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难经有感
读《难经》心得
读《难经》心得
《难经》是一本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书,它收集了汉武帝的一些故事,还有许多有关汉朝历史的知识。
从《难经》中我能够了解到,汉武帝在统治上注重科学,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实行贤臣谋士制度,充分开发资源,加强对诸侯的管理,使国家达到强盛且繁荣的境界。
另外,从书中可以看到,当时汉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汉代的制度也相对完善,使得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
《难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巨大突破,也为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汉朝历史来说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难经》不但是汉朝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一部宝贵的史料,其记载的历史资料将永久被历史学家研究和珍惜。
读《难经》后感范文
读《难经》后感范文
《难经》是一本激励人心的书籍,它教会了我许多关于克服困难
和追求成功的重要经验。
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正确面对困难。
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明
的比喻,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不论是个人生活中的困惑,还是事业上的挫折,我们都不能
退缩或者逃避,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和解决。
因为只有面对
困难,我们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其次,这本书告诉了我成功的秘诀是坚持不懈。
在书中,作者通
过大量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的人们。
他们拥有的共同特点就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目标的持久追求。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挑战,他们从不放弃,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
和策略,直到最终摆脱困境并实现目标。
这使我明白了成功并非
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心态。
最后,这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有趣的案例,向我展示了成
功的真正内涵。
作者通过许多个被困在沙漠中的人的真实故事,
告诉我们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中,有着许多不同定义和突破自己局
限的方式。
成功并非眼前的荣誉和永恒的辉煌,而是一个不断前
进和学习的过程。
只要我们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不断克服困
难和挑战,我们就有机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读完《难经》给了我许多对待困难和成功的思考和启发。
通过这
本书,我认识到困难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而成功需要坚持不懈
的努力。
我相信只要我牢记这些经验教训,积极面对困难,我一
定能够克服困难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学习后有感经过这学期和王老师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和加上平时自己的学习,感受颇深。
谨记这条人们反复研究历代中医成才规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医”。
是创就中医临床大家的必要条件。
回想自己的成长,是经典伴随着一路成长,中医养生已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帝内经》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固然,《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有着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其智慧大大超出这些。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为医者之本在德、在术,《黄帝内经》在这两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堪称为医者之本也。
为医者,德需仁,术必精。
德,医德,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当今社会,医德重新成为人们的话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坚守它。
《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医生医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医家之大法也。
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诊之大方必先乎此。
)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行,德行也。
医以活人为心,其于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则德能动天,诚能格心,故可以转运周旋,而无往弗神矣。
行,去声。
)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必清必净,则心专志一而神明见,然后上观之以察其神色声音,下观之以察其形体逆顺。
)”(《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医生诊病要态度端正;还认为医生要以病人为核心,务求医患关系的密切配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诊病头脑亦须清净。
术,医术,《黄帝内经》认为为医者要熟练掌握医术,诊断要四诊合参,强调全面、系统诊察,这样才能把握疾病本质。
难经读后感三千字
难经读后感三千字篇一难经读后感《难经》,这一本古老而神秘的医学典籍,当我初次翻开它时,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医学森林。
也许你会问,为啥我会对这么一本古老的书感兴趣?嘿,还不是因为对医学那股子莫名的好奇和敬畏!《难经》里的那些理论和观点,有时候真让我感觉像是在解一道超级复杂的谜题。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简直太难了!那些生僻的词汇,复杂的脉象描述,就像一道道高墙挡在我面前。
我可能会想,这玩意儿到底是咋整出来的?古人的脑子咋就这么厉害?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其中一些观点还挺有意思。
比如说关于脉象的论述,它把脉象形容得千奇百怪,有时候我都在想,这是不是有点夸张啦?就像说什么“如按琴弦”“如循刀刃”,我的天,这得是多敏锐的触觉才能感受出来啊!不过呢,也正是因为这种夸张和形象的描述,让我对脉象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也许,古人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让后人能够更容易记住吧。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常常会疑惑。
这《难经》里的理论在现代医学中还适用吗?还是说只是一种历史的遗迹?有时候我觉得可能有些理论已经过时了,但又不敢完全否定,毕竟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啊。
比如说其中关于经络的论述,我就在想,这经络到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还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概念呢?现代科学好像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这可真是让人纠结啊!读完这一部分,我心情那叫一个复杂。
一方面佩服古人的智慧,另一方面又对其中的一些不确定性感到迷茫。
哎呀,这《难经》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呐!篇二难经读后感《难经》这书,读起来可真不是一般的难!一开始,我满心期待能从里面挖出啥惊天动地的医学秘密,结果差点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给埋了。
我就寻思着,古人咋就不能写得简单点呢?非得整得这么高深莫测。
你说这书中讲的那些病症和诊断方法,有时候我觉得好像挺有道理,但有时候又觉得不太靠谱。
比如说吧,关于某个病症的成因,它说是因为体内的某种气失调了。
我就忍不住问自己,这气看不见摸不着的,咋就能确定是它出了问题呢?也许是我太笨,理解不了古人的大智慧。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第二难,中医把脉第一步定位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第二难,中医把脉第一步定位题记:中医的四大经典书籍,大家都知道黄帝内经,有一本书却很少人知道。
即便是中医学院的学生也都未必认真去读,这本书就是《难经》。
难经很重视脉诊,一开始就讲的就是脉诊,手把手教。
继续读难经,在开始这一难的学习前,简单的回顾上一难的讲的是寸口这个地方很关键,可以在这里摸脉,诊查全身脏腑的病变。
接下来,我们来学第二难,详细内容如下:[原文] 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白话文]问:中医诊脉的地方,也就是在手腕部位上有尺和寸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答:尺和寸的所在的地方也叫寸口,是经脉之气出入的会合处。
从关部到尺泽穴,是尺以内的部位,属于阴气所管理,可以诊查人体阴气的变化;从关部到鱼际穴,是寸以内的部位,属于阳气所管理,可以候人体阳气的变化。
也就是说除去了从鱼际到关部的一寸(同身寸),向下就是尺部;除去了从尺泽到关部的一尺(同身寸一尺),向上就是寸部。
但切按寸口脉不需要这样的长度,因此下指切脉的部位,阴是关部以下一尺之内的一寸,阳是关部以上一寸之内的九分,由尺到寸的止点和起点,共为一寸九分,因此称为尺寸。
同样可以候人体阴阳气的变化。
[关键词] 大要会:和“大会”的意思相同,也就是总的汇合之处。
关:把脉时的关键点,它具体的位置,在掌后高骨,即寸部和尺部的中间,那个骨头最高点的地方定关。
也就是尺和寸的分界之处。
关内为寸,关外为尺。
鱼际:是手上的一个穴名,因为在人体拇指本节后,桡侧赤白肉际,这个地方肌肉丰厚,称为鱼,它的边缘叫作鱼际。
阴之所治,阳之所治:治是治理或管理的意思。
所治,就是指分别属于阳气或阴气管辖的所在。
正如徐灵胎说:“关以下为尺,主肾肝而沉,故属阴。
关上为寸口主心肺而浮,故属阳治理也。
难经读后感
难经读后感《难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编撰。
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是研究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阅读《难经》之后,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难经》中的许多观点和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和治理的观点,这些观点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比如,孔子强调了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同时要遵循礼仪规范来行事。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其次,《难经》中的一些故事和比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孔子通过许多生动的故事和比喻来阐释自己的思想,这些故事通俗易懂,却又富有哲理。
比如,书中提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不同场合下的对话和争论,这些对话既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通过这些故事,我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最后,《难经》给我留下了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在书中,孔子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治理提出了许多见解,这些见解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比如,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所追求,要有理想和抱负,同时要注重修养和道德修养。
他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难经》,我不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道路。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难经》,我受益匪浅。
这部经典著作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我对于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地汲取《难经》中的智慧,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和有深度。
难经读后感三千字
难经读后感三千字篇一难经读后感《难经》,这可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经典医书啊!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啥呀?密密麻麻的文字,晦涩难懂的理论,简直就是我的噩梦!”也许你会问,那为啥还读?嘿嘿,谁让我对中医有着那么一股子执着劲儿呢!深入读下去,我发现《难经》里的一些观点真的让我眼前一亮。
比如说关于脉象的论述,它把脉象分析得那叫一个细致入微,我就在想,古代的那些神医们是不是就靠着这些精妙的判断救人于水火之中呢?可能还真是!不过,读的过程中也有让我抓狂的时候。
有些理论我反复琢磨好几遍,还是觉得云里雾里的。
我就不禁感叹:“这古人的智慧也太高深莫测了吧,难道是故意为难我们这些后来人?”也许是我自己太笨,还没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但是,当我通过努力,终于理解了某个难点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简直爆棚!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了好久,突然看到了一丝光亮。
我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空,和古代的医家们来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读《难经》,也让我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如今的时代,科技发达,医疗手段日新月异,那中医该何去何从?是坚守传统,还是与时俱进?这可真是个难题!我觉得吧,可能两者都得兼顾,既要传承古老的智慧,又要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才能让中医发扬光大。
总之,读《难经》的这一路,有困惑,有惊喜,有迷茫,也有顿悟。
但我知道,这只是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我去探索呢!你说,这难道不好吗?篇二难经读后感哎呀妈呀,《难经》这本书可真是把我折腾得够呛!一开始,我满怀雄心壮志,想着要把这书给啃下来,成为中医界的“小达人”。
可谁能想到,这简直就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恶魔,不停地在我眼前蹦跶,让我眼花缭乱。
我就想问问,古人咋就不能写得简单点呢?非得整得这么高深莫测!也许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厉害吧。
不过话说回来,当我静下心来,慢慢琢磨其中的道理时,还真能发现一些宝贝。
比如说关于经络的阐述,那叫一个精妙!我仿佛能看到人体内那些神秘的通道,气血在其中流淌,就像一条条奔腾的小河。
中医药经典著作难经读书笔记
中医药经典著作难经读书笔记《难经》是中医药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在读书笔记中,我将深入探讨《难经》所涵盖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一、《难经》概述《难经》是中医药经典著作之一,由《素问》、《灵枢》和《难经》三部分组成。
其中,《难经》是对《素问》和《灵枢》的进一步解读和扩展,内容涵盖病证的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读《难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
二、《难经》的主要内容在《难经》中,有关于经络、腧穴、诊断、病因病机和治疗等内容,贯穿了中医药理论的方方面面。
其中,对经络腧穴的论述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而它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难经》的深度和广度《难经》的深度体现在其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入解析和精微讲解。
而广度则体现在它囊括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和医疗经验,涉及了很多疾病和治疗方法。
通过阅读《难经》,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我认为《难经》是中医药学习的重要教材,通过对其深入研读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在总结和回顾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难经》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对其主题的详细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医药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期待与您共同学习中医药经典著作《难经》,共同提升中医药理论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有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讨论,欢迎随时交流。
在《难经》这部中医药经典著作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还涉及了很多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重要内容,如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对《难经》的研究,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全面理解中医药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服务人类的健康事业。
难经读后感
难经阅读感悟哎,说起这本《难经》,可真不是一般的难啃啊!一开始,我心里还嘀咕呢:“不就是本医书嘛,能有多难?”结果,一翻开,嘿,直接给我来了个下马威,那些个拗口的术语,还有那些复杂的理论,看得我是眼花缭乱,头都快炸了。
不过呢,我这个人,就有个倔脾气,越是难的东西,我越是想征服它。
于是,我就像个小蚂蚁一样,一点一点地啃,一页一页地翻。
你别说,这《难经》里头,还真有不少宝贝呢!虽然那些理论深奥了点,但仔细琢磨琢磨,还真是挺有道理的。
就说里面的脉象吧,我之前对脉象那是一窍不通,只知道个大概。
但《难经》里头,把各种脉象都分析得透透的,什么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还有那些复合脉,都讲解得清清楚楚。
我一边看,一边琢磨,有时候还会伸出自己的手,感受一下自己的脉象,嘿,还真有那么点意思!而且啊,这《难经》不仅让我学到了不少医学知识,还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里面说的那些关于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知识,让我意识到,咱们的身体啊,可真是个奇妙的宇宙,里面藏着无数的奥秘和秘密。
当然了,学习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我真的是看得头晕脑胀,恨不得把书给扔了。
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句老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于是,我又会咬咬牙,继续坚持下去。
现在啊,虽然我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读懂了《难经》,但我已经对它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和老朋友在聊天一样,亲切又熟悉。
而且啊,我还发现,这《难经》里的智慧,不仅仅适用于医学领域,对咱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呢!所以啊,我觉得啊,读书这事儿,真的得下功夫,不能怕难。
就像这《难经》一样,虽然难读,但只要咱们用心去读,去琢磨,就一定能从中收获到无尽的宝藏!。
难经心得体会
篇一:读《难经》心得《难经》第一难学习体会摘要:独取寸口原理及实践关键词:难经诊脉体会《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从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第一难,讲脉诊位置:独取寸口,还讲了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
脉象指手指所感受到的脉搏跳动的形象。
正常脉象是一息四至或五至。
气论是中医的渊源,以功能为主,着重考虑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自然条件下的生理病理观察。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寸口为两手腕部腕横纹下方,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明显之处,是进行脉诊的部位,包括寸、关、尺三部。
《素问》,理论中独取寸口依据有二,其一,非为最高,且受五脏六腑之气所熏蒸,寸口是肺脏经脉的道路,故寸口亦为五脏六腑之道路;其二,肾纳水谷,化生精微,上传于肺,通过肺的输布治节,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因而百脉朝会于肺,寸口为肺经脉气的道路,所以取寸口可察脏腑的病变。
实践很困难,忘记关联,忘记诊脉感觉,判断不出是什么脉。
位置也很难找,虽说是6个点,但到底不同的人按哪个点,轻重如何,诊出的脉又如何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脉,记录总结不起作用,脑子里全是问号。
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要略脉经,解剖等等一盘杂,左抄一点有抄一点,集成了论文,只有手写版的,电子版的讲不清楚。
虽深入的不知道,但入门知识得去学习掌握。
诊脉时先中指按在高骨处,作用是定大概位置,我理解是在手骨头突起的地方。
诊脉时得虚心冷静,集中贯注,同时让受诊之人心平气和,诊后及时做记录,写下感觉,写下受诊之人当时体征,如脸色高矮胖瘦等等,发现病时问下小便。
《难经》研读心得体验
《难经》研读心得体验前言《难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对《难经》的研读心得,以期为中医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研读心得1. 医学理论的深度与广度《难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
通过研读《难经》,我对中医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尤其是对脏腑经络的理解,让我明白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阴阳五行是调节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关键。
2. 诊断与治疗的关联性《难经》强调了诊断与治疗的密切关联。
在诊断过程中,要注重观察患者的症状、体质、环境等因素,从而确定病因病机。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种全面的、个性化的治疗观念,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3. 养生保健的重要性《难经》提倡养生保健,主张预防为主。
它强调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惯,调和情志,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这一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指导作用。
4. 中医学的实践性《难经》不是一部纯粹的理论著作,它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研读过程中,我意识到中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和体会的学科。
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精髓,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5. 传承与创新《难经》作为古代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研读过程中,我深感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
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中医学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结《难经》是一部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的医学典籍。
通过研读《难经》,我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和实践的学科,我们要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中医学,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深入解读《难经》
深入解读《难经》Overview1.引言《难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2.《难经》的核心理论解析3.《难经》在当代的应用与挑战引言《难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难经》的起源与发展•起源背景:《难经》源于战国时期,汇集了当时医家的智慧,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
•发展历程:历经汉代张仲景、唐代孙思邈等医家的注解与发扬,其内容不断丰富,影响力日益扩大。
•文化传承:《难经》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经》的基本结构与内容概述•八十一难的分类:《难经》以八十一难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每一难都是对特定医学难题的深入剖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结合了临床实践经验,体现了中医学说中知行合一的原则。
•对中医学说的贡献:《难经》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提出的许多观点和治疗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难经》的核心理论解析阴阳五行理论在《难经》中的应用•阴阳平衡的医疗观念:《难经》强调人体健康依赖于阴阳的和谐,疾病则是阴阳失调所致。
治疗方法旨在调整阴阳至平衡状态。
•五行相生相克的病理分析:《难经》通过五行理论解释疾病发生机制,相生表示生理上的促进关系,相克则揭示病理上的抑制关系,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实例:《难经》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案例,展示如何依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诊断与治疗,如针灸、草药配伍等,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脉诊理论的精髓•脉象的辨识:通过触觉感知脉搏的速度、力度、节律等特征,辨识不同脉象,如浮、沉、迟、数等,以反映人体气血状况。
•脉诊的诊断价值:脉诊能够提供关于脏腑功能状态的信息,辅助诊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尤其在慢性病及功能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
•现代脉诊技术的发展:结合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分析,现代脉诊仪器能够更精确地记录和分析脉象,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推动中医脉诊的现代化进程。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1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至今如宝收藏,但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温病学”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经是经得起考验,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
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开始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中医,中医古籍经典是一个中医生必读之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同时也是治未病等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其中针灸理论知识在今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是一部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奇书,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医学,而且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文学、社会科学等。
当时先进的各项科学成就。
因此,要读懂《黄帝内经》要追溯秦汉历史背景。
《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辩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伤寒,以脏腑论疾病,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其中刘河间依据《内经》有关“火”于“热”的.病机条文,结合《伤寒》,首创“火热论”,世称“寒凉派”李东垣发挥《内经》“胃气”结合《难经》、《金匮》,提出“脾胃论”世称“补土派”,张子和发挥经文治责创立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金元时的学术,特色鲜明各自不同角度阐释经典,对明清及今后医家产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具有代表的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梦英四大温病学家的著作及学术成就,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思想和“三焦”辩证的独特思想。
难经读后感
难经阅读感悟
哎,说真的,一提到《难经》这本书,我这心里头啊,就像是吃了个没熟的柿子,又涩又纠结。
你可能会想,这《难经》不是中医的经典之作嘛,咋还整出这感觉来了?嘿,听我慢慢给你唠唠。
一开始吧,我是怀着满腔热血翻开它的,心想,这古代医学的智慧结晶,我得好好琢磨琢磨,说不定还能修炼成半个“老中医”呢!结果呢,一翻开,好嘛,那古文写得跟绕口令似的,看得我眼花缭乱,心里直嘀咕:“这到底是治病救人的书,还是考验智商的谜题集啊?”
不过,咱也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人,对吧?我就像是啃硬骨头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磨,一句一句地品。
有时候,为了理解一个概念,我得翻箱倒柜找资料,还得跟家里的老中医亲戚套近乎,企图从他们那儿偷点师。
你别说,这过程虽然艰辛,但还真让我学到了不少真东西。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难经》里不仅仅讲医学知识,它还藏着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它让我明白,中医不只是看病开方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每次读到那些关于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描述,我就感觉自己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宇宙,既神秘又兴奋。
当然啦,读完《难经》,我也没变成啥神医,但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却让我变得更加平和与坚韧。
现在,我再看那些复杂的医学术语,虽然还是有时候会犯迷糊,但更多的是一种亲切感,就像是老朋友间的对话,虽然偶尔听不懂,但那份默契和尊重一直都在。
所以说,《难经》阅读之旅,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既艰难又美妙的探险。
它教会了我,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有颗敬畏之心,也要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虽然过程可能不那么顺畅,但那份收获,绝对值得你我一路颠簸,坚持到底。
中医读书心得5篇
中医读书心得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先进事迹、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advanced deeds, normativ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读书心得5篇如果你在生活中积累了新的感悟,就可以认真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我们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归纳,帮助更好地坚持和奋斗,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医读书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第九、十难把脉如何辨别脏腑病变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第九、十难把脉如何辨别脏腑病变睡前继续读一读中医经典,白天出诊,看书写字的时间只能留在夜晚,睡前却是读书的最好时间。
冲完凉,放下白天的疲劳、紧绷的神经。
慢悠悠的翻看基本经典书。
我床头目前放着中医的四大经典书: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以前看了许多的庞杂书,走过太多的弯路,这一年静下心来,重读经典,有时候就轻轻的诵读,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让经典的条文慢慢渗透进自己的脑袋里,细胞里,神经里,就这样静静的读着很放松。
有时候累了,就漫无目的的诵读,有时候遇到纠结的临床问题就在条文中找找相关的线索。
静心下来,网上更新文章的时间少了,读经时间多了,心却越安定下来。
今天我读的是难经的这两条,第九难好理解,第十难稍微费劲,且需要临床练习体会才能做到经文提到的感觉。
暂时肤浅的跟大伙分享一下读这两条的心得。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问:怎么通过把脉来辨别生病时在脏还是腑呢?可以具体到详细的脏腑吗?答:可以的,数脉就是在腑、迟脉就是在脏。
脏腑在人体互为阴阳。
脏在里属于因,生病容易转寒。
腑为阳,主表,生病容易化热。
热重脉就数,寒重脉就迟。
数就是脉搏跳动很快(医生呼吸一次,患者脉搏跳动大于5次),迟就是脉跳动比较慢(医生呼吸一次,患者脉搏跳动小于4次)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
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问:虽然都是一个脉搏,怎么会有十种变化,这是为什么?答:五脏六腑的邪气,这五种邪气有刚柔轻重的不同,对人体影响自然不一样。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欢迎查看。
篇一:《黄帝内经》读书心得《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这只是经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时读经典后,运用经典的几个病案写出来,与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过来找我针灸治疗颈椎病,因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针就能明显减轻,有时一针就可以了,今天又来了,说昨天科室有个事挺气人的,领导安排给他做,又没地方发泄,实在不想接那个活儿,晚上想着这事,没睡好,早上起来,颈椎部位疼痛,头晕不适。
因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时蛮有性格的,脾气较大,又急躁,听他说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颈椎病是因为肝郁化火,想起内经的原话: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针刺肝经原穴太冲,用泻法,1分钟后拔针,头晕颈痛消失。
省公安厅一领导,上班期间办公室突然感觉心好像要跳出来了,很难受,自己摸脉,每分钟接近150次,持续了近30分钟,打电话咨询该怎么办?问起病因,说最近因为国庆60周年庆,因安保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压力大,自己火气很大,经常对下属发脾气。
我比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内关穴处,他照做了,开始压上去疼痛难耐,很想放弃,电话中一再嘱咐直压到内关穴处无疼痛为止。
20分钟后电话告知心跳如常。
这也是来自于学习经典的体会,内经原文: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指压治疗,疗效确实令人感到惊奇。
如果病人没经验的,肯定会急诊叫120送去医院,其实这也是中医针灸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
一从事药材生意的病人,广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为肩背疼痛近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照片,MR检查,均未见异常,局部打封闭,贴膏药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见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难经>笔记
《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难经三十八难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
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
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
脏腑是互相表里的,具为有形之物.唯有三焦,其功用在于主持诸气,有名无形,或称外腑,其经为手少阳三焦经.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
因此,在经脉中,有名而无形者有2个,即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与心的别脉)与手少阳三焦经.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上,心脏是个形脏,但心脉却一分为二,存在一个有名无形的别脉即心包经.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其治在脐
傍。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
其治在脐下一寸。
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从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编纂而成第一难,讲脉诊位置:独取寸口,还讲了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
脉象指手指所感受到的脉搏跳动的形象。
正常脉象是一息四至或五至。
气论是中医的渊源,以功能为主,着重考虑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自然条件下的生理病理观察。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寸口为两手腕部腕横纹下方,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明显之处,是进行脉诊的部位,包括寸、关、尺三部。
《素问》,理论中独取寸口依据有二,其一,非为最高,且受五脏六腑之气所熏蒸,寸口是肺脏经脉的道路,故寸口亦为五脏六腑之道路;其二,肾纳水谷,化生精微,上传于肺,通过肺的输布治节,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因而百脉朝会于肺,寸口为肺经脉气的道路,所以取寸口可察脏腑的病变。
实践很困难,忘记关联,忘记诊脉感觉,判断不出是什么脉。
位置也很难找虽说是6个点,但到底不同的人按哪个点,轻重如何,诊出的脉又如何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脉,记录总结不起作用,脑子里全是问号。
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要略脉经,解剖等等一盘杂,左抄一点有抄一点,集成了论文,只有手写版的,电子版的讲不清楚。
虽深入的不知道,但入门知识得去学习掌握。
诊脉时先中指按在高骨处,作用是定大概位置,我理解是在手骨头突起的地方。
诊脉时得虚心冷
静,集中贯注,同时让受诊之人心平气和,诊后及时做记录,写下感觉,写下受诊之人当时体征,如脸色高矮胖瘦等等,发现病时问下小便。
我诊时感觉就是乱一会很急过会滑脉象洪大?古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我心中知识很乱。
当下晚秋,脉在肤,轻虚似浮,来去急缓,轻而如毛,此为平脉。
左手寸处,当有洪大脉象,用6粒黄豆的力度,诊心和小肠的,五行中的火,开窍于舌。
左手关处,弦而急来时柔远而直长,12粒黄豆力度,判断肝和胆的,五行的木,开窍于目。
左手尺处,沉濡而滑,重按至骨力度,判断肾和膀胱的,五行的水,开窍于耳。
右手寸处,浮涩而短,3粒黄豆力度,判断肺和大肠的,五行的金,开窍于鼻。
右手关处,中缓而大,9粒黄豆力度,判断脾和胃,五行的土,开窍于口,与运化统血有关。
右手尺处,重按至骨力度,判断命门或心包和三焦,与运行原气与津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