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①西方礼仪的传入。②辛亥革命、新文化运 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推动。③教 育的普及,人们思想的解放。
• 2.表现:
• (1)婚姻风俗。
• ①古代:缔结婚姻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②近代:_清_末_民__初___,开始反对包办婚姻,
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 效西方的恋新爱自式由婚礼婚。姻自主
• (2)区别:在烹饪方式食、品种__类______、就餐环 境、礼节要求等方面都与中餐存在明显区别。
• (3)影响: • ①___西_餐____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
桌。
• ②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 ③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 1.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 因有哪些?
• 1.传统民居: • (1)地位:蕴涵着深刻文的化内__涵______,是中华
传统文化的载体。 • (2)代表:_四_合_院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 2.西式住房:
• (1)出现。 • ①鸦片战争后,在租_界_______等外国人集中
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_津_______等地开始
•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西方舶来文明 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 (3)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 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 (4)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 习的过程。
• (5)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 (6)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步向内地 扩展,这与资本主义列强势力的侵入路线相 同。
• 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 面的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 阶段性特点。
•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 1.中餐:有_鲁_菜______、粤菜、川菜、淮扬
菜四大传统菜系,到清朝末年特色更加鲜明。
• 2.西餐:
• (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 来华,西餐随之传入。
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 中西的合特璧 点,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
•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 1.变革原因:辛亥_革__命_____、新文化运动、新
中改国革的开放成立以及________等,都对社会习 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 2.导致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 渐的影响早,也较为深入。
•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 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 小,而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 (3)这些地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 庭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 自由。
•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 ②________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 ③________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 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 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共和、平等的观念深 入人心,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成 为社交的常见礼节,既体现了社会生活的近 代化趋势,也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秩序 的进步的革命意义。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
1 情境导入
2 整体感知
5 拓展深化
3 知识梳理
6 随堂演练
4 合作探究
7 课时作业
Baidu Nhomakorabea
情境导入
•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在女童五六岁 时开始用5尺长2寸宽的布条,把脚紧紧地 缠住,使4指下屈压至足心,变成又小又尖 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成为中国女 性病态美的象征,给女子带来了无限痛苦。 近人林纾曾写道:“小脚妇,谁家女,裙底 弓鞋三寸许。下轻上重怕风吹,一步艰难如 万里……”中华民国成立后多次明令禁止缠 足,得到普遍响应,当时有的妇女唱道:
随堂演练
• 1.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
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
国是在( )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 C.民国建立后 D.国民革命后
• 【答案】 A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以
西装为代表的洋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 3.(2015·福建漳州市八校联考)民国之初, 广东流传这样的歌谣:“革命世界,新式派 头。女子解放,自由选婿。”歌谣内容反映 的新风尚,适应于当时的( )
• (7)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有较明显变化, 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 (2015·云南曲靖期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 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 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
• 市A.中欧。风材美料雨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 (B.西)学东渐
• ③现代:________、________成为一种时 尚。
• (2)丧葬礼俗。
•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丧礼和带有强
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简并化 存,传统丧礼趋于
________。
火葬
• 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改为________。
• (3)其他习俗。 剪辫易服
• ①民国公历成立后,男子________,女子迫令 放足点。头鞠躬
•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随着近代工商 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 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 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 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
• 2.特点
• (1)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 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 不大。
整体感知
• 本课第一、二、三、四目分别讲述近代以来 中国在衣、食、住和习俗方面的变迁。
知识梳理
•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 森严,逐渐向美平观民、化适体、方便、 ________转变。
•变 化2.近长代袍男马服褂子饰服的饰变化:
女子服饰
传 统
____________西_装_
•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 【问题】
•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 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2)著名历史学家冯尔康先生曾说:“冠服、 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 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 为特定的政治符号。
• 请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50字左右)
拓展深化
•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 1.原因
• (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欧风美 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 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 到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文明的 窗口,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 (2)政府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开办商埠,发 展近代工商业;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了一系列改革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如颁布 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 在近代新潮冲击下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东西方 文明交流、碰撞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追 求民主、进步、文明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 生活近代化的过程。
• ④女子在获得受_教_育__权_利______的同时,开始 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 3.近代以来新式礼俗的出现,是不是取代了 传统礼俗?
• 不是。近代以来新式礼俗出现,但传统礼俗 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交融、东西碰撞的特点。 同时,广大农村的传统习俗长期沿袭,改变 缓慢。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破 了天朝之梦,国门就此打开,洋货如潮水 般涌来,国人在惊叹国运危亡的同时,也 感受到了西方的先进;在近代西方文明的 影响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无论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还是 邮电通信、大众传媒,无一不体现出近代 社会以来的巨大变化,而中国近代的变化 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 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变化。近 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知识的考查力度有所加 强。在学习时应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中 国社会习俗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交 通和通讯工具的演进,报刊、影视以及互 联网等大众传媒不断发展的史实及其对人 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等。
• 本专题与现实的联系密切。学习时,可以 通过访问长辈,调查本地的历史,采用今 昔对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我国近现代社 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引起这种 变迁的因素。
晚清女子的着旗装袍宽松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 肥大,遮盖了女性的
服 服饰
中山装 曲线

(1)鸦片战争后, (1)开始向合身适体、 ________传入中
• 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 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 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 情趣等方面的变化。
的。
• 2.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 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 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 【答案】 C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 力。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 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 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辛 亥革命后,西式服装开始在中国流行,北伐 战争时期始渐流行新式旗袍,30年代后期 出现的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 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 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A、B两项与 题意不符,D项只符合“中西合璧”特点。
合作探 究
• 【史料】
• 材料一 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通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 制,悉以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 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 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 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 俗,而壮观瞻。”
•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当时强劲的革 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 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饰的趋势。 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 着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 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列宁装、依照苏 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根据苏联 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是新中国 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 革命”兴起,在“破四旧”运动中,谁的穿 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无产阶级式样,或带有 “封、资、修”的影响,就会在大街上被勒 令停下来,强制剪掉头发,撕烂衣服,红卫 兵拿着剪刀专干此事,小脚裤管是他们最为 仇视的对象,见了就剪。
• 3.现代服饰的变化:
•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 ①穿衣打扮与政治__生_活_____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②中山装和以列_宁_装______、连衣裙为特征的苏
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干部装服和
“________”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 单装调的主要颜色,式样和颜色趋于________。 • (3)改革开放以后:社受会_生__产_力_的__发_展_________ 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开始由穿得暖 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 C.中西合璧
• D.洋为中用
• 【答案】 C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的再认再现 能力。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 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 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 的特征,故C项为正确选项;“欧风美雨”、 “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到政 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 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D三项。
• 【提示】 • (1)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政治变革
的促进;外来文化的渗透。
• (2)论证: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 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 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 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