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说明文课文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
1.3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石拱桥的历史与发展。
2.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
3.2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
2.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2.理解我国石拱桥的历史与发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介《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我国石拱桥的相关知识。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2.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3.课文解析3.1分析课文第一段,了解石拱桥的定义、分布及特点。
3.2分析课文第二段,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3.3分析课文第三段,了解卢沟桥的特点。
4.课堂小结4.2教师点评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学生复述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解析2.1分析课文第四段,了解我国石拱桥的历史与发展。
2.2分析课文第五段,了解石拱桥的构造特点。
3.说明方法分析3.1分析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等。
3.2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熟悉的说明方法。
4.课堂小结4.2教师点评并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学生复述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背诵2.1学生集体背诵课文。
2.2教师点评并指导背诵。
3.课后练习3.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3.2教师讲解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小结4.2教师点评并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石拱桥。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石拱桥的相关知识。
2.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
《梦回繁华》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说明文,作者是毛宁。
课文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的画作,通过对画作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汉族画家张择端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文章从画作的时代背景入手,引出繁花中心思想的清明上河图,接着介绍了这幅画的作者,然后详细描述了画作的内容和特点,最后总结了这幅画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文章语言严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幅国宝级画作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梦回繁华》教学案例及反思
《梦回繁华》教学案例及反思作者:罗蕾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20年第08期《梦回繁华》是统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的课文,是一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说明文。
该文布局结构严谨,行文思路清晰,说明方法运用得当且语言精练流畅,是说明文中的代表性作品。
通过本课的教学,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及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使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有颇多心得体会与所思所悟,在此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心与自豪感。
2.能力目标。
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掌握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3.知识目标。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
同时,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设计课堂问题及流程。
2.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收集跟《清明上河图》有关的资料,并进行课前预习。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说明文的阅读及写作方法(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课前导入步骤1:预习检测。
随机点名,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步骤2:画作欣赏。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画作,并邀请若干学生根据自己课前预习的成果,为多媒体配“画外音”,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资料,并以此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课文研读步骤1:总结段落大意。
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总结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步骤2:讲解说明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结对研读课文,圈画出每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步骤3: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要求学生开展小组研读,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并理清行文思路。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作者按照怎样的结构和顺序,围绕“繁华”二字展开叙述?“梦回繁华”这个题目又有哪些深意?②本文体现了说明文怎样的语言特点?与普通说明文相比,本文的语言风格又有哪些独到之处?请举例说明。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9课《蝉》优秀教案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9课《蝉》优秀教案教材分析:《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在《昆虫记》第5卷中,《蝉》原文共有5章,本文节选自第14章和第17章。
本篇安排在第五单元第三课,本单元主要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蝉》的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蝉是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昆虫,作者对蝉做了长期、大量、细致的实地观察,用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科学而又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这一问题特点,引导学生注意其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写法,还有运动文学的语言表达,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的特点。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难点:1、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2、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课时:第一课时一、古诗导入:1、出示古诗《蝉》的诗文。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
——蝉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
师: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简介: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中国石拱桥
写一写你去过的名胜古迹,他们有 什么魅力和独特的风景吸引了你呢?
说板书 设计
+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
+ + +
赵州桥
卢沟桥谢谢大家!来自说教材说教学和教法 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 对说明文的把握和进一步学习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以 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来重点说明中国石拱 桥。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准确性、周密性的特 点,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
+ 三、熟读课文,重点品味。 + 1.石拱桥的特点。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 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 居领先地位
+
四、分析本文说明语言: 1、简朴(精练)语句短明快,读来自然。 2、 用词准确严密 (1)桥 拱桥 石拱桥 (2)说“旅人桥”时用“可能”表估计, 用“有记载”表 确实存在,用“最早”表 程度 (3)9段中用“首先,其次,再次”分条 理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严密且又 全面。 + (4)生动且富有文采,恰当运用比喻、引 用,必要时描写。
+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总说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 美,结构坚固,长期发挥作用. 第二部分(第3—9段):举例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特点以及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又可分四层. 第一层(第3段):概括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及其 特点. 第二层(第4—5段):以赵州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 桥的特点. 第三层(第6—8段):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 桥的特点. 第四层(第9段):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三部分: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中国石拱桥的新发 展.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平家蟹》、《蜘蛛》人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说明文阅读:《平家蟹》、《蜘蛛》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说明文阅读:《平家蟹》、《蜘蛛》二. 说明的结构有人常认为顺序和结构是一回事,其实这是两个概念: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文章的结构则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形式。
而理清说明顺序要以说明内容为体,从分析结构入手。
为此研究结构形式很有必要。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述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①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②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③纵横交错式。
就主体部分来说,由于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不同,形成下面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①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如《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②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③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如《向沙漠进》;④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如《苏州园林》即是总——分式。
我们应该明白,辨析、判定结构的方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阅读的要义还在于领悟结构方式,准确恰当运用对内容表达的积极效果。
《平家蟹》(一)学习难点《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与本文大不相同,同是说明文,前两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可感的实物,而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科学道理。
要初步体会其中的差异。
(二)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3段)传奇故事引出话题。
本文从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写起,概括地叙述了战争的过程。
这样的开头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那些武士真的在海底吗?他们变成了螃蟹吗?好奇心是走进科学殿堂的钥匙,作者用巧妙的方式将这把钥匙交到了读者的手中。
文章还引用了平家物语中的一段记述,人物对话的引入增加了这段历史的可读性。
第二部分:文章从第4段开始切入正题。
介绍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的说明文200字
八上语文书发下来时,我就怀着期待的心情浏览了全书。
我上了八年学,见了那么多课本,但不得不说,语文课本是各种课本的标本和典范。
拿出语文课本,第一眼看到的是封面。
封面上的红色和黄色,这些暖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激情,温暖着那些语文不好的人,让他们不放弃;给我们一种激情,鼓励我们在这一学期更上一层楼。
大大的行楷书体“语文”标明了科目,而封面的主体是一副古代水墨画,岩石中有一窝鸟,大鸟守着窝,小鸟在里边,我们由此联想到:国家社会是大鸟,保护我们安全,我们是幸福的小鸟。
翻开书,扉页上写了科目——语文,有总主编的名字。
扉页上的大片空白,是留给同学们做笔记的。
翻过来,上面是所有主要编书参与者,下面是很多关于书的信息,出版的各个参与公司和版次等清晰可见。
我们还可以看见总字数为175千字,远胜政治书120千字,从字数来说,所饱含的知识量更多。
向右可以看见目录。
目录中是每一单元的主题和组成部分,以及每篇文章的题目、作者和页码,并且标注的非常清楚。
目录给我们学习很多帮助,比如,它区分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让我们学习更有目标和指向。
每一单元都有单元导读,比如第一单元,有主题——活动。
探究,还有任务单以及具体的三个任务。
下面还有插图,往往与本单位有关,第一单元画的就有关第一课内容。
课文也十分清晰。
教读课文有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和课后的补充;自读课文也有阅读提示和旁注。
另外,每课还有注释和词语,有助于我们的积累。
再看每单元后面,有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这些内容能让我们拓宽视野和运用知识,将知识转换为能力。
后记也有总结,主要表达对那些编写者的感谢。
一本书看完,我发现了语文书在各课本中鹤立鸡群的地位,也发现了祖国对我们的关心。
因此,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吧!。
初中语文_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说明文,在学习《苏州园林》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对说明性文本的基本知识点都有初步了解。
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
为了走出说明性文本一些特有的框架和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考虑以下教学方式的结合:首先,有效地结合多媒体工具,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设置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效果分析学生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基本掌握了字词,对作者也有了一定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顺序,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体会到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
经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本文的说明方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分析了本文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配以多媒体进行,学生不仅在愉悦的心情下享受到园林美,还结合具体语句品味出本文语言的准确、生动、简洁,初步了解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本课的讲解、图片的欣赏,都使学生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相信激发部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反思《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讲读课文,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难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上,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教学过程较为流畅,能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为了上好公开课,避免枯燥,我搜集了比较多的苏州园林图片,并配以音乐、朗读,用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图片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语句,进而促进本课的学习,这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知识梳理(教学课件)
(三)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①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 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 东西南北、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 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 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 。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知识梳理
篇目
18. 中国石拱桥
第 19. 苏州园林
四
寻找共性
寻寻找找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单
元 21. 蝉
22. 梦回繁华
体裁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18 中国石拱桥
一、课文文体:说明文 二、作者介绍
茅以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专 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由中 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他还参与设计了武 汉长江大桥。著有《中国桥梁史》《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6)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 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 的印象。
(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 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老22 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 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 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后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 《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 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 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整体感知
7、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 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8、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 细描绘作了准备。
整体感知
9、如何理解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大花圈”由牡丹花 、荷花、菊花等组成的象征意义?
空间顺序 由上而下:台阶——平台(碑身四周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 (正面题字、背面碑文)——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由正面到背面:题词——碑文
整体感知
6、作者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不按“台阶——大碑座— —小碑座——碑身”的顺序介绍,而是先介绍“碑身”,而后才介绍“ 小碑座大碑座”呢?
由此可以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 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 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整体感知
5、当作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站立在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 念碑前时,他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和 造型的?
整体感知
10、 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类
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东之北 1 1839年 销毁鸦片烟 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坚强决心 东之南 2 1851年 金田起义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南之东 3 1911年 武昌起义 结束了封建帝制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南之中 4 1919年 五四运动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南之西 5 1925年 五卅运动 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 西之南 6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 西之北 7 抗日战争 敌后游击战 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解放战争时期 北之中 8 1949年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方法、《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人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方法、《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说明文阅读、说明的方法、《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如果把“过河”比做说明目的,那么,恰当的说明方法就好比一座理想的桥,它能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把事物阐述明白。
当然,说明方法不是孤立的,它会在文章的说明中,与文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说明方法有如下几种:1.“下定义”是用科学性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做周全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句。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
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
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
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不是下定义。
看来,解说描绘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也能成立。
下定义的作用是能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特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加以说明。
如《向沙漠进军》中介绍风沙进攻的方式时说“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要注意的是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眉目清楚、避免产生交叉重复的现象,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分类别的作用是能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就是作诠释。
4.“列数字”是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文章中如果出现的数字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比如“万人大会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这句话中“76米”“60米”是用列数字来说明大会堂体积的,作用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更准确、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比文字说明更有说服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石拱桥》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石拱桥》课文原文及赏析《中国石拱桥》课文原文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到解放的时候,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故宫博物院》课文原文
《故宫博物院》课文原文导语:《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课文按照游览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宫博物院》课文原文,欢迎各位阅读,希望可以为大家带来帮助。
《故宫博物院》课文原文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
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
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
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
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
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九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语文版
说明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课文梳理一、语文版说明文目录七(下)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17.苏州园林(叶圣陶) 18.桥梁远景图(茅以升)19. *洲际导弹自述(朱毅麟) 20.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王晓雨)八(上)第五单元(事理说明文)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19.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九(下)第五单元(科普类文章)17.笑(高士其) 18.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19. *善待家园(吴岗) 20. *龙永图趣说WTO(甘远志)二、八(上)第五单元课文梳理8-1-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课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
本文运用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明得既具体又明晰。
在主体部分作者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
这六个方面都以设问句领起,紧接着用一句话概括,然后再具体说明。
这六个方面按照由主到次,从内(自身条件)到外(外部因素)的顺序排列,分两层逐一说明。
细观这两层也不难发现:作者安排说明顺序时是遵照顾及事物本身的条理及其内在的联系这一原则的。
如,课文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等角度,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科学解释时,用的是横向说明的顺序;而从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解释时,则是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从亿万年前讲到20世纪的有关情况,贯通古今,对花儿“红”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行纵向说明。
2.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并由此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在这部分,作者分别从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
《中国石拱桥》教案优秀4篇
《中国石拱桥》教案优秀4篇《中国石拱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二、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理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式。
四、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理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大家介绍的都很生动,但却没有把你举的桥系统的说出来,怎样说呢,那得抓住各个桥的特点,怎样抓住特点去说,《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会给你一个很好的答案。
二、检查预习1、字音:张嘉贞匀称惟妙惟肖2、解词:匀称惟妙惟肖巧妙绝伦三、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明确:(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桥洞拱形、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速读课文,给本文划分段落,并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段落划分:一(1-2自然段):石拱桥的特点。
二(3-9自然段):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三(10自然段):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四、研讨归纳读(3-9)自然段回答:1、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2、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3、赵州桥、卢沟桥各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4、作者为何不举一例而举两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呢?明确:1、赵州桥:(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
2、卢沟桥:(1)、联拱石桥(2)、坚固(3)形式美观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说明文有哪些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说明文有哪些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说明文包括了许多精彩的课文,其中一些经典
的课文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水的溶解》、《昆虫的生活》、《蜜蜂的故事》、《一棵大树的生命》、《电灯的发明》等等。
这些课文涵盖了自然科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通过
对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和科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的说明文,比如《诗
歌的韵律》、《古代建筑的奥秘》等,这些课文通过对文学艺术和
历史文化的介绍,帮助学生们拓展视野,增长知识。
这些说明文涵
盖了丰富的内容,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希望这些课文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
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墙壁白色。
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
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死海不死
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食盐);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
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
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七十五公里,东西宽五至十六公里,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
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
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
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
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
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
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