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 第5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李白及其《定风波》的产生背景和文化内涵。

2.熟悉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功底和汉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结合《语文》人教版必修4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如下教学:1.李白与唐代文学。

2.《定风波》的产生背景和文化内涵。

3.文言文阅读方法。

4.《定风波》的鉴赏和评析。

5.课外拓展阅读。

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李白与唐代文学1.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2.介绍李白的生平和作品,与学生共同品读他的诗歌。

3.分享学生对李白诗歌的感悟。

第二、三、四课时:《定风波》的产生背景和文化内涵1.调查唐代风体歌曲,分析《白雪歌》《长恨歌》等诗歌的创作特点,为学生初步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铺垫。

2.分组收集有关《定风波》的史料,呈现与离情、改玉声、美人的形象有关的文献材料。

3.定向问答,深入探讨《定风波》的文化意义。

第五、六、七课时:文言文阅读方法1.讲授文言文阅读方法,并就重要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进行讲解。

2.结合教材相关阅读训练,进行文言文阅读操练和课堂交流。

3.教师布置阅读和练习任务,鼓励学生充分发挥阅读能力。

第八、九、十、十一课时:《定风波》的鉴赏和评析1.分析《定风波》的创作手法、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

2.基于课前学习的文言文阅读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细节,探讨文章语言的营构特点。

3.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考和阐述的能力,开放课堂,多元化讨论。

第十二课时:课外拓展阅读1.教师为学生推荐其他经典名篇,以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2.知识竞赛环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效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李白、《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化内涵。

2.文言文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生字、熟语的注释和掌握。

2.对《定风波》的艺术形式、文化意义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观,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2. 诗文主题和情感的把握3. 苏轼人生态度的学习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2. 诗文意境的体会3. 苏轼人生态度和作品的联系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作品的关系。

2.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

3. 解读:分析诗文中的关键字词,解释诗文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通过讨论,总结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强调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6. 案例分析: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面对困难的心得体会。

8.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以及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诗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课尝试运用层面教学法。

层面教学有两个含义:一是文本解读的表层和深层,二是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层次和发展层次。

即使是朗读。

也分为分析前读和分析后读两个层面,前者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后者则要有提高,读出情感和意蕴。

【教学目标】I.深入探究“微冷”“归去”等词语的语用义,掌握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初步理解“语境的压力”。

2.把握本词较为复杂的情感线索,并由点及面,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基本层面】一、导入新课如果在路上遇到下雨,又没带雨具,我们一般会怎么办?对。

我们一般会小跑避雨。

但是,有一人不但不避雨,反而“吟啸徐行”,这人是谁?他为什么这样特别呢?我们看PPT的三幅图,哪一幅图最符合本词的意境呢?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第二幅画,因为这幅画的主人公戴着草帽.穿着草鞋,拄着一根竹杖,正应了词中的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

二、分析前的朗读三个字的字音要读准——蓑,料峭,萧瑟;几处的节奏不能读破。

三、解析注解和题序苏轼词多用题序,点明词作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创作动机,这也是苏轼对宋词的一个贡献。

注意以下几点:作品写于黄州,联系上学期学过的《赤壁赋》,请学生讲述一下苏轼到黄州的原因。

“乌台诗案”在学《赤壁赋》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注意提示这样三个方面:首先,“雨具”是指带雨具的人。

其次,作者为什么要在题序中特地指出这个细节呢?其实这是为下文雨中漫步张本。

再次,苏轼去沙湖干什么?准备到此买田终老?经过三年的磨洗,苏轼的心境是不是更平和了?四、文字层面的赏析(重点理清几处修辞手法)1.“山头斜照”赋以人的情感,是拟人,夕阳像一位老朋友,在山头等候,给历经“风雨”洗礼的苏轼以关怀、以温暖,表达了作者在酒醒之后的惊喜之情。

“风雨”是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穿林打叶声”,也指人生险途和险致其死地的政治风雨。

“微冷”也可理解为双关,是酒醒雨淋之后身体寒冷,也是写梦醒后的心理状况,回到现实中的凄苦无奈之情。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教案:5定风波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教案:5定风波

2017— 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课设计主备人:使用人:时间:2018 年 5 月15 日课题教课要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学生领会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怀特点,将词与词人的出身联系起来领会诗歌的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并依照: 2018 年高考纲领剖析:认识并掌握常有的古代文化知识,挑选整合文中信息,表情达意。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课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领会旷达渺远的意依照: 2018 年高考纲领剖析:归纳内容要难点境和作者豪迈的胸襟。

感知豪迈词的抒怀点,归纳中情意思。

正确解读文本,挑选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整合信息,剖析思想内容、组成特点和语言特点。

一、知识目标:原因:古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诗文阅读2.学会抓住要点词句,剖析领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是高考重3.以创作反应苏轼豪迈的人生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育面对挫折的点题型。

勇气。

学习目标二、能力目标:1、思想能力:经过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文章的有关背景知识,培育学生筛选、剖析等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能力:利用工具书,联合书下说明,读准字音,疏导粗心,从而理解课文感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教课教课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时间环节课前默写《师说》第二段检查记忆状况,评默写,互换批阅,增强记忆 3 分钟三分钟价总结小考结果校正错误考纲规定的“正确使用词语”部分1苏轼的有关背景资 1 巡视检查学生完1、各组登台展现,查收学生 4 分钟承接结料成状况,进行实时课代表辅助老自主学习果环节评论。

师检查达成情的结果并2 增补相应知识。

况。

增强记忆3 大屏幕展现系统2、在书上记录具的完好的背景资体的知识。

2做议讲评环节3做议讲评环节料。

3、小组或同桌间检查。

自由朗诵课文巡视学生课本,检学生自读课文查预习状况试试领会语言和情感朗诵课文1、指引学生以各1、抽签指名朗诵。

种形式朗诵课文。

2、集体朗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读准字音,感悟语言,理解和分析本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o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主要理趣: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o使用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进行课堂教学。

o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o学习苏轼旷达豪迈的精神之美,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学习诵读、鉴赏古诗文的技巧。

o理解和分析本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o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o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o多媒体课件(包括苏轼生平、诗词背景、相关图片、音乐等)。

o《定风波》词文打印稿。

2.预习要求:o学生预习《定风波》词文,尝试理解词意。

o搜集苏轼的生平资料和诗词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播放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片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o提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人生哲理)o引入课题: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2.初读感知o全班初读:全班学生齐读一遍《定风波》,了解大意。

教师适时正音板书。

o再读体会: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

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3.小序分析o翻译小序:请学生翻译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o提问: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学生回答: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4.鉴赏分析o上阕分析:▪提问: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写冒雨徐行的心境)▪关键词分析:“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思想2、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此词的内容以及艺术手法(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在读中品味其思想感情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3、抓住关键字词、关键句子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感悟词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理2、引导学生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塑造健全人格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

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赏析关键字词、关键句子,了解作者处世态度2、理解此词的主旨以及艺术手法(二)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诵读中体会苏轼在词中寄寓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遥想赤壁周郎,羽扇纶巾,千古英雄出少年今闻沙湖苏子,竹杖芒鞋,留待后人笑我狂句中写的是谁?从哪里看出?(二)整体感知词序结合,把握内容,进入文本内涵。

1.诵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懂文义, 三读有情感方法:生自读——选两位同学读——师指导——师范读2.词序结合问题一: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生回答后师可让其他同学补充,最后师总结)鉴赏上片(抓住关键词语,仔细品味语言)提示:品味“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穿林打叶”和“莫听”二字。

小结:“穿林打叶”渲染出急风骤雨,“莫听”点明外物不足以萦怀之意。

讨论问题:苏轼用什么来抵御这场狂风暴雨?问题二: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提示:“竹杖芒鞋”与“骑马”意象。

“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的写照;“骑马”是官者的形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定风波的主旨,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

3.掌握本文的文学特征和艺术价值。

4.能够讲述课文的大意,思考文学作品的诠释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如何理解课文主旨,掌握本文表达方式,敏于发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难点: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并将历史和文学内在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谈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此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中华文化背景。

2、讲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历史背景•生动地讲述定风波背后的历史事件:米芾、苏轼、黄庭坚之间的交往,以及米芾对于黄庭坚的推崇和欣赏。

•学生跟着老师,读原文,感受诗人的艺术情感和深度。

3、分析定风波的主旨,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解析,让学生透彻地了解古代人文情感的时代背景下,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带领学生分析古诗中的豁达胸怀、文化氛围、深情痛感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激励,领悟其底蕴所在。

4、探究本文的文学特征和艺术价值•以文化经验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学名作中所深藏的文化内涵。

•带领学生从作者的情感表达、诗句的音韵美、形象的立体塑造、意象的比喻抒发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体会它的文学特征以及艺术价值所在。

5、总结归纳,思考文学作品的诠释方式•学生自由表达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感悟。

•总结归纳,深入探究课文的意义、形式、历史以及文化价值,思考文学作品的不同诠释方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定风波,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透彻的理解古代时代背景下,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并以此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文化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同时,让学生自由表达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感悟,集体总结归纳,思考文学作品的不同诠释方式,保证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虽然没有涉及教材中每篇文章,但是,以定风波为例,凸显了文学作品的深刻性与艺术性。

人教版必修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感受词人的形象,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词欣赏的能力。

体味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体会词作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以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把握全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胸怀。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塑造健全的人格。

2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和必修三分别学习了现代诗词和古代诗歌,对对诗词的鉴赏有一定的积累,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苏轼及豪放派词的理解,学会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

本词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学生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

3重点难点重点:感受词人淡定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风波》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作品。

(多媒体出示课题名称及作者)活动2【讲授】知人论世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 豪放派词人代表,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堪称“旷世奇才”。

活动3【讲授】写作背景中国有句话说“文章憎命达,痛苦出诗人”,苏轼这位旷世奇才一生历尽风雨,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这样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诗;(2)了解苏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韵律特点;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2.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关于苏轼生平、《定风波》的译文、赏析等;2. 学生用书:《苏轼诗选》;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提问:“定风波”寓意何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赏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等;(2)解读诗人的情感,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3)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如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人的敬佩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诗人的精神品质。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背诵《定风波》;六、教学拓展1. 对比赏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豁达情怀的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等,与《定风波》进行对比赏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2. 文化传承:介绍苏轼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如书法、绘画等,让学生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展现诗歌的美感。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为精读课文。

本单元为教材第二单元,单元设计目的为学习宋词,体会其声韵之美,。

领悟宋词之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本首词采用抒情感怀手法,因事感怀,具有鲜明哲学理趣。

学情分析:本课针对高二学生的必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增强对宋词的评鉴能力。

过程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读字音,感悟词人的写作语言;分析并理解词的上下阕表达,以及全文传达出的哲学理趣;探索词人的情感表达;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豁达的胸怀,对于人生磨难以及身处逆境时不惧不悲的态度,对于人生大起大落的泰然处之,理解词人作词的哲学趣味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难点结合作者背景,品味苏轼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探索词的哲学趣味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一节课,感受词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词传达的哲学趣味。

教学流程:一、课程导入导入语:“十年生死两茫茫”,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执着与专情;“老夫聊发少年狂“,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少年意气风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感受到的又是苏轼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情。

那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词又会让我们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轼的词,在这首词中,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令人感叹不已,究竟是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来感受他对于人生的情感态度。

请问各位同学们,当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时,你们会感到慌乱,还是平静呢?我们在座的大部分同学包括老师在内,肯定都会受这些人生大起大落的影响定风波宋苏轼(板书)二、初读文本1、结合小序,介绍作者作词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的第三个春天,词人在与朋友的春日出游过程中突遇风雨。

2、字音:同行xing 吟啸xiao3、整体感知:学生初读文本,熟悉诗歌内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

能力目标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诗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关键词“归”。

教学方法讨论合作式。

教学过程一、铿锵豪迈逢词人1、播放歌曲《沧海一声笑》。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清风笑,静若寂寥,豪情还剩一襟晚照。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2、这是电影《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面对血雨腥风的江湖,仁人志士选择了笑对江湖浪潮,任烟雨飘摇。

而我们平凡人,又该怎样面对生活的浪潮呢?词中圣杰苏东坡,又是如何面对无情风雨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苏轼,走入《定风波》。

3、回顾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二、铁板铜琶读诗词1、三分诗词七分读,学生放声自读2分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点评,注意词中表现出的旷达超脱、乐观豁达的感情。

3、教师示范朗读。

4、学生齐读。

三、妙点品味赏形象学生自由解读自己动心的句子。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教师点评: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在。

“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

请学生上黑板写出关键字及东坡的形象。

2、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案
【课程分析】: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对于高二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

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作内容;2、体会本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鉴赏词作的方法。

提高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苏轼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了解作者
(1)、检查作业:
一千年前,曾有一人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是谁?他就是历经宦海沉浮,仍能笑傲江湖的旷世奇才苏轼。

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我们学过很多首苏轼的诗词了,他就像邻家大叔一样时常微笑着与我们见面。

那么,在你的眼中,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检查作业,一分钟演讲“苏轼,你是……”。

自选一个角度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1分钟左右。

(2)、学生一分钟演讲
(3)、提供一组材料:
A.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B.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林语堂《苏东坡传》)
C.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梁衡《来生嫁给苏东坡》)
D.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东破突围》)
(4)、导入课文:
这几段话都出自当代作家,学者之手,再次验证了苏轼的绝代无双。

苏轼是旷世奇才,一生那样坎坷,可是他却活得那样潇洒,今天,我们就再通过他的一首《定风波》再一次走近这位诗人,了解这位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 诵读课文,积累感悟
(1)、诵读原则:
学习诗歌,三分鉴赏七分诵。

读出了感情,那一首词就理解了七分。

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朗读原则:1:要读准字音。

2:要读出节奏(停顿、重音、语速、句调)3:还要读出情感。

(2)、指导节奏: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然后齐读一遍。

指定一个学生读一遍,根据学生读得情况强调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一起听鲍国安的诵读录音。

听了专家的示范朗读,再一起合作,把这首词再读一遍。

男生上阕,注意读出潇洒;女生下阕,注意读出平和。

再次齐读一遍。

读了这么多遍,又听了范读,一起来试背一遍。

(三)整体把握,初步鉴赏
(1)展示问题:
1、研读小序,小序交代了那些信息?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
(2)、解决问题: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两分钟后讨论,然后各抒己见。

预计学生们会想到“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字,“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字,“料峭春风吹酒醒”中的“醒”字,“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迎”字,“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归”和“无”字。

各人有各人的经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原文,看看作者最终想干什么?“归去”。

正是因为有了归去的决心,他才觉得“竹杖芒鞋轻胜马”,正是因为有了归去的决心,他才能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阴晴多变;正是因为有了归去的决心,他才能在风雨后觉得“山头斜照却相迎”。

(3)、内心探究:
1、“归”让你想到古代哪位诗人?想到陶潜。

2、苏轼的“归”和陶潜的“归”一样吗?
不一样。

陶潜的“归”是归隐田园,是归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

3、陶潜是归往田园,苏轼要归往哪里呢?
苏轼的另一首《定风波》中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这是一种宁静和旷达。

所以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4)、提供材料: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李泽厚《美的历程》)
(四)深入探究,拓展升华
(1)、展示问题1、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
3、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4、本词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
5、选取文中的一种表达技巧,简要赏析。

6、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2)、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
1、竹杖芒鞋、马两者对比,隐喻身在闲散江湖胜过在官场奔波劳碌。

轻:无官一身轻心情的轻松
2、“烟雨”即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又指政治上的风雨。

3、①小序:东坡遇雨上片: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片: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②这首词刻画了一个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的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4、表层含义: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

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晴”比
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有了归去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

苏轼的心态是旷达、是淡然、是宁静。

5、一语双关、以小见大、对比、寓情于景、以“曲笔”(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双写)写“胸臆”(超旷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
(3)、提供材料
A、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不管以后遇到多大的困难,处境又多落魄,也要有一种豁达的心胸,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看待困难,藐视困难。

(四)、结束语:
人生的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家可能遇到许多困难,当你遇到这些困难时,你想想苏东坡。

苏轼精神之父。

我希望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有苏东坡与你们相伴。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让我们以《啸赋》中的一句话共勉吧: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阅读有关写苏轼的作品。

推荐篇目:余秋雨《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