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教师职业倦怠对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教师职业倦怠对策论文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教师职业倦怠对策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xxxx)摘要工作倦怠不仅会给组织和家庭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且会严重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文章首先描述工作倦怠的定义,接着对其测量进行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如何实现有效的干预,最后对研究的热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作倦怠,测量,影响因素,干预。
分类号B849:C93
工作倦怠(job burnout)又叫职业倦怠,最早被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 作为一个术语来专指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耗损状态[1]。此后30年工作倦怠引起广泛的重视,其研究范围从最早的服务和教育职业扩展到了医疗、计算机技术、军队及管理等领域。工作倦怠会给个人和组织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个体的心身健康下降、酒精和药物滥用率的提高等,组织的代价则表现在组织成员缺席和离职率的提高、士气低落及绩效下降等。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也日益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已深处或濒临工作倦怠的边缘,所有的一切都急需研究者提出合理的预防和缓解办法。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在我国进行工作倦怠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工作倦怠的定义、测量及其干预三个方面对国外3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充实和丰富我国工作倦怠领域的研究。
1工作倦怠的概述
1.1定义
工作倦怠始终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Pines和Aronson把工作倦怠定义为由
于个体长期处在对其情绪资源过度要求的情境之下所产生的一种生理(physical exhaustion)、情绪(emotional exhaustion)和精神衰竭(mental exhaustion)的状态[2]。Pines等人认为工作倦怠可能出现在对人服务的行业中,也可能出现在管理工作、婚姻或政治冲突的活动中。与Pines等人的观点相似,Shirom与Melamed认为工作倦怠应被看作是个体的精力用尽的一种情感状态,表现为生理疲劳(physical fatigue)、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及认知厌倦(cognitive weariness)[3]。社会学家Dworkin则认为倦怠是指对特定工作的疏离感,包括无意义感(meaninglessness)、无权力感(powerlessness)、孤独(isolation)、无规范感(normlessness)[4]。工作中的疏离本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独立的概念,因而Dworkin认为要消除个体工作倦怠,应该从组织结构的变革着手。
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Maslach的定义。她把工作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从业者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在内的综合症状[5]。其中情绪衰竭是工作倦怠最明显的表现症状和核心内容,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耗尽,代表倦怠的压力维度;去人格化是指对人持有一种消极的、否定的和讥讽的态度,代表了人际情境维度;个人成就感低落是指个体对工作的价值和自己的胜任力持否定态度,代表了自我评价维度。随着研究的深入进展,Maslach修正了这一概念,认为工作倦怠包括衰竭、讥诮态度(cynicism)及低职业效能感(reduced professional efficacy)三个维度。其中讥诮态度是指对自己的工作(包括人在内)持消极态度,而低职业效能感与个人成就感低落相似,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的职业成就作出消极评价。
尽管研究者对工作倦怠的定义不一,但却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首先工作倦怠是与工作有关的一系列症状,一定发生在职业领域中;其次,倦怠的主体是正常人;再者,倦怠伴随着各种心理和生理的疲劳症状。
1.2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2.1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
工作倦怠和工作压力是两个内容上有着某些重叠而又不同的概念。首先,从概念上来看,工作压力是由于个体所知觉到的工作要求与应对资源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即时反应,伴随有心理和生理上的症状,而工作倦怠是长期工作压力的结果,除了心理和生理症状外,还伴有对工作(包括工作中的人)的消极态度和不利行为。其次,从产生过程来看,工作压力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警觉阶段、抗拒阶段和衰竭阶段,而工作倦怠则是发生在工作压力的最后阶段。总之,工作倦怠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长期的、多侧面的工作压力的结果。
1.2.2工作倦怠与抑郁
工作倦怠与特定工作情境有关,而抑郁则不受特定情境因素的限制。与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不同,抑郁是各种负性生活事件和生活创伤的结果,这些事件可能发生在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和工作情境等生活的各个领域,抑郁的表现形式包括疲倦、不愉快、易怒、悲伤、社会退缩、低自我效能感和失败感等症状。虽然工作倦怠和抑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大量研究者发现这两者之间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叠。工作倦怠中的一些症状,如疲劳、疏离、社会退缩和低自我效能感等都是抑郁的典型表现。Schaufeli和Enzmann在总结12个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抑郁与情绪衰竭平均共享26%的变异,与去个性化和个体成就感的共享变异分别为13%和9%[6]。Glass和McKnight在综述有关工作倦怠与抑郁的研究时认为,虽然工作倦怠,尤其是情绪衰竭与抑郁有很高的相关,但这并不表明它们是同一体[7]。
2工作倦怠的测量
由于工作倦怠概念及结构的模糊性,其测量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工作倦怠的量表,主要包括Maslach等人的马氏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Pines等人的工作倦怠量表(Burnout Measure,简称BM)、Shirom等人的工作倦怠量表(Shirom-Melamed Burnout Measure,简称S-MBM)及Dmerouti等人的工作倦怠量表(Oldenburg Burnout Inventory,简称OL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