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1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生活的影响。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概括出我国四大区
2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
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3。

人教版地理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案及课后习题

人教版地理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案及课后习题

亚洲的地形与河流一、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点二、亚洲的主要地形区三、亚洲地形剖面图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由西向东,地势呈现“低—高—低”的变化。

四、亚洲的河流特征1.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亚洲地势高低悬殊,导致许多大河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2.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3.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①概念:亚洲有众多的内流河,最终消失在沙漠中或注入内陆湖泊。

②举例: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等。

亚洲的气候一、气候复杂多样1. 气候类型2. 成因3. 各地气候差异大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1. 分布:亚洲的九种气候类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大,几乎占亚洲的一半。

2. 成因: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内陆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

3. 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降水较多,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较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对比三、季风气候显著1. 分布: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面积最广、季风特点最为典型的地区。

2. 季风形成原因及规律:3. 影响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就较少。

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造成旱灾。

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常受季风的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

例题1 (福州中考)读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示意图(甲)和亚洲大陆80°E地形剖面示意图(乙),回答(1)~(2)题。

(1)亚洲地势特点是()A. 西部高,中部低B. 东部高,西部低C. 中部高,四周低D. 中部低,四周高(2)亚洲北部河流主要注入()A. 太平洋B. 北冰洋C. 印度洋D. 大西洋思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剖面图的正确判读。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案 新人教版

《亚洲的自然环境》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

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微视频《亚洲风光集锦》(背景音乐《亚洲雄风》)、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多媒体课件。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的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四大区域的划分和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自然环境如何影响生产和生活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四大区域的划分和自然环境特点,掌握不同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讨论问题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大区域的划分和自然环境特点,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难点:如何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影响的深层次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

2.图片:四大区域的典型自然环境图片。

3.实例:四大区域的典型生产和生活实例。

4.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四大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四大区域的划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四大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北方地区的寒冷、南方地区的湿润、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原等,并通过实例展示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精品教案(两节含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精品教案(两节含反思)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学习亚洲位置、范围的方法分析其他大洲的位置和范围特点教学难点:用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学会分析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二、讲授新知1.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在教室中的位置。

师引导提问:你在教室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左半部分还是右半部分?你在XX同学的什么方位?在XXX同学的什么方位?你在教室的第几排、第几列?小结:对于一个区域,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它——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2.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观察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复习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雄踞东方的大洲,这是它的半球位置。

3.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1)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2)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海陆位置。

4.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七年级地理下册6.2自然环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6.2自然环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亚洲自然环境》(第二课时)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要素,教材安排在学习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河流之后开始学习显然是因为亚洲气候的形成与位置范围以及地形有直接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亚洲的气候特点,又能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联系。

本节课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气候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结构分析』这节课教材主要通过地图与图片资料的呈现,以及一些突出亚洲的气候对人类活动、农业影响的资料个案,来分析亚洲的气候特点,从而突破重点。

我将亚洲气候的影响因素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利用“亚洲经纬度图”、“冬夏季风图”等几幅图和对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在系列探究活动中学会分析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尝试分析北美洲的气候特点。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有关世界的气候类型与分布的知识。

这一章以亚洲为案例认识亚洲的气候特点,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

七年级学生对生活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有生活体验和感受,但对其他地区的气候特点没有感受,为了让学生对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直观的感觉,设计由“世界园艺博览会”弓I出亚洲各地系列景观图片,学生由景观可联系相应地区气候的典型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图,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得出亚洲气候特点并简要分析成因。

掌握分析气候的方法(2 )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了解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点,联系家乡的实际思考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气候资料图,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北美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提高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我国的气候,加强学生防灾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1》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1》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1》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方面。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认识的重要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多媒体、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要素,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要素的概念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的美妙。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自然环境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自然环境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案例材料:选取典型的自然环境案例。

3.教学道具:地形、气候等模型。

4.作业布置:提前布置相关预习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自然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各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第六章第二节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二节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学习目标】1.运用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其气候的类型,运用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其主要气候的气候特征。

2.利用亚洲的河流分布图以及亚洲大河在世界中地位的表格进行分析亚洲河流的主要特征。

3.通过学习亚洲气候特征、河流的特征,理解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重难点】重点:季风气候及其特征、河流的分布特点难点:季风气候的成因【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读图指导、问题引领、重点点拨【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展示三幅平原的景观,分别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恒河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恒河平原强调它们都是平原,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三者景观有那么大的区别?教师转入新授:对,主要是三地气候有明显差异,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亚洲的气候和河流。

学生讨论,分析,交流。

学生预测性回答:西西伯利亚平原,冰雪分布广,地衣苔藓比较多东北平原,沼泽广布,有肥沃的黑土恒河平原:棕榈树分布较广,降水较多,一派热带风景。

原因是:气候不同;气温不同;降水不同等。

通过同是平原的景观不同,学生很容易得出景观不同的原因不是地形而是气候。

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1.运用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其气候的类型,运用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其主要气候的气候特征。

2.利用亚洲的河流分布图、亚洲大河在世界中地位的表格进行分析亚洲河流的主要特征。

学生看目标,领会本节课内容。

理解:读什么图查看气候类型?用什么图区分析特征?利用什么图进行分析河流特征?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会怎么样分析?更主动地学习。

问题导学【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导学】读图6-2-6中查找主要气候类型1.有哪些气候类型?世界上共有多少种气候类型?亚洲哪两种气候类型没有?2.从颜色上判断,哪种气候类型的面积最大?这种气候类型特点是什么?(提供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候)气候统计图-30-20-101020301357911月份气温100200300400500600(地理位置:60.3 °N, 102.3°E)降水量/mm推测为什么亚洲这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请从亚洲面积规模进行分析)3.分类练习:用笔把温带大陆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圈起来,让学生分类,把其中一个气候类型与其他气候类型分开,并说明分类依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学生对抽象的自然环境概念和复杂的自然环境构成要素的理解还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掌握自然环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的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自然环境的图片、视频和案例。

3.学生活动材料: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究的自然环境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展示地球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环境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民居特色、传统服饰等方面的影响。

-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运用地图和资料,加强读图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

-培养尊重不同地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具体影响。

-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区域的生产生活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复习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回顾各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

3.分析影响以农业生产为例,分别探讨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对其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旱地农业。

-南方地区的水田农业。

-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青藏地区的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自然环境对民居特色、传统服饰等的影响。

5.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和补充。

6.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其他方面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现象。

7.课堂总结总结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广泛影响。

8.布置作业撰写一篇短文,分析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积极的小组讨论,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但在讨论过程中,个别小组的组织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今后应更加注重小组合作的指导和监督。

对于一些复杂的影响关系,讲解还可以更深入细致。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自然环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具挂图、地形名称卡片课时 1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引入]问题抢答: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 (课题)[新课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2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2课时10页)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2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2课时10页)

教学设计艾亭镇中心校李颖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共2课时〕第一课时地势起伏大 ,长河众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 ,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 ,说明归纳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 ,学会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地形、河流的学习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住的大洲——亚洲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名称与分布;亚洲地势特点;主要河流名称与分布。

难点: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学习;动手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查阅有关亚洲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亚洲的地形 ,河流具体是什么情况呢?这节课 ,讲授新课:第二节自然环境课件展示:亚洲地形图,这是哪类地师:〔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读图方法〕 ,〔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 ,活泼气氛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喜马拉雅山及其主峰。

B 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 组: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 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朝鲜半岛、日本群岛。

E 组: 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日本海、白令海、黑海、红海、地中海。

【抢答】学生查图 ,讨论、抢答出各地地理位置 ,海拔。

【总结】答复较快 ,较好的小组及时表扬。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 ,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 ,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生:小结1、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 ,中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四周以平原 ,丘陵为主。

2、 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承转】地形剖面图最能直观的反映出一个地方地势的上下起伏 ,下面我们来看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课件展示〕 ,说说亚洲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6.2自然环境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6.2自然环境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6.2 自然环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6.2 自然环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6.2 自然环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自然环境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过程1、展示“亚洲地形图".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

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亚洲自然环境-教案及课后习题-word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亚洲自然环境-教案及课后习题-word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亚洲自然环境-教案及课后习题-word亚洲的地形与河流一、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点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

地势特点地势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

中部以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地势最为高峻,四周分布着较低的地形单元。

二、亚洲的主要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等。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等。

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三、亚洲地形剖面图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由西向东,地势呈现“低—高—低”的变化。

四、亚洲的河流特征1.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亚洲地势高低悬殊,导致许多大河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2.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河流流向特征注入海洋长江自西向东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太平洋黄河自西向东长度5 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太平洋湄公河自北向南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太平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结冰期较长北冰洋恒河自西向东位于亚洲南部,主要流经印度、孟加拉国印度洋印度河自北向南位于亚洲南部,主要流经巴基斯坦印度洋3.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①概念:亚洲有众多的内流河,最终消失在沙漠中或注入内陆湖泊。

②举例: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等。

亚洲的气候一、气候复杂多样1. 气候类型2. 成因3. 各地气候差异大地区气候类型特点景观北冰洋沿岸寒带气候终年严寒银装素裹、冰封千里东南部的马来群岛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常年皆夏,森林常绿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沙漠广布西部的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常绿硬叶林中部的青藏高原和高山地区高原山地气候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区景观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1. 分布:亚洲的九种气候类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大,几乎占亚洲的一半。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下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下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七下6.2.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水系、气候特点,初步学会简要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2.掌握归纳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二)综合思维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三)地理实践目标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归纳地形、气候、水系特点的一般方法,以及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关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二、重点和难点1.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亚洲地形、水系、气候的特点。

2.掌握归案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3.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教材设计思路在上一节学习认识大洲的位置和范围的基础上,本节深入学习认识大洲的自然环境。

任何一个大洲,由于范围广大,自然环境较为复杂;自然环境又包括多种自然要素。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设计并没有全面的讲述大洲的自然环境,而是突出了地形、水系和气候三大自然要素;延续本章的编写思路,叙述式课文分析亚洲,活动式课文研究北美洲;内容选择和组织突出归纳大洲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分析大洲各自然要素之间关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地图和其他图像资料是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主要工具,因此,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归纳亚洲地形、水系、气候的特点,体现三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节内容分为“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复杂的气候”两部分。

四、教学过程设计【讲授新课】忆一忆:世界总共有多少种气候,热带、温带、寒带各有几种?小组讨论回答:11种,热带4种、温带5种、寒带1种,还有高原山地气候。

教师归纳和承转:了解世界的气候类型后,还需要知道世界气候的空间分布。

找一找:找出下列序号代表的气候类型。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和承转:了解世界气候的名称和空间分布,为认识亚洲的气候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自然环境【课标解读】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内容分析】本节课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主要讲述亚洲的气候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与地形、河流相互关系,在设计时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得出亚洲气候的三个特征及其表现和简单成因,其中有意识地通过成因的分析使学生领会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即由亚洲的气候学习到非洲气候特征的分析,落实设计思想中体现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学情分析】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本课时(亚洲自然环境的第二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区域的气候内容,学生在上学期对于气候的概念、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直方图的判读方法、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都进行了学习,因此,有了学习亚洲气候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但由于这些内容是上学期所学,学生会有一定的遗忘;加上气候特征和成因比较抽象,所以学习中需要老师关注学生的基础、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控制教学难度和深度,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知识点和结论由学生通过老师引导后分析得出。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亚洲的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点亚洲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自然环境
【课标解读】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内容分析】本节课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主要讲述亚洲的气候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与地形、河流相互关系,在设计时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得出亚洲气候的三个特征及其表现和简单成因,其中有意识地通过成因的分析使学生领会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即由亚洲的气候学习到非洲气候特征的分析,落实设计思想中体现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学情分析】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本课时(亚洲自然环境的第二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区域的气候内容,学生在上学期对于气候的概念、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直方图的判读方法、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都进行了学习,因此,有了学习亚洲气候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但由于这些内容是上学期所学,学生会有一定的遗忘;加上气候特征和成因比较抽象,所以学习中需要老师关注学生的基础、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控制教学难度和深度,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知识点和结论由学生通过老师引导后分析得出。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亚洲的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点亚洲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既检查了知识,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同景观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二、复杂的气候
活动一: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步骤1──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教师布置任务:
(1)读教材第10页图6.13,找出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看看北纬30°附近地区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亚洲的纬度位置,看亚洲跨几个温度带。

(2)30°N附近的大陆东岸是什么气候类型,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呢?
(3)同纬度的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

学生回答预设:10°S~70°N。

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教师:可见热带的气候、温带的气候、寒带的气候在亚洲都可以找到。

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类型不同。

同样,地形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得出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步骤2──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
教师布置任务:
观察图6.14亚洲不同气候类型景观举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感性上认识亚洲气候的差异。

活动二:认识亚洲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教师布置任务
读教材第10页图6.13,找出亚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大?
教师小结:亚洲面积广大,内陆广大地区距海遥远,所以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认识亚洲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活动三:认识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步骤1──认识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表现与原因
教师布置任务:
(1)读教材第10页图6.13,找出亚洲有哪几种季风气候。

(2)分析亚洲的季风气候分布特点。

(3)提供“知识拓展”:亚洲的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阅读: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面和南面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所以形成了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

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

(4)提供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在教材第10页图6.13上,找出亚洲的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区。

(2)亚洲的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3)欣赏微课,加深对季风气候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季风气候形成原因的拓展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季风气候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步骤2──认识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
说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联系生活: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思考一下,这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
(2)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小结: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时对热量和水分的要求。

但夏季风有的年份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就不足,容易造成旱灾;有的年份来得早或退得晚,或是风力太强,雨水就过多,容易造成涝灾。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落实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要求。

通过分析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认识地理事物的两面性,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习惯。

活动三:拓展演练:认识北美洲气候的分布
教师布置任务:
读图6.15,认识北美洲气候的分布
(1)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指出北美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说出它的分布范围。

(2)了解北美洲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①找出北纬40°纬线,说出它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气候类型。

②找出西经80°经线,说出它自南向北依次穿过的气候类型。

(3)提供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在课本第12页图6.15上,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北美洲的地形可以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平原,东部低缓的高地。

西部山脉、中部平原分别对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北美洲气候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小结:从地势特征、地形特征、河流流向、河流分布特征、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特征等六个方面对比亚洲与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预设学生回答展示:
拓展延伸:运用学到的方法,读图分析并归纳出欧洲的地形特征和非洲的气候类型分布特征。

预设学生回答展示: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让学生梳理《亚洲的自然环境》知识,教师列表,学生自己回顾,这是对本节学习效果的反馈,也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技能的再拓展、再巩固。

七、教学反思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