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胶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胶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胶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胶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刘白灵(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

[摘要]

胶原是动物体中最丰富的蛋白资源,由于胶原具有很低的免疫原性,与多种宿主细胞及组织有着良好的相互作用,因而可广泛地用于制备胶原基医用材料及医用装置。

本文介绍了胶原作为医用材料的生物学优势、胶原基生物材料在医疗领域的使用,以及胶原基生物材料的制备和注意事项。本文还对胶原基医用材料和传统用同类材料的生物医学性质进行了对比,简述了采用生物技术改善胶原基医用材料的途径和前景。

[正文]

胶原是动物所有结缔组织—皮、腱、韧带、软骨等的主要蛋白成分,是最为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占哺乳动物所有蛋白质的30%。自古以来,胶原一直主要作为制革工业的基本原料。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探讨胶原的化学、物理、生物学性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开辟着胶原广泛应用的新领域。随着21 世纪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制革工业的发展方向是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品和高性能化,充分利用我国动物皮生物资源,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胶原新产品势在必行。

由于胶原的特殊性质和其性质上的优势,胶原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胶原的这种优势来源于它独特的结构、生化及生物学性质。

1. 胶原作为生物材料的优势

1.1低免疫原性

胶原作为医用移植材料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免疫惰性。与其它具有免疫性(immunogenicity) 的蛋白质相比,胶原的免疫原性非常低。特别是在胶原以胶原组织(tissue -based) 和纯化胶原形式使用时,这一优势更为明显。80年代对各种胶原产品的免疫原性进行测定时发现,所产生的免疫应答是由存在于胶原产品中的极少量的非胶原蛋白引起的。产生免疫性的另一原因是材料中存在着变性胶原,胶原的单根肽链比天然的未遭破坏的胶原螺旋分子表现出较高的免疫原性。这可能是因为胶原受到破坏而变性时,将原来隐匿在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从而引起了免疫应答。

90 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胶原没有免疫原性。但后来的研究发现,胶原可表现出一定的免疫原性。例如,在制备哺乳动物胶原的单克隆抗体时,发现Ⅰ型胶原的免疫原性比Ⅲ型、Ⅴ型、Ⅵ型胶原低得多。将组织胶原的端肽(telopeptides) ,螺旋微区(domain) ,以及其它微区的免疫原性进行对比,发现端肽的免疫原性最强。因而,在制备可溶性胶原医用产品时,应除去胶原的端肽。但对以组织基使用的胶原材料,则应保留端肽,目的是保存交联位点,赋予组织材料所需要的完整结构。研究还发现用戊二醛交联,可部分降低胶原材料的免疫原性。

1.2细胞基质间的相互作用

胶原基材料另一优势,在于它与宿主细胞及组织之间良好的相互作用。

胶原基材料无论是在被吸收前作为形成新组织的骨架,还是被吸收同化进入宿主,成为宿主组织的一部分,都与细胞周围的基质有着良好的相互作用,表现出相互影响的协调性,并成为细胞与组织正常生理功能整体的一部分。

胶原可促进不同类型细胞生长,如Ⅰ型胶原可用于培养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细胞与胶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取决于细胞的类型,相互作用可能直接通过特异性的受体,但更常见的是由特殊的粘结蛋白,如纤维结合素等中介的相互作用。

胶原基材料的另一特点,是除了可增加细胞的粘结外,还能改善细胞的生长、分化与移动。胶原在与其它胞外基质分子的缀合中,具有可支撑多种不同类型细胞的生长与功能的特点。这一能力促进了胶原基生物材料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1.3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

胶原对血小板有凝聚作用,可形成血栓阻止流血,因而可用于制备凝血材料。血管壁的内皮层发生损伤流血时,靠近受伤部位的血小板便与内皮下的结缔组织直接接触,进而使血小板活化、释放出颗粒成分,进行凝血。正因为如此,在使用胶原或胶原复合物制备心血管装置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或抑制、隐匿胶原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

目前采用的方法之一是用戊二醛对胶原医用装置材料进行交联,这种方法可减少胶原与血小板间的相互作用。

现更多采用的方法是用聚合物交联以覆盖胶原表面,或用如肝素的化合物涂敷胶原表面,阻止其与血小板的作用。

1.4纤维的再形成性

经纯化的可溶性胶原在胶原基生物材料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性质之一是可在体外再次形成与天然胶原纤维相似的有序纤维状结构。在制备可溶性胶原时,虽然已通过酶的作用除去了胶原分子的端肽,但可溶性胶原在体外的再形成过程仍然存在。

使用可溶性胶原的另一优势在于其免疫原性被大大减弱,又能形成纤维,获得了与原有结构相似的堆砌,从而有利于细胞基质间相互作用的分子过程。利用可溶性胶原的纤维再生性质,还可将其制备成适合于移植用的膏状注射物或海绵等结构。

1.5机械性能

以组织基胶原使用的胶原装置,固有强度是其重要的优势。生物体中,胶原是为结缔组织提供强度的主要蛋白成分,因而可能在广泛的范围内满足肌体对机械强度的要求。胶原纤维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的重要原因,在于胶原中的天然交联,在制备组织胶原装置时应尽量加以保留。制备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地保留组织基胶原中的蛋白多糖,以维持胶原固有的卷曲。胶原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组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量的耗散,使胶原避免破裂。

2. 不同形式的胶原基生物材料

以胶原为主要或唯一组分制备医用材料,已有大量的报导与专利。

表1 虽仅是部分摘录,但也已表明胶原基产品在多个医疗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其中一部分已进入人体实验、部分限于动物实验,有些已步入商品阶段。胶原在以上某些领域使用时,因需求量或因其它替换材料的价格低,成为商品的可能性较小。但胶原的多功能性,特别是胶原可与其它重复物因子一起成为复合体的特点,便获得了合成高分子不可替代的应用机会。

P -以纯化过的可溶性胶原或粉碎形式提供(purified collagen -based)

3. 胶原基生物材料的制备

3.1 不溶性胶原

主要指以胶原组织基形式和由碾碎的胶原制备的生物医用胶原材料。这种胶原材料的制备比较简单,但要把胶原的免疫原性降低到最低限度,还需要一些其它的处理。例如,可用无花果蛋白酶对胶原进行温和处理,除去非胶原性蛋白质。处理时要防止胶原的降解,并注意不能因除去蛋白多糖而增加了胶原装置的刚性,损害胶原固有的综合机械性能。在用胶原组织直接制备生物装置时,须尽可能缩短从屠宰到制备期的时间间隔,以减少胶原的自溶性与降解程度。

3.2 可溶性胶原

用酶处理已绞碎的皮肤组织,通常使用的是酸性蛋白酶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可切去胶原肽链端肽的交联区,而且在胃蛋白酶作用所需的酸性pH 条件下,胶原组织将发生膨胀、进而溶解。再提高反应体系pH 至中性,使胃蛋白酶失活,或在对胶原进行纯化的过程中除去胃蛋白酶。实验室中最常见的纯化方法是:在酸性或碱性pH 条件下,用NaCl 对胶原进行分级沉淀。酸或碱处理也可用来制备可溶性胶原,缺点是这种方法易引起胶原螺旋区结构的断裂,而且不能有效地除去端肽;而酶处理却可通过降低非胶原污染物或从胶原分子上除去端肽,从而降低胶原的免疫原性。

3.3 增强胶原基材料的强度

天然的胶原组织都有很高的强度,但是当胶原基装置由可溶性胶原制备时,强度则很低。

因而通常采用交联,在胶原分子间引入新的化学键,以使产品获得适当的强度而用于特定的情况。交联的另一目的,是减少天然的、未经处理的胶原基体的免疫原性。此外,还可用交联来控制胶原基生物材料的使用寿命,交联在制备实用性的胶原基生物材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胶原进行交联可采用物理交联与化学交联两种途径。在对胶原进行交联处理时,不仅要考虑所用方法的交联强度,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所用方法产生的稳定性、毒性、趋钙化以及抗酶降解性能等。

可使用的化学交联剂有:甲醛、双醛淀粉、戊二醛、其它双醛、二异氰酸酯(特别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水溶性碳化二亚胺、脂肪族环氧化物、氰尿酰氯、酰基叠氮,以及由染料中介的光氧化反应等。

与化学法相比,物理法的通用性较差, 仅限于对纯化胶原重组产品的交联处理。物理交联法的优点是没有引入任何有毒物质。已有研究表明,采用高能辐射、紫外辐射、干热处理等都可十分有效地实现某些反应,而且不会在蛋白分子中引入新的基团,只是作用机理还待研究。

4. 胶原基生物材料的应用

4.1 心脏瓣膜

用机械瓣膜置换第一大动脉和左房室瓣膜的首例手术始于60 年代初,不久便引入了大主动脉的同种移植瓣膜。之后,由于研制出了组织状胶原基装置商品,为特定的患者提供了能有效代替机械装置的多种异种移植,猪的大主动脉瓣膜是使用最广泛的天然组织心脏瓣膜的替代物。

心包装置主要由牛心包组织构成,切割牛的心包组织并将其排列成心瓣状,主要为三小叶状,并与天然的瓣膜结构相近。与大主动脉瓣膜相比,主动脉瓣前尖的厚度较大,而且联结的轮廓清晰。这些装置的胶原结构轮廓分明,在加工过程中也出现了与猪瓣膜相似的变化,所有组织基瓣膜都经过戊二醛的交联化处理。为了避免产品过度硬化,戊二醛的使用浓度应比较低。

这两种胶原基医用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强度高、耐久性长。虽然它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变质现象,但变化速度缓慢,不会象机械装置发生突然损坏。

生物瓣膜的另一突出优点是引发血栓栓塞并发病的频率比较低,患者不必进行长期的抗凝治疗。在目前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常同时使用生物型与机械型的装置,到底选择那一种装置取决于患者的特定情况。比如为了避免抗凝治疗,妊娠中的妇女倾向于使用生物型装置,因为用于抗凝治疗的药物常可通过胎盘进入婴儿。

生物型装置的缺点之一是植入人体后的钙化问题,据统计,使用生物型装置,易发生的事故中,86%是因钙化所致,而且大部分起因于钙化和瓣尖撕裂的双重作用。钙化一般随着移植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大多数患者中,钙化在移植3年后便明显起来;但在某些患者身上,移植后历经10 年还没有任何症状。

一般而言,组织基胶原瓣膜在头10 年使用期内性能良好。现在,材料学家正竭力合成新的医用瓣膜材料,目的是大幅度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减少二次手术,减轻患者痛苦。

4.2 血管修复

由于心血管疾病日益增加,对替换血管装置的要求越来越多。因手术需求不同,则需要不同直径的装置,如直径小于1.5mm 的微动脉置换器,这种置换操作需在显微镜下进行;可在一般手术条件下进行的直径为

1.5~4mm 的小型心血管置换器;以及大直径置换器等。目前,在胸、腹及一些外周手术中,则使用了一些由合成材料聚酯制备的性能良好的大直径装置。对生物材料在这一领域使用的要求主要是制备小直径置换器,例如,对于冠状旁路手术来说,极有价值的途径是采用自身隐动脉或乳动脉。但约有30 % 的患者,因不能采用自身材料,就需要其它生物材料。

生物组织基心血管装置的主要优势是直径小于5mm 的心血管置换器,与合成材料相比,生物材料的多样性为改善置换器的性能提供了有利条件。合成的生物组织基这两类心血管导管都已被用于血管的替换。如经过改性和稳定化处理的生物导管,象脐静脉导管、胶原导管等。但天然组织基装置多数缺乏耐久性,如用牛动脉血管进行修复,就因其耐久性差,以及动脉瘤扩张问题而导致失败。

与用合成的生物医用材料制备的装置相比,胶原基装置还具有感染性低、宿主组织能向装置中渗入生长而不需要高密度孔结构,以及可与天然血管在物理性质上较好的匹配等优点。

4.3 可溶性胶原

胶原经纯化后可制成注射胶原。

这类胶原产品的优势在于它的非免疫性、可再次形成与天然胶原纤维相似的纤维结构, 并与宿主细胞和其它结缔组织成分保持正常的相互作用。可溶性胶原在适当的缓冲液中,加热至体温时,便可在组织中原位形成纤维,或在进入组织之前形成纤维。在后一种情况下,胶原溶液还应保持适当的流变性能,以使其能以液体形式注入组织的指定部位,再形成不溶性的纤维。

这种方法对软组织的扩增、恢复,特别是对矫正各种皮肤断面缺陷非常有用,还可用于食管括约肌声带的修复、牙周方面的治疗。

4.4 创伤、烧伤修复材料

胶原敷料有多种形式,如膜片、海绵状及粒状等,应能重新溶解,能吸收创伤渗出液,可与宿主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以促进细胞在新结缔组织上的粘附、移动、生长和沉积;能诱导分化、诱导成纤维细胞的趋化性,延迟伤口收缩,加速创伤修复。

本世纪初在烧伤的治疗中使用了天然猪皮和羊膜,但如今更着重于重组形式的胶原,即胶原经纯化处理变为可溶性胶原后再制备成多种敷料。对胶原基创伤、烧伤修复敷料的设计,开始是以创伤闭和,减少感染,降低体液损失为主。这类敷料的特点是具有可诱发正常真皮形成的能力。之后,则对材料进行改性,以降低其免疫原性;或用粘多糖(氨基葡聚糖) 替代部分胶原、改变其降解速率;控制敷料的厚度和孔径,促进组织向内优化生长。对由Ⅰ型、Ⅲ型胶原和粘多糖组成的,未经戊二醛交联的创伤敷料,还采用脱乙酰壳多糖改善其机械性能,提高治疗效果。

也可用Ⅰ、Ⅲ型胶原、弹性胶原或溶解性的弹性胶原肽链组成混合物,形成复杂的结缔组织基质,再补充抗生素、透明质酸、纤维结合素和肝素增加剂,这些补充材料可促进创伤的愈合。最近的研究中,还向基质中添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物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等,这些生长因子都可有效地促进创伤愈合。

4. 5 胶原止血剂

胶原与血小板作用后,引起后继的与血液聚集相关联的一系列过程的进行,从而可迅速凝血。作为止血剂使用的胶原可以是粉状、片状及海绵状等多种物理形态。与胶原类止血材料相竞争的有纤维素、明胶和纤维衍生物,其优势是价格较低。但研究表明,胶原的止血效果明显。用无花果蛋白酶除去牛腱不溶性胶原中的非胶原性蛋白质,再将其在酸性介质中分散并形成膨胀的纤维体,然后经冷冻干燥成为海绵状,再用0. 15 % 的甲醛处理,便使其具有使用稳定性和回弹性的特点。有人还采用牛皮真皮制备了“ 微晶”型胶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产品比重组胶原在诱导絮凝的产生上更有效,因而止血作用更强。

胶原止血剂在治疗细胞组织器官如肝或脾的创伤上效果更明显。由于这些组织一般缺乏结缔组织的支持,在出血、渗出、细胞表面的修复过程中,十分需要纤维蛋白构架维持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胶原基止血剂可减少这些组织中血液的流失。

4. 6 明胶

明胶是胶原经温和而不可逆的断裂后的主要产生,明胶与胶原具有相似的氨基酸组成。据《中药大辞典》记载,明胶具有“滋阴润燥、止血消肿”之功,可治“ 虚劳肺痿,咳嗽咯血、吐衄、崩漏、跌扑损伤、痈肿、烫伤”;《本草汇言》载“ 黄明胶,止诸般失血之药也。??与阿胶通用,其性平补,宜于虚热者也。如散痈肿,调脓止痛,护膜生肌等。??”

最近的研究表明:明胶,特别是水解明胶,对多种皮肤病均有治疗作用,其用于手足皲裂、皮肤搔痒病、鱼鳞病等皮肤病,效果非常显著。当水解明胶结合药物配伍使用时,能够更要效地治疗某些并发性皮肤病。水解明胶在治疗中未发现任何刺激性与副作用,它能滋润皮肤、修补和促进伤口愈合。此外,水解明胶在内科病学中也有用武之地,对慢性胃炎、消化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5. 展望

迄今为止,胶原基医用材料的绝大多数均取材于动物,主要是牛。由于安全性问题和免疫原性及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牛海绵状脑类),人们对使用外源胶原怀有疑虑。共识是来自人体的胶原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功能性均优于动物胶原。人体胶原最可靠的来源是子宫,但在制备和使用人体胶原组织时,还需要对病毒和其它传递性的感染剂进行严格测试。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类可采用重组DNA 技术,进行人体胶原的表达与纯化。即在建立能获得大量的、价格低廉的重组胶原产品的可行方法后,大大促进胶原生物材料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虽然许多外源基因已在多种重组的宿主载体系统,如细菌、酵母菌、杆状病毒、哺乳类及其它体系中得以表达,但形成功能必胶原分子的表达则十分困难。这是因为从胶原的mRNA 翻译成胶原分子后,还需经过复杂修饰加工过程。该过程需多种酶的参与( 详见“胶原的生物合成过程及其调节”),而表达胶原基因的宿主体系常常不产生这

些酶,使分泌后胶原分子的后修饰加工过程困难化。

建立一个能使胶原蛋白高水平表达的载体系统非常重要,这个载体须带有合适的启动子、信号肽、能传染或转化多种上宿主感受态细胞、并包括脯氨酰-4 -羟化酶基团,此酰能将脯氨酰残基在胶原重复结构G-X-Y 的Y 位羟基化成4 -羟脯氨基酸,对胶原的稳定十分重要。

制备人体胶原分子的另一方法是采用转基因动物,如让转基因牛的乳汁中含有人的重组胶原。其方法是将牛奶蛋白的专用启动子与胶原、以及与胶原后修饰相关的酶基因进行体外重组,再用微量注射法将重组注入受精的卵母细胞或胚胎干细胞中,最后将这些细胞移植入替代母亲中。

用以上两种方法一旦获得了首代产品,基因重组法在生产一系列的第二代产品时就有了灵活性和很大的

潜力。人们可应用在胶原的结构、功能、调节上已有的丰富知识,特别是其与生物体系相互作用的相关知识,创造出特定的分子和生物材料, 它们具有增强了的,或降低了稳定性、免疫性、止血能力及特异性结合能力。由此还产生其它的两个可能性,一是设计和表达一个完全与天然蛋白质类似的产物;二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增强了生物功能的生物材料。

对胶原基产品的进一步设计与制备也可与细胞素或生长因子相结合。细胞素和生长因子在创伤的愈合中十分重要,因为组织的修复过程涉及到细胞、基质及生长因子间不断的相互作用。结合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 TGF -β) 、血小板衍生因子(PD 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 GF) 以及表皮生长因子( EGF) 等,它们都具有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采用生物工程,把这些生长因子的基因拼合成重组体,可使基因工程化的生物材料具有所期望的生物活性。

由上可知,为了使未来的胶原基生物材料具有最好的生物相容性,要考虑很多因素。将重组DNA 技术及我们对于胶原和重组修复的知识结合起来,将会加强具有特定设计性质的胶原基生物材料的生物活性,使其

与组织的环境相适应,产生更好的相互作用,促进其应用。

参考文献

1 Delustro , F. , Condell , R. A. , Nguyen , M. A. and Mcp herson ,J . 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 he biologic and immunologic response to medical devices derived from dermal collagen. J .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1986 ,20 :109~120

2 Werkmeister ,J . A. , Tebb , T. A. , White ,J . F. and Ramshaw ,J . A. M. ,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type Ⅳcollagen demonstrate new tissue augmentation of a collagen -based biomaterial implant ,J . Histochemisty and Cytochemistry ,199

3 ,41 :1701~1706

3 Doilllon , C. J . , Silver , F. H. and Berg , R. A. , Fibroblast growt h on a porous collogen sponge containing hyaluronic acid and fibronectin ,Biomaterials ,1987 ,8 :195~200

4 Werkmeister ,J . A. ,peters , D. E. And Ramshaw ,J . A. M. , Development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collagens for assessing host -implant interactions , J . Biomedical Matefrials Reasearch : Applied

Biomaterials ,1989 ,23(A3) :273~283

5 Venkataramani , E. S. , Senatore , F. F. , Feola , M. and Tran , R. , Nonthrombogenic small -caliber human umbilical vein vascular prost hesis ,Surgery ,198

6 ,99 :735~743

6 Moore , M. A. , Bohacevsky , I. K. , Cheung , D. T. , Boyen , B. D. , Chen , W -M. , Bickers , R. R. and Mcilroy ,B. K.,Stabilization of pericardial tissue by dye -mediated photooxidation ,J .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arch ,1994 ,28 :611~618

7 Tomihata , K. ,Barczak ,k. ,Shiraki , K. and Ikada , Y. ,Cross -linking and biodegradation of native and denatured collagen ,in polymers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ignificance (Ed. Shalaby ,S. W. ,Ikada , Y. ,langer ,R. andWilliams ,

J .) ,pp 275~286 ,American Chemist Society ,US ,1993 8 Starr ,A. and Edwards ,M. L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 ball -valve prost hesis ,Annals of Surgery ,1961 , 154 :726~740

9 Ferrans , V. J ., Hilbert , S. L ., Tomita , Y.,Jones , M. and Roberts , W. C., Morp hology of collagen in bioprost hetic heart valves. In , Collagen , Vol. 3 , M.E. Nimni(Ed.), FL ,pp 145~190 , CRC Press ,Boca Raton ,1988

10 Ramshaw , J . A.M., Edwards , G. A. and Werkmeister , J .A., Tissue-polymer composite vascular prost heses. In , Encyclopedic Handbook of Biematerials and Bioengineering , Vol 2B(D. L .Wise , D. J . Trantolo ,D. E. Altobelli ,M. J . Yaszemshi ,J . D. Gresser and E. R. Schwartz , Eds.) ,pp 953~978 ,Marcel Dekker ,N Y 1995

11 Wallace , D.G., Mcpherson ,J . M., Ellingswort h ,L ., Cooperman ,L ., Armstrong , R. and Piez , K. A., Injectable collagen for tissue augmentation. In Collagen (M. E. Nimni , Ed) , vol. 3 ,pp 117~1344 ,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1988

12 Miyata , T. , Taira , T. and Noishiki , Y. ,Collagen engineering for biomaterial use ,Clinial Materias ,1992 ,

9 :139~148

13 Berthod , F. , Saintigny , G. , Chretien , F. , Hayek , D. , Collombel , C. and Damour , O. , Optimization of t hickness ,pore siz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biomaterial designed for deep burn coverage , Clinical Materials ,1994 ,15 :259~265

14 Schiele ,U . , Kuntz , G. and Riegler ,A. , Haemostyptic preparations on t he basis of collagen alone and as fixed combination wit h fibrin glue ,Clinical Materials ,1992 ,9 :169~177

15 Garner ,W. L . , Karmiol ,S. ,Rodruguez ,J . L . ,Smith ,D. J . ,J r ,and Phan ,S. H. ,Phenotypic differences in cytokine responsiveness of hypertrop hic scar versus normal dermal fibroblasts , J .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993 ,101 :875~879

16 黄明智、缪进康、袁秀芝、李树来等. 水解明胶在皮肤病学中的应用. 明胶科学与技术,1987 ,1 :22~30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考作业2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考作业2 题目1 1. NK细胞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有()。 A. 通过Fas/FasL途径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B. 通过释放颗粒酶杀伤肿瘤靶细胞 C. 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D. 通过释放穿孔素杀伤肿瘤靶细胞 E. 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答案是: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题目2 2. 发育成熟的T细胞还未接受抗原刺激时称为()。 A. 效应T细胞 B. 初始T细胞 C. 调节性T细胞 D. 细胞毒T细胞 E. 记忆性T细胞 答案是:初始T细胞 题目3 3. T细胞表面识别抗原肽-MHC复合物并向胞内传递刺激信号的结构是()。 A. TCR B. TCR-CD3 C. CD28 D. CD2 E. CD3 答案是:TCR-CD3 题目4 4. 主要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的CD4+T细胞亚群为()。 A. Th1 B. Th2 C. Th17 D. Th3 E. Treg 答案是:Th1 题目5 5. 在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辅助作用的T细胞是()。 A. Th1 B. Th2 C. Th3 D. Tfh E. Treg 答案是:Th2 题目6 6. B细胞表面识别抗原表位并向胞内传递刺激信号的结构是()。

B. BCR-CD79a/CD79b C. CD40 D. CD79a/CD79b E. CD3 答案是:BCR-CD79a/CD79b 题目7 7. 白细胞中数量最多、存活期最短的细胞是()。 A. 单核细胞 B. 巨噬细胞 C. 中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NK细胞 答案是:中性粒细胞 题目8 8.早期固有免疫应答发生于()。 A. 感染后0~4小时 B. 感染后4~24小时 C. 感染后4~48小时 D. 感染后4~96小时 E. 感染后96小时内 答案是:感染后0~4小时 题目9 9.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是()。 A. 巨噬细胞 B. 树突状细胞 C. B细胞 D. 内皮细胞 E. 以上均不是 答案是:树突状细胞 题目10 10. TCR的双识别是指()。 A. 同时识别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 B. 同时识别抗原分子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C. 同时识别抗原肽和mIg的复合物 D. 同时识别抗原肽和MHC分子 E. 同时识别Igα和Igβ 答案是:同时识别抗原肽和MHC分子 题目11 11. 能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促进T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TNF-β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摘要 激光是利用受激发射放大原理产生的高相干性、高强度的单色光。产生激光束的光源称激光器,在医学领域里有广泛的用途。激光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包括用激光新技术去研究、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激光已应用于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皮肤、肿瘤、针灸、理疗等临床各科。它不仅为研究生命科学和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而且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崭新的手段。 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分三类: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激光诊断、激光治疗,其中激光治疗又分为:激光手术治疗、弱激光生物刺激作用的非手术治疗和激光的光动力治疗。关键词:激光手术激光理疗激光针灸激光诊断和检测 激光的生物效应 一般认为激光有五个方面的效应: ① 热作用。主要是在可见光和红外光范围的激光引起的。弱激光不会直接造成不可逆损伤,可促使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强,从而改善局部的营养状态,促进伤口和溃疡的愈合,还具有镇痛和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强激光直接造成生物组织的不可逆性损伤,故可用以清除各种赘生物,如疣、痣、癌等,或凝固出血点、封闭破孔等。 ② 压力作用激光照射到人体上形成一种压力(光压)。如果激光呈大功率脉冲状态,则产生的压力很强。若激光聚焦功率为10W/cm则其压力可达40g/cm。强激光照射到生物组织上时,使组织汽化,产生热膨胀,这时体积剧烈增加而产生巨大的压力,可以大至几百个大气压,破坏性较大。临床上可利用这种压力在眼睛上房角处打孔,以沟通房水,降低眼压,治疗青光眼,还可以利用这种冲击波的力量来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和玻璃体出血后形成的机化索条等。

③ 光化学作用。利用激光能量激活体内某些化学反应。其中包括光致分解(吸收光能而导致化学分解的过程)、光致氧化(光作用下,反应物失去电子的过程)、光致聚合(光作用下,小分子聚合成大分子的过程)、光致敏化(在光敏剂的参与下,用特定波长的光作用而产生的化学反应)等四种主要类型。光敏化治疗是以血卟啉衍生物为代表的光动力学疗法,用以破坏癌细胞,需要氧分子参加才能起反应。另一类光敏剂如补骨脂素不需氧分子参加。局部涂补骨酯酊后,再用紫外激光局部照射,可以治疗白癜风和银屑病等疾病。 ④电磁场作用。高功率激光所产生的强电磁场,可以使生物组织发生明显的变化。⑤ 刺激作用。主要指功率较低的He-Ne激光对机体的作用。可促进神经再生,毛发生长,降低的血细胞回升,使骨痂生长迅速而使骨折愈合,还可抑制细菌生长从而消炎止痛。 以上五种效应中,压力效应和电磁场效应主要为大功率或中等功率激光所具有。而光化学反应和光刺激作用主要由小功率激光引起,热效应则大、中、小三种功率的激光均有。 医用激光器的种类 常用的医用激光器有以下几种:①氦氖激光器。输出波长为6328的红色激光。特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廉,寿命长,使用万小时以上。用于消炎、镇痛或作激光光针和理疗。②二氧化碳激光器。输出波长为10.6m 的远红外激光。特点是输出功率大,用作激光刀进行烧灼、切割和汽化。③氩离子激光器。输出波长为4880和5145的蓝绿色激光。特点是功率大,又在可见光范围。用于光凝固治疗,如眼底病和十二指肠、胃溃疡的光凝固治疗。④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输出波长为1.060m的近红外激光。特点是输出功率大,对组织作用深而均匀,对红色组织有亲和力,又可用光导纤维传输。常与内窥镜结合进入腔内治疗肿瘤、息肉、出血等,是最常用的激光器之一。 其他准分子激光器、铜蒸气激光器、红宝石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在临床上也经常使用。 激光手术

激光在皮肤科的应用

激光在皮肤科的应用 王金良 近20年来,激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原来一些没法治疗的皮肤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如太田痣、文身,多毛症,鲜红斑痣等。作为一个皮肤科医师,有必要了解皮肤激光的原理、应用。 一、激光基础理论 1 激光的产生原理: 在大部分情况下,原子核外的电子处于稳定的低能量状态—E1,吸收能量后,处于高能级E2,当一个外来光子所带的能量正好为某一对能级之差E2-E1,则这电子可以在此外来光子的诱发下从高能级E2向低能级E1跃迁。同时释放出2个具有相同波长、位相、相同方向的光子,如果处于高能级E2状态的电子足够多,这2个电子诱发4个具有相同波长、位相、相同方向的光子……,最后产生大量的一致性的光子流,这就是激光。 2 激光的特点:频率相同(单色性),发射方向、偏振方向以及光波的相位都完全一样(方向性、相干性)、能量高。 3 激光特点的临床意义: 单色性:选择吸收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方向性:平行光方便治疗;易于聚焦成很小的一点,有很高的能量密度,起到治疗作用;易于耦合通过光纤传导,方便治疗。 4 激光器的结构: 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激光工作介质——决定了激光的波长,是激光分类的基础。 激励源——提供能量。 谐振腔——是光子反复反射,激发。 5 激光的分类 按工作介质的不同来分类: 固体激光器:Nd:YAG, 气体激光器:CO2激光 半导体激光器:Smoothbeam 液体激光器:染料激光。 根据激光输出方式分类: 连续激光(半连续激光)普通CO2激光,Nd:YAG, 脉冲激光:脉冲染料激光。 6 美容激光与传统激光的区别 美容激光基于选择性激光热分解理论,激光仅仅作用于要破坏的组织结构、细胞或色素颗粒,使之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而对其他组织细胞无破坏或破坏很小,这样就能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会留下疤痕。而传统激光:一般为连续波激光,烧灼作用,类似酒精喷灯,无选择性。 7 选择性激光热分解理论:通过调整以下3个激光参数即可达到选择性激光分解的目的: 激光的波长:要治疗的病变组织的性质,决定激光的波长,例如鲜红斑痣,需通过加热红细胞继而破坏内皮细胞,血红蛋白最易吸收的532、585nm的光,但是为了增加穿透性、减少表皮黑色素的吸收、现在多用595nm激光。 激光的脉冲宽度:脉冲以几个纳秒到几十毫秒不等,这取决于要作用的靶颗粒的大小,目的是将激光的能量局限在要清除的组织内,即脉冲宽度不大于靶组织(颗粒)的热驰豫时间。 合适的能量密度:只有合适的能量才能达到清楚相应靶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的目的。 目前,为了进一步加强激光的选择性,对以上传统的选择性激光分解理论进行了扩展。 靶组织本身无色素,但其周围有色素的组织结构,需要延长脉宽,有意使热量扩散,以破

光电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现状与发展

论文题目: 光电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学院 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学生 2013年12月19日

摘要: 简要介绍光电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发展概况,从基因表达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面,重点讨论了生物分子光子技术的特点与优势,阐明基于分子光学标记的光学成像技术是重要的实时在体监测手段,最后简要讨论了医学光学成像技术在组织功能成像和脑功能成像中的应用原理。 关键词:光电技术,医学诊断与治疗,分子光子学,医学成像

1.生物医学光子学发展简介 光电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实质上就是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畴。生物医学光子学是近年来受到国际光学界和生物医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在国际上一般称为生物医学光子学或生物医学光学。 光子学以量子为单位,研究能量的产生、探测、传输与信息处理。光子技术在生物与医学中的应用即定义为生物医学光子学,其相应产业涉及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以及保健、康复等。研究容包括:光子医学与光子生物学,X-射线成像,MRI ,PET等。近年来,生物医学光子学在生物活检、光动力治疗、细胞结构与功能检测、对基因表达规律的在体观测等问题上取得了可喜研究成果,目前正在从宏观到微观多层面上对大脑活动与功能进行研究。美国《科学》杂志在最近儿年已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随着光子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医学光子学将在多层次上对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际上已经成立了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学会(International Biomedical Optics Society),简称IBOS。IBOS每年与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国外 学术交流方面,作为生物医学工程和光学工程领域重要国际会议的“生物医学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BiomedicalOptics Symposium,简称BIOS)每年在美国和欧洲各举办一次。在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与信息科学部联合发起并承办的全国光子生物学与光子医学学术研讨会已经举办了六届。在第六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5篇,论文摘要27篇。 从光电技术(或光子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可以看到,光子医学与光子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围是广泛而且深入的,并正在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和产业。例如,由于生物超微弱发光与生物体的细胞分裂、细胞死亡、光合作用、生物氧化、解毒作用、肿瘤发生、细胞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与功能调节等重要的生命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生物超微弱发光的生物光子技术在肿瘤诊断、农业、环境监测、食品监测和药理研究等方面己经得到应用。 下面主要从生物分子光子技术和医学光学成像技术两个方面介绍当前的研究现状 与发展趋势。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04任务0002

04任务_000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能够发挥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 A. NK细胞 B. NKT细胞 C. CTL细胞 D. Treg细胞 E. 巨噬细胞 2. 抗体分子上的抗原结合部位在( ) A. Fc段 B. Fab段 C. CH1段 D. CH2段 E. CL段 3. 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是( ) A. 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 B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C. T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D. B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E. 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4.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是( ) A. 胸腺 B. 骨髓 C. 淋巴结

D. 腔上囊 E. 阑尾 5. HLAII类分子主要表达于( ) A. T细胞表面 B. APC表面 C. 红细胞表面 D. 肝细胞表面 E. 神经细胞表面 6. 介导I型超敏反应速发相反应的最主要血管活性介质是( ) A. 组胺 B. 白三烯 C. 细胞因子 D. 腺苷酸环化酶 E. 血小板活化因子 7. 主要起调节作用的CD4+T细胞亚群为( ) A. Th1 B. Th2 C. Th17 D. Tfh E. Treg 8. 早期固有免疫应答发生于( ) A. 感染0~4小时内 B. 感染后4~24小时内 C. 感染后4~48小时内

D. 感染后4~96小时内 E. 感染96小时内 9. 下列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 A. 脂多糖 B. 免疫血清 C. 细菌外毒素 D. 青霉素降解产物 E.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0. 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 A. 抗体产生少 B. 抗体产生快,维持时间短 C. 抗体主要是IgM和IgG D. 抗体产生快且滴度高 E. 可由TD抗原和TI抗原引起 11.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 A. 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B. 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C. APC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E. 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12. 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类型是( ) A. IgA B. IgG C. IgM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骆旺达 (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612班15061230) 摘要: 目的:了解激光的基本特性及激光仪器在医学中的作用。 方法:通过分析激光4个基本特性,对其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分类总结。 内容:进行传统医学与激光医学的对比,探讨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 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激光为何能在医学中发展。 结论:激光已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研究及医疗诊断、治疗。 关键词: 激光;激光医学仪器应用;激光特性;激光针灸 引言 激光(laser)是受激辐射光放大的简称。1964年经钱学森教授建议而得此名,它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激光医学是激光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一们新兴的边缘学科。上世纪60年代,激光问世不久,就与医学结合起来。激光技术从临床诊断、治疗到基础医学研究被广泛应用。目前激光医学已基本上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相对独立的学科。在医学科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激光有4个特性: 1)方向性好。普通光源表面所辐射出来的每列光,是向四面八方发散的;而激光束的发散角是很小的,与普通光束相比差10倍~10000倍,是理想的平行光束。利用激光方向性好的特点,经聚焦后可获得不同尺寸的光斑,分别用做普通手术刀和微手术刀;还可以进一步压缩光斑到1um,直接对DNA等生物大分子进行切割或对接。 2)高亮度,强度大。激光的方向性好,其能量可以在时间及空间上高度集中起来,使激光的亮度达到普通光的1×1012倍1×1019倍,强度可达1×1017W/cm2,在医学上用其独特的优点,可以对肿瘤及其他病变组织进行照射治疗,可使病变组织立即汽化而消失或做组织的切割及组织焊接。 3)单色性好。一般的激光器只发射单一波长的激光,是世界上最好的单色光源,给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增加了新的手段。 4)相干性好。激光器发出的激光,具有相对固定的位相差,使得激光的相干性非常好。激光全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在牙科、眼科和肿瘤科,来观察和分析细胞及其生物组织的形态。 激光仪器在医学上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制药技术 工业微生物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是解决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技术依托。工业微生物的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渗透到包括医药、农业、能源、化工、环保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欧美日等国已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今后几十年内用生物过程取代化学过程的战略计划,可以看出工业微生物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地位。 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一般定义为:是一种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产物及其衍生物。(有人曾建议将动植物来源的具有同样生理活性的这类物质如鱼素、蒜素、黄连素等也归于抗生素的范畴,但多数学者认为传统概念的抗生素仍应只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由于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报道的微生物产生的除了抗感染、抗肿瘤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日益增多,如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其活性已超出了抑制某些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范围。但这些物质均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在生物

合成机制、筛选研究程序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和抗生素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把它们通称为抗生素显然是不恰当的,于是不少学者就把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统称为微生物药物。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术就是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菌种的获得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分离思路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具体分离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参考答案

1.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不包括( D ) A.刺激免疫系统成熟 B.抗肿瘤 C.抗致病菌生长 D.产生干扰素 E.提供营养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2.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 B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降解核酸参考:教材169页尾行 3.可在细菌间传递DNA的物质是( E ) A.鞭毛 B.中介体 C.荚膜 D. 普通菌毛 E. 性菌毛 参考:教材174页2。性菌毛 4.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E ) A.荚膜 B.菌毛 C.侵袭性酶 D. 毒素 E. 毒力 参考:教材192页,第三节细菌的毒力物质 5. .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D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性酶 D.菌毛 E.肠毒素 参考:教材252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 D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间歇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流通蒸汽灭菌法参考:教材201页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7.可用于分离脑膜炎球菌的培养基是( B )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沙氏培养基 D.双糖培养基 E.碱性平板 参考:教材240页一、脑膜炎奈瑟菌2。培养特性 8.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并可引起全身感染的肠道致病菌是( A ) A. 伤寒杆菌 B. 志贺痢疾杆菌 C. 大肠杆菌 D.霍乱弧菌 E.肠炎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3)内毒素血症 9.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B ) A.葡萄球菌肠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志贺毒素 D.白喉毒素 E.破伤风痉挛毒素参考:教材198页2)毒血症 10.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C ) A.大肠杆菌 B.变形杆菌 C.无芽胞厌氧菌 D.白色念珠菌 E.沙门菌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11.结核菌素试验的用途不包括( C ) A.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 B.判断卡介苗接种效果 C.诊断Ⅳ型超敏反应 ?D.辅助诊断婴幼儿结核病 E.判断细胞免疫功能

8.第八章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8章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激光医学是激光技术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960年,Maiman 发明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1年,Campbell 首先将红宝石激光用于眼科的治疗,从此开始了激光在医学临床的应用。1963年,Goldman 将其应用于皮肤科学。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二氧化碳激光器的作为光学手术刀的出现,逐渐在医学临床的各学科确立了自己的地位。1970年,Nath 发明了光导纤维,到1973年通过内镜技术成功地将激光导入动物的胃肠道,自此实现了无创导入技术的飞速发展。1976年,Hofstetter 首先将激光用于泌尿外科。随着血卟啉及其衍生物在1960年被发现,Diamond 在1972年首先将这种物质用于光动力学治疗。在医学领域中,激光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临床上激光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被各临床学科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且在基础医学中的细胞水平的操作和生物学领域中激光技术也占有重要地位。另外,还可以利用激光显微加工技术制造医用微型仪器。再者,利用全息的生物体信息的记录及医疗信息光通信等与信息工程有关的领域,从广义来讲,也属于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本章主要对医学临床,重点是激光对诊断和治疗领域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由于诊断和治疗在本质上都是利用激光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对这些基础进行介绍。在8.1节中归纳介绍了生物体的光学特性、激光对生物体的作用、激光在生物体中的应用特点等内容;然后在8.2节中通过典型的治疗应用实例,介绍了激光在外科、皮肤科、整形外科、眼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等领域中的治疗和光动力学治疗等;在8.3节中重点围绕诊断中的应用,介绍了生物体光谱测量、激光计算机断层摄影(光学CT )、激光显微镜等。在8.4节中,对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的激光装置与激光转播路线的开发动向进行介绍。最后8.5节对激光医学的前景作了展望。 8.1 激光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8.1.1 生物体的光学特性 假设生物体中入射的单色平行光强度为0I ,若生物体是均匀的吸收物质,根据1.5节证明的(1-89)式,入射深度为x 处的光强度I 可用下述关系式表示 ()x a I I 00exp -= (8-1) 其中0a 为吸收系数(参见图8.1)。但是,由于生物体对光是很强的散射体,因此生物体内光的衰减不仅由于吸收,而且取决于散射的影响。在不能忽略散射的条件下,上式可用衰减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 在线..

1.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经外毒素脱毒制成 B 只能中和外毒素 C 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 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关于TI-Ag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辅助 B 只有B细胞表位 C 不引起细胞免疫 D 可引起再次应答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下列大分子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A 蛋白质 B 多糖 C 核酸 D 类脂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5.关于TD-Ag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的辅助 B 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C 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D 具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 分子量大小 B 表位性质 C 结构复杂性 D 化学组成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对SIgA的错误描述是() A 是黏膜局部抗体 B 其SP能保护SIgA不被蛋白酶水解 C 初乳中含量最丰富 D 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 出生时即具有 B 反应迅速 C 特异性 D 无记忆性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9.新生儿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的Ig是() A IgG B IgM C SIgA D IgD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0.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是正确的,除了() A 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系 B 与相应抗体结合 C 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结合 D 与MHC结合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免疫稳定功能失调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2.固有性免疫的特征是() A 通过遗传获得 B 特异性 C 反应缓慢 D 有记忆性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激光技术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

激光技术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 ——物理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摘要】:应用是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本文从激光的基本特性出发,以激光与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热效应为根据,综合论述了激光在医学临床上的两种主要应用方式:激光凝固疗法和激光汽化疗法. 【关键词】:应用激光医学临床激光技术激光汽化激光凝固疗法【引言】:激光是物质受激辐射产生的一种相干光,具有单色性好,高亮度,辐射方向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激光非常适合于疾病的诊断、监测和高精度定位治疗。1963年Goldm an等人用激光有效地治疗了皮肤病,从而揭开了激光医疗技术革命的序幕。随着各种新型激光器的研制与开发,激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激光疗法。激光疗法具有非接触、无侵袭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激光用来治疗疾病时,就是利用激光高能量密度辐射对人体组织所产生的生物效应,这些生物效应主要包括: 光热效应、光压效应、光化效应、生物刺激效应、强电磁场效应等。本文从激光的生物效应机理以及临床应用方面阐述激光技术在医学上的若干应用。

一、临床应用 1. 激光诱导荧光光谱诊断 近年来,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在诊断恶性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已引起国内外肿瘤专家的关注。这种方法有利于在肿瘤早期找出其存在的部位,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目前,人们利用激光诱导荧光法诊断肿瘤组织主要有两种方法: a. 外加光敏物质诊断 根据荧光物质与肿瘤组织有比较强的亲和力的原理,在病人静脉注射或口服光敏剂后一段时间(一般为48~72h)接受激光照射,根据记录下来的荧光光谱特性曲线,便可以确定肿瘤的部位。但这种方法常受到其他组织荧光和自体荧光的干扰,容易引起误诊,所以这种非自身的激光诱导荧光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尚待改进,医学界正致力于寻求更为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染色药物。 b. 自体荧光光谱诊断 该方法不用外源性荧光物质,利用人体组织在激光激励下产生的荧光,进行光谱特征分析,可以将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区分开来。以荧光强度比为参数诊断胃癌在实验和临床上已获得成功。该方法能够避免注射或口服光敏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不会损伤病变组织的生物状态和正常细胞的生理功能,因而是一种无侵袭诊断技术。同时该方法快捷、无损伤,避免了活检需长时间等待病理分析结果的缺点,它将会成为早期肿瘤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题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提出著名的无性细胞系选择学说, 使用禁忌细胞的概念来阐述自身无免疫应答现象的学 者是( ) A、伯内特 B、巴斯德 C、琴纳 D、李斯特 2、自身抗原不应包括( ) A、血型抗原 B、修饰的自身抗原 C、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 D、被异常淋巴细胞误认为异物的自身正常物质 3、人类主要组织相容系统( MHS )称为( ) A、H -2 B、HLA C、 4、下列哪种细胞是 CD 4+ ( A、T c B、T h C、γδT 5、人T细胞上的表面标志物是( A、C 3b 受体 B、EB病毒受体 6、关于NK细胞的特性错误的是( ) A、具有自然杀伤靶细胞作用 C、可发挥 ADCC 作用 7、能通过胎盘并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作用的是 A 、 IgG B 、 IgM C 、 IgA D 、IgD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B 、免疫球蛋白均为抗体,但抗体不一定都是免疫球蛋白 C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不同也无关 D 、抗体均为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有明确的抗体活性 9 、独特型决定簇存在于 Ig 分子的() A 、重链 C 区 B 、轻链 C 区 C 、重链 V 区 D 、重链和轻链 V 区 DLA D、 SLA ) D、B细 胞 ) C、E受体D、葡萄球菌A蛋白受 体 B、具有吞噬作用

10 、补体裂解产物中具有调理作用的片段是() A、C2a B、C5a C、C3a D 、C2b 11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C1qB 、C2C、C4D、B 因子 12 、B7(CD80)分子的配体是() A、CD4 B、CD28 C、LFA-2D 、VCAM-1 13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IL-10B 、IFN- α、βC、IL-1 α、βD 、SCF 14 、下列哪种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 A、抗原递呈细胞 B、Th 细胞 C、TD 细胞 D、B 细胞 15、B 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无抗原递呈作用 B、可直接识别抗原构象决定簇 C、可分化为浆细胞 D、可产生免疫记忆 16 、细胞间相互作用时不受MHC 限制的是() A、抗原递呈细胞与Th 细胞 B、Th 细胞与 B 细胞 C、CTL 与靶细胞 D、NK 细胞与靶细胞 17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A、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 B、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 C、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 D、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18 、抗体对 B 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反馈抑制作用() A 、与抗体的浓度无关 B 、与抗体的类别无关 C 、与抗体的特异性无关 D、与抗体的完整性无关 19 、初次注射大量抗毒素所致的血清病属超敏反应() A、I型 B、II型 C、III 型 D、IV 型 20 、幼儿易患哮喘通常与缺乏下列哪种抗体有关()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考作业1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考作业1 1.免疫是指()。 正确答案是:机体识别和排除“非己”的功能 2.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正确答案是:恶性肿瘤 3.固有免疫具有的特征是()。 正确答案是:快速发挥效应 4.适应性免疫具有的特征是()。 正确答案是:抗原依赖 5.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正确答案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6. 在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 正确答案是:抗原决定簇(表位) 7.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正确答案是:半抗原 8. 胸腺依赖性抗原的特点为()。 正确答案是: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激活并产生抗体 9.抗原的异物性是指()。 正确答案是:成分与自身相异或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10.下列属于TI-Ag的物质是()。 正确答案是: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须T细胞辅助的物质 11. 属于自身抗原的是()。 正确答案是:甲状腺球蛋白 12.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正确答案是:胸腺 13. 主要针对血源性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是()。 正确答案是:脾脏 14.生发中心中主要含有()。 正确答案是: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 15. 脾脏的功能不包括()。 正确答案是:过滤淋巴液的作用 16.sIgA的分子特性,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是:是主要分布于外分泌液的抗体 17.受感染后机体最早产生的抗体类型是()。 正确答案是:IgM 18.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 正确答案是:IgD 19.3~6个月的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缺乏()。 正确答案是:sIgA 20.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IgM抗体水平具有诊断意义是因为()。 正确答案是:相对高水平的IgM抗体常常同近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有关 21.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类型是()。正确答案是:IgE 22.细胞因子中有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是()。 正确答案是:集落刺激因子 23.可识别MHC Ⅰ分子的CD分子是()。 正确答案是:CD8 24.可与TCR结合,传导T细胞活化信号的CD分子是()。 正确答案是:CD3 25. 移植排斥反应难以避免的主要原因是()。 正确答案是:HLA系统的高度多态性

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论文最终版

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 1、引言 1.1、激光的特点(特性):(选自:现代激光工程应用技术P2-3+文献【4】百度知道网址) 概括地说,激光有四大特性: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他们之间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互有联系的。激光所具有的上述优异特性是普通光源望尘莫及的。【2】1.1.1、激光的高亮度【4】 普通光源所发出的光是连续的,并且在4π立体角内传播,能量十分分散,所以亮度不高。激光的亮度可比普通光源高出1012-1019倍,是目前最亮的光源,强激光甚至可产生上亿度的高温。激光的高能量是保证激光临床治疗有效的最可贵的基本特性之一。 1.1.2、激光的高方向性 激光的高方向性主要指其光束的发散角小。 激光束的方向性好这一特性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是激光能量能在空间高度集中,从而可将激光束制成激光手术刀。另外,由几何光学可知,平行性越好的光束经聚焦得到的焦斑尺寸越小,再加之激光单色性好,经聚焦后无色散像差,使光斑尺寸进一步缩小,可达微米级以下,甚至可用作切割细胞或分子的精细的“手术刀”。 1.1.3、激光的高单色性 普通光源发射的光子,在频率上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包含有各种颜色。而激光发射的各个光子频率相同,因此激光是最好的单色光源。 由于光的生物效应强烈地依赖于光的波长,使得激光的单色性在临床选择性治疗上获得重要应用。此外,激光的单色特性在光谱技术及光学测量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1.1.4、激光的高相干性 由于受激辐射的光子在相位上是一致的,再加之谐振腔的选模作用,使激光束横截面上各点间有固定的相位关系,所以激光的空间相干性很好(由自发辐射产生的普通光是非相干光)。激光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相干光源。正是由于激光器的问世,才促使相干技术获得飞跃发展,全息技术才得以实现。【4】 1.2、激光在医学上涉及的方面(选自:激光原理及应用P184【1】) 激光在医学及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可分为在治疗中的应用与在测定、诊断中的应用两大类。细胞操纵等基础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激光应用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另外还有利用激光微细加工技术制造微型医疗仪器和利用光造形技术进行生物体模型制造(光敏树脂固化快速成形—SLARP)等领域。利用全息技术的生物体信息记录及医疗信息光通信等与信息工程有关的领域,从广义上将也属于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因此,激光在医学及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并且今后一定会有更大发展。【1】 2、激光的生物医学机理(选自:激光医学应用最新进展及前沿P1-2【3】) 激光在生物组织中传播及与目标相互作用表现出的光学特性,是激光在生物医学中广泛应用的基础。一束激光入射到生物组织,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激光被生物吸收,与生物组织产生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激光与生物组织的光热效应(Photothermal)、光化学效应(Photochemical)、光机械效应(Photomechanical)等。组织对光的吸收与组织的分子结构和吸收光谱有关,但主要依赖于激光的波长:紫外光主要被蛋白质吸收;可见光被血色素、黑色素和其他的色素吸收,700~900nm被称作为生物组织光学窗口(Optical window),在此波段范围,组织对光的吸收最少;而红外光主要是被水吸收。 目前利用激光对生物组织的作用机制在医学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光凝固(Photocoagulation)、光消融(Photoablation)、生物刺激(Biostimulation)、激光碎石(Laser

激光在医学美容上的应用

激光在医学美容上的应用 摘要:激光美容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美容法。此法可以消除面部皱纹,用适量的激光照射使皮肤变得细嫩、光滑。如去痘、去黑痣、祛斑、除皱、治疗痤疮等。由于激光美容无痛苦且安全可靠,受到人们欢迎。 激光是通过产生高能量,聚焦精确,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单色光,作用于人体组织而在局部产生高热量从而达到去除或破坏目标组织的目的,各种不同波长的脉冲激光可治疗各种血管性皮肤病及色素沉着,以及去纹身、洗眼线、洗眉等。而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激光仪,高能超脉冲CO2激光,铒激光进行除皱、磨皮换肤、治疗打鼾,美白牙齿等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激光外科开辟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激光医疗设备早在20年前已在国外各大医院普及。2005年全球民用激光器产品总销售额大约为586亿美元,其中医疗激光器产品约占1/10(50多亿美元)。美国和德国,激光医疗设备不仅在国内获得广泛应用,而且大量出口海外市场,仅CO2激光美容器械和准分子激光视力矫正器2类产品即带来数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日本从1960年代开始激光器研究。自1990年代以来,日本在激光医疗设备研制与生产上急追美国。日本现已生产出ar激光眼底凝固器(治疗视网膜剥离等常见眼病)、外科用CO2激光手术刀、内科用nd、yag激光内窥镜等一系列新型激光医疗设备,不仅能满足国内临床需求,而且已出口至欧美国家市场。 我国的激光医疗器械生产从1990年代初以来,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国产激光医疗设备在国产激光器销售中已上升至第三位,年增长率高达20~~30%。目前全国各大医院均已建立了激光医疗中心,80%的中小型医院成立了激光医疗科室,国内医疗界对激光医疗设备的需求大大增加。可以预料,今后几年国产医用激光器的销售额有望大幅上升,我国激光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一个新的繁荣期。 激光在医学美容上的应用主要有去痘、去黑痣、祛斑、除皱。 利用复合彩光可以去痘。复合彩光去痘是一种全新的绿色治疗方法,应用独一无二的光热治疗技术,光热能量高效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起效快速,且无任何副作用。复合彩光( LPD )是一种混合光,它是强光源产生的强光通过光栅过滤后产生的。它虽不是激光,但却涵盖了常用激光的所有波长,它虽没有激光的治疗针对性强,效能高,但由于其含盖面广,作用综合,既可除痘,又可嫩肤,还可退皮肤色素,还可改善人的肤色等,而不失为面部美容和面部除痘的重要方法。定期多次接受复合彩光嫩肤治疗对面部皮肤,特别是患痤疮的皮肤,必有裨益。 利用激光可以去黑痣。其原理就在于将激光在瞬间爆发出的巨大能量置于色素组织中,把色素打碎并分解,使其可以被巨噬细胞吞并掉,而后会随着淋巴循环系统排出体外,由此达到将色素去去掉的目的。激光去痣可以适用的痣的类型很多,比如包括上面提到的三种色素痣、太田痣、鲜红斑痣等,疗效都很明显,并且不容易留疤,风险性小。刚刚用激光去除黑痣后,局部会有一个痂,所以应该注意避免局部感染。头两天尽量不要接触水,以后可以洗脸,但洗后应立刻擦干净,同时注意避免日晒。一般在一周后表面的痂可以自然脱落,不要自己将痂去除,否则容易留下瘢痕。季节选择最好是春秋,夏天天气热,容易出汗,伤口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单向琼脂扩散测定待测血清Ig 含量 [实验材 料]: 打孔器 (1) 将溶解后的离子琼脂冷却到4 5 °C ,加入适 当浓度的抗原混 合均匀,吸取3—4毫升加在载玻片上,使其均匀布满载玻片 而又 不流失。 (2) 琼脂凝固后制成凝胶板,然后隔适当距离打孔。 (3) 在孔内滴加待测可溶性抗体。 (4) 将凝胶平板放入带盖瓷盘中,下面垫一湿纱布以保持湿度,置 于3 7 °0恒温箱中2 4小时,观察沉淀环。 单向琼脂扩散是一种定量试验,主要用来测定标本中各种免疫球 蛋白或补体成分的含量。 在孔中加入待测抗体使其向四周扩散,经一定时间后抗体与琼脂 中抗原相遇,在比例适宜处生成白色沉淀环。 沉淀环直径与抗体浓度成正比。根据测试样品沉淀环直径的大 小,可从已知的标准曲线中查出样品中抗体的含量。 实验二 [实验名称]: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妊娠试验) [实验目的]:测定待检尿液中是否含HC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诊断妊娠 [实验材料]:孕妇尿液、非孕妇尿液、HCG 致敏乳胶抗原、抗HCG 血清、载 实验一 1%离子琼脂、白喉类毒素、白喉抗毒素、载玻片、毛细吸管 [试验步骤]: [实验结果]: (沉淀环直径) 测量沉淀环直径: 毫米 [实验分析]

玻片等 [试验步骤]: (1)取一片载玻片,标记出左右。 (2)在载玻片左侧加一滴待检尿液,右侧加一滴非孕妇尿液。 (3)在两侧尿液中分别加一滴抗HCG血清,摇动混匀2 —3分钟。 (4)在两侧液滴中分别再加一滴HCG致敏乳胶抗原,摇动混匀2 — 3分钟。 (5)观察判定结果。 [实验结果]:(凝集和非凝集的描述) 左侧(待检尿液侧)呈现均匀的乳状液状态,无凝集颗粒。间接凝集抑制阳性。 右测(非孕妇尿液侧)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间接凝集抑制阴性。 [实验分析]:(结合实验原理) 孕妇尿液中的HCG含量显著增高。尿液中的HCG与加入的抗HCG结合, 抗HCG被消耗,使得加入的HCG乳胶抗原不能再与抗HCG结合,不出现乳胶抗原间接凝集反应(凝集被抑制),所以液滴呈现均匀乳状液,为乳胶间接凝集抑制阳性反应。 非孕妇尿液中HCG含量极少,不足以抑制抗HCG与HCG乳胶抗原发生间接凝集反应,所以出现乳胶颗粒的凝集,为乳胶间接凝集抑制阴性反应。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任永进 05061106 摘 要:通过简单介绍几种常用激光器,进一步评述了激光技术在外科、皮肤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内科、儿科、口腔科、肿瘤科、中医科等医学专科的应用概况,并预示激光医疗今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我国的激光医学将显示出更加广阔、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激光医疗;激光穴位照射;光动力疗法 从总的趋势来看,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它由体表向内腔,甚至向心内的纵深、高难度激光手术方面发展;由激光治疗向激光荧光、激光光谱、激光刺激阈值测量、激光喇曼散射光谱、激光散斑术、激光多普勒效应、激光流式细胞光度术、激光内镜、激光微束、激光毫微微秒脉冲、激光的非结性效率、激光计算机等激光诊断和科研方向发展;由低功率激光照射的生物刺激疗法向高能激光手术、普通外科手术、中西药物和祖国医学的针灸疗法相结合的方面发展. 下面具体的介绍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发明后,由于激光具有波长的一致性、方向性好等优点,可以应用不同波长的激光,目标准确地针对眼球的不同组织发挥作用,所以在医学领域中首先应用于眼科,而且范围最广。现在已能应用红宝石(ruby)激光、氩离子(Ar+)激光、氪离子(Kr+)激光、染料(dye)激光、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和氟化氩(ArF)准分子激光等固体、气体和液体的激光器,治疗眼底、色素膜和屈光间质等部位的数十种有关眼部疾病,使不少原来十分复杂的手术趋于简化,甚至只需作简单的门诊治疗。不少传统疗法无法治愈的眼病得到治愈。不但能用激光治疗眼部疾病,而且也能用来诊断眼部疾病。历经30多年的开拓和发展,已经形成了激光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激光眼科学。 自从1961 年红宝石激光器首先应用于眼科治疗疾病并获得理想效果,开辟激光医疗新领域以来,激光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主要标志是: (1) 激光的临床应用已广泛地深入到几乎所有医学专科,临床治疗证明应用激光可治疗多种疾病. (2) 常用的激光医疗仪器已获得很大的发展. 如He - Ne 激光器、CO2 激光器、YAG激光器及Ar 离子激光器制作的医疗仪器形成系列,质量不断提高,功能更为齐全,普遍采用微机控制,使用安全,与它配套的手术器械也已完善,且市场稳定发展. (3) 激光医学诊断技术与设备相应有了较大的发展. (4) 在解决某些重大的医学难题方面,如血管成形术、角膜再成形术、光动力学法治癌、激光碎石术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前途光明. 激光的临床应用,如激光椎间盘切除术、激光去除纹身及牙科应用等,已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5) 激光医疗使用的激光器,如准分子激光器、倍频Nd :YAG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多波长组合医用激光设备的研制和应用已经不断地发展. 激光应用已在医学中形成了激光医学的新领城. 基础研究不断深入,新型激光诊断和治疗仪器不断出现,临床应用不断扩展,激光医疗仪器的产业迅速发展,在西方国家一些激光仪器已逐步成为必备的仪器而进入医疗机构. 可以预见激光医疗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1 常用的医用激光系统 医用激光装置就其作用原理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激光刀、激光内窥镜、激光照射器、激光凝固器和激光诊断仪器等几种类别. 一种激光器可以设计成不同用途的医用装置,而某一类的装置又可由不同的激光器作为光源. 现将这五种类型装置简介如下: 激光刀———是将高能量的激光照射生物组织,使细胞在瞬间汽化蒸发,切开组织的一种医用器械. 一般国外把汽化病灶的激光器械也归于此类. CO2 激光具有最佳的外科特性,构成最理想的一种“光刀”. 激光内窥镜———激光束通过医用内窥镜传输进入体腔内,可用于治疗. 因为利用光学纤维传输激光,故亦有“激光纤维内窥镜”之称. 激光同各种内窥镜的结合可用于胃、支气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