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世纪
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编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导言【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集权主义2.自由主义3.新闻事业4.新闻体制二、简答题1.简述集权主义传播事业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2.简要阐明集权主义新闻传播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西欧专制君主型传播事业体系封建时期的英、法传播事业史【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特许出版独占制度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3.《公报》4.《信使报》5.《学者报》6.黎塞留7.皇家出版法庭二、简答题1.西欧封建王权对当时的新闻传播事业有哪些影响?2.评析英国封建时期的印刷行业特许独占制度。
三、论述题1.评析英、法两国历史上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
2.试分析英国都铎时期特许垄断出版管理体系的观念、特征、功能与历史影响。
第二章贵族分封制传播事业体系德意志封建时期的传播事业史【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手抄新闻(新闻信)2.古登堡3.《法兰克福新闻》周报二、论述题1.试分析德意志封建贵族领主制新闻传播体系的特色。
2.为什么说近代德意志新闻传播体系能够成为人们分析新闻事业形成机制的一个“历史标本”?第三章殖民地型传播事业体系北美十三州传播事业史(1607-1765)【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国内外公共事件》报2.《波士顿新闻信札》3.《新英格兰报》4.曾格案件二、简答题1.詹姆斯·富兰克林对美国早期新闻事业的贡献是什么?2.曾格案件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三、论述题1.试评析曾格案件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2.试评析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型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
第二编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17世纪中叶——20世纪末叶)导言【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约翰·米尔顿2.托马斯·杰斐逊3.约翰·密尔4.《论出版自由》5.《论自由》二、论述题1.近代资产阶级报业发展过程中贯穿着怎样的基本矛盾?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大致轨迹怎样?2.资产阶级新闻出版自由的口号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米尔顿和杰斐逊分别为此作出了什么贡献?应该给予怎样的历史评价?第四章渐进的改良之路英国资本主义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1640-1861)【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约翰·威克斯2.“知识税”3.《福克斯诽谤法案》4.“朱尼尤斯信件案”5.秘密津贴制度二、简答题1.简要分析评价英国新闻史上的“知识税”的产生背景、作用与影响。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第四章符号互动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编码与译码1954年,施拉姆提出的传播模式:信源→编码→信号→译码→目的地。
图4-1编码: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图4-2(1)人际传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与译码。
(2)编码与译码是一种主观活动。
编码作用于传播者的大脑,译码作用于受传者的大脑。
(3)在编码与译码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发生信息的失真与变形。
二、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一般而言,认知行为分为两种,一种叫感知,一种叫理解。
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影响感知的因素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结构因素”(structural factors)的支配。
结构因素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
它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并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以及政治信仰、伦理观念、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受影响。
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影响的表现。
(1)类似与相近(resemblance and proximity)类似与相近是说,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
(2)完形趋向(good form)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
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
(3)残缺闭合(closure)残缺闭合与完形趋向有共同或相通之处。
二者的实质都是力求完好,只不过完形趋向是在已经完好的认知图景中排斥不完好的成分,而残缺闭合则是把接近完好的认知图景完善起来,将其中缺残部分修补闭合。
(4)共同命运(common fate)共同命运是指人们倾向于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一个共同体来感知。
2.制约理解的因素理解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反映,它是一种积极的、带有创造性的活动。
任何理解过程都不可避免地深入主观因素,带上感情色彩,加进想象成分。
(1)心理预设人们在理解活动开始之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完整版
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新闻学硕士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
(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2-2《外国新闻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
手写版,共56页¥60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指定参考书目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适用学院/专业——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
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
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
手写版,共29页¥40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
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
打印版,共39页¥40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
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
打印版,共17页¥302-4新闻史硕士课程大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史研究生资料,硕士课程同样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的重点,内容详实,包括中国史和外国史两部分,主题分明。
打印版,共58页¥352-5新闻学重点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受众分析)【圣才出品】
第七章受众分析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社会与乌合之众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本真意义,原指“乌合之众”的社会。
1.乌合之众这是指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互不相干,成分复杂,他们之间不存在亲情的纽带,只有法律的关系,每个人都以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投身社会,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中。
有人又把这种乌合之众称为“孤独的群体”。
在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十分孤独的。
2.布卢默曾给大众一词做过以下四层描述:(1)大众分布广泛,差别很多。
(2)大众是个不知名的群体,由不知名的芸芸众生组成。
(3)大众互不往来,很少沟通,谁也不知别人的存在。
(4)他们独断独行,很少采取一致的行动。
二、魔弹或靶子论1.魔弹论或靶子论媒介传播的内容就像射出的一发发威力强大的魔弹,而受众好比射击场上孤零零的靶子,任由媒介扫射,毫无抵御能力,只要被魔弹击中,便会应声而倒,其意思就是媒介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
用施拉姆的话说,“情况就像在一个射击场上那样,需要的就只是对准靶子射击,靶子就会倒下”。
2.刺激—反应论德弗勒把早期的“魔弹或靶子论”这套受众理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
指的是对某个对象施加一定的刺激,便会引起一种固定的、可以预见的反应。
3.魔弹论或靶子论的实质过分扩大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认为受众在这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势头面前除了束手就范,别无其他选择。
三、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德弗勒把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在魔弹论看来,受众之间没有什么个性差异可言。
只要信息的刺激相同,受众的反应就会相同,或者说不同的受众对同一传播内容有基本一致的反应。
后来的研究则表明,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不容忽略,因为它使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2.社会类型(social categories)社会类型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
全球新闻传播史(网络篇)笔记 贵妤
《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李彬第九章、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本章目录:第一节星火燎原话网络一、科学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二、普及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节第四媒体与网络新闻一、传统媒体抢滩互联网二、“网络原生媒体”三、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四、“跨媒体”第三节电子媒介:社会·历史·文化一、麦克卢汉其媒介观二、尼尔·波兹曼及其媒介观三、鲍德里亚企及媒介观本章笔记:一、科学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诞生在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称是“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机”——ENIAC。
2.1981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推出自己的微电脑,即现在常说的所谓的PC机——个人电脑。
3.中央控制网络:“智者”是第一套实现人机交互作用的电脑网络系统,也成为进行远距离访问的电脑网络的鼻祖。
到60年代,类似“智者”的电脑网络不断出现,并应用于军队、民航和银行等系统。
称为“中央控制网络”。
4.分布式网络5.阿帕网之父——拉里·罗伯茨6.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二、普及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军移民”2.“伊妹儿”效应(考点2013年简答题:“伊妹儿(E-mail)效应”)(1)1972年,雷·汤林森发明了电子邮件的发送和阅读程序。
(2)历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就在他的两台电脑之间进行了传递。
第二封电子邮件,是发给网络的其他用户,通报大家可以用他编写的程序互相联络。
(3)在这封电子邮件中,他告诉人们,除了写明收信人的网络用户名之外,还需加上收信人所用电脑的名称,中间用一个“@”符号隔开,这种命名方式沿用至今。
(4)如今互联网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E-mail”,几乎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电子信箱。
(5)曼纽尔·卡斯特在“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一卷《网络社会的崛起》里写道:“真正点燃火种是网络使用者之间的电子邮件功能,这个功能是BBN公司的雷·汤林森发明的,它也是目前全世界电脑沟通功能中最受欢迎的用途。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新闻传播学的三大板块分别是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以及新闻传播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全面探索新闻传播,就必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在一种历史的延续性上去架构整个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脉络。
李彬老师的《全球新闻传播史》无疑是当前学科内水平颇高的著作,读完之后,对我们学习新闻史大有裨益。
整本书并不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堆砌,而是将历史关联通过内在逻辑串联在一起,让人在读的时候既通俗易懂又深感新闻传播的有趣。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中外文史根底,坚实的新闻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以及广阔的学术视野,对我们了解专业知识和进行学术研究都颇为受益的。
李彬老师的书很大的一个特点是通俗易懂,这本书也一样,没有用一些艰深晦涩的词以及故作高深的专业姿态,让人难以理解,从而产生距离感。
并且他常常采用诙谐有趣的例证让其理论更生动形象,这就避免了很多历史书枯燥无味的缺憾。
其次是本书内容全面,开始拿着这本厚厚的书时就知道本书涵盖内容的全面,也确实如此,本书虽然是新闻传播学的书,但兼顾文学、历史、哲学、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读完不禁在心中建构了一个全方位的史学观。
本书内容虽多,但由于其通俗有趣,因而读起来倒不是很困难,并且由于其中大量的观点和知识通过历史的主线汇聚,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聚沙成塔的快感,因而读起来是令人愉悦的。
由于这是一本关于新闻史的书,因而其历史观是非常突出的,以历史的主线关联新闻的发展,使得历史的演化同当前新闻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让从公元1500年以来的新闻演化、技术背景,内在逻辑同当前新闻发展的趋势有了深层次的结合,架构出一个全面的全球新闻传播全景,对历史和现实都有一定的参见意义。
不过在读完本书后,也还是有一些觉得不满足的地方。
本书在阐释新闻事业发展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关于西方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没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比较,即使是在提到中国的地方,也仅仅浮光掠影般带过,既没有太多中国对于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又没有建立一种与西方新闻发展的联系,因而缺乏东西方之间的沟通。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7世纪
第二章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印刷与印刷新闻1.纸张与印刷机(1)就欧洲的情形而言,纸张与活字印刷法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前者在14世纪,后者在15世纪。
(2)纸张普及为印刷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没有纸张,就不可能有印刷。
(3)在整个人类传播史上,古登堡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第三块里程碑,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宗教改革是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宗旨乃在破除罗马教廷对人们精神的专横统治,把宗教的权威从罗马转向《圣经》。
早期印刷物的四分之三差不多都是《圣经》。
(2)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新闻事业的原始形态也便开始孕育、萌芽、滋生。
15世纪下半叶已有印刷的新闻传单流行,如1482年奥格斯堡发行的《土耳其侵犯欧洲新闻》。
(3)16世纪后,又开始出现印刷的小册子(pamphlet)和新闻书(news-book)。
它们比原始的传单又进了一步,不但信息的容量增加,而且逐渐趋于定期发行。
(4)印刷开创了第一个记者职业、第一个文学敲诈者、第一个色情作品的批量生产者,这三种身份全部集中在皮特罗·阿伦提诺一人身上。
(5)除这些简易的印刷新闻物之外,在新闻事业的初期还能见到以月刊、半年刊及年鉴形式出现的印刷品。
二、新闻事业的萌芽1.荷兰(1)最早的一批定期报刊兴起于欧洲西北部的尼德兰(约当现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与德国,继而由此扩散开来。
(2)17世纪时,“大多数法国报纸都是在荷兰印刷的,在那里,它们享有当地报刊所没有的自由权利。
这一类报纸被统称为‘荷兰的报纸’”。
(3)当时的荷兰报纸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被译成外文远销海外。
如最早的英文报纸、1620年出版的一份“科兰特”,新闻史家一般都把它视为第一份英国报纸,其实它不过是荷兰报纸的英文版而已。
2.德国(1)世界上最早的周刊,就是德国那份有名的《观察周刊》(Auisa,后来改为Auiso)。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上)鸟瞰)【圣才出品】
第四讲批判学派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1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1.两种人生哲学(1)人类社会的历史基本上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①物质性渴望,即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
②精神性追寻,即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
(2)这两种冲动代表着两种基本的人生哲学或人生观①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
②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
经验学派秉承的是前一种意志——奔命的酒神精神,批判学派延续的是后一种气质——超然的日神精神。
2.两种现代思潮(1)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也始终存在两股相反相成并且道魔相长的强劲思潮。
①尊崇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取向的科学主义,其精髓还是夸父逐日的冲动。
②追求精神—价值—意义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其核心还是对辛苦操持的超越。
(2)这一双峰并峙的态势,集中体现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上。
工具理性这一路开出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而由价值理性这一路则开出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
(3)经验学派关注的主要是传播的科学性问题,即“如何”传播。
批判学派思考的主要是传播的价值性问题,即“为何”传播。
3.两种学术判断(1)一切学术或学问,可以说都在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前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是什么”,后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怎么样”。
(2)在传播研究领域,同样存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
①经验学派着眼于事实判断,目的在于揭示传播活动的事实真相,进而把握其中的运行规律。
②批判学派着眼于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探究传播活动的意义,从而为传播活动提供一种价值上的标高。
二、批判学派的三路研究1.传播政治经济学大抵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和揭示传媒的所有制结构及其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拆穿传媒领域诸多流行的神话即意识形态,如所谓客观、公正、多元化、新闻自由等等。
2.文化研究此一类研究包罗广泛,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法国结构主义的传媒符号分析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传媒文化解剖,从D·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到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等等,学术资源异常丰富。
全球新闻传播史笔记(李彬)介绍
系联的学文与史历。归回或拢靠学文向是�势趋大一的学史代现 史学文是都史历切一 。态形明文和观景史历的特独己自成形而 从�期周命生的己自有都明文个一每中其�等明文伯拉阿、明文度印 、明文国中、明文安第印、明文马罗腊希古、明文及埃如� ”明文“个 余十二为分史历类人将�学哲讲言语的史历用� 》究研史历《比因汤 。程过的复往环循、死到生从个个一是而�传相脉一今至古从非并 史历类人�来看他在。观史历的式回轮命生以之代而�观史历性线的 固蒂深根了除破�事叙大宏的洽自套整一成形�史历类人个整视透光 目邃深的家学哲以�史历讲言语的学哲用� 》落没的方西《勒格宾斯 。学科证实和学上而形、学神�态形种三或段阶个三历经要需�时 界世映反在灵心的类人�曲部三个一外另出提年 2881 于。响影的学 哲史历学上而形科维到受�人基奠的义主证实和学科会社代现�德孔 。学哲史历的学上而形套一是�形情的”分三足 鼎“列系一几这还外此�代时的人和代时的雄英、代时的神——曲部 三展发史历名著出提�源起的学哲史历辨思� �5271� 》学科新《科维 比因汤家学史国英、勒格宾斯家想思国德 -思克马、尔格黑、德康-》学科新《科维�迹轨展发的学哲史历辨思 。论识认于属者后�论体本 于属者前�质性识认的身自学史是的寻探者后�律规展发的身自史历 是的究追者前。学哲史历的析分是一�学哲史历的辨思是一�类大两 为分又学哲史历的代现近 �点观的什尔沃家学哲代当国英据根而
历“其及)etihW nedyaH(特怀·登海者学国美�手旗”义主史历新“ 。域领学史及 波”义主史历新“过通又响影一这�响影大巨生产家想思义主代现后 、义主构结、义主构结的叶半下纪世 02 对想思学言语的尔绪索 。学科释解 的义意求寻种一是更�学科验实的律规求寻种一是既样同学史�学科 会社文人门一为作 。中之络网化文的织编所义意其及言语由在活生是 说如不�中之实现的成构所知无由在活生们人说起一。化文的寓寄所 人指之广而推也�言语指仅不”话“个这来后。人说在话是而�话说 在人是不�说点俗通。构结在内的言语于制受往往想思的们人是倒反 相�想思递传来具工为作言语用非并们人�统系构结或统系号符的足 自套一是言语�论理的�6191 � 》程教学言语通普《在集聚想思的他 �启开 】解名 70 �40 合综【 尔绪索家学言语士瑞由命革的学言语代现 。击冲的有未所前了到受学史代现�起突军异后之战二在义主构结与 】解名 20 合综【学号符的下响影其及学言语尔绪索着随�而然 。 ”书直实如“后然�料材察考、料材集收于同等就史历写书、史 历究研�化学科和化业专被学史历。疑质到遭始开才统传学史的化事 叙或化学文种一样这�道其行大义主证实的先为德孔以纪世 91 ” 。的式学文是上质本则种一另�的式董古和式究 学是要主种一�统传的位地导主占大两有直一作著学史历“方西�期 初纪世九十到直。等》记史《如�待看品作学文当妨不都史野是还史 正论无�味意学文的动生明鲜有具往往传史典古国中�长流远源就本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媒介分析:经何渠道)【圣才出品】
第六章媒介分析:经何渠道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媒介及其比较研究1.媒介·新闻媒介·媒介组织媒介—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大众媒介。
新闻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新闻性杂志、广播与电视而言。
媒介组织—就经营媒介的机构而言,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厂等都可称为媒介组织。
在非严格的意义上,媒介同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可互相通用。
2.渠道所谓渠道,是指信息流通与扩散的渠道。
它比媒介的意义更宽泛一些。
媒介一般只用在大众传播中,而渠道既可用于大众传播中,又可用到人际传播上。
3.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媒介分析也有微观与宏观之别。
(1)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更有效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2)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的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二、斯蒂芬森的游戏论1.工具论把媒介当成达到特定目的、实现特定意图的工具。
由此而展开的研究也就旨在探明不同媒介工具的优势所在,以确定在何种条件下使用何种媒介工具最为有效,最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称之为媒介的工具论。
2.游戏论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看来,与其把媒介当成工具,不如把它视为玩具,人们摆弄媒介与其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如说是为着游戏的目的。
他把大众媒介看成玩具。
也就是说,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就像儿童玩娃娃做家家一样,主要在于消遣娱乐,以便把自身从成人化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3.结论从总体上看媒介还是工作性的而不是游戏性的,大众传播还是功利性的行为而不是玩耍性的活动。
三、媒介的社会功能1.媒介的正面功能是指媒介有益于社会的积极作用而言。
以拉斯韦尔的论述最有影响。
(1)监视环境是指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导言)【圣才出品】
导言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口语传播时代(1)口语传播的重要性①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口语传播时代成为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②口语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也是最基本的媒介。
只有口语是独立的、自主的,其他任何媒介,都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与延伸。
(2)口语传播的局限性①由于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②由于口语随说随逝,除了依靠人们的记忆就再也无迹可求,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1)文字传播的重要性①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传播活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②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它的发明即使传播活动又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突破。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
③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即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2)文字传播的缺陷①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传播时代由于种种人为条件而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传播阶层,如王公大臣、祭司神甫、文人士子等。
②由于他们垄断着文字媒介,因而也控制着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
从传播的角度看,统治权其实就是话语权。
3.印刷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1)印刷媒介的技术性内容①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
而这两个条件,均在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于欧洲。
②印刷术发明的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2)印刷媒介的社会性内容①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第五章控制分析:谁—说什么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概览1.大众传播概念大众传播指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属于点对面的传播。
其英文原文是mass communication。
这里的mass指:(1)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2)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3)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
2.反馈(1)包括信息的反向传播及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2)大众传播的反馈的特性:迟缓,模糊,微弱。
3.控制分析(1)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的,它包括:①控制主体即“谁”;②控制手段即“说什么”。
(2)围绕传播者的控制可分为:①从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②从宏观方面审视传播活动的潜在的控制因素。
二、把关人与把关1.把关的概念(1)卢因最早提出这一概念。
(2)把关: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3)把关人:人在传播活动中不可能保持纯客观,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而这种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守门),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
2.怀特的把关研究图5-1该图5-1公式表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怀特理论的不足: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
3.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图5-2这个模式中的(见图5-2)c1、c2、c3、c4、c5等都是把关人,S为信息。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并非只有一个关口。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单一把关说的修正与发展。
4.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图5-3(1)在巴斯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
(2)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所谓双重行动就是针对这两部分而言的。
①新闻采集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章节题库(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圣才
第五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一、概念题1.“三社四边”协定(“联环同盟”)[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北大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6~2007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6、2003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答:三社四边协定是早期通讯社的竞争和垄断的产物。
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
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它们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
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
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
2.西方四大通讯社[四川大学2007年研]答:西方四大通讯社是指法国新闻社、英国路透社、美国联合新闻社和合众国际社。
法新社(前身为哈瓦斯通讯社)由哈瓦斯于1835年创办于巴黎,路透社由路透于1851年创办于伦敦,美联社于1848年创办于纽约,合众国际社是由斯克里普斯于1907年创办的合众社和赫斯特1908年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合并而成。
3.路透社(REUTERS)[南开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研]答: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
1851年由保罗·路透创办于伦敦。
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类: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
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
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4.哈瓦斯通讯社[南京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7年研]答:哈瓦斯通讯社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同时也是二战前法国最有实力的通讯社。
该社由夏尔·哈瓦斯于1835年12月创立于巴黎。
巴黎几十家报纸以及许多机关、公司和个人陆续成了它的订户。
哈瓦斯社的供稿原则是“迅速和优质”,为此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改进传递新闻的方式。
李彬 《全球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1)传播发展的四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语言是基础;传播与社会或语言和社会是同时出现的;语言的产生标志着这阶段的开始;贯穿整个传播史,但是不易传之广远。
手写传播阶段:文字的发明拉开手写传播帷幕;空间传之广远,时间传之久远。
;印刷传播阶段:由点到面,牵线搭桥,联系受众;是新闻事业的中枢;新闻传播从无序走向有。
电子传播阶段:千里眼,顺风耳般的传播;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传播方式。
2)每日纪闻:文艺复兴时代兴起于威尼斯,流行于欧洲大陆;最早,最著名的手抄新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新闻信:最早的的民间报纸。
3)新闻史部分:新闻史就是关于新闻的历史,这是自明的概念;将新闻史置于广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力图揭示新闻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第二章(重点)1)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历史背景:中国高度的中央集权制西方封建社会后期的君主专制,(英国的封建专制始于铎王朝)星法院——惩治不从贵族,英国专制制度的象征,报人噤若寒蝉,报业举步维艰。
英国国教——作为王权的工具;新闻传播方面——对印刷出版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许可制,检查制,惩处制。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专制统治的理论依据,印刷术势必培育民主意识。
2)结果:扼制了新闻事业的生长,但是不能扼杀它。
在压迫中喷薄欲出,在革命年代中爆发。
3)弥尔顿与出版自由地位:1,他的出版自由思想便是为现代新闻事业顺畅发展的根基。
2,他的呐喊唤醒了沉睡中的思想,启蒙思想家,独立战争中的爱国者将其发扬光大,使之逐渐成为一个思想体系。
3,他在英国诗人中的名望仅次于莎士比亚4,核心主张,让我凭借良知自由的认识,自由的发言,自由的讨论吧。
5,代表阶级,新兴的资产阶级。
第三章4)曾格案件(重点)1背景:出生贫寒,贫苦的印刷商,1733创办《纽约周报》,揭露殖民地暴行,被捕入狱。
2发展:不法暴君淫威无人辩护,安德鲁-汉密尔顿风尘仆仆前来辩护。
3结果:汉密尔顿雄辩演说,曾格获得自由。
他们成为争取自由的英雄。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第九章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传播研究,尤其是传播学派的研究曾长期依附于社会心理学。
传播学中许多有关效果问题的理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心理学中借鉴来的。
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两方面影响:一是学习论,一是一致论。
它们都指向一个问题,即态度与态度改变。
态度改变又正是传播学效果分析所感兴趣的,因为传播效果最终都显示为受众态度的变化。
学习论的研究以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为代表:要想使人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只需提供相应的认识材料就行,态度形成或改变的过程是个学习的过程。
一致论把态度问题放在认知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探讨。
态度一致是说人们在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都力求和谐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心理紧张而感到十分别扭。
态度的变化要适应一种整体性的认知结构,而一致论所关心的正是这种认知结构如何达到一致的问题。
就传者与受众而言,学习论更关注传者一方,只要传者能提供相应的知识,使受众认识到事物的面貌,那么态度的变化就会随之发生;一致论则更看重受众一方,因为态度的变化并不取决于所感受的信息,左右态度及态度改变的关键在于保持认知的一致与和谐。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上看,学习论更倾向于大众传播,一致论更侧重于人际传播。
第一节平衡论与和谐论一、海德的平衡论当涉及第三者时,两个人之间关系可能呈现出的状态,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海德平衡论:P、O、X三者的关系如果都是肯定的,或者两种否定一种肯定,则为平衡状态。
如果三者的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肯定一种否定,则为不平衡状态。
不平衡状态会使人感到心理紧张,由此而产生力求恢复平衡状态的倾向,这样一来便会导致态度发生变化。
海德的平衡论暗示一种态度改变方面的新思路: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时,总伴有某一方的态度变化;而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拒绝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荣克:某些不平衡状态也有可能维持稳定,而不一定非产生趋向平衡的压力。
海德平衡论的四点优越性:它在概念上易于掌握;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显示出态度的变化;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人际关系上;它证明不一致性可用不同方式来解决。
外国新闻史复习笔记重点教学文案
外国新闻史复习笔记重点外国新闻史复习笔记重点一、选择题(10*2)二、填空题(5*2)三、名词解释(4*4)四、简答题(8*3)五、论述题(15*2)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史1、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的需要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1、物质条件2、精神条件(社会、国家、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3、社会制度)2、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倾向一: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倾向二:易于就事论事)(观点一:马列主义观点;观点二:实用主义观点:拉斯韦尔(美),新闻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1、环境监测2、关联性;3、精神传递)3、口头新闻时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表现形式: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2、众人一起议论3、氏族公社、血缘家族和部落的各种行政会议4、说唱5、田边地头的传闻);(口头新闻的局限性:传播范围有限;信息失真);(补充手段:结绳记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图画传播)4、手写新闻时代(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私人新闻信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5、古代中国的手写新闻传播(汉朝盛世,出现了最早的邸报;北宋末年出现了民间小报)6、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抄新闻书(手抄新闻发源于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1)、意大利(1、商业性的民办手抄新闻;2、威尼斯政府与土耳其战争中,曾在1566年经常发布一种叫做《消息公告》的手抄新闻)(2)、英国(1、最早的手抄新闻出现于公元13世纪;公元16世纪初,英国初步建立了近代邮政制度,各邮局因掌握邮路,消息灵通,邮政局多兼售手抄新闻书)(3)、法国(公元15世纪出现手抄新闻业,随着邮政制度的建立,在1488年到1529年,巴黎出现了两种折叠而不装订的手抄新闻,《偶然》刊载官方信息,另一种《小报》,刊载新闻和论战文章)(4)、德国(公元15、16世纪之交,也出现了许多手抄新闻;纽伦堡大贵族施乌尔把新闻送给其他的朋友、贵族;杜来自己编写新闻,叫妻子上街叫卖;奥格斯堡大富商格尔家族,雇人抄写所得到的消息,编成《富格尔新闻》)第二章发达国家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1、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1、印刷术的发明及普及2、社会对于新闻信息的需要3、邮政事业的产生(15世纪,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诞生了肩带邮政业务))2、近代报业的诞生:通常认为,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的诞生,也就是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发源地之一:德意志地区1609年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报道》,一般认为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
2023年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5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篇第一章: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旳历史发展轨迹1.5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来源旳五个互相依存旳条件现代: 君士坦丁堡自1453年陷落之后旳历史称为“现代史”, 包括了我们所说旳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
1)根据恩格斯旳分析, 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旳原因如下:2)世界地理大发现时旳欧洲旳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 因此导致对新闻传播旳规模化需求。
(严格地说, 威尼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旳开端, 屙屎欧洲中世纪“新闻信”传播发展旳顶点, 之后则示衰落。
)3)此时, 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旳文明地区, 地理上进行贸易旳关卡减少, 传递信息旳障碍也随之减少。
(15~16世纪, 欧洲大陆王权减弱诸侯势力旳高涨时期, 相对统一旳国家, 提供了商品相对自由流通旳空间条件。
割据减少旳趋势, 对于现代报刊来说, 无论怎样市一种必要旳生存条件。
)4)六个重要旳欧洲民族(意, 西, 葡, 德, 法, 英)通过文艺复兴运动, 自然形成了各自旳原则语言和文字, 奠定了规模化新闻旳语言文字基础。
(报刊旳规模化传播, 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旳使用区域内, 采用通行旳原则语, 而相对应旳文字又要以通行旳原则语作为前提。
)古登堡印刷术旳发明, 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旳新技术条件。
文艺复兴后, 问你话从僧侣阶层旳垄断下逐渐解放出来, 转向世俗社会, 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旳读者群。
以上五个条件, 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
1.6现代报刊遍及全球旳三个环节现代报刊旳来源与其说是一种详细旳“点”, 不如说是一种在全球旳历史发展过程。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旳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
2)整个16世纪,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旳经商中, 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朴旳公报式旳报纸。
3)从17世纪开始, 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渐替代了西、葡、荷等国, 有目旳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国, 发展工商业, 传播西方文化, 将报刊一直到世界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英国的日报与杂志
1.《每日新闻》
(1)《每日新闻》是英国的第一张日报,1702年由E.马利特(E.Mallet)在伦敦创刊。
其报道都译自国外报刊,没有本国消息,在它的创刊号上写明:本报创办的目的,在于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不加评论。
(2)巴克利从马利特手中接办《每日新闻》后,对报道内容和版面形式均作出重大改进,如将原来的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并用地图、表格、数据以使报道内容更加明确易懂
等,《每日新闻》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
2.杂志的勃兴
(1)笛福的《评论》(1704)
笛福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1719),是世界上第一部报刊连载小说,笛福1704创办了《评论》。
《评论》可以看作是辉格党的喉舌。
《评论》上的文章如其刊名所示,全是各种各样的评论。
(2)斯威夫特的《检查者》(1710)
《检查者》(Examiner)1710年由斯威夫特创办。
斯威夫特任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检查者》是托利党的阵地,充当托利党的喉舌。
1714年停刊。
(3)《闲谈者》(1709)与《旁观者》(1711)
①《闲谈者》
《闲谈者》,在1709年由斯梯尔和艾迪生创办。
属于文化生活类杂志。
刊物每周三期富有文学趣味,面向伦敦的中、上层市民。
《闲谈者》因政治原因于1711年停刊。
②《旁观者》
《旁观者》是于1711年3月1日由斯梯尔和艾迪生合办。
这份杂志每天出刊,每期一篇文章,一共是五百余期。
1712年12月6日《旁观者》停刊。
(4)《绅士杂志》(1731)
《绅士杂志》创刊于1731年,一直发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历时约两个世纪。
它是英国第一份综合性杂志。
这是一份月刊,每期四十二页,内容广泛,从文学到政治无所不及。
《绅士杂志》的创办人,是印刷商爱德华·凯夫。
3.管制报业的新措施
(1)印花税
1712年,英国议会通过第一个《印花税法》(Stamp Act),开始征收印花税,征税对象主要是报刊和纸张。
印花税从1712年开征,以后又几经调整、提高税率,直到19世纪中叶才渐渐废除历时将近一个半世纪。
印花税是继许可证制之后,束缚英国新闻事业的最大桎梏。
(2)津贴制
津贴制就是由政府或政党出资,补贴某些报刊与报人。
诸多报刊不同程度地接受政府津贴,撰写支持官方立场的文章。
津贴制限制了报业的发展。
(3)法律制裁
通过法律手段制裁新闻出版业。
这种手段与封建专制王朝的惩处制并无本质区别,尽管像“星法院”那类恐怖机构已不复存在。
但诽谤法、叛国法和渎神法,都沉重地压在出版事业身上,英国的出版自由一百年来苟延残喘,完全靠政府当局的恩典。
二、美国报业:起源与发展
1.殖民地时期的报业(1690—1765)
(1)《海内外公共事件报》(1690)
①《海内外公共事件报》是美国最早的一份印刷报纸,1690年9月25日创刊于波士顿。
报纸共有四版,但只印三版,第四版空白,为的是让读者在传阅中,把自己知道的独家新闻写在上面。
②该报的创办人是本杰明·哈里斯(Benjamin Harris)。
因为,当时英国殖民当局对北美殖民地的印刷出版业实行严格的管制,《海内外公共事件报》在事先没有获得出版许可的情况下,只出一期就立即被殖民地总督查封了。
(2)《波士顿新闻信》(1704)
1704年波士顿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创办的《波士顿新闻信》,每周出版一次,稿件送审被批后方才刊印,得以延续72年,成为美国第一张连续出版的报纸。
该报同时名为“新闻纸”。
该报第一次出现了付费广告。
(3)曾格案件
①曾格是纽约的一个贫苦印刷商,1733年他创办《纽约周报》,该报经常发表文章,揭露和抨击纽约殖民地总督的种种倒行逆施。
1734年,总督便以所谓“煽动性诽谤罪”将曾格逮捕系狱。
依照当时惯例,只要发表有损于当局的言论,无论是否基于事实,都构成诽谤,曾格在劫难逃。
②费城律师安德鲁·汉弥尔顿主动要求为曾格辩护,指出陈述无可非议的真相乃是每一个生来自由的人所享有的神圣权力,只要不违背事实,就不能算作诽谤,从根本上推翻了殖民地法庭对诽谤的解释。
陪审团作出无罪裁决,曾格获得自由并和汉弥尔顿成为反暴政、争自由的英雄。
③曾格案件成为北美殖民地争取新闻自由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所确立的新闻自由原则一直备受美国学者推崇。
2.独立战争时期的报业(1765—1783)
(1)印花税风潮
①1765年,英国开征印花税。
征税范围涉及报纸、书刊、商业和法律文件等。
未经殖
民地同意而开征的印花税,引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抗议风潮四处蔓延。
《印花税条例》的颁行,严重冲击了报刊出版业。
为此,许多报刊都以停刊表示抗议。
②《宾夕法尼亚期刊与广告周刊》在印花税开征前的最后一期,别出心裁地将版面设计成墓碑形状,并在各栏之问加上黑线,以示印花税对报业的戕害。
还有的报纸公开拒绝缴纳印花税。
③印花税风潮虽然只是一段插曲,但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印花税风潮之后,殖民地的独立意识便开始萌发了。
(2)保皇派的喉舌——《保皇公报》(1773)
①《保皇公报》是保皇派的主要喉舌。
由保皇派最著名的报人詹姆斯·里文顿创办。
②该报歪曲新闻,杜撰报道,常常充斥对爱国派领袖凭空捏造的谎言和肆无忌惮的诽谤,因而在独立战争期间最为人们所痛恨,独立战争胜利结束的1783年新年前夕,爱国派永远封闭了里文顿的报馆。
(3)爱国派的报刊与报人
①《波士顿公报》
《波士顿公报》,爱国派报刊。
在波士顿出版,由约翰·汉考克等创办。
塞缪尔·亚当斯为其撰稿,塞缪尔·亚当斯被公认为当时最有创造力、最雄辩的新闻记者,正是由于他的文章,《波士顿公报》才得以名扬四方。
②塞缪尔·亚当斯
是第二位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堂哥,他们周围聚集了一批波士顿爱国者。
他为《波士顿公报》写下大量火辣辣的战斗檄文。
为此,他被誉为“宣传的先驱”。
③通信委员会
“通信委员会”是独立战争年代《波士顿公报》的撰稿人塞缪尔·亚当斯于1771年提出的设想,希望通过这个组织来联络协调各殖民地的反英斗争。
在他的倡议下,1772年波士顿和其他一些城市相继成立“通信委员会”。
a.“通信委员会”对促进各殖民地联合以及召集第一届大陆会议,都起了重要作用。
b.从新闻史的角度考察,通信委员会则可视为后来通讯社的雏形。
④《马萨诸塞侦探报》及发行人艾赛亚·托马斯(Isaiah Thomas)
a.《马萨诸塞侦探报》
爱国派的第二份报纸。
于1770年由艾赛亚·托马斯与其师傅在波士顿创办。
由于艾赛亚·托马斯善于经营,该报不久就成为殖民地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发行量仅次于里文顿的《保皇公报》。
b.艾赛亚·托马斯
艾赛亚·托马斯是爱国派最杰出的报人。
1770年,托马斯与自己的师傅,在波士顿创办了《马萨诸塞侦探报》。
由于他善于经营,该报不久就成为殖民地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发行量仅次于里文顿的《保皇公报》。
(4)“独立战争的笔”——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
①托马斯•潘恩是独立战争中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家、宣传家和政论家。
②1774年到北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1776年发表政论小册子《常识》,呼吁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和共和,对美国的独立战争产生了直接、广泛、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