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公案集锦(之三)

合集下载

禅门公案-有不病者

禅门公案-有不病者

禅门公案 | 有不病者
德山宣鉴生病,有僧问他:「还有不病者也无?」德山说:「有。

」僧问:「如何是不病者?」德山呻吟着说:「唉哟!唉哟!」
大德高僧、得道禅师,还是会生病的,但他们是肉体虽生病,心中并无病;身体的病是疼痛,心中的病是烦恼。

在此公案中说,德山宣鉴病了,有僧问他:「老和尚,连你都会生病,那还有谁不生病的?」德山说:「有啊!有不生病的人。

」僧人追问:「不生病的是怎么样的人呢?」遂演示给他看,「唉哟!唉哟!」地呻吟,意思是他这身体有病的人就是内心不病的人。

这则公案的意境相当高。

有一部佛经叫《维摩经》,经中的主角维摩居士,是舍卫大城有道有德的长者,他生病时说过一句话:「因为众生生病,所以菩萨不得不病。

」这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病相怜,菩萨病了才知众生需要关怀、照顾、帮助。

另一层意思是,如果想进入全体都有病的众生群中帮助他们,自己身上要带着跟他们类似的病相,才能博得他们的认同,让他们接受你所给的治病观念、技术和方法。

德山虽然肉体有病,心中并没有病;生理上尽管疼痛,心理上却没有怨恨、无奈、希望逃避的想法。

有病和无病的心境,完全相同,能痊愈固然很好,医不好也没什么关系,因此有病等于没病。

但是因为众生有病,所以他也要示现出疾病的样子。

一般人如果自己生病,或者亲友生病,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加以安慰或劝导,不但可袪除自己向病魔投降的阴影,也能对病友有所启示和帮助。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1 of 62 禅宗公案、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禅门公案:倒穿鞋的菩萨

禅门公案:倒穿鞋的菩萨

禅门公案:倒穿鞋的菩萨
2014年03月25日 07:37
来源:禅门公案
菩萨(图片来源:资料图)
很久以前,有一个性格粗暴的屠夫,他家中只有一位老母亲。

但他对母亲毫不关心,甚至到了不闻不问的程度。

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很多人都说观音菩萨经常会现身说法。

有一回,屠夫和朋友们决定去看菩萨。

远道前来,都希望能不虚此行,但是,很多人都说看到了,只有那个屠夫没有看到。

他平日里倒是很恭敬观世音菩萨的,因此很失望很生气啊,就气急败坏地问庙里的出家人:“喂!老和尚,为什么我看不到菩萨呀!”老和尚很慈悲地笑了笑说:“你知道吗?刚才菩萨来了,很想跟你说话,但是这里人又多,所以菩萨让我告诉你他上你家等着呢。

你现在回家,就能看到菩萨了!”屠夫听后很惊讶,也转怒为喜了,连声说:“真的吗?我现在回去就能见到菩萨吗?但是,我没见过菩萨,菩萨长的什么样子?我要怎么才能认出他呢?”
老和尚语重心长地回答:“要说菩萨的长相,我不会形容,我只能告诉你他的穿着打扮。

当你回家的时候,看见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人,那就是菩萨了!”于是屠夫和朋友们连夜赶回了家。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是恒久不变的真理,这屠夫的母亲为儿子出远门彻夜难眠,当屠夫到家的时候已经半夜三更了,他急切地敲着门。

老母亲听到儿子那么晚回来,还那么紧张的大声敲门,担心出了什么事,因此很慌乱地披上衣服,慌慌张张地把衣服穿反了,鞋子也是倒穿的,踉踉跄跄走到门前把门打开……
当门被打开的瞬间,屠夫恍然大悟:原来菩萨一直都在家里。

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经典2篇)

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经典2篇)

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经典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经典2篇)公案是禅者引人开悟的一种途径与记录。

禅宗公案

禅宗公案

禅宗公案1 世间什么是最珍贵的传说从前有座圆音寺,有一个蜘蛛因为千年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

蜘蛛有了佛性。

有一天,佛祖来到这里,看到了这个蜘蛛。

佛祖停下脚步问蜘蛛:‚你我想见也是缘分,千年修行,有什么真知灼见‚。

便问道:时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点了点头。

走了。

又经五百年,佛祖有来到圆音寺。

对蜘蛛说:‚五百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已失去。

‛佛祖说‚你在好好想想,我会在来找你的。

‛又经五百年,有一天,刮起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蜘蛛网上,蜘蛛望这甘露,顿生爱意。

蜘蛛往着甘露很开心。

突然,一阵狂风将甘露吹走。

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

这时佛祖过来了问道:‚这五百你,你可曾好好想过: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甘露,仍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既然这样,我允许你去人间走一走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一个官宦家中,名叫:‚蛛儿‛转眼间蛛儿16岁了,已经成了妩媚多姿的少女,楚楚动人。

一日,状元甘露金榜题名,皇帝设宴庆祝,来了许多的妙龄少女,包括蛛儿,长风公主。

状元郎在此大献才艺,在场少女无一不被他折服。

但是蛛儿一点没有紧张,认为这是佛祖赐给他的姻缘。

一日蛛儿随同其母上香拜佛,偶遇甘露。

蛛儿便和甘露一同去走廊聊天,可是甘露对蛛儿似乎无一点爱意。

蛛儿对甘露说:‚你可曾记得16年前的圆音寺蜘蛛网上的事情?‛甘露很惊讶地说:‚蛛儿你很漂亮,也讨人喜欢,但是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吧。

‛说着,蛛儿便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既然是佛祖安排的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起那件事。

‛几天后,皇帝下诏,命甘露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

蛛儿大怒,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芝草,急忙赶来对蛛儿说:‚如果你死了,我也活不了。

‛说着就拿起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此时,佛祖来了,对蛛儿说:‚你可曾想过,甘露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长风公主(风),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

禅门公案:夺人、夺境、齐夺、不夺。

禅门公案:夺人、夺境、齐夺、不夺。

禅门公案:夺人、夺境、齐夺、不夺。

禅门公案中有很多禅话,其义理大多围绕“人”和“境”展开:
我们(人)和外境,都是一心中的缘合之物,
我们着迷于自我,迷于内外之境的感受,
禅师们一眼就能看出我们的错处,
他们通过夺人、夺境、齐夺、不夺四方面,破我们的执着,
以契入人境合一、不即人、不即境之佛境中道。

“夺”意为遣除,指运用禅机消除人、境等对象的实有性。

夺人不夺境:
庞居士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我们能忘掉肉体,无身无心无念,这样就是佛境了。

老子讲:吾有大患为吾有身。

这也是告诉我们要无身空行,要不执着人位,要视外境为一体,要会万物为自己。

夺境不夺人:
我们应将一切内外诸境觉知,悉观为空寂,悉视为梦中事水中月镜中像,只存一心一念一性,孤标独立。

古人云:不与万物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着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
这也是要我们看清楚觉知,以觉为体,认觉体不着用,安住于一心之人位。

人境两俱夺:
就是要做到内外、人境、能所俱寂;
我们的一心一性无体无形无方所,
我们应入无为才对,
“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也是告诉我们要入无位之法性,不应着人与境。

人境俱不夺:
就是要做到心住心位,境住境位,能所两清,能所互成;
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趣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各不相知。

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有的禅师讲: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
这些都是在描述人境融合、不分能所的境界。

禅门公案集锦

禅门公案集锦

禅门公案集锦禅门公案集锦是禅宗经典之一,记录了禅宗祖师们用生动且深入浅出的方式与弟子们的对话及教诲。

这些公案不仅令人徜徉禅机,更能指引人们在修行中悟道。

公案一:无字人和浊水人有一次,一位学僧来到禅宗大师面前,恭敬地问道:“禅师,请问禅宗的真谛是什么?”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你看见过无字人吗?”学僧疑惑地摇摇头,禅师继续说道:“那你曾经见过浊水人吗?”学僧一时无言。

禅师解释道:“禅宗的真谛就是无字心,贪嗔痴等杂念如同浊水,只有洗净内心,静心观照,方能悟得禅宗的真谛。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禅宗的修行在于摆脱纷扰,洗净内心的杂念。

只有在无字心的状态下,才能真正领悟禅宗的真谛。

公案二:行凶者与长空一天,一名行凶者拔刀向禅宗大师追杀而来。

大师丝毫未动,悠然自得地望向行凶者。

行凶者惊讶地停住了脚步,不敢向禅师刺来。

大师淡然一笑,对行凶者说:“你为什么要行凶?”行凶者尴尬地放下了刀,低声说:“我想得到真正的解脱。

”禅师转身拍拍行凶者的肩膀,宽慰道:“解脱并非通过行凶得来,只有通过开阔心胸,迈向长空,方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内心平静远胜于愤怒和恐惧。

只有敞开心扉,追求内心的宽广,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公案三:迷船与明灯一位迷船的船长遇到了一个汹涌的大风暴,恐惧万分之际,他来到禅宗大师面前,请求大师给予指导。

禅师看着船长,轻轻地点了一盏明灯。

船长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中,时常会遭遇风雨般的困惑与挫折。

而明灯就在我们内心照耀,指引我们的方向。

只要我们心存正念,守住内心的明灯,便能在困境中寻得解脱和前行的方向。

禅门公案集锦中的故事,以简洁而深刻的对话,通过讲述禅宗大师的慧心和智慧,给予我们启示和指引。

它们告诉我们禅修并非抽离世俗生活,而是要在平凡的日常中体悟生命的真谛。

只有通过内心的净化、平静与开放,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解脱和自由。

不论遭遇何种艰难困境,禅宗公案集锦总能为我们指引出一条明亮的道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快乐。

禅门公案

禅门公案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阎王爷可是人的老朋友,
说不定那天就来接你走,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以无常观破除对世间恩爱的执着)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若还是忘不掉,剪不断、理还乱,
就想她是阿弥陀佛本尊吧,是来对你的修行做考验,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以本尊观破我相、人相、众生相)
其实,问题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你的心,心被困了,怎么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呢?禅师大喝一声,令陆大夫的心思得到解脱,心脱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就出来了。
迷失在问题当中,迷失在各种利害关系当中,无论你作出哪一个选择,都是错的。而当你的心走出迷阵,心底清澈时,无论你作出哪一个选择,都是对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如何选择,而在于你的心。”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道: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一切幸福实无自性、如梦如幻,失是空、得亦空,
一切痛苦本无实有,有所感受出自将其实执为有,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以空观、中观破实执之想)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既然她不愿或不能与你再相处,
那就衷心祝福她吧,祝愿她走上快乐幸福的阳关路!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以慈悲心破嫉妒心、怨恨心、报复心)
忘掉魂鬼,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以不净观破贪心痴念)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相逢别离皆前缘注定,

几则禅宗公案,几句智慧禅语

几则禅宗公案,几句智慧禅语

⼏则禅宗公案,⼏句智慧禅语作者:⼈⼈6分⼆祖得法12⽉9⽇夜,天下⼤雪,神光为了向达摩求法,⼀直站在达摩⾯壁的洞外,⼀动不动,雪积已过膝部。

尊者被神光的执着所感动,问⽈:你⼀直站在雪中,究竟有什么⼼愿?神光⽈:但愿师⽗打开⽢露之门拯救众⽣,请教我佛法吧!祖⽈:诸佛为求⽆上的司道,不惜花费⽆限时间去修⾏,你凭极⼩的决⼼来求⼤法,我想你是很难如愿的。

神光闻祖激励,便取利⼑,⾃断左臂,置于祖前。

祖⽈:诸佛为求佛法,不把⾝体当⾝体,不把⽣命当⽣命。

你断臂求法,也是⼀种很好的⾏为。

神光⽈: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诸佛法印,⾮从⼈得!神光⽈:我⼼未宁,请师为弟⼦安⼼。

祖⽈:你拿⼼来,我将为你安⼼。

神光⽈:我已经找了很久,可是找不出来。

祖⽈:假如你能找到的话,那⼜怎么算是你的⼼呢?祖⼜⽈:我已经给你安好了⼼,你现在明⽩吗?神光当下⼤悟⽈:诸法本空寂,因此菩萨才不动念,不动念才能登涅槃之岸。

达摩因此收神光为弟⼦,并替他改名为慧可。

谁缚汝?隋开皇⼗⼆年,有位沙弥,名道信,⼗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道信道:“⽆⼈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什么呢?不是多此⼀举吗)?”道信禅师闻⾔,当下⼤悟。

【禅理】⼈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在我们的内⼼。

束缚完全来⾃于我们⾃⼼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所来,去⽆所去,当下即空,不再被它们所转,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

内⼼不解脱,到哪⼉都不会⾃在的。

因此,解脱在⼼,不在外。

何谓禅?⼀条⼩鱼向⼤鱼问道:我常听⼈说起⼤海的事情,可是海是什么?⼤鱼:你的周围就是海啊?⼩鱼:可是我怎么看不到?⼤鱼:海在你⾥⾯,也在你外⾯,你⽣于海终归于海。

海包围着你,就像你⾃⼰的⾝体。

【我之拙见】就好像我看不到我⾃⼰⼀样,因为我便是我。

智慧向来不是看见的,不是创造的,它本来就在那⾥,除⾮⽤⼼感受,否则即使它近在眼前,我们也视⽽不见。

禅宗公案11则

禅宗公案11则

禅宗公案11则禅宗公案第一则一杯茶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禅宗公案第二则公开地爱二十名和尚和一个名叫慧春的尼姑,一起在某位禅师会下习禅。

慧春生得非常漂亮,虽然剃了头发,穿上了朴素的法衣,仍颇有姿色。

有几名和尚暗恋着她,其中有一个写了一封情书给她,要求来一次私下的约会。

慧春没有理他。

第二天,禅师上堂对众说法,说罢之后,慧春起立对写信给她的和尚说,“如果你真的那样爱我的话,现在就来拥抱我吗?”禅宗公案第三则一尊佛在明治时代的东京,住着两位性情相对的导师:一为真言宗的上师云升,谨守佛戒,丝毫不犯;不但从不饮酒,而且过午不食。

另一位为禅宗的坦山,身为帝国大学的哲学教授,从不遵守戒规;要吃便吃,要睡便睡,而且不分早晚。

一天,云升造访坦山,后者正在喝酒。

身为佛教徒,照理应该是滴酒不沾的。

“哎,兄弟,”坦山迎道,“要不要来上一杯?”“我从来不喝!”云升严肃地叫道。

“连酒都不喝的人不是人,”坦山说道。

“你因为我不沉湎于毒液而故意骂我不是人!”云升气愤地叫道,“请问:我不是人是什么呢!”“是一尊佛,”坦山答道。

禅宗公案第四则泥泞路上某次,坦山与一道友走上一条泥浆路,此时,天上仍在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女郎,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的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女郎抱过了泥路。

道友一直闷声不响,直到天黑挂单寄宿,才按捺不住地对坦山说:“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那是很危险的。

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么?”禅宗公案第五则一个寓言佛佗在一部经中说了如下寓言:一个人途经荒野,碰到了一只老虎,于是他拚命逃跑,老虎紧追不舍。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与故事90则!深刻启发!果断收藏!2015-02-25 天徽神秘空间禅宗公案,为史载佛教祖师、禅宗大德在接引参禅者时所作问答,或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动作,以资判定迷悟的准绳。

古籍中载有禅宗公案一千七百则左右,常用四五百则左右。

常读公案,有助启迪心智,脱迷顿悟。

——纯道题记禅宗公案与故事,根据大量历史流传下来的禅宗公案和史料,撷取其中重要和著名片段而重新编写,尽可能使语言通俗化,每一则更加上“启示”录,帮助现代人理解公案和故事中释放出来的内涵。

1、大士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婺州有位傅大士,人称“善慧菩萨”,经常到南京城里卖鱼以谋生。

有一次,梁武帝请名僧志公讲《金刚经》,志公说自己不会讲,市井中有位卖鱼的傅大士善讲解此经。

武帝便召傅大士到禁中。

大士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一拍,便扬长而去。

武帝愕然。

志公问:“陛下,您明白了吗?”武帝说:“明白什么?”志公说:“大士已经讲完了。

”启示:禅不可说,一说便有偏差。

无法可说,就是说法。

2、身居险地唐代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山的大松树上搭窝棚居住,人称“鸟窠和尚”。

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山拜访,说:“禅师住这么高,摇摇晃晃,危险啊。

”禅师答:“我看大人您比我更危险。

”白居易不解:“我身为地方大员,镇守一方,有什么危险?”禅师开示道:“身陷尘事纷争,耗费心力而无法停息,如同每天在薪火上烧烤,怎会不危险呢?”启示:身居险境而思安慎行,危而不危也;心耽安乐而不知其危,安而不安矣。

3、大耳觅心印度僧人大耳号称有“他心通”,能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

唐肃宗于是让国师慧忠去试试真假。

慧忠闭上眼,面带微笑:“你看老僧我心在何处?”“国师童心重,西川看龙舟。

”慧忠心念一转:“现在呢?”“溪边山林下,国师戏群猴。

”慧忠于是将心念全部收起,进入心无外物的禅定境界。

大耳遍寻天上地下都不见,满头大汗,不知所措。

慧忠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你到哪里去找呢?”启示:心定无迹,心动有踪;只要心中有杂念,别人就能发现。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1、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2、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禅宗公案文言文版

禅宗公案文言文版

禅宗公案文言文版1. [求翻译] 古文佛教经典这是一则禅门公案,所用非古文,而是当时的大白话,古人说话也都是白话文,但和今天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依个人理解大致说明一下:一天,院主(【(职位)又名寺主。

禅家监事之旧名也,今之监事,古称院主或寺主。

院主之名,以住持之称号既滥,故改为监事云(住寺为一山之主)。

释氏要览下曰:‘监寺会要云:监者总领之称,所以不称寺院主者,盖推尊长老。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请师(根据后文云岩禅师的出现,此应为百丈怀海禅师)上大堂。

僧众们刚刚聚集。

怀海禅师(沉默)良久便回到了方丈室把门关好。

院主追逐在他后面说:和尚(指怀海禅师)答应某甲(这里应该是院主自称)上大堂(讲法),为什么却回到了方丈室。

禅师说:院主啊,讲经(或精通经文)的有经师,讲论(或精通论著)的有论师,讲戒律(或精通戒律)的律师。

又怎么能怪得我老僧人(不讲法呢)。

怀海禅师问云岩禅师:做什么呢。

云岩说:担屎(个人理解为“挑粪”,可能不对)。

怀海说:那个[渐/耳](此字上渐下耳,这里念ni,第三声,语气词,相当于“呢”。

就是“那个呢”)?【注:“那个”暗指佛性,佛门禅宗有“说佛一字漱口三天”之说,就是怕人执着在语言文字上,所以禅堂很少佛像,祖师们也很少说“佛”一类的词。

】云岩说:在。

【我的佛性在啊。

】怀海说:你(这么)来来去去为的是谁?【你这么生生死死或是指修行到头来为的是谁啊?】云岩说:替他(“他”应指佛性)东西。

【此句我不甚解,见谅。

】怀海说:为何不叫上他一快行动(或一快走)呢?云岩说:和尚你不要诽谤他。

【佛性无形无相,非关语言文字,不可宣说,又何谈一起伴行呢?有的话岂不又着在形象上?】怀海说:不配合(或融洽)那怎么道来?【此句不甚解。

】云岩说:此话怎讲?怀海说:(你)还曾担负着(他)吗?【你还在担负着佛性这个东西吗?】怀海禅师坐位下手有个僧人问:兀兀地(1.高耸的样子,不符合。

2.静止的样子。

3.昏昏沉沉的样子。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和故事是禅宗佛教中常被引用的教材。

它们以简短的形式呈现了禅宗大师们的思想和教导,对修行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经典的禅宗公案和故事,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1. 问禅和尚:“如何才能成佛?”禅师回答:“日常心即是佛。

”2. 有人问禅师:“真理在哪里?”禅师回答:“心即是真理。

”3. 学僧问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饭时吃饭,行时行路,睡时睡觉。

”4. 某学生问禅师:“如何见性?”禅师回答:“砍断头颅,看见性即可。

”5. 一个学生问禅师:“如何了解自己?”禅师说:“看镜子,就能认识自己。

”6. 有人问禅师:“如何超越烦恼?”禅师回答:“不要去执着于它。

”7. 学僧问禅师:“如何断除妄想?”禅师答道:“将妄想当作妄想看待,自然会破除。

”8. 一个学生问禅师:“如何消除贪婪?”禅师回答:“放下执着,贪婪自然会消失。

”9. 某学生问禅师:“如何安住于当下?”禅师回答:“将注意力专注于此刻正在做的事情。

”10. 有人问禅师:“如何超越生死?”禅师回答:“了解生死是虚幻的,自然会超越它。

”11. 学僧问禅师:“如何做到无欲无求?”禅师回答:“直接体验当下的满足,就不再有追求。

”12. 某学生问禅师:“如何摆脱痛苦?”禅师说:“接受痛苦,成为它的观察者,痛苦就会逐渐解脱。

”13. 一个学生问禅师:“如何修习禅定?”禅师回答:“不要去思考,专注于呼吸和身体的感受。

”14. 有人问禅师:“如何培养慈悲心?”禅师回答:“体验到自己的痛苦,就能理解他人的痛苦。

”15. 学僧问禅师:“如何修行持戒?”禅师答道:“发现自己对某些行为有执着时,就要避免它。

”16. 某学生问禅师:“如何不被外物所扰?”禅师回答:“意识到外物的变化无常,就不会被它所影响。

”17. 一个学生问禅师:“如何透彻理解空性?”禅师说:“放下执着,意识到一切都是空的。

”18. 有人问禅师:“如何提升智慧?”禅师回答:“思想的停止就是智慧的开启。

禅门公案:破灶堕和尚

禅门公案:破灶堕和尚

禅门公案:破灶堕和尚禅宗故事觉悟之路有一个“灵性”附在一个破灶上,以灶为身,使灶显灵。

于是有很多人祭祀它、供它、求它解决疑难。

这个灵性贪图人的供养,而且好食血腥之物,也就随乡人的愿而大显神通。

顿时,一传十、十传百,乡人都杀牛宰羊供养这个破灶。

有位禅师(慧安国师的弟子)恰好路过此地,看乡人如此愚痴,而这灵性欲望如此炽盛,不惜杀生害命,太不象话了!于是,他油然生起大悲心,要度化这个附灶的灵性。

他拿起禅杖,在灶上敲了三下,说道:“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其意是告诫这个灵性,你本性是遍一切处、妙用无边的,可你却拘着在这个泥水砖瓦合成的破灶上,受人供养,杀生害命,看似享受,实是造业,将来定会受报无穷。

问它“灵从何起”?即是点醒它,灵不在砖瓦的灶上,而在你的佛性中,趁现在无色身之累,赶快回光返照,认识佛性,即能遍一切处,自在逍遥而无往不利矣。

禅师又敲了三下,这个灶就一下子倒塌了。

灵性现一俊俏男子身,给禅师顶礼,感谢说:“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

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

”由此,禅师得名为“破灶堕”和尚。

一切精灵都能附在草木砖瓦上而显灵,就象我们这个妄心纳在肉身里面,但只能遍这个肉身,而不能遍其它的地方。

因为执着了这个身体是我,却不知身外的一切都是我,这是多么愚昧无知呵!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 山河大地尽是法王身。

佛性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只因我们妄想执着之故,不知道佛性遍一切处,只晓得这个肉身。

这不是太可惜了吗?更多内容:高僧选择接班人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自在是一种心境悟者的世界一念通三世开悟方能知福慧共修佛前长明灯又名续明灯,或无尽灯,即佛前日夜常明的灯。

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

《禅门公案趣读100篇》4则

《禅门公案趣读100篇》4则

《禅门 公案趣读 100篇》内容简介禅是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儒道玄学文化结合后,在唐代形成的一种对世界影响深远的宗教哲学思想,并且渗透到自此而后的国人及日本等国家地区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这一流传千年而至今不衰的东方智慧文化现象,她的基本传播和存在方式,就是以历代禅门公案的形式实现的。

本书将选取100篇中国及日本等国家地区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而富有寓意的禅门公案故事,采取风趣易懂的现代语言叙述方式,针对当代人的思想和生活内容进行解读。

画饼成禅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四处游走、参禅问道,但又很是自负的云水僧,听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就想和其辩论禅法,论论高低。

这很像武林江湖中的所谓高手,听说哪里有个练家子,就按耐不住,千方百计的想去比试一番,用来证明自己才是天下第一。

他于是来到了无相禅师住持的成都大慈寺。

适逢无相禅师外出,一位侍者小沙弥就出来接待了他,说:禅师不在,您有么事就告诉我吧,我可以代劳的。

云水僧道:你年纪这么小,能懂得什么啊,竟敢说可以代劳?侍者嘻嘻一笑:年龄虽小,智慧不一定就小喔!云水僧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不能以貌以人年龄来判断人的修为智慧么。

于是,他就对着侍者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

侍者不慌不忙的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

云水僧又伸出一根指头。

侍者就伸出五根指头。

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

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抹了一下。

云水僧于是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后,掉头就走。

云水僧心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

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已经受持五戒。

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怎样?他指指眼睛说三界都在眼里。

一个侍者尚且禅法如此了得,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呢。

还是走吧,不要等禅师回来自讨没趣。

晚间,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说: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

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

禅门公案:立地成佛

禅门公案:立地成佛

禅门公案:立地成佛无德禅师,教徒非常严格,在他座下,有一位沙弥在走夜路时,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

无德禅师知道了以后,就非常严厉地教训道:“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这是犯了杀生根本大戒,为免业报轮回,你应该到后山跳下悬崖去舍身谢罪吧!”沙弥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这才知道闯下大祸,只好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地走到悬崖,预备殉身谢罪,但往下一看,唉哟!峭壁悬崖,只要往下一跳,立刻粉身碎骨,此时命在须臾,沙弥心想:跳下去,必死无疑;不跳呢,违背师父的指示,这可怎么办呢?沙弥左思右想,真是进退为难,忍不住掩面痛哭了起来。

就在他哭得伤心的时候,有一个杀猪的屠夫刚巧经过此山,看到沙弥跪在路旁哀哀痛哭,便上前问道:“小师父!你为什么在此哭得如此伤心?”沙弥回答道:“我踏死一只青蛙,师父要我跳崖自杀,忏悔谢罪!”屠夫一听,顿时悲从中来,悔恨万分道:“小师父啊!你不过无心踏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崖才能消业。

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满手血腥,这罪过岂不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多重。

唉!小师父呀!你不要跳崖自杀,让我跳吧!让我来代你谢罪赴死!”屠夫一念忏悔心起,就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正当他随风飞坠,眼见就要命丧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典故,大概即源于此!罪业,在佛法里不是严重的问题,所谓严重,是造了罪孽不肯忏悔!忏悔的法水可以洗净一切罪业!即是受戒的人,不怕犯戒,只怕不悔,因为破戒不重,破见才严重哩!更多内容:微笑人生最美丽照顾心念就是修行明心见性不等于成佛开悟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大碰撞行禅——你会和佛陀一样的走路!这六种行为会让你失去尊严一个大学生的禅修体验看完后我想静静福慧共修2016年龙树菩萨圣诞供灯共修农历七月廿四(2016年8月26日)是龙树菩萨圣诞日。

龙树菩萨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公认他是释迦牟尼之后,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论师。

禅门公案:破对立!

禅门公案:破对立!

禅门公案:破对立!《指月录》中的公案,很多是破我们的世俗对立,无对立时即是自性呈现。

《坛经》“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六祖在《坛经》中最后总结说,禅宗的说法论法,应离世俗的两边对立,离对立才是自性。

我们开悟后,与人说法,出语时,应行中道,两边都要顾及到,要破对方偏一边的思想,来和去、出和没都是相因相成的,要尽除其两边之执,要入自性的无所住无所着,而无去处。

六祖接着说,“若解用,即道贯一切法,出入即离两边。

自性动用,共人语言,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

”----善用佛法,就是要善用自性。

自性特点是,于外要离相,于内要离空,要离对立。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答;问无,将有对。

、、、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假如有人问你佛法之义,问有时应答无,因为对立执有偏有,不识自性,相反,说到佛法之无处时,对方是落空了,偏着本体之空,就应破其偏空,应将体之妙用、以有对治之。

应行中道才是佛性。

例一:《坛经》中“〈玄觉禅师得到六祖印证后〉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六祖再次考验他:你这样来来去去,急着要回家,是不是太快了?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玄觉答,来去是世俗之现象,我之自性如如不动,哪里有来去!动和不动是对立。

例二:赵州禅师语录问:“入法界来,还知有也无?”----对方存有个我。

有个“入字”,就是存有个我入。

(禅师)师云:“谁入法界?”----禅师破之,谁?哪个我?学云:“与么即入法界不知去也?”----求学之人迷惘了,没有个我,那空空如也,连法界现象也不知?刚落有个我知,现在又落空无处上了!师云:“不是寒灰死木,花锦成现百种有。

”----禅师又破之,你又偏一边了,寒灰死木那样的无知不是自性,应如春天到了,作用不断:花锦成现百种有!学云:“莫是入法界处用也无?”----求学之人还是听不懂,不知道刚才的“寒灰死木,花锦成现”就是起大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门公案集锦(之三)
22、三件古董
摘要: 禅,不是哲学,不是理论,不是只供给谈论。

禅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禅是本心,是超越的本心;禅是自然,是古今一样的自然。

把真我融和在智能与慈悲里,那就是禅了。

一休禅师的弟子足利将军,请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并将其所珍藏的古董一件件地拿出来展示,且频频问一休禅师的看法。

禅师回答道:“太好了!为了增添你这些古董的光彩,我也有三件古董,一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石块,二是历朝忠心大臣吃饭的饭碗,三是高僧用的万年拐杖,如果你也收藏在一起就好了。

”
将军欢喜不已地说:“谢谢禅师,要多少钱一件?”
一休道:“不用谢,每件物品只要一千两银子。

”
将军虽然心疼,因为觉得这三件古董价值很高,所以花了三千两银子把它买下,并叫侍从随着一休禅师前去取回古
一休回到寺中,就对弟子说:“把在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拿来,还有餵狗食的饭碗,以及自己花了十钱银子买的那根拐杖,给来人带回去吧!”
将军的侍从将这三件东西拿回去呈给主人,并说明其来处,将军非常生气地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

一休和言悦色地开示道:“目前正是饥荒时候,每户人家三餐不继,将军却还有心思在欣赏古董?所以我将你的三千两银子拿
去救济贫民,替你做功德,其价值终身受用不尽,比古董更宝贵了。

”
将军除惭愧外,更深深佩服禅师的智能与慈悲。

禅,不是哲学,不是理论,不是只供给谈论。

禅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禅是本心,是超越的本心;禅是自然,是古今一样的自然。

把真我融和在智能与慈悲里,那就是禅了。

23、放下什么?
摘要: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瓶花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

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24、一生万千
万粒生的。

“一生万法”、“万法归一
”,沩山禅师当然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但他要到黄昏后才说“米里有虫”。

在一座禅寺里,负责煮饭烧菜的典座,是非常受到尊重的职务之一。

但要把这个职务做好,不仅要将饭菜煮出味道,尤其要爱惜米、菜、油、盐,不可糟蹋。

参学很多道场的石霜禅师在沩山禅师那里负责典座,管理米粮。

一天,他正在筛米时,住持沩山禅师来了,对他说:
“不可抛散米粒,因为那是施主布施的。

”
石霜答道:“一向不抛散。

”
沩山就看看四周,从地上拾起一粒米说:“你说不抛散,那么这一粒从哪里里来?”
石霜禅师默默无言,无话回答。

沩山禅师接着说:“莫轻这一粒,因为百千万粒从这一粒生。

”
石霜立刻把握机会,问道:“那这一粒从哪里里生出来的?”
沩山禅师却不回答,呵呵大笑地回方丈室去了,到了黄昏,禅师就出现在禅堂说道:“大家听着,米里有虫!”
生的。

“一生万法”、“万法归一”,沩山禅师当然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但他要到黄昏后才说
“米里有虫”。

这又更深一层的接触到“生而无生”的真理,从万物欣欣向荣里,再能回到不生不灭的真相中,“米里有虫”,还不够深思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