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主奴关系思想
黑格尔主奴认识
【摘要】“主奴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关系,黑格尔先生在“精神现象学”中,通过对“主奴”之间独立性与依赖性辩证关系的论述,主要是为了揭示主体自我意识是如何挣脱外在限制去获得无限内在自由进入理性状态的,本文结合所学略谈己见。
【关键词】“主奴关系”;自我意识引言黑格尔认为主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本质,是潜藏在意识背后的东西,而且在起作用。
用他的话说就是:“自我意识是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
”意思就是说意识自身未定时看不出来,一旦确定就会被发现。
意识在经由感性确定性、知觉、力和知性(超感官世界)等不同发展阶段后,逐渐成长为自我意识的。
“主奴关系”原本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控制与被控制的政治关系,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借用它来谈主体的自我意识,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不是想通过对“主奴关系”的论述来揭示主观精神获得解放经历了一个由不自由到陷入“苦恼意识”的囹圄、再到通过“劳动”挣脱外在限制去获得无限内在自由进入理性状态的漫长过程?笔者就此略谈拙识。
一、主体的意识是如何过渡到自我意识的人的思维意识从意识发展到自我意识也是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不是直线式上升也不是圆周式运动,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由最初的感性确定性逐渐向知觉过渡,然后由知觉过渡到力和知性(超感官世界),最后由知性通过对对象意识而返回自身形成了自我意识。
具体说来就是,作为意识的主体首先必须确定自我和对象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对象不是自我,自我不是对象,本质上自我和本质没有差别,这是意识产生的前提,没有意识到这点主体是没有意识的,更谈不上自我意识。
确定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到了的东西我们才可深刻地感觉到它。
尽管世界上没有不可被认识的事物只存在尚未被人认识的事物,但是由于感性具体就像过眼云烟变幻莫测、飘忽不定,我们很难把握它们。
当我们指着一个事物说这是什么的时候其实它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变的只有“这”这个抽象的语词,而具体的事物我们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
主奴关系与人的社会角色意识——电影《无极》触及到的两个哲学命题
源于氏族部落之间的“ 生死斗争” 。在这种“ 生死斗
争” , 中 勇敢 和 胜利 的一 方 成为 主人 , 弱 和失 败 的 懦
一
品的共性【 l l 。陈凯歌电影《 无极》 即表现了影视艺术
对哲学之思的追求和努力。 陈凯歌电影《 无极》 曾经
创 造 了票 房 和批 评 的双 重记 录 。被一 度 冠 以 “ 觉 视
神。
各 自的角色 , 不同的角色定位久而久之就会在其意
识深处形成相应的角色意识。在电影《 无极》 主 中, 人公奴隶昆仑和另一主人公光 明大将军一奴一主 ,
而作为主人 的光 明大将军他 已经习惯 了主人
的社会角色定位 , 但在不知不觉中 , 主奴关 系开始
地位分明, 两人分别处在各 自既定的角色意识中行 动。昆仑完全按照一名奴隶的角色和意识活动 , 他
方成 为 奴隶 。双 方 的 主奴关 系一 旦确 定 , 一 定 在
的历史 时 期就 具有 相 对稳 定性 。主 奴关 系 ” “ 的建 立 本质 上 是 人 类历 史 的进 步 。 因为 这 种关 系一 旦 确 定 , 人就 承 认 了 了奴 隶 最 起码 的人 的 地 位 , 不 主 就
一5 — 8
族部落时代把对方直接杀掉或吃掉来说促进 了生
产力 的极 大进 步 。 主人 和 奴隶 的关 系确定 后 , 在社 会 活 动 中承 担
福号 陕乐以及家破人亡的仇恨。 这些要做回 自己的 潜意识只是作为萌芽潜藏在作为奴隶的社会 角色
意识中 , 并没有变为真正的 自觉意识 , 在他的心 目 中主人仍然是他的主宰 ,是强大的不可怀疑的天
靠近。
总的来说 ,无极》 《 以魔幻题材揭示了主奴关系
女权主义
浅析女权主义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摘要: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以此为前提女权主义者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父权制”、“社会性别”、“陌生人”、“边缘视角”、“双重视野”、“主奴关系”等概念。
希望从女性受压迫的劣势地位出发, 进而寻找女性获得解放的批判性优势。
但这些理论上的概念却具有它的局限性, 无法在现实中帮助女性获得自己想要的解放。
关键词:女权主义、父权制、社会性别、陌生人、边缘视角双重视野、主奴关系作为来自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女权主义理论,它从未形成普遍接受的概念,它的概念理解对于不同的理解者来讲也不尽相同。
国内孙邵先先生在他的《女权主义》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女权主义的基本概念,王丽在《女性、女权意识与社会性别》一文中阐述了社会性别这个主要概念,毕芙蓉在《女权主义: 漂浮的能指》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一些主要女权主义派别的一些基本概念,但由于女权主义派别林立,其中有许多概念在很多文章中只是一提而过,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有些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女权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i。
面对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事实,许多女权主义者提出了各种有助于改变女性依附状况的理论与策略,揭示出在一个男权统治的社会中,女性改变自己的命运具有的批判性的优势。
父权制“父权制”原是早期人类学专有名词, 意指氏族公社时期, 人类社会由母氏族公社转向父系氏族公社时产生的以父权为中心的氏族组织与文化结构。
女权主义理论接过这个概念, 并将其延伸扩展到从父系氏族公社一直到今天的整个社会历史过程中。
父权文化系统成为女性受压迫和歧视的社会前提。
“父权制”是由父系制( 即世系、血统或家系按照父子相承的惯例)、父居制(居住的惯例以父亲的住所为居所) 和父姓制( 姓父亲的姓氏) 为基本纽带构成的。
论主奴关系和异化劳动——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批判
是意识 内部 的 自我安慰而 已。马克思在历史性现实 性的立场上 ,肯定人
首要地是作 为现实的、感性 的 自然存在物 即活 生生的肉体 。而 人的劳动 真正第说是感 性的人直接面对 自然改造 自然创造 出人化产 品以保 持 自身 持存的现实活 动,并在这样 的劳动过程 中创造 出现 实的人创造 出人类历 史思肯定人 的本 质不是抽象 的 自我意识,而是人作为感 性的生命 在劳动过程 中改造 自然并 改造 自杀呢 ,这就是 劳动的对象化或外 化。黑 格尔在其抽 象的思维 内部揭示 出劳动的实质 。同时 ,这也是 劳动 的积极 意义 ,因为 它否定 了人 的生命 的直接性 ,建立 起人的 自我 意识 、类意识 最终创造 出人类历史 。但 马克 思还看到 了劳动 的消极的一面 ,即劳动在 外化中的异化现象一 异化劳动。 首先 ,这 异化 劳动表 现在产 品上 , 即工 人对 他所生 产 的对 象的关 系 。马克 思从当时 国民经济事 实 出发总结 出: “ 工人生产 的财 富越多 , 他产生 的影 响和规模越大 ,他 就越贫穷 。工人 创造的产 品越 多,他就越 变成廉价的商 品。物 的世 界的增 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 比。” 马克思 从这一事 实中揭示 出: “ 劳动 所生产 的对 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 异 己的 存在 物,作 为不依 赖生产者 的力量 同劳动 相对立 。 ”。 物 品作为 劳动者 本质力量 的对 象化 ,现实化为 一个与 自己对立 并压迫 自己奴役 自己的恶 魔。 “ 伴 随着劳动的现实 化,劳动者转而成 为抽象的非现 实的;劳动的 对象化转而成为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 ” 最后 ,人和动 物的区别就在于人通 过劳动摆脱 了动物那种 和 自己生 命的直接 同一性。劳动是人 的有意识 的生命活 动。人通过劳动 改造无机 界 ,创造对 象世界 以证 明 自己是有意识 的类 存在物 。他把类特 征看作 自 己的真 正本 质。人 只有在 类生活 中才能 实现 自己作为人 的价值 。在物质 和精神两端 创造出文 明硕 果。 “ 而异化劳动 却夺去 了人 的类生 活 ,把人 对动物所具有 的的优点变成缺 点;把 自由自主 的劳动贬低 为手段 ;把人 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 的直接存在的手段 。” 作为现 实的直接结果 ,异化 劳动 大导致 了人 同其类本 质的异化和对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是他对主人和奴隶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
在黑格尔看来,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即它们在相互依存中又相互对立。
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因为主人需要奴隶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奴隶也需要主人来认可他们的价值和地位。
然而,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又是相互对立的。
主人拥有对奴隶的支配权,而奴隶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这种权力关系是不平等的,而且这种不平等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加深。
黑格尔认为,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
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因为主人需要奴隶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奴隶也需要主人来认可他们的价值和地位。
然而,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又是相互对立的。
主人拥有对奴隶的支配权,而奴隶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这种权力关系是不平等的,而且这种不平等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加深。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他提出了“主奴意识”和“主奴关系”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任何精神形态都要依附在一个肉身化的主体之上,人对自身的认识必须通过另一个认识的、也就是一个他者的才能实现。
在斗争哲学的起点上,两个意识为争取对方承认,在精神尚未展开的历史阶段,会是一种斗争关系。
因为那时的主体完全达不到对人类普遍意识的认识。
这就是所谓斗争哲学的起点。
斗争的结果如果是一方被消灭了,那么主体仍然没有得到承认。
死亡就是意识之自然的否定,有否定性而无独立性,因而这独立性就没有得到承认所应有的意义。
认可它是一个双方的事情。
斗争的结果会是有一方放弃了自己的独立地位,称之为奴隶。
而得胜的一方是主人。
承认这种行为只在承认者是一个自由的个体的时候。
这种承认他才有意义。
总之,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是他对主人和奴隶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强调了主人和奴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
这种辩证关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加深,并最终导致主奴关系的形成和奴隶社会的诞生。
黑格尔“主仆辩证法”反思
黑格尔“主仆辩证法”反思“主仆辩证法”是黑格尔在早期代表作《精神现象学》中所阐述的观点和理念。
《精神现象学》被认为是黑格尔哲学的起源。
而“主仆辩证法”思想是在自我意识的范畴下产生的。
从“主仆辩证法”的理论知识到它对现今社会的影响,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标签:自我意识;主仆辩证法;反思一、地位和价值“几乎20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名声显赫的19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这实际上就是对他加以特别显著的颂扬。
”美国学者M.怀特在《分析的时代》中如是说。
马克思把《精神现象学》称为“黑格尔的圣经”[1]。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在我的《精神现象学》一书里,我是采取这样的进程,我从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直接意识开首,进而从直接意识的矛盾进展逐步发展以达到哲学的观点,完全从意识矛盾进展的历程以指示哲学观点的必然性”[1]。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在特定的个人生活和新的时代形势的鼓舞下,第一次宣布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方法和体系,总汇他过去的哲学思想,启导他后来的哲学体系的一本带关键性的著作。
二、意识——主奴意识《精神现象学》可以说是对意识形成史的描述。
恩格斯说:“精神现象学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1]。
主奴意识是一个自我意识对一个自我意识的问题。
在这里,黑格尔指出:一个自我意识只有在另一个自我意识之中才能得到满足,才能认识并且成为它自己。
所以,黑格尔就为认识活动融入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历史性因素。
于是,自我意识以征服对方但保留对方的生命,把对方变成自己的奴隶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于是,主人和奴隶产生了。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要成为人就必须有自我意识。
人与人之间互为参照,不仅和他人比较,并且和他人的同一欲望作比较,因而有了“为承认而斗争”。
然而,斗争却不是也不能相互残杀,不能同归于尽。
主人和奴隶彼此需要受到对方承认,否则单一存在的主体是无意义的。
批判 主奴辩证法
批判主奴辩证法
主奴辩证法是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在其《法哲学原理》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是黑格尔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哲学分析的一种方法。
在主奴辩证法中,主和奴彼此构成对立的角色。
主是指那个占据支配地位的一方,具备自我意识和自由的能力,而奴则是被支配、被剥夺自由的一方。
根据黑格尔的观点,主奴关系是一种互动过程,通过这种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理解和意识得以发展和实现。
在主奴辩证法中,主体通过支配和控制客体来寻求自我肯定和自由。
然而,主体发现,只有通过与客体的互动,通过奴役客体,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完整性。
奴的存在使主体能够通过对待客体的方式来认识自我,并通过对客体的支配来巩固自己的自我意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体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与奴的解放和平等的对待,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肯定和自由。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奴通过互动和对等来实现解放,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得以完善。
主奴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立与矛盾的互动,实现个体的自我肯定和自由。
这种辩证法对社会关系、权力动态和人际关系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也受到一些批评,例如忽略了权力不平等和剥夺的问题。
理解和评价主奴辩证法需要考虑
到黑格尔的整体哲学体系以及相关的哲学和社会科学观点。
从寻求“承认”到成为“至尊”——论巴塔耶通过科耶夫对黑格尔的主奴思想的吸收
争 转化为对至尊性 的追求 。而 正是 基于这种改写 ,巴塔耶铸就 了 自己的思想 的基 石。
【 关键词】承认;科耶夫 ;至尊性
中图分类号 :B 6. 5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7 6 ( 0 1 4—0 2 0 0 0— 60 2 1 )0 0 2— 8
时 至今 日 ,科 耶 夫 ( lxn r o v ) 在法 A ea deK j e  ̄ 国思 想史 上 的地位 已然确 立 ,而 当年他 应 柯 以列
文化理论研究。
① [ 德]尼克 劳斯 ・ 桑巴特 :《 巴黎的 学习岁月》 ,洪天富译,南京:南京大学 出 版社 ,2 1 ,第 4 4页。 00年 8
② ③ G ogsB tie eue cm le,t e6 a s a iad,17 ,P4 6 ere a l ,Ov r o pe s o ,P r :G lm r 9 3 . 1 . al s t m i l 参 见 Sur K n al ere B tie o dn ekinB osLd 0 7,P9 . tat edl,G o s aal ,L n o :R at ok t,20 g l o . 2
象学》 的解读 让他 感觉 就像 是 《 神现 象学》 精
本文 系国家社科 基金 项 目 “ 巴塔 耶后现代主 义思想研 究” ( 1 Z 0 4 的阶段性 成果 。 1BX 5 ) .
作者简介 :张
生 ( 99 ,男 ,河南焦作人 ,原名张永胜 ,( 海 20 9 ) 同济大学文化产 业系教授 ,主要从 事法国哲 学、 16 一) 上 002
.
隆 ,梅洛 一庞 蒂 ,罗杰 ・ 盖洛 等 ,甚 至早 已成 名
其 实 ,在 与科 耶夫相 遇 之前 ,巴塔 耶 对黑 格
黑格尔的七个比喻
黑格尔的七个比喻
黑格尔提出的七个比喻如下:
1. 主人与奴隶的比喻:在这个比喻中,黑格尔讨论了自由与奴役之间
的关系,认为自由的实现离不开奴隶的劳动。
2. 原型与模仿的比喻:这个比喻用来解释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认
为个体是整体的具体表现,而整体是通过不同个体的模仿和延续而存在。
3. 主观与客观的比喻:这个比喻用来描述认识过程中主观意识和客观
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是实现认识的关键。
4. 才能与命运的比喻:黑格尔用这个比喻来探讨个人才能与社会命运
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人的才能是通过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塑造而形成的。
5. 宇宙与历史的比喻:这个比喻讨论了宇宙和历史之间的联系,认为
历史是宇宙发展的具体展现。
6. 波浪与海洋的比喻:黑格尔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个体的具体存在和整
体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是整体发展的波浪。
7. 神与世界的比喻:这个比喻探讨了神与世界的关系,认为神是世界
的本体,世界是神意识的表现。
试析黑格尔从自我意识的起源论个体性存在的思想
中图分 类号 :56 3 B 1.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4 3 (0 6 O - 1-5 10 -13 20 ) 1 0 70 0
神现象学》 中黑格尔的思想有 了深化 , 在这本 书
中 , 格尔 不再 探询 共 同体 还 是个 体 产 生 先后 问 黑 由于黑格 尔 思想 的丰 富性 、 杂 性 和 历史 本 复 身 的逻 辑发展 , 格 尔 不仅 成 为德 国古 典 哲学 的 黑 集 大成 者 , 并且 曾一 度成 为 普 鲁 士 国家 所 谓 的官 方哲 学家 。黑 格 尔去 世后 , 的思 想 遭 到 了很 大 他 误解 , 分别 被认 为 是 国家 理 性专 制 主 义 和 法西 斯 非理性 主 义 的思 想 根 源 。返 回其 文本 解 读 , 宁 毋 题 , 是分 析个体 性存 在 的历 史条 件 和状 态 , 为 而 认 个 体是 在 自我意 识 中产 生 的 , 以生 死 斗 争 中 的主 奴 关 系作为起 点 , 在 这一 最 初 的历史 阶段 里 充 并
神阶段等各种各样个人主义的来源和必然结果以 及逐 步克服 的过 程 , 为 个 体性 的存 在 要 经过 不 认
同的发展 阶段 和环节 : 一方 面 , 本身就 是直 接 的 其 无条 件的现实 存 在 , 在序 言 中他写 道 : 在任 何 一 “
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写于 14 ( 83年夏 ) 中
的 生死斗争 中产生 , 其前提是相互承认 ; 通过 劳动 , 隶个体的 自我 意识回到 自身。黑格 尔进一步认 为, 奴 整体 是 民族 , 国家, 是 其本 身是 一个 个体 , 个体性 的存在 与统一的整体在现 实的辩证运动 中达到统一 。
关键词 : 格 尔; 奴 关系; 黑 主 自我 意识 ; 体 ; 体 个 整
“主奴辩证法”的扬弃与承认的重建从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论到马克思的承认理论
马克思的承认理论相较于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辩证法而言,具有更强的解 释力和发展性。首先,马克思将人类历史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的状 态。其次,马克思强调了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后,马克 思将主奴关系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固定的存在。这些特点使得马克思 的承认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的“主奴关系”辩证法,为我们理解自我意 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是精神现 象学的核心概念,而主奴关系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主奴关系中,主人和奴隶是两种相互依赖的存在。主人作为独立的意识, 其本质是自为存在;而奴隶则依赖主人而存在,其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 而存在。在这个关系中,主人和奴隶都无法独立存在,主人需要奴隶来维持其独 立性,而奴隶则需要主人来提供其存在的理由。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构成了自 我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5、倡导平等的承认:我们需要认识到平等的承认是实现个人和群体价值的 关键。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地对待,而不是被歧视或排斥。因此,我们需要倡导 平等的承认观,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维护这种平等。
参考内容
在哲学浩瀚的海洋中,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无疑是一座独特的岛屿。这篇文 章将带大家重新审视这座岛屿,理解其深邃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它在现实世界中 的影响。我们将通过分析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阐述“为了承认而承认”的哲学 观念。
针对黑格尔的承认理论,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本研究 考察了承认理论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包括黑格尔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本研究分析了承认理论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重点探讨了承 认理论在身份认同、社会交往和政治哲学等领域的作用和贡献。
走出“主奴关系”的哲学神话
一
颗心则要维持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其次, 主人把繁重的体力劳动让渡给奴隶后 , 并不是为了像
众所周知,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哲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崇拜他 的人把他誉为历史上最 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 甚至推重他为“ 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贬斥他的人说他 的哲学几乎全部是错误 ; 的, 甚至有人嘲笑他的著作 四分之三是陈词滥调 , 四分之一是胡说八道。真堪谓见仁见智, 迥然各 异。 如果我们不 主张感情用事的话 , 也许会选择西方人常用 的那旬谚语来评价黑格尔 , 伟大和贻 即“ 害是双生子。 这句谚语启示我们 : ” 一方面 , 我们应该看到黑格尔思想的伟大和深刻之处; 另一方面 , 我 们也不 应该 沉 缅 于黑格 尔所制造 的那 些似 是而非 的哲学神 话 中 。黑 格尔 关于 “ 主奴关 系” 的理论
么 这么说 呢?
黑格尔主奴理论探析
管理观察・2009年12月中旬刊黑格尔主奴理论探析□孙国志 刘光顺(1.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2.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摘 要:黑格尔的主奴理论揭示了一个人类心理困境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至今对于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都产生着影响。
在今天,对于黑格尔的主奴理论进行再认识,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黑格尔 自意识 主奴理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被誉为他的第一步成熟的著作,以其内容丰富,立意深远,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融通诸种概念关联,通过严格的概念演进,构筑了一个自我分化,自我表现,自我识别,最后自我归一的哲学体系,奠定了以后其哲学思想发展的基础。
这其中不乏许多精辟论述,至今仍引发学者的多方评论。
其中有关主奴理论的论述甚至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当今社会主义产生重要影响。
一、黑格尔的主奴理论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精神的发展历经了“一时”。
“自我意识”。
“理性”三大部分,其中理性又可分为“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分别相当于“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有关主奴理论的论述是承接精神发展的意识阶段以后而发展而来的,意识变成自我意识,也即达到自我确定性的认识,认识到一个人是自己。
意识通过与外物的接触,先是发现感官获得的并不具有确定性,实在性,通过知觉知性的思考验证,发现外在的具体个体是会发生变化的,用来限制,固化个体的“这一”,“那一”也是可变的。
不变的只是事物的共性。
它具有优越性,实在性,因而就成为个体所追逐的对象。
个体就通过“自意识”,朝着这个方向以求达到它。
这个“自意识”就是人的欲望,他不可能从自己内部的调整来获得满足,它促使人做着努力去调整自己适应共相。
自己是否符合共相并不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要获得其他人的认可或迫使其他人都如这样。
正如一个人说自己是国王就会被认为是疯子,只有大家都认可,说他是国王他才认为自己是国王。
由于每个具体个体所生活的条件,环境等各不相同,展示出来的特征必然存在着差异,因而一个自我意识要想确立自己的共相或标准的地位,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消灭对方,但如果只有自己单个的意识存在,自己也将失去参比的对象,失去排列归类的可能,正如单单的一点不可能说它到底是直线,曲线或圆中哪一个的组成部分。
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内涵与影响探究
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内涵与影响探究卡尔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所在。
根据黑格尔自己在序言中的说法,这部着作描述的主要内容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意识经过自我意识、理性与精神等环节,最终实现自身为自在自为的绝对精神,完成对绝对知识的洞见。
如果说“《精神现象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它的序言”的话,那么“其次,就要数论自我意识的第IV章最为有趣”.它也是迄今为止被讨论得最为广泛的环节。
通常倾向于摘出其中的主奴辩证法与奴隶操持的物质劳动,论证其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直接影响。
但问题是,脱离了连贯意识经验过程背景的独立环节,极容易被过度发挥,甚至面目全非。
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意识完整的经验过程中,包括意识、自我意识、欲望、承认、致死的斗争与主奴关系,以及最后普遍自我意识与精神等环节,重新探求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与主奴辩证法的真实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过度强调黑格尔相关概念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直接影响是否恰当。
一、深埋于自身之内的抽象自我意识《精神现象学》第四章的核心内容与全部意义就在于它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主体性原则,即我们这个时代的意识形式与生活原则。
不同于古代希腊人由于自我意识的缺席而对彼岸神谕或此岸秩序的无反省同一,现代觉醒的自我意识及其主体性原则要求为自己立法,即以自立自足为本质,追求自我规定的自由。
“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古代哲学最后所达到的那个原则,即现实自我意识的立场。
”[2](5)一般讲来,现代自我意识就是那种从他物,如感性与知觉世界向自身的回归,它不再直接以世界客观存在作为对象,不再是谋求洞彻外在事物结构与内涵这一关于异国他乡的意识。
它开始思考对这些对象的思维和理解,即对自己概念性活动的意识,对自己本身的认识与内省。
这一转向,就像在康德式“哥白尼革命”中发生的以客体为中心的认识论向主体性形而上学的转向一样。
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认识自然世界的条件,而先天综合判断所以可能又因为内在于我之中的先天知性范畴的存在。
主奴辩证法的延续与依赖关系
主奴辩证法的延续与依赖关系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揭示了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关系:奴隶通过劳动维持生存,主人依赖奴隶的工作来满足生活需求。
在现代社会,这种关系的变体依然存在,表现在权力结构、资本关系和等级制度中。
奴隶为了生存而维持现状,而主人的权威通过恐惧和心理压迫得以延续。
阶层之间的差距、宗教和资本主义进一步巩固了这种不平等。
根深蒂固的社会惯性使反抗变得困难,维持了奴役的循环。
类似的现代现象可以在职场、经济不平等以及对资本主义的依附中看到。
人们在这些体系中难以突破,选择顺从以确保生存,尽管这种顺从加剧了对不平等体制的依赖。
可以从奴隶制的心理与社会分析中看到:尽管有个别反抗,但大多数人选择服从,无法想象或付诸实践摆脱压迫的未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长期受压迫的群体可能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心理麻木,倾向于顺从现有秩序,害怕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
反抗的未知代价常常让人选择维持现状。
尤其是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资本主义的逻辑依赖这种结构维持秩序与生产。
人们害怕失去的恐惧,使他们依赖当前的体制。
不仅仅是强制力,社会结构通过文化、意识形态和教育巩固主奴关系。
例如,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用来正当化奴隶制,宣扬服从是道德义务。
如今,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通过消费主义和竞争驱动,鼓励人们在经济体系中自我奴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视为资本的奴隶。
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劳动输出,反抗的代价似乎过高,且难以想象。
这也解释了为何社会中许多受压迫者仍然选择维护现状,而非反抗。
这种心态源于对生活稳定性的渴望以及对失去的恐惧,塑造了主奴关系的顽固延续。
即便表面上没有显性的奴隶制,现代人通过经济结构和阶层依附,形成了类似的奴役逻辑。
主奴辩证法及其现实性思考
主奴辩证法及其现实性思考
答:主奴辩证法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在自我意识的阶段提出的关系辩证法。
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个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前者为主人,后者是奴隶。
那么,克服主奴关系成为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主要目标。
本来黑格尔在分析主观精神的发展提出主奴关系辩证法,但这可以集中看到黑格尔的思维的动力学模式及其一些缺陷。
黑格尔后来在《精神哲学》又分析了主奴关系的辩证法,黑格尔的思考比《精神现象学》成熟,淡化了对主奴关系辩证法的激情,但基本思路没有变。
主人和奴隶是<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章节中的一对范畴.自我意识是双重化的统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产生主人意识和奴隶意识.通过对死亡的恐惧和劳动陶冶,主奴关系发生倒转,主奴辩证法产生.这一辩证法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及趋势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的主奴关系思想
一、主人对奴隶的统治和奴隶对主人的恐惧
以自身以外的的他物为对象,在自我意识阶段里,意识以自身为对象,我与物的关系进展到我与人的关系,自我意识的最初阶段是欲望,这个时候自我看不到自己和他人是相互依存的,为了自己的存在而否定他人的存在,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自我认识到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只是由于他是为另一个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而存在,他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被对方承认,自我意识不能通过杀死别人来实现自己,自我意识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得到另一个自我意识的承认并承认另一个自我意识,于是自我意识不再杀死别人,而是把他人变成奴隶,自己成了主人,自我意识就发展到主奴关系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人是自为自在的独立意识,奴隶是为主人而存在的非独立的依赖的意识,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奴隶在主人的统治下,主人是本质,主人的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奴隶的真理,奴隶不是独立的存在,他仅仅是主人和物之间的中介,他是作为物而存在,只是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工具,同时,奴隶的整个存在都怀着恐惧,因为他经历过对死的恐惧,死亡的恐惧在他的经验中曾经浸透进他的内在灵魂。
在恐惧的驱使下,奴隶投身于劳动之中,他在劳动中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自我意识,从而从依赖主人的意识转化为独立的意识,而主人独立的意识在享用奴隶的劳动物品的同时逐渐转化为依赖奴隶的意识。
以下将分析主奴关系转化的具体过程。
人和奴隶的关系中,奴隶是有意识的,但是他的本质还是一种物,因为奴隶套上了他在斗争中未能摆脱的枷锁,所以奴隶不是独立的存在,对主人来说只是一种否定的东西。
主人通过斗争证明自己有权利支配自己的存在,也有权利支配奴隶的存在,主人把奴隶放在自己的权利支配之下,所以主人和奴隶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在主人和物的关系中,主人通过奴隶为中介,间接地与物发生关系,物对于奴隶是有独立性的,奴隶对物的否定作用不能把物一下子否定掉,奴隶只能对物进行加工改造,通过奴隶的中介作用,主人对物的直接关系变成对物的纯粹否定,即主人享用经过奴隶加工改造过的物,在对物的享用中得到满足。
但是,主人通过奴隶的中介作用只能与物的非独立性相结合,他把奴隶放在他和物之间,这就把物的独立性让与了奴隶,让奴隶对物进行加工改造,奴隶在对物进行加工改造的劳动中,成了物的主人,主人把支配物的权利让给了奴隶,主人反而处于依赖奴隶的地位。
照这样看来,独立的意识的真理乃是奴隶的意识。
奴隶意识诚然最初似乎是在那独立的意识自身之外,并不是自我意识的真理。
但是正如主人表明他的本质正是他自己所愿意作的反面,所以,同样,奴隶在他自身完成的过程中也过渡到他直接的地位的反面。
他成为迫使自己返回到自己的意识,并且转化自身到真实的独立性。
[1]为什么说主奴关系转化了呢?我们知道,奴隶对主人的恐惧还没有使奴隶认识到自己的自为存在,通过劳动奴隶的意识回到了它自身,因为劳动是受到限制或节制的欲望,亦即延迟了的满足的消逝,换句话说,劳动陶冶事物。
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这正因为对象对于那劳动者来说是有独立性的。
这个否定的中介过程或陶冶的行动同时就是意识的个别性或意识的纯粹自为存在,这种意识现在在劳动中外在化自己,进入到持久的状态。
因此那劳动着的意识便达到了以独立存在为自己本身的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