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故事简介文档3篇
关于杜甫的短故事
关于杜甫的短故事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杜甫的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关于杜甫的短故事(1)在巩义市站街镇有个名叫南窑湾的小村庄。
南窑湾村背靠黄土岭,面临东泗河,满村青杨绿柳,竹篱瓦舍,风景十分秀丽。
村中央的土岭上,由西向东冒出三个山头,很像一个老式笔架,这就是有名的笔架山。
笔架山下,砚池旁边,有一所院落,院内有几间瓦房、一孔土窑。
院门西侧的墙上嵌着一块五尺多高的青石碑,上面刻着“诗圣故里”四个大字,这里就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诞生的地方。
在这里,还留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杜甫从小聪颖过人,三岁能认字,五岁能背诗。
七岁时的一天,他和同村的孩子在河湾里玩耍,突然看见从远远的南天飞来一只美丽的凤凰,越飞越近,飞着飞着,翩翩落在河滩上。
杜甫跑到河滩看时却不见凤凰,只见河滩上放着一颗五彩鹅卵石。
杜甫又惊又喜,急忙拾起来。
同村的小伙伴们出于好奇,都围上来争夺着想要看看。
杜甫生怕别人抢去,急中生智随手把卵石放到嘴里。
谁知那卵石非常光滑,刚放进嘴里,“咕咚”一声咽进肚子里去了。
孩子们都吓坏了,一窝蜂跑到杜家告诉了杜甫的母亲。
杜母也吓得变了脸色,急忙叫人请医、灌药,想让杜甫把卵石吐出来。
村里父老乡亲也都赶来,对天祷告,祈求保佑杜甫平安无事。
就在这时,杜甫突然感到肚里有一股热气直往上涌,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哇”的一声呕吐起来。
这一吐,只见满屋子五光十色。
大家以为他把卵石吐出来了,可是仔细一看,哪里是卵石,而是一串串光彩夺目的诗句。
据说,这些诗句刚好组成了杜甫最早的《咏凤凰诗》。
说也奇怪,从此,杜甫心里总有一股苦闷不平的气,只要看到人民受苦受难,心里就难受,就翻腾,一翻腾就顺口吟咏出感人的诗章,诉人民之苦,道百姓之难。
杜甫就这样怀着苦闷不平的气,度过了一生,写出了许多同情人民群众的诗章。
杜甫的经典小故事
杜甫的经典小故事有关杜甫的五个故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杜甫的经典小故事,欢迎阅读!1、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
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杜甫小时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后来一种传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样的病,因为大夫说要躺在东边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东边只有一张床。
所以他姑姑就让杜甫躺在那里,之后自己的儿子死了。
这让杜甫深深感到,也为他日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大诗人杜甫流寓同谷县时,居住在飞龙峡口的凤凰村。
凤凰村的人吃水要到不远处的玉绳泉去挑水。
有一天,天刚亮杜甫借来老乡家的木桶,沿着青泥河西岸高低不平的石阶向玉绳泉走去,一路上他被飞龙峡口山川自然景观所迷住,不时地发出啧啧称叹之声,不觉到了栈道构连,绝壁入云的玉绳泉旁。
他放下水担,环视周围,被大自然壮丽景色所陶醉。
4、据说玉绳泉的上水源在南山的卧虎崖下,卧虎崖山险、林密、水甜。
卧虎崖下有大小不等的十二眼甘泉一字罗列。
在这十二眼泉中,东头的第一眼泉叫子鼠泉。
第二眼叫丑牛泉,第五泉眼叫辰龙泉,其它十一眼泉流出的水都汇流在卧虎崖下的赵家沟里,在赵家山由东北坡流到了杜公祠依靠的西山崖,最后流到了青泥河中。
5、由于杜甫用玉绳泉的水给儿子治好了肚子疼的病,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同谷县城,从那时起经常有人盛上玉绳泉的水给大人、小孩煮药治病。
一千多年来,十里八乡的人还沿用着玉绳泉的清水煮药的习惯。
有关于杜甫的故事
有关于杜甫的故事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以社会写实著称。
与李白合称为“李杜”。
为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相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为“大李杜”。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其身后,杜甫的作品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一生共留下1500多首诗歌,其作品集称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也被称为“诗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的故事,供大家阅读。
故事一、杜甫小时候的故事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
杜甫从小就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
姑母不光教孩子识字,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
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
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
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
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
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
“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
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
当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
看来,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
据说,但是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蹈之后,书法大有长进。
2018-诗圣杜甫的故事-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诗圣杜甫的故事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人,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
那么关于诗圣杜甫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圣杜甫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
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
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别后人称为“诗圣”。
他诗中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
杜甫从小就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
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
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
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
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
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
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
“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
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
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的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的历史故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永嘉杜子美”。
他的诗歌以豪放、慷慨、痛切的风格而著称,深受后人赞美和崇拜。
本文将为您讲述杜甫的历史故事,带您走近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一、漂泊与流亡杜甫的一生充满了辗转与坎坷。
在他年轻的时候,杜甫曾经先后担任过几个官职,但由于他追求真理、厌恶腐败,对社会不公和政治黑暗进行了大胆的批评,因此不断遭到贬谪。
他的政治态度和价值观使得他和唐玄宗以及其他权贵们产生了分歧,为此他受到了严重的打压。
无奈之下,杜甫只得辗转各地,过着漂泊流亡的生活。
二、豪情与痛苦杜甫的诗歌广泛描绘了他对社会动荡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也表达出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之情。
他在诗中描述了自然的美好与人类的悲苦,以及自己对这一切的思考和痛感。
他的作品里透露出一种豪情壮志和对理想世界的追寻。
例如,在他的《登高》一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表达了他气愤贪官污吏的不公正行为和对自由的渴望。
三、家国情怀杜甫身为一位文化名人,他用诗歌抒发了对家国的深情,表达了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安乐的祝福。
他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不少援助灾民、恳请官府行善的诗歌。
他的作品《月夜忆舍弟》中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杜甫十分关心国家的兴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一份力量。
四、诗人的才华杜甫以其深邃的思考和才华横溢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流亡中度过,但他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杜甫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更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并融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他的作品多才华横溢、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综上所述,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代表,用他豪放、慷慨和痛切的笔触,展现了自己对社会动荡、人民苦难、家国情怀以及诗人才华的深刻关注和表达。
杜甫的故事(通用7篇)
杜甫的故事(通用7篇)杜甫的故事(通用7篇)杜甫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他创作的诗歌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顶峰。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伟大诗人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的故事篇1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
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
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
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
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
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
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
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
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
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
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
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
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
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
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
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杜甫的介绍和他的事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杜甫的介绍及事迹1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河北),因曾祖父杜依艺当过巩县县令,于是就定居在巩县(今属河南),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生于巩县。
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是注释《春秋左氏传》的学者。
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膳部员外郎,与沈佺期、宋之问齐名的诗人。
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终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
杜甫对这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又有诗歌创作传统的家庭,是很引为骄傲的。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
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所谓“舅氏多人物”,“吾舅尽知名”,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自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杜甫到十四五岁,就“出游翰墨场”。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府中,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
这些经历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
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看来他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不是吹牛。
杜甫生在唐王朝的辉煌盛世时期,当时农村经济繁荣,交通也很发达,所谓“九州道路无豹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许多积极追求功名的青壮年读书人中,盛行着全国漫游的风气。
杜甫从二十岁左右到三十五以前,也曾经三次出游。
第一次是南游吴越,江浙的山水人物,引发他无限想象。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他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名落孙山,于是他又带着蔑视考功郎的傲气,与苏源明等一起,来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
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杜甫伟人事迹1情系苍生无愧于诗坛圣哲,心在魏阙岂是杜陵布衣。
——题记你出身名门,却潦倒终生;你是孤独的旅人,灵魂的歌者;你以诗为史,兼济苍生。
你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圣——杜甫。
千年后的今天,独坐窗前,听窗外风声呼啸,我不由得走进了你的茅屋,领悟到你诗中的真谛。
那是安史之乱期间,战火充满了整个中原大地,“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你带着一家老小,四处辗转奔游,在朋友的帮忙下,终于定居成都,盖起了一座茅屋。
读着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你——那伫立在茅屋前孤独的少陵野老。
农历八月,已是深秋,怒号的秋风刮过竹林,刮过塘坳,刮走了茅屋上那少的可怜的茅草。
我久久凝望着你,看你拄着拐杖,伫立门前。
连年的战乱使你未老先衰。
四十九岁已“老无力”的你面对群童抱走茅草,听着他们的阵阵嘲讽,无可奈何,只是悄悄走回,独自叹息。
“屋漏偏逢连夜雨”,风刚止,雨又至。
如麻的雨打在你的身上,令你彻夜难眠。
刚刚过上安稳的日子,秋风又吹破茅屋,生活对你如此不公平。
此时,“哀民生之多艰”的你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
想到“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的坎坷遭受,想到故人已“访旧半为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脱口而出,字字啼血,痛之入骨。
我不禁为你推己及人的胸怀而敬佩不已!几百年后,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有名的《岳阳楼记》,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而杜甫仅为一介布衣,一位野老,却能心忧黎民,情系苍生。
这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啊!“李白是抬着头的,因此他总是仰视天上的月亮,而杜甫是低着头的,所以他只能看到脚下的土地。
”千年后,再次品读杜甫那首沉郁顿挫的诗作,我真正领悟了那忧国忧民的悲凉,走进了杜少陵的茅屋。
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深深影响后世,也激励着我前进!杜甫伟人事迹2这是一位有着惊天动地气质的大文学家,他是中国现实主义代表性诗人。
他是爱国的,更是悲天悯地的,他忧国忧民,可以放声大哭;他是自由的,但有颗心系着国家社稷的心。
关于杜甫的故事(通用5篇)
关于杜甫的故事(通用5篇)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其先代由原藉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下面为大家分享关于杜甫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杜甫的故事 1公元736年,年少轻狂的杜甫与好友何秀、严皋一起离家壮游,在泰山脚下,营救了正被官府追杀的幼女春雨。
春雨一家的悲惨命运以及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使杜甫立志做官,以报效国家、拯救黎民。
回乡苦读十年后,杜甫告别新婚妻子,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何秀一起赴长安应试。
事与愿违,主簿应试的吏部侍郎李霖适忌恨读书之人,勾结考官,将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应试者打入冷宫,并欺骗玄宗皇帝说民间已"野无遗贤"。
杜甫遭受挫折,心情沮丧,但他坚持在长安等待机会,过着贫困潦倒、艰难屈辱的`辛酸生活。
在长安,他目睹了权贵的浮华奢侈和百姓的悲戚疾苦,愤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讽刺针砭朝廷的诗文。
同时,他又为玄宗皇帝写了展示自己才华的《三大礼赋》,渴望早日被委以重任,幻想以己之力匡扶社稷、为民谋利。
何秀也渴望早日为官,但却选择了与杜甫截然不同的路径--通过向李霖适行贿和献媚,从而先于杜甫获取了官职。
杜甫直到数年之后,终因皇帝念其才华,才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杜甫甚不得意,但总算踏上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第一个台阶。
然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逃回家乡,看到的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刚到家又"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官至县令的何秀此时却背叛大唐投靠了安禄山,将杜甫"请"到县衙,诱逼杜甫书写为安禄山歌功颂德、以正叛名的诗文,杜甫断然拒绝。
何秀早已垂涎于春雨的美貌,趁机威逼春雨嫁他为妻;春雨为救杜甫,答应了何秀。
当春雨发现何秀的骗局后,为不再使何秀将自己作为要挟杜甫的筹码,纵身跳河。
杜甫逃出后,赶往凤翔"麻鞋见天子"。
杜甫的英雄事迹五篇800字(精选)
杜甫的英雄事迹1我最欣赏杜甫,不仅因为他的诗,而且因为他的人。
杜甫早年,喜欢游山玩水,出游吴越。
曾感叹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登上山顶,抒发“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
当他想与古代诗人一样考取功名,为国报效的时候却仅仅得了一个河西尉,于是他愤慨道:“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他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辞官省亲,刚进家门,又“入门闻嚎啕,幼子饥已卒”,他空有爱国之心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只是抱负无从施展。
过了几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也进入了他的中年,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时,他感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逃亡途中,他也曾“暮投石壕村”,目睹了“有吏夜捉人”,但次日告别时却已经是“独与老翁别”,他还看见了“三吏三别”。
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遇见李龟年,痛诉悲怅愁绪。
他在逃亡途中与王维一同被捕,后逃出投奔肃宗,得了一个“左拾遗”。
后又因言语不当被贬,于是杜甫弃官而去。
即使他的中年命运多舛,他还念念不忘报国。
到了晚年,他因战乱流离失所,最终在四川安定了下来。
在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被叛军占领的失地的时候,他和妻子“漫卷诗书喜欲狂”,在白天纵情喝酒高声歌唱“青春做伴好还乡”。
他怀着报国之心,听到官军得胜,才会喜欲狂。
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的时候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感叹。
他登高望远,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
见春雨到来,赞叹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虁州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绝句。
他访诸葛武侯祠,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的命运做了评价,同时也写出了报国无门的心情。
最后杜甫在一只小船上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纵观杜甫一生,虽然在动乱中度过,但是他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佳篇,而且,他还时时怀抱报国之心。
即使在安史之乱中,也只身投奔肃宗,这种爱国之心是不可多得的。
杜甫的著名小故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多描写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哲理性和人道主义精神,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巍峨的山峰”。
以下是一个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有一次,杜甫在旅途中遇到了一场大雨,他被困在一个小客栈里。
他心情十分郁闷,便在客栈里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当他写完这首诗后,客栈的主人便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找个地方躲雨呢?”杜甫回答说:“我正在为天下所有像我这般处境的人发声。
”
这个故事反映了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刻关注和深刻理解。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注,而这种情感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哲学和诗歌创作。
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小故事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一生坎坷,饱经沧桑,但他的诗却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
杜甫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小故事吧。
杜甫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
他从小就酷爱文学,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并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是,杜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诗歌的追求,他自学成才,不断地努力钻研诗歌艺术,最终成为了一代诗宗。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
他在诗中表现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豪情壮志和报效国家的决心。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情怀,他的诗歌才能触动人心,流传至今。
杜甫一生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他的诗歌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时代气息,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杜甫的诗歌深受后人的喜爱,他被誉为“诗圣”,被后人奉为楷模。
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了《唐诗三百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歌作品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代表了个人的情感,也承载了时代的记忆,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杜甫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不朽的作品,成为时代的先驱。
让我们永远怀念杜甫,永远传颂他的诗歌,让他的精神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
有关杜甫的励志故事
杜甫从政梦想最终破灭。从在唐肃宗中央政府的积极进取,到在严武地方政府的消极请辞,杜甫从政的热情似乎消退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对国乱民困的忧虑始终如一。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与李白相比而言,杜甫对他们之间仅1年多交谊的记忆,却是愈久弥新。现存1400多首杜诗中,与李白有关的有20来首,其中直接寄赠、思念李白的,就有10首,大多作于李杜分手之后。这些都是呕心沥血、情真意切的名作。这些诗中,有对李白的绵绵思念:“终朝独尔思”、“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乃至于“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有对李诗的具体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对李白成就的极度推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虽然他此时的诗艺其实已超过了李白;有对李白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遭遇的惋惜和同情:“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浑然忘了自己其实更为憔悴。
一半撑死一半饿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天宝五年(746年),杜甫35岁,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漫游,来长安求仕,以实现扶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昏庸迷信,生活极端腐化。不过,他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为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迷途天子还是可以返回正路的,国家仍可回到开元盛世的局面。于是,他积极寻求从政的道路,在艰难困苦中咬紧牙关,坚持既定观念,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
杜甫的英雄事迹简介800字优秀作文(精选)
杜甫的英雄事迹范文一唐朝,自古便被称为诗的国度。
无数优秀诗人吟诵出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佳作,使唐诗成为中国诗史的辉煌巅峰。
在群星荟萃的诗坛上,最耀眼的应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
而在这四人中,杜甫沉韵的诗风、精简的语言、以及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爱。
现在,就让我们扫开历史的尘埃,一起走进杜甫,走进他那忧国、伤时、怜民的杜诗中去。
杜甫,唐朝诗人。
少年时即以诗赋受长者称许。
到后来,还被称为唐诗集大成者。
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顿挫、精切而毫无斧凿痕、凝炼却又挥洒自如,被称之为唐诗最高成就。
故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又因为他的诗揭露了朝廷的腐败、反映了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他三十五岁进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门楣。
可是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
这也就使他逐渐接触社会下层写下了揭露当时天宝弊端的《兵车行》、《丽人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长安、洛阳沦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终告破灭,之后便过着流浪的生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叛军攻入长安后的一副社会缩影,包含诗人的切身悲痛。
杜诗成为一代诗史由此开始。
之后陆续写下:《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三吏”、“三别”这些诗描绘的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时代的悲剧。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以《秦州诗》为转折后,杜诗不以陈事为主,而是自叹身世。
但未因此失去其诗史性质,而是淡化为时隐时现的背景。
如:《登楼》、《白帝》、《登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皆是身世自叹、忧国、伤时与悯民。
公元770年,巨星陨落,一代“诗圣”杜甫病死湘江走完了他孤独、坎坷的一生……杜甫的英雄事迹范文二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山崖边,风煽动着他的须发,也牵引着他的思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的悲凉让他触目惊心,满目凄然。
杜甫详细介绍范文
杜甫详细介绍范文
今天咱来唠唠杜甫这位大诗人。
杜甫啊,那可是唐朝诗歌界的超级巨星。
他出生在一个还挺有文化氛围的家庭里,就像那种家里人都爱看书、有点小墨水的环境。
他打小就受到熏陶,对读书写诗有着浓厚的兴趣,简直就是天生的文艺青年。
可是呢,命运开始给他使绊子了。
当时的唐朝啊,慢慢地开始走下坡路,各种战乱、灾祸就都冒出来了。
杜甫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他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他的经历那叫一个惨,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孩子也饿死了,真的是让人听着就心疼。
但是呢,苦难也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源泉。
虽然杜甫生前并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在政治上大有作为,但是他在诗歌领域的成就那可是无人能及。
他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就像一颗永远闪耀的星星,照亮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天空,让后来的人都敬仰他、学习他。
而且他的影响还不只是在中国,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他的一席之地呢。
这就是杜甫,一个伟大又让人忍不住心疼的诗人。
杜甫的故事简短版
杜甫的故事简短版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诗史上的伟人”。
杜甫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吏,家境并不富裕。
杜甫从小就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并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由于家境贫困,杜甫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他曾几次考取功名都未能成功。
在杜甫30多岁的时候,他的家庭遭遇了一场巨大的变故,家道中落,生活陷入困境。
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了杜甫,使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产生了更深刻的感悟。
于是,他开始写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批判,成为了当时社会动荡时期的一面旗帜。
杜甫的诗歌以其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他的诗作大多描写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他的代表作《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卫八处士》等,都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杜甫一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困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诗歌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诗歌传达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诗歌经久不衰,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杜甫的事迹
杜甫的事迹杜甫的事迹篇一:杜甫的故事杜甫的故事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
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
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
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
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
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
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
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
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
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杜甫生平介绍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故事简介文档3篇Du Fu's story introduction document编订:JinTai College杜甫的故事简介文档3篇前言: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你自己,直接关系到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及以后交往的顺利与否,也是认识自我的手段。
自我介绍是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件事情,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与陌生人建立关系、打开局面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自我介绍获得到对方的认识甚至认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
本文档根据自我介绍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杜甫的故事简介文档2、篇章2:杜甫的生平经历文档3、篇章3:杜甫个人成就文档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下面小泰为你整理了杜甫的故事简介,欢迎阅读。
篇章1:杜甫的故事简介文档《杜甫的故事》是20xx年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杜甫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他创作的诗歌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顶峰。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伟大诗人之一,由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写出了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诗篇。
这本传记,讲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历程。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一生经历了很大的转折,他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关心国家命运,从抒写个人的情感转到关心人民的疾苦,是艰苦的生活使他变得伟大,是多难的命运升华了他的才华。
解读他的一生,我们深深感到,命运是公平的,凡是看似惩罚与考验的东西,对智者来说都是帮助;凡是让人下跪屈服的东西,才真正令诗人振作。
篇章2:杜甫的生平经历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1.仕途不顺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3.为官时期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
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
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4.西南漂泊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
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
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5.江舟长逝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篇章3:杜甫个人成就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1.诗歌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
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
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
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