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资料·高分必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他亦见于单核细胞中,常见于严重感染。
3.豪-焦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常与卡波环同时存在,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减低、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的现象。
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的现象,常见于巨幼贫。
6、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报纸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源自有核红细胞。RNA是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
7、卡波坏:成熟红细胞内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或绕成8字型结构,可能是由于核膜的残余物或纺锤体的残余物及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白血病。
8、血沉: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9、血细胞比容:只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
10.本周氏蛋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可出现于尿中,该蛋白加热至40~50℃发生沉淀,继续加热则重新溶解。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14.APTT: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
15.PT: 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
16.血红蛋白尿: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17.乳糜尿:指尿中含有淋巴液,外观是牛奶状称为乳糜尿。
18.渗出液:由局部组织发炎引起的炎性积液,渗出是炎症病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过程。
19.漏出液:血管内的水分伴同营养物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这种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非炎症性组织液称漏出液。
20、抗凝剂: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21、卵磷脂小体:內酰脂胆碱成分,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均,折光性强,形似血小板但略大。22.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23、瑞士染色法:瑞氏染色液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溶解于甲醇而成,不同的细胞由于所含化学物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24、闪光细胞:在急性肾盂肾炎中,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在油镜下呈灰蓝色,具有光折射性发光现象,其运动似星状闪光的一种细胞。
25、漏出液:多为双侧性非炎症性积液.发生机制: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淋巴回流受阻,钠水潴留.
26、抗凝剂:就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常用抗凝剂有乙二胺四乙酸,枸橼酸盐,肝素,草酸盐,促凝剂,分离胶.
27、尿胆红素:有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δ-胆红素三种.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而溶血性黄疸为阴性.
28、尿胆素:无色尿胆原经空气氧化及光照后形成黄色的尿胆素.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
疸均为阳性.
29、尿胆原:结合胆红素岁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在肠
道细菌的作用下,先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再逐步还原
为中胆素原,尿胆原和粪胆素原,从肾小球滤过或肾
小管排出的为尿胆原.溶血性黄疸为强阳性,肝细胞
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为阳性.
30、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
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操作后滤过膜孔径增大、断
裂和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清蛋白滤
过,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
31、渗出液:多为单侧性炎性积液.发生机制:微生物
毒素,缺氧以及炎性介质,血管活性物质增高,癌细胞
侵润,外伤,化学物质刺激.
32、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
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CFU-Eo).嗜酸
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
胞产生,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33、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
B,能释放质子,与细胞的碱性成分如血红蛋白,嗜酸
性颗粒及细胞质中的某些蛋白质结合并染色.
34、网织红细胞:是介于万有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
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细胞质中
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源自有核红细胞.RNA是
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
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故名网织红细胞.
35、选择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后,使
血浆蛋白滤过,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量
蛋白,尿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称选择性蛋白尿,
多见于小儿肾病综合症。
1、影响血沉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①血
浆因素:血浆纤维蛋白、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
酯升高,血沉加快。②RBC因素:红细胞数量(数
量多,血沉慢);质量和形态(直径大,薄,血沉
快)。③血沉管架放置:倾斜,血沉快。④血标本:
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为4:1。⑤室温:温度高血沉
快,温度低血沉慢。⑥血沉管规格:不干净、血柱
含气泡,血沉慢。
2、尿液管型形成的条件?答:①原尿中有清蛋白,
T-H蛋白:这是构成管型的基质和首要条件,其中T-
H蛋白最易形成管型的核心。②肾小管有浓缩尿液
和酸化尿液的能力:浓缩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质及
盐类浓度增高,而酸化则促进蛋白质进一步变性凝
聚、沉淀。③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尿液
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各种成分沉析、凝聚成大的有
形体。④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有利于管型
的形成与排泄。
3、尿液管型的临床意义?答:(1)细胞管型:①红
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
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急
性肾功能衰竭。②白细胞管型属病理性,是诊断肾
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若尿内有较多此
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
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③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
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这种情况可出现
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
并存。(2)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
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
成。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
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
管的毒性损伤。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
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3)
蜡样和脂肪管型:蜡样和脂肪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
再度退化后形成的,常反映肾小管有萎缩、扩张。
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
征存在脂肪尿时。(4)透明管型:透明管型可以出现
于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则会增多,见
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4、尿液标本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诊断?答:溶血性
黄疸时,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和尿胆素皆明显增
加;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阳性,尿胆素和尿胆
原皆无变化或稍减少;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红
素、尿胆素、尿胆原皆增加。
5、病理性蛋白尿的临床意义?答:①肾小球性蛋白
尿:是指肾小球因受到炎症、毒素、免疫、代谢等因
素的影响,致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滤
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
成的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损伤较轻,蛋
白主要成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为4~9万的中相对分子
质量的清蛋白的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
毛细管壁有严重受损,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
质同时存在为特点的蛋白尿,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
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的以小相对
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③混合性蛋白尿:指肾
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
特点是在尿液中,蛋白以小相对分子质量β2-M和
中相对分子质量清蛋白为主,但大、中、小相对分
子质量蛋白均增多。④溢出性蛋白尿:指血液循环
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
蛋白质,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
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
蛋白尿。典型情况如BJP。⑤组织性蛋白尿:指由于
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破坏或分解、炎症或药
物刺激分泌等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所形成的蛋白
尿。病理性蛋白尿在临床有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
之分。肾前性蛋白尿可见于①浆细胞病;②血管内
溶血性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③大
面积肌肉损伤;④酶类增高等。肾性蛋白尿主要指
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
尿以肾病综合征为典型病例:蛋白尿以清蛋白为
主,少量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肾后性蛋白尿可见
于①泌尿、生殖系炎症反应;②泌尿系结石、结
核、肿瘤等。
6、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答:1、生理性增多:
见于机体缺氧如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劳动、恐
惧、冷水浴等。相对性增多见于连续剧烈呕吐、大
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生理性减低:主要见于生理性贫血,造血功能衰
退的老年人、血容量增加如孕妇、长期饮酒、生长
发育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如婴儿。3、病理性增多:由
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
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
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
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
白病等。4、病理性减少:(1)红细胞生成减少所
致的贫血:1)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
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2)因造血物质缺
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
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
胞性贫血。(2)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
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
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
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
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
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3)失血:急性失血或消
化道溃疡、钧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7、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学评价?答:1、氰化高铁血
红蛋白法(HiCN):1966年被ICSH推荐为参考方
法。该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读取
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等优点。其致命的弱点是氰化
钾(KCN)试剂有剧毒,使用管理不当可造成公害。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DS):该法
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
无公害等优点。但由于摩尔消光系数尚未最后确
认,不能直接用吸光度计算Hb浓度,而且SDS试剂
本身质量差异较大会影响检测结果。 3、叠氮高铁
血红蛋白(HiN 3)法:该法优点与HiCN测定法相
似、最大吸收峰在542nm、显色快、结果稳定、试
剂毒性仅为HiCN测定法的1/7,但仍存在公害问
题。 4、碱羟血红蛋白(AHD 575)测定法:该法试
剂简单、呈色稳定、无公害、吸收峰在575nm、可
用氯化血红素作为标准品。但仪器多采用540nm左
右滤光板,限制了此法使用。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
胺(CTAB)血红蛋白测定法:该法试剂溶血性强又
不破坏白细胞,适用于仪器上自动检测Hb和白细
胞。缺点是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不佳。
8、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答:(1)评价骨髓
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
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②网织红
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③鉴别贫血。
(2)评价疗效。①观察贫血疗效。②骨髓移植后监
测骨髓造血恢复。③放疗和化疗的监测。
9、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答: (1)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①反应性增多:A.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
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 B.寄生虫病
特别是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感染等。C.某些皮
肤病 D.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②肿瘤性或持续性
增多:A.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 B.某些血液病如慢性
粒细胞性白血病 (2)嗜酸粒细胞减少:由于嗜酸粒
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较低故其减少多无临床
意义。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由于它抑制组
胺合成可间接导致嗜酸粒细胞减少。
10、白细胞检查的误差分析?答:①技术误差:器
材、标本要求、加盖玻片影响、冲池影响、计数原
则(记上不计下,记左不记右)、计数室内细胞分
布要均匀、有核红细胞影响。②固有误差:主要指
记数域误差。还包括计数池误差和吸管误差。③生
理状态影响:运动、劳动、冷水浴、酷热、严寒等
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增高。
10、瑞氏染色中pH对细胞染色影响有哪些: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细胞的各大种成分均由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所带正电荷的数量随溶液pH而定。对某一蛋白质而言,如环境pH
相似。HCT减低是诊断贫血的指标,叵红细胞数量
正常,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HCT增加可因红
细胞数量绝对增加或血浆量减少所致。HCT的主要
应用价值为:临床补液量的参考;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诊断指标;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基础数据;血
液流变学指标。
12、白细胞计数误差分析:1.技术误差,可通过规
范、熟练的操作,仪器的校正、试剂的标准化和操作
人员责任心的增强而减小或消除(器材,标本要求,加
盖玻片影响,充池影响,计数原则,细胞分布要均匀,
有核红细胞影响);2.固有误差,主要指计数域误差,
即由于每次充池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
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3.生理状态影
响:运动,劳动冷热水浴,酷热,严寒等常出现一过性
白细胞增高;一日之内白细胞数最高与最低可差1倍;
吸烟者比非吸烟者高30%.
13、电阻抗原理:利用血细胞与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能
的差异,当体积大小不同的血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
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于血细胞数
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
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这就是电阻抗原理.(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