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真、善、美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得了谬妄的病证了。 老子为避免人类由认识的谬妄走向狂妄自大, 才主张‚知其雄,守其雌‛,倡导‚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 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在肯定真是可以认识的前提下,主张对真的认识可以由 物质、精神及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三个方面获得。《道德经》 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大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多,不为而成。‛(47章)只要认识 了事物的总原理,即真(道),就可以举众理而应万事、万物。 对于真的认识,只要能够真正领悟,完全不必拘泥于形式,‚不 出户‛同样可以‚知天下‛。相反,那些形式上‚勤勤恳恳‛追 求真的,实质上却并不一定能真正懂得;而真正领悟到真的,便 会努力不懈地依它而行事。尤如《道德经》所讲:‚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为道‛。(41章) 总之,若是以我们今天的表述方式来解释‚道‛,它就是一 种既存在于物质中,又存在于精神中,并通过物质、精神及二者 的有机结合体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它既是构成物质和精神的 精髓,又是物质和精神产生、发展的本原、动力。同时,它也必 须籍二者才得以显现。它可以称为‚总原理‛、‚真‛等,但又 不完全等同于它们。它与它们不是局部与整体、共性与个性关系, 而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狭义角度讲,道即是真,真就是道; 从广义角度讲,道还包含着真以外的范畴。 二、关于善
6
告诫人们,不要执迷于单纯地分辨善恶、扬善弃恶。要认识到善 恶是相对的。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 如道的形式。 当人们普遍认识到善, 并追求它的时候, 正说明‚不 善‛(恶)的普遍存在,‚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2章) 善与恶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今天的善,也许就是明天的恶;今天 的恶,同样可以变为明天的善。当我们站在‚道‛的高峰上,俯 瞰善恶,它们宛如微尘一般渺小。 那么,是否因此就否定善与恶呢?老子讲:‚人之所畏,不 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20章)宇宙的道理广漠无际,我们 是不可以特立独行的;人家要遵守的,我们也要遵守。人们追求 善,摈弃恶,是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性、 合理性。因此,我们也不可以无视善与恶,也要解决善与恶的问 题,做到‚和光同尘‛。同时,不能随波逐流,要保持自己的存 心与众不同。这也正是道的体现与要求。 《道德经》讲:‚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青台,我独泊兮 其未兆,如婴儿未孩。‛(20章)当众人执迷地追求善的时候, 自己应当保持冷静与清醒,要充分认识到它只不过是‚影子‛、 ‚摹本‛,是属于‚世俗‛的东西,是不会长久的。 ‚宠辱者惊,大患者身‛。(13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 人们执迷于善恶的观念中,就必然在患得患失中忍受惊恐, 经历欲望的煎熬。善与恶的问题,是由人的自身的欲念产生的, 是主体目的要求与外部现实性的是否统一。对于主体而言,目的
3
当。这三类存在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 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 如果可以这样说,那么我是看到三类时间,我也承认时间分三类。 人们依旧可以这样说:时间分过去、现在、将来三类; 既然习惯 以讹传讹,就这样说吧。这我不管,也不反对,不排斥,只要认 识到所说的将来尚未存在,所说的过去也不存在。‛(《忏悔录》 卷十一第二十)我们应该明白,对于真的认识,实际上是无法穷 尽的。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必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从单个人 来看,即使其有再高的‚智慧‛,由于生命本身的局限性,对于 真的认识,也只能达到某个阶段。而后来的继承者,因个人所存 在的差异性,必然产生不完全同于前者的认识。这样对真的认识, 又怎么说进步或退步呢?又何必执着于以各种行动探究真的‚前 世、今世和未来‛呢?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保守、阻碍 发展的。老子以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在肯定真的客观存在的前 提下,充分总结了真的特点,《道德经》讲:‚天之道,不争而 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 不失。‛(73章)从辩证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人、集团、社会以 至整个人类历史, 只不过是地球、 星系、 宇宙… …发展中的片段, 是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的,而以真命名的道却是在涅磐 中永生不灭的。因此,老子认为‚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对于真,从认识论角度讲,已经是知道了,自己反以为不知道的 人,是最高明的;对于真并不认识,自己反以为是知道的人,就
2
真,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但是, 它却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能完全认识的。它用语 言是无法完全表述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单纯地讲, 它本身看不到、听不着,是不能以‚实用性‛来描述的,‚视之 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可以理解为非物质的东西。 然而,它却决定着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诸多基本特性,‚道 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并普遍存在于客观 事物之中,是客观事物之所以产生、发展的原因、条件、动力。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 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39章) 天地万物、人类社会,有所以生成的一种总原理,它就是老 子在《道德经》中讲的‚道‛,我们现在所说的‚真‛。它是绝 对的,唯一的,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都是因为有 其存在,才成为天地万物的。 (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在肯定真的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充分阐述了真的作用。 真,做为决定着事物本质、属性和诸多基本特性的客观存在, 人们必须依它而行事,不能凭主观臆断、违背它。‚前识者,道 之华,而愚之始。‛世人往往喜欢凭自己的‚智慧‛,去测度前 世、今世和未来,认为可以驾驭、驱使真,这是靠不住的。尤如 圣〃奥古斯丁所讲:‚有一点已经非常明显,即:将来和过去并 不存在。说时间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类是不准确恰当的。或许 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 、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恰
7
要求与现实性的统一,即合目的性,便是善;反之,就是恶。因 此解决善恶问题的关键在于人自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38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79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之孰病?是故甚爱必大 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 真正懂得善恶道理的人,在解决善恶问题时,并不以有善自 居,简单地扬善弃恶,而是本着无善、无恶的平常心,按着道的 精神来处理。那些以有善自居,自视‚明辨‛善恶、惩恶扬善的 人,才是最不讲究善的。真正理解善恶关系的人,知道对善的追 求,只可以解决一时问题,并不是长久之计。人们对各种功利目 的(善)的希冀与追求,必然使自身受到外物的奴役,逐渐失去 生命本身的自由。因此,‚圣人为腹不为目‛(12章),并不将 追求善,做为终极目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处众 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老子认为,善的最高境界,应该 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争,因此而相对无忧。水的特性,体现着 道的精神。善的最高境界,必然是最接近于道的精神的。为实现 善的目标,老子的方法是:‚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四者,以为文不 足,故今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听起来有些 偏激,看上去亦有反科学之嫌。实际不然。如果我们仅从字面来 理解老子的思想,就未免太浅薄了。我们必须深入地体味字面下
5Leabharlann Baidu
善,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解释,它是人的意志目的和功 利要求,是人的实践的现实性。列宁讲:‚‘善’是‘对外部现 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和 外部现实性(2)‛(《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善,一 方面是实践主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主体要求的实现。它属于 人类社会实践的范畴,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改造,以及由此而产 生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老子将其划入‚世俗‛,即 社会的范畴。 《道德经》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 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 随着人类由原始共产主义进入阶级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与 进步,对生产资料拥有权的争夺,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对 抗和冲突,带来了许多虚伪,残暴和罪恶的现象。人类不仅要与 自然界做斗争,同时还要与自身做斗争。为了平衡各种矛盾,才 产生出了善的观念和要求。善的存在,标识着恶的存在。没有恶, 就无所谓善,两者相对待而言、相比较而存在。‚唯之与阿,相 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20章)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 对立,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善可以转化为恶;恶同样可以变为 善。人们所追求的善,实际上是道(真)在相应的时间、空间上 的体现,是道的‚影子‛、‚摹本‛。因此,它是相对的,而不 是绝对。现实中,善的东西往往有恶的因素存在,恶的东西也有 善的成份。善是道(真),恶亦是道(真)。 老子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章)就是
老子的真、善、美思想
‚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站在整幅人生之画的前面,以求说 明它的全部画意;而那些头脑聪明的人却误以为只要烦琐地考证 这幅画使用的颜色和材料,便明白画意了……伟大的哲学作为整 体始终只说:这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中寻求你的生命的意义吧。 以及反过来: 仅仅体会你的生命, 从中理解一般生命之谜。 ( ‛ 《作 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尼采) 用尼采1874年评价叔本华的话,来评价老子及其著作真是再 贴切不过了。老子,以一篇《道德经》传名后世,在短短的五千 字中,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玄妙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思 想,窥破了宇宙的大智慧,为古往今来许多人指点了迷津。 关于老子的生平及《道德经》产生的年代,历代先贤多有探 究,我不想去考证了;其章句注析,古今亦有许多名篇,我也无 意多言其它。仅想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阐述一下真、善、美的思想。 一、关于真 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 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客观必然性,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 本质、属性和诸多特性,具有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特点。老子 将其称为‚道‛。《道德经》中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是曰道。‛(25章)
8
的深层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老子思想的精妙,认识到它的现实意 义。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当我们在为每一个善的目标的实现而 欢呼雀跃时,不也默默地承受下了同时来到的恶嘛!科技的进步, 为人类带来了历史上最大的善;伴之而来的恶,也使我们饱尝苦 果。而那些‚今天的善成为明天的恶、今天的恶成为明天的善‛ 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人们沉溺于对善的欢呼,因为它满足了 人们的欲望,催生了我们成为或者已经成为地球、宇宙的主宰的 自信。人们不愿正视恶的存在(甚至不感正视),因为它真实地 揭露了人类自身的渺小与脆弱,告诉我们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 来,人类是不可能彻底认识自身的,更不可能彻底认识地球、宇 宙,粉碎了人类要做世界主宰的梦想。老子在正视善的同时,敢 于直面存在的恶。其关于善的理论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向人类发 热的头上泼下一瓢冷水,避免其热到发昏的地步。 《道德经》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 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能够真正懂得善恶、理解善恶关系 的,是我们所倡导、追求的;不能真正懂得善恶、理解善恶关系 的,也是我们必须包容、认可的。亦如善与恶,这个相生相伴的 对子,均是道的表现形式。在追求善的过程中,要本着‚我无为 而民自化‛的原则,力求通过人们的自觉、自化,摈弃狭隘的善 恶观,走向对道(真)的追求。最终,使人们进入 ‚至善无善‛ 的自由王国。这才是解决善恶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关于美
1
老子认识到,有这样一种东西,它浑然存在,无形无体无声, 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然而,却又是真实存在着的。它不生 不灭,独立长存,周行万物,贯穿时空,从不停息;它无所不在, 世间万物因它而生生不息。这个东西,就叫‚道‛。那么,具体 地说,‚道‛究竟是什么呢? 《道德经》又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 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从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 哉?以此。‛(21章) 道,真是很难说清,无法确切地给其下定义。若是勉强来说, 它是恍恍惚惚,看不清,拿不出,说不明的。但是,恍惚之中又 确有个极精微的东西存在着。它可以说是‚无象之象‛、‚无物 之物‛,讲起来、听起来都有些漂渺,可实际又是非常真确、信 实的。从古及今,它永远存在,万物依它而产生,同时,又因其 存在,才使我们认识到宇宙万物。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认识到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存 在着一种贯穿始终的东西。它是化生万物的总原理。它可以叫做 ‚道‛,也可以叫做‚真‛;真既是道,道既是真。同时,它还 可以叫做‚规律‛、‚真理‛,或者是‚理念‛、‚太一‛、‚物 自体‛、‚绝对精神‛,甚至是神、佛、上帝、真主等等。此类 种种,只不过是‚同出而异名‛。 那么,老子又是如何认识真(道)的呢? (一) 道可道,非常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