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教师职业倦怠对策论文

合集下载

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以及调节策略

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以及调节策略

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以及调节策略我国各行各业的工作倦怠现象已成为一种“流行病”,我们教师职业也不例外。

就我个人工作倦怠的实际情况,谈谈我们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通过听了专家的讲座来采取有效可行的调节策略。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每天我们要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同时要面对具有个性化的学生,更要适应国家教育的改革变化,教学工作量大、时间长,任务繁重,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

主要有:1、教学方法简单、落后,教学没有了热情,消极的态度工作,缺乏了那种敬业精神,从而产生厌教心理。

2、教学兴趣发生转移,有的时候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的爱好上去,从中获得满足感,丧失教师职业自豪感。

3、降低成就感,情绪低落,性格急躁,很容易在生活、事业等各方面表现出失败感。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有我们自身的原因外,外界环境也是导致我们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1、心理压力过大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我们肩上,为了提高升学率,各级采用各种形式向我们要质量、要分数,而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差错;多年来新课改的实施,使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教学要求,使得我们力不从心。

2、心理失衡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

然而,我们的付出与收入往往是不成正比例,微薄的薪金使我们的社会地位很难真正地得到体现和提升,使我们不少教师非常的失望,在如今的市场经济飞跃发展的浪潮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大严重的挫伤了我们教师积极的工作热情。

3、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环境,以及落后的教学设施,都很容易使我们产生倦怠。

4、教学工作之余,还要面临着出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职称评定、职务聘任、按绩取酬、年终考核评优等等一系列的压力,无论是在情绪还是在心理上,都会给我们带来挫折感和失落感。

(二)、环境原因现在,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与社会都普遍认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一旦出现其质量的下降,学生问题的出现,同时学校对我们教师的重视程度,工作安排与评价、使用能否得当,都会认为是我们教师教育不当而造成的。

教育论文-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的论文

教育论文-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的论文

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的论文〔论文摘要〕中小学教师是职业倦怠高发的群体之一。

本文概述了个体因素、情绪劳动、职业压力、人际关系和组织特征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介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及身心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梳理了中小学教师的被援助需要、职业倦怠改善意识以及个体和组织层面的双向应对的相关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应对一、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缘起1974年,美国心理分析师freudenberger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将其内涵描述为个体由于执着于某种生活理想或方式,或者是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而产生的一种疲劳和挫折状态。

1981年,aslah和jaksn编制了职业倦怠量表bi(aslah burnut inventry),这个量表包括情绪枯竭(etinal exhaustin)、去人性化(depersnalizatin)和无个人成就感(persnal aplishent)三个维度。

此研究不仅较好的整理了职业倦怠的概念,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

1982年,zabel等应用bi对601名教师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最高。

同年,shab等也应用bi对469名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教师面临较为严重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它们与情绪枯竭、去人性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1985年,pines又编制了包含身体枯竭、情绪枯竭和精神枯竭三个维度的职业枯竭量表bi(burnut index)。

1990年后,职业倦怠的研究更加关注不同的职业群体,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

1995年,国际劳工组织发表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专题报告,报告汇集了1985~1995年间发表的99篇各行业领域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并指出教师是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职业群体之一。

自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开始受到学者和多国政府的广泛重视。

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解决对策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处于教学工作中,感到疲惫、无助、沮丧以及对工作失去兴趣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甚至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因此,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了解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包括工作压力过大、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环境差、教学工作不被认可等因素。

教师长期处于这些困境中,容易导致情绪疲乏、精神紧张、教学热情减退等问题,最终形成职业倦怠状态。

因此,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关键。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福利保障。

多数教师在经济待遇和工作环境上面临一定的压力,长期下去会导致职业倦怠。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改善教学条件,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增加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和专业发展。

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学校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案例分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增强他们的教学信心和热情。

三、建立良好的教师激励机制。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

学校和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设立表彰奖励制度,评选优秀教师和团队,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满足感,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四、加强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学支持。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平台,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管理环境。

学校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关怀和支持,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师遇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支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创造有利于教师专注教学、发挥才能的工作氛围。

通过以上对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解决对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本人多方共同努力。

教师工作中有倦怠现象调查报告范文

教师工作中有倦怠现象调查报告范文

教师工作中有倦怠现象调查报告范文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工作中有倦怠现象调查报告范文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教师工作中有倦怠现象调查报告范文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教师工作中,倦怠现象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以及教育质量。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第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

是一种心理生理反映,也是一种长期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工作精力下降、工作热情衰迟、对他人逐渐冷淡、自我成就感降低等。

它不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教师的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社会期望值过高。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 再加之家长对孩子期望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又转嫁到教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

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

此外,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

在社会对教师报以高期望的同时,却出现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一系列的反差。

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其付出与之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

(二)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学生的支持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

此外,还表现为超长的工作负荷和超长的工作时间、学生的不配合、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

这些压力都会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职业特征方面的压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如何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干预(含5篇)

如何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干预(含5篇)

如何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干预(含5篇)第一篇:如何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干预如何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干预【摘要】: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严重影响这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成长。

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篇文章将从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表现、不良影响及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症状影响干预对策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马斯拉奇(Maslach,1982)在其书中最先提出职业倦怠状:“不愿与他人谈论自己的工作、经常做逃避现实的白日梦、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持挑剔、冷淡、粗暴的态度、失去工作热情、麻木不仁、持续下滑的工作效率、将自己的不行归咎于别人、觉得无力改变现状。

”现在这种“职业倦怠”却悄悄地侵袭和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一份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86%,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58.5%,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22.5%!这个调查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表明了一种令人忧虑的趋势。

据总结,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至今没有一公认定义,但所有研究者已形成共识,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推荐]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推荐]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推荐]第一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推荐]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竞争压力不断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在现代人中已普遍存在。

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所谓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职业倦怠心理表现: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职业倦怠生理表现: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

职业倦怠行为表现: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

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

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及个人三个方面:(一)社会影响方面1.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被比做春蚕、蜡烛。

尤其是目前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对教师行业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既能全面发展又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寄厚望于教师。

但现实生活中,教师首先是一个从业者,他们一样面临生存状况等现实问题;其次,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面临教师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再者,现实中的一些不公平与非公正,造成个人对工作的灰心和不满,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是普遍现象,面对国家及社会的现实需要,很多教师,在生理、心理上的压力呈加剧趋势,长此下去就成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

课题研究论文: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原因及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论文: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原因及对策研究

101405 高等教育论文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原因及对策研究一、引言为了消除职业倦怠,提高工作绩效,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伴随着长期高水平压力的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目前有针对工作倦怠的较为丰富研究成果,但大多数针对企业不同职业员工,在对教师群体的研究中,多数集中于幼儿、中学教师,少数以高校教师整个群体为研究对象,对民办教师工作倦怠深入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我国较少。

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结合我国民办教育环境,充分考虑民办教师特点,对其工作倦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影响工作倦怠感的主要因素,为民办教师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结合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自身特点,以我国5个省市的12所民办院校的400多名民办高校教师为样本,进行了工作倦怠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设计经过了深度访谈、小规模预测和大规模正式调查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正式问卷。

问卷包含两大部分,一为基础信息部分,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职称对被调查者特征进行区分;二为工作倦怠量表,包括情绪衰竭、生理疲惫、沟通障碍、成就感低四部分,共25个题项。

问卷采用5级量表法,通过赋值对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总体进行测评。

通过调查真实展现其工作倦怠现状,分析对比不同特征的民办高校教师其工作倦怠的差异性。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知网、万方等;问卷调查法:分析研究对象和问题,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专家意见,设计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法: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项目、信度、效度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相关性、差异性、回归分析;综合分析法: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运用管理学知识,结合相关案例、文献等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出最优管理对策。

三、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问卷调查情况:调查量表分基本信息和工作倦怠两部分。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当教师的时间长了,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一些感觉: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甚至有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

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

职业倦怠是指在助人行业中一种身心耗竭状态,是个体不能成功地应付各种负面压力的结果[1]。

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行业,教育教学本身又是一种不确定的情境,这种不确定的情境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学校中一些特殊因素,会使教师出现心理上、生理上的或行为上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并进一步导致形成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2]。

它直接影响到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使工作士气和热情受损,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并最终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调查显示,教师这一职业,是承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

而班主任作为特殊的教师群体比一般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任务,更多的工作压力,是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群体。

“来得最早的人是我,走得最晚的人是我,负担最重的人是我,工作最烦的人是我,压力最大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这几句套用的歌词道出了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造成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心声。

那什么是班主任职业倦怠呢?班主任职业倦怠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育人活动中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映,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心理与行为。

研究认为,倦怠是个体持续的并不断增长的应激过程,它会导致心理活动、心理调节和心理结构方面的不安定,随之而来的是情绪方面的不安定,最后会直接威胁到心理的核心部分——个性,这时倦怠也就成为了一种危机,导致整个心理健康水平的危机。

也可以说,职业倦怠最初只是职业同一性的危机,但随着其程度的不断加深,可能就会扩展到教师整个的自我概念,这时就会扩展成为生命的危机[3]。

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知识的重要人才,他们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社会发展,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严重影响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

本文将以当下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为主题,探讨其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职业倦怠现状成因1.来自学生、家长和上级的压力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学生、家长和上级的压力是教师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

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日益增加,而家长则更加严格地要求教师。

教师接受学生和家长的不断要求和挑战,必须应对多种多样的表现和态度。

这些压力造成了教师工作量的增加,以及教师在课外工作时的时间和心理压力。

2.社会舆论和各种方式的负面影响教师在当前的社会舆论中受到了很多的非议和质疑,经常面临许多不公正和压力。

各种方式的负面影响使教师感到无法承受,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自信心。

3.教育体制改革问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系统的课程结构、教学方式、教师评价等都在不断改变。

这使得教师不仅需要承受工作量的增加,还需要适应新的教育模式。

但是,许多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无法快速适应新的要求,也就很难取得与学生相符的效果。

二、对策研究1.改变教育体制问题教育系统的变革需要教师持续适应,而教育部门应该承担起教师培训的责任。

这意味着应该建立一套合理透明的培训计划,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解决教育体制改革问题。

同时,政府应该在教育预算中设置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教育部门,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2.优化学校管理问题学校管理是影响教师工作状态的一项关键因素。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面向学生的管理规范。

建立更为灵活和适应教育系统变革的绩效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规范教育质量并对教师实施管理和评估。

3.建立教师自我成长机制教师团队的自我成长对于推动教育体制变革至关重要。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师这个群体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教师长期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

因此,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 工作压力过大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教学任务量的增加、学生行为问题的增多、学校管理的复杂等方面。

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参与各种培训和项目,这些都给教师增加了工作压力。

2. 地位低下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但在某些地区和学校,教师的地位依然不高,待遇不公,这会给教师带来不满和压力,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3. 学生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家庭背景差异等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应对这些问题,这会使得教师感到疲惫和无力。

4. 缺乏支持和反馈教师在工作中往往面对孤独和压力,缺乏同事和上级的支持和鼓励,也会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1. 加强自身心理调适教师需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通过适当的放松和调节方式,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2. 提供专业培训和辅导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辅导,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抗压能力。

3. 加强师生关系建设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是受到社会认可的。

5.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为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

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困难,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800字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800字

开题报告书选题依据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使命。

“教师职业倦怠”这个现象近年来被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讨论。

毋庸置疑,造成在职老师出现工作倦怠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分析,为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供借鉴。

众所周知,教师不仅要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随时随地处理多种教学以外的行政性事物。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转变,教师也随之进行转变,这不仅是有思想理念上的改变也有行为方式上的变革。

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教师作为奋战在第一线的工作者,也要面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度忠诚度不高,仅仅是揩其作为生存的方式,这就十分容易陷入职业倦怠。

他们消极的情绪、态度以及在这种情绪、态度的支配下产生的行为方式,基于以上原因不难看出教师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跟老师的教学状态对于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容拖延。

而中学(高中)体育老师由于中国教学现状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不受领导关心,也缺乏同事支持,所以本文以体育老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为切入口,对中学体育老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来辐射教师职业倦怠这类问题,希望对化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中学体营教师一旦形成职业倦怠,对工作揩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且对体育教师的生理、心理、行为等带来不利影响。

表现为其身体的衰竭、情绪的萎靡,甚至是素质的劣化,体育教育质量的降低,并直接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而认知的扭曲、行为的异常会使体育教师的角色意识逐渐模糊,扭曲自己对体育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失去责任感,并表现出对工作无动于衷、对教育对象冷漠无情,甚至出现对他人大打出手的无道德、无情感的异常行为,职业倦怠阻碍了体育教师的成长,导致了教学的失败。

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极大地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并严重影响着其身心健康,学生作为体育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也自然成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受害者。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调节策略(共5篇)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调节策略(共5篇)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调节策略(共5篇)第一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调节策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调节策略职业倦怠是指职业的行为主体在能力、体力和精力上不能满足外界的要求、无法应对环境的压力而产生的体能和心理的疲惫。

常发生于从事教育行业和服务行业的个体身上。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做老师时间长了就会有一种感觉: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种豪情壮志逐渐消失,希望桃了满天下的激情消失了,不少教师安于现状、平淡无为,久而久之成为了教书匠,甚至有些教师进入学校和教室就有一种厌恶感,看到学生就感觉到头痛,产生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想法。

个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被认为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

作为教师需要为每个家庭培养下一代,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极其高的,一个家庭将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子女,所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有很高的要求,一旦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有所下降,社会对于教师的批评是十分严厉的,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教师整天小心翼翼地工作,整天充满压力地工作,因而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第二:教师教育教学的特殊性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特殊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培养学生并不象工人生产产品一样能够迅速地看到效果,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显现出现,而且,这种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不是由教师个人主观决定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得到体现,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不听从老师的指导,所以虽然教师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但效果是很难显现的。

因而,对于教师来说,培养的学生需要至少十年后(小学教师则需要的时间更长)才能地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效果,由于长期的工作而看不到效果,因而教师的成就感是很难得到体验的,这样就最容易产生对职业的兴趣的丧失。

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与效果评估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与效果评估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与效果评估研究【摘要】教师职业倦怠对教育事业和教师个人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以及其效果评估,以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教师缓解倦怠状况,提升教师的职业满意度。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措施、效果评估【引言】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压力过高,工作内容重复单调,工作价值得不到体现等状况下所产生的身心疲惫感和对工作失去兴趣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会导致教师个人的流失和身心健康问题,也会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育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以及效果评估对于教师健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1. 提供工作支持为降低教师工作压力和提高其工作满意度,教育机构需提供充足的工作支持。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培训机会,确保教学资源充足等。

2. 增强教师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应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同时,提供相关的自我管理培训,帮助教师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3. 强化心理健康支持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支持。

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帮助教师有效地应对工作压力和情绪问题,提升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教师职业倦怠的效果评估】1. 工作满意度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了解教师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以及具体方面的不满意情况。

评估结果可以为教育机构提供改进工作环境和提升教师满意度的建议。

2. 教师流失率评估通过统计教师的离职率和转岗率,评估教师职业倦怠对人才流失的影响。

流失率高的教育机构需要重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人才流失。

3. 学生学习成绩评估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学习成绩有直接影响,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长期跟踪和分析,可以评估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程度。

毕业论文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和消解对策探讨

毕业论文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和消解对策探讨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和消解对策探讨***************学号:W***************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教育管理毕业时间:2010年12月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和消解对策探讨目录中文摘要 (4)英文摘要 (5)一问题的提出 (6)1 选题缘由 (6)2 国内外文献综述 (7)二开平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概况 (10)1 情绪衰竭情况 (12)2 去人性化情况 (13)3 低成就感情况 (14)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5)1 社会方面的原因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15)2 教师职业本身工作特点也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另一重要因素 (15)3 对教师的评价与管理是诱发倦怠的因素 (16)4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倦怠产生的内在诱因 (18)四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8)1 建立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 (18)2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21)3 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22)(1) 做好自我心理健康维护 (22)(2) 学会自我调适 (23)附录 (25)内容摘要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社会更加关注教育的质量和教师的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凸现。

但同时教师职业越来越成为一项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教师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往往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备受关注,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倦怠既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师的工作信心和热情,又会最终将引发教育质量下降。

本文试着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与对策,以期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成因;对策Content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society will b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er 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status and role is more appar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 occupation becomes a high strength and high pressure of occupation, due to its peculiarit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job burnout. With the new situation of promoting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vigorously, reforming education deeply. The survival statu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re more concerned, the preval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burnout are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in the community. Fatigue can seriously affect bot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reducing the work of teachers’ confidence and enthusiasm, it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declin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ry to discus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tiredness performance, causes andcountermeasures for hel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in order to provide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job burnout: performanc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一问题的提出1 选题缘由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国内外的诸多研究均显示,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Gold & Roth,1993;Dunham,1992;朱从书,2001;申继亮,2000)。

基于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组织干预对策

基于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组织干预对策

基于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组织干预对策"论文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对策论文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下,职业倦怠正袭击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教育管理者应该采取有效的组织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和化解教师职业倦怠,保护教师工作热情,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我们正迎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正在向现代人袭来。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为了让孩子有更强的竞争力,人们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和各种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在社会各界对教育越来越高的期待中,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有些人甚至出现工作乐趣消失、工作激情枯竭、工作满意度下降、个人成就感降低、组织疏离感增强、对教学产生厌倦感等严重心理问题,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预防和化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是摆在广大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长期经受过度压力所导致的情感耗竭、身心疲惫、人格解体、工作成就感低下等负性症状。

职业倦怠的概念,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情绪耗竭的症状,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要求过度,导致工作者长时间感到精疲力尽、情绪枯竭时,就产生了职业倦怠。

此后的30多年来,职业倦怠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涉及职业倦怠概念及相关定量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发展过程研究、理论模型研究等方面,其中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拉奇的三维度理论是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型,的职业倦怠问卷MBI已成为职业倦怠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测量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教师职业倦怠对策论文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教师职业倦怠对策论文(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xxxx)摘要工作倦怠不仅会给组织和家庭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且会严重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文章首先描述工作倦怠的定义,接着对其测量进行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如何实现有效的干预,最后对研究的热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作倦怠,测量,影响因素,干预。

分类号B849:C93工作倦怠(job burnout)又叫职业倦怠,最早被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 作为一个术语来专指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耗损状态[1]。

此后30年工作倦怠引起广泛的重视,其研究范围从最早的服务和教育职业扩展到了医疗、计算机技术、军队及管理等领域。

工作倦怠会给个人和组织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个体的心身健康下降、酒精和药物滥用率的提高等,组织的代价则表现在组织成员缺席和离职率的提高、士气低落及绩效下降等。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也日益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已深处或濒临工作倦怠的边缘,所有的一切都急需研究者提出合理的预防和缓解办法。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因此,在我国进行工作倦怠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工作倦怠的定义、测量及其干预三个方面对国外3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充实和丰富我国工作倦怠领域的研究。

1工作倦怠的概述1.1定义工作倦怠始终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Pines和Aronson把工作倦怠定义为由于个体长期处在对其情绪资源过度要求的情境之下所产生的一种生理(physical exhaustion)、情绪(emotional exhaustion)和精神衰竭(mental exhaustion)的状态[2]。

Pines等人认为工作倦怠可能出现在对人服务的行业中,也可能出现在管理工作、婚姻或政治冲突的活动中。

与Pines等人的观点相似,Shirom与Melamed认为工作倦怠应被看作是个体的精力用尽的一种情感状态,表现为生理疲劳(physical fatigue)、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及认知厌倦(cognitive weariness)[3]。

社会学家Dworkin则认为倦怠是指对特定工作的疏离感,包括无意义感(meaninglessness)、无权力感(powerlessness)、孤独(isolation)、无规范感(normlessness)[4]。

工作中的疏离本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独立的概念,因而Dworkin认为要消除个体工作倦怠,应该从组织结构的变革着手。

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Maslach的定义。

她把工作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从业者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在内的综合症状[5]。

其中情绪衰竭是工作倦怠最明显的表现症状和核心内容,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耗尽,代表倦怠的压力维度;去人格化是指对人持有一种消极的、否定的和讥讽的态度,代表了人际情境维度;个人成就感低落是指个体对工作的价值和自己的胜任力持否定态度,代表了自我评价维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进展,Maslach修正了这一概念,认为工作倦怠包括衰竭、讥诮态度(cynicism)及低职业效能感(reduced professional efficacy)三个维度。

其中讥诮态度是指对自己的工作(包括人在内)持消极态度,而低职业效能感与个人成就感低落相似,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的职业成就作出消极评价。

尽管研究者对工作倦怠的定义不一,但却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首先工作倦怠是与工作有关的一系列症状,一定发生在职业领域中;其次,倦怠的主体是正常人;再者,倦怠伴随着各种心理和生理的疲劳症状。

1.2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2.1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和工作压力是两个内容上有着某些重叠而又不同的概念。

首先,从概念上来看,工作压力是由于个体所知觉到的工作要求与应对资源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即时反应,伴随有心理和生理上的症状,而工作倦怠是长期工作压力的结果,除了心理和生理症状外,还伴有对工作(包括工作中的人)的消极态度和不利行为。

其次,从产生过程来看,工作压力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警觉阶段、抗拒阶段和衰竭阶段,而工作倦怠则是发生在工作压力的最后阶段。

总之,工作倦怠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长期的、多侧面的工作压力的结果。

1.2.2工作倦怠与抑郁工作倦怠与特定工作情境有关,而抑郁则不受特定情境因素的限制。

与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不同,抑郁是各种负性生活事件和生活创伤的结果,这些事件可能发生在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和工作情境等生活的各个领域,抑郁的表现形式包括疲倦、不愉快、易怒、悲伤、社会退缩、低自我效能感和失败感等症状。

虽然工作倦怠和抑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大量研究者发现这两者之间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叠。

工作倦怠中的一些症状,如疲劳、疏离、社会退缩和低自我效能感等都是抑郁的典型表现。

Schaufeli和Enzmann在总结12个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抑郁与情绪衰竭平均共享26%的变异,与去个性化和个体成就感的共享变异分别为13%和9%[6]。

Glass和McKnight在综述有关工作倦怠与抑郁的研究时认为,虽然工作倦怠,尤其是情绪衰竭与抑郁有很高的相关,但这并不表明它们是同一体[7]。

2工作倦怠的测量由于工作倦怠概念及结构的模糊性,其测量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工作倦怠的量表,主要包括Maslach等人的马氏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Pines等人的工作倦怠量表(Burnout Measure,简称BM)、Shirom等人的工作倦怠量表(Shirom-Melamed Burnout Measure,简称S-MBM)及Dmerouti等人的工作倦怠量表(Oldenburg Burnout Inventory,简称OLBI)。

2.1MBI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和Jackson在对专业助人行业进行观察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马氏工作倦怠量表(MBI)[5]。

其最初包含47个项目,经反复试测与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最终得到22个项目,共包括3个分量表:情绪衰竭(9个项目)、去个性化(5个项目)和个人成就感低落(8个项目)。

所有项目在回答时分两个维度进行:频率和强度,前者采用从0到6的七点计分:0代表“从来没有出现”,6代表“每天都出现”;后者采用从1到7的七点计分:1代表“非常弱”,7代表“非常强”。

由于这个两维度有很高的重叠性,强度维度在后来研究中被删除。

三个分量表的得分相互独立,不能相加。

其中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的分量表采用正向计分法,分量表的平均数越大,则工作倦怠程度越强;低成就感的分量表采用反向计分法,平均数越小,则工作倦怠程度越低。

前两个分量表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第三个分量表与前两个分量表均无相关或相关很低。

MBI量表共有三个修订版:MBI-HSS(MBI-Human Services Survey)、MBI-ES(MBI-Educators Survey)和MBI-GS(MBI-General Survey)。

一些研究显示,当把MBI量表的前两个修订版本用于非专业助人行业时,去人性化与情绪衰竭两个维度的重叠性很大[8]。

因此,Maslach和Schaufeli等人对MBI再次进行改订,形成了MBI的第三个版本,即MBI-GS(MBI-General Survey),包括三个子量表:衰竭(共五个项目)、讥诮(五个项目)及职业效能感(六个项目),与MBI其它版本的区别表现在:前者强调人与工作间关系,后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

MBI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作倦怠测量工具,在已发表的有关工作倦怠的实证研究中,90%以上的论文和研究报告都采用MBI量表作为测量工具。

大量研究都证实MBI系列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9~11]。

但MBI也存在一个心理测量学的问题:每一个分量表中使用的是同一方向的术语,即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的项目都是消极的,而个人成就感低落项目都是积极的。

这种单一方向的测验效度较差,可能导致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的虚假。

2.2BM工作倦怠量表较MBI量表之后应用最为广泛的是Pines等人的量表。

与Maslach的工作倦怠量表一样,Pines和Aronson也是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个案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倦怠量表(BM)[12]。

在BM量表编制过程中,Pines等人对工作倦怠进行了操作性定义,即把工作倦怠定义为包含无望(hopelessness)、无助(helplessness)、陷入困境(entrapment)、热情降低(decreased enthusiasm)、易激惹(irritability)和低自我价值感在内的综合症状。

这与Pines等人给工作倦怠下的理论上的定义有很大的区别。

BM量表由三个部分组成: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精神衰竭,每个部分均包含7个项目,所有项目都采取7点记分,0代表“从不”,6代表“总是”,工作倦怠的程度采用BM量表的总分来表示。

Pines 等人只从衰竭维度对倦怠进行定义,因而该量表也被称为单维度量表。

Pines等人并没有对BM量表的信度、效度做出过检验,但Enzmann等人通过对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BM的项目并不是负荷在单个因子上,而是负荷在三个因子上,它们分别是衰竭、士气低落(demoralization)与动机丧失(loss of motive)[13]。

这说明BM量表与其单维度的理论构想并不符合。

此外,有人使用BM与沮丧、焦虑和自尊所做的研究显示其判别效度也不够理想[14]。

虽然BM量表的构建有利学者对工作倦怠结构研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但它的信度、效度却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的置疑。

2.3S-MBM工作倦怠量表Shirom和Melamed在其理论基础之上编制了工作倦怠量表(S-MBM),其理论来源于Hobfoll所提出的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COR)[15]。

COR理论是一种应激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人们生来就需要获得和保存一些自己认为珍贵的资源,如物质资源(material resources)、社会资源(social resources)和精力资源(energetic resources),当个体感到资源受到威胁或不足以应对需求、资源失去或个体感到将要失去、投入后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时,就会出现心理应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