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质灾害

合集下载

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煤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多种地质灾害,如顶板冒落、煤与瓦斯突出、矿震等。

这些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了煤矿生产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对于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顶板冒落、煤与瓦斯突出、矿震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顶板冒落顶板冒落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是指煤与煤层上覆岩层发生断裂或变形导致岩层块状物向下冒落、垮塌的现象。

顶板冒落主要有以下特征:1. 大量含煤易崩岩层。

这种岩层通常为粉煤岩、泥岩、粘土岩等,其具有较大的含水量和易崩性,一旦受到破坏就会导致顶板冒落的风险增加。

2. 顶板断裂带。

在顶板区域内存在着一些断裂带,这些断裂带通常是顶板冒落的先兆性征兆。

在矿井进尺中,当遭遇到这些断裂带时,就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支护,以防止顶板冒落。

针对顶板冒落的防治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对顶板的检查与监测。

在矿井生产过程中,需要经常对顶板进行检查与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事故发生。

2. 合理选择支护方式。

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工作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进行支护,确保矿井顶板的稳定性。

3. 加强科学管理。

通过合理的综合治理,改进传统的治理方式和技术,提高治理效果和质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煤层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瓦斯与煤体在一定条件下突然由煤层中释放出来并伴随有煤块飞溅和瓦斯喷出。

煤与瓦斯突出具有以下特征:1. 煤与瓦斯围岩条件差。

煤与瓦斯突出多发生在围岩条件较差的煤层中,例如煤层中存在隐蔽的瓦斯集聚区域,在开采过程中瓦斯释放不畅,形成瓦斯压力,从而导致煤与瓦斯突出。

2. 煤层中含气量较高。

煤与瓦斯突出多发生在含气量较高的煤层中,尤其是表层煤和煤层深部。

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安全的一大隐患,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包括:1. 加强对瓦斯的监测与管理。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瓦斯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煤与瓦斯突出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理。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地质的变化和活动时刻都在发生。

有时,这些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威胁,那就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不仅会破坏我们的家园,还可能夺走宝贵的生命。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这些都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地质灾害名词。

崩塌就像是山上的巨石突然滚落,滑坡则是山体或者斜坡的一部分整体下滑,泥石流则是大量的泥沙、石块和水混合在一起,像猛兽一样奔腾而下。

地面塌陷像是大地突然张开了一张大口,地裂缝让地面出现深深的裂痕,地面沉降则会让地面逐渐下沉。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地质灾害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能是罪魁祸首。

自然因素包括地震、降雨、风化等。

比如,强烈的地震可能会导致山体松动,从而引发滑坡和崩塌。

长时间的强降雨会使土壤饱和,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风化作用会逐渐削弱岩石的稳定性,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崩塌。

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

过度的开采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破坏植被等行为,都可能打破地质环境的平衡,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比如,在山区修建道路时,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就可能引发滑坡和崩塌。

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面对这些潜在的威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监测预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地质雷达、位移监测仪等,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让人们能够提前撤离,减少伤亡和损失。

工程治理也是常见的防治手段。

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以通过修建挡土墙、抗滑桩、排水系统等工程措施来稳定山体,防止灾害的发生。

例如,在滑坡体下方修建挡土墙,可以阻止滑坡体的下滑;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沟道中修建拦挡坝,可以拦截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降低其危害。

加强宣传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让人们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地质运动和作用导致的一系列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地质灾害分为自然性地质灾害和人为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自然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地质过程引起的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

人为性地质灾害则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如矿山塌陷、地质环境破坏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自然性地质灾害中的常见类型,以便读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2.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2.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而引起的地球震动。

地震是一种常见而具有严重危害的地质灾害,它带来的毁灭性力量可以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和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的运动和构造有关,而我们所处地球的板块边界上尤为容易发生地震。

我们应该加强地震预警、建设抗震建筑和提高公众防震意识以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

2.2 火山喷发火山是地球上的一种地质构造,它能够从地下向地表喷发岩浆、烟气和火山灰等物质。

火山喷发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不仅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还会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探索火山的形成原因、监测火山活动、合理规划人类活动和制定预警机制,是降低火山喷发造成的灾害风险的关键。

2.3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陡坡地区的大量降雨或融化的雪水形成,将大量悬浮固体物质带入河流中并形成的一种地质灾害。

泥石流的流速快、冲击力强,不仅可以冲毁建筑物和河道,还会造成山体滑坡和阻断河流。

预测和防范泥石流非常重要,包括改善山区环境、建设泥石流防护堤坝和加强监测等措施。

2.4 滑坡滑坡是指山坡或斜坡上的土壤和岩石失去支撑、失去稳定性而崩塌下来的现象。

滑坡通常发生在降雨或地震等外力作用下,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都十分严重。

对于滑坡地区,我们应该加强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采取保护措施,以减少滑坡带来的灾害。

3. 总结回顾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是常见的自然性地质灾害。

地铁施工中常见五种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铁施工中常见五种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铁施工中常见五种地质灾害及其危害地质灾害是岩石圈表部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给人类或物质财富带来严重的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地裂缝、软土变形、滑坡、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砂土液化、崩塌等,下面将5个主要影响地铁施工的地质灾害进行介绍。

1.1活动性断裂的地震效应活动性断裂是指近期正在活动,今后100年可能继续活动的断裂。

活动性断裂的地震效应产生的断裂错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地铁建设的影响是长期的,同时地铁隧道通过断裂带的围岩稳定性差,支护措施如不到位,容易发生塌方。

活动性断裂引起的地质灾害危害结果:造成地铁隧道沉降、塌方、透水等。

1.2 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的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

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

我国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上海、天津、台北、太原等最大累计地面沉降已超过2 m。

地面沉降是地铁建设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面坍塌事故,危害结果:造成地铁建筑不均匀下沉,地铁盾构断裂,铁轨扭曲,地铁隧道透水,基坑与路面坍塌等。

滑移或不均匀下沉,基础悬浮等,以及地铁隧道透水。

1.3滑坡与泥石流滑坡是指那些构成斜坡体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失稳,坡体内部的一个或几个软弱结构面(带)作整体性下滑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为山地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按成因泥石流分为自然泥石和人为流泥石流,如山西尾砂矿溃坝特大安全事故就是人为泥石流。

滑坡与泥石流均具有突然性与破坏力大的特点,滑坡与泥石流主要对地铁车站施工造成威胁。

1.4流砂、管涌流砂和管涌是渗透变形的两种形式,均属于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流砂多发生在颗粒级配均匀而细的粉、细砂中,其表现形式是所有颗粒同时从似于管状通道被渗透水冲走。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孔道中发生移动并被带出,逐渐形成管形通道,从而掏空地基或坝体。

什么是地质灾害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是自然灾害中较严重的一种灾害。

地质灾害发生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往往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将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崩塌、滑坡、泥石流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在山地丘陵地区发生极其频繁,造成的损失也比较严重。

常见地质灾害概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由于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别名叫做“地滑”,我国许多地方山区的群众,形象地吧滑坡称为“走山”。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的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由于其发生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

地质灾害高发时期(一)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高发时期:每年的汛期,特别是强降雨时期;(二)地面塌陷的高发时期:干旱季节、久旱后突然降雨时期、附近有施工振动或抽水活动的时段。

小金地质灾害情况小金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根据统计表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基本都与降雨有关,特别是与暴雨、大暴雨或连续数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续降雨等强降雨有关。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一)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高一地理地质灾害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质灾害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质灾害知识点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地下或海洋中的某些地理现象,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的现象。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泛,对我们人类来说既有威胁也有挑战。

作为高一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知识点,不仅能增加对自然环境的认知,还有助于应对灾害风险。

首先,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地震是地球内部的地壳板块发生断裂产生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震中一般位于地壳板块断裂带附近,常见于板块交界处。

地震的强度可以用里氏震级来衡量,一般分为轻微震动、中等震动和强震。

地震不仅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和土地的裂缝,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地陷、火灾等。

其次,火山喷发也是地质灾害的一种。

火山是地球上特殊的地质地貌,喷发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大量的火山灰、岩浆和毒气。

火山喷发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岩浆和火山灰的喷出,会导致房屋倒塌、农田损毁和空气污染。

此外,火山喷发还可能引发火山爆炸、火山崩塌和火山洪泛等次生灾害。

另外,地质灾害中还包括滑坡、地陷和泥石流等。

滑坡是指山坡或河岸等地表土壤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失稳并滑下的现象。

滑坡常见于斜坡陡峭的地区,不仅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

地陷是指地下水位下降、地质构造变动或人类活动等原因引起地表或地下土层下陷的现象。

地陷会导致房屋沉降、地下管道断裂以及地表形态的改变。

泥石流是由山坡上的土壤和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流动性强的泥浆状物质,泥石流往往具有较大的速度和冲击力,对于沿途的建筑、农田和河道等构成巨大威胁。

最后,高一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理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灾害防范的意识。

例如,在选择居住地时,我们可以避开地震活跃带和滑坡易发区,减少灾害风险。

其次,学习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技巧,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救能力和互救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找到避难所,采取正确的求生措施。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 类、48 种: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一)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地铁施工中常见五种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铁施工中常见五种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铁施工中常见五种地质灾害及其危害地质灾害是岩石圈表部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给人类或物质财富带来严重的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地裂缝、软土变形、滑坡、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砂土液化、崩塌等,下面将5个主要影响地铁施工的地质灾害进行介绍。

1.1活动性断裂的地震效应活动性断裂是指近期正在活动,今后100年可能继续活动的断裂。

活动性断裂的地震效应产生的断裂错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地铁建设的影响是长期的,同时地铁隧道通过断裂带的围岩稳定性差,支护措施如不到位,容易发生塌方。

活动性断裂引起的地质灾害危害结果:造成地铁隧道沉降、塌方、透水等。

1.2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的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

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

我国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上海、天津、台北、太原等最大累计地面沉降已超过 2 m。

地面沉降是地铁建设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面坍塌事故,危害结果:造成地铁建筑不均匀下沉,地铁盾构断裂,铁轨扭曲,地铁隧道透水,基坑与路面坍塌等。

滑移或不均匀下沉,基础悬浮等,以及地铁隧道透水。

1.3滑坡与泥石流滑坡是指那些构成斜坡体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失稳,坡体内部的一个或几个软弱结构面(带)作整体性下滑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为山地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按成因泥石流分为自然泥石和人为流泥石流,如山西尾砂矿溃坝特大安全事故就是人为泥石流。

滑坡与泥石流均具有突然性与破坏力大的特点,滑坡与泥石流主要对地铁车站施工造成威胁。

1.4流砂、管涌流砂和管涌是渗透变形的两种形式,均属于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流砂多发生在颗粒级配均匀而细的粉、细砂中,其表现形式是所有颗粒同时从似于管状通道被渗透水冲走。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孔道中发生移动并被带出,逐渐形成管形通道,从而掏空地基或坝体。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十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

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一)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一、地震灾害1、成因:地壳运动(构造地震)中国多地震原因:临近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2、破坏程度大小原因:自然:震级大小;距震中距离;震源深度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地表破碎)、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引发次生灾害(如上)5、措施:①加强研究②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④进行防震教育⑤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二、地质灾害(一)泥石流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坡度大②地表多输送堆积物③植被覆盖率低④充足的水(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人为:①破坏植被②破坏地表③开矿等人类活动2、危害:①掩埋村镇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3、措施:①加强研究②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③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⑤植树造林(生物措施)(二)滑坡1、成因:①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②重力作用(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2、措施:①加强研究②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③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三、沙尘暴1、发生时间:冬春季2、成因:①春季降水少,干燥多风,土壤疏松,植被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②全球气候变暖,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大风,提供了动力③人类过度放牧、樵采等造成土地沙化④部分工程建设等破坏地表,地表裸露3、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4、冷锋对沙尘暴的影响:冷锋风力大,吹扬沙尘,并使沙尘随锋面移动5、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四、气象灾害(一)台风(热带气旋)1、季节与分布:多发于夏秋季节南北纬5—20度之间(我国多发于东南沿海、由东南到西北灾害程度减小、登陆后受摩擦力影响风力减弱)2、影响:危害:①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②造成海难,影响生产作用: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伏旱与水荒②使冷热保持均衡3、台风风向判断:例: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当中心移入南海,位于20°N,118°E时,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吹(C ) A.北风B.西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解析:低压中心,广东延海的风向指向台风中心,由于地转偏向力影响因此吹东北风(二)寒潮(冷锋)1、成因:北极地区因太阳辐射弱,地面大气获得热量少,冷空气堆积,在大气环流作用下大规模南下2、时间与季节:9月——次年5月北方:春秋危害大南方:冬季危害大3、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走向:北坡:加剧灾情,使寒潮滞留南坡:减轻灾情(如大巴山、四川盆地)南北走向:成为冷空气通道,易使冷空气南下侵袭低纬度地区4、危害:北方:大风、降温、降雪、霜冻(春秋)南方:降温、冻害、雨雪5、措施:①加强监测及时预报②人员、牲畜做好防冻准备③农作物覆盖地膜或熏烟④设立温室或风障⑤给农作物灌水(水的比热容大)(三)旱灾1、分布:东部季风区严重原因: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②受季风影响,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③生产生活耗水量大,需求大2、类型:东北、华北:春旱(春季降水少干燥,升温快,多大风,蒸发旺盛,农作物返青需水量大)江淮:伏秋连旱(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气候干燥)西南、华南:冬春连旱(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漏严重)3、危害: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生活供水;危害生态环境4、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工农业生产生活节约用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紧急时打井利用地下水(四)洪涝灾害1、分布: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的东部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东部季风区趋势:东多西少,南多北少2、季节与成因:夏秋季节(5—9月):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梅雨),降水集中,季风强弱变化大(副高强:南涝北旱;副高弱:北旱南涝),台风影响3、水系特点: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如淮河);水系支流多(海河:扇形水系长江:树枝状水系;主支流同时入汛,加剧洪涝);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汇水集中,排水困难,行洪不畅4、人为原因:滥砍乱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同样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大二、主要的自然灾害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台风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天气特征狂风暴雨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常见地质灾害

常见地质灾害

6常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就其成因而论,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

自然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使周围地质环境发生恶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

6.1滑坡6.1.1滑坡及其形态特征6.1.1.1滑坡的概念斜坡上大量的岩土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地质结构、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及其重力的作用下,使部分岩土体失去稳定性,沿斜坡内部一个或几个滑动面(带)整体地向下滑动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现象,称之为滑坡。

滑坡一般是缓慢、长期而间歇性进行的,延续时间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有的滑坡开始时滑动缓慢,但后来滑动速度可以突然变大,急剧下滑,这种滑坡又叫做“崩塌性滑坡”。

滑坡是山区铁路、公路、水库及城市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分布的主要地区,滑坡不仅规模大、类型多,而且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危害严重。

由于滑坡的存在和发展,有的迫使交通线路改迁,有的导致房屋倒塌,还有的严重危害水利枢纽工程和其他工程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等。

总之,滑坡往往会干扰各项工程建设,耽误工期,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对滑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加强相应的研究。

滑坡有的易于识别,但有的受到自然界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或破坏,往往较难鉴别。

为了准确的鉴别滑坡,首先必须了解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结构。

在研究滑坡时,可通过其外部形态判断滑坡存在的可能性,而其内部结构也为确定滑坡性质提供了依据。

因此,只有识别了滑坡之后,才能对滑坡的问题做出合乎客观的分析和结论,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治处理。

6.1.1.2滑坡的形态特征一个典型的比较完全的滑坡,在地表会显现出一系列滑坡形态特征,这些形态特征成为正确识别和判断滑坡的主要标志。

1.滑坡体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可简称滑体。

滑坡体的规模不等,体积小的只有十几立方米,大的可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立方米。

地质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类型

致灾地质作用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所以防止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个侧重方面。
地质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相遭遇的结果。没有致灾的作用,灾害无法发生;而若作用遇不到有价值的受灾对象,造不成损失,也不能称为灾害。致灾作用是主导因素,受灾对象是被动客体。地质灾害的类型常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其它特点进行划分,而灾害的大小则以受灾对象的损失大小(规模、价值)加以评估。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
6、河、湖、水库地质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上升、海水入浸、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
海岭地震带:是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
我国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
对于地震带有规律的分布,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世界主要地震带与年青褶皱山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关。有的认为地震带与板块构造运动有关。 所谓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危害。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常见的地质灾害1、什么是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3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什么是滑坡?4、什么是崩塌?指陡倾斜坡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根据运动型式,崩塌包括倾倒、坠落、垮塌等类型。

根据岩土体成分,可划分为岩崩和土崩两大类,崩塌的运动速度极快,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崩塌的规范大到数亿立方米(山崩),小到数十立方厘米(落石),崩落距离可达数千米。

5、如何识别崩塌危险性?崩塌发生在危岩体或危险土体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1)坡度大于45 º,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产生垂直或平行斜坡方向的陡裂缝,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6、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降雨: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易诱发滑坡、崩塌。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易诱发滑坡、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可能诱发滑坡、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可能诱发滑坡、崩塌。

常见的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的人类活动有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的机械振动等。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的运动、构造运动、地貌发育、岩石结构、气候变迁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建筑和设施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滑坡:由于坡面失稳,土体发生滑动,使得山体滑坡,导致房屋被埋、交通被阻断等情况。

3. 泥石流:大量雨水或融雪通过山坡冲刷土壤和岩石,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大等特点,对沿途的村庄、农田以及人员造成严重威胁。

4. 崩塌:山坡或边坡的岩石、土壤发生崩塌,导致坡面崩塌,可能埋压建筑物,给人员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5. 地面塌陷:由于地下水开采、溶蚀作用,以及挤压变形等因素,地下水域发生塌陷,地面出现坑洞等现象。

6. 岩溶地质灾害:岩溶地区的溶洞、地下河流等地下空腔会引发坍塌、地陷等险情,对人类活动带来危险。

7. 地面沉降: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地层压实等原因,导致地面出现沉降,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基础设施造成危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地震防治:- 建立强有力的地震监测体系,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提高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做好地震烈度高的地区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作。

- 加强地震科普,提高公众对地震知识的了解和应急意识。

2. 滑坡防治:- 对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滑坡预兆。

- 在滑坡易发区进行植被恢复与保护,增加坡面的稳定性。

- 进行相应的工程措施,如排水、护坡和坡脚加固等。

3. 泥石流防治:- 加强雨情监测,及时预警,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 在泥石流沟、河道等区域进行加固工程,减少泥石流冲击力。

- 加强治理河道和山地的管理,减少泥石流发生的机会。

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编号:SY-AQ-08534(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Several common geological disasters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灾害。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它们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裂缝是堤防工程中常见的一种险情,它有时很可能性是其他险性(滑坡、崩岸等)的前兆。

而且由于它的存在,洪水或雨水易于侵入堤身,常会引起其他险情,尤其是横向裂缝,往往会造成堤身土体的渗透破坏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滑坡是指斜坡上某一部分岩石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

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可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前者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降落而成,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摘要: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和岩溶塌陷。

滑坡是山体土石材料沿滑动面发生的位移,其防治措施包括工程加固、排水处理和植被恢复。

泥石流是泥石材料沿沟谷流动形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拦挡坝、疏导通道和监测预警系统。

地震是地球地壳突然震动现象,防治措施包括地震勘查、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

崩塌是山体局部崩裂、松散和移动造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坡面加固、坡脚排水和监测预警系统。

岩溶塌陷是因岩溶洞穴坍塌造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地下灌浆、地面支护和加强监测。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确保地质工程的安全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引言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交通、环境等造成危害和威胁的现象和过程。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泛,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影响极大。

在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和顺利进行。

一、常见的地质灾害(一)滑坡滑坡灾害对于人类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是其突发性和瞬间性,使得预警和防范成为挑战。

同时,山体和坡地的土石材料位移迅速且规模巨大,难以及时控制,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因此,加强对滑坡灾害的科学研究、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以及防治技术的创新至关重要。

(二)泥石流泥石流的瞬发性和流速快的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在陡峭山坡和沟谷地形。

其高速冲击力可摧毁房屋、道路和桥梁,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需要强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工程防护和土地规划,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三)地震地震的突发性震动造成了地质工程中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地质工程中,如深基坑开挖和隧道开挖等活动,地下岩土受力情况会发生变化,使地震可能对工程造成更严重破坏。

工程结构和地基稳定性应根据可能的地震影响进行合理设计和加固,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名词解释 (8道)1.滑坡主裂隙P122:滑坡壁向下的张裂隙最深、最长、最宽,称主裂隙。

2.泥石流P130: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3.岩堆P128:陡峻斜坡上的岩体,受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崩落下来在坡脚形成的疏松岩块堆积体称岩堆。

4.休止角P128:松散物质在自然状态下保持稳定的极限坡角。

5.岩溶P135:国际上通称喀斯特,是指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崩塌为辅的地质营力综合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6.落石P126:若陡峻斜坡上个别、少量岩块、碎石脱离坡体向下坠落,称为落石。

7.溶蚀基准面P137:在一定时期内,岩溶水对可溶岩性岩石的溶蚀作用有一个极限深度,这个极限深度称为岩溶的溶蚀基准面。

8.地震P139:地壳发生的颤动或振动称为地震。

9.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部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下滑,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坡体变形。

P12110.滑坡台阶:滑坡体各部分下滑速度差异或滑体沿不同滑面多次滑动,在滑坡上部形成阶梯状台面称滑坡台阶。

P12211.崩塌: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

P126 12.活动性断裂:活动性断裂又称活断层,工程上将距今10万年以来有充分位移证据证明曾活动过,或现今正在活动,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P14013.发震断裂:全新活动断裂中、近期(近500年来)发生过地震震级M≥5级的断裂,或在今后100年内,可能发生M≥5级的断裂,可定为发震断裂。

P14014.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表面和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P14415.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一个地区今后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P146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29道)1.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内一个或几个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过程叫做()。

P121A.崩塌B.滑坡 C.溜坍 D.坍方2.具有一个贯通的滑动面,并且下滑力大于抗滑力,被认为是() P123A.滑坡分类的重要依据 B.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C.滑坡的形成条件D.滑坡的主要判别持征3.切层滑坡是指滑体的滑动面() P124A.顺着岩层面B.切割岩层面 C.切割节理面 D.顺着节理面4.顺层滑坡是沿岩层面或软弱结构面形成滑面的滑坡。

多发生在岩层面与边坡面倾向接近,而岩层面倾角()边坡坡度的情况下。

P123A.大于 B.小于C.等于 D.以上三种都可以5.滑坡体后缘与不滑动部分断开处形成的陡壁叫做() P122A.滑坡壁 B.滑动面 C.主裂缝 D.滑坡台阶6.治理滑坡时修筑支挡工程,最根本的目的是() P125A.提高岩土体粘聚力 B.减小变形 C.增加抗滑力D.提高岩土体强度7.如果岩体中含有向()倾斜的层理等贯通的软弱面,且倾角()坡面坡度时,最易形成顺层滑坡。

P123A.坡内;小于B.坡外;小于 C.坡外;大于 D.坡内;大于8.斜坡上的大量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崩落的现象叫做()。

P126A.剥落 B.落石C.崩塌 D.滑坡9.崩塌主要发育在()P127A.软弱岩区 B.节理不发育边坡 C.节理发育的坚硬岩区 D.平缓山坡10.对于中等规模、频繁发生的崩塌,线路通过时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P128A.明洞 B.拦石墙 C.拦石网 D.绕避11.岩堆表面坡度与岩块堆积的天然休止角相比,应该()P128A.偏大 B.偏小C.接近 D.不一定12.对正在发育的大中型岩堆,线路通过时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P129A.绕避 B.修路堑 C.修路堤 D.半堤半堑13.对于软硬互层的边坡,()是造成崩塌的最重要原因。

P127A.差异风化 B.倾向不同 C.倾角相差较大 D.坡度较大14.产生崩塌的基本条件是()。

P127A.岩体中存在不连续面 B.地壳快速上升 C.岩体坚硬 D.坡度较陡15.泥石流按流态特征可分为()和黏性泥石流。

P132A.泥流 B.水石流C.稀性泥石流 D.坡面型泥石流16.黏性泥石流是因为流体()A.含有大量的粘土颗粒 B.含有少量粘土颗粒 C.有较小的溶重 D.泥浆流速大于石块流速17.泥石流间歇期沟谷一般呈()字形。

P133A.“U”字形B.“V”字形 C.“Y”字形 D.“I”字形18.在条件允许时,泥石流地区的选线一般选在()。

P133A.流通区 B.扇顶 C.扇腰 D.扇缘19.泥石流防治中最主要的手段是()。

P134A.排导槽、栏碴坝和明洞渡槽 B.丁坝 C.泄洪渠 D.种植植被20.稀性泥石流水流状态为()。

P132A.层流B.紊流 C.上部为层流、下部为紊流 D.上部为紊流、下部为层流21.岩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能力和水的运动。

P135 A.岩层产状 B.岩石构造 C.岩石的孔隙性D.岩石的可溶性22.横波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 P141A.垂直B.一致 C.锐角相交 D.钝角相交23.地震时建筑物水平摇晃是()造成的。

P141A.横波 B.勒夫波C.纵波 D.瑞利波24.岩溶发育的规律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的影响。

P137A.岩层产状 B.地下水中CO2含量 C.节理发育 D.岩石性质25.分布最广的可溶性岩石是()。

P135A.碳酸盐类岩石 B.硫酸盐类岩石 C.岩盐类岩石 D.钙质胶结类岩石26.以下()岩石发育地区,最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P135A.石灰岩B.大理岩 C.高岭石 D.蒙脱石27.最常见的地震类型是()。

P140A.火山地震 B 构造地震C.陷落地震 D 水库地震28.背斜轴部易形成的岩溶形态为()。

P137A.石笋B.漏斗C.石芽 D.溶蚀洼地29.岩溶地区溶蚀基准面一般定为()。

P138A.地下水面 B.地表水面 C.邻近河谷的谷底 D.承压水位Ⅲ.多项选择题 (15道)1.滑坡按力学特征可以分为()。

A.牵引式滑坡 B.推动式滑坡C.均质滑坡 D.顺层滑坡2.滑坡监测内容包括()。

P126A.地表位移 B.孔隙水压力 C.建筑物变形 D.结构物受力监测3.滑坡中易形成拉张裂缝的位置有()。

P122A.滑坡壁 B.滑坡舌C.滑坡两侧周界 D.滑坡鼓丘4.崩塌的形成条件有()。

A.坚硬的岩石和高陡的边坡 B.发育的节理和水的作用 C.不合理的开挖和爆破D.不合理的拦挡措施5.落石和小型崩塌可采用的防治方法有()。

P128A.清除危岩 B.支护加固 C.拦挡工程D.明洞6.以下属于岩堆结构、构造特点的有()。

P129A.结构疏松 B.有层理 C.大小混杂D.紧密胶结7.泥石流主要的防治措施有()。

P134A.在形成区种植植被、排洪、固坡 B.在流通区修挡碴坝 C.在沉积区修排导槽,明洞渡槽 D.在扇缘修导流堤8.泥石流按固体物质成分分类可以分为()。

P132A.泥流 B.泥石流 C.水石流D砂石流9.泥石流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P130A.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B.足够的突发性水源 C.陡峻的地形 D.强烈的构造运动10.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有()。

P137A.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B.岩层产状和气候条件 C.地形地貌D.可溶性岩石的形成年代11.常见的岩溶形态有()。

P135A.漏斗 B.落水洞 C.溶洞 D.坡立谷12.以下也可以作为判断滑坡的()。

P122A.马刀树 B 双沟同源 C.房屋开裂 D.圈椅状形态13.岩溶地区常见工程地质问题有()。

P138A.地基塌陷 B.不均匀下沉 C.洞室涌水 D.水库渗漏14.地震波中属于体波的是()。

P141A.纵波 B.横波 C.勒夫波 D.瑞利波15.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近,震级(),烈度()。

P144A.越大 B.相同 C.越小 D.相近16.按滑动面与地质构造特征可以把滑坡分为()。

A.牵引式滑坡 B.切层滑坡 C.均质滑坡 D.顺层滑坡Ⅳ.改错题 (8道)1.滑坡台阶是指滑坡体滑动过的地面呈阶梯状。

(滑坡体各部分下滑速度差异或滑体沿不同滑面多次滑动,在滑坡上部形成阶梯状台面称滑坡台阶。

)p1222.均质滑坡滑面多为折线形。

(均质滑坡滑面形成近圆弧形滑面)P1233.牵引式滑坡是由于滑体上部先失去平衡发生滑动,逐渐向下发展,而使整个坡体跟随滑动。

(牵引式滑坡是由于滑体下部先失去平衡,逐渐向上发展,使上部滑体受到牵引而跟随滑动。

)P1234.泥石流发育初期沟谷上游以冲刷为主、下游以淤积为主,淤积速度减小。

(泥石流发育初期淤积速度增大。

)p1225.岩溶地区不管地下水是否流动都能造成可溶岩的溶蚀。

(岩溶地区地下水的循环交替运动是造成岩溶的必要条件)P1376.对于可溶性岩石来说,晶粒粗大、岩层较厚的岩石比晶粒细小、岩层较薄的岩石更难溶解。

(对于可溶性岩石来说,晶粒粗大、岩层较厚的岩石比晶粒细小、岩层较薄的岩石更易溶解。

)7.设防烈度是指抗震设计中实际采用的烈度。

它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性、抗震性及工程经济性等条件对地震烈度的调整。

(设防烈度是指抗震设计中实际采用的烈度。

它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性、抗震性及工程经济性等条件对基本烈度的调整。

)P146 8.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个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根据离震中距离不同而不同。

)P143Ⅴ.判图题 (20道)1.写出下图中编号所代表的滑坡要素。

①滑坡体;②滑动面;③滑坡床;④滑坡周界2.写出下图中编号所代表的滑坡要素。

①滑坡壁;②滑坡台阶;③滑坡舌3.写出下图中编号所代表的裂隙名称。

①张裂隙;②主裂隙;③剪裂隙;④鼓胀裂隙;⑤扇形裂隙4.写出下图中的滑坡类型。

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5.读图,判断下列滑坡类型,并说明其特征。

均质滑坡;多发生在均质土体或极破碎的、强烈风化的岩体中的滑坡。

滑动面不受岩体中结构面控制,多为近圆弧形滑面。

6.读图,判断下列滑坡类型,并说明其特征。

顺层滑坡;沿岩层面或软弱结构面形成滑面的滑坡。

多发生在岩层面与边坡面倾向接近,而岩层面倾角小于边坡坡度的情况下。

7.读图,判断下列滑坡类型,并说明其特征。

切层滑坡;滑动面切过岩层面的滑坡。

多发生在沿倾向坡外的一组或两组节理面形成贯通滑动面的滑坡。

8.读图,写出图中各编号代表的排水措施名称。

①引水渗沟;②排水明沟;③截水沟9.读图,写出泥石流的各分区名称。

(1)汇水动力区;(2)物质供给区;(3)形成区;(4)流通区;(5)沉积区10.下图为三个泥石流区选线方案,请选出最优方案,说明理由。

方案1以单孔高桥通过。

流通区沟床稳定,冲刷、淤积相对最小,是最稳定、最少工程措施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