,北魏太武帝 时期北魏南伐刘宋,北魏孝文帝北魏对南齐的征伐。如《魏书》卷五六 《郑羲传附郑道昭传》载北魏孝文帝南郑南齐时所作诗,“白日光天无 不 耀,江左一隅独未照。) 南朝、北朝之间,除战争之外,有和谈,也有使者往来。使者往来,对 双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有深切的影响。(主要是南朝制度对北朝胡汉混合 制度的影响) 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多的是北朝国家向南朝学习汉族先进的典籍、 制度。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ebc038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0.png)
民族间的经济利益冲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也经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由于资源争夺、领 土纷争等原因引起的,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和矛盾加剧。
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政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针对不同的民族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这些政策包括安抚、征服、同化、限制等手段,旨在维 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
民族迁徙与融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进行了迁徙。这些迁徙不仅促 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交集和碰撞。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 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这种文化 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 宙、人生和政治等问题,对后来 的道教和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佛教的传播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 播,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 响。
详细描述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宗教观念和修 行方式,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 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文学艺术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概述 •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 •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影响
01 魏晋南北朝概述
历史背景
汉末政治腐败和黄巾起义导致东 汉瓦解,形成魏、蜀、吴三国鼎
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西晋统一全国,但西 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导致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南北朝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也经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由于资源争夺、领 土纷争等原因引起的,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和矛盾加剧。
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政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针对不同的民族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这些政策包括安抚、征服、同化、限制等手段,旨在维 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
民族迁徙与融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进行了迁徙。这些迁徙不仅促 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交集和碰撞。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 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这种文化 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 宙、人生和政治等问题,对后来 的道教和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佛教的传播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 播,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 响。
详细描述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宗教观念和修 行方式,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 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文学艺术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概述 •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 •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影响
01 魏晋南北朝概述
历史背景
汉末政治腐败和黄巾起义导致东 汉瓦解,形成魏、蜀、吴三国鼎
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西晋统一全国,但西 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导致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c9b00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6.png)
荣。
制度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 家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创 新,如九品中正制、府兵制等, 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借
鉴和参考。
科技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取得 了重大突破,如祖冲之的圆周率 计算、郦道元的地理学研究等, 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多元文化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得益于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 的吸收和融合,现代社会也应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以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虽然均田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强化。地主豪门大量兼并土地,导致农民失去 土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得到了迅速发 展。城市繁荣,商业街区形成,商品 种类繁多,贸易活动频繁。同时,货 币流通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商业贸易与城市发展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贸易和城 市发展情况,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的 作用。
文化发展
01
玄学与佛教的兴起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 起和佛教的传播,以及它们对
文化发展的影响。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艺术的繁荣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 的繁荣情况,以及它们在文化
发展中的作用。
03
学术思想的演变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思想 的演变情况,以及它们对文化
赋税制度的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革,赋税制度也经历了 多次调整。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租调的征收进行了调整,以 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
0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 荣
玄学的兴起与影响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无为而 治”,强调个体自由和自然主义。
制度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 家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创 新,如九品中正制、府兵制等, 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借
鉴和参考。
科技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取得 了重大突破,如祖冲之的圆周率 计算、郦道元的地理学研究等, 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多元文化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得益于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 的吸收和融合,现代社会也应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以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虽然均田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强化。地主豪门大量兼并土地,导致农民失去 土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得到了迅速发 展。城市繁荣,商业街区形成,商品 种类繁多,贸易活动频繁。同时,货 币流通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商业贸易与城市发展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贸易和城 市发展情况,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的 作用。
文化发展
01
玄学与佛教的兴起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 起和佛教的传播,以及它们对
文化发展的影响。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艺术的繁荣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 的繁荣情况,以及它们在文化
发展中的作用。
03
学术思想的演变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思想 的演变情况,以及它们对文化
赋税制度的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革,赋税制度也经历了 多次调整。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租调的征收进行了调整,以 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
0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 荣
玄学的兴起与影响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无为而 治”,强调个体自由和自然主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5c06c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8.png)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对社会思想和 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南北朝科技进步和文化兴盛
1 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不断改进,灌溉、种植和养殖等领域取得了突破。
2 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逐渐发展,中药和针灸等传统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3 天文学研究
天文学家开始进行星象观测和天体运动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五胡乱华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五胡入侵
匈奴、鲜卑、氐族等北方游牧民 族纷纷入侵中原,导致政权更替 和社会动荡。
匈奴部落
匈奴犯塞,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 的冲击和灾难。
鲜卑入侵
鲜卑游牧民族崛起,与中原王朝 进行长期的冲突和战争。
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土地兼并
地பைடு நூலகம்阶级通过购买和兼并土 地,导致农民破产和土地集 中。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三公制度
设立丞相、太尉和司徒等职位,实行人
王室衰落
2
事、财政和军事等三公分掌的制度。
王室的权威逐渐下降,士族集团开始掌
握政权和影响力。
3
门阀政治
士族门阀逐渐成为政治权贵,门阀之间 勾心斗角。
魏晋南北朝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 贸易活动逐渐繁荣,对中原地 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技术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制造业 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 进步。
货币流通
货币的流通和使用逐渐普及, 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
士族贵族 农民和佃农 佛教的兴起
士族贵族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享有特权和 声望。
农民和佃农的生活条件较为困难,受到土地兼并 等问题的困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fe2f7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2.png)
• 首先,关于立法的问题,王弼认为,处理争讼关键在于 “作制”,即所谓“无讼在谋始,谋始在于作制。”
• 其次,法律变革时也应该遵循“名教本于自然”的原则:
“革即变矣,则制器立法以成之焉,变而无制,乱可待
业。法制应时,然后乃吉,贤愚有别,尊卑有序,然后
乃亨。”
.
7
第三节 王弼
• 二、无为而治论
• 无为而治论是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重要 理论主张。王弼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思 想大加推崇。在王弼看来,无为而治的道 理很简单,那就是以自然为法。从无为而 治出发,王弼反对统治者以“智”统治天 下,认为统治者如果“任智”,必然造成 天下争讼。总之,统治者有为,民众会有 为,大家都无所不为,必然产生争讼混乱。
.
18
第七节 刘颂
• 三、“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的 执法思想
• 从严格依法断案角度出发,刘颂提出了下面几点 具体主张:
• 1、定罪量刑以法律正文为准。
• 2、司法解释只能依律进行,不能在法外作任意 解释。
• 3、断案只能遵从成文法而不能依据习惯法。
.
19
第六节 张斐
• 二、《刑名篇》的内容与意义
.
8
第三节 王弼
• 三、反对严刑峻罚
• 从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王弼坚决反对严 刑峻罚。他认为,如果统治者一味地使用 严刑峻罚,那么,万物就会失去自然本性, 严刑不但不能制服民众,反而能激起民众 反抗,造成天下大乱。
.
9
第四节 嵇康
•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说
• 嵇康在对待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嵇康强调“自然”, 否定“名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之所以在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主要是因为他清醒地看到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斗争的实 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政权
宗主
.
农民
22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③民族矛盾尖锐— 民族压迫政策
.
23
北魏孝文帝改革
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 改革措施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
17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
18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19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 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 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 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 北魏。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
2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吏治黑暗,加深矛盾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俸禄制
百姓流亡、土地荒芜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作用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
26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 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 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露田
桑田
身死还田
子孙相继
.
27
租调制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 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 负担一定的徭役。
.
28
北魏孝文帝改革
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 改革措施
作用
吏治黑暗,加深矛盾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俸禄制
百姓流亡、土地荒芜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581)
.
1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
.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
东 方魏 汉蜀
南吴
方
北朝
十六国
西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
3
.
4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
.
5
.
6
.
7
.
8
.
9
思考: 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分析归
吏治黑暗,加深矛盾 Leabharlann 无俸禄,任意搜括 俸禄制作用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
24
俸禄制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 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魏书·高祖纪》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 多奉法。” ——《魏书·良吏传序》
.
25
北魏孝文帝改革
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 改革措施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
29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北魏政权 北魏政权
宗主
州郡 三长
检查户口,征 收租赋、徭役 和兵役,推行 .均田制
农民 农民
30
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 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 别。……改旧从新,为里党之法。
“江南朝士,……未尝目观起一坺fá土,耘一株 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 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 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置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 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 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 其风俗至此。
.
12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
1、中央体制: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思考: 解释九品中正制的含义及其影响
.
13
九品中正制,在州县置中正官,考察辖区 人才的高下。品级分为九等,列在下等的,永 不得仕进。 选官的权力在地方,影响中央集权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
21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地主豪强, 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
1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二)重要制度 出现三教并立局面 1、中央体制: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
11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 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 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逐渐形成三省体 制。
——《颜氏家训》
.
15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1、中央体制: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门第为标准
.
16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 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 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 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 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五品以上的官僚共4022人,统计了这些人 的出身背景。其中,士族出身的占67.1%,小 姓出身占18.2%,寒素出身占14.7%。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四世 纪到十世纪大约七百年间,中国政治被这30个 左右的绅士家族所独占”“中华所以倾弊,四 海所以土崩”。以门第出身为标准,不注重才能
.
14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 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
31
北魏孝文帝改革
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 改革措施
作用
吏治黑暗,加深矛盾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俸禄制
百姓流亡、土地荒芜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移风易俗,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