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短故事
唐代诗人杜甫的轶事典故
唐代诗人杜甫的轶事典故在中国古典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诗人杜甫的轶事典故,欢迎参考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轶事典故愤斥皇亲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
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
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
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死因之谜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一、病死说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
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
……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二、赐死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
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
三、自沉于水而死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
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
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故事
杜甫的故事篇一:杜甫的故事杜甫的故事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杜甫生平介绍杜甫(7_~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即开始学诗,_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_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这时唐王朝还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在这时期写的诗,根据他自己的叙述,可能已有数百首,不过只有二十几首流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其中虽有象>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长安时期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_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武,自己则在宫中寻欢作乐.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等不朽的名篇,开始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又描绘了〝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景况,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至德元载(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正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等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不久因为疏救房□,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八月,他回到□州探视妻子,完成与>先后媲美的长诗>,描绘了旅途上凄凉的惨景和家境的贫穷,表达了对于当前局势的意见.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杜甫回到华州,已是初夏.这时关辅大饥,朝廷内李辅国专权,玄宗旧臣房□等被排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毅然弃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满四月,又在初冬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艰难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经济上,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农村一片萧条,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反而有增无已,造成人口锐减,生产力降低.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因此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传下来的有_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_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上元二年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宝应二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望回到洛阳,脱口唱出>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乐的高歌.但快乐只是昙花一现,国内混乱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杜甫对此表示无限的关切:〝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他写出许多首诗,陈述他的政治思想.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中住了几个月,因不惯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武允许了他的请求.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杜甫于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强.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动乱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杜甫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便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峡.三月到江陵.他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写出生动地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_),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杜甫在这_年内,写诗1_0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三强,大部分是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还有长篇排律.诗歌创作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_多年篇二:杜甫读书的故事杜甫读书的故事实小(东)五(二)班张思凡被后人称为〝诗圣〞的唐代诗人杜甫住在京城长安的时候,有一天独自一人到曲江游览.那天天气晴朗,曲江景色更是宜人.杜甫面对这美好的景致,打开随身携带的酒,自斟自饮. 喝着喝着,但觉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杜甫趁兴而归.路上他忽然想起了刚刚写的诗:〝桃花和柳絮,怎么能‘欲语’呢?这是一种什么形象呢?〞他边走边想,越想越不对劲.回到家里,连忙铺好纸,连墨也不来及磨,抓过毛笔就往砚池里蘸,在纸上改写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讀書的故事實小(東)五(二)班張思凡被後人稱爲〝詩聖〞的唐代詩人杜甫住在京城長安的時候,有壹天獨自壹人到曲江遊覽.那天天氣晴朗,曲江景色更是宜人.杜甫面對這美好的景致,打開隨身攜帶的酒,自斟自飲. 喝著喝著,但覺心曠神怡,詩興大發,于是欣然提筆寫下了壹首>,其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 桃花欲共楊花語,黃鳥時兼白鳥飛.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杜甫趁興而歸.路上他忽然想起了剛剛寫的詩:〝桃花和柳絮,怎麽能‘欲語’呢?這是壹種什麽形象呢?〞他邊走邊想,越想越不對勁.回到家裏,連忙鋪好紙,連墨也不來及磨,抓過毛筆就往硯池裏蘸,在紙上改寫爲: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杜甫读书的故事实小(东)五(二)班张思凡被后人称为〝诗圣〞的唐代诗人杜甫住在京城长安的时候,有一天独自一人到曲江游览.那天天气晴朗,曲江景色更是宜人.杜甫面对这美好的景致,打开随身携带的酒,自斟自饮. 喝着喝着,但觉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杜甫趁兴而归.路上他忽然想起了刚刚写的诗:〝桃花和柳絮,怎么能‘欲语’呢?这是一种什么形象呢?〞他边走边想,越想越不对劲.回到家里,连忙铺好纸,连墨也不来及磨,抓过毛笔就往砚池里蘸,在纸上改写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篇三:杜甫与李白的故事杜甫 (7_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_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青莲居士.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诗圣〞,一位〝诗仙〞,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 (745年)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_岁的诗人杜甫.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与李白意气相投.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两位同时代的诗人,按理说互相之间肯定有所评价或看法,况且李白和杜甫认识,而且还意气相投,关系非常好,这样互相之间就应该会更多地有一些评议,或褒或贬,权当切磋诗艺.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称赞李白之诗的高妙.但李白诗中几乎无一诗提及杜甫,更不要说对杜甫的诗做任何评价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李白,杜甫先是称他为〝李候金闺彦.〞(>),杜甫说〝两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而正是因为有李白在,才使得他〝脱身事幽讨〞.后来他又说〝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还说〝更寻佳树传,不忘角弓诗.〞(>).他指出李诗的〝清新俊逸〞,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这应该看作是杜甫对李诗的总评,也是准确地对后人发生过巨大影响的总评,也可说是对李诗的最高评价了,后人为了说明李诗的高妙,往往都引用杜甫的这句评语.诚然,杜甫对自己的诗才是自许颇高的,他曾自夸〝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还曾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健亲.〞(>)和〝赋或似相如〞(>),把自己视为扬雄.曹植和司马相如式的诗人,可见他对自己的诗才很自负,但他却没有〝傲倪凌蔑,目空一切〞的态度.他对同代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云卿.元结等都作过肯定的评论和评价.对李白的评价我们上面看到了,已经把李诗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了.他评价岑参说〝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它在湖城城南碰到孟云卿的时候,把他带到刘颢家中,三人饮酒吟诗,最后叹道〝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线.〞(>)杜甫没有对谁〝高目〞过,〝文人相轻〞的陋习,在他身上没有污染.杜甫虽然和众多的名诗人如李白.高适交往,建立了亲密而长久的友谊,但却看不见如李.高二公对杜诗有过评价,当然也就更无所谓赞誉之词了.但话说回来,李白也并不是没在诗中提及一点点杜甫,李白在>中就表达了他对杜甫君的思念,全诗如下:〝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感情不为不重,但是全诗无一字提及诗.李白还有一诗是写杜甫的,那就是>,全诗是这样的: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全诗八句自始至终都是谈酒谈醉之事,关于诗也是一字没提.按理说,诗人当以切磋诗艺为极乐,但李白的诗要么不提及杜甫,要提及杜甫也决不跟他谈关于写诗的问题.这就很怪了.要说李白看到杜甫给自己的诗的评价这么高,他也应该有所表示的,不是说奉承,至少作为朋友,也应该关心对方的诗歌创作.但李白完全没有.难道是李诗部分遗失了,而写杜甫之诗正好在这些遗失之诗之内,这未免也太巧了.难道李白一直就视杜甫为〝酒肉〞朋友,喝酒只管喝酒,觉不牵涉其他一切烦心之事.李白有一诗值得注意,即为>,〝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有人认为此乃李白嘲讽杜甫之诗,笑话杜甫作不出诗来.但很多学者为李白辩解说,此诗实系赝品,正如任华的赠杜赠李诗一样. 对于此诗,洪迈说:〝所谓饭颗山之嘲,亦好事者为之耳.〞仇兆鳌云:〝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句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前几日,看到一篇关于晚唐五代苦吟派诗人的论文,作者认为其实从中唐开始,诗人就有苦吟的习惯.苦吟代表的是一种谨慎认真的作态度,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一些诗人的审美文化心理和审美追求.苦吟派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那就是科举制的实行,文人从此变得道路难寻,而由此产生的愁苦基本上成为了当时整个社会情绪.这种情况从唐代开国以来开始,到中唐已基本成型,〝苦吟〞二字在李白.韩愈.元稹.白居易的一些诗歌中有直接表达,甚至在陈子昂的>中也出现了〝苦吟〞二字.我觉得〝总为从前作诗苦〞一句并不是说李白笑话杜甫作不出诗来,而是说他经常为了推敲一些诗中的字句劳力费神,说他〝太瘦生〞那也是由于劳累过度导致的,而不是因做不成诗而愁苦成如此瘦状.我想,杜甫不会做不出诗,就是一时做不出诗,那也没什么关系,不见得就引来李白的一番嘲讽,我想,李白倒没有这么刻薄.李白其实一直都挺大方.他倒不会舍不得自己的赞美之词,反过来还要四处俟机嘲弄别人.我们看到,李白曾几次赞过孟浩然,在>一诗中,李白对孟浩然推崇备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还有>,>,>,可以说,他对孟浩然的欣赏有由衷的.李白的>中说对方〝吐言贵珠玉,落笔回风霜.〞在>中赞对方〝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还有在>中称对方〝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此外,李白还写过很多画赞,可见李白并不吝啬他的赞美之词.但为什么李白唯独对杜诗无所表示,是誉是毁也无可查证,这个我一直不明白,限于才疏学浅,不敢妄下结论.。
有关杜甫的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
有关杜甫的励志故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想必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吧。
这是唐代的大诗人杜甫的一首绝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杜甫的,供大家参阅! 有关杜甫的励志故事篇1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才得到一官半职。
等到安禄山军攻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跟随肃宗还京,接着出任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前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1400多首。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比较而言,李白的诗天然涌发、飘逸而不可模仿;杜甫的诗则千锤百炼、苦营,可以为人典则。
就这一点来说,杜甫对后人的影响比李白要大。
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
但长者也曾年轻,温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
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现的,也许是另一种面貌。
杜甫的5个有趣小故事
杜甫的5个有趣小故事
1.好汉歌:据传,杜甫曾担任过宰相的笔录,于是当他走到市井的时候,就听到一群人在唱歌。
“好汉歌”中的词语“杜郎”正好是指他自己。
他立刻停下来听这首歌,并感到非常高兴。
2.诗中的血案:杜甫有一次在坟地游荡,然后突然看到了一具女尸。
他非常震惊,并想要为这个死者写一首诗。
于是他在死者身边坐了一会儿,然后写出了《梦李白·都城夜泊秦淮怀李白》这首著名的诗篇。
3.杜甫的女儿:杜甫的女儿在某次对他的写作打油诗比赛中得分最高。
在比赛结束后,她收到了一等奖——一只鹿皮袋子。
从那时起,她一直保
留着这个奖品,并随时随地都带在身边。
4.杜甫的高雅之友:杜甫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是不少贵族都认为不够高
雅的雅乐师。
然而,杜甫并不在意这些人的贬低,因为他深知这位雅乐师
的才能和品德。
5.草堂读书:杜甫在成名之前曾在一间草房里专心地读书,他甚至没
有写过一首诗。
据传,有一天,他完成了一首诗,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短时间内便写出大量的优秀诗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关于杜甫的小故事关于杜甫的小故事,值得一看的哈,小编为大家推荐下文。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篇一:一个冬天的某一天,下着鹅毛大雪,杜甫有事要去一个叫梅岭的地方。
他雇了一顶四人抬得轿子,就上路了。
行进途中,雪越来越大,鹅毛似地雪片飘飘洒洒,天地间的一切都被皑皑白雪笼罩,一位轿夫突然诗兴大发,随口吟道:片片片片片片片。
接下来,轿夫就不知道怎么接了。
憋红了脸苦想。
杜甫在轿里看看了不远处的梅岭,苍茫隐晦,巍峨壮观,就接道:“雪落梅岭形不见。
那轿夫一听,觉得对的非常好,就是啊,虽然在空中是鹅毛般的雪片,可落在山岭之上,便和地上的大雪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哪片了。
他就想这个坐轿的是谁啊,当今只有诗圣杜甫杜少陵有这样敏捷的才思,他也接道:“此人莫非杜少陵?”杜甫笑了笑,就接出了最后一句:“然然然然然然然。
那么把这四句合起来,就变成了一首比较有意思的诗。
片片片片片片片雪落梅岭形不见此人莫非杜少陵然然然然然然然篇二:被后人称为“诗圣”的唐代诗人杜甫住在京城长安的时候,有一天独自一人到曲江游览。
那天天气晴朗,曲江景色更是宜人。
杜甫面对这美好的景致,打开随身携带的酒,自斟自饮。
喝着喝着,但觉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一首《曲江对酒》,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杜甫趁兴而归。
路上他忽然想起了刚刚写的诗:“桃花和柳絮,怎么能‘欲语’呢?这是一种什么形象呢?” 他边走边想,越想越不对劲。
回到家里,连忙铺好纸,连墨也不来及磨,抓过毛笔就往砚池里蘸,在纸上改写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关于杜甫的故事(通用5篇)
关于杜甫的故事(通用5篇)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其先代由原藉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下面为大家分享关于杜甫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杜甫的故事 1公元736年,年少轻狂的杜甫与好友何秀、严皋一起离家壮游,在泰山脚下,营救了正被官府追杀的幼女春雨。
春雨一家的悲惨命运以及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使杜甫立志做官,以报效国家、拯救黎民。
回乡苦读十年后,杜甫告别新婚妻子,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何秀一起赴长安应试。
事与愿违,主簿应试的吏部侍郎李霖适忌恨读书之人,勾结考官,将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应试者打入冷宫,并欺骗玄宗皇帝说民间已"野无遗贤"。
杜甫遭受挫折,心情沮丧,但他坚持在长安等待机会,过着贫困潦倒、艰难屈辱的`辛酸生活。
在长安,他目睹了权贵的浮华奢侈和百姓的悲戚疾苦,愤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讽刺针砭朝廷的诗文。
同时,他又为玄宗皇帝写了展示自己才华的《三大礼赋》,渴望早日被委以重任,幻想以己之力匡扶社稷、为民谋利。
何秀也渴望早日为官,但却选择了与杜甫截然不同的路径--通过向李霖适行贿和献媚,从而先于杜甫获取了官职。
杜甫直到数年之后,终因皇帝念其才华,才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杜甫甚不得意,但总算踏上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第一个台阶。
然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逃回家乡,看到的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刚到家又"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官至县令的何秀此时却背叛大唐投靠了安禄山,将杜甫"请"到县衙,诱逼杜甫书写为安禄山歌功颂德、以正叛名的诗文,杜甫断然拒绝。
何秀早已垂涎于春雨的美貌,趁机威逼春雨嫁他为妻;春雨为救杜甫,答应了何秀。
当春雨发现何秀的骗局后,为不再使何秀将自己作为要挟杜甫的筹码,纵身跳河。
杜甫逃出后,赶往凤翔"麻鞋见天子"。
杜甫有哪些故事
杜甫有哪些故事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杜甫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的故事杜甫出生在一个名门士家,他小的时候十分调皮捣蛋,很是贪玩,每当院子里枣树成熟的时候,他一天要上上下下爬个无数回。
据悉,杜甫小的时候到了五六岁的年纪,还是没能好好记住一首诗,他的祖父非常非常生气,于是对他严加管教,终于使他改掉了顽皮的坏毛病,加上杜甫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七岁的时候就能够独立作完一首诗了。
后来杜甫发奋苦读,为了自己能够写出好诗歌,他私下里的习作能装满一整个麻袋。
杜甫成名以后,也在自己的诗中表达过对于文学创作的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他的心得。
由于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安史之乱的爆发促使了当时的盛唐极速走向崩覆。
杜甫对于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思百姓疾苦的做法极度愤恨与不满,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唐诗三百首中的名作《丽人行》。
这首七言长诗大胆地讽刺了皇家奢侈无度的生活并深入地揭露了其丑恶的面貌,使之成为了史诗一般的佳作,流传千古。
然而炙手可热一词也是源自于那首诗,表明权势极盛,气焰很足。
杜甫的一生是怎样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具有传统文学理论的家庭,杜甫从小便开始学习诗文,十五岁时所作之诗便能得到当地名士的重视。
杜甫在十九岁时便开始数次漫游,先是出游郇瑕,次年便出游吴越,历经数年。
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落选。
后便在齐赵一带开始新一轮的长期漫游。
杜甫近三十岁的时候与杨氏成婚,他三十二岁的时候于洛阳与李白相识相交相游,两人产生深厚的友谊。
三十五岁的杜甫志向远大来到长安参与科举,再次落选,从此客居长安十余载,抑郁不得志,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为了生计不断成为贵族门客吟诗作赋献于权贵,只为能得到赏识,未果,后只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后唐朝衰败,杜甫经历从盛唐至“安史之乱”的时期,为报效祖国曾为叛军困于长安数月,期间写下不少感伤时事的诗文,后曾为左拾遗,但因朝政内乱被离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唐诗小故事简短
唐诗小故事简短
杜甫在35岁左右时到达当时的京城长安,在那里他遭到
奸臣李林甫政治阴谋的打击,没有考中,经济上无比天困窘,为了维持生活,他便设法找到了一个副业一卖药:以送药的方式,作为接受别人帮助的条件,这内含的苦心也实在难言了。
杜甫第二次卖药是在甘肃。
公元759年,他48岁到了秦
州(今甘肃天水),生活更加困难。
他的诗中出现采药、制药、卖药的句子更多了。
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中便有“晒药能无归,应门亦有儿"之语,可见此时连杜甫的妻子也参加制药了。
他
辛勒地灌溉培育着各种药草,同时也和以前在长安一样,不时派人将药送到城里,换取"药价"。
诗人最后一次卖药就显得更其凄惨。
公元770年,杜甫
59岁,穷得连陆上都没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
在湘
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渔市上摆着药滩,以维持一家生活。
这一年的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便与世长辞了。
从杜甫卖药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诗人在
旧社会里,命运是多么惨!。
杜甫的历史故事
杜甫的历史故事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风格广泛而博大,笔触深沉、富有激情,描写生活场景、社会底层和民众生活,尤其是在传达对政治事件和社会变革的观点方面表现出色。
杜甫经历了唐朝变乱、天灾人祸,其中不乏值得铭记的历史故事。
1. 熊猫特使唐德宗年间,西藏的藏王欲獻白熊猫给唐朝皇帝作为礼物,于是在山中抓来了一只小熊猫,命特使去迎接唐朝皇帝。
这个特使就是杜甫的好友白居易。
他们穿越险峻的高山峻岭,一路上感受到了祖国的辽阔和多彩,同时也目睹了黄河的波涛汹涌,感受到了大河的威力。
杜甫后来写了一首《送白使君还西》诗,这首诗描绘了漫长而艰苦的旅途,但也流露出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观察力。
2. 安史之乱杜甫深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他在这场大规模的叛乱中失去了亲人和朋友。
这次叛乱使唐朝及其帝国陷入了灾难之中,庶民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杜甫在《草堂集》的诗篇中记述了自己的感受,他写道:“卖楼借妓滩头路,拐骡随泥雨满衣。
家园荒寂墙有苔,不忍见任何花草。
”这展示了安史之乱对民众生活的摧毁和破坏性。
3. 河南康王之乱河南康王之乱是唐朝中期的一次大规模政治变动,它在唐朝的政治中引发了影响深远的改变。
在这场混乱中,杜甫的家族受到了灾厄,他被迫逃离故乡,在旅途中作了很多反映社会变化的诗篇,其中一首叫《兵车行》的诗,写出了他逃亡过程中的苦楚和无助。
这首诗热情澎湃,抒发了他对于祖国、民族的热爱与坚定。
杜甫的历史故事涵盖了唐朝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他对于时代、生活和人民的深刻洞见和关切。
他的诗歌独特、高雅,将一些温情、幽默和悲剧地描绘,展示了他的理想、申明了他的人性,让人叹为观止。
这些历史故事正是唯有在杜甫的视角中才能真实地呈现出来,通过他的笔,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唐朝的百态,更加贴近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人性的光辉和激情的力量,因为杜甫的历史故事将永远跨越时空为我们传递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
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小故事杜甫的小故事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的小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杜甫的小故事杜甫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的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小编为大家推荐杜甫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杜甫小时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
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
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别后人称为“诗圣”。
他诗中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
杜甫从小就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
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
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
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
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
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
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
“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
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
杜甫的故事(通用7篇)
杜甫的故事(通⽤7篇)杜甫的故事(通⽤7篇) 杜甫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成者,他创作的诗歌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顶峰。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个伟⼤诗⼈之⼀。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杜甫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杜甫的故事篇1 杜甫虽然出⽣在⼀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代,但⽆奈家道中落,⼀⽣仕途不顺,屡受打击。
如长安⼗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受尽屈辱。
⼤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到残杯冷炙,蔬⾷不饱。
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宗的特科考试。
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宗,称“野⽆遗贤”,似乎天下的能⼈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
杜甫兴冲冲⽽来,⼼悬悬⽽去,受到了⽆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勃勃、理想远⼤,但造化弄⼈,年过⽽⽴却仍⽆⽴⾝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四处奔波。
754年诗⼈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特⼤的⾬灾,⽶价飞涨,诗⼈在长安⽆法⽣活,只好把妻⼉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
⽽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年就迁移了四次。
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直到四川的成都。
杜甫在同⾕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岁四⾏役!”可见诗⼈奔波之苦。
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时,就是因为得到同⾕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
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美,⽩头乱发垂过⽿。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暮⼭⾕⾥。
中原⽆书归不得,⼿脚冻皴⽪⾁死。
”⼿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种不好吃的苦栗⼦,在庄⼦“齐物论”⾥养猴⼦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
可见诗⼈的⽣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
所以杜甫住了⼀个多⽉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
李⽩漂泊时,常常是⼀条光棍汉,⼀⼈吃饱全家不饿。
关于杜甫的小故事三则
关于杜甫的小故事三则(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关于杜甫的小故事三则据说,有一年杜甫在沙头镇开了个百草堂中药铺。
古代诗人杜甫的经典小故事
古代诗人杜甫的经典小故事杜甫为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
杜预是京兆杜陵人。
杜预少子杜耽为晋凉州刺史,杜耽孙杜逊在东晋初南迁到襄阳,任魏兴太守,他是襄阳杜氏的始祖。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他的故事,希望你喜欢!杜甫的家世与出身杜甫为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
杜预是京兆杜陵人。
杜预少子杜耽为晋凉州刺史,杜耽孙杜逊在东晋初南迁到襄阳,任魏兴太守,他是襄阳杜氏的始祖。
杜逊儿子杜乾光的玄孙为杜叔毗为北周硖州刺史,杜叔毗的儿子杜鱼石在隋时为获嘉(在河南)县令,他的儿子杜依艺为巩县令,他生了杜审言,他是杜甫的爷爷,为唐初的诗人,对杜甫应该有影响,冯至认为杜甫壮年时多少继承了杜审言自大傲慢的性格。
杜审言除了生了杜甫的老爹杜闲之外,还生了杜并(684-699,为次子),这个人值得我抄的详细一些,冯至是这样说这个故事的:武后时,杜审言被贬为吉州(江西吉安)司户参军,与同事不和,司马周季重受了司户郭若讷的鼓惑,诬陷审言,把审言关在牢狱里。
杜并年十六岁,看见父亲遭受了这样的冤屈,他饭菜都吃不下去,形容憔悴,却尽量压抑着内心的愤恨。
一天,周季重在府中宴会,他乘人不备,用短刃猛刺季重,季重受了重伤,杜并当场被人打死。
季重受伤不治,临死时,忏悔着说:“我不知道审言有这样的孝子,郭若讷把我害到这种地步!”审言因此得救。
杜并的墓志铭是苏颋写的,祭文则是刘允济。
杜甫对这个叔父,是感到自豪的。
从杜预数下来,杜甫父系一支有不少是当官的,想想当时中国的确有些家族,他们真的可以累代享福。
至于杜甫的母系一支,却有浓重的悲剧成分。
他的母亲出于清河崔氏,母亲在杜甫很年幼的时侯就死去了,所以杜甫对母亲并没有怎么提起。
幼年时,他曾寄养在洛阳建春门内的二姑母家。
这个姑母是好人啊,有一次,姑母的儿子和杜甫都染上时疫,她是两个都要照顾,后来是杜甫活下来,她自己的儿子却死了。
杜甫长大后,对姑母是很感恩的。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看看杜甫生母的来历,这个家族的悲剧的确不能不多说几句。
诗圣杜甫的故事
诗圣杜甫的故事诗圣杜甫的故事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诗圣杜甫的故事吧!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
他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与宋之问、沈期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对五言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过贡献。
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司马,母亲崔氏早逝。
杜甫从小就饱读诗书。
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自称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知识渊博,很有政治抱负。
公元736年,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没考中。
于是他漫游了山东、河北一带,写下了他留存的最早的几首诗,如《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其中《望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
公元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遇到了被唐玄宗放还的大诗人李白。
诗坛双星,相见甚欢。
他们一同游览了梁(今河南开封)、宋(今商丘一带),并会见了善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高适。
第二年,杜甫又与李白再次相见。
他们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兖州一带逗留了好几个月,饮酒赋诗,到山中访隐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亲密得形影不离。
但此后两人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公元746年,杜甫回到京都。
第二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凡通一艺的士人都可到京师应试。
但那时唐玄宗任用的宰相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阴险奸诈、妒贤忌能的奸臣。
他最怕有才干的人进入朝廷,妨碍他弄权营私,就指使考官,一个人也不录取。
杜甫再次落第,生活日益贫困。
他不得不向一些达官贵人投诗,以显示才华。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唐玄宗要举行三个祭祀大典。
杜甫抓住机会,写了《三大礼赋》,果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
又经过集贤院的`考试,杜甫只得到了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又过了四年,才得到兵曹参军的职位。
困守长安的十年,使杜甫逐渐认清了封建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的面目,看到了贫苦百姓的苦难生活,这使他在思想上、创作上更接近人民大众。
公元755年秋天,杜甫离京还家。
在路过骊山行宫时,他看到唐玄宗正带着亲信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
杜甫的励志故事
杜甫的励志故事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杜甫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杜甫的励志故事1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终身仕途不顺,屡受打击。
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
大到受骗受骗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残羹,蔬食不饱。
杜甫36岁那年,参与了玄宗的特科考试。
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世界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
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壮志、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走。
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因为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生存。
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
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
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走之苦。
这种奔走,除避安史之乱外,首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
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拳脚冻皴皮肉死。
”拳脚冻僵的杜甫苦苦搜索的“橡栗”,是一种欠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照样“暮四”。
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
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远离,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
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杜甫的经典小故事
杜甫的经典小故事有关杜甫的五个故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杜甫的经典小故事,欢迎阅读!1、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
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杜甫小时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后来一种传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样的病,因为大夫说要躺在东边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东边只有一张床。
所以他姑姑就让杜甫躺在那里,之后自己的儿子死了。
这让杜甫深深感到,也为他日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大诗人杜甫流寓同谷县时,居住在飞龙峡口的凤凰村。
凤凰村的人吃水要到不远处的玉绳泉去挑水。
有一天,天刚亮杜甫借来老乡家的木桶,沿着青泥河西岸高低不平的石阶向玉绳泉走去,一路上他被飞龙峡口山川自然景观所迷住,不时地发出啧啧称叹之声,不觉到了栈道构连,绝壁入云的玉绳泉旁。
他放下水担,环视周围,被大自然壮丽景色所陶醉。
4、据说玉绳泉的上水源在南山的卧虎崖下,卧虎崖山险、林密、水甜。
卧虎崖下有大小不等的十二眼甘泉一字罗列。
在这十二眼泉中,东头的第一眼泉叫子鼠泉。
第二眼叫丑牛泉,第五泉眼叫辰龙泉,其它十一眼泉流出的水都汇流在卧虎崖下的赵家沟里,在赵家山由东北坡流到了杜公祠依靠的西山崖,最后流到了青泥河中。
5、由于杜甫用玉绳泉的水给儿子治好了肚子疼的病,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同谷县城,从那时起经常有人盛上玉绳泉的水给大人、小孩煮药治病。
一千多年来,十里八乡的人还沿用着玉绳泉的清水煮药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杜甫的短故事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杜甫的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关于杜甫的短故事(1)在巩义市站街镇有个名叫南窑湾的小村庄。
南窑湾村背靠黄土岭,面临东泗河,满村青杨绿柳,竹篱瓦舍,风景十分秀丽。
村中央的土岭上,由西向东冒出三个山头,很像一个老式笔架,这就是有名的笔架山。
笔架山下,砚池旁边,有一所院落,院内有几间瓦房、一孔土窑。
院门西侧的墙上嵌着一块五尺多高的青石碑,上面刻着“诗圣故里”四个大字,这里就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诞生的地方。
在这里,还留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杜甫从小聪颖过人,三岁能认字,五岁能背诗。
七岁时的一天,他和同村的孩子在河湾里玩耍,突然看见从远远的南天飞来一只美丽的凤凰,越飞越近,飞着飞着,翩翩落在河滩上。
杜甫跑到河滩看时却不见凤凰,只见河滩上放着一颗五彩鹅卵石。
杜甫又惊又喜,急忙拾起来。
同村的小伙伴们出于好奇,都围上来争夺着想要看看。
杜甫生怕别人抢去,急中生智随手把卵石放到嘴里。
谁知那卵石非常光滑,刚放进嘴里,“咕咚”一声咽进肚子里去了。
孩子们都吓坏了,一窝蜂跑到杜家告诉了杜甫的母亲。
杜母也吓得变了脸色,急忙叫人请医、灌药,想让杜甫把卵石吐出来。
村里父老乡亲也都赶来,对天祷告,祈求保佑杜甫平安无事。
就在这时,杜甫突然感到肚里有一股热气直往上涌,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哇”的一声呕吐起来。
这一吐,只见满屋子五光十色。
大家以为他把卵石吐出来了,可是仔细一看,哪里是卵石,而是一串串光彩夺目的诗句。
据说,这些诗句刚好组成了杜甫最早的《咏凤凰诗》。
说也奇怪,从此,杜甫心里总有一股苦闷不平的气,只要看到人民受苦受难,心里就难受,就翻腾,一翻腾就顺口吟咏出感人的诗章,诉人民之苦,道百姓之难。
杜甫就这样怀着苦闷不平的气,度过了一生,写出了许多同情人民群众的诗章。
虽然他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但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总把杜甫视为眼中钉、肉中剌,极力诬蔑贬低,对杜甫的诞生地,更是无人问津。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名叫张汉的举人上京应试。
开科那天,他在考场上如坐针毡,咬着笔杆写不出来。
正在他发愁的时候,恍惚间,看见一个方巾青衫老人飘然走来。
那老者对张汉笑着说:“你怎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说着顺手展开一张薄纸。
张汉看时,原来是杜甫的五言律诗一首。
老人指点之处,正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两句,这好像一把钥匙,使张汉茅塞顿开。
张汉揉了揉眼睛,想仔细看看面前的老人。
但是在静静的考场上,哪里有什么老人?张汉顾不得多想,提笔做起文章来。
结果三场得意,中了进士,钦点为河南府尹。
于是,张汉兴高采烈地带着仆役随从,赴洛阳上任去了。
一天,走到窑湾红土沟,张汉隔轿看到一个老人走过轿去。
张汉觉得这人老人十分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皱眉一想,猛然想了起来:这不正是考场里指点自己文思的老人吗?他赶忙命轿夫落轿。
可是当张汉走出轿时,老人却没影了。
询问左右人役,都说没看见什么老人。
张汉心里狐疑,就步行来到村里打听附近有没有名人遗迹。
老百姓指着笔架山下的院落说:“这个宅院,是唐朝杜工部诞生的地方。
”张汉一听说杜工部,顿时恍然大悟,急忙掸衣整冠,入院拜谒。
抬头望去,只见蒿草满院,十分冷落。
张汉很自然地想到了杜甫忧国忧民、悲苦潦倒的一生,不禁长叹:“一代诗圣,身后竟萧条至此!真是文章憎命达啊!”又想起两次见到方巾青衣老人,断定是诗圣无疑。
于是他焚香拜谒杜甫诞生的窑洞,瞻仰笔架山,然后登程上任,一路上感慨不止。
张汉到任后,不时想到杜甫,常常夜不能眠,就派人查寻杜甫后裔,还亲自主持为杜家建起家庙,把杜甫诞生的故居修葺一新,并在故里门前树起一块石碑,亲笔书写了“诗圣故里”四个大字,刻到碑上。
后来,张汉又带人去到康店的北邙岭上,把杜甫的坟墓修整了一番。
从此,前往杜甫故里谒拜的人更多了。
关于杜甫的短故事(2)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
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
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
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
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
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
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
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
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
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
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
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
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
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
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
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
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关于杜甫的短故事(3)公元736年,年少轻狂的杜甫与好友何秀、严皋一起离家壮游,在泰山脚下,营救了正被官府追杀的幼女春雨。
春雨一家的悲惨命运以及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使杜甫立志做官,以报效国家、拯救黎民。
回乡苦读十年后,杜甫告别新婚妻子,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何秀一起赴长安应试。
事与愿违,主簿应试的吏部侍郎李霖适忌恨读书之人,勾结考官,将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应试者打入冷宫,并欺骗玄宗皇帝说民间已"野无遗贤"。
杜甫遭受挫折,心情沮丧,但他坚持在长安等待机会,过着贫困潦倒、艰难屈辱的辛酸生活。
在长安,他目睹了权贵的浮华奢侈和百姓的悲戚疾苦,愤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讽刺针砭朝廷的诗文。
同时,他又为玄宗皇帝写了展示自己才华的《三大礼赋》,渴望早日被委以重任,幻想以己之力匡扶社稷、为民谋利。
何秀也渴望早日为官,但却选择了与杜甫截然不同的路径--通过向李霖适行贿和献媚,从而先于杜甫获取了官职。
杜甫直到数年之后,终因皇帝念其才华,才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杜甫甚不得意,但总算踏上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第一个台阶。
然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逃回家乡,看到的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刚到家又"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官至县令的何秀此时却背叛大唐投靠了安禄山,将杜甫"请"到县衙,诱逼杜甫书写为安禄山歌功颂德、以正叛名的诗文,杜甫断然拒绝。
何秀早已垂涎于春雨的美貌,趁机威逼春雨嫁他为妻;春雨为救杜甫,答应了何秀。
当春雨发现何秀的骗局后,为不再使何秀将自己作为要挟杜甫的筹码,纵身跳河。
杜甫逃出后,赶往凤翔"麻鞋见天子"。
天子肃宗见他对朝廷如此忠诚,便封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杜甫尽心履职,直言进谏,结果得罪了肃宗,被贬到华州做"司功参军"。
在华州,他看到朝廷军队在到处抓丁补充兵力,连老翁老妪都不放过。
儿子宗文深得父亲的教诲,挺身而出,自愿替老妪一家从军。
杜甫悲愤难耐,写下《三吏三别》。
他终于明白,他所谓的政治抱负注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如归去。
于是辞去官职,带着妻儿投靠在成都做剑南节度使的好友严皋,住在浣花溪边的一座草堂,与百姓为伴,以写诗为生,和相濡以沫的妻子过着隐居生活。
回首求官、做官、弃官的一路坎坷,郁愤难耐、百感交集,加之对春雨和儿子宗文的思念,无限悲凉涌上心头。
在狂风暴雨中,他高吟《茅屋为大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古绝唱!公元765年,严皋病逝。
杜甫思乡心切,携家人乘舟东下。
在夔州江边,终于与已是出家之人的春雨相见……大雪飞扬,天地苍茫。
一只小舟行驶在长江水面,杜甫挽着妻子挺立船头,他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吟诵声伴随着滚滚波涛,在天际间回荡……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