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5章2、3节教案设计
思修第5章2、3节教案设计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不仅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具体,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公德和国民道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重大区别。
授课教案(首页)
教师姓名
系专业
思政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使用教材
授课时间
第十二周
授课对象
计划学时
2
教学方式地点
本班教室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1994年,18岁的美国青年费伊在新加坡损坏出租车,向停放的出租车扔鸡蛋、摘牌照,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连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说情也无济于事。
朝鲜:平壤多雪,每逢一夜大雪过后,次日清晨,居民不用动员自觉拥向马路,清扫积雪。排长队上公共汽车。街道干净整洁,不见杂物。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向身边驶过的外宾车辆举手行礼或鞠躬致意,使人感到,朝鲜确实堪称礼仪之帮、文明之国。
瑞典:在富国瑞典,节俭之风十分盛行,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鲜见。举行各种会议,大都是咖啡一杯,有的再备些点心。红包、礼品之类是十分少见的。对来访者极少送纪念品,即使非赠送不可,其价值最多也只相当于当地人一两个小时的工资。如果双方是公务上的关系,即使送一瓶酒也属贿赂行为。瑞典贿赂现象极少见的原因:一是大家都比较富裕,不追求奢侈生活,没有必要再贪贿赂小便宜;二是国家颁布了严厉的反贿赂法;三是对贿赂行为有着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思修第五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思修第五章教案设计及反思教案标题:思修第五章教案设计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思修第五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概念;2. 培养学生对思修第五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思修第五章的核心概念;2. 分析思修第五章的主要内容;3. 运用思修第五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思修第五章的教材和课件;2.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3. 分组讨论的题目和要求;4. 学生个人笔记和讨论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前阅读作业,询问学生对思修第五章的理解和印象;2. 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对思修第五章内容的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材和课件,对思修第五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和解读;2. 强调核心概念和重要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思修第五章的主题和意义;3. 结合实例和案例,加深学生对思修第五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分组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或问题进行讨论;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3. 引导学生运用思修第五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合理的论证和解决方案;4. 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2.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思想碰撞和深入交流;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思修第五章的核心要点和学习收获;4.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思修第五章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2.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分组讨论、展示和总结等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思修第五章电子教案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教案章节名称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一节社会公德第二节职业道德授课安排授课时数2授课时间授课方法讲授、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情境表演等授课教具多媒体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增强公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教学重点遵守社会公德,特别是网络道德。
掌握职业道德的要求,正确择业与创业。
教学难点大学生应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课程导入: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三大生活领域:家庭生活、职业生涯与公共空间.在个人进入不同的生活领域后,便以相应的身份和角色,享受社会权利,承担社会义务。
本章将重点探讨公共空间、职业和家庭生活中,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公德、职业素养和家庭美德,从而在道德的引导下,成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获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职业、事业的成功。
第一节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及相应的三大道德领域: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以案论理:公共秩序对公共生活的意义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配搭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四节教案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课程导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大学生要认同我国宪法确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依法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不断增强宪法意识。
授课题目
第五章
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授课时间
90分钟
授课地点
B区117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
全面展开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
框架形成阶段——邓小平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后
初步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五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
基本形成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10年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
1、课堂提问: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
2、讨论:对于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认识
3、提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部门的理解
4、分析:简述案例让同学们区分属于哪种法律性质
作业
思考:如何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宪法主要内容,我国的国家制度,明确我国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并加以区分,本次课程基础理论性较强,较难以理解,因此,辅之于案例,能够比较快速的让同学们消化吸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学思修授课教案第五章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原则和基本要求,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任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原则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任务3. 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教学难点: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依法治国原则2.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对依法治国有什么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践行依法治国?二、讲授新课1.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原则- 依法治国的含义: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 依法治国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依法司法、依法执政。
- 讲解依法治国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法治素养、推进法治实践。
3. 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依法治国原则。
- 讲解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包括:a. 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b. 培养法治意识,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维护法律。
c. 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出一些与依法治国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反思自己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
五、布置作业1. 阅读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大学思修第五章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及意义;2. 掌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及内涵;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2. 提出问题: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价值观?它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二、新课讲授1. 介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及内涵;a.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等方面;b.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事物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选择,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2. 分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a.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导原则,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b.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3. 讲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a.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目的,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b.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如何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中的体现;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及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了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思修第章、节教案设计
第五章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得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得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1、公共生活中得相关法律规范;
2、爱情、婚姻、家庭中得道德与法律规范。;
难点:1、网络生活中得道德要求;
2、爱情与人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后记(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方法得建议)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过程设计(副页)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得道德规范
链接案例:外国人得社会公德
新加坡: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抛杂物、随地吐痰,禁止在地铁里吃东西,否则罚款。在禁烟区吸烟者及失职得管理人员,属初犯得,罚款1000元(新加坡币,下同)以下,重犯者被罚款高达2000元。上公厕如不冲水,受批评,若再犯,名字连同照片将会上报纸。
(3)社会公德得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与简明性。
您认为:现在社会上有哪些公德缺失得现象呢?
2.国民公德
(1)国民公德(公民道德):就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对它得全体国民或公民提出得普遍应该遵守得行为规范。它所表明得就是一个国家得任何一个国民或公民对社会与国家都要尽到得道德义务。
(2)国民公德具有强烈得阶级性。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虽然也涵盖了社会公德得要求,但它主要不就是指社会公德,而就是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其国民或公民所提出得主要得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往往以立法得形式加以巩固与推行。
约旦 每年4至5月间,首都安曼得居民都要参加公益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还乐于助人。
韩国:韩国人得特点就是爱国,以使用国产品自豪。政府重视倡导精神文明,严惩那些伤风败俗、有损国格得行为。1996年7月,在泰国边境发生得5名韩国游客捕杀野生熊被泰国当局逮捕得事件曝光后,韩国总理李寿成认为这丢尽了韩国人得脸,于就是立即下令外交部严厉制裁这5名在外国出丑与犯法得人,以端正风气。
第五章思修教案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授课教案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法律和道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正确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教学重点、难点:1、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
3、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手段。
4、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
基本内容:课程导入: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这是人类生活中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
1、私人生活及其特点: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体现了人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物。
具有封闭性、隐秘性和独立性等特点。
2、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活动和生活,它是相对于职业活动和婚姻家庭生活而言,一种特定的生活领域。
公共生活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化决定了每一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群体,每一个人都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参与公共生活,而不可能完全脱离。
公共生活以社会公共场所为主要领域,体现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
具有社会性、公共性、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以及与他人和社会整体的关联性。
公共生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社会性。
公共生活以社会性为特征,即不特定的群体的参与才能形成公共生活,任何单独个体的活动都不能形成公共生活。
(2)利益关联性。
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的模范。
【教学重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公共生活的含义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都在不断地扩大,并且两者的边界也越来越明晰。
思修(23版)授课逐字稿 (第5章第2节)5.2.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5.2.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既要注意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要在文明互监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
关于这部分我们主要学习 1.为什么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以及 2.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的正确态度与方法,也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明的交流互鉴,他曾经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做个一个生动的描述,他说:“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
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时指出:“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
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他还指出正确的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即:“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勒勒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同学们,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优良的道德传统,都对促进道德的发展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国外的比如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认为“美德即知识”“无人有意作恶”“德性可教”等;比如柏拉图,主张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来克服身体的欲望和虚荣。
他将追求智慧和真理视为人生最高层次的追求,并认为只有通过这种追求,人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他的道德观也对后来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能够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碰撞和冲突融合而保持其生命力,是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此,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既要注意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要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
思修第五章电子教案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教案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课程导入: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三大生活领域:家庭生活、职业生涯与公共空间。
在个人进入不同的生活领域后,便以相应的身份和角色,享受社会权利,承担社会义务。
本章将重点探讨公共空间、职业和家庭生活中,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公德、职业素养和家庭美德,从而在道德的引导下,成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获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职业、事业的成功。
第一节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及相应的三大道德领域: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以案论理:公共秩序对公共生活的意义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配搭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基本特征是: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图片展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试问:我们校园里的大学生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不够好?怎样才能做好?(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讨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也需要道德吗?图片展示网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得出结论: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做为重要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思修第5章2、3节教案设计
(1)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
(2)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资料:(1)鲁迅先生描述过公德意识缺失的现象:“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却不很多”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在公共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力,又有普遍约束力.
(一)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比较
道德规范:“应当或不应当怎样";说服、教育、劝诫、示范、信念、舆论、习惯.
法律规范:“必须或不准许怎样";保护、确认、引导、维护、警戒、预防、制载.
例一:博客第一案 例二:网络犯罪(招生诈骗、黑客)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关系
2、大学生如何加强网络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例子:网吧上带尿不湿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例子:网络窃信事件
讨论:网络生活中是否需要道德规范?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
5、教育作用:通过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反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了解哪些行为要受?见《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章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110多种行为。
(一)网络生活介绍
1、其本情况(BBS、贴吧、博客)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导言:道德与道德建设。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言:通过讲解道德的定义、功能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关注。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1)讲解集体主义的含义:集体主义是一种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
(2)阐述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调整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本准则。
(3)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1)社会公德:讲解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2)职业道德:讲解职业道德的含义、要求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3)家庭美德:讲解家庭美德的含义、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1)讲解道德评价的含义、方式和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道德评价。
(2)讲解道德选择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建设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道德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道德选择。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方面进行自我提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什么是法律基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1. 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解释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
- 阐述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 分析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如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品质等。
2. 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解释法律基础的定义。
- 阐述法律基础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分析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比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异同。
- 分析两者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相互作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2.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思修第五章第二节教案讲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法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上,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人类历史上新的历史类型的法。
(二)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内容是由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法的作用是法律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
法的作用对象的行为和社会二部份,其中法对人行为的作用,许多学者谓之“规范作用”,法对社会的作用谓为“社会作用”。
1、规范作用法的宏观调控作用是指法通过界定人们的不同主体资格及其权利、义务归属和范围,将社会各种关系调控在一定秩序范围之内,是对社会。
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将人们的行为导向合法轨道,主要有授权性、义务性、职权性指引三种行为模式,是对本人行为。
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通过法可能预见自己或他人行为将会带来何种法律后果,是对人们的相互行为。
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为判断、衡量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提供了标准和尺度,是对他人行为。
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具有国家强制性,其内容含有国家权威性的命令,对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制裁、惩罚和警戒,是对违法犯罪分子。
法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在调整人们的行为时,以一种精神力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观念,是对一般人。
2、社会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指法在宏观上对社会关系的确认、调整和保护的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是手段和目的关系,即国家通过法的规范作用的手段来达到法的社会作用的目的。
第一,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思修第五章第二节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吸收借鉴优秀的道德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扬我们中国的革命道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严格要修自身,修身习性,重视道德实践。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培养坚韧的个性,懂得吸收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发展自己。
情感目标: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产生崇敬的情感,以及培养自己可以学会古人的优秀道德传统,树立自信心。
发扬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养成一种拼命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教学难点:发扬和培养中国革命道德【教学方法】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跪孔子、诵经典,学“过”了的“国学”?【学生讨论】就当前文化复兴中的“尊孔读经”现象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讲授新课(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1)重视整体利益,降到责任奉献。
(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2、中华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2)两种错误思潮A.复古论: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B.虚无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3)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教案5篇
第 3 页 共 16 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下面我详细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突出重点,条理清楚,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支配也注意互 动、沟通,限度的调动同学参加课堂的乐观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 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学问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依据:一时很贴近同学 的生活,可以吸引学置导入新课。 生的留意力,而是可以为后面要 讲的教学内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学问,引出容做好铺垫 激 起同学的学习热忱新学问,温故而知新,使同学能够知道新学问和旧 学问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同学明确本节课要叙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同 学的求知-。这是政治教学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节课我采纳了图片(歌曲)导入法。导入 2、讲授新课:(最重要)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2、情境法 老师创设情境,增加同学的体验、激发同学的情感,培育同学对 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 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尝民族精神以及弘扬和传递民族 精神。 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应的学法的引导: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老师应重视传授同学学习方法, 培育同学的学习力量,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苦学”为“乐学”。 由于同学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实行多样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
湾和戚继光抗倭,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然后依 次点击欢欢,迎迎和妮妮。分别呈现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的 故事、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和勾践卧 薪尝胆的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依次看到了爱好和平、勤劳英勇、自 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他们对祖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才会有 这些流芳千古的事迹。
大学思修教案第五章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与理想的关系,认识到道德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道德的指引。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追求。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1. 道德与理想的关系2. 道德观念的树立3. 理想追求的明确教学难点:1. 如何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2. 如何将理想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道德和理想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道德与理想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1. 道德与理想的关系- 道德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道德的指引。
- 道德是理想实现的保障,理想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 道德与理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 道德观念的树立- 学习道德规范,明确道德标准。
-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友善等。
- 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不断修正和提高。
3. 理想追求的明确- 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 制定实现理想的计划,付诸实际行动。
-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三、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道德与理想的关系。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如何将理想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课堂讨论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 如何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五、总结1. 强调道德与理想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道德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道德的指引。
2. 呼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追求,努力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道德与理想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道德与理想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2第五章教案5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2第五章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第五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第五章教案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技创新给生产、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2、体会教育创新的必要性,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差距,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科技创新。
2、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
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4、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感受教育创新一、导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重视教育是一个历史传统,也涌现了许多享有盛誉的教育家。
孔子被誉为世界教青家,其教育思想一直到现在对我们仍然有借鉴意义。
四大书院更让我们感受到文明古国教育的生机。
今天,我们正踏着教育创新的脚步,奏响科教兴国的凯歌。
(展示:教育法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
为发展教育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活动一: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教育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平壤多雪,每逢一夜大雪过后,次日清晨,居民不用动员自觉拥向马路,清扫积雪。排长队上公共汽车。街道干净整洁,不见杂物。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向身边驶过的外宾车辆举手行礼或鞠躬致意,使人感到,朝鲜确实堪称礼仪之帮、文明之国。
教学内容
第五章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1、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2、爱情、婚姻、家庭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难点:1、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2、爱情与人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后记(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方法的建议)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想一想:
1.我们常用礼貌用语有哪些2.我们周围有哪些不文明现象
链接案例:老人的海滩
一位台商来海南投资,母子二人开发椰林系列产品,几年下来,千顷椰林伴着十里海滩,蔚然成为游人的观光胜地,事业大获成功,成为创业名人。电视台采访他临结束的时候,请他用一句话说说对事业的感想,他沉吟良久,讲了一个老人怎样感动了他的一件事:在早晨跑步的时候,连续几天看到一位老人在海滩椰子树下捡拾地上的垃圾,一次他停下脚步,询问老人是哪个部门的职工,老人回答说我不是职工,是慕名前来旅游的游客。问他:为什么天天来拾地上的垃圾?老人说:多么漂亮的海滩呀,谁看到垃圾也该捡起来。一个毫不相识的老人,这样无私维护景观,热爱自然,那高尚的公德境界深深感动他无法忘怀,激励了事业的发展。
(3)社会公德的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
您认为:现在社会上有哪些公德缺失的现象呢?
2.国民公德
(1)国民公德(公民道德):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对它的全体国民或公民提出的普遍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所表明的是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国民或公民对社会和国家都要尽到的道德义务。
(2)国民公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虽然也涵盖了社会公德的要求,但它主要不是指社会公德,而是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其国民或公民所提出的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往往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巩固和推行。
(二)从历史的角度看两者是有区别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1982年《宪法》:“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199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为人民服务;一个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五个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三个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一个总的目标——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副页)
教学步骤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链接案例:外国人的社会公德
新加坡: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抛杂物、随地吐痰,禁止在地铁里吃东西,否则罚款。在禁烟区吸烟者及失职的管理人员,属初犯的,罚款1000元(新加坡币,下同)以下,重犯者被罚款高达2000元。上公厕如不冲水,受批评,若再犯,名字连同照片将会上报纸。
约旦 每年4至5月间,首都安曼的居民都要参加公益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还乐于助人。
韩国:韩国人的特点是爱国,以使用国产品自豪。政府重视倡导精神文明,严惩那些伤风败俗、有损国格的行为。1996年7月,在泰国边境发生的5名韩国游客捕杀野生熊被泰国当局逮捕的事件曝光后,韩国总理李寿成认为这丢尽了韩国人的脸,于是立即下令外交部严厉制裁这5名在外国出丑和犯法的人,以端正风气。
链接案例:领袖的品格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与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区别
1、社会公德
(1)社会公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性质上看,社会公德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这个场所的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从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言,社会公德又具有底线的性质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是没有阶级性的。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不仅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具体,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公德和国民道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重大区别。
思修第5章2、3节教案设计
授课教案(首页)
教师姓名
系部专业
思政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使用教材
授课时间
第十二周
授课对象
计划学时
2
教学方式地点
本班教室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பைடு நூலகம்目标
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瑞典:在富国瑞典,节俭之风十分盛行,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鲜见。举行各种会议,大都是咖啡一杯,有的再备些点心。红包、礼品之类是十分少见的。对来访者极少送纪念品,即使非赠送不可,其价值最多也只相当于当地人一两个小时的工资。如果双方是公务上的关系,即使送一瓶酒也属贿赂行为。瑞典贿赂现象极少见的原因:一是大家都比较富裕,不追求奢侈生活,没有必要再贪贿赂小便宜;二是国家颁布了严厉的反贿赂法;三是对贿赂行为有着全方位的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