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临床基础检验学重点

临床基础检验学重点

1、血浆:于血液中加入抗凝剂,阻止血液凝固,经离心后分离出的上层液体即为血浆。

血清:是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离体血液凝固后的血清纤维蛋白原与一些凝血因子失去活性。

2、常用添加剂的主要用途与特点3、良好血涂片的“标准”①血膜至少长25mm,至玻片两侧边缘的距离约为5mm。

②血膜边缘要比玻片边缘窄,且边缘光滑,适用于油镜检查。

③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分布,末端呈方形或羽毛状。

④血膜末端无粒状、划线或裂隙。

⑤在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应无人为异常改变。

⑥无人为污染。

4、瑞氏染色法细胞受色原理:1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作用2PH的影响3甲醇的作用4甘油的作用5、技术误差:由于操作不规范或使用器材不准确造成的误差称为技术误差。

这类误差通过主观努力可以避免或显著减小,属系统误差。

固有误差(inherent error):包括计数域误差、计数室误差和吸管误差。

6、7、生理性变化红细胞数量受到许多生理因素影响,但与相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参考区间相比,一般在±20%以内。

红细胞生理性变化与临床意义8、病理性变化:病理性减少:按病因不同可将贫血分为3大类。

此外,药物也可引起贫血。

1)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

②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缺乏)、铁粒幼细胞贫血(铁利用障碍)、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DNA合成障碍)等。

2)红细胞破坏过多3)红细胞丢失(失血):如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

9、原理HiCN法检测原理: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除外)中的亚铁离子(Fe2+)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Fe3+),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

Hi与氰化钾(KCN)中的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

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波谷为504nm。

在特定条件下,HiCN 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cm)。

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临床基础检验知识点总结

临床基础检验知识点总结

临床基础检验知识点总结一、临床基础检验的概念和作用1、概念:临床基础检验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通过对患者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检测、分析与评估,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2、作用:临床基础检验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病情诊断、预后评估、治疗监控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为患者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二、临床基础检验的类型和常规项目1、类型:临床基础检验包括临床血液学、临床生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根据检测的生物样本不同有不同的分支。

2、常规项目:临床基础检验的常规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免疫学指标(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血气分析等。

三、临床基础检验的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1、标本采集:不同类型的临床基础检验需要不同的生物标本,如血液、尿液、脑脊液、组织、分泌物等,采集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采样时间、采样部位等。

2、保存:标本采集后需要进行适当的保存,避免血液凝固、细菌繁殖、脱水等情况发生。

3、运输: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运输过程中需要避免温度变化、振动、污染等情况。

四、临床基础检验的质量控制1、质量控制:临床基础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包括实验室内外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价等。

2、标准化:临床基础检验需要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包括标本采集、检测方法、报告标准等。

3、技术培训:实验室人员需要定期接受相关专业培训,更新技术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五、临床基础检验的结果解读与临床应用1、结果解读:临床基础检验的结果需要依据参考范围进行解读,同时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病史,进行综合评估。

2、临床应用:临床基础检验的结果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六、常见临床基础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和变化1、血常规指标:(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内分泌紊乱等;降低可能表示骨髓抑制、免疫功能降低等。

临床检验基础学知识点

临床检验基础学知识点

临床检验医学clinicallaboratorymedicine血液三大尿液常粪便规体液脱落细胞学血型与血库临床检验医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临床检验医学的发展史及现状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的目的学好临床检验基础的要求临床检验基础的发展史①古代最早是检测尿液开始的。

②17世纪的显微镜的发明推动了临床检验的发展。

AntonyvanLeeuwenhoek③上世纪50年代,库尔特(Coulter)电阻抗原理的提出,使临床检验从手工步入自动化、电脑化,使得检验变得简便、快速、精密度高更。

⑤目前,试剂更加批量化、配套化、专业化和多样化⑥检验液更加重视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⑦试剂和仪器的更新使得检验更便捷:如床边检测(pointofcaretest,POCT),使检测标本更新鲜、交叉污染率低、更接近病人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临床检验基础的现状(二):实施与保证全面质量管理1.分析前:生理变化、饮食因素、药物因素、标本采集与保存等。

2.分析中: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性能与质量、试剂质量等。

3.分析后:发报告的把关。

复核其信息内容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与疾病符合度等。

临床检验的特点:1.操作的自动化2.方法的标准化3.技术的现代化4.试剂的商品化5.计量单位的国际化6.质量管理的全程化7.生物安全的严格化8.检验人员的合格化绪论临床检验医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临床检验医学的发展史及现状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的目的学好临床检验基础的要求临检的基础教学目的:1.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2.疾病疗效监测和预后观察3.疾病预防4.科学研究教学目标:掌握:皮肤采血方法,Hb成分、种类及测定临床意义。

熟悉:血液的组成、理化性质和功能,Hb的结构,参考范围。

第一章chapter1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bloodcollection and bloodsmearpreparation血液组成血液主要理化性质①颜色:动脉血——鲜红色静脉血——暗红色血浆——浅黄色高脂膳食——乳白色溶血——血浆呈不同程度红色②量:成人约占体重的7%~9%,平均血量5L左右。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
目 录
• 临床检验概述 • 标本采集与处理 • 常见临床检验项目 • 临床检验技术与方法 • 临床检验结果分析与解读 • 质量控制与实验室管理
01 临床检验概述
临床检验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临床检验是一门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 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健康状况的 资料或数据,并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验信息和检验结果的学科。
结果比对与改进
将外部质量评价结果与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
经验交流与分享
与其他实验室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共同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和水 平。
实验室安全与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包括 生物安全、化学安全、辐射安全等方 面的规定。
危险品管理
根据正常参考范围,判断患者某项指 标是否超出该范围,从而确定检验结 果是否正常。异常结果可能提示患者 存在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
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昼夜节律、饮食、运动等生理因素可影响检 验结果。例如,新生儿和老年人的某些指标与成年人存在 差异,女性激素水平随月经周期变化。
病理因素
对实验室危险品进行严格管理,确保 危险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和处置符 合相关规定。
应急预案与演练
制定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进 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监督检查与整改
定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进行监督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 整改落实。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能存在感染。
动态观察
对于某些疾病,需要动态观察检 验结果的变化趋势,以评估病情 的发展和治疗效果。如肿瘤患者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项目一任务1血液量:成人约占体重的6~8,平均血量5L左右。

pH:7.35~7.45比密:1.05~1.06渗透压:290~310mosm/Kg·H2O采血部位(1)手指采血:WHO推荐采取外周血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指采血部位尖内侧优点:方便、获较多血量结果比较恒定缺点:与静脉血仍存在某些差异。

拇指、拇趾或足跟采血——半岁以下婴幼儿皮肤完整处——严重烧伤者任务二白细胞检验计数计算WBC/L=N/4×10×106×20=N/20×109血涂片WBC密度与WBC的总数的关系WBC血涂片WBC个数/HP(4~7)×109/L 2~4(7~9)×109/L 4~6(10~12)×109/L 6~10(13~18)×109/L 10~124.减少计数域误差的措施<3×109/L扩大计数范围、缩小稀释倍数>15×109/L增加稀释倍数、适当减少加血量参考值: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血膜厚薄分布不均的原因:厚: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薄:血滴小,角度小,推片速度慢分布不均: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瑞氏染色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的染色效果好,但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能力略差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对细胞质着色能力较差WBC百分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六) 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①大小不均②中毒颗粒③空泡形成④杜氏小体⑤退行性变⑥核棘突2.棒状小体(Auerbody)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胞核异常形态: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双核中性粒细胞胞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超过5和(或)出现杆状核以前的细胞为核左移。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临床检验是指通过对人体生理和生化特征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以提供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信息的一种医学方法。

以下是临床检验的基础知识点整理。

1.临床检验学:临床检验学是研究临床检验的科学,包括检验项目、方法、仪器、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2.检验项目:指进行化学、生化、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检验和观察的指标和方法。

常见的检验项目包括血液学、尿液学、生化学、免疫学、血型学等。

3.检验标本:指在临床检验中采集的人体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组织、体液等。

不同的检验项目需采集不同的标本。

4.检验方法:包括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两种方法。

定性检验是指通过观察和判断检验结果是否呈阳性或阴性,如尿液常规镜检;定量检验是指通过测量检验结果的数值来判断其浓度或含量,如血糖测定。

5.仪器设备: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有血细胞分析仪、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核酸分析仪等。

不同的仪器设备可用于不同的检验项目。

6.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和程序来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项管理工作。

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7.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在每天进行检验过程中,通过运行已知浓度标准样本和质控品,检验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控制指标有均值、标准差和偏差。

8.外部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参加外部质量评价活动,与其他实验室和质量控制中心进行比对和评价,以检验临床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9.参考范围:也称正常值范围,是指在健康人群中,对特定指标的浓度或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的一组区间数值。

临床诊断中常用参考范围来判断检验结果是否正常。

10.临床意义:是指将临床检验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结合,作出诊断、评估和监测治疗效果的判断。

常见的临床意义有阳性、阴性、异常、正常等。

11.误差和异常:误差是指检验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异常是指检验结果与参考范围相比的偏离程度,可能提示疾病或异常生理状态。

临床基础检验总结知识点

临床基础检验总结知识点

临床基础检验总结知识点一、常用的临床基础检验方法临床基础检验方法种类繁多,根据检验目的和检测样本的不同,可以分为血液检验、尿液检验、生化检验、免疫检验、微生物检验等。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1. 血液检验:血常规检验、凝血功能检测、血型鉴定等;2. 尿液检验:尿常规检验、尿蛋白、尿糖、尿酮体等;3. 生化检验:肝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测、血脂检测、血糖检测、电解质检测等;4. 免疫学检验:免疫球蛋白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炎症因子检测等;5. 微生物检验: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学检测等。

这些检验方法可以为医生提供很多有用信息,但是在进行检验前,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造成误差。

二、常见的临床基础检验指标在临床基础检验中,常见的检验指标包括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微生物指标等。

这些指标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 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贫血情况、出血倾向等。

2. 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ALP、总胆红素等)、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尿酸等)、血糖、血脂等。

这些指标可以协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糖脂代谢情况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的诊断。

3. 免疫学指标:包括各种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等)、炎症因子(TNF-α、IL-6等)。

这些指标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的辅助诊断。

4. 微生物指标: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学检测等。

这些指标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验指标的变化,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三、临床基础检验质控临床基础检验中,质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内部质控、外部质控和标准品使用。

只有严格控制检验过程中的各种误差,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检验基础常见考点总结

临床检验基础常见考点总结

临床检验基础常见考点总结这是小六根据近几年的历年考题总结的临检常见考点,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在留言区踊跃发言补充,初级职称检验士、师通用哦。

临床检验基础高频考点汇总第一章血液学一般检验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

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

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

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

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 (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

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血型物质: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分泌性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ABH抗原血细胞比容(HCT)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

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和或紫色的点粒状和丝网状沉淀物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

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

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大小差异较大,异质性增加,常见于病程较长的集中感染。

它与内毒素等因素引起的早期骨髓中中性粒细胞的不规则分裂和增殖受阻有关。

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运动似星状闪光,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随机尿:是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肉眼血尿:每升尿内含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脓尿:外观呈黄白色或白色,是由于尿液中含有大量白细胞所致,将其放置后可有白色云絮状沉淀尿比重(SG):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

管型: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肾小球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质凝集体。

血红蛋白尿:若血红蛋白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1.00-1.35g/L时,Hb 可随尿排出,即为血红蛋白尿乳糜尿:若乳糜液未引流入血而逆流至泌尿系统的淋巴管中,引起该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则使乳糜液进入尿液,则形成乳糜尿微量白蛋白尿:在无尿路感染和心力衰竭的情况下,尿液白蛋白超过正常但低于常规试带法可检出的范围,称为微量白蛋白尿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形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凝集成团,边界边界。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临床检验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分析患者体液、组织和器官等样本,发现疾病的病因、病情和预后,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的一门医学技术。

以下是临床检验的基础知识点:1.实验室设备和常用试剂:包括各种自动化分析仪器、显微镜、离心机、试剂盒等。

通过了解这些设备和试剂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可以正确操作并取得准确的结果。

2.血液学检验: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项目,可以评估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诊断和监测血液病、感染和炎症等情况。

3.生化检验: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项目,可以评估人体各个器官的代谢功能,以及疾病对机体的影响。

4.免疫学检验:包括免疫球蛋白测定、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等项目,可以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诊断和监测免疫相关疾病。

5.微生物学检验: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检测等项目,可以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确定感染的种类和感染部位。

6.临床遗传学检验: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突变检测等项目,可以评估遗传病的风险和诊断遗传性疾病。

7.肿瘤标志物检测:包括癌胚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等项目,可以辅助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

8.标本采集和保存: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组织等样本的采集和保存,需要掌握正确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条件,以维持样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9.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临床检验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日内、日间和批间质控,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0.临床检验结果的解读:临床检验结果往往是定量或定性的数据,需要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上是临床检验的一些基础知识点,临床检验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检验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同时,对于临床检验人员来说,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保证患者安全和满意度。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汇总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汇总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汇总临床检验是指通过对人体内各种物质的检测和分析,来诊断、预防和监测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种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临床检验的基础知识点汇总:一、血液检验1.血液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2.血液生化检验:包括血糖、尿素氮、肌酐、脂肪、蛋白质等指标的测定。

3.电解质检验:包括血钠、血钾、血钙、血氯等指标的测定。

二、尿液检验1.尿液常规检验:包括尿比重、PH值、尿微量蛋白、尿糖、尿红细胞等指标的测定。

2.尿液生化检验:包括尿素氮、尿酸、肌酐等指标的测定。

3.尿液沉渣检验:包括尿沉渣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指标的分析。

三、粪便检验1.粪便常规检验:包括隐血试验、养肠杆菌等指标的测定。

2.粪便生化检验:包括潜血试验、脂肪等指标的测定。

3.粪便寄生虫检验:包括原虫、蠕虫等寄生虫的检测。

四、体液检验1.腹水检查:包括腹水总蛋白、腹水白蛋白比值等指标的测定。

2.胸水检查:包括胸水总蛋白、胸水白蛋白比值等指标的测定。

五、生化检验1.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等指标的测定。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尿酸等指标的测定。

六、免疫学检验1.血型检查: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的测定。

2.乙肝病毒相关检测: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等指标的测定。

3.梅毒血清检测:包括梅毒血清反应素试验等指标的测定。

临床检验的基础知识点还包括常见的临床检验仪器和方法,例如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常用仪器;也包括检验结果的判断和临床意义的理解,以及影响结果的因素等。

总之,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医学从业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它涵盖了许多常见的检验项目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疗和治疗方案。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一、引言临床检验是医学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血液、尿液、组织等生物样本的检测,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依据。

本文将概述临床检验的基础知识点,包括检验类型、常用技术和质量控制等。

二、临床检验的类型1. 血液学检验- 完全血液计数(CBC)- 血红蛋白测定- 凝血功能测试- 血型和交叉配血2. 生化学检验- 肝功能测试(ALT, AST, ALP, Bilirubin等)- 肾功能测试(BUN, Creatinine等)- 血糖和血脂水平测定-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测试3. 微生物学检验- 细菌培养和鉴定- 病毒学检测- 寄生虫学检查4. 免疫学检验- 抗体和抗原检测- 细胞免疫功能评估- 自身免疫疾病相关抗体测试5. 分子生物学检验- DNA和RNA的提取与分析-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 基因表达分析三、常用技术1. 显微镜技术- 细胞形态学观察- 微生物鉴定2. 自动化分析仪器- 血液分析仪- 生化分析仪- 免疫分析仪3. 分子诊断技术- PCR- 基因测序- 芯片技术4. 流式细胞术- 细胞表型分析- 细胞功能评估四、质量控制1. 内部质量控制- 定期使用质控样本- 仪器和试剂的标准化2. 外部质量评估- 参与质量评估计划- 与其他实验室进行结果比对3.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样本追踪和管理- 结果记录和报告五、结论临床检验是医疗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

了解临床检验的基础知识点对于医学专业人员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六、附录A. 常见检验项目参考值范围B. 检验结果的解释和临床意义C. 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危害防护指南请注意,本文仅为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的概述,具体检验操作和解释应由专业人员在适当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

临检基础必备知识点总结

临检基础必备知识点总结

临检基础必备知识点总结临床检验是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实验室技术手段对病人的生理、生化、免疫、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为医生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在进行临检工作时,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掌握相关技术操作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临检基础必备知识点的总结。

一、生物样本采集和处理1. 血液样本采集和处理血液是最常见的生物样本之一,在临检工作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对于不同的检验项目,要求采集的血液样本种类也各不相同,常用的包括静脉全血、静脉血清、静脉血浆、指尖全血、静脉血细胞沉降、静脉血乳酸等。

在采集血液样本时,需要严格遵循规范操作流程,如洗手、穿戴手套、选择采血部位、抚慰病人情绪、选择适当的采血工具和容器等。

采血完成后,还需要对血液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分离血清和血浆、离心、冷藏、保存等。

2. 尿液样本采集和处理尿液是另一种常见的生物样本,对于一些肾脏、泌尿系等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尿液的采集和处理也有一定的规范,包括首末尿、新鲜尿、24小时尿、早晨尿、随意尿等不同种类的样本。

在采集尿液样本时,需要注意保持样本的洁净,避免受到污染。

采集完成后,还需要及时送交实验室进行检查,避免样本的变质和污染。

3. 粪便样本采集和处理粪便样本对于一些消化系统、肠道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采集和处理粪便样本也需要一定的操作规范,包括新鲜粪便的采集、密封、标识、冰镇保存等。

在采集粪便样本时,需要注意避免污染,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和气味的扩散。

4. 组织样本采集和处理组织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主要用于病理检查,对于一些肿瘤、肿瘤的良恶性鉴别、炎症活动程度的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组织样本采集需要经过手术或穿刺等特殊操作,对于采集部位、术后处理、保存和送检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以上是对生物样本采集和处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临检人员需要牢记这些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临床化验仪器及常用检测方法1. 常用临床化验仪器在临检工作中,常用的临床化验仪器包括血液分析仪、血液凝固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粪便分析仪、生物化学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细菌培养仪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
1.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包括离心机、自动化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显微镜等常见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特点、使用方法和维护注意事项。

2.临床标本的采集和预处理:不同标本的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如血液、尿液、粪便、痰液、脑脊液等标本的采集和处理过程。

3.常见的实验室技术:包括离心法、沉淀法、过滤法、融解法、染色法、电泳法等常见的实验室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4.常见的生化指标检测:如葡萄糖、尿素、肌酐、肝功能指标、电解
质等生化指标的检测方法、临床应用和参考范围。

5.血液学检验:包括血象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血液病变的鉴定和分
类等。

6.免疫学检验:包括血型鉴定、抗体检测、血清学检查、感染性疾病
的免疫学检验等。

7.微生物学检验:包括细菌培养和鉴定、真菌和病毒的检测、抗生素
敏感性试验等。

8.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技术、基因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分子
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9.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实验室中常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方法
和要求,如质控样品的制备和使用、实验室的验证和认可等。

10.临床实验室安全和卫生管理:实验室中的安全操作和规范,如个
人防护、废弃物管理、化学品储存和处理等。

以上只是临床基础检验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整理,实际上还有很多细分的技术和方法需要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室实践操作提高技能和诊断能力。

同时,还需要关注新技术和方法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1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2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3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4血清适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5正常人血量约为(70土10ml)/kg体重,成人4~5L,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6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7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8正常人血液ph值的波动范围是7.35~7.459正常男性的血液比密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相对黏度为4~5,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比密为1.090。

血液比密与红细胞含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有关。

血浆比密和血浆内蛋白浓度有关10血液具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粘滞性,凝固性这三种特性11正常人的血浆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1.6倍12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有关13血液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集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14静脉血通常使用的采血部位是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股静脉15在静脉采血时为了避免血小板激活,常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者塑料管16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17彩色真空定量采血用于葡萄糖,糖耐量测试,添加的抗凝剂是氟化钠18彩色真空管定量采血用于血培养,应添加的抗凝剂是多聚茴香脑硫酸钠19皮肤采血法的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而且局部皮肤揉擦,针刺深度不一,个体皮肤厚度差异等都影响检查结果,所以,皮肤采血检查结果重复性差,准确性不好20采血方法应在患者,采血,溶血,样本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21乙二胺四乙酸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组织血液凝固22 EDTA盐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适用于血液学检查,尤其是血小板计数23草酸盐的优点是溶解度好,价廉24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25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1:9或1:426采用手工推片法制备血涂片时,通常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度角27采用厚血膜涂片法制备血涂片时,载玻片中央置血1滴,用推片将血由内向外旋转涂成厚薄均匀,直径约1.5cm的圆形血膜,待干后,加蒸馏水使红细胞溶解,再干后染色镜检28将适量伊红,亚甲基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29瑞氏染色法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法,尤其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等可获很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细胞核的着色能力略差30血液制备涂片时,血滴越大,角度越大,推片速度越快,血膜越厚,反之则越薄红细胞检查1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是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2晚幼红细胞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这一过程在骨髓中进行,约需72h3网织红细胞经约48h成完全成熟的红细胞,释放入血液,平均寿命120d,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4红细胞生理功能是通过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有交换和携带气体的功能5血红蛋白分子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构成6血红蛋白分子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质,是一种呼吸载体,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1.34ml氧7新生儿由于出生前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较成人约增加35%,出生2周后逐渐下降,2个月婴儿约减少30%8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能引起原发性红细胞增多9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10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晚期消化道肿瘤而长期不能进食等均可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11改良牛鲍计数板用优质厚玻璃制成,每块计数板分为两个计数池,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条支持柱,将特制的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形成高0.10mm的计数池12红细胞计数采用的盖玻片是专用的玻璃盖片,要求表面平整光滑,两面平整度在0.002mm以内,盖玻片规格是24mm*20mm*0.6mm13红细胞计数时需遵循一定方向逐格进行,以免重复或遗漏,对压线细胞采用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14Heyem红细胞稀释液中,Nacl具有调节渗透压的作用15枸橼酸钠稀释液中,枸橼酸钠具有抗凝和维持渗透压的作用16枸橼酸钠稀释液中,甲醛具有防腐和固定红细胞的作用17血液中血红蛋白采用比色法测定18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外的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临床检验基础资料

临床检验基础资料

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他亦见于单核细胞中,常见于严重感染。

3.豪-焦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

常与卡波环同时存在,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减低、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的现象。

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的现象,常见于巨幼贫。

6.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报纸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源自有核红细胞。

RNA是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

7.卡波坏:成熟红细胞内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或绕成8字型结构,可能是由于核膜的残余物或纺锤体的残余物及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

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白血病。

8.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9.血细胞比容:只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实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10.本周氏蛋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轻链。

可出现于尿中,该蛋白加热至40~50℃发生沉淀,继续加热则重新溶解。

11.瑞氏染液:是最常用、最经典的血涂片染色的方法,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APTT: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一任务1血液量:成人约占体重的6%~8%,平均血量5L左右。

pH:7.35~7.45比密:1.05~1.06渗透压:290~310mosm/Kg·H2O采血部位(1)手指采血:WHO推荐采取外周血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指采血部位尖内侧优点:方便、获较多血量结果比较恒定缺点:与静脉血仍存在某些差异。

拇指、拇趾或足跟采血——半岁以下婴幼儿皮肤完整处——严重烧伤者任务二白细胞检验计数计算WBC/L=N/4×10×106×20=N/20×1094. 减少计数域误差的措施<3×109/L扩大计数范围、缩小稀释倍数>15×109/L增加稀释倍数、适当减少加血量参考值: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血膜厚薄分布不均的原因:厚: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薄:血滴小,角度小,推片速度慢分布不均: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瑞氏染色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的染色效果好,但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能力略差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对细胞质着色能力较差WBC百分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六) 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①大小不均②中毒颗粒③空泡形成④杜氏小体⑤退行性变⑥核棘突2.棒状小体(Auerbody)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胞核异常形态: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双核中性粒细胞胞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超过5%和(或)出现杆状核以前的细胞为核左移。

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

核左移多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但也可正常甚至减少。

①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

②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核左移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严重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退,与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

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肿瘤时也会出现核右移。

淋巴细胞计数1、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增多:⑴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⑵某些慢性感染:⑶肾移植术后:⑷LC性白血病:⑸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⑴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变化。

I型浆细胞型→胞浆中含有小空泡或呈泡沬状。

II型单核细胞型→胞核不规则似单核。

III型未成熟细胞型→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

嗜酸性粒细胞1.生理变化:①劳动、饥饿、寒冷、精神刺激等嗜酸性粒细胞减低②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2.病理性变化: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0.5×109/L①寄生虫病:蛔虫、钩虫、绦虫等②过敏性疾病:次于寄生虫病的另一病因,嗜酸性粒细胞常(1~2)×109/L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或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肺炎等③某些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④.血液病:慢粒、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⑤.某些恶性肿瘤:胃癌、肺癌、结肠癌、何杰金淋巴瘤⑥.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⑦. 某些内分泌疾病:脑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传染病急性期:伤寒、副伤寒 严重组织损伤:手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形态:无核,双凹圆盘形 平均直径7.2um 。

在高渗溶液中,皱缩呈锯齿形;在低渗溶液中,肿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成为影细胞。

【参考范围(range )】成年女性:(3.5~5.0)×1012/L 成年男性:(4.0~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1、病理性增多相对性增多:血浆水分丢失,有形成分相对增加, 绝对值没有发生变化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造血原料缺乏(缺铁贫、巨幼贫);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贫);红细胞丢失过多 任务四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

HbA 成人主要血红蛋白 90%以上抗凝剂 原理 适用范围不适用范围EDTA 盐 与钙螯合血常规检查、Hct 、Plt 计数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肝素 阻止凝血酶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不与钙离子螯合 RBC 脆性试验、Hct 及细胞培养等 WBC 和Plt 计数、血涂片检查、凝血象检验 枸橼酸钠 与钙螯合血栓止血、血液保养液、红细胞沉降1:4 凝血功能 血细胞计数,Hct 草酸盐草酸根与血液中钙离子生成草酸钙沉淀与血液比例1:9凝血检查HbA2成人次要血红蛋白2%-3%HbF胎儿血红蛋白2%以下Hb主要存在形式HbO2(二)Hb的测定:ICSH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HiCN)1.原理:Hb是色素蛋白,在血液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利用高铁氰化钾将Hb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可与CNˉ结合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换算成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方法学评价(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优点:①操作简单、显色稳定,便于推广。

②转化液较稳定,易保存。

③除SHb外各Hb均可测读A后直接计数。

④HiCN参考品可长期保存,便于质控。

缺点:①KCN剧毒,易污染环境,处理废液用次氯酸钠或氢氧化亚铁。

②不能测SHb,HbCO转化慢。

③遇高球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试剂混浊。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DS能破坏WBC,摩尔消光系数未定。

(3)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HbF不能转化,最大吸收峰在575nm。

(4)叠氮高铁Hb测定法:具有与HiCN法相似的优点,但仍存在试剂污染。

(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铵血红蛋白测定法:精密度、准确性略低。

4.参考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任务5血细胞比容测定四、红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比容(Hct或PCV)是指在一定体积全血中RBC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与RBC数量和平均体积有关。

(一)检测方法1.离心沉淀法:温氏法、微量法折射法RCF=1.118×10-5x有效离心半径(cm)×(r/min)22.血液分析仪法:(二)温氏法的试剂、器材和质量控制(四)参考值男:0.380~0.508女:0.335~0.450(五)临床意义1.HCT降低:①各种贫血②稀释血症2.HCT增高:①血浆丢失②RBC量增加任务6红细胞平均值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MCV单位(fL)1fL= 10ˉ15L MCV=(Hct/RBC)×10-15fl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MCH 单位(pg)1pg= 10-12g MCH=(Hb/RBC)×10-12pg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g/L) MCHC=(Hb/Hct)任务7血小板计数胞体: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淡蓝色或粉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的紫红色颗粒,无核,常3~5成群聚集成团寿命:7~14天(三)功能主要功能:1粘附、2聚集、3释放、4参与凝血、5血块收缩、/6血小板对纤溶的作用。

PLT/L=N×10×100×106=N×109【参考值】(100~300)×109/L 危急值<20×109/L【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①正常人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低,高原居民略高。

②妇女月经前低,月经后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

③剧烈活动和饱餐后高、休息后恢复。

2.病理性变化:PLT数减低:①PLT生成障碍:AA、AL、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等②PLT破坏过多:ITP、脾亢③PLT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④PLT分布异常:脾肿大PLT数增多:先天性增多:PLT减少症、巨大PLT综合征原发性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反应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脾切后异常血小板形态1、大小异常①大血小板:d 4~7μm②小血小板:d <1.5μm2、形态异常:①血小板颗粒减少②血小板卫星现象③血小板“粘附”红细胞3、分布情况:正常成人血小板成簇或成团,散在少见血小板不聚集——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过度聚集——血小板增多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任务8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p70白细胞分类原理三分类:电阻抗法1电阻抗法:溶血处理后白细胞体积,区别小细胞群(L),中间细胞群(M、E、B)和大细胞群(N)2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计数联合白细胞分类计数过氧化物酶染色:活性E、N、M依次降低,L、B无活性3容量、电导、光散射(VCS)白细胞分类法,电阻抗法测量体积V,高频电磁针测量细胞内部结构电导C,光散射S区别细胞颗粒的结构和颗粒的质量1、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原理:2、仪器将体积为35~450fL的血细胞,分为256个通道(channel)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血细胞直方图(histogram):是指血液分析仪计数细胞数量时,以血细胞体积大小为横坐标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为纵坐标,来表示细胞群体的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

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