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中的后种系生成概念

合集下载

数字资本主义的迷途与困局:以斯蒂格勒为中心的考察

数字资本主义的迷途与困局:以斯蒂格勒为中心的考察

数字资本主义的迷途与困局:以斯蒂格勒为中心的考察◎张宪丽内容提要 斯蒂格勒在德里达“延异”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具”这一概念。

由于人类自身存在重要的缺陷,因此需要外在化的力量进行弥补,这就是技术作为人类缺陷型起源的根本条件。

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斯蒂格勒讨论了三种持存。

第三持存是一种外在化的后种系生成记忆。

围绕着第三持存展开的核心内涵是,人与技术的相互发明。

美国在历史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文化霸权表现为历史蒙太奇中的时间物体、历史共同体的共在幻象与工业图式论整合、记忆工业随时在场导致的个性化丧失等内容。

斯蒂格勒所强调的是,技术在塑造“大写的我们”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技术服务于西方文化霸权这一内涵。

在斯蒂格勒看来,数字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类的迷失。

数字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的异化情形体现为数字化所创造的是扭曲的象征世界、数字个性化背后的整体性制造、数字消费背后的美国霸权和认同假象、数字资本主义加持的教育异化及其对抗等。

在这种数字资本主义的迷途之中,斯蒂格勒一直在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

斯蒂格勒将解决方案定义为积极性的药理学,将人类的未来定义为“负人类纪”。

从“人类纪”到“负人类纪”似乎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悲观状态,而更加合适的调整应该是从“骄狂人类纪”到“谦卑人类纪”。

关键词 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数字资本主义 人类纪〔中图分类号〕B5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3-0070-12 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Stiegler)无疑是当代讨论技术问题最重要的哲学家。

然而,他却在2020年以悲剧的方式离世。

从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的思想出发,斯蒂格勒思想最核心的对话对象却是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这使得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悲观倾向。

然而,斯蒂格勒关于科技发展与人类生存之间的思考却是极为深刻的。

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_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_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6-03-21作者简介:葛勇义(1970-),男,浙江上虞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

第8卷第6期2006年1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 8,No.6N o v.2006文章编号:1008-3758(2006)06-0395-05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葛勇义(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摘 要: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是技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问题的基础是二者本质的关系问题。

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了这个问题。

他通过对传统的人类学的技术进化论的研究,指出人与技术的关系是双向的,同时在人类文化和技术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延迟的时间关系;他赞同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中关于时间概念的作用的论述,同时也对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本质时对时间的忽视进行了批判;他还借鉴了胡塞尔关于三种回忆的区分,并在不同的层次上发展了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提出了自己关于技术本质和人的本质关系的不同理解。

斯蒂格勒对该问题的解答方式为我们建立新的人与技术关系,认识它们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关 键 词:技术;人;本质;时间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识码:A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是技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技术哲学中的所谓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技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技术乌托邦和敌托邦等等思想无不是以技术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为基础而阐发的,其目的均是在此基础上企图表明人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人和技术发展的态度。

本文的目的在于考察斯蒂格勒的技术思想,尤其是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的继承与批判,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人与技术以及它们本质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将 本质 问题视做哲学的核心问题。

黑格尔认为, 本质 是扬弃了的 存在 ,是 存在 的自我否定,自我映现, 本质在它的这个自身运动中就是反思 [1],本质是存在的反映,它扬弃 存在 的直接性,对 存在 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从爱比米修斯的过失到存在之痛

从爱比米修斯的过失到存在之痛

从爱比米修斯的过失到存在之痛作者:舒红跃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01期□很久以前动物尚不存在,众神将土、火和一切可以跟二者融合之物塑造成各类动物。

众神委托普罗米修斯和爱比米修斯适当地分配给每一种动物一定的性能。

爱比米修斯负责分配,普罗米修斯负责检验。

由于爱比米修斯不小心,当他把性能的宝库在那些无理性的动物身上浪费殆尽之后,却发现人类一无所获———赤身裸体,既无衣履也无尖牙利爪。

为挽救人类而操劳的普罗米修斯从赫斐斯托斯和雅典娜那里盗取了技术的创造机能和火,因而送给人类一份厚礼。

这是柏拉图以普罗塔戈拉斯之口讲述的普罗米修斯神话。

斯蒂格勒认为,与普罗米修斯相比,爱比米修斯不仅是一个遗忘者,而且也是一个被遗忘者:正是由于他的过失,普罗米修斯才需要盗取火给人类。

(爱比米修斯的)“过失”是因,(普罗米修斯盗取的)“技术”是果;没有“过失”,就没有“技术”。

“《爱比米修斯的过失》的目的正是要说明,人类的理性和知性始于这种把某些操作移交给某一代具,也即借助既已存在的、作为后种系生成的传播能力的某一技术领域。

”作为五卷本的《技术与时间》,斯蒂格勒这一成名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对吉尔、勒鲁瓦古兰和西蒙栋的技术理论的梳理;也有对康德的“三重综合”(“领会的综合”、“再现的综合”、“认定的综合”),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海德格尔的生存哲学的批判性解读;还有从技术角度对德里达、利科等哲学家思想的阐释。

鉴于篇幅限制,下面对斯蒂格勒五卷本《技术与时间》中已有中文译本的前三卷最重要的概念或观点进行评介,其中包括第一卷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延异”和“已经在此”,第二卷的主题“迷失方向”,第三卷的两大主题之一———“存在之痛”。

人类因火而得以在世存在,这是普罗米修斯神话的启示。

哲学既需要从神话中得到灵感,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神话传说之中,还需要利用理性的力量来证明人类是如何从火中产生的:是先有“火”然后有“人类”,还是先有“人类”然后才使用“火”?这是一个无异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

论斯蒂格勒的“知识无产化”

论斯蒂格勒的“知识无产化”

论斯蒂格勒的“知识无产化”孙妍豪【期刊名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年(卷),期】2018(000)002【摘要】'知识无产化'是贝尔纳·斯蒂格勒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斯蒂格勒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无论是大众还是知识分子,其包括生活知识、行动知识与理论知识在内的全部知识均已脱离自身而仅仅存在于技术设备中,一旦离开技术设备,人们将是知识上的'无产阶级'。

所以,基于药理学视角,斯蒂格勒指出作为原初'良药'的技术现在已然是造成大众遭受'知识无产化'的'毒药'。

在斯蒂格勒看来,'知识无产化'是一种'非经济'的包括消费者在内的资本主义新型剥削形式,是对人们思想与知识的掠夺与塑形,它将进一步导致个性化的缺失以及情感与欲望的迷失。

正因此,作为时代诊疗师的斯蒂格勒为异化的技术这剂'毒药'开出了'解毒'方案,即贡献经济和普遍器官学。

对斯蒂格勒来说,这一方案不仅是其'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内容,而且可以为人类开创一个充满'负熵'的未来。

【总页数】15页(P488-501)【作者】孙妍豪【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5.59【相关文献】1.从人的技术化到社会的技术化——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路 [J], 雷环捷;王伯鲁2.数字化资本主义的末路:逆人类纪的负熵抗争——斯蒂格勒2016年南京大学研究课程解读之一 [J], 张一兵3.对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当代解读——斯蒂格勒论人类纪时代的无产阶级化 [J], 樊睿静;王建民4.自动化社会与智能城市的未来——斯蒂格勒对列斐伏尔城市哲学的当代阐释与发展 [J], 鲁宝5.机器时代的无产阶级化——评斯蒂格勒对马克思哲学的技术化解读 [J], 张福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异断裂与技术踪迹——论斯蒂格勒对德里达延异概念的狭义化解释

延异断裂与技术踪迹——论斯蒂格勒对德里达延异概念的狭义化解释

延异断裂与技术踪迹——论斯蒂格勒对德里达延异概念的狭
义化解释
陈明宽;司惠文
【期刊名称】《哲学分析》
【年(卷),期】2022(13)6
【摘要】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是从德里达延异思想中衍生出的一种理论体系。

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是对所有生成过程的描述,他认为,在所有的生成过程中都不会有中心和起源,生成意味着生成的延迟和差异,也即延异。

斯蒂格勒则认为,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是对一般生命的生成过程的描述,并且在延异本身中有一种断裂。

这种断裂开启了延异的延异:它一方面标志着技术踪迹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人类的起源。

人类因而是依赖于技术这种外在化的踪迹而进化的后种系生成的特殊生命。

斯蒂格勒将德里达的延异概念狭义化了,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研究技术踪迹的延异的人类学。

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

【总页数】12页(P135-145)
【作者】陈明宽;司惠文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同济大学党委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
【相关文献】
1.延异、在场、踪迹化——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解读
2."无"沿着延异的踪迹走向"有"——用德里达的延异理论诠释老子的"无"
3.延异·撒播·踪迹——德里达的互文性理论与超文本的结构、意义
4.延异·撒播·踪迹——德里达的互文性理论与超文本的结构、意义
5.“延异与播散”、“踪迹与补替”——德里达语言哲学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技术生成的哲学解析

技术生成的哲学解析

2018年1月第37卷第1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Jan. ,2018Vol.37 No.1技术生成的哲学解析李三虎(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部,广东广州510070)摘要:技术生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一世界关系问题。

目前一种流行的技术哲 学观点是斯蒂格勒的人的身体缺陷及其技术弥补观点。

但是,这一先验判断作为技术生成的一种向前的历史入场形式,必须要落实到人类脱离动物世界的向后追溯姿态上来,也即必须要强调生命是技术生成的条件。

由此可以借用阿伦特的“生命活动”概念,将技术的生成展示为如下逻辑秩序。

一是“劳动动物”诉诸劳 动,逐步将自然物纳入自身的生存范畴,代表着技术生成的原始起源;二是“工匠人”诉诸工作,开始将人工 物世界纳入自身的生存范畴,表明技术生成的加速效应;三是“社会人”诉诸行动,将自然物和人工物纳入自身的生存范畴,表明技术生成具有集体的扩张性特征。

这种技术生成的历史逻辑秩序,表明人与物是一种 相互建构关系,与人一样,自然物作为能动者也进入技术生成过程,同时也要强调,劳动、工作和行动并不 是一种相互替代关系,行动对工作、工作对劳动是一种包含或发展关系,因此技术的一切历史生成均会包含 于当前的行动中。

这里人和非人要素作为技术生成的能动者绝不会单独发挥作用,技术的生成机制在于一种包含能动者设想或被设想的目标、步骤和意向转换、人和非人能动者混杂以及能动者之间相互赋意在内的技术行动纲领。

关键词:技术生成;生命活动;能动者;技术行动纲领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970(2018)01 -0001 -08一、人类身体缺陷及其技术弥补技术作为一种人工物实在,是制造之在、使用 之在和背景之在,包含了各种价值关联,其居间作 用表现为它对人一世界关系的调停意义。

[1]这里我 们需要继续追问的问题是:技术是如何生成或如何 发生的?这个问题,本来与人的生成问题也应该成 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从马克思到斯蒂格勒:实践唯物主义的技术论

从马克思到斯蒂格勒:实践唯物主义的技术论

哲学前沿2023年第6期从马克思到斯蒂格勒:实践唯物主义的技术论洪北頔㊀胡大平摘㊀要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实现了对技术的历史化和动力化,开辟了把技术当作人的体外存在的研究方向㊂斯蒂格勒基于这一线索,从理性意识的形成出发阐述技术对人的奠基作用㊂一方面,该理论将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为 无机物的有机化 ,即人的种属力量通过技术实现㊂另一方面,该理论颠倒了存在论的形而上学体系,建立起唯物主义思想史的认识方法并极大延展了关于唯物主义的历史范畴㊂以技术论为核心,斯蒂格勒提出实践唯物主义来试图处理技术革命后的晚期资本主义问题和左翼思想遗产㊂它的唯物性在于,对当代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理论原则进行剖析,批判技术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它的实践性在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思想进行反思,淘汰旧的行动逻辑,推动基于知识的反日常的生活方式㊂关键词技术㊀生产力㊀实践唯物主义㊀意识形态作者简介:洪北頔,法学博士,南京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胡大平,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理论发展趋向研究 (19BKS077);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虚无主义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SJB0144)大众如今被各种关于 新技术 的信息所包围,它们要么是字面与内容有出入的专业黑话(例如人工智能㊁神经网络),要么是缺少实在的符号占位(例如元宇宙)㊂这与实践的虚无主义是匹配的:一方面在微观的日常生活中,彻底工业化的商品生产和彻底驱力化的商品消费使依赖实践和经验的从感知到理性的认识路线被阻断,生活实践在手边之物的普遍模糊中虚拟化;另一方面在宏观的阶级运动中,阶级之间的物质距离和政治距离发生了错位,传统的斗争行动和实践指南在信息爆炸和消费阶层增殖分裂的作用下丧失效能㊂随着 新技术 或打着 新技术 旗号的名不副实之物的不断冲击,人们对社会与技术的关系 失语了 ,也对传统的实践论产生了普遍的怀疑:这种历史的退化将认识和实践推向了技术意识形态的灵言和神迹㊂因此,需要对生产力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历史的思考㊂这起源自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它试图克服对技术的工具论还原㊂但历史认识总是延迟的和向后的反观:恰恰是斯蒂格勒的实践唯物主义激活了理解存在与技术的思想线索,使马克思主义面对如今汹涌且混乱的技术浪潮依旧保持生命力㊂63哲学前沿㊀㊀一、什么是实践唯物主义斯蒂格勒从未在正式场合中公开提出过 实践唯物主义 (materialismuspracticus),这一称呼是其在私下的交流中对自身庞杂且尚未完成的理论的指认㊂①尽管如此,笔者依然认为 实践唯物主义 不仅准确概括了斯蒂格勒思想的诉求和特征,而且极具批判色彩,恰当地实行了理论的干预职责㊂斯蒂格勒的 实践唯物主义 不同于 实践哲学 ,它是对后者的反思和批判㊂把 实践 当作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甚至用 实践哲学 来替换马克思主义这一称呼,是人道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㊂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狱中的葛兰西对无产阶级革命与意识形态的思考㊂实践哲学所关涉的与其说是原理知识,不如说是战争策略:在经济基础决定作用下的一个模糊场域中,主动塑造和利用行动的情势,将历史动力转译为革命语言,为夺取政权准备一支广泛和坚强的人民军队㊂这个看似符合列宁学说的思想,实际隐含了一个重大的缺陷:无论阵地战还是游击战,都属于战术层面,而指导性的战略层面以及更基础的关于上层建筑的理论研究,都是当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所缺乏的㊂当策略问题替代了理论问题之后,实践的 目的论 就是不可避免的㊂实践哲学最终也是最荒谬的形态,在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中 道成肉身 :实践哲学蜕变为形而上学㊂所以对斯蒂格勒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认识实践的物质基础,建立符合当下的历史解释㊂斯蒂格勒的实践唯物主义以技术论为基础,是由两个方面所促成的㊂第一,对无产阶级的定性在今天更为复杂:一方面作为劳动群体,无产阶级不仅丧失生产资料所有权,而且因为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而被迫从事简单的乃至象征化的劳动,远离技术核心并不再位于生产力的最前沿;另一方面作为消费群体,无产阶级从生存消费转向符号消费,丧失了 品味 (savor)②, 享乐 成了唯一的消费驱力和目的㊂所谓 品味 ,在斯蒂格勒这里并非小资产阶级的无聊情调,而是对物(无论艺术品还是工业品)的认识及其存在意义的理解:这需要当事人掌握关于此物生产和应用的技术的知识,也就是对物的去魅㊂因此,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不是鲁莽的㊁随时的和怀旧的 上街 ,而是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和统治的符号化和去中心化是基于 知识政治 (noopolitics)的,并积极打破资产阶级对知识的垄断㊂实践唯物主义旨在为无产阶级提供一种去无产阶级化的知识,这种知识以技术论为基础:它不只是个体通过重复所形成的身体和意识惯性,更重要的是从生活和工作的特定物质条件出发,将日常生活和意识当作客观的物质范畴加以把握,从物出发理解人与世界的存在性关系及其历史㊂但在认识层面上,当今主流的技术哲学却对此形成了阻碍㊂它们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 假冒的技术哲学 ,它以机器论或未来主义自居,宣称 人类已死 ,鄙视传统哲学的遗产,实则重复18世纪旧唯物论的陈词滥调;其二为 反技术哲学 ,对技术革命采取保守的㊁反动的抵抗主义,妄图成为保卫旧世界的 拦阻者 73①②杨文默:‘解释与回忆 贝尔纳㊃斯蒂格勒与欧洲思想的历史“,‘新美术“,2020年第10期㊂BernardStiegler,ForaNewCritiqueofPoliticalEconomy,translatedbyDanielRoss,PolityPress,2010,p.30.阅江学刊2023年第6期(katechon);其三是学院的技术哲学,它是英美哲学的代表,是有一定益处的㊁系统的知识,但目前沉醉于对语法的研究,对语境却束手无策㊂前两类的唯心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已是彻底的意识形态,但第三类就较为隐蔽了:技术哲学推崇语法而放弃语境,即推崇知识论而放弃认识论(尽管二者是一个词,epistemology)①,本质上却忽视了客观实在作为固定结构和常数对于意识的作用 这是一个向内在的转向,用意识规则的经济学②取代了关于真理与实践的讨论㊂摒弃现有的技术哲学范式,不代表实践唯物主义的技术论是无根之水㊂斯蒂格勒一生致力于从技术的角度重述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将尼采的号召 重估一切价值 付诸实际㊂而给予其极大启发,创造性地将技术历史化并摆脱纯粹工具论的便是马克思主义,尤其在于被主流技术哲学所忽视的生产力概念之中㊂㊀㊀二、生产力是体外化的历史力量对马克思本人技术观念的研究,通常围绕‘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 机器论片断 展开㊂马克思在这次思想实验中创造性地指出,机器的发明及其所带来的公共协作使知识成为生产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固定在物质技术中的 一般智力 (generalintellect)㊂但这次实验并不成功,因为它没能摆脱工具论的影响,机器或者说技术依旧是人的主观意志的实现:当人们借此得出 人与机器的有机统一 时,就像说 战争中存在和平 一样,并没有彻底辩证地解决问题㊂另外,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生产力理论则在宏观层面上回应 机器论片断 的同时展开了更具说服力的历史解释:技术就是人的种属力量的体外化(exosomatization)③,个体主观意志通过技术方能通达人类存在本身,在技术出现之前并不存在人类这样一个范畴㊂自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后,用 力 (force)来解释运动的原因并将其相互作用转化为数理的量化关系已成为普遍的科学方法㊂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㊁重农主义的代表人物,魁奈最早在经济学中使用了生产力的概念,它在此时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魁奈的生产力是一种生产能力,尤其是人与土地这种特别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能力,其中人口的数量㊁耕地的数量及肥沃程度是决定性的;另一方面,魁奈的生产力是国家经济运转的起点,也是衡量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尺度㊂到了亚当㊃斯密,生产力被简化为单纯的人的劳动能力,但获得进一步抽象而被指认为一般的经济生产劳动㊂无论在魁奈还是斯密那里,生产力都是比较边缘的概念,他们的分析主要还是以价值流动为核心:例如在魁奈那个非常类似力学分析的‘经济表“中,生产力却是完全 缺位 的㊂到了资产阶级国家竞争更加激烈的19世纪,生产力概念被庸俗经济学家最先挖掘了83①②③徐英瑾:‘汉语言说者如何切入当代西方知识论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与儒家 正名论 的混合视角“,‘学术月刊“,2021年第11期㊂此处的 经济学 指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批判的理论对象,即不考虑生产 什么 与 怎么 生产而只关心价值量的货币表现的数字游戏㊂换句话说, 经济学 家只专注于已被抽象出来的形式的算术,却对该形式被生产的机制和再具体化的后果毫不在意㊂ 体外化 (exosomatization)指从人的肉体和主观意志的带有自我中心色彩的内部向以物质和差异为特征的外部的转变㊂它与 对象化 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从虚无到实在㊁从无知到知的断裂新变化,后者则强调主体赋予客体的连续性㊂哲学前沿出来㊂弗里德里希㊃李斯特围绕生产力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国家经济学㊂李斯特的生产力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其原初的 原因 与 尺度 两个逻辑维度,但其内涵是完全不同的㊂李斯特把生产力看作一种脱离生产资料的主观能力或精神力,越出了经济活动本身㊂他认为这种力量在本质上源自民族国家的民族精神建设,即通过国家主导的政治㊁文化和社会管理建设所形成的 国民素质 ,也就是所谓的 现代人类的精神资本 ①㊂可见,李斯特的根本目的是为把当时的普鲁士打造成工业化的资产阶级国家提供意识形态支持,所以生产力成为衡量资产阶级国家统治力的尺度㊂在1845年初的‘评弗里德里希㊃李斯特的著作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⓪“中,马克思不仅批判了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也为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道路㊂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李斯特的思想建基于非科学㊁目的论的容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他既不能理解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其阐述的内容是客观的,也不能将科学认识的对象与特殊经验区别开㊂马克思恢复生产力的科学定位,将其视作人与自然在物质生产中结合而迸发的力量,并揭示出三个特点:第一,人凭借这种力量实现自身主观意志,通过把握物来把握个体主体;第二,生产力不拘泥于特定的产业,而是历史性的,即不同时代的生产力都在人类历史这个维度上相互联系与比较,因此对生产力的认识也是对于人类历史的认识;第三,生产力与特定时代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此时经常把生产关系与分工㊁社会关系等词汇混用)是矛盾的,后者创造一定的生产力的过程是无意识的,并且这股力量将促成革命冲破这层枷锁㊂可见此时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已经被描述为客观的㊁历史的力量,但这种力量的具体作用逻辑尚未展开,工具论的色彩也依然存在㊂到了不久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生产力的地位㊁作用和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㊂首先,生产力被认为是组成社会的要素,与其他因素共同搭建起社会的结构㊂纵观手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是由生产力㊁分工(与分配)㊁社会交往与意识所构成的,其中,生产力与分工的结合即生产方式(此时称为物质生活方式)是最为基础的且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愿㊂其次,围绕生产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叙事得以形成㊂物质生产是人-社会形成的起点: 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㊂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②㊂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与其说是生产与使用工具,不如说是人类的进化发展已经从生物主导向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社会主导转变,因为生产力所推动的不是外在于人的事物而是人的生活的发展㊂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区分了客观的生产力与人的 生产力 ,即建立在一定组织之上的劳动能力㊂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未使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样的表述,但强调了人的直接的主体作用即 分工 总是迟滞的和暂时的,受制于物化的客观力量㊂虽然到了‘资本论“中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生产关系的阐述,但经过‘哲学的贫困“的术语精进和‘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探索与深化,生产力概念还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㊂第一,马克思通过对劳动过程的理论解释而明确区分生产力与人的能力即93①②[德]弗里德里希㊃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39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6期劳动生产力(演化自该手稿中的 精神生产力 ),充分肯定前者作为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作用㊂劳动生产力不是人的直接的自然能力,而是建立在协作(concoursedeforces)之上的对这种能力的挪用㊂①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 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②㊂这里的社会生产力就是指生产力,协作是对它的 发挥 ,它在这层意义上是 劳动的 :这里的逻辑表明,活劳动本身是生产力释放与劳动生产力实现的共同过程,协作的劳动赋予其生命力,而资本则给它披上所有制的形式㊂可见,在‘资本论“中生产力加上不同限定词,表现的是生产力在不同阶段㊁不同关系中的存在形式㊂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资料是生产力的承载者,它具象化了社会关系发展的方向,起到了定位的作用㊂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㊂ ③虽然生产力是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但对每一代活生生的劳动者来说它外在于任何个体,通过劳动资料这个物质形式使人的本质得以显现,并作为死劳动承载了过往的 记忆 ㊂第三,生产力概念并非虚无的纯粹理论造物,不仅是实在的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历史的认识工具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谈到人类在古代通过密集但简单的协作劳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虽然工程浩大,但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并不高㊂这说明生产力可以在不同的劳动之间进行 比较 ,而这与劳动的规模㊁人的多少㊁主观意志的强弱无关㊂综上,生产力的历史就是人类整体演变的历史,也是人类把握自身种属力量的历史㊂作为客观存在,生产力不是工具,也不是集体力量之和,更不是教条,而是人类物质存在的整体结构作用,它在逻辑形式上必定是函数的㊂作为历史运动,生产力的作用过程一方面是人的社会性与动物性㊁客观力量与主观力量相互区分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个体通达种属的程序㊂但是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与其说是系统的㊁完整的,不如说零碎的解释留下了值得深思和发展的空间㊂一方面,关于劳动过程即劳动者与劳动资料之间辩证统一的具体模型并未得到建构,我们在‘资本论“中找不到生产力对于个体转变㊁传导㊁作用等的微观阐述;另一方面,缺乏相关机制的解释使得生产力的尺度作用无处发挥,即使我们从直观上可以谈论不同时代生产力的高低,但也只能是片面的经验论断,缺乏一套系统描述和解释的逻辑工具㊂㊀㊀三、技术的本质与对生产力的重释我们必须发起如下追问:生产力与作为个体的人在存在层面上是什么关系?生产力对人的作用如何在现象上表现出来,这种现象是否具备认识上的特征?人自身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这类关于 人与生产力的辩证统一 的追问恰恰与实践唯物主义技术论问题相重叠,即人如何通过物的迂回而辩证地实现自身㊂首先,我们要对技术这一概念有一般的把握㊂人们通常所说的 技术 并非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物即作为 工具 的物质承载者以及驾驭它所需要的技艺㊂把技术等同于工具的观念带来的是对通过把握真理而处理人自身与世界关系这一原初思考的遗忘,用胡04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2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8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㊂哲学前沿塞尔的话说就是 科学危机 ,即去历史化㊂对此,斯蒂格勒指出应在海德格尔的 构架 (Gestell)之上建立起关于技术的理解:构架是个体与存在相互传唤的聚合路径,而这得益于技术世界的在场㊂换句话说,恰恰是因为人的存在,世界被技术化了;也因此,技术世界不仅是个体与存在传唤的途径,也是对此的命令和诱惑,促成了聚合的发生和延展㊂可见技术是个体与存在的中介,更是物在属人层面上的活化㊂虽然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批判了把技术当作工具的观点,但斯蒂格勒认为存在论本身依然是未能脱离先验问题的形而上学,其视角是内转向的 谁 (作为个体的无名者)而非外转向的 什么 (被承载的技术)㊂基于而非废止存在论,斯蒂格勒将被技术化的物称为 有机化的无机物 (inorganicorganizedbeings),它居于属人的有机物与对人来说陌生的外部无机世界之间㊂这揭示了实践唯物主义技术论的理论旨趣:它将技术世界作为人的存在构成来认识,而这与人本主义的目的论是根本不同的,因为它不认为人脱离了技术还能保证自身的存在㊂这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技术的 器官论 ,而形成了技术的 基因论 :技术改变了人的进化模式,使其由生物进化向社会进化转变;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不是为了激活人的潜能,也不是承担特定的功能,而是化为人的存在的一部分㊂可见,技术论将外在个体的生产力问题等价转化为人类种属的技术进化论㊂但是,技术进化论带来了新的问题:技术所类比的基因只是信息的载体,它也不能解释原因㊂斯蒂格勒对此引入了时间与对应意识的范畴,他称之为爱比米修斯原则: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灵爱比米修斯在赋予每种生物特定专长时,把人类给遗忘了,使其成了 无毛的直立动物 ,所以爱比米修斯原则就是 后见之明 ㊂斯蒂格勒借这一原则指认的就是人的时间意识结构,即时间意识源自一种缺陷,也就是 遗忘 :当人意识到某个事物的时候,这个对象相对于转瞬即逝的当下来说总是过去的,即人总是在事情已然发生且无可挽回后才意识到它㊂与之对应的则是普罗米修斯原则:普罗米修斯盗 火 给予人类,使后者能够凭借双手而生存并获得理智(来源于神),而自己却受罚被缚于悬崖之上,任由巨鹰啄食不断生长的肝脏 普罗米修斯原则即意味着借由技术对爱比米修斯过失的弥补,也是因为人类掌握技术而不断产生的忧郁,即 先见之明 ㊂需要注意的是,普罗米修斯原则并非是对人性的彻底修正,而是在 遗忘 的基础上借由技术形成了回忆和反思㊂ 遗忘 的含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人类被遗忘给死亡(缺乏其他物种特有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遗忘了死亡㊂后一种遗忘在技术出现之后才转变为 悬置 (epoeche),使意向性成为可能:在对死亡的确定和遗忘之上形成了 超前/期待 (anticipation),即关于绝对差异/可能性的元意识㊂因此,由技术带来的时间意识促成了历史反思,而后者又要求在前者之上进一步形成关于差异即空间的意识㊂斯蒂格勒借助技术重新解释了他的老师德里达的 延异 (différance)概念:延异是通过技术的延迟镜像作用使此在(人自身)与曾经在此之间建立起空间联系,这种相互关系也就是(人的)生命的历史㊂在摄影中,照片所呈现的场景我并未身处过,甚至它早已不复存在,但我依然明白它是真实的,在于照片激活了我对过去的意识,使我的意向性转向曾经在此 斯蒂格勒称之为 确正 (orthotēs),即 我 在意向性中对 曾经存在 进行了精确把握而认定其为 真实存在过 ,进而对 我 产生了确实的影响,但 曾经存在 依旧是不确定的㊂换句话说,摄影使作为此在的我与曾经在此 面14阅江学刊2023年第6期对面 ,把时间关系转变为空间关系,使过去的 切片 按一定的顺序与我并列,如此进一步的认识得以可能㊂这种时间的 倒流 (transfer)即是 过程 (passing)㊂所以,技术本质上是镜像的和 去魅的 :它以自身为中介将过去事物的特征㊁属性㊁命令㊁诱惑等从特殊语境(context)中抽象出来,使其在当下语境中被重新接纳㊂这种由技术产生的剩余便是德里达所谓的 痕迹 或 幽灵 ㊂斯蒂格勒认为,在人类文明中最典型的技术便是文字-书写㊂首先,文字-书写的出现要晚于语音-口语,两者之于人的作用和关系是不同的:后者是惯常的㊁习俗的,历史在其中是空缺的,只有不容置疑的 传统 ;而前者提供了将过去事物和思维作为对象的可能, 即把思维作为其自身的㊁完全可以通达的过去来自我审视 ①㊂在文字-书写中理性才能作为程序(以直线书写为形式的时间安排)出现并发挥作用㊂其次,文字的诞生需要一个过程,而它的出现又是与书写分不开的㊂斯蒂格勒在‘技术与时间“中称这类文字是 拼写文字 (orthography,其前缀ortho-就来自 确正 ):它并非仅指字母文字,而是指一切脱离了象形且符号化的文字㊂例如在汉字的发展史上,甲骨文便处于由象形文字向符号文字的过渡中:它一方面是由象形文字转化而来,保留了图画的特征;另一方面它在不断的祭祀和占卜中被抽象地固定下来,与原本的语境相脱离,在对 天意 的解读中调动起理性程序㊂可见,文字-书写这项典型的技术并非如常识所认为的那样仅是传播信息的工具,而是与人的大脑皮层彻底融为一体了:没有文字-书写,人类就无法进行理性思维,也就没有历史㊂但我们无法判断是智人先出现还是技术先出现:技术对人的不可或缺基于此在的已经在此才能被理解㊂这恰恰与上文提到的由爱比米修斯原则和普罗米修斯原则所构成的时间意识相一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 ㊂最后,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技术论之于生产力的意义做个总结㊂第一,虽然斯蒂格勒在实践唯物主义技术论中并未直接点名生产力,但这里的技术是从人与世界不断革新的关系出发来认识的,被当作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动力,即技术的技术性,这是与生产力的内涵相吻合的㊂技术论通过逆转存在论的面向 谁 的视角,以技术的 什么 为对象,避免了先验论的同义反复;同时它将技术抽象为人的本质性构成,即人被定义为 技术性动物 ,在生产力与人之间取得统一尺度,克服人本主义和实证主义研究的局限性㊂第二,实践唯物主义技术论不仅是对海德格尔的反转,使技术先于有意识的自我却又从属于人的种属,即无机物的有机化 也是对马克思的实现,使生产力这一宏观概念在微观上获得了具体的原理表述㊂它重新阐释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建立起一套具体实现的模型:人的固有缺陷即爱比米修斯原则使时间(历史)意识成为可能,而伴随普罗米修斯原则的技术不仅实现了前者,还延展出了空间(差异)意识,最终形成了理性(关于程序)㊂这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观念和人的定义即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统一了起来:生产力的作用,就是技术实现了从个体向社会的时空分化和重新统一,使理性程序越出了个体的范畴,同样也使得人的存在越出了肉体㊂第三,通过实践唯物主义技术论我们能够把握到生产力的存在性特征㊂其一,生产力解放的新阶段总是能够有机地吸纳和涵盖旧阶段,后者在技术不断地 去魅 下成为历史①[法]贝尔纳㊃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赵和平㊁印螺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41页㊂24。

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研究概况、要点问题及展望

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研究概况、要点问题及展望

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研究概况、要点问题及展望斯蒂格勒(Peter-Paul Verbeek)是当代最重要的技术哲学家之一,他的工作围绕着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展开。

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研究旨在探讨科技如何塑造我们的价值观、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以及应对现代科技挑战的好方法。

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的价值与伦理、科技的塑造和影响、技术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技术创新的社会条件等。

他以批判的视角对科技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揭示科技如何形塑我们的现实和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研究的要点问题之一是科技的伦理和价值。

在他看来,科技不仅仅是工具,而是一个社会实体,它能够影响我们的自由、责任和意识形态。

他比较了不同的伦理观点,如实用主义、德性伦理学和哲学实践,的观点在科技伦理中的适应性。

他认为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伦理观来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科技的塑造和影响。

斯蒂格勒关注科技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和文化。

他认为科技并不是中立的,而是与社会实践和意义交织在一起的。

他提出了“构建主义”的理论,认为科技是一种行动者,它能够塑造我们的行为和意义。

他通过研究不同的科技案例,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和可穿戴技术,来说明科技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结构。

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研究还探索了技术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技术不仅是外在的工具,而且成为了我们身体和心智的延伸。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感知、思考和行动方式。

他研究了不同的技术扩展,如手机、社交媒体和虚拟现实,来理解技术如何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最后,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研究还探讨了技术创新的社会条件。

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社会实践,它与权力、知识和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他关注技术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以及技术决策的公共参与和民主性。

他提倡在技术创新中引入更多的社会参与,以确保科技的发展符合公众利益。

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研究概况和要点问题可以概括为:科技的价值与伦理、科技的塑造和影响、技术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技术创新的社会条件。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作文“技术与时间”导写及范文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作文“技术与时间”导写及范文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作文“技术与时间”导写及范文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看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没想到今年的高考作文竟然考了一个技术哲学的问题。

我脑海中一下子就浮现出了斯蒂格勒经典的《技术与时间》三部曲。

斯蒂格勒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和激进左翼理论家,他本人出身草莽,早年的人生经验异常丰富。

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是当代法国哲学界唯一真正坐过牢的哲学家。

他坐牢的原因也非常硬核,是因为抢银行。

而且他抢银行的理由也非常具有行为艺术的特质,他的原话是“我要把我被银行抢走的钱重新抢回来”。

在入狱之后,斯蒂格勒有了非常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件事儿本身就很法国)。

他开始在坚持在狱中自学哲学,每日苦读康德和胡塞尔。

最终因为他因自身的传奇经历受到了当时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的关注和赏识,二人隔着监狱的围墙成了师生,斯蒂格勒就这样成为了大师德里达的入室弟子。

客观地说,斯蒂格勒的在《技术与时间》中建构的技术哲学体系就深受德里达的《论文字学》影响。

回到这次作文的题目,题目中出现了两次“技术与时间”的关系,但是前后两次“时间”的含义是略有不同的。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这里的“时间”其实指的是效率。

因为工业革命后整个人类社会技术能力的爆发式增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也是突飞猛进的提升,所以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话,作为整体的人类似乎更多的能够掌控了时间。

而“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中的时间,则是指个人生活中的个体性的时间。

它指向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已经非常普遍的生命体验,就是明明现在科技越发的进步,全社会的生产效率越发提升了,但是我们生活中的闲暇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却越发减少了。

斯宾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

斯宾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

大连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斯宾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
姓名:吴蔚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指导教师:王前;王飞
20080601
斯宾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
作者:吴蔚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梅敬从《自主的技术》看兰登·温纳的技术哲学观[学位论文]2006
2.张慧敏.陈凡从自主的技术到技术的政治--L.温纳(Langdon Winner)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启示[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8)
3.周兵高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假说[学位论文]2004
4.夏保华.XIA Bao-hua简论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期刊论文]-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3)
5.王玲莉哈拉维技术哲学思想研究[学位论文]2006
6.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学位论文]2007
7.高菲菲作为过程的技术——远德玉技术哲学思想评述[学位论文]2005
8.刘中侠“霍金现象”研究——基于科学文化角度的反思[学位论文]2007
9.李伟侠拉普技术伦理思想研究——《技术哲学导论》述评[学位论文]2005
10.殷雨萍论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8(9)
本文链接:/Thesis_Y1247584.aspx。

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_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_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6-03-21作者简介:葛勇义(1970-),男,浙江上虞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

第8卷第6期2006年1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 8,No.6N o v.2006文章编号:1008-3758(2006)06-0395-05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葛勇义(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摘 要: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是技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问题的基础是二者本质的关系问题。

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了这个问题。

他通过对传统的人类学的技术进化论的研究,指出人与技术的关系是双向的,同时在人类文化和技术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延迟的时间关系;他赞同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中关于时间概念的作用的论述,同时也对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本质时对时间的忽视进行了批判;他还借鉴了胡塞尔关于三种回忆的区分,并在不同的层次上发展了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提出了自己关于技术本质和人的本质关系的不同理解。

斯蒂格勒对该问题的解答方式为我们建立新的人与技术关系,认识它们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关 键 词:技术;人;本质;时间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识码:A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是技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技术哲学中的所谓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技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技术乌托邦和敌托邦等等思想无不是以技术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为基础而阐发的,其目的均是在此基础上企图表明人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人和技术发展的态度。

本文的目的在于考察斯蒂格勒的技术思想,尤其是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的继承与批判,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人与技术以及它们本质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将 本质 问题视做哲学的核心问题。

黑格尔认为, 本质 是扬弃了的 存在 ,是 存在 的自我否定,自我映现, 本质在它的这个自身运动中就是反思 [1],本质是存在的反映,它扬弃 存在 的直接性,对 存在 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论“后理论”的三种形态

论“后理论”的三种形态
“Introduction”,p.2.
·5·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 2期
人则认为(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理论 不可能在当下再度兴盛。① 我本人作为一个对文学 理论的未来前景抱有乐观态度的中国文学理论工作 者,始终对文学理论的现状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即使 在文学理论失去轰动效应后也对之不感到失望,而 对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则更是抱有信心。但是同时, 针对文学理论在当下所面临的状态,我们又不得不 去面对并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文学和文化理论究竟 出了什么问题?我 们 为 什 么 总 是 听 到 “理 论 死 亡 ” 的声音?如果理论还有活力的话,它的未来前景如 何?如此等等。我 本 人 为 “后 理 论 ”这 一 术 语 和 概 念的推进以及在中文语境中的发展发表过许多文 章,②甚至出版过一部专著,[1]并就这个题目在一些 欧美国家和澳大利亚的高校作过演讲。如果“后理 论”这个术语并 非 我 发 明 的 话,那 么 “后 理 论 时 代 ” (post-theoreticalera)这 一 概 念 则 无 论 在 中 文 还 是 英文语境下都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阐释的。当然, 提出一个理论概念并非难事,粗粗浏览一下国内的 学术期刊论文,我们便不难发现,光是近几年在论文 的题目中带有“后理论”字样的文章就不下数十篇。 我想我的这一目的应该算是初步达到了。但是如何 对这样一个理论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并如何使其为 更多的人所接受并引起批评性讨论,则并非几十篇 文章所能完成。本文将首先根据近年来国际文学理 论界的最 新 进 展 对 “后 理 论 ”这 个 概 念 作 进 一 步 的 深入阐述,同时,也想提请国内外从事理论批评和研 究的同行关注这样一个事实:文学 /文化理论的盛期 不再。但我依然 认 为,在 当 下 的 “后 理 论 时 代 ”,理 论的功能和作用虽然暴露出了自己的缺陷,但理论 本身并没有死亡。最近十多年在西方风行并开始进 入中国的“后人文主义”“性别研究”以及“生态批评 和动物研究”等理论思潮就表明了理论的一些具有 生命力的形态及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综述摘要:贝尔纳·斯蒂格勒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其代表作《技术与时间》被认为是21世纪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他建构起一套直面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的“技术—逻辑”批判体系,并日渐成为西方激进思想家阵营的代表人物。

目前,学界关于斯蒂格勒思想的探究仍处于初期阶段。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成果进行归纳综述,全面系统展现重点研究问题,将有助于后续研究的推进。

关键词:技术哲学;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人”关系;当代西方激进思潮作为西方哲学界的新生代,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的思想广泛地吸收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康德图型法等诸多理论资源。

在他看来,人与技术的关系正在经历复杂的转导,传统哲学对技术的判定在新社会背景下已显过时。

他在辨明哲学起源的基础上,指出“技术—人”关系并不是人对技术的主宰,而是体现着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辩证规律。

此外,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话语,深刻地剖析了数字化资本主义造成的人类存在危机。

当前,学界针对斯蒂格勒的研究仍随其思想进路实时革新。

本文力图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为后续深化研究提供一定参照。

一、关于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概况斯蒂格勒从存在问题出发开展的“技术—逻辑”批判敏锐地捕捉到新历史方位下的人类境遇,为考察资本主义动态提供了新思路。

这构成了其技术哲学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国内学界关于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概况国内对斯蒂格勒思想的研究起步较晚,如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仍然具有较大研究空间。

2000年,裴程翻译了《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的中文版本,从而正式将斯蒂格勒的学说引入国内学界。

此后,关于斯蒂格勒思想的研究开始围绕《技术与时间》开展,该著作三卷中文译本(2010年《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2012年《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的陆续发行大体上引导了学界的研究进程。

贝尔纳·斯蒂格勒:哲学,技术和行动(上)

贝尔纳·斯蒂格勒:哲学,技术和行动(上)

贝尔纳·斯蒂格勒:哲学,技术和⾏动(上)编者按基于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系列著作,本⽂作者Crogan系统地介绍了斯蒂格勒对于技术哲学的理论探讨,这⼀探讨试图追溯到哲学史和历史的源头,解构柏拉图式哲学将“技术”边缘化的传统,借助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思想,让技术回到哲学思辨的核⼼,成为回答⼈类存在(being)和形成(becoming)问题的关键。

此外,本⽂还介绍了斯蒂格勒作为社会活动家的轨迹,在蓬⽪杜中⼼等⽂化机构,他引导了⼤量的公众讨论,这些讨论涉及到当代的关于技术的关键性问题。

通过上述讨论,公众对于“技术如何塑造⼈类”这⼀问题有了更多的⾃觉和认知。

通过关于斯蒂格勒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叙事,Crogan试图展⽰哲学家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个性化(individuation)过程。

因为内容较多,原⽂被分成上下两个部分编译,上半部分是关于斯蒂格勒的理论的简介,下半部分是关于他社会实践的介绍,和其他学者对他的相关批评。

⽂中的概念性词汇较多,编译者的理解可能有误,故配上了英语名称,⽅便读者⾃⾏查询。

另外在括号中的说明与举例均为编译者的理解,也望读者注意。

这篇⽂章之所以被选择,是因为它对斯蒂格勒的理论和实践的介绍相对全⾯。

斯蒂格勒的思想的主题是“技术”与“时间”,这两个主题也位于整个⼈类⽂明的核⼼位置。

《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刘易斯·芒福德在描述《技术与⽂明》这⼀巨著的主题时提到,机器(技术)的影响不仅是实际应⽤问题,也是⼼理问题,还是重要的美学与道德问题,对⼈类⽂化的影响⼴泛⽽深远。

对⽐芒福德提出这⼀主题的1930年代,当代的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更加迅猛⽽深刻地影响着⼈类。

曼纽·卡斯特尔斯在“信息时代三部曲”中称“空间是时间的结晶”(space is crystallized time),城市空间是地⽅(place)的历史和传统通过时间形成的,是社会发展在时间中沉淀下来的产物。

从人的技术化到社会的技术化——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路

从人的技术化到社会的技术化——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路

从人的技术化到社会的技术化——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
进路
雷环捷;王伯鲁
【期刊名称】《创新》
【年(卷),期】2016(010)003
【摘要】斯蒂格勒基于技术现象学立场,首先以后种系生成追溯技术起源,认为技术是人的内在的本体论式构成因素,不是技术的人性化而是人的技术化;其次,“谁”和“什么”之间的延异引发了原初性的迷失方向与现代性的迷失方向;最后,由电影时间和无产阶级化着手进行了社会技术化批判.从人的技术化到社会的技术化,构成其《技术与时间》系列的一条基本线索.
【总页数】8页(P85-92)
【作者】雷环捷;王伯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
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2
【相关文献】
1.人的技术化与人类发展——人的技术化之合理性辩护 [J], 李美凤;李艺
2.高校学术不端的法行为控制研究——以版权保护的技术化为进路 [J], 芦琦
3.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J], 葛勇义
4.走向民主的技术——从公共领域的视角看哈贝马斯拯救技术化统治的民主进路[J], 艾志强
5.机器时代的无产阶级化——评斯蒂格勒对马克思哲学的技术化解读 [J], 张福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

葛勇义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8)006
【摘要】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是技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问题的基础是二者本质的关系问题.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了这个问题.他通过对传统的人类学的技术进化论的研究,指出人与技术的关系是双向的,同时在人类文化和技术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延迟的时间关系;他赞同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中关于时间概念的作用的论述,同时也对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本质时对时间的忽视进行了批判;他还借鉴了胡塞尔关于三种回忆的区分,并在不同的层次上发展了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提出了自己关于技术本质和人的本质关系的不同理解.斯蒂格勒对该问题的解答方式为我们建立新的人与技术关系,认识它们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总页数】5页(P395-399)
【作者】葛勇义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科学技术本质的形上解读及责任认定——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语境 [J], 赵磊
2.从人的技术化到社会的技术化——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路 [J], 雷环捷;王伯鲁
3.数字时代的"技术药理学"和"一般器官学"——斯蒂格勒解读技术的雅努斯双面[J], 喻岚
4.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J], 徐天意
5.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J], 徐天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中的后种系生成概念
德国哲学家斯蒂格勒(Peter Sloterdijk)在他的技术哲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后种系生成”(posthumanist genealogy)。

这个概念涉及到技术和人类身体关系的变革,以及对人类自身概念的重新审视。

下面将详细探讨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中的后种系生成概念。

1.技术与身体关系的演进
斯蒂格勒认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人类身体和身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指出,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第二性”,它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技术的介入,我们可以扩展我们的感知、运动和认知能力,甚至改造和增强我们的身体。

这种技术与身体的交互作用是后种系生成的核心。

2.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斯蒂格勒提出了“超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我们需要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置于更广阔的生命和存在网络中。

后种系生成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将技术作为一种生命力和身体改造的手段。

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的人类自我中心观念,呼吁我们将人类与其他生物和技术形式联系在一起,以更全面的方式思考和理解人类存在。

3.技术对身体的塑造和改变
后种系生成涉及到技术对身体的塑造和改变。

斯蒂格勒认为,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或外部装置,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身体和身份之中。

通过技术的介入,我们可以改变和扩展我们的感知、运动和认知能力。

例如,通过智能手机、虚拟现实和增强
现实等技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交互方式,进一步扩展我们的身体边界和认知领域。

4.对人类概念的重新审视
后种系生成也涉及到对人类概念的重新审视。

斯蒂格勒认为,传统的人类概念已经过时,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和理解人类的本质和身份。

他提出了“异兽化”(anthropotechnics)的概念,指的是通过技术的介入改变和扩展人类身体和能力的过程。

通过异兽化,我们可以超越传统的人类概念,重新定义人类的身份和存在。

5.面临的伦理和社会挑战
后种系生成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挑战。

斯蒂格勒认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身体的改变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道德困境和身份危机。

例如,身体增强技术可能导致分化,造成新的社会阶层和身份差距。

此外,后种系生成也引发了关于个人隐私、自主性和自由的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和回应这些伦理和社会挑战,以确保技术的发展符合人类价值和尊严。

总结起来,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中的后种系生成概念涉及到技术与人类身体的关系演进、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技术对身体的塑造和改变、对人类概念的重新审视,以及面临的伦理和社会挑战。

这一概念提醒我们技术如何改变和重构我们的身体和身份,同时呼吁我们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观念,以更全面和综合的方式思考和理解人类存在。

然而,这一概念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应这些挑战,以确保技术的发展符合人类价值和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