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环境整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例谈景区内村庄环境整治设计
例谈景区内村庄环境整治设计随着我市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奋斗目标和城市品牌的确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村庄整治已经将村落融入了自然环境之中,每一次整治的成功都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周边环境。
梅家坞融绵绵青山、潺潺溪涧、蓬勃茶园、古朴民居于一体,展现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特色街;灵隐景区农居作为佛教文化保护区的一部分,体现的是历史文化内涵、历史的连续和发展;龙井村作为龙井茶文化景区的核心部分,展现的是一个具有茶乡特色的西湖山地自然村落;而湖西农居展现的是古朴含蓄、厚重大方的江南水乡农居的韵味。
根据杭州市政府“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总体要求,以“环境整治、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为目标,我们对净寺南山区块实施全面整治设计。
1.“景中村”净寺南山区块环境现状分析此次净寺南山区块环境整治共有四个区块:玉皇山路沿街、观音洞、阔石板和莲花峰农居点。
红线范围内整治面积约741573平方米。
玉皇山路是西湖景区的一条主要交通要道,来往车辆较多,道路通行情况较好。
但是部分路段的绿化档次不高,缺乏层次和特色,而且存在一些零星的破旧农居和违章构筑物,影响整体景观环境。
观音洞、阔石板、莲花峰等农居点位于玉皇山和九曜山麓,农居建筑大多由居民自发依山而建,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建筑组团布局凌乱、道路交错,交通不便。
房前屋后居民私自搭建的违章建筑随处可见,侵占了大量的宅间绿地,致使农居内部环境十分恶劣。
从整体环境氛围上来看,各农居区块的现状又有所不同:莲花峰农居曾进行过局部改造,所以沿街立面较新;观音洞农居多分布于山脚的林中空地,主房间距较大,宅间道路多采用石板,周边环境较为自然和野趣,平时除了村民外,少有游人涉足;而阔石板农居由于靠近南山路和长桥公园,村落开放度较高,城市化氛围也相对较浓,人口众多、建筑密集。
此外,在各农居点内还零星分布着一批名木古树和高大的乡土乔木,部分地段这些乔木长势良好,甚至有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植物群落,但是也有一些由于乱搭乱建生长空间不断地被挤占和破坏,它们的正常生长已经受到了威胁,且现有观感档次不高。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优化对策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优化对策摘要:三2011年6月24日,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国内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景观遗产,自此西湖迎来一崭新的时代,走向了世界,同时,西湖的保护与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自古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群闻名中外,它是人工与自然景观结合最为成功的案例。
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造园艺术的影响下,持续以西湖山水创造景观,自唐代至今所形成的景观对中国乃至东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以"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和题名景观"西湖十景";的影响最大。
生态系统具有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的服务功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重经济、轻环境,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对环境施压,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导致许多自然生态系统(海洋、湖泊、森林等)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土壤酸化,土地沙漠化,水体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的生物富集等。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严重影响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也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使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丰富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并为生态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健康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杭州;生态环境;问题;优化一.生态环境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一)生态环境的基本含义生态环境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基本含义:一是要避免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经济环境构成威胁的基础上,以维护国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可持续经济发展环境支持能力;二是避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和导致暴力,防止生态环境为地区稳定和环境问题的国家环境的威胁。
西湖 “景中村” 环境整治经验交流
西湖“景中村”环境整治经验交流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辖区内有九个行政村、5600多农业人口,各村地处景区核心地带,随着2002年西湖免费对公众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西湖景区,作为接待游客与市民的一个窗口,景中村面临村貌设施、农民劳动生活与景区保护、风貌协调的一系列问题。
整治前的“景中村”普遍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人文景观受损、茶园林地减少、泉池溪流枯竭、违法建筑抬头、基础设施滞后、动静态交通受阻、村容村貌“脏乱差”等八大问题。
因此自2003年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着眼景区农村特点,把景中村建设纳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之中,分步分批实施综合整治。
经过持续多年的整治,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反响。
梵村虽然没有梅家坞、灵隐、龙井等村的名气大,但作为西湖景中村整治工程的收尾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1 村环境景观特征和存在问题1.1村环境景观特征梵村位于之江路以北、云栖竹径以南,村落分布于梅灵南路东西两侧。
辖区内有2个自然村:梵村花苑,位于景区南口,北、西、东三面均被茶园包围,东依老虎山,山脚有西南向山坞环境十分清幽。
西隔梅灵南路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相对;外大桥,位于梵村北面,茶园村落依山傍水,环境清幽。
东南向隔梅灵南路有可供垂钓休闲的梅竺渔村。
整个村落青山环抱,自然地貌特色鲜明,景色秀美,植被良好,整治范围内有不少年代久远的大树,幽谷滴翠,绿茶飘香,是“西湖龙井茶”主要产地之一。
1.2村环境存在的问题人文资源利用缺乏,历史文化遗存,有待发掘;村落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内部分农居及道路地势较低,雨天积水情况严重;农居风貌多样,部分违章搭建风格杂乱与景区风格不协调,且造成部分道路狭窄,存在安全隐患;旅游服务项目形式单一,缺乏特色。
2 相地为先的景观设计“地”不仅指土壤、水流、植物等自然要素,还包括从过去到现在一直生活在这的人们,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着与土地无法割舍的联系。
风景名胜区建设需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十六字方针。
创新治理,打造共享美好生活的绿色空间
创新治理,打造共享美好生活的绿色空间作者:汤海孺来源:《杭州(下半月)》 2020年第10期文汤海孺杭州依湖而居,傍溪而栖。
西湖是杭州的“眉”与“目”,西溪是“城市之肾”;一个是颜值担当,一个是健康担当;两者区域相依,水系相通,文脉相连,表里溪湖,相得益彰。
西湖和西溪凝结着世代匠心、浸透着江南韵味,是大自然的恩赐、老祖宗的馈赠,是构成杭州山水田园之城的两颗明珠。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杭州西溪湿地保护利用情况后指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态、生活、生产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的经验。
此后,杭州市委市政府专门作出“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的决定。
2020年6月,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实行统一管理,开启了“双西合璧”的新篇章。
“双西合璧”意义重大以人民为中心,为百姓美好生活服务,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以“去景区化”推动自然文化遗产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以“景城一体”推动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加强景区的运营,增加休闲体验,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双西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的绿色空间。
“双西合璧”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有利于资源整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实施“拥江发展”战略后,提出了“东整、西优、南启、北建、中塑”五项行动。
“双西合璧”作为“中塑”的重要内容,是继“东整”——大力整合产业平台,建立钱塘新区和新的余杭经开区之后,针对保护地管理平台开展整合的又一新举措,有利于贯彻落实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战略,消除各自为政、分散管理、各自开发,独立经营的割裂状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宜游宜居宜业“三宜一体”,使双西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增值空间。
有利于破解阻力,推动高速度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杭州就落实了“双西合璧”的方法和措施,是因为采取了彻底的“平台合一”而非温和的“平台协调”措施。
西湖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3 .7 94 %。 “ 农家茶楼( ) 收显著 , 旅店 ”增 以梅 家坞村 2 0 0 5年为例 , 该
有 1O户 茶 楼 经 营 户 , 5 户均 茶 叶年 收入 为 38 2万 元 , 经 营茶 楼 年 收 而 为 94 -5万 元。最 大 的 茶楼 经 营 户年 纯 收入 超 过 5 O万 元 , 中 9 % 以 上 其 0 为 茶 楼 经 营 收 入 。 农 家茶 楼 ( 店)的发 展 , 解 决 了景 区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 旅 ” 也 就 业 , 测 算 , 种 产 业 形 式 比原 来 单 纯 务 农 可 以 多 安 排 6~8倍 的劳 动 据 这
维普资讯
42 茅 家 埠 村 、 . 双峰 村综 合 整 治 工 程 20 0 4年 实 施 , 资 15 0万 元 ( 含 农 户 和 产 权 单 位 的 整 治 费 用 ) 投 3 不 , 整 治 1 O余 户 , 筑 面积 约 2 0 3 建 00 0多 m 。 及 茅 家 埠 、 涉 双峰 新 村 、 外 鸡 里 笼 、 台 山 、 箕 湾 5个 农居 点 和 6家单 位 , 三 筲 共计 建筑 面 积 2 0 20 0多 m2 。 共 拆 除 各 类违 章 建筑 42 0 围墙 21 O 0 m , O m。恢 复 了“ 香 古道 ” “ 锦 上 、都
( : —6 4)1
5 结 语 通 过 景 区 农 村 村 庄 整 治 ,有 效 保 护 了 西 湖 风 景 名 胜 资 源 。2 O — O2 20 0 6年 , 外 迁 居 民 9 9户 , 位 1 O余 家 , 除 违 章 建 筑 和 有碍 景 观 共 3 单 2 拆 的建 筑 2 7万 m 降低 了风 景 区 建 筑 密度 与 人 口密度 。 景 区农 村 的村 容 , 村貌焕然一 新 , 人们 在 领 略 西 湖 湖 光 山 色 的 同 时 , 能 体 味 到 独 特 的 景 也 区 农 村 的文 化 气 息 。 这 几 年 , 们 在 农 村 村 庄 整 治 过 程 中 , 推 出 了 2 我 共 8 个 历 史 文 化 景 观 , 大 提 升 了景 区 农 村 旅 游 休 闲 的 品 位 和 档 次 。景 区 农 大 村 村 庄 的整 治 , 扩 大 了西 湖 景 区 的 环 境 容 量 , 解 了西 湖 核 心 景 区假 还 缓 日旅 游 的 压 力 。 有 关 单 位 对 杭 州 市 干 部 、 人 、 师 、 生 、 休 职 工 等 据 工 教 医 退 的 问 卷 调 查 ,0 以 上 的 人 去 过 “ 家 茶 楼 ( 店 ), “ 闲放 松 ” 占 8% 农 旅 ”因 休 的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玉泉景中村(青芝坞)整治工程设计
60项目概况玉泉景中村(青芝坞)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园景区的北侧,是西湖景区与城市的交接地带,面积13.90hm 2,共有近300家住户(图1)。
由于地块处于景区与城区交界处,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和旅游资源优势。
内部有溪流、茶地、大树等自然景观,相传宋代女作家朱淑真墓位于青芝坞。
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元素为村庄的建设提供了契机。
但是村落整改前存在建筑密度大、违章搭建较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周边环境品质的提升(图2)。
整治工作涉及风景资源保护、农居整治、绿化等景观工程,业态引导、历史碎片整理以及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工程。
整治工程自2010年3月起实施,至2012年10月竣工,对130余户实施拆违,拆违面积约23 000m 2,实施立面改造和危旧房改造152户,改造面积近32 000m 2,完成给排水、强弱电、燃气等管道铺设14 680m ,整体投资约7 500万元(图3)。
设计理念定位充分利用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优势,立足于村落自身的区位及特点,遵循整治改造与保护挖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景中村的环境整治以及对现代农村生活和多种经营活动的正确引导,使之与西湖风景区的发展协调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玉泉景中村(青芝坞)整治工程设计The Renovation Design in Yuquan Village (Qingzhiwu) in Hangzhou West Lake Scenic Area杨帆YANG Fan1 区位图Region bitmap 2-1 整治前水塘The pond before the renovation 2-2 整治前街道The street before the renovation致。
在功能上突出多样化、高品质的旅游休闲功能,在空间上强调古朴怡然的村落氛围,在文化上注重对村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展示,着力打造一处宜居宜游的特色村落。
设计手法充分利用周边植物园景区“灵峰探梅”景点的景观优势,提出建设“梅花中的村落”的大景观构想。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景中村景观提升实践-以梅坞春早为例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景中村景观提升实践-以梅坞春早为例摘要:在全国各地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浪潮下,景中村作为著名风景区内的村庄,与风景名胜区关系紧密,面临着城镇化扩散和旅游业兴起的双重机遇与压力。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杭州西湖区梅坞春早项目为例,对景中村村庄景观风貌提升和规划控制进行了实践,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当前景中村建设过程与风景区保护、新农村建设之间矛盾,更好地满足景中村发展规划的切实需求和农民的发展诉求,保护和重建景中村的传统文脉和自然理景。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提升;景中村;梅坞春早景中村顾名思义是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在空间景观及结构功能等方面与所在风景名胜区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村庄类型,景中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一般比较丰富而优质。
过去,景中村以民居建筑为主要景观要素,结合其他景观要素构成的村庄整体风貌与风景名胜区在历史上曾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风貌关系。
然而随着风景区的不断发展及全民旅游的时代到来,多数景中与风景名胜区逐渐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景观风貌关系:一方面,景中村庄由于缺乏统筹管理和引导,景观发展建设往往和风景区的风貌不协调,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村庄居民因为景区的不断发展,景区却被看作村民开展旅游活动、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资源依托。
由此,形成了游客需求要满足、村民要致富、景区环境要保护等方面不和谐的情况。
如何协调发展建设和景区风貌的关系、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满足游客需求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及迫切的问题。
一、景中村项目‘梅坞春早’概况梅家坞文化村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内,是著名的龙井茶生产地,拥有“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本次梅坞春早文化村的景观提升项目旨在对梅家坞一期、二期政治工程基础上,以风景区景观保护胃原则,以正式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依托周边区域已形成的茶文化氛围,进一步开展综合环境保护与政治,通过深入实施拆违清障、立面政治、外迁居民、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把梅家坞至梵村区域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与景区相融洽、以茶文化为底蕴的茶乡农家休闲旅游景点,为“梅坞春早”这一景点增添新的亮色。
杭州西湖风景区管理模式探究
杭州西湖风景区管理模式探究[阅读:2876 次]日期:10/04/29[字号:大中小]提要:杭州市政府调整了西湖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后,向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投入了巨额财政资金,并对陆续新建和整修的数十处公园景点实行免费开放,随后,杭州市区的旅游经济取得了巨大效益,其他产业也健康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赞扬和关注。
我们称这一现象为“西湖风景区模式”。
本文在分析了西湖风景区模式所产生的效应、目前面临的困境后,进而提出了从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财政机制和拓展财力来源入手,辅之以人事政策改革、专业化科学化管理等举措,以期进一步完善西湖风景区管理模式。
关键词:西湖风景区管理模式面临困境应对策略作者刘涛,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财政局副主任(邮政编码310007);赵春霞,浙江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邮政编码310006)。
2002年9月,杭州市委、市政府调整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的管理体制,明确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将托管区内所包括的街道、社区、村、农居点等委托管委会管理,由管委会在托管区内履行准政府的管理职能。
据了解,在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这种“区局合一,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当属首创。
几年来,通过对这种全新体制及其实施效果的研究,我们认为:杭州市委、市政府对西湖风景区实行新管理体制等一系列举措确实有魄力、有成效,有利于杭州的城市定位和长远发展,应当提炼成为西湖风景区管理的创新模式(我们称之为“西湖风景区模式”);总结它所产生的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探究它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使西湖风景区模式更加完善。
一、西湖风景区模式解读(一)什么是“西湖风景区模式”西湖风景区模式归纳如下:杭州市委、市政府依法在西湖风景区授权设立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园林文物局),并明确其职责。
管委会遵循西湖风景区“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对西湖风景区实施有规划、有步骤的保护与整治,所需资金基本上全部来源于财政资金。
_景中村_文化景观整治类型及策略_省略_以杭州周边部分_景中村_整治为例_朱振通
重构与再生——通过挖掘历史文化信息内 涵,并结合同时代同类型文化景观表达特 征,实现原有文化景观的重构和再生;
千岛湖富泽二公坞畲族 村等;
3.解析
为了强化对上述所归纳的三种“景中村”文化景观整治类型及其塑造策略的理解,下文 将结合部分实践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
3.1 类型一:强化与多元,以杭州灵隐景区白乐桥居民点整治为例 3.1.1 项目背景及现状
3.2.1 项目背景及现状
桑梓漾农居点位于杭州西溪湿地二期的东北部。整治前的桑梓漾是一以上世纪八九十年 代“欧陆风”农居为主的无序发展村落。这里环境杂乱,治安混乱,并且随着其农居点的不 断外扩,使西溪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随着 2006 年西溪综保二期工程的启动, 桑梓漾农居点迎来了居民搬迁安置,环境整治改造的发展机遇。
规划基于上述背景,提出通过对畲族文化深入发掘和利用,重构畲族文化景观体系,打
造千岛湖唯一的畲族特色旅游村的规划目标。对此规划采取了两大策略:
(1)在空间布局上,规划采用集中设置和分散点缀相结合的方式。畲族文化景观主要 集中布置在入口接待服务区和分散点缀在畲族传统生活体验区中。
(2)在文化要素的传达上,规划采取整体与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这主要体现在物质与
图 5 桑梓漾整治前农居实景照片
图 6 桑梓漾农居整治效果图
(3)规划在“创意产业”与“艺术文化村”的新文化类型格调下,结合周边湿地文化,
进行环境整治设计。
通过规划整治,如今的桑梓漾成为一个具有西溪特色的原生态的创意设计艺术庄园。现
已吸引多位名人和文创企业入驻。园区还荣获“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受关注的十大园 区”称号。并且在2011年,园区年产值已达8.31亿元,电视剧年产量达1200集,占杭州市出 品总量的72%,占浙江省的55%以上。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村庄整治研究的开题报告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村庄整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村庄的发展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村庄环境质量、居住条件及经济水平都亟需提高。
因此,对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村庄的整治研究势在必行,以保护和提升村庄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环境。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次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村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整治方案,实现对村庄环境的改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促进村庄环境的提升,增强村庄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2.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居住条件。
3. 保护和维护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调查分析村庄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其他国内外相关地区村庄整治的经验和成功案例。
3. 提出村庄整治的合理方案和措施。
4. 对整治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益进行评估。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经济评估等方法,以全面准确地了解村庄的现状和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案。
四、预期成果1. 详细介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村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提出了适合该区域的村庄整治方案和措施。
3. 经济评估表明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益。
4. 提供给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可行性建议。
五、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的可行性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政府对村庄整治投入力度大,为本研究提供了广泛的政策支持。
2.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既学术性又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3. 研究中的问题和现象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具体问题,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进行参考。
4. 研究团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的研究背景,具备开展此项研究的条件和能力。
六、研究计划安排本研究总时长约为六个月,具体工作计划安排如下:第一阶段:研究准备和材料搜集(1个月)1.1 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
西湖治理实施方案
西湖治理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西湖是杭州市的标志性景点,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风景名胜区。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湖水质逐渐受到污染,湖泊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给西湖的保护和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了保护西湖的生态环境,改善水质,提升景观品质,制定西湖治理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和原则。
1. 目标,通过治理,实现西湖水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景观品质提升,确保西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原则,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
1. 水质改善。
采取生态修复、水生植被种植、湖泊水循环等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西湖水质。
2. 生态环境恢复。
加强湖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恢复湿地、植被,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景观品质提升。
修缮湖畔建筑,改善湖区景观,提升游客体验,打造更加宜人的生态环境。
4. 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保障水质和水量的稳定。
5. 管理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西湖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监管和考核,推动治理工作持续向好发展。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投入。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方合力,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引入先进的治理技术和手段,提高治理效率和成效。
3. 强化宣传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西湖治理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治理方案,预期将实现西湖水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景观品质得到提升,为西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总结。
西湖治理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西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能够为西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西湖治理实施方案
西湖治理实施方案
西湖是杭州的标志性景点,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湖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水质污染、
湖岸垃圾、游船扰民等问题给西湖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
了保护西湖的生态环境,制定一套科学的治理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首先,针对西湖水质污染问题,我们可以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和改造,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对西湖水质的影响。
此外,加强对周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防止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西湖,从源头上减少水质污染。
其次,针对湖岸垃圾问题,我们可以增加垃圾桶设置密度,加强巡
查和清理力度,提高湖岸垃圾的清理效率。
同时,加强对游客的环
境教育,提倡文明游览,减少游客在湖边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
再次,针对游船扰民问题,我们可以制定严格的游船管理规定,限
制游船的数量和航行路线,减少游船对湖面的扰动。
此外,加强对
游船驾驶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服务水平,减少游船带来的噪音
和尾气排放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最后,为了更好地保护西湖的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加强湖泊生态修
复工作,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提高水质的稳定性。
同时,加强湖泊周边的绿化工作,扩大湿地面积,增加湿地植被,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为湖泊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
综上所述,西湖治理实施方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西湖的生态环境质量。
只有通过科学的治理实施方案,才能更好地保护西湖的生态环境,让西湖成为更加美丽、宜居的地方。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西湖治理工作,积极落实治理实施方案,为西湖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西湖整治 调研报告
西湖整治调研报告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西湖的环境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为了改善西湖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治行动。
本调研报告将围绕西湖整治的背景、整治措施以及整治效果展开。
一、背景西湖的整治得到了政府和市民的高度重视。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西湖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导致了湖水污染、岸线退缩、水草减少等问题的出现。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西湖的景观效果,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因此,政府决定进行整治行动,以保护西湖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
二、整治措施1. 湖水治理:政府加大了对西湖水质的监测和治理力度,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加强了对周边企业和居民的环境监管。
通过处理污水和净化湖水,有效改善了西湖的水质。
2. 湖岸修复:政府投入资金对湖岸进行修复工程,修复了因为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而退缩的湖岸线。
修复过程中也注重保护湖岸的生态环境,保留了原有的水生植物和动物种群。
3. 水草种植:在湖区进行水草的种植工程,增加了湖区的水草覆盖率。
水草不仅能够美化湖区景观,也能够净化水质,提供鱼类等生物的栖息环境。
4. 环境教育:政府还进行了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增加市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提高市民对西湖环境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减少了人为破坏的情况。
三、整治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整治措施,西湖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首先,湖水的水质明显提升,从之前的轻度污染变为了良好水质。
其次,湖岸线恢复了原有的状态,湖区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
最后,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不再随意破坏湖区环境。
整治后的西湖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成为了更加宜居宜游的地方。
西湖的整治不仅改善了其自身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湖整治工作也成为其他地区进行环境保护的典范,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西湖整治是一项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重大保护举措。
通过政府的努力,西湖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成为了更加美丽宜人的地方。
治理西湖措施方案总结汇报
治理西湖措施方案总结汇报标题:治理西湖措施方案总结汇报一、引言西湖作为杭州市的重要景点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受到了大量游客的青睐。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开发利用,西湖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面临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此,杭州市政府决定实施一系列治理西湖的方案,以保护西湖的生态环境,提升景观质量,并增加游客的满意度。
二、问题描述1. 水体污染:由于城市排污、农业和工业污染的影响,西湖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包括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有机物污染等。
2. 污染源控制不力:若治理西湖的根本问题是无法有效控制污染源头,包括市区排污口的分布不合理、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不规范等。
3. 餐饮垃圾和固体废物:西湖周边的餐饮业繁荣,产生大量的餐饮垃圾以及其他固体废物,对西湖的环境形成了威胁。
4. 游船和游客管理不善:游船过多、管理不善,游客在游览西湖时的行为也不文明,导致水域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游客体验。
三、治理措施1. 水体污染治理:a. 加强污水处理:修建或改建城市排污口,并确保排放的污水经过合格的处理设施处理后,才进入西湖。
b. 加大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对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的监管,提倡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c. 强化工业排污治理:对西湖周边的工业企业进行严格的污染治理,确保排放符合环保标准。
2. 餐饮垃圾和固体废物管理:a. 推行“厨余垃圾分类制度”,强化餐饮业主体责任,加强对餐饮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b. 加大对过度包装和一次性餐具的限制力度,推广环保餐具的使用。
c. 加强对周边商铺和游客的教育宣传,提高生态环保意识,避免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3. 游船和游客管理:a. 控制游船数量:设置游船配额,控制游船数量,避免水域过度拥堵。
b. 加强游船管理:建立游船管理机构,负责游船的注册、检查和监管,确保游船安全和环保。
c. 游客管理: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管理,建立文明游览制度,禁止乱泼垃圾、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
三山环湖境界缓生——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问题探究
三山环湖境界缓生——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问题探究任课教师:郝卫国作者:严钧介学号:3010206041日期:2016年1月9日三山环湖境界缓生——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问题探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严钧介3010206041)摘要城市中的自然和历史景观在为居民提供游玩的去处时,也往往能为城市提供良好的视觉景观资源。
景中村不仅作为居住空间存在,而且承担了部分景区的功能,因此其在空间组织、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与一般村庄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特殊性。
本文通过对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分析,总结其在“景”、“村”双重属性作用下,在土地使用、建筑空间、交通设施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方面的演变特征,归纳了“村”与“景”在空间上的矛盾,并提出了建议性策略,以利于景中村空间的和谐发展,同时对其他同类景区居住社区的保护发展有一定启发借鉴意义。
关键词景中村和谐共生ABSTRACT Apart from being a residential place, the village in the scenic area is also part of the scenery. Consequently, it substantially differs from ordinary villages in spat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 structure, social relation, etc. By analyzing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in Hangzhou, the essay tend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features in terms of land use, construction space, transport facilities, and social network. The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village and scenery,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aiming at the re-harmonization of village and scenery,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ther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in scenic areas.KEY WORDS village in scenic area spatial harmonization1.引言“景中村”这一名词的首次出现,是在2005年杭州市政府颁布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管理办法》中,景中村被定义为“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托管的,与西湖风图 1 景与村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色景名胜区特定景区交融为一体的具有较好的自然风貌,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社区)”。
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共生共荣,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内许多自然地村落被解体或成为整齐划一的现代社区,这是一种悲哀。
因此,本文笔者根据西湖风景名胜区玉泉景中村的整治与复兴经验来阐述景区与村落的关系。
标签:协调发展;景区;复兴;1、项目区位及历史沿革1.1、项目区位玉泉景中村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九大景区之一植物园景区北侧的青芝坞。
南与植物园景区相连,有玉泉和灵峰探梅景点。
北面与浙大玉泉校区接壤,东面以玉古路为界,用地面积约13.63公顷,共有130户住户。
其间林木茂密,民居林立,是一处历史悠久,充满诗意的幽雅之地。
2.2、历史沿革从相关历史资料及记载来看,青芝坞在晋时就有村居。
唐代白居易诗云“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吟诵的就是青芝坞。
宋代的青芝坞居民稠密,成为一条上香古道。
20世纪30年代,仅有少部分茶农居住在此。
区内流水潺潺,一派田园风光。
1997至今,随着城市的扩张,青芝坞成为城市核心区的一部分,餐饮业规模不断扩大,青芝坞已成为杭城“麻辣一条街”的代名词。
2、场地特征2.1、存在问题2.1.1、村落建筑密度大,改造空间较小.需要大力拆除违章建筑,腾挪空间。
2.1.2、村落风貌杂乱,与景区环境不协调。
农居密度大,外观凌乱,违章搭建严重,山林、茶地破坏严重,原本的溪流景观已不存在。
2.1.3、交通不完善. 村落交通联系不畅,道路多为断头路,主路宽度只有4米,缺乏停车场地。
2.1.4、基础设施不完善。
缺少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电信、环卫设施。
2.1.5、产业落后,易造成污染。
现状大排档为主的餐饮业和低端旅店产生较多垃圾。
2.1.6、村落文化缺失。
3.2、潜在优势3.2.1、整治工程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全面响应。
3.2.2、区位条件优越:地处景区与城区的交界地带,既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和旅游资源,又与城区无缝衔接.是一处难得的离尘不离城的空间,有优越的产业发展潜力。
3.2.3、环境条件优越:紧邻植物园和灵峰探梅景区,内部有溪流、水塘、大树等。
杭州景中村“后整治时代”设计探究
杭州景中村“后整治时代”设计探究作者:唐潇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7年第10期【摘要】历年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景中村通过整治工程,已经将村落融入了自然环境之中,每一次整治的成功都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品质。
景中村已悄然迈进了“后整治时代”。
本文针对杭州景中村“后整治时代”进行设计探究。
【关键词】后整治时代;存在问题;现状调查;设计重点杭州的景中村是指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托管的,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特定景区融为一体的村(社)(《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管理办法》中定义)。
包括9个行政村(双峰、龙井、九溪、梵村、茅家埠、满觉陇、杨梅岭、翁家山、梅家坞),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金沙、南山、灵隐),6个社区(净寺、三台山、九溪、栖霞岭、金沙港、灵隐),总人口3万余人,农业人口5562人。
历年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景中村通过整治工程,已经将村落融入了自然环境之中,每一次整治的成功都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品质。
满觉陇村、翁家山村、龙井村、杨梅岭村、梵村村、九溪村……西湖景中村有十几个。
十几二十年前,能住市区当城里人,是多少村里人的好梦。
而今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整治带来加速度的巨变,也使村民的观念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冲突,这在景中村独特的背景下,意味深长。
2011年6月24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
景中村如何不拖景区的后腿,如何为西湖这来之不易的世界遗产保护出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后整治时代”的景中村普遍存在的问题1.1 景中村相对经济发展较慢景中村是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风景区重要的资源,风景区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景中村的发展。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景中村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尚不相匹配,难以对风景区的全面和协调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1.2 缺乏房屋结构安全意识景中村农居建筑光鲜的外表与老旧的内在结构存在着矛盾,部分建筑存在安全隐患。
助力环境综合整治服务美丽西湖行动
助力环境综合整治服务美丽西湖行动作者:谢宏来源:《浙江国土资源》 2017年第3期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西湖分局谢宏江水缓缓,小鸟啾啾,翠竹悠悠;一望无际的绿野悠然而见,一袭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白墙青瓦,炊烟袅袅,融入雾的朦胧……而这一派江南水乡的美景,得益于双浦区域“美丽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追星赶月展露新颜1. 第一阶段: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6 年11 月7 日,灵山区块铜鉴湖、湖埠、双灵、灵山、周富5个村村内整治工作率先启动。
1851户农户的围墙全部拆尽,总长度超过11 万米;拆除各类辅房、钢棚近14 万平方米。
2. 第二阶段:全力推进清洁田园整治2016 年12 月7 日灵山区块5 个村及下杨、杭富、三阳、周家埭共9个村的外围全域化整治工作启动。
彻底清理堆场125 处,清运各类材料33.8 万余吨,清理土地面积700 亩,拆除各类违建4.5 万平方米。
3. 第三阶段:全力推进村庄外围整治2017 年1 月4 日双浦镇剩余19个村社纳入全域整治范围,完成清理各类场地108 处,清理土地面积685 亩,累计搬运各类材料达23 万多吨,拆除违法建筑1.5 万多平方米。
二、猛药去疴,重点治乱,维护土地管理秩序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西湖分局专门抽调业务骨干20 人,密切配合镇村和牵头部门,成立整治指挥部,设立固定会议室、办公场所、专用约谈室和专用约谈文本。
对整治过程中拖拉,不配合的当事人,由局专项工作组组长文勇副局长带队专程上门约谈,讲清要求、法律责任和完成时限,并要求当事人作出书面承诺。
共查处重点地块97 宗,涉及面积约2000 余亩,约谈重点当事人61 人,测绘21 宗,农业鉴定9 宗;完成整治土地1385 亩,清运各类材料56.8 万吨,累计拆除管理房、钢棚等违法建筑20 万方,拆除围墙11万米。
三、全力以赴,全域覆盖,做好清查整治工作西湖分局对整治范围内涉及的场所部位进行全面清查,不留死角。
“城中村”改造的“景中村”模式可行性分析——以浙江杭州西湖区龙井村为例
498朱元佳 高旻燕 张潇涵 杭州师范大学摘要:“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周边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原有村落在保留原有风貌下逐渐融入城市板块,形成城中村“景中村”的特殊形式。
“景中村”模式表现为建筑与环境和谐,经营体现特性,人文与效能提升,促进当地旅游业繁荣,也给村民带来发展优势。
与巨大经济效益同在的是巨大的环境威胁。
经过整治后,杭州西湖区龙井村作为正面典型,可以为景中村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关键词:景中村;龙井村;人居休闲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1-0498-01一、景中村的提出和定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近年来,杭州的“城市化”进程飞快,杭州作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首先提出“景中村”这个称呼。
“景中村”指隶属于某特定风景名胜区管理,土地归集体所有,以农业人口为主,呈现出农业生产活动向旅游服务导向的第三产业转移,农村生活方式逐步城镇化,但保留了村落的风俗风貌等特征的社区聚落。
“景中村”是城中村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也是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景”与“村”的双重属性。
西湖西进和沿钱塘江发展,景中村的状况不断呈现,原来山水秀丽的村庄改造成风景区独特的一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龙井村、梅家坞地区。
这种独特性表达为建筑与环境和谐,经营体现特性,人文与效能提升。
这类“景中村”改造模式作为“城中村”改造中的一部分,将在城市中的以自然村落形态发挥生产价值,在保留原生态的情况下,开发商业和经营价值,一面发展农旅融合的人居休闲模式,一面反哺自然环境,保护生态,保持地貌;对杭州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景中村”现状分析——以杭州西湖区龙井村为例“城中村”虽然在空间上属于城市,但是它们在建设方式、土地利用、社会管理等等很多方面仍然没有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环境整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摘要:本文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十年来村庄整治的主要做法入手,着重介绍了“景中村”环境整治的创新模式和成效,并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为国内风景名胜区和村庄交错区域的环境整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风景区村庄环境整治1.“景中村”定义与概况1.1“景中村”定义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是指在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主要指托管的西湖街道48平方公里界限的村庄、农居点、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因周围处于公园、景点或风景山林等围合之中而得名。
1.2“景中村”概况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包括龙井、梅家坞、满觉陇、茅家埠、双峰、翁家山、杨梅岭、梵村、九溪等9个行政村,灵隐、净寺、金沙港、栖霞岭、九溪、三台山等6个社区,南山、金沙、灵隐等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
辖区常住人口21882人,其中农业人口5642人。
2.“景中村”环境整治的缘起和主要工作内容2.1“景中村”环境整治的缘起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秀丽清雅的自然景观和璀璨丰蕴的人文景观而名闻中外。
风景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拥有近百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对外开放的景点近100处,年均接待国内游客2200多万人次,入境游客100余万人次。
2002年三区体制调整后,景区范围内的西湖街道、社区和村成建制划归名胜区托管,共有9个村、6个社区以及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近3800户农户,农民人口5606人,农村面积占景区面积70%以上。
“景中村”环境整治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环境卫生脏乱差,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因缺乏系统、完整的规划设计,导致农居点无序发展,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无证经营和沿街拉客现象时有出现;各类管线杂乱架空,污水随处排放,农民住宅的建设维修建筑风格杂乱,西湖山地民居的文化特质已面临湮灭危机。
同时,盲目建设也造成了对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
这不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的意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且不利于西湖风景区的资源保护,影响了农村自身和名胜区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2景中村”环境整治主要工作内容根据中央、省、市对风景区保护和农村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我们以连续10年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省、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从发展思路、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积极开展“景中村”环境整治,明确农居整治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拆违清障、建筑立面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实施“上改下”、沟通农居点内道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住质量、保护挖掘散落的历史文化古迹等。
3.“景中村”环境整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3.1科学规划,统一部署。
景中村整治以规划方案为龙头,尊重景区农民对规划的参与权、知情权和选择权。
从规划方案理念的形成,规划方案的初稿,修改稿到规划的正式定稿,均广泛听取景区农村居民的意见,多次将农村整治规划以展板的形式,到景区农村展示,征求意见。
规划方案按照正常审批程序进行报批,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多次邀请风景园林、规划建设、文物保护及生态环境等方面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查和把关,在通过市级职能部门审查及市政府核准后实施整治工程。
反复论证的过程,不仅使整治方案日臻完善,也使整治方案更贴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
通过村民至始至终的参与,使景区农民了解整治的内容和目的,进而也使村民从心里支持和拥护村庄整治,并在规划指导下顺利完成村庄整治。
3.2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名胜区农村地处西湖风景区的核心位置,是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杭州其他城区的“城中村”,同时各村之间又具有明显的共性和个性。
我们认识到要真正建设好景区的新农村,必须突出保护和整治,必须与自身个性和特色相结合,与景区环境和主题相融合,与景区整体发展相接轨。
为此,我们在整治中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合理布局,尽可能采取就地整治、保留原貌的方式,不搞大拆大建。
如在对梅家坞村整治中,依山就势布局,保护茶园和传统村落风貌,展现了较为完整的茶文化习俗和自然淳朴的茶乡特色;在龙井村整治中,针对该村是西湖龙井茶的原产地、村内古迹遗存及古民居众多的特点,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山涧溪流、保护传统民居、突出文化内涵,体现了西湖山地茶村的人文和自然风貌;由于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汁原味、生态优先”的原则,整治后的各村虽处于城市和风景区核心区域之中,却仍保留了各自较完整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乡村自然风光,形成了各具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景中村”,成为杭州休闲旅游的新亮点,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实惠。
3.3民办公助,创新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
对此,在市委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名胜区的农居点整治逐步走出了一条“民办公助”的新路子。
自2004年始,农居整治已由全额拨款改为采用政府、集体和个人三者共同出资的办法。
这其中,需要公助的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制订规划。
近几年实施的“景中村”整治,所有方案规划都由政府出资,通过深入调研经专家论证和征求市民意见后,再予以实施。
其次是完善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由政府投入资金。
村民整治房子则采用以奖代拨方式,以村集体和村民出资为主,政府适当奖励。
其三是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解决实施中的实际问题。
民办则是农村和村民做到“四个自我”:自我筹资,发挥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自身的作用来解决资金问题;自我实施,由村民按规划实施,不搞包办代替;自我经营,建成以后农民自己经营;自我管理,由村民自己管理,实现村民自治,真正体现民办。
3.4以民为本,自愿整治。
除了采取民办公助的创新手段之外,在整治政策方面,我们还突出依法整治、自愿整治的原则,实施奖励制度,鼓励农户积极配合整治。
村庄要实行整治,首先需要向街道申请报名,根据村民申报的积极性,由街道择优选取首先整治的单位。
凡列入整治工程规划范围内应进行立面整治的农户,要求积极主动拆除违章,采取自愿报名、自筹资金、自寻施工单位,并按照要求签订整治协议,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协议、施工图纸,一户一方案,并按规定时间内完成立面整治。
经验收评分小组评分,以得分多少实行奖励,奖励额度按确权合法建筑面积给予奖励。
同时限定奖励资格如下:凡在规定时间内未拆除应拆旧房、违法建筑的,不予奖励;未在规定时间内开工建设的,不愿参加组团,统建的;未按照协议、未按照设计方案图纸施工的都没有奖励资格。
对于各户验收评分结果及奖励结果均在在农居点进行公示。
对列入整治范围,应整治但不愿整治的住户,今后不得审批维修,同时拆除违章建筑,不予保留暂保的20㎡炒茶用房。
3.5改善环境,加强管理。
按照景区总体规划,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文化、造福于民的原则,自2003年以来先后对景区内双峰、三台山、茅家埠、金沙港、梵村、梅家坞、龙井、满觉陇等农村进行综合保护和整治,风景区农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在对村庄实行整治的同时,注重改善农村周边的景区环境,实行截污纳管,对电力、电信等杆线实施“上改下”,较大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基本做到了“村庄整洁”。
此外,注意结合景区特色,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在村庄内部和周边恢复、整治100多个景区(点),这些新增的景点和环湖原来收费公园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这一重大的举措取消了景区和农村之间的分界线,使景区农村和西湖风景区真正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景中村”成为了一道名副其实的风景线。
3.6创新产业,发展经济。
越来越美的环境,给景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动力。
根据风景区的特点,我们围绕休闲旅游这一主题,重点做好西湖龙井茶的文章。
一是加强西湖龙井茶品牌保护和茶科技推广应用。
二是创新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是挖掘内部潜力,紧扣主题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依托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区域资源优势,吸引一批品牌好、税收高的优质餐饮企业进驻,同时着力推进部分集体企业存量资产盘活,增加了效益,实现农村经济逐步升温。
通过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三产连动的跃升,形成了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了农民生活水平“新提高”。
梅家坞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并被省农办和省旅游局联合命名为“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龙井村被省、市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经过连续10年的“景中村”整治,西湖风景名胜区农居点呈现独具特色的西湖山地“景中村”风貌,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经济发展点,各村在“龙井茶”文化带动下,结合西湖风景区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如梅家坞、龙井村主要为茶楼经济,茅家埠、双峰村则以农家菜为特色,四眼井、满觉陇村、南山村因临近城区主干道和中国美院,形成了以住宿为主的经营业态。
西湖“景中村”,已成为西湖文化景观的亮点,但西湖“景中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4.“景中村”环境整治的成效从2002年至2008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总投入80亿,累计拆除违章违法建筑以及无保留价值的建筑面积58.5万㎡,外迁单位265家,外迁住户数2791家,减少景区人口7021人,恢复水面0.9平方公里。
同时,核心景区的景中村全部得到整治,环湖地区保留的单位和住户均实行截污纳管,改变了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
由于环境的变化,不但使原住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也使村民发展茶产业以及茶楼、农家餐饮等休闲旅游的愿望成为了现实。
据统计,2007年景区农民龙井茶销售收入6420万元,比2002年增长100.3%;农家茶楼也从无到有,至2007年景区已有600余农户从事与茶和旅游休闲有关的经营,年收入达5900万元。
2007年景区农民人均收入12600元,比2002年增长46.9%。
与此同时,环境改善也刺激了旅游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如今的西湖新景区,已成为游客争相游览的首选目标。
2007年风景区游客量达到2745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73.6%,年平均递增14.8%,由此带动了全市宾馆、饭店、购物、交通等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
5.存在问题与思考5.1违章建筑的防控问题整治一新的西湖“景中村”不仅给当地居民提升了居住生活的环境品质,更带来了可观的租房等收入。
2012年,钱江晚报专门报道灵隐白乐桥等西湖边农居房吸引投资客的涌入,以300平米算的一套农居房装修后年租金从11万涨到30万。
与此同时,因综合因素驱动,“景中村”的违章建筑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一是利益驱动,搭建的违章建筑可以出租转化为租金,从而直接增加农户的收入水平;二是居住习惯,一部分农户已经把农居房出租掉了,但由于生活习惯和仍在当地的茶地等生产资料原因,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村落,于是在主房外部的角角落落违章搭建了供自身居住的临时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