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环境整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环境整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十年来村庄整治的主要做法入手,着重介绍了“景中村”环境整治的创新模式和成效,并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建议。为国内风景名胜区和村庄交错区域的环境整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风景区村庄环境整治
1.“景中村”定义与概况
1.1“景中村”定义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是指在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主要指托管的西湖街道48平方公里界限的村庄、农居点、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因周围处于公园、景点或风景山林等围合之中而得名。
1.2“景中村”概况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包括龙井、梅家坞、满觉陇、茅家埠、双峰、翁家山、杨梅岭、梵村、九溪等9个行政村,灵隐、净寺、金沙港、栖霞岭、九溪、三台山等6个社区,南山、金沙、灵隐等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辖区常住人口21882人,其中农业人口5642人。
2.“景中村”环境整治的缘起和主要工作内容
2.1“景中村”环境整治的缘起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秀丽清雅的自然景观和璀璨丰蕴的人文景观而名闻中外。风景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拥有近百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对外开放的景点近100处,年均接待国内游客2200多万人次,入境游客100余万人次。2002年三区体制调整后,景区范围内的西湖街道、社区和村成建制划归名胜区托管,共有9个村、6个社区以及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近3800户农户,农民人口5606人,农村面积占景区面积70%以上。
“景中村”环境整治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环境卫生脏乱差,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因缺乏系统、完整的规划设计,导致农居点无序发展,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无证经营和沿街拉客现象时有出现;各类管线杂乱架空,污水随处排放,农民住宅的建设维修建筑风格杂乱,西湖山地民居的文化特质已面临湮灭危机。同时,盲目建设也造成了对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这不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的意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且不利于西湖风景区的资源保护,影响了农村自身和名胜区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2景中村”环境整治主要工作内容
根据中央、省、市对风景区保护和农村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我们以连续10年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省、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从发展思路、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积极开展“景中村”环境整治,明确农居整治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拆违清障、建筑立面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实施“上改下”、沟通农居点内道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住质量、保护挖掘散落的历史文化古迹等。
3.“景中村”环境整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3.1科学规划,统一部署。
景中村整治以规划方案为龙头,尊重景区农民对规划的参与权、知情权和选择权。从规划方案理念的形成,规划方案的初稿,修改稿到规划的正式定稿,均广泛听取景区农村居民的意见,多次将农村整治规划以展板的形式,到景区农村展示,征求意见。规划方案按照正常审批程序进行报批,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多次邀请风景园林、规划建设、文物保护及生态环境等方面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查和把关,在通过市级职能部门审查及市政府核准后实施整治工程。反复论证的过程,不仅使整治方案日臻完善,也使整治方案更贴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通过村民至始至终的参与,使景区农民了解整治的内容和目的,进而也使村民从心里支持和拥护村庄整治,并在规划指导下顺利完成村庄整治。
3.2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名胜区农村地处西湖风景区的核心位置,是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杭州其他城区的“城中村”,同时各村之间又具有明显的共性和个性。我们认识到要真正建设好景区的新农村,必须突出保护和整治,必须与自身个性和特色相结合,与景区环境和主题相融合,与景区整体发展相接轨。为此,我们在整治中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合理布局,尽可能采取就地整治、保留原貌的方式,不搞大拆大建。如在对梅家坞村整治中,依山就势布局,保护茶园和传统村落风貌,展现了较为完整的茶文化习俗和自然淳朴的茶乡特色;在龙井村整治中,针对该村是西湖龙井茶的原产地、村内古迹遗存及古民居众多的特点,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山涧溪流、保护传统民居、突出文化内涵,体现了西湖山地茶村的人文和自然风貌;由于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汁原味、生态优先”的原则,整治后的各村虽处于城市和风景区核心区域之中,却仍保留了各自较完整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乡村自然风光,形成了各具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景中村”,成为杭州休闲旅游的新亮点,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实惠。
3.3民办公助,创新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对此,在市委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名胜区的农居点整治逐步走出了一条“民办公助”的新路子。自2004年始,农居整治已由全额拨款改为采用政府、集体和个人三者共同出资的办法。这其中,需要
公助的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制订规划。近几年实施的“景中村”整治,所有方案规划都由政府出资,通过深入调研经专家论证和征求市民意见后,再予以实施。其次是完善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由政府投入资金。村民整治房子则采用以奖代拨方式,以村集体和村民出资为主,政府适当奖励。其三是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解决实施中的实际问题。民办则是农村和村民做到“四个自我”:自我筹资,发挥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自身的作用来解决资金问题;自我实施,由村民按规划实施,不搞包办代替;自我经营,建成以后农民自己经营;自我管理,由村民自己管理,实现村民自治,真正体现民办。
3.4以民为本,自愿整治。
除了采取民办公助的创新手段之外,在整治政策方面,我们还突出依法整治、自愿整治的原则,实施奖励制度,鼓励农户积极配合整治。
村庄要实行整治,首先需要向街道申请报名,根据村民申报的积极性,由街道择优选取首先整治的单位。凡列入整治工程规划范围内应进行立面整治的农户,要求积极主动拆除违章,采取自愿报名、自筹资金、自寻施工单位,并按照要求签订整治协议,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协议、施工图纸,一户一方案,并按规定时间内完成立面整治。经验收评分小组评分,以得分多少实行奖励,奖励额度按确权合法建筑面积给予奖励。同时限定奖励资格如下:凡在规定时间内未拆除应拆旧房、违法建筑的,不予奖励;未在规定时间内开工建设的,不愿参加组团,统建的;未按照协议、未按照设计方案图纸施工的都没有奖励资格。对于各户验收评分结果及奖励结果均在在农居点进行公示。对列入整治范围,应整治但不愿整治的住户,今后不得审批维修,同时拆除违章建筑,不予保留暂保的20㎡炒茶用房。
3.5改善环境,加强管理。
按照景区总体规划,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文化、造福于民的原则,自2003年以来先后对景区内双峰、三台山、茅家埠、金沙港、梵村、梅家坞、龙井、满觉陇等农村进行综合保护和整治,风景区农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对村庄实行整治的同时,注重改善农村周边的景区环境,实行截污纳管,对电力、电信等杆线实施“上改下”,较大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基本做到了“村庄整洁”。此外,注意结合景区特色,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在村庄内部和周边恢复、整治100多个景区(点),这些新增的景点和环湖原来收费公园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这一重大的举措取消了景区和农村之间的分界线,使景区农村和西湖风景区真正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景中村”成为了一道名副其实的风景线。
3.6创新产业,发展经济。
越来越美的环境,给景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动力。根据风景区的特点,我们围绕休闲旅游这一主题,重点做好西湖龙井茶的文章。一是加强西湖龙井茶品牌保护和茶科技推广应用。二是创新思路,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