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导学目标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导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方法预习----研讨------分层巩固训练导学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端木蕻良,族,原名曹汉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怪诞()默契()污秽()镐头()蚱蜢()3、解释词语:炽痛:嗥鸣:谰语:亘古:污秽: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九一八”事件?(二)、学生诵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1、划出喜欢的句子,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2)、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4)、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为什么不用“飘荡”或“回响”过“我的欢笑”之类语句,而用“埋葬”呢?)(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富激情地朗读。
学生活动备注小结这堂课我学到了我懂得了板书作业三、分层巩固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污huì泛làn怪dàn斑lán lán语gèn古háo鸣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我走到哪里,我睡得很沉,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开展“无烟日”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健康保护。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编写者:陈娅兰【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端木蕻良(1912.9-1996.10),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辽宁省昌图县人,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2、了解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自主学习】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注意把握语气语调重音。
要求: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感受文中的情感。
2、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1)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2)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3、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亘古()谰语()默契()田垄()污秽()镐头()蚱蜢()泛滥()召唤()怪诞()桦树()(2)解释词语。
炽痛:谰语:亘古:污秽:怪诞:斑斓:4、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3、在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其用意是什么?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二、语言品析5、文中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下面几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彩开篇词: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链接: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2.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3.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炽(chì)痛::::嗥(háo)鸣::::怪诞(dàn):亘(gan)古:::谰(lán)语:::::蕻(hóng):镐(gǎo)头:::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4.解释下面词语。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7 土地的誓言【明确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难点)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端木蕻良,原名,(籍贯)人。
现代作家。
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等被称为。
2、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践踏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泛滥.()镐.头()召.唤()白桦.()默契.()亘.古()田垄.()污秽.()怪诞.()蚱蜢..()()4、解释下列词语。
炽痛:谰语:亘古:污秽:5、整体感知①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1、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词语内涵、修辞表达以及思想内容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
【当堂反馈】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拓展提升】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3、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句,能运用这些语句进行表达和写作。
4.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导学流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以“土地的誓言”为题目,询问学生对这个词组的理解,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都会立下什么样的誓言?2、请几名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对祖国的爱与祝福。
3、通过学生的表达,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诗歌,带着“爱国”这个主题。
二、导学阅读:(25分钟)1、分组阅读:将全课分为若干段(根据课文意境的变化),要求学生分组阅读各自段落。
阅读时,提前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带着问题精读,准确理解。
问题:a. 诗歌的什么情感占据了歌词的核心?b. 诗歌的最后两句话表达的思想是什么?c. 为什么说“土地”也可以爱国?d. 诗人在诗中用什么方法表达他的爱国之情?e. 诗中“誓言”的意义是什么?f. 你怎样理解“我要用怎样的方式去爱国”?2、小组合作:请学生再组成小组,同时回答以下问题,校对彼此的答案,并选取一个代表上台发表。
问题:a. 诗人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b.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c. 为什么说这首诗是爱国诗?d. 这首诗给你什么启示?3、全课学习: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和感受,老师将课文的理解和评价进行引导。
【导学案】 1徐特立的诗《土地的誓言》说了土地是个爱国的人。
可土地从来没说怎么个爱国法。
所以我总是要问著好朋友:这道河岸爬这山是怎么回爱国法。
小河小山直接不了回答。
徐特立的意境是,他年纪轻轻悲天悯人。
所以,他没有回答。
他说:信风信雨任我腾义无反顾。
总答应了我怎样。
人问我怎样劝pat里斯替特反骨有这样信念,我说:他什么都不信。
成的了职守,情也满足,自个和工友切切有足气。
《土地的誓言》虽然以土地表白爱国的情感,而实际上是以一位“土地”让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守护爱国之心,将“爱国”的怀念之情转达于后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7 土地的誓言开篇词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观看图片,导入新课新课内容(一)检査预习,相关介绍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挚痛(zhi)嗥鸣(hdo)怪诞(ddn)亘古(gen)澜语仃dn)藤(h6ng)镐头(gdo)默契(qi)污秽(hui)蚱!IS (m6ng)田垄(ldng)呻吟(yin)山涧(jidn)斑斓(ldn)丰饶(r6o)耻辱(rfi)2.作者链接端木戟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3.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 H,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踽了十四年。
在九• 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钦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新课导入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离开那片曾生养过他们、给过他们幸福与快乐的黑土地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自学指导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炽.痛(chì) 嗥.鸣(háo) 怪诞.(dàn) 亘.古(gèn)谰.语(lán) 蕻.(hóng) 镐.头(gǎo) 默契.(qì)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 呻吟.(yín)山涧.(jiàn)斑斓.(lán)丰饶.(ráo)耻辱.(rǔ)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东西。
3.作者链接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7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精编】
7 土地的誓言【明确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难点)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端木蕻良,原名,(籍贯)人。
现代作家。
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等被称为。
2、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践踏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泛滥.()镐.头()召.唤()白桦.()默契.()亘.古()田垄.()污秽.()怪诞.()蚱蜢..()()4、解释下列词语。
炽痛:谰语:亘古:污秽:5、整体感知①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1、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词语内涵、修辞表达以及思想内容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
【当堂反馈】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拓展提升】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3、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七年级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七年级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家乡的建设和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2、难点(1)理解文中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的含义。
(2)学习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的情感。
2、圈点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加深理解。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中的难点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脚踏着这片土地,心中是否会涌起一种特殊的情感?土地,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是我们生命的源泉。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承载着我们的欢乐与悲伤,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与梦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去感受他对土地的那份深沉的爱和誓言。
(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等,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三)背景介绍194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对沦陷的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思念?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示例:“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赏析:作者用大量的排比,列举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物和物产,展现了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呼告手法的情感表达作用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
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他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短短3个多月,我国东北全境便已沦陷。
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了,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用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散文。
文体简介------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
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知识链接-----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聚焦】“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一句的含义有哪些?从表层看,这是写实。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
作者这一种联想是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难点突破】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走进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
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背景追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拓展链接】关于土地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死无葬身之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面朝黄土背朝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强龙不压地头蛇;【自主学习案】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痛(chì)嗥.鸣(háo)斑斓..(bān lán)污秽.(huì)怪诞.(dàn)亘.古(gân)田垄.(lǒng)2.辨析下列字形谛:(dì)谛听梁:(liáng)栋梁三尺蹄:(tí)马蹄粱:(liáng)高梁踊:(yǒng)踊跃诞:(dàn)怪诞涌:(yǒng)涌现涎:(xián)垂涎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炽痛:热烈而深切。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加线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文学常识填空2、《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 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4、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合作探究】5、有情朗诵,整体感知6、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难答疑】7、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8、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反馈拓展】9、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2、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预习自测】1、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合作探究】2、品读赏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例:“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
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感知全文;重点研读“对东北特产”的描写。)出示复述要求:①抓住重点字词,情节完整。②语言流畅,声情并茂。
出示评价要求:①是否抓住重点字词,情节是否完整。②语言表达是否生动形象,有感情。
提出思考问题:本文中哪个情节最感人,为什么?
倾听学生的质疑,理出研习思路。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任选其一,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评价时注意结合文章主旨;注意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
时习
1、阅读拓展:端木《大地的海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景: 故土呼唤 乡愁难忘
情: (热血喷涌) (誓要解放)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作者情感。
指导学生认识细节描写并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其作用。
形象分析: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点拨: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1.边默读边圈画重点词语。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2.组员互相说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3.组内探究体现作者热爱家乡的地方。
4.根据理解补充下面的句子。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
对子复述练习。
组间交流:
边看图片边复述课文。
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朗读第一自然段。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备习中的质疑,小组内交流后提出来,供研习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学生可能从各个角度发言,显示出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教师要灵活处理。
研习
精读研讨,理解课文主旨。
我们看到了一群的家乡。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形象。感受形象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主旨。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朗诵,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二、琢磨、欣赏出色段落和语句,了解作者选择成心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富饶漂亮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纳的人称转变、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学习进程:[前预习提示]整体把握: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本文抒发的是作者对乡土的眷念,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情感,而作者所爱恋的是关东原野,那时已被日本入侵者侵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讲,她是失去了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讲,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预习方式:学习本文前,请同窗反复朗诵文至少三次,了解文通过描述什么来表达情感的,所描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在描述上运用了如何的修辞手法,有朗诵的进程中,把你喜爱或不明白的句子划下来,在堂上咱们一路学习。
一、字词积存、炽痛()、嗥鸣()、斑斓()()、怪诞()、亘古()、谰语()、默契()、田垄()、蚱蜢()()、污秽()、富饶()、辘辘()、白桦林()、镐头()、泛滥()二、多音字辨析血:血缘()、血淋淋()奔:奔走()、投奔()3、形似字辨析跳跃()、肥沃()诞生()、垂涎三尺()、栋梁()、高梁()马蹄()、谛声()、4、词语说明斑斓:谰语:亘古:污秽:[教师导语][堂学习]一、把握文情感作者在创作本文时情感丰硕,在朗诵的时候,咱们应该以如何的情感朗诵?小组演示部份的情感朗诵。
怀念、赞美、悲痛、愤怒、忧伤(一)文题目“土地的誓言”是什么意思?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二)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誓言的句子并写出其中之一句。
我要回到她的身旁……表达坚决的决心二、深切学习,体味语言,领会情感(本环节由小组合作完成)(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小组一起深情朗诵这些文句,并谈谈你的明白得和体会。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
她低低……表达自己想念家乡时令自己魂牵梦萦之情。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是一部描写中国青年在斗争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成长的经典小说。
本文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学习,结合这部小说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为同学们提供导学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说的重点内容。
一、故事简介小说以1927年的南昌起义为背景,讲述了青年农民黄天霸因为家境贫困、对黑暴势力的不满和对母亲的情感,走上了斗争的道路。
在探险队队长的带领下,黄天霸忍受了无数的磨难和折磨,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二、初步了解1. 分组讨论:你们在小学时都学习过关于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吗?大家知道这场起义有哪些具体内容吗?2. 形成小组笔记,将大家的了解情况进行梳理,并分享给小组的其他成员。
三、阅读指导1. 本书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因此需要大家注意时间线的变化以及不同情况下人物的变化。
2. 本书讲述了黄天霸的成长经历,因此需要注意黄天霸内心世界的变化。
3. 需要大家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小说中的性格转变。
有哪些人物经历了剧烈的性格变化?这些变化有何意义?四、深入探究1. 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来表达这一主题的?2. 本书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3. 在本书中,“誓言”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你认为“誓言”对于革命事业、个人成长等方面有何作用?4. 小说中有一些普通人为了梦想而付出了很多,比如探险队队员们。
他们的付出对于本书的主题有何启示?五、总结思考1. 该小说中有哪些人物形象最让你印象深刻?他们的性格转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黄天霸的成長过程对于大家的学习生活有何启示?3.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于个人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就是本文对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小说《土地的誓言》的导学案分享。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该小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有助于在学习中掌握该小说的要点《土地的誓言》是一部描写土地改革和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奋斗和牺牲精神的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土地的誓言课题土地的誓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熟悉歌曲《松花江上》。
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
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
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有改动。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的胸膛燃烧着的挚痛的思念越来越热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誓死让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读准字音挚.痛(zhì)泛滥..(fàn làn)呻吟.(yín)嗥.鸣(háo)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ɡèn)蚱蜢.(měnɡ)镐.头(ɡǎo)碾.(niǎn)辘.辘(lù)污秽.(huì)辨清字形亘(ɡèn)亘古诞(dàn)诞生恒(hénɡ)永恒涎(xián)垂涎理解词语挚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辽阔的东北沃野的富饶美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哪一个东北同胞不盼望解放家乡,有哪一个东北人不思念那片黑土地?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土地的誓言》,去听一听东北辽宁作家端木蕻良的挚痛的心声。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土地的誓言》,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
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没有了土地也就无所谓国家,所以作者把它放在题目上,突出了它在一个爱国者心目中的地位。
2.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呼告、排比,感情强烈。
本文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念、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
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层层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另外,文章还大量运用排比句,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2.景物叠印,画面感强。
作者选择有特征、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例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文章多次运用了排比,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某事物的依恋。
(1)“当我……当我……当我……”(2)“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示例:(1)当我疑惑的时候,他为我指明方向;当我开心的时候,他为我鼓掌;当我难过的时候,他和我分享;当我成功的时候,他却默默地离开。
(2)土地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给我生命,让我领略世界的美好;土地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给我力量,让我知道脚踏实地便会成功;土地是我最温柔的思乡情怀,给我温暖,让我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因此,本教案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放在重中之重。
上课之前安排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东北的景物及历史情况,一是为了增强学生对东北的印象,二来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上课时,播放学生较熟悉的歌曲《松花江上》,借助歌声的魅力把学生带入与课文一致的情境中。
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绝大部分学生能自行领会文章的内容,读懂大部分语句所包含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体会全文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抒情的方法与技巧。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文章的感情有了更准确、更全面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品味出语言的炽热。
方法指导: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有:1.能够使作者迅速地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中;2.便于抒发感情;3.使读者有一种与作者沟通对话的感觉,增强情感的真实性,读起来更加亲切。
素材积累:端木蕻良趣事端木蕻良青年时代就爱读、爱谈《红楼梦》,是个“红”痴,加上对旧体诗词下过一番功夫,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赞扬他的人说他有才气,奚落他的人说他是“公子哥儿”。
学生年代,他在桂林住所的门口贴了一首诗: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
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欲到西厢。
有朋友把这首诗念给作家秦牧听,秦牧不禁笑出声来,心里对他也有了个“好个公子哥儿”的印象。
后来,秦牧与端木蕻良来往多了,才理解到这首诗其实是一首“杜门谢客诗”,是专门写给一些文字朋友看的。
这首诗的真正含义是:自己工作很忙碌,无暇和一些爱东拉西扯的闲人长谈,希望这类登门拜访的人物多加体谅,不要总是前来絮絮叨叨。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八、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掌握题型很重要。
九、古文阅读,课内文(包含在50篇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内)、课外文各一篇。
十、诗歌鉴赏。
十一、作文。
一、字词部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我最喜欢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
很多家长很怕孩子查这种小字典不够,于是就给孩子买了很多大部头的字典,殊不知最权威的字典就是《新华字典》,携带方便,又容易查阅。
有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经常读错的字词,举个例子:电饼铛,豆豉。
很多人都在念:电饼当,豆gu正确的读音是:cheng,chi。
又比如:呱呱坠地,很多人在念:gua正确的读音是:gu.再举个例子:龟一共有几种读音呢?宿一共有几种读音呢?查字典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其实查字典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查字典,不要求查一遍就能记住,第一遍也就是有个印象,第二遍、第三遍查的时候才能彻底记清。
初中阶段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总共也就是几页,初一初二两年的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地去查,到初三的时候就不会再为这些字词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