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李白的故事

合集下载

李白朋友杜甫的故事

李白朋友杜甫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千古佳话。

以下是关于李白和杜甫的故事: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据史书记载,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而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

两人年龄相差较大,但因为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而成为了好友。

李白性格豪放,喜欢喝酒和交朋友。

他在一次旅途中结识了杜甫,当时两人都还年轻,对诗歌充满了热情和憧憬。

杜甫对李白的才华非常钦佩,向他请教诗歌创作的技巧和心得。

李白则对杜甫的勤奋和才华也赞赏有加,两人因此成为了忘年之交。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李白和杜甫经常相互拜访,一起探讨诗歌创作的问题。

李白曾为杜甫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而杜甫也为李白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

他们的诗歌作品相互辉映,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璀璨明珠。

除了在诗歌创作上的相互支持和鼓励之外,李白和杜甫还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

有一次,李白因为官场失意而心情沮丧,生活陷入困境。

杜甫得知后,想方设法筹集了一些钱物,帮助李白度过了难关。

还有一次,李白生病了,杜甫闻讯后立即赶去看望,为他送去了药品和营养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和杜甫的友谊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公元744年,李白被朝廷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

他四处漫游,而杜甫则留在了长安。

虽然两人不能经常见面,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他们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在后来的岁月里,李白和杜甫都经历了不少磨难和挫折。

他们的生活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彼此的友谊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和杜甫也因为战乱而失去了联系。

直到公元759年,两人在四川相遇,重逢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李白和杜甫再次分开生活。

他们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但他们的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762年,李白去世,享年61岁。

杜甫得知后非常悲痛,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虽然短暂,但他们的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杜甫与李白交往的故事

杜甫与李白交往的故事
春秋时期乐师师旷所筑。汉孝文帝 时期,深受宠爱的皇子刘武被封到开封为梁孝 王。梁孝王在吹台四周兴建亭台楼阁,遍植奇 花异草,常在此饮酒作赋,因而得名“梁园”。
• 到了唐代,梁园的富丽堂皇早已湮灭,但开封 作为全国的水运中心却日渐繁华。也许是为开 封迷人的风光所吸引,怀才不遇的三大诗人来 到这里,有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心灵对话。
• 李白来了。杜甫来了。于是,三位诗人携手登 临高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酣饮 豪歌,慷慨怀古,在猎猎秋风中揭开了中国文 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幕。
• 据说,文坛三杰吹台相会之际,都曾写下传世 诗篇。高适的《古大梁行》古朴豪迈,杜甫的 《遣怀》沉郁苍凉,李白的《梁园吟》则气势 磅礴、波澜壮阔。正是这首《梁园吟》,让宗 氏才叹为折服、如醉如痴,引出了一段流传千 年的佳话。
• 也许前世有个约定,让李白与杜甫终于在洛阳邂逅。他 们意气相投,一见如故,几番把酒长谈之后,相约汴州 同游。
• 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就在他们惺惺相惜、商定前往开封 之际,同样落拓失意的高适,正流浪在开封街头。
• 高适自幼学书学剑,雄心勃勃,非常自负。与李白一样, 他也不屑于走科考入仕的常道,而寄希望于经人举荐得 到天子的赏识,一鸣惊人。20岁时,他曾西游长安,首 探仕路,结果无功而返。此后十年间,他居住在开封一 带耕田读书,等待时机。后来,又北游燕赵,试图走从 戎入幕而登仕途的道路,仍然失败而归。“兔苑为农岁 不登,雁池垂钓心良苦。”两次求仕失败,使高适贫困 潦倒,但凄草荒田掩不住他过人的才气,他那雄健奔放 的诗句早已让他的名字远播四方。
• 在李白的诗中,写及杜甫,也有“思君若汶水,浩荡寄 南征。”“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等表达友情的 诗句,但远没有杜甫的诗深切感人。这可能与二人当时 的名气有关:李白已名震天下,而杜甫在世时诗名不显。 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性格使然,因为李白不是一个 儿女情长的人。

关于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关于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关于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唐朝诗人杜甫和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

他们都有着优秀的诗歌才华和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据传说,杜甫和李白曾经同时在当地贡院中应试。

那一年是冬天,天气很冷,考场里面也没有暖气。

李白穿着一件薄棉袄,在寒风中感到冷得不行。

他看到杜甫背着一个大包袱,想着里面肯定有什么暖和的衣服或者被子,于是就向杜甫借了一些衣物来穿。

杜甫没有犹豫,把自己的一部分衣服给了李白。

当时,杜甫的家境不是很好,每天都必须要卖诗来维持生计。

李白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便故意把自己的几首诗推荐给了一些有权势的诗人,帮助杜甫提高了声誉。

而杜甫也在自己的诗稿上写道:“今天应考之事,有李白之帮助。


虽然两个诗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交往却一直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状态。

这种友谊不仅在当时,在后世也被人们所传诵。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之间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据说,李白在长安时见到杜甫,两人相谈甚欢。

李白为人豪放,杂技娴熟,常常骑着一匹白马,在长安城内外嬉戏。

而杜甫则以才情出众和坚定的为民立志而闻名。

有一天,杜甫正在长安城的街头写诗,正准备向路人示意乞讨。

李白恰好路过,看见了杜甫,怀着好奇心停下了马。

杜甫看到李白,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拿出了一张诗纸,递给李白,说:“白哥,请你写点儿诗给我瞧瞧。

”李白笑着接过纸笔,写了几行字。

片刻后,李白将诗纸还给杜甫,杜甫急忙看了过去。

这是李白写的一首美妙的诗,趣味横生,气势非凡。

杜甫无法掩饰自己的赞叹之情,他对李白说:“白哥,你真是才子啊!你的诗写得太好了,这样的天才实在难得。

”李白嘻嘻笑着说:“甫兄过奖了,其实你的才华也是无人能及的。

”从那天起,李白和杜甫成为了好友。

他们常常一起喝酒作诗,探讨诗歌创作的新理念。

李白乃是天马行空,杜甫则喜欢记录时代的沧桑变迁。

两人的诗风各异,却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文人的关注。

然而,命运的轮回使得两位诗人离别。

李白在边疆游历多年,几经辗转,远离了杜甫的身影。

尽管如此,他们的友谊却依然深刻地刻在彼此的心中。

后来,当杜甫得知李白因战乱的困扰而逝世时,他悲痛欲绝。

杜甫写下了《哀李白》一诗,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成为了杜甫晚年创作的代表之作,也成为了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作。

李白和杜甫这段旖旎的友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成为了传世的佳话,永远流传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也闻名于世。

据传说,李白年轻时就读于洛阳的国子监,那时候杜甫也在那里。

两人相识之后,就开始了一段不朽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的性格截然不同,李白豁达洒脱,杜甫则沉郁忧愁。

但正因为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两人的交往更加深入。

他们常常一起游历名山大川,吟咏诗歌。

李白和杜甫在写作上互相切磋,相互鼓励。

他们的友谊也常常体现在诗作中。

杜甫曾写下了一首《赠李白》的诗,诗中赞美了李白的才华和风度。

而李白也曾写下了一首《赠杜甫》的诗,表达了对杜甫的敬意和感慨。

这些诗歌不仅是两人的友谊见证,也成为了中华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两人的友谊并非没有争端。

有一次,李白在某场比赛中败给了杜甫。

本来应该恭喜杜甫胜利,但李白却因为输了而情绪低落,甚至对杜甫产生了些微的怨恨。

但是当杜甫主动找来安慰之后,李白才恍然大悟自己的错误,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稳固。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历经风雨,却始终没有变化。

他们用诗歌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友谊,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情谊的珍贵遗产。

- 1 -。

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和故事_李白和杜甫共见过几次面

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和故事_李白和杜甫共见过几次面

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和故事_李白和杜甫共见过几次面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有着“李杜”之称的李白与杜甫,作为占据中国古代诗歌史半壁江山的人物,后世不免将他们两人的文学成就拿来作比较。

而很多不了解历史全貌的人甚至会将其浅显的归类为对手,其实不然,除去文学成就外,两人的感情才是最具争议的话题。

纵观历史,李白与杜甫究竟是塑料友情还是真正的兄弟之谊呢?为何杜甫给李白写了那么多首诗而李白却只回了三首给他?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称“谪仙人”,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从小生活在胡人地区,又深受汉人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他豪迈、爽朗、狂放不羁的性格。

李白从18岁起来便有了入仕为官的想法,可碍于商人之子的身份,一直报国无门。

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时年25岁的李白离开蜀地,开始了他多年“仗剑走天涯”的生活。

在往后的日子里,李白一边游历大好河山,一边不断写信向朝廷自荐。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四十二岁的这年,终于迎来了生活的转机。

李白得到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推荐,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可这段仕途生涯也并未持续多长时间,仅仅一年半李白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离开皇宫后,拿着唐玄宗赏赐的金子,李白又踏上了他的游历之路。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他从小家境优越,使之有机会学习各种文化典籍,年仅七岁就能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时年十九岁的杜甫就开始了他的游历之路,先后游历郇瑕、吴越等地。

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有着入朝为官的想法。

到了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结束了他的游历生活,转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本以为能一举入仕,没成想却惨遭落第。

科举考试失败后,杜甫又接着开启了他的游历生活,并在齐赵一带一直定居了五年,中间还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千古名句。

二、李白和杜甫虽都生活在唐朝,但两人的年纪却相差了足足11岁,况且两人的生活环境也完全不同,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这就不得不说两人相似的成长经历与共同的爱好了。

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故事

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故事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以下是一些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
1. 相遇相识:杜甫和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的洛阳相遇,当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诗人。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忘年之交。

2. 同游梁园:李白和杜甫一同游历梁园(今河南商丘),在这里他们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梁园吟》和杜甫的《赠李白》等。

3. 分离:天宝三载(744 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山东兖州分别,李白继续他的游历生涯,而杜甫则回到了长安。

4. 思念:分别后,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减弱,他写下了许多诗歌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祝福,如《梦李白二首》等。

5. 重逢: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和李白在江南重逢,此时李白已经因为参与永王幕府而被流放。

重逢时,两位诗人都已经年老体弱,但他们仍然互相鼓励和支持。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诗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所传颂的美谈。

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的故事

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的故事

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的故事在公元744年夏天,也就是唐玄宗天宝3年夏季,杜甫与李白在东都洛阳相遇。

当时,李白已经名声在外,但却被唐玄宗疏远,离开了大唐皇宫。

而杜甫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这次相遇,作为李白的忠实粉丝,杜甫并没有一味地赞美他的偶像。

毕竟,当时的李白正处于失意之中。

李白虽然失意,但并没有轻视和怠慢眼前的这位默默无名的年轻人。

两人第一次相遇后,经过一番神侃,相谈甚欢,一见如故。

但由于各自还有事情要处理,此次会面略显匆忙。

大概是因为觉得谈得还不够过瘾,于是两人便约好下一次在梁宋会面,一起访道拜仙。

744年秋,在仅仅过了几个月后,两人如约来到了梁宋。

第二次见面,两人分外亲近和高兴。

一时间,此二人,那是即兴抒怀、借古评今、高谈阔论,好不自在。

不过,因为两人均是怀才不遇,略有伤感。

加之他们此次,还遇到了,同样也是怀才不遇的,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

一番交谈之后,三人都对大唐的隐患,深感担忧,心情也愈发悲观起来。

不过,好在李白、杜甫、高适,都是豁达之人。

对于国事和天下事的悲观之情,并不能影响到,他们评文论诗。

于是乎,三人在诗文歌赋上,相互切磋和探讨。

于不知不觉中,三者互相影响到了,各自以后的诗文。

当然,这其中,属李白对杜甫的影响最大。

只因后来,杜甫为李白写了太多太多诗文了。

当然了,此为后话,我们后续再说。

话说,杜甫和李白的,第二次见面。

算是交谈颇多,也颇深。

且一道同游了,王屋山阳台宫,以寻访司马承祯。

旅途中,李白在得知司马承祯,早已仙逝的情况下。

有感而书,写出了那绝世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

机缘巧合之下,杜甫算是领教到了,诗仙的绝世书法水平。

继而对李白,那是更加地钦佩起来。

744年冬季,因为各自有事有约,需要处理。

两人才依依不舍地分开,并相约下次再见。

玄宗天宝4年秋,即745年秋天。

杜甫来到了东鲁地区。

有事在外的李白,得知后,从任城赶了回来。

这是两人,第三次相遇,二者均倍感珍惜。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一段传世的友谊,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李白和杜甫虽然同为诗人,但性格却截然不同。

李白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作诗,行踪常常飘忽不定,而杜甫则沉稳踏实,为人正直,立志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

然而,正是这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李白和杜甫一起饮酒作诗,李白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将进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而杜甫却认真地写下了《赠李白》,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佩之情。

两位诗人的作品互相呼应,展现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在另一次相聚中,李白和杜甫一起游览名山大川,他们登上了崇山峻岭,俯瞰大地,感慨万千。

李白豪情万丈地挥舞着酒壶,高声吟诵着自己的诗篇,而杜甫却默默地凝视着远方,心怀感慨。

这一幕如同一幅画,展现出了他们各自的风采和情怀。

尽管李白和杜甫性格迥异,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却始终如一。

在生活中,他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共同书写了唐代诗坛上的辉煌篇章。

他们的友谊不仅体现在诗歌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唐代诗坛。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和友情,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他们之间的小故事,不仅让人感动,更让人思考,何为真正的友谊。

在唐代诗坛上,李白和杜甫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存在,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他们的诗歌和友情,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两位诗人之间的故事,更是一段传世的友谊。

他们的友情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远绽放在历史的长廊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永远怀念李白和杜甫,怀念他们之间那份真挚的友情,怀念那段属于他们的唐代诗坛上的辉煌岁月。

杜甫与李白的故事

杜甫与李白的故事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

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青莲居士。

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诗圣”,一位“诗仙”,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

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

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

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

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与李白意气相投。

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李白与杜甫的交集

李白与杜甫的交集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与杜甫,他们身世相同,诗歌成就上的巨 大成功也是出于同样的外因和内因——在政治上都不得志, 性格上都不容于时。
结束:
唐朝排名第三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 这样认为的,在他的《读李杜诗集 因题卷后》一诗中说: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辞。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而碰见了杜甫这个可求不可得的知己,于是晦暗的
情绪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两人慷慨怀古,谈诗论文,
好不畅快。
相相知::
相 知
天宝四年秋,两人再聚东鲁,
一时
兴起,策马登程,同到鲁城北访范十。 此行,
李白作《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
中见
范置酒摘苍耳作》,杜甫作《与李十二白同寻范
十隐居》。相互唱和,成千古佳话。这段时间,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 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 总为从前作诗苦。
相相遇遇:
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45

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
以下是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发生在天宝三载(744年)春末。

当时,李白因触怒权贵高力士和杨贵妃被排挤出京,离开长安时,他头戴道巾,身披道袍,做好了远离朝堂、一心求道的打算。

在寻师问道的途中,他经过洛阳,而此时的杜甫恰好居住在洛阳老家中。

尽管两人的性情和阅历截然不同,但杜甫对李白的才华和个性非常欣赏,两人一见如故,彼此欣赏。

这次相遇成为了后世流传的佳话,被学者和作家们一再书写。

除了畅谈诗歌理想和人生抱负,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四处漫游,寻找创作的灵感与激情。

在接下来的一年内,李白和杜甫又相约见面两次,一次是在秋天同游开封,在那里,他们还遇到了住在附近的另一位大诗人高适;另一次是在次年入冬前,三人结伴在李白的家乡齐鲁大地观光游览。

总的来说,李白与杜甫的相遇的故事,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友谊和交往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故事
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他们相遇的故事也被称为文学界的千古绝唱。

据传,李白和杜甫在公元744年相遇于洛阳。

当时,李白已经名动天下,而杜甫则还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诗人。

两人一见如故,彼此欣赏,结为忘年之交。

在一次酒宴上,李白写下了著名的《将进酒》一诗,表达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追求自由的理想。

杜甫则被李白的诗才所折服,称其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白和杜甫经常相聚,互相交流诗歌创作和人生经验。

他们的相遇不仅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也成为了文学史上一段美好的回忆。

据说,李白和杜甫的相遇还受到了后人的赞誉和纪念。

例如,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亲自编纂了《李白杜甫集》,以纪念他们的相遇和成就。

交友故事文言文

交友故事文言文

交友故事文言文
曾有一位名叫李白的年轻人,身手矫健,才华出众。

他游遍天下名山大川,行走江湖之间。

一日,他登上名闻遐迩的华山,听闻山上有一位武艺高强,聪明伶俐的少年名叫杜甫。

李白好奇之余,决定上山一探究竟。

他来到山门前,只见杜甫端坐于一块巨石之上,手中握着一把钢剑,目光凝视前方。

李白步上前道:“在下李白,闻得张艺谋名音,特来弹冠以倾
心与君交友。


杜甫收起剑,淡淡地回应:“贵人莫迟,感君之至诚。

我们便
可互相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两人从此成为密友,每日一同修炼武艺、读书写诗。

李白一身飘逸的白衣,与杜甫坚韧的面容形成鲜明对比,但两人的心意却相互契合。

彼此交往日久,相互激励,在修炼上互相学习借鉴。

一年后,李白懂得了杜甫稳定的剑法,而杜甫则领略了李白奇诡的诗境。

他们的才华在继续磨合中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文武双全的佼佼者。

一天,两人决定共同创作一首诗,以表达彼此之间深厚的情谊。

李白首先大声朗诵:“青山饱和水,席卷天地间。

昔日游天地,今夜同埃尘。


杜甫接着道:“凌风去天地,才我相告知。

李杜合作者,终身双绝亲。


两人诗声相互呼应,山谷中回荡着他们的友谊。

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畅谈人生、分享梦想,彼此成就了一段交友佳话。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恒久不变,直至他们白发苍苍,依然相互扶持。

他们的友情传颂千古,成为后世人们敬仰的榜样。

李杜相会的故事

李杜相会的故事

李杜相会的故事
(最新版)
目录
1.李杜相会的背景
2.李杜相会的过程
3.李杜相会的影响
4.李杜相会的历史意义
正文
李杜相会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段佳话,它讲述了唐代两位文学巨匠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和他们在文学上的交流。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的诗歌豪放奔放,杜甫的诗歌深沉严谨,他们的风格迥异,但却在文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杜相会的故事发生在公元 744 年,当时李白和杜甫都在洛阳,他
们在这里相会,开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

据传,当时李白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李白对杜甫的才华非常敬佩,杜甫也对李白的人格和才华深感钦佩。

他们在洛阳的时光中,常常一起游览名胜古迹,饮酒谈诗,互相批评和鼓励,共同提高文学造诣。

李杜相会的影响深远。

他们的友谊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榜样。

他们的交流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李杜相会的历史意义也非常重要。

它不仅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展示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多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唐代文学的重要视角。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他们的友谊故事可以追溯到他们相识的那一天。

据传,李白和杜甫是在一次文人聚会上相识的。

当时,杜甫已经是一位备受赞誉的诗人,而李白则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新秀。

两人在聚会上互相交流了一些诗歌创作的心得和经验,彼此对对方的才华和诗作都非常欣赏。

从那时起,李白和杜甫开始了频繁的交往。

他们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主题。

他们互相鼓励和批评,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水平。

尽管李白和杜甫的性格和创作风格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越发深厚。

李白豪放奔放,喜欢描绘壮丽的山水和豪情万丈的情感;而杜甫则更加注重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描写,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悲愤和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在他们的诗作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们互相赞美和致敬,将对方的才华和品德写入自己的诗中。

他们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对方的名字和形象,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

然而,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并非一帆风顺。

在唐朝政治动荡的时期,他们都曾经历过困苦和流亡。

李白曾多次被贬谪,而杜甫也曾被迫离开家乡。

在这些困难的时刻,他们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

尽管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没有持续到他们的一生,但他们的诗作和友谊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他们的友谊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展示了真挚友谊的力量和价值。

关于友谊的名人故事

关于友谊的名人故事

关于友谊的名人故事
李白与杜甫是一对唱双簧的文学大家,也是愤怒的朋友。

双方在
文学形式上对对方都抱有敬意,深知对方的独特才华和丰富的慷慨之心。

他们两个人都是文学家、诗人,都可以说是放荡不羁、不断创新
与相交互学习。

李白和杜甫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即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参观南宋朝
的皇帝,不料皇帝非常恼怒,并命令李白勒令杜甫前去拜见他。

李白
看到杜甫失去了信心,就开始勉励他朋友,对他说,“惧怕什么?你
看看我,他不会生气。

”就这样,李白被送去皇帝面前,他顽强不屈
地站着,以身作证,在忠言勇气中保护了朋友。

皇帝看到两人精神勇猛,立即收回步兵,喝彩他们的友情,大家都喜欢。

真正的友谊像李白和杜甫一样,珍贵而又可贵。

它不仅坚定友谊,而且激励人们不断前行。

古代诗人的友谊故事

古代诗人的友谊故事

古代诗人的友谊故事
《古代诗人的友谊故事》
嘿,你们知道吗?古代诗人之间那可有好多超有意思的友谊故事呢!今天我就给你们讲讲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的事儿。

话说那时候啊,杜甫可崇拜李白啦,就像我们现在追星似的。

有一次,杜甫听说李白在洛阳,哎呀,那把他激动得哟,二话不说就赶紧跑去洛阳想见见自己的偶像。

杜甫到了洛阳后,终于见到了李白,那场面,杜甫心里那叫一个美呀!他看着李白,眼睛都放光了,就差没流口水啦。

李白呢,也是个性情中人,看到杜甫对自己这么热情,哈哈一笑,就和杜甫聊上了。

“哎呀呀,你就是杜甫啊,久仰久仰!”李白爽朗地说。

杜甫连忙回道:“李先生,我可太崇拜您啦,您的诗那真是太绝啦!”
然后他们俩就开始天南海北地聊起来啦,聊诗歌,聊人生,聊理想。

杜甫就像个小迷弟一样,不停地问李白问题,李白也不烦,耐心地给他解答。

他们还一起去喝酒呢,喝得那叫一个痛快!杜甫有点酒量不行,喝多了就开始说胡话:“李先生,以后我就跟着您混啦,您可别嫌弃我呀!”李白则大笑着说:“哈哈,好说好说!”
后来啊,他们还一起游历了好多地方,这段友谊也被传为佳话。

哎呀呀,古代诗人的友谊就是这么有趣,这么让人羡慕呀!他们用诗歌记录下彼此的情谊,让我们后人也能感受到那份真挚和美好。

我想,这就是古代诗人的魅力所在吧!
怎么样,我讲的这个故事不错吧,这可都是真真切切的事儿呢!希望你们也能喜欢这些古代诗人的友谊故事哟!。

李白与杜甫的相交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的相交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的相交的故事李白与杜甫都是唐朝的著名诗人。

但是他们两个之间虽然年龄差的很多,但是他们还是成为了好朋友。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李白与杜甫的相交的故事吧!李白与杜甫的相交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

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

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

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

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

杜甫令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

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着名诗人高适。

高适比李白小3岁,属于同辈。

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

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

这是他的“地盘”,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6岁,当时才26岁。

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当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

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诗的。

当时的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

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射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

铁杵成针的故事概括

铁杵成针的故事概括

铁杵成针的故事概括一日,李白与杜甫在一起喝茶,突然有人问他们是否真的相信有一个人会铁杵磨成针的传说。

李白说:“自古传言说‘铁杵磨成针’。

虽然成几率小,但这个故事仍然传颂千古。

”杜甫反驳说:“这只是一个话本上的故事,人无法将铁杵磨成针!”这时,一个年老的农夫笑着说:“我几十年前就亲眼见过这样一件事情。

”杜甫听到这句话,顿时语塞。

李白却兴致勃勃地问道:“您是怎样看到了这件事情的呢?”老农夫笑着说:“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离开家乡到外面去谋生,无意间来到了一个寺庙。

那里的和尚们每天都是晚上磨钟打鼓、晨钟暮鼓。

有一位年轻的和尚却一天到晚都在刻意地摇铁杵——大多数人都不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

但是,他坚持不懈,毫不动摇,直到他成功地将铁杵磨成了一根细针。

”李白听到这个故事,马上燃起了希望。

他觉得他自己也可以像这位和尚一样,用自己的毅力和恒心来成就自己的梦想。

杜甫则认为这是虚幻的无意义之话。

他觉得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自己的生命也是有限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努力、勤奋和智慧才能成功。

他反对单纯地靠意志力和毅力获得成功的想法。

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一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时,我们需要毅力和恒心去追求。

这种毅力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关键。

无论我们的梦想是什么,只有对它坚信不疑,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实现它。

然而,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我们需要在努力追求梦想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努力有时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智慧和谋略,才能更快实现自己和社会的期望。

总的来说,“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给予我们在困难和疑惑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勇气、智慧、思考和坚持,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路程中攀登高峰,实现我们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

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青莲居士。

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诗圣”,一位“诗仙”,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

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

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

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

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与李白意气相投。

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两位同时代的诗人,按理说互相之间肯定有所评价或看法,况且李白和杜甫认识,而且还意气相投,关系非常好,这样互相之间就应该会更多地有一些评议,或褒或贬,权当切磋诗艺。

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称赞李白之诗的高妙。

但李白诗中几乎无一诗提及杜甫,更不要说对杜甫的诗做任何评价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对于李白,杜甫先是称他为“李候金闺彦。

”(《赠李白》),杜甫说“两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而正是因为有李白在,才使得他“脱身事幽讨”。

后来他又说“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说“更寻佳树传,不忘角弓诗。

”(《冬日有怀李白》)。

他指出李诗的“清新俊逸”,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春日忆李白》)这应该看作是杜甫对李诗的总评,也是准确地对后人发生过巨大影响的总评,也可说是对李诗的最高评价了,后人为了说明李诗的高妙,往往都引用杜甫的这句评语。

诚然,杜甫对自己的诗才是自许颇高的,他曾自夸“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壮游》),还曾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健亲。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把自己视为扬雄、曹植和司马相如式的诗人,可见他对自己的诗才很自负,但他却没有“傲倪凌蔑,目空一切”的态度。

他对同代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云卿、元结等都作过肯定的评论和评价。

对李白的评价我们上面看到了,已经把李诗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了。

他评价岑参说“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九日寄岑参》)它在湖城城南碰到孟云卿的时候,把他带到刘颢家中,三人饮酒吟诗,最后叹道“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线。

”(《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杜甫没有对谁“高目”过,“文人相轻”的陋习,在他身上没有污染。

杜甫虽然和众多的名诗人如李白、高适交往,建立了亲密而长久的友谊,但却看不见如李、高二公对杜诗有过评价,当然也就更无所谓赞誉之词了。

但话说回来,李白也并不是没在诗中提及一点点杜甫,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就表达了他对杜甫君的思念,全诗如下:“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感情不为不重,但是全诗无一字提及诗。

李白还有一诗是写杜甫的,那就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是这样的: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全诗八句自始至终都是谈酒谈醉之事,关于诗也是一字没提。

按理说,诗人当以切磋诗艺为极乐,但李白的诗要么不提及杜甫,要提及杜甫也决不跟他谈关于写诗的问题。

这就很怪了。

要说李白看到杜甫给自己的诗的评价这么高,他也应该有所表示的,不是说奉承,至少作为朋友,也应该关心对方的诗歌创作。

但李白完全没有。

难道是李诗部分遗失了,而写杜甫之诗正好在这些遗失之诗之内,这未免也太巧了。

难道李白一直就视杜甫为“酒肉”朋友,喝酒只管喝酒,觉不牵涉其他一切烦心之事。

李白有一诗值得注意,即为《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有人认为此乃李白嘲讽杜甫之诗,笑话杜甫作不出诗来。

但很多学者为李白辩解说,此诗实系赝品,正如任华的赠杜赠李诗一样。

对于此诗,洪迈说:“所谓饭颗山之嘲,亦好事者为之耳。

”仇兆鳌云:“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句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

”前几日,看到一篇关于晚唐五代苦吟派诗人的论文,作者认为其实从中唐开始,诗人就有苦吟的习惯。

苦吟代表的是一种谨慎认真的作态度,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一些诗人的审美文化心理和审美追求。

苦吟派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那就是科举制的实行,文人从此变得道路难寻,而由此产生的愁苦基本上成为了当时整个社会情绪。

这种情况从唐代开国以来开始,到中唐已基本成型,“苦吟”二字在李白、韩愈、元稹、白居易的一些诗歌中有直接表达,甚至在陈子昂的《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中也出现了“苦吟”二字。

我觉得“总为从前作诗苦”一句并不是说李白笑话杜甫作不出诗来,而是说他经常为了推敲一些诗中的字句劳力费神,说他“太瘦生”那也是由于劳累过度导致的,而不是因做不成诗而愁苦成如此瘦状。

我想,杜甫不会做不出诗,就是一时做不出诗,那也没什么关系,不见得就引来李白的一番嘲讽,我想,李白倒没有这么刻薄。

李白其实一直都挺大方。

他倒不会舍不得自己的赞美之词,反过来还要四处俟机嘲弄别人。

我们看到,李白曾几次赞过孟浩然,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李白对孟浩然推崇备至,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还有《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一作赠孟浩然)》,可以
说,他对孟浩然的欣赏有由衷的。

李白的《赠刘都使》中说对方“吐言贵珠玉,落笔回风霜。

”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赞对方“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有在《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中称对方“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

”。

此外,李白还写过很多画赞,可见李白并不吝啬他的赞美之词。

但为什么李白唯独对杜诗无所表示,是誉是毁也无可查证,这个我一直不明白,限于才疏学浅,不敢妄下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