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思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思索

一为什么展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古老文明式微与当代人的“精神缺钙”

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并以前为世

界文化和整个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其他文化无法企及的卓越贡献。公元前4世纪后,汉字就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国,成为通行

于这些国度的唯一公用文字以及国际交往的通用文字。随着汉字的流传,中国的典章制度及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亦传播于各国,

形成具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中国文化圈或东亚文化圈。[1]232事实上,中国文化对这些国家文化的影响至今仍然可见。此外,中国的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前对欧洲文化产生过长远影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曾

指出笛卡儿的以太旋涡学说与宋明关于气的学说惊人地相似,他把气

论称为前笛卡儿的笛卡儿哲学,并推测笛卡儿曾受到宋明哲学的影响。[2]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是在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他称赞孔子“卓然不以先知自诩,绝不认为自己受神的启示,

他根本不传播新的宗教,不求助于魔力”。伏尔泰还仿照元曲《赵氏

孤儿》编写了诗剧《中国孤儿》。[1]240-241另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正如马克

思所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

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

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

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3]遗憾的是,在日益世界化的今天,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渐式微。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地位显著攀升、国际影响

力持续扩大,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

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极不相称,

中国文化的输出相对落后,中外文化传播很不对等。随着经济社会的

发展及世界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加上报纸、广播、电影、

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文化界、艺术界、学术界

及社会各界,直至普通民众,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观点、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崇拜、追捧、向往、模仿到了

前所未有的水准。如国产影片对“好莱坞式”大片的跟风模仿日甚一日;文学、艺术创作中所谓的“后现代”、“先锋派”作品大肆泛滥;

学术研究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吃洋快餐、用外国名牌、买西式家具、

看欧美电影、听交响乐等等,不但成了时尚而且已经被人们当作现代

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而大加追捧。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世界化

规则面前,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

化焦虑症候,从而盲目操作,甚至削足适履,误入他人的文化藩篱,

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而强势文化容易同化并影响弱势文化的发展,

甚至连强势文化衍生的流行文化也比弱势文化更容易受人青睐。弱势

一方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一种现代的、发达的、时髦的东西。而人

们在享用其方便、快捷、实用的同时,也伴有价值判断的认同,其背后,实际上是弱势对强势的响应和臣服。由此而一味的妄自菲薄、随

波逐流,将会在急切的文化焦虑中乱了自己的阵脚。[4]外来文化在

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中国文化。在对光怪陆离、眼花缭乱

的外来文化的追捧中,人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渐行渐远。正

如有论者指出的:“我们的社会的确创造了经济奇迹,人们的财富和

生活的确有了大幅度提升,文化、娱乐、消遣方式的确丰富多彩极了。但是,在这些物质的背后,心灵深处却是虚无的,这种虚无蔓延到人

们精神的各个层面:个人的信仰、个体的私德与公德、怜悯之心、公

民精神,等等。人们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整个社会所以弥漫着一种普

遍的焦虑症。”[5]这正是因为缺少文化自信导致民族精神不振的表现。一个缺少文化自信的民族必然是精神乏力的民族,一个精神乏力

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世界化的今天,具有5000年悠久历

史和深厚积淀的中国文化遭遇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导致当代中国人

普遍性的“精神缺钙”。所以,我们“理应保持自己的文化定力,坚

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以丰厚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文化底蕴,展示

无可替代的文化魅力。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必须用自己气大

道正的文化产品去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二向世界传播什么:“第三极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第三极文化”命名的理论基础“第三极文化”是我们因理应今

世界文化格局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和理论设想。地理学上用南极、北极、“第三极”(指青藏高原)指代地球上在地理位置上最具特点的三

个地方,这三个地方的特点分别是最南、最北、最高。在这里,“极”有两层含义。一层指在某一个范畴内部最为突出、最为典型、最有代

表性,如南极在“南”这个范畴中最为突出,“南”的特点达到了极致。北极、“第三极”同样如此。“极”的另一层含义,指在一个范

畴内部最为突出之外,在更宽阔的视阈和背景下,与其他范畴相比较

具有非常鲜明和独立的个性、品质和特点。南极、北极、“第三极”,是各自范畴内的“极”,每一极自身最突出的特点(最南、最北、最高)都是其他“极”所不具备的。也就是说,同其他“极”相比较,每一“极”都有其独立、鲜明的个性、品质和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三

极”(今后或许会发现更多的“极”)并行不悖、相映成趣,一起成为

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我们正是在这两层含义上借用“第

三极”的概念,提出“第三极文化”的理论设想。“第三极文化”的

第一层含义是指首先要在中国文化自身系统内部进一步梳理、总结、

继承和发扬其最为突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成

为中国文化自身范畴内的“极”。这个“极”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

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确立、巩固并为人们普遍认同、自觉

遵守、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和基于这些核心价值所生成和建构的民族

精神。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品格

和道德追求;“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和道义担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的宇宙观、人生观;“兼相爱、交相利”,“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文追求等。“第三极文化”的第二层含

义指,在梳理、总结、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中最为突出、最具特色、

最有代表性的内容基础上,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