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唐】令狐楚》阅读答案
爱国诗歌的三大阅读技巧
![爱国诗歌的三大阅读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ce9c2d16f1aff00bfd51e00.png)
爱国诗歌的三大阅读技巧胡传亮安徽省宿州市萧城一中高三语文教师宿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发表在《作文周刊》高考版[技法点拨]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爱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自古以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不知影响了多少英雄豪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告诫,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中国是诗的大国,无数诗人慷慨激昂,感叹悲歌,或表现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如文天祥《正气歌》;或表现誓死杀敌、为国建功的凌云壮志,如王昌龄《从军行》;或表现结束战乱、迎接和平的强烈愿望,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或表现身处困境,仍心系国家的赤子情怀,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它们思想高尚,情感纯真,艺术性强,文质俱美,蔚然成为古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效掌握爱国诗歌的三大阅读技巧,不仅可以迅速把握诗歌内容,领悟其内在情感,而且可以从中汲取许多有益的艺术营养,最终提高同学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语文综合素质。
技巧一:关注题目,把握“三点”题目是爱国诗的眼睛,常常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集中体现。
高度关注题目,把握住题眼、作者和题注,有效解读其中暗示的有用信息,非常有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地了解爱国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1、把握题眼。
题眼,即题目中能揭示景物特征,或能透露出作者的内在感情的字眼。
比如丘逢甲《春愁》,题眼就是“愁”字,比较直观地表达了作者惊闻宝岛台湾被日本割占后的愁闷之情。
2、了解作者。
因为“文如其人”,一个爱国诗人的生活经历、主导思想和艺术追求常常体现在主要作品之中,掌握这些常识,就有助于我们知人论世地鉴赏爱国诗歌。
比如两宋时期的岳飞、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的诗作,常常表达故土难收、壮志难酬的悲愤,多爱触景生情,借古讽今。
这些常识,对我们快捷地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具有很大的帮助。
3、关照题目注释。
爱国诗歌的题注,往往补充说明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其他相关情况,绝不是画蛇添足之举,有效地利用它们,综合辩证地分析诗歌,会大大提高我们鉴赏结论的合理性、准确性。
少年行
![少年行](https://img.taocdn.com/s3/m/c5bbe69a6bec0975f565e20c.png)
少年行 其一 青午时在边城使性放狂, 骣骑着蕃地马箭射黄羊。 到如今年纪老没了筋力, 还靠着军营门来数雁行。
少年行 其二
清河郡五城原是我的家, 博取功名全靠着好箭法。 秋原飞驰本来是等闲事, 宝雕弓独自向着寒空发。
少年行 其四
庭院里霜满地,月亮已过了小楼, 倚着玉柱畅饮,欣赏那深秋景色。 当年的称意,不过是片刻的快乐, 开怀畅饮不到天明,不肯罢休啊。
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将士们戎 装出征的英武勇敢形象。“弓背霞明剑照 霜”,侧重描绘将士随身携带的武器,从 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 可以折射出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 切“ 秋风走马出咸阳”,侧重于描写将士 的飒爽英姿。“秋风”写出了出征的节令; “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 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
诗的后两句重在抒写广大将士决心收复 失地、克敌制胜的满腔爱国激情。河湟之 地自安史乱后,已沦于敌手几十年。这些 将士为收复河湟失地而出征,说明是正义 之师;“不拟回头望故乡”,就写出了将 士为正义而战、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 而忘私的高尚心灵。
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带拼音、注释、译文)
![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带拼音、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088e53ec3a87c24028c4d9.png)
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带拼音、注释、译文)《少shào年nián行xíng四sì首shǒu·其qí三sān》作zuò者zhě:令lìng狐hú楚chǔ弓gōng背bèi霞xiá明míng剑jiàn照zhào霜shuāng,秋qiū风fēng走zǒu马mǎ出chū咸xián阳yáng。
未wèi收shōu天tiān子zǐ河hé湟huáng 地dì,不bù拟nǐ回huí头tóu望wàng故gù乡xiāng。
作者介绍:令狐楚(766年-837年-),字悫士,自号白云孺子,京兆府咸阳县(今陕西咸阳市)人,郡望敦煌(今属甘肃),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
擅写诗文,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
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
其诗“宏毅阔远”,长于绝句。
注释:少年行:古代歌曲名。
走:跑。
咸阳:指长安。
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
译文: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
迎着秋风,驰马离开了咸阳。
不收复河湟,不会回头看一看故乡。
令狐楚《少年行》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令狐楚《少年行》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9a41b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b.png)
令狐楚《少年行》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令狐楚《少年行》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少年行(唐)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①,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翻译】:身后背着锃亮的弓箭拿着如披上霜的亮剑,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出咸阳。
如果不收复河湟失地,就不打算回头望故乡。
【赏析】: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将士们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形象。
“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可以折射出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切“ 秋风走马出咸阳”,侧重于描写将士的飒爽英姿。
“秋风”写出了出征的节令;“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
诗的后两句重在抒写广大将士决心收复失地、克敌制胜的满腔爱国激情。
河湟之地自安史乱后,已沦于敌手几十年。
这些将士为收复河湟失地而出征,说明是正义之师;“不拟回头望故乡”,就写出了将士为正义而战、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心灵。
在表现技巧上,这首诗的层次分明,先景而后情,情景交融,使人能够透过前两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景物描写而感受到将士那起伏的胸波,又能令人循着后两句那冲腾着爱国主义热浪的心曲而进一步丰富起将士们威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可谓情景跌宕,互藏其宅,读后令人为之振奋。
【阅读训练】:1.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2.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的青年将士形象。
“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们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折射出将士们装备精良、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情状。
“ 秋风走马出咸阳”,描写了将士们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的情形,“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描写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边塞征戍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边塞征戍类](https://img.taocdn.com/s3/m/2807c24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7.png)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唐】王维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
①白羽:箭。
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①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斗十千”使用了夸张手法,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表现了少年游侠的奢费。
B.少年游侠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便相聚买酒豪饮,这一场景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C.“偏坐金鞍”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少年游侠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面对强敌,他们毫不畏惧,潇洒自如。
D.(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技”“胆”“姿”“绩”等方面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2.清代有人评价此组诗“摹写少年游侠,情景如画”。
请结合(一)(三)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摹写少年游侠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志士的爱国热情。
首句诗人直接说明了战争残酷,“照”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表现了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自”展现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
B.颔联中的“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诗人用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场面的庄严和隆重。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C.尾联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投身行伍战斗,表现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国家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名师讲题】令狐楚《少年行》黄竟仁《少年行》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令狐楚《少年行》黄竟仁《少年行》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82745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0.png)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小题。
少年行唐·令狐楚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①蕃马射黄羊。
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少年行清·黄景仁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
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
【注】①骣(chǎn)骑:骑马时,马不加鞍辔。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令狐诗描述自己年少时在边城生活,“骣骑蕃马射黄羊”照应了首句中的“放狂”二字。
B. 黄诗借去天尺五的太白山映衬自己豪迈的气概,以共明月争光的宝刀刻画少年飒爽雄姿。
C. 令狐诗语言通俗流畅,口语入诗;黄诗清新劲健,流畅自然,读来给人以雄浑苍凉之感D. 两首诗都写到了少年形象,前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后者运用烘托的手法,构思都很巧妙。
16. 两首诗都写到了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少年,但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异同。
参考答案:15. D16. ①第一首诗人虽然年老,但却不失少年时的气概,依然豪情满怀,“年老”而不服老,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②第二首描写英姿勃勃的青年形象,抒写了诗人远大的抱负。
诗歌写好男儿应去从军,在沙场上逞英豪,建功立业,愿意为国捐躯,义无反顾。
全诗语言豪壮,刻画的少年男儿的英武形象光彩照人,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振奋。
名师讲题:15.“前者运用了对比手法”错,第一首诗并没有对比,写自己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年老后依然豪情满怀,并没有对比。
16. 第一首,诗人怀着留恋的心情描述了自己青年时期在边城的生活。
“骣骑蕃马射黄羊”的生活确实令人怀恋,“放狂”二字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欣赏。
此时,诗人现在已经是“年老无筋力”了,但他仍然身靠着营门“数雁行”,仍然想把成排飞行的大雁射下来,一试自己的苛法与筋力,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一种“年老”而不服老,“无筋力”而欲有筋力的心理写得逼真具体,淋滴尽致。
第二首,前两句诗人以一个少年入手,认为男儿应当奋发有为、奔赴战场。
中华经典诵读(四年级下册)
![中华经典诵读(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ad5c702b7360b4c2e3f6438.png)
1.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增广贤文》节选之二十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宋】黄庭坚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4.《增广贤文》节选之二十一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英雄行险道,富贵似花枝。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5.《子夜四时歌·春歌》乐府诗集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8.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9.《增广贤文》节选之二十二假缎染就真红色,也被旁人说是非。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10.寄人【唐】张泌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11.《增广贤文》节选之二十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12.长信怨(其三)【唐】王昌龄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13.《增广贤文》节选之二十四息却雷霆之怒,罢却虎狼之威。
饶人算之本,输人算之机。
好言难得,恶语易施。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14.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5.《增广贤文》节选之二十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欲昌和顺须为善,要振家声在读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6.归雁【唐】钱起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泊秦淮》《少年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泊秦淮》《少年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2281c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1.png)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泊秦淮》《少年行》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乙】少年行王维出身仕汉羽林狼,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71.《泊秦淮》中的“不知”和《少年行》中的“孰知”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72.这两首诗都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愫,但表达的主题有所差异,请分别分析每首诗的主题。
【答案】71.“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抒发了诗人振聋发聩的警示。
“孰知”以自我质问的口气加强情绪,表现了少年从容不迫的神情和义无反顾的决心。
72.甲诗借对历史前事的深刻思考,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乙诗从少年勇武、报国心切的角度表现爱国主题。
【解析】71.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泊秦淮》中的“不知”:在这首诗中,杜牧借古讽今,通过对“商女”的描述,来暗示当时的统治者。
这里的“不知”并非真的指商女不知道亡国的恨事,而是诗人对商女进行了开脱。
实际上,诗人是在借商女之口,批评那些沉溺于享乐、不关心国家兴亡的统治者。
因此,“不知”二字在这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抒发了诗人对统治者荒废政务、醉生梦死的强烈不满和担忧。
《少年行》中的“孰知”:这首诗中的“孰知”意为“谁知道”,诗人用自我质问的语气,强调了少年将士的豪情壮志和决心。
这里的“孰知”并非真的在询问他人,而是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加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绪。
它表现了少年将士从容不迫的神情和义无反顾的决心,即使面临艰苦的边庭生活,甚至牺牲生命,他们也无所畏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侠骨精神将会永垂不朽,被后人铭记。
7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泊秦淮》的前两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秦淮夜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则通过讽刺商女不知亡国恨,只知道唱些靡靡之音,来暗指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诗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这首诗唤醒人们的警觉,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古诗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翻译赏析
![古诗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9145990740be1e640e9a2e.png)
古诗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翻译赏析《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作者为唐朝诗人令狐楚。
其古诗全文如下: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前言】《少年行四首》是唐代诗人令狐楚创作的组诗作品。
第二首诗先写作者自己的身世和武艺,后写作者驰骋边塞的马上生活。
【注释】⑷清河:郡名,汉置,辖今河北省清河、枣强及山东省清平、高唐、临清、武城等县。
五城:地名。
弓箭:这里指代箭法、武艺。
⑸功名:功业和名声。
⑹飞鞚:飞驰。
鞚,有嚼口的马络头。
秋原:秋日的原野。
【翻译】清河郡五城原是我的家,博取功名全靠着好箭法。
秋原飞驰本来是等闲事,宝雕弓独自向着寒空发。
【赏析】第二首诗中,诗人先介绍自己的籍贯。
在第一句诗中,七个字就有四个字是地名,诗人又把本属于一个词组的“本”与“住”分开,使之与地名互相配搭,安排巧妙。
第二句写博取功名需要箭法纯熟,武艺高强,而自己现在已经博取了功名,那当然是箭法纯熟、武艺高强了。
这种写法比直说自己箭法纯熟、武艺高强更为好。
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了自己当年秋原骑马飞驰、寒空射猎的边塞生活。
“飞鞚秋原”本来是很壮烈的,而诗人却说是“等闲”事,这说明这种生活的频繁,又点出诗人气概的豪迈。
最后一句的“独”字与“试”字恰当风趣地表现出诗人独立不群,气派宏大。
一个“声”字说明诗人放的是响箭,又使这首小诗增添了音响色彩。
诗从多方面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形象突出,语言优美,概括力强是这首诗显著的特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小学古诗词竞赛积累试题
![小学古诗词竞赛积累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ada0e7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3.png)
小学古诗词积累竞赛试题一.名句联句。
1、(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凉州词》【唐】王翰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秋浦歌》【唐】李白4、(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宋】杨万里5、(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唐】贺知章6、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唐】刘长卿8、(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9、(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唐】李白10、(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唐】李商隐1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1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13、(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1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忆江南》【唐】白居易1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山行》【唐】杜牧16、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宋】苏轼二.按古诗内容填空。
1.在A《登鹳鹤楼》、B《江上渔者》、C《望庐山瀑布》、D《塞下曲》这五首诗中,描写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的诗句是(B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常用来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诗句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的诗句是(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形容“箭法高超”的诗句是(D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2.新春佳节,一派喜庆的气氛,人们也异常喜悦,用各种方法来喜迎这个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如燃放鞭炮等,正如(王安石 )所写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西湖美景闻名天下,下阵雨时的西湖更是别有一番景色。
少年行其一其四【唐】令狐楚
![少年行其一其四【唐】令狐楚](https://img.taocdn.com/s3/m/e752b6a28762caaedd33d4fa.png)
①走马:驱马奔驰。 ②咸阳:指京城长安。 ③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 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 ④拟:决。
弓背如彩霞般明亮, 宝剑像霜雪一样闪光,在 瑟瑟秋风中,我驱马奔驰, 西出咸阳。不收复河湟一 带的失地,我誓不回头眺 望故乡。
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将士们戎 装出征的英武勇敢形象。“弓背霞明剑照 霜”,侧重描绘将士随身携带的武器,从 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 可以折射出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 切“ 秋风走马出咸阳”,侧重于描写将士 的飒爽英姿。“秋风”写出了出征的节令; “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 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
诗的后两句重在抒写广大将士决心收复 失地、克敌制胜的满腔爱国激情。河湟之 地自安史乱后,已沦于敌手几十年。这些 将士为收复河湟失地而出征,说明是正义 之师;“不拟回头望故乡”,就写出了将 士为正义而战、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 而忘私的高尚心灵。
在表现技巧上,这首诗的层次分明,先 景而后情,情景交融,使人能够透过前两 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景物描写而感受到 将士那起伏的胸波,又能令人循着后两句 那冲腾着爱国主义热浪的心曲而进一步丰 富起将士们威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可谓情 景跌宕,互藏其宅,读后令人为之振奋。
《少年行四首》是唐代诗人令狐楚
少年行
弓背霞明剑照霜, 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 不拟回头望故乡。
令狐楚 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是写作者 对过去边城生活的回忆和现在的状况 与心境。第二首诗先写作者自己的身 世和武艺,后写作者驰骋边塞的马上 生活。第三首诗是作者充满爱国热情 的小诗,诗中抒发了诗人以身报国的 豪情壮志。第四首诗写作者年老饮酒, 对过去的回忆。我们今天学习第三首。
少 年 行
令 狐 楚
唐诗中的唐朝
![唐诗中的唐朝](https://img.taocdn.com/s3/m/9d2cb3a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c.png)
唐诗中的唐朝以下是五首唐诗中的唐朝及其意思出处赏析:1. 《不第后赋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黄巢科举落第后所作,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这首诗通过描写菊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和对唐朝社会的不满。
诗中的“冲天香阵透长安”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菊花香气的浓郁和飘散的范围,暗示着作者希望自己的思想和力量能够传遍整个唐朝。
2. 《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时所作,意思是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
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科举中第后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唐朝社会的向往。
诗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心情的畅快和对长安繁华景象的赞美。
3.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意思是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这首诗通过描写唐玄宗为了讨宠妃杨贵妃的欢心,不远千里从南方运来荔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昏庸无道、杨贵妃奢靡生活的不满。
诗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和奢侈。
4. 《少年行四首·其三》-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令狐楚与施肩吾《少年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令狐楚与施肩吾《少年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75867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b.png)
令狐楚与施肩吾《少年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少年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①飞鞚:策马飞驰。
②金吾:古官名。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4分)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
(2分)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分)(2)(4分)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
(2分)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副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
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2分)。
王维《少年行》、令狐楚《少年行》阅读训练
![王维《少年行》、令狐楚《少年行》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bf9bebd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6.png)
王维《少年行》、令狐楚《少年行》阅读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诗与令诗都以古代歌曲名作为标题,都将少年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
B. 王诗与令诗的“咸阳”是指唐都长安,都直接反映了当时的国家局势。
C. 王诗的少年是以群体形象出现的,而令诗则着重描绘个体的具体形象。
D. 王诗描绘了明丽的环境,令诗则以“霞”“霜”“秋风”设定了苦寒的背景。
16. 两首诗中的少年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第一首诗强调的是英雄主义,王维诗中的少年,有着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第二首诗强调的是爱国主义,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付河涅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令诗则以'霞’'霜’'秋风’设定了苦寒的背景”错误。
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这里表现的是诗人报国的豪情壮志,而不是苦寒。
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首诗诗强调的是英雄主义,这些少年侠客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都愿意为对方干上一杯。
“意气”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仗义疏财,除暴安良,轻生重义,都是侠客们所注重的意气。
他们不是为了取乐而饮酒,而是为了彼此的侠义行为而庆功;他们不是熟人聚会而饮酒,而是偶然相逢,一见倾心,便不惜花费重金买酒,相互勉励。
王维诗中的少年,有着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
第二首诗强调的是爱国主义,这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
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
专题04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专题04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1753cc4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a.png)
2.两首诗都写到了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少年,但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异同。
【答案】1. D2.①第一首诗人虽然年老,但却不失少年时的气概,依然豪情满怀,“年老”而不服老,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②第二首描写英姿勃勃的青年形象,抒写了诗人远大的抱负。诗歌写好男儿应去从军,在沙场上逞英豪,建功立业,愿意为国捐躯,义无反顾。全诗语言豪壮,刻画的少年男儿的英武形象光彩照人,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振奋。
【“四案”课堂】2023-2024学年度高二升高三暑假衔接专题精练(通用)
古诗词阅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①蕃马射黄羊。
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少年行
清·黄景仁
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
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
【注】①骣(chǎn)骑:骑马时,马不加鞍辔。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都反映出了战事的紧急”错误,“燕山”是一个与战争有关的意象,但在诗歌中并不能说“反映出了战事的紧急”。“燕山铭”即东汉时期打败北匈奴时著名的燕然勒功的典故。最后两句的句意为:少年得知外族入侵、边境告急的消息,义愤填膺,浩气冲天,义无反顾地从军赴边,英勇杀敌,立志要像窦宪那样驱除鞑虏,“刻石燕然”。
7.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的第一、二句中“倚新妆”“独擅场”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倚”和“独”字都暗含着互相比赛的意思。
B.李诗的第三句直接写歌声优美,用男女声“齐唱”的形式演唱,不仅声音宏大,而且刚柔相济,雄浑中有清脆。
犹有凌云志 慷慨歌少年——令狐楚绝句《少年行》的军旅情怀
![犹有凌云志 慷慨歌少年——令狐楚绝句《少年行》的军旅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e6e63d6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8.png)
犹有凌云志慷慨歌少年——令狐楚绝句《少年行》的军旅情
怀
王传飞
【期刊名称】《政工学刊》
【年(卷),期】2002()5
【总页数】1页(P64-64)
【关键词】绝句;刘禹锡;军旅诗;中唐;情怀;诗人;白居易;少年;年轻人;凌云
【作者】王传飞
【作者单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32;I207
【相关文献】
1.别有风味少年歌 --王维《少年行》(其三)与李白《少年行》(其二)比较谈 [J], 王美春
2.别有风味少年歌--王维《少年行》(其三)与李白《少年行》(其二)比较谈 [J], 王重元
3.慷慨悲壮的爱国情怀——《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比较鉴赏 [J], 葛祎;
4.别有风味少年歌--王维《少年行》(其三)与李白《少年行》(其二)比较谈 [J], 王美春
5.少年行歌 [J], 袁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行【唐】令狐楚》阅读答案
《少年行【唐】令狐楚》阅读答案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2.诗的后两句中“未收”与“不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1题属容易题,考试要求b;第2题属稍难题,考试要求b。
第1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第2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品析能力。
答案:1.猎猎秋风中披弓执剑、策马扬鞭奔赴战场的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
2.既交待了行军出发收复失地的目的,又表现了少年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