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

合集下载

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ppt课件

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ppt课件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朗谬尔的研究成果 单层磷脂在水面上的分布示意图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构构成。
提出模型: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思考
“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与膜 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2)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
19世纪 末
科学家
科学实验
假说
欧文顿
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 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 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溶于脂质的物质

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资料: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 红细胞中分离出来进行化学分析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7/23
空气 水
绘图活动2:如果将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 压入水中,磷脂分子在水中如何分布?
9/23
尝试细胞画出膜中的 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
10/23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 结构。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 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 11/23 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历史事件
多种物质对膜通透性实验 对红细胞膜化学分析 红细胞膜的脂质铺展成单 层分子的面积是原膜表面 积的两倍
历史结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膜中含脂质和蛋白质
脂质双层结构
电镜下膜呈“暗—亮—暗”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层结构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膜具流动性
1972,桑格 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 和尼克森 上,提出分子结构模型。
时间:1970年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表面膜蛋白分别用不同的荧光标记后, 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 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特点)
12/23
列表总结: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时间和人物 19世纪末 欧文顿
20世纪初 1925年, 两位荷兰 科学家 1959年, 罗伯特森 1970年
第四章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23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时间和人物 实验内容 结论
时间:19世纪末(1895年) 实验: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 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 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可以溶于脂 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

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

膜的成分进行提取、 分离和鉴定吗?
实验证据
材料二、 20世纪初,科学家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了 化学分析 成果:确定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观察和实验依据
推理和想象
提出假说
验证和完善
观察和实验证据
得出结论
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生物膜的呢?
小资料
磷脂是组成细胞 的主要脂质,是 一种由甘油、脂 肪酸、和磷酸等 所组成的分子。 它有一个亲水磷 酸“头”部,和 一个疏水的脂肪 酸的“尾”部。
细胞膜具有: 1.屏障分隔作用 2.选择透过性
弹力布能完全表现 细胞膜的功能吗?
3.弹性
其他……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材料一 、时间:19世纪末 人物:欧文顿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 进行上万次实验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思考与讨论: 提出假说
结论:脂质分子必然排列
为连续的两层
GORTER
脂单分子层=2×
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
材料四、 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在电子显微镜下 观察蛋白质显得灰暗,磷脂分子显得光亮。1959年罗伯特森 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单位膜模型
提出假说: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 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单位膜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实验证据
材料五、 时间:1970年 人物:弗雷(Frye)和埃迪登 (Edidin)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用 不同荧光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 荧光标记技术
用荧光染料标记 某种物质,利用其 荧光特性,来反应 研究对象的相关信 息。

第四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 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 胞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 ) A.6 B.18 C.12 D.16 3、最可能构成细胞膜的一组元素是( ) A. C、H、O B. C、H、O、N C. C、H、O、N、P D. C、H、O、P
第2 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时, 提供给你制作细胞膜的三种材料:塑 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们认为选 哪种材料最好
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 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 一些。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 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2、你还能想出便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 为模型的细胞膜。使用透析袋也可以。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 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磷脂分子由甘油、脂肪酸 和磷酸组成,其磷酸“头部” 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 疏水的。
讨论一: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 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 得出的。 讨论二: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 取、分离和鉴定吗? 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 进行检验和修正。 讨论三:解释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展成单分子层,为什么 细胞膜必然排列成两层? 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 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 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 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必修一 第四章 第2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必修一 第四章 第2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细胞具有周期性
2.最能代表生物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
素是( B )
A.C、H、O、N
B.C、H、O、N、P
C.C、H、O、S、P
D.C、H、O、Mg、Fe
3.下列物质中最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
( C)
A 葡萄糖
B 蛋白质
C 甘油
D 无机盐离子
4.对白血病病人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是将正常人 的骨髓造血细胞移植入病人体内,使病人能够 产生正常的血细胞。移植之前需要捐献者和病 人的血液进行组织配型,主要检测他们的 HLA(人体白细胞抗原)是否相配。HLA是指
人细胞
荧光标记 诱导 蛋白质 融合
40分钟后
370C
鼠细胞
思考: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资料8.流动镶嵌模型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1972年桑格 (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了新的生物 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为多数人所接受。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生物膜选择透过性与流动性的联系
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 的结构基础。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 才能完成其各项生理功能,才能表现出选择 透过性。相反,如果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 性,细胞可能已经死亡了。
[典例1] 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有关说法错误
思考:你从以上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还含有蛋白质
思考:
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是通 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 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第4章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4章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溶于脂质的物质


细胞膜
提出假说:脂质是细胞膜的组成成份。
实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蛋白 酶处理。(已知蛋白酶能专一性的催化蛋白质的分解)细胞膜被 破坏.
提出假说:蛋白质是细胞膜的组成成份。
实验:科学家使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发生溶血现象, 再将溶 出细胞外的物质洗掉,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又称血影). 进行化学分析,确定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脂质和蛋白 质。
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 为一层
连续两 层排列
3.提示: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 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 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 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 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 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 取和鉴定? 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5.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 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也叫糖被。除糖蛋白外,细胞 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组成的糖脂 (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返回
思考: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 启示? 科学研究是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 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提出假说,再通过实 验进一步验证假说。 科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 家辛勤的工作. 科学研究依赖于科学的进步,科学进步了,就 可以得到更多的数据. 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 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 善.
小结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

第四章 第2节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 第2节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超薄切片技术获得的细胞膜照片
假说: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 三层静态统一结构(三明治模型)。
三 明 治 模 型 1.蛋白质在膜中分布的对称性 要点: 2.静态结构
三明治模型有何不足之处,结合已有知识找出证据说明。
5.新技术带来新模型(一)
资料: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人物: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
二、流动镶嵌模型 的基本内容
1、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2、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 3、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糖被的功能: 保护、润滑、识别等
200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名研究膜 蛋白的美国科学家,这是自1991年来诺 贝尔奖第三次颁发给与细胞膜蛋白质有 关的研究成果 。
罗德里克· 麦金农
皮特· 阿格雷
概念图小结
生物膜
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③ 流动性
④选择透过性 决定
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分子
结构组成
结构探究历程
考考你
1、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层结构模型的最大的不同是 A A、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细 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假说: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细胞膜主要成分提取分离实验 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 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 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 蛋白酶分解。
假说: 膜的主要成分:脂质(磷脂) 和蛋白质
3、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磷脂双分子层 资料3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10
资料4 资料4从形态学角度入手的科学探究 时间:1959年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 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 提出假说: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溶于脂质的物质 ●
不溶于脂质的物 质 细胞 膜 实验现象说明细胞膜中含有脂质物质 __
提出假说: 提出假说: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4
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 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 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 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有必要, 3.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 3.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 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 和鉴定呢? 和鉴定呢? 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12
单位膜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
13
实验结论: 细胞膜具有一定 的流动性
14
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 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 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活动主题:利用你的知识推理和想象, 活动主题:利用你的知识推理和想象,膜的蛋白质 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排布,并用画圈来表示。 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排布,并用画圈来表示。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式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式模型
用干冰等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 后暴露断裂面
蛋白质
镶在磷脂分子的表 面、嵌入、贯穿在
磷脂双分子层中
有什么证据证明细 胞膜中的物质是不 断运动的呢?
1970年,费雷和埃迪登等,将人和鼠的细胞 膜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
人细胞
荧光标记 膜蛋白
诱导
融合
40分钟后
370C 结 论
每个磷脂分子的亲水端都朝向外 有的蛋白质是贯穿于整个磷 脂双分子层
生物膜中具有识别作用的是糖脂
D
亲,恭喜 你!
C D
请完成课后练习题
谢 谢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 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 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约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得出的结论: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
的两层
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用超薄切 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电镜下的照片,显 示暗—亮—暗三层结构。
C
恭喜你,答 对了!
课堂练习 2、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 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 于细胞膜的( )
A A
保护作用 C C 主动运输
B B
一定的流动性 D D 选择透过性
B
恭喜你,答 对了!
课堂练习 3、下列不符合流动镶嵌模型的是( )
A B

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罗百特森提出所谓的 “单位膜”模型。它由 双层脂质分子和内外表 面的蛋白质构成。
罗伯特森的“单位膜” 模型 蛋白质 磷脂
蛋白质
模型特点:
①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对称分布
②生物膜是静态的结构

必修一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必修一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糖蛋白(识别)
磷脂双分子 层(基本支 架) 蛋白质
结构特点:一定 流动性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分子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 2.蛋白质 蛋白质分子镶在、嵌入、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 以运动的; 3.糖类 糖类在细胞膜的外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糖蛋白具有识别、保护、润滑等功能。
C
]
课堂练习
• 实验表明,正常情况下维生素D可以优先通过细 胞膜进入到细胞内部,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上含有蛋白质分子; • B.细胞内维生素D的浓度过低; • C.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 D.细胞膜上含有多糖。
答[
C
]
如图所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________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构成细胞膜基 本支架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__。 (2)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的结构是[ ]________。 (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 ________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同细胞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哪一 结构?________(填字母)。 (5)细胞膜的外侧是________(填“M”或“N”)侧。 (6)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蛋白质
肽 链
2nm
单位膜模型
• 资料5: • 实验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冰冻蚀刻技术
• 结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分子层表面,有的嵌 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 • • •
红色荧光 染料标记 的膜蛋白

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公开课

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公开课

Year
对生物膜分子排布的探索
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将标本用干冰(或液氮)冰
冻后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在电镜下观察到的
蛋白质分布模型如下: 贯穿
镶在
20世纪 60年代
嵌入
蛋白质 镶在、 嵌、入 在贯磷穿脂双分子层中。
探究历程
欧文顿 提出 膜由脂质组成
20世纪初
朗姆瓦 提出磷脂头 部亲水,尾部疏水
罗伯特森弗提雷出和膜埃的迪登进行 三层静态人统鼠一细结构胞融合实验
1959年
结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 质”构成的三层静态统一结构(三明治模型)。
“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的统一结构模式图
你觉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 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 细胞的分裂、白细胞的变形运动等现 象不好解释
探究历程
19世纪中
欧文顿 提出 膜由脂质组成
20世纪初
1925年
20世纪60年代
19世纪末
科学家通过化学分 析:膜的主要成分 是脂质和蛋白质
1917年
1959年 1970年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 脂质分子排列为两层
利用冰冻蚀刻电子显 微法观察细胞膜
探究历程
Year
对生物膜结构特点的探究
弗雷和埃迪登( Frye 和 Edidin ):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1970年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胞 膜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1972年
课堂小结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2、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分子存在位置: 镶在、嵌入、贯穿
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17年 1925年 1959年
20世纪 60年代
1970年 1972年
新技术带来新技术
流动镶嵌模型的诞生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基础上,桑格(S.J.Singer) 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了新的生物膜模 型——流动镶嵌模型
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 胞膜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糖脂
探究历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增大而厚度变小,其决定因素是细胞膜的( A )。
4、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 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C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5、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
CH2 CH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 2CH2
CH2 CH2
磷酸 头部 甘油 (亲水)
尾部 脂肪酸 (疏水)
磷脂分子
Year
1895年 20世纪初
蛋白质
结构组成
决定
结构探究历程
课后延伸
搜集生物膜在医药环 境等领域的应用
课堂练习:
1.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A )
2.人体某些白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穿出小血管壁,吞噬侵入人
体内的病菌,这个过程的完成依靠细胞膜的( C )。
3.一位细胞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面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件

三层结构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1970年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膜具流动性
1972,桑格 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
和尼克森 上,提出分子结构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小结 概念图
生物膜 结构特点
功能特性
③一定的流动性
④选择透过性
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分子 决定
结构组成
结构探究历程
思考
在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你受到哪些启示?
电子束照射大分子物质散 射度高,黑暗;照射小分 子物质,散射度低,光亮。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 三层静态统一结构(三明治模型)。
称之为单位膜
三 明 治 模 型
要点:12..蛋静白态质结均 构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对称)
分组讨论
质疑: 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显然与膜 很多功能(如细胞生长、分裂;变形等)相矛盾。
预测了脂空质气 分子的排列 方式。那水么,蛋白质又
位于膜中的什么位置?
水溶液环境 (外)
连续两 层排列
水溶液环境 (内)
4.对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式(一)
资料5: 1959年罗伯特 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 细胞膜清晰的暗—亮— 暗的三层结构。
细胞膜结构的电镜照片
假说:
关于电镜成像知识·······
荧光标记 膜蛋白
诱导 融合
40分钟后
370C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鼠细胞
7.对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式(四)
资料8: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假说:流动镶嵌模型
P67思考与讨论
1.纵观整个人们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实验技 术的进步所起到怎样的作用?

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习目标 1.体会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素养要求 1.生命观念:尝试制作生物膜模型,认可结构决定功能。

2.科学探究:体会有关膜结构特点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原理。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间科学家或实验结论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膜的分离实验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脂质的提取实验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验(1)方法(2)现象①开始: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

②40 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3)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补充材料荧光染料≠荧光粉(1)荧光染料是指吸收某一波长的光波后能发射出另一波长大于吸收光的光波的物质。

(2)荧光粉,俗称夜光粉,通常分为光致储能夜光粉和带有放射性的夜光粉两类。

光致储能夜光粉是荧光粉在受到自然光、日光灯光、紫外光等照射后,把光能储存起来,在停止光照射后,再缓慢地以荧光的方式释放出来,所以在夜间或者黑暗处,仍能看到发光,持续时间长达几小时致十几小时。

(1)但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由此推测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 ) (2)提取鸡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是其红细胞膜面积的两倍( ) (3)磷脂分子由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构成,含C 、H 、O 、N 、P 五种元素( ) (4)科学家罗伯特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 答案 (1)√ (2)× (3)√ (4)×1.若将细胞膜上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磷脂分子稳定的分布方式为图中的 A 。

2.细胞膜中的磷脂是连续的两层,试分析细胞膜中的两层磷脂分子最可能的排列方式是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学习重、难点】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方法】学案导学、互助探究【课前预学】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他提出膜是由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对生物膜的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和,并且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层.3.1959年罗伯特提出了单位膜模型:生物膜都是由三层结构组成.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三明治式的结构,不能解释生物膜的许多.4.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蛋白质并不是在脂质表面,有的是在脂质双分子层中.5.1970年科学家将人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刚融合时杂交细胞的一半发光,另一半发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说明.6.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并且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7.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有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城的糖蛋白,叫做.该物质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学习活动】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基础知识(一)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明治”结构模型的提出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________ 。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

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的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5.资料五: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

6.资料六:时间:1970年人物:Larry Frye等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 ____ 。

7.资料七:时间:1972年人物: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结构的_____ 模型。

典型例题8.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9.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A.磷脂和多糖B.磷脂和蛋白质C.蛋白质和核酸D.蛋白质和多糖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基础知识10.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___________朝向两侧,____________朝向内侧)且其具有 ___ 。

(这体现了膜的流动性)11.蛋白质有的_________ 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 、有的_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

(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 ________ 。

(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12.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 __ 与 __ 结含形成的 __ ,叫做糖被。

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_____ ___ 作用;糖被与 _____ 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13.除了糖蛋白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_____ __ 和_______ 结合成的______ 。

记忆节节清: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72年,桑格和1925年:脂质为连续的两层尼克森提出:流动1959年:三层结构,静态的统一结构镶嵌模型1970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2、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主设计人:秦铁军使用时间:审核: 1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镶、嵌、横跨在双分则层上。

磷脂分子、蛋白质都可以运动,因此,细胞膜具流动性。

膜上的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称糖蛋白,用于细胞间识别●典型例题1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5.变形虫表面的任何部位都能伸为伪足,人体内的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和异物。

上述生理过程的完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 )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的流动性 C.保护性 D.主动运输16.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磷脂分子有头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膜上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 因为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所以它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C.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蛋白质载体的翻转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D.细胞膜流动性与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有关17.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A. 磷脂分子排列成双层B. 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C. 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D. 球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18.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B.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被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一、选择题1.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时间和科学家分别是 ( ) A.1959年,罗伯特森 B.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C.19世纪,施旺和施莱登 D.19世纪,欧文顿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在细胞膜上,和细胞与细胞之间或者细胞与其他大分子之间互相联系,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4.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5.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有下述特点,其中描述细胞膜基本支架的是( )A.膜两侧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不尽相同 B.磷脂排布成双分子层C.蛋白质分子附着和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D.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6.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磷脂分子有头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膜上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 因为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所以它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C.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蛋白质载体的翻转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D.细胞膜流动性与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有关7.最能代表生物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 )A.C、H、O、N B.C、H、O、N、P C.C、H、O、S、P D.C、H、O、Mg、Fe 8.对白血病病人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是将正常人的骨髓造血细胞移植入病人体内,使病人能够产生正常的血细胞。

移植之前需要捐献者和病人的血液进行组织配型,主要检测他们的HLA(人体白细胞抗原)是否相配。

HLA是指 ( )A.RNA B.DNA C.磷脂 D.糖蛋白3.细胞膜常常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①磷脂②蛋白质③多糖④核酸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4.科学家常用牛、羊等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研究细胞膜成分的材料的原因,不正确的叙述是( ) 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等其他膜结构,易得到较纯的细胞膜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呈游离状态,易分离和稀释C.哺乳动物红细胞易获取、价格合理 D.哺乳动物红细胞无细胞壁,容易制取细胞膜5.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把人和鼠的细胞融合。

融合后的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将融合后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保持其活性,但融合后的杂种细胞仍为一半红,一半绿,发生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 )A.人、鼠细胞发生了免疫反应 B.构成人细胞的磷脂分子和鼠细胞的磷脂分子不具亲合性C.人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大,位于下方,鼠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小,位于上方D.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变性,细胞膜失去了流动性15.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结合,两类细胞则分别产生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

将两类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其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

在370C下保温40 min后,细胞上两种荧光点呈均匀分布(如图所示),试问:(1)人和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起受体作用的。

为使人、鼠细胞膜融合在一起,必须除去细胞膜表面起作用的糖蛋白。

(2)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模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这表明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