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硝化除磷理论、工艺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体, ( 和M ( 等分别利 K E 2 L L 2 ! $ 0 )年) C L C ; 4 6 < ! $ $ / 年) 用 厌 氧—缺 氧 N (C ’ O 3 C 2 6 < B 4 D ! C 3 < P 4 DN ’ O,简 称 系统和固定生物膜反应器进行了试验研究。 J N ’ O) / , 结果表明, 作为氧化剂 H 和氧气在除磷系统中 G * 起着相同的作用, 而且通过创造厌氧、 缺氧交替的环
, 就H 是否可作为生物除磷过程的电子受 G *
反硝化除磷是用厌氧 缺氧交替环境来代替传 ! 统的厌氧 好氧环境, 驯化培养出一类以硝酸根作为 ! 最终 电 子 受 体 的 反 硝 化 聚 磷 菌 (1 2 3 4 5 6 4 7 4 3 ; < = > 8 9: , 简称 % ) 为优势菌种, 通 ; < 6 ? = 6 2 @ < A 4 3 C D 5 2 6 4 C & ’ : 9B 过它们的代谢作用来同时完成过量吸磷和反硝化过 程而达到脱氮除磷的双重目的。应用反硝化除磷工 艺处理城市污水时不仅可节省曝气量, 而且还可减 少剩余污泥量, 即可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 反硝化除磷理论 在对除磷脱氮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 活性污 泥中的一部分聚磷菌能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进 行反硝化的同时完成过量吸磷。 ! $ $ * 年荷兰 % 2 E 7 5 [ ] ! 大学的 F 在厌氧 缺氧交替 ? B C在试验中观察到 : ! 的运行条件下, 易富集一类兼有反硝化作用和除磷 作用 的 兼 性 厌 氧 微 生 物, 该微生物能利用 G 或 / 且其基于胞内 & H G 作为电子受体, I ’ 和糖原质 的生物代谢作用与传统 J (& ! G 法中的聚磷菌 J G)
+
实时指标。当 $ 而 " % 值为正值时聚磷菌不释磷, 当$ " % 值为负值时绝对值越高则其释磷能力就越 强, 一般认为应把 $ " % 值 控 制 在 *4 ? ?" *+ ? ? 在实际运行中因污泥或污水回流以及厌 A Q。但是, 氧段未在封闭条件下运行而常会将氧气带入厌氧 段, 为此可在原工艺基础上前置一个厌氧段和实现 厌氧段封闭运行来解决这个问题。 和! # " ! ! " " " # * 资料表明, 只要厌氧段存在 ( 则反硝化菌 ) +
盐投量对 3 系 ( $ # % 工艺除磷效果的影响时发现: 4 统的除磷效果主要依赖于缺氧段所投加的硝酸盐量 , 当硝酸盐的浓度从 及! " #。设 定 ! " # 为8 ’U 磷的去除率从 F 8 ? ?A ! P 升高到8 4 ?A ! P 时, + E B B 升高到9 当硝酸盐浓度达到 8 + E; : ?A ! P 时除磷 B 率接近8 但这会导致硝酸盐的过量。 ? ? E,
[ ] 9 不发生吸磷反应 。
( 在考察 ; ! * * G年) / H > I 工艺的运行特征时发现 1 , 此时除磷率几乎达到 ! 其最佳 C " / 值为9 J + K K L。 当C (硝酸盐量不足) 可在缺氧段 " / 值高于此值时 后引入一个短时曝气 (以 0 作为电子受体) 将残留 1 的磷去除; 当C " / 值低于此值时可通过外加碳源来 去除 过 量 的 硝 酸 盐。! * * * 年, MJ > ’ @ N ’ % #在对 D # & 7 % ’ O和 A : > 两工艺进行对比试验中得到两者 B 在不同 C 继之作者利用 " " / 值时的除磷率, 7 N " 3 7 F 2 H $ E ( $ % P建立的模型对大量的不同 ! " # " $ % & 9 2 和$ 的进水进行了模拟试验, 发现即 % & " = 0 + 2= 9 2 使! 值很高 (电 " # " $ % & 值很低、 $ % & " = 0 + 2= 子受体数量在缺氧吸磷段不受限制) , D # & 7 % ’ O工 B 艺的除磷效率仍维持在* K L以上。 (’ ! " $ 污泥停留时间 ( $) 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双、 单污泥系统由于硝 化段设 置 方 式 的 不 同, 其对 ’ ( $ 的 要 求 也 不 同。 在Q C R工艺中最小泥龄须优先 考 虑 硝 化 菌 而 非 : 在常温下虽然 Q D = > C R 工艺中 = ; 0 " D = > 的最小 H 但可将 D ’ ( $ 小于硝化菌的最小’ ( $, = > 的最小 污泥龄和硝化菌的最小泥龄视为相同; 但如果出现 温度较低情况 (冬季) 时, 由于 = ; 0 " D = > 对低温很 H 敏感, 故它们的最小泥龄大于硝化菌的最小泥龄。 而; 只需注意 / 工艺就不用考虑硝化菌的 ’ ( $, 1 ( 在对 Q D = >的 ’ ( $。: ; 0 1 K K !年) C R和 ; /工 1 艺基于 动 力 学 模 型 基 础 上 的 评 价 时 发 现: 当进水 若要达到 $ $ &SG 4" 3、 =S* " 3 时, & !! K . . 、 的排放标准, 则 工艺在 " 3= # !" 3 Q C R $S . . 、 ( $ S! ,) $ S1 K T时的最小 ! KT 时 的 最 小 ’ ; 对于 ; (好氧硝化段的 ’ ’ ( $# ! K) / 工艺 ( $固 1 定为9 , 这里讨论的为 D , 由于硝化 K) = >的 ’ ( $) 污泥和 D 所以它能获得较稳定的 = > 污泥是独立的, 脱氮率, 且出水 $ 但为了获得磷浓度 & #! K" 3, . 较低的出水, 在 $ S, T 时 D = >的 ’ ( $ 需延长至 (此时 Q ) 。由模拟试验结 9 1) C R 所需 ’ ( $S 1 ,) 果可知, 当温度较低时 (如 $ S, T) = ; 0 " D = >需 H 要较长的 ’ 并且 ; ( $ 才能在系统中存活, / 工艺 1 的反硝化率受温度影响较大, 而D = > 污泥的泥龄变 化对反硝化率没有大的影响; 当’ 、 ( $" ! ,) $" ! K ( Q C R 工艺的脱氮率最高。" # @ U ’ E P $ 1 K K ! 年) T时, 等人报道: H > I 反硝化除磷系统的 ’ ( $ 为! ,) 时 对除磷更有利 (此时的除磷率比 ’ ( $ SV J ,) 时高
! !
型的 双 污 泥 系 统 是 ! , . / 0 1 2工艺和 3 ( $ # %工 4 艺, 单污泥系统的代表是 5 6 7 工艺。 ! " ! 生物膜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 有关学者对生物膜法除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 8 9 9 :年, ; , < < 0*= , > , < > , 0 等考察固定生物膜 反应器除磷效果时首次发现, 通过厌氧 (4. ) 缺氧 ! ( ) 交替环境可培养出富集 ! :. " # 的反硝化生物 + * 膜, 且在厌氧段可释放 ? , @ ’ 4A " ) ! A & 3 C B B : *"
万方数据
氧 缺氧交替运行条件下的释磷、 吸磷情况时发现: ! 当缺氧段的硝酸盐负荷增高时能观察到亚硝酸盐的 积累, 同时随着硝酸盐量的减少则吸磷也相应减少, 一旦系统中的硝酸盐被消耗尽, 即使系统中还存在 大量的亚硝酸盐吸磷也随之停止, 取而代之的是开 始放磷。这一现象表明, 系统中的聚磷菌无法以亚 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同时, 随着亚硝酸 盐的形成则释磷量和硝酸盐耗量的比值减少, 作者 对其解释是: 只有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过程中产 生的那部分能量才可被聚磷菌用作吸磷所需的能
+ * * 在缺氧段可吸收 4 , 而 @ ?A " ) ! A ( ) B B : *" + *( [ ] F 剩余干污泥中磷的含量已达到 D 该试 E "8 ? E ,
就能优先利用碳源进行反硝化反应而抑制聚磷菌的
[ ] D 释磷和 " 缺氧段的吸磷 & # 的合成 。但另一方面, [ ] 9 量和硝酸盐投量有关 。O , < R 1 S I T等在考察硝酸
* 研究表明, 的积累对 除 磷 会 起 到 抑 制 作 ( ) 4 用。; , < , 0 * = , > , < > , 0 在研究固定生物膜反应器厌 -
验为用生物膜法实现反硝化除磷提供了依据。随
[ ] L 后, ( G / H I , 0 J 1 K J 4 ? ? ?年, 4 ? ? 8 年) 等进行了生物滤 池反硝 化 除 磷 的 小 试 研 究, 试验中培养出了富集
硝化除磷系统和生物膜反硝化除磷工艺。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 反硝化聚磷菌 (% ) ; 控制要点 & ’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环境是否得到了强化。如果交替环境被强化的程度 较深则系统中 & 反之则系统 J G 的反硝化能力较强, 中& 即& J G 的反硝化能力弱, J G 不能进行反硝化 缺 除磷。也就是说, 只有给 & J G 创造特定的厌氧 ! 氧交替环境以诱导出其体内具有反硝化作用的酶, 才能使其具有反硝化能力。这两种假说都有各自的 支持者, 但大部分研究人员都赞同前者。
中国给水排水 / # # *K < E + ! $ R I S H J TJ M U O V TJ N M UTJ M U O H < + !
反硝化除磷理论、 工艺及影响因素
王亚宜, 彭永臻, 王淑莹, 李勇智, 潘绵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 ) " # # $ #
摘 要: 探讨了反硝化除磷的基本理论及其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并介绍了单、 双污泥反
[ ] ’ 就能使出水保持较低的硝酸盐浓度 。目前, 较典
生物膜内部的情况, 并可对工艺各反应阶段的时间 配比、 反应池的大小和生物膜厚度等参数进行估算 和评价, 从而为实际工程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 影响因素及其控制要点 # " $ 溶解氧 在反硝化除磷工艺中控制释磷的厌氧条件极为 重要。厌氧段的溶解氧含量 ( !? 通常用 @ 4A ! P) B 氧化还原电位 ($ 来度量。研究表明, " %) $ " %值 和磷含 量 之 间 呈 良 好 的 相 关 关 系, 能直观地反映 浓度的变化, 从而能定量反映聚磷菌的性 " ) :*" 能特征, 因此可把它作为厌氧释磷过程扰动的一个
相似。针对此现象研究者们提出了两种假说来进行
[ ] / 即生物除磷系统中的 解释: "两类菌属学说 , 其中一类 & & J G 可分为两类菌属, J G 只能以氧气
一方 面 说 明 了 硝 酸 盐 亦 可 作 为 某 些 微 生 物 氧 化 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在污水的生物 & I ’ 的电子受体, 除磷系统中的确存在着 % 而且通过驯 & ’ 属微生物, 化可得到富集 % & ’ 的活性污泥。 " 反硝化除磷工艺 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 " # ! 单、
, 境可筛选出以 H 作为电子受体的聚磷菌优势菌 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类似的实验室和生产性规模的生物除 属即 % & ’ 磷脱氮研究也表明, 当微生物依次经过厌氧、 缺氧和 好氧三个阶段后, 约占" # Q 的聚磷菌既能利用氧气
, 又能利用 H 作为电子受体来聚磷, 即% G & ’ 的除 * [ ] 磷效果相当于总聚磷菌的 " # Q 左右 。这些发现
万方数据
・* *・
4 ? ? +Q 1 H @ 8 9
中国给水排水
( 1 @ 8
反硝化除磷脱氮反应器有单污泥和双污泥系统 之分。在单污泥系统中, 、 硝化菌及非聚磷异养 ! " # 菌存在于同一悬浮污泥相中, 共同经历了厌氧、 缺氧 和好氧环境; 而在双污泥系统中, 硝化菌则独立于 ! " # 而单独存在于固定膜生物反应器或好氧硝化 双污泥系统中 ! $ # % 反应器中。虽然在单、 " # 都可 利用由硝化产生的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缺氧环境 中实现反硝化除磷, 但后者运行更稳定、 处理效果也 更好, 其原因是双污泥系统为硝化菌和反硝化除磷 菌创造了最佳的生长环境, 且硝化和反硝化聚磷各 系统的 ! (硝化的 " # 可根据实际运行要求来选定 主要原因是聚磷菌 ! " # 较长不利于反硝化和除磷, 体内相当一部分 " & # 会因长时间的曝气而被消耗 [ ] ’ ) 。进一 掉, 从而导致后续反硝化所需碳源的不足 步说, 在双污泥系统中可采用生物膜反应器进行硝 * 化来提供 ( 电子受体, 这样不仅给生长速率较 ) + 慢的硝化菌创造了稳定的生长环境, 增加了系统中 硝化菌量, 提高了硝化率, 也可减少水力停留时间和 反应器体积; 同时在无需大规模污泥回流的前提下
作为电子受体, 而另一类则既能以氧气又能以硝酸 盐作为电子受体, 因此它们在吸磷的同时能进行反
[ ] * 即在生物除磷系统中只存 硝化; #一类菌属学说 , 在一类 & 它们在一定 程 度 上 都 具 有 反 硝 化 能 J G,
缺氧这种交替 力, 其能否表现出来的关键在于厌氧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 ! * 0 # ! # 0 # # / # # "
・+ :・
1 K K 9W ’ ( J ! *
中国给水排水
/ ’ J !
[ ] ! 量 , 亚硝酸盐的积累是由缺氧段初期过高的硝酸
盐浓度造成的。所以, 在实际研究中硝酸盐应分批、 数次、 小剂量投加, 或使好氧时间尽量长来达到完全 硝化反应, 以免造成亚硝酸盐的积累。但 " # $ % & ’ ( ) ( 持不同观点, 他认为当亚硝酸盐浓度不是 ! * * *年) 很高 (! 时其可作为吸磷的电 +!,/ 0 " 3) . 1 2/ 子受体; 但当浓度较高时 ( "4亚硝 / 0 " 3) . 1 2/ 酸盐才会对缺氧吸磷完全起抑制作用。 ! " ! 碳源种类 研究表明, 释磷菌在利用不同基质的过程中对 磷的释放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5 ( 等 6 7 % 8 ! * 4 9 年) 学者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厌氧段投加丙酸、 乙酸、 葡 萄糖等简单有机物能诱发磷的释放, 但以乙酸的效 果为最佳。因此, 可以在厌氧段投加乙酸等易降解 的低分子有机物来提高微生物的释磷量, 增加其体 内有机物贮存, 为缺氧阶段的大量吸磷创造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 碳源只有投加在厌氧段才能使出水 的磷含量减少, 如将碳源投加在缺氧段则会优先支 持反硝化而使出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浓度降低却
并获得了较好的除磷脱氮效果。 ! " # 的生物膜, 在生物膜系统中扩散程度的不同将导致沿生物 膜纵向生长的微生物种类的不同, 因此研究生物膜 的除磷机理必须考察底物的扩散作用和生物膜的层 状分布 (这两者直接关系到厌氧段释磷率和缺氧段 的吸磷率, 并将最终影响除磷脱氮效果) 。鉴于生物 膜除磷工艺的高度复杂性, 在考察该工艺的实际运 行能力时有必要利用 3 M 5 3 $ N O 计算机程序进行 模型模拟研究。计算机模型模拟试验可以深入研究
体, ( 和M ( 等分别利 K E 2 L L 2 ! $ 0 )年) C L C ; 4 6 < ! $ $ / 年) 用 厌 氧—缺 氧 N (C ’ O 3 C 2 6 < B 4 D ! C 3 < P 4 DN ’ O,简 称 系统和固定生物膜反应器进行了试验研究。 J N ’ O) / , 结果表明, 作为氧化剂 H 和氧气在除磷系统中 G * 起着相同的作用, 而且通过创造厌氧、 缺氧交替的环
, 就H 是否可作为生物除磷过程的电子受 G *
反硝化除磷是用厌氧 缺氧交替环境来代替传 ! 统的厌氧 好氧环境, 驯化培养出一类以硝酸根作为 ! 最终 电 子 受 体 的 反 硝 化 聚 磷 菌 (1 2 3 4 5 6 4 7 4 3 ; < = > 8 9: , 简称 % ) 为优势菌种, 通 ; < 6 ? = 6 2 @ < A 4 3 C D 5 2 6 4 C & ’ : 9B 过它们的代谢作用来同时完成过量吸磷和反硝化过 程而达到脱氮除磷的双重目的。应用反硝化除磷工 艺处理城市污水时不仅可节省曝气量, 而且还可减 少剩余污泥量, 即可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 反硝化除磷理论 在对除磷脱氮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 活性污 泥中的一部分聚磷菌能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进 行反硝化的同时完成过量吸磷。 ! $ $ * 年荷兰 % 2 E 7 5 [ ] ! 大学的 F 在厌氧 缺氧交替 ? B C在试验中观察到 : ! 的运行条件下, 易富集一类兼有反硝化作用和除磷 作用 的 兼 性 厌 氧 微 生 物, 该微生物能利用 G 或 / 且其基于胞内 & H G 作为电子受体, I ’ 和糖原质 的生物代谢作用与传统 J (& ! G 法中的聚磷菌 J G)
+
实时指标。当 $ 而 " % 值为正值时聚磷菌不释磷, 当$ " % 值为负值时绝对值越高则其释磷能力就越 强, 一般认为应把 $ " % 值 控 制 在 *4 ? ?" *+ ? ? 在实际运行中因污泥或污水回流以及厌 A Q。但是, 氧段未在封闭条件下运行而常会将氧气带入厌氧 段, 为此可在原工艺基础上前置一个厌氧段和实现 厌氧段封闭运行来解决这个问题。 和! # " ! ! " " " # * 资料表明, 只要厌氧段存在 ( 则反硝化菌 ) +
盐投量对 3 系 ( $ # % 工艺除磷效果的影响时发现: 4 统的除磷效果主要依赖于缺氧段所投加的硝酸盐量 , 当硝酸盐的浓度从 及! " #。设 定 ! " # 为8 ’U 磷的去除率从 F 8 ? ?A ! P 升高到8 4 ?A ! P 时, + E B B 升高到9 当硝酸盐浓度达到 8 + E; : ?A ! P 时除磷 B 率接近8 但这会导致硝酸盐的过量。 ? ? E,
[ ] 9 不发生吸磷反应 。
( 在考察 ; ! * * G年) / H > I 工艺的运行特征时发现 1 , 此时除磷率几乎达到 ! 其最佳 C " / 值为9 J + K K L。 当C (硝酸盐量不足) 可在缺氧段 " / 值高于此值时 后引入一个短时曝气 (以 0 作为电子受体) 将残留 1 的磷去除; 当C " / 值低于此值时可通过外加碳源来 去除 过 量 的 硝 酸 盐。! * * * 年, MJ > ’ @ N ’ % #在对 D # & 7 % ’ O和 A : > 两工艺进行对比试验中得到两者 B 在不同 C 继之作者利用 " " / 值时的除磷率, 7 N " 3 7 F 2 H $ E ( $ % P建立的模型对大量的不同 ! " # " $ % & 9 2 和$ 的进水进行了模拟试验, 发现即 % & " = 0 + 2= 9 2 使! 值很高 (电 " # " $ % & 值很低、 $ % & " = 0 + 2= 子受体数量在缺氧吸磷段不受限制) , D # & 7 % ’ O工 B 艺的除磷效率仍维持在* K L以上。 (’ ! " $ 污泥停留时间 ( $) 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双、 单污泥系统由于硝 化段设 置 方 式 的 不 同, 其对 ’ ( $ 的 要 求 也 不 同。 在Q C R工艺中最小泥龄须优先 考 虑 硝 化 菌 而 非 : 在常温下虽然 Q D = > C R 工艺中 = ; 0 " D = > 的最小 H 但可将 D ’ ( $ 小于硝化菌的最小’ ( $, = > 的最小 污泥龄和硝化菌的最小泥龄视为相同; 但如果出现 温度较低情况 (冬季) 时, 由于 = ; 0 " D = > 对低温很 H 敏感, 故它们的最小泥龄大于硝化菌的最小泥龄。 而; 只需注意 / 工艺就不用考虑硝化菌的 ’ ( $, 1 ( 在对 Q D = >的 ’ ( $。: ; 0 1 K K !年) C R和 ; /工 1 艺基于 动 力 学 模 型 基 础 上 的 评 价 时 发 现: 当进水 若要达到 $ $ &SG 4" 3、 =S* " 3 时, & !! K . . 、 的排放标准, 则 工艺在 " 3= # !" 3 Q C R $S . . 、 ( $ S! ,) $ S1 K T时的最小 ! KT 时 的 最 小 ’ ; 对于 ; (好氧硝化段的 ’ ’ ( $# ! K) / 工艺 ( $固 1 定为9 , 这里讨论的为 D , 由于硝化 K) = >的 ’ ( $) 污泥和 D 所以它能获得较稳定的 = > 污泥是独立的, 脱氮率, 且出水 $ 但为了获得磷浓度 & #! K" 3, . 较低的出水, 在 $ S, T 时 D = >的 ’ ( $ 需延长至 (此时 Q ) 。由模拟试验结 9 1) C R 所需 ’ ( $S 1 ,) 果可知, 当温度较低时 (如 $ S, T) = ; 0 " D = >需 H 要较长的 ’ 并且 ; ( $ 才能在系统中存活, / 工艺 1 的反硝化率受温度影响较大, 而D = > 污泥的泥龄变 化对反硝化率没有大的影响; 当’ 、 ( $" ! ,) $" ! K ( Q C R 工艺的脱氮率最高。" # @ U ’ E P $ 1 K K ! 年) T时, 等人报道: H > I 反硝化除磷系统的 ’ ( $ 为! ,) 时 对除磷更有利 (此时的除磷率比 ’ ( $ SV J ,) 时高
! !
型的 双 污 泥 系 统 是 ! , . / 0 1 2工艺和 3 ( $ # %工 4 艺, 单污泥系统的代表是 5 6 7 工艺。 ! " ! 生物膜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 有关学者对生物膜法除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 8 9 9 :年, ; , < < 0*= , > , < > , 0 等考察固定生物膜 反应器除磷效果时首次发现, 通过厌氧 (4. ) 缺氧 ! ( ) 交替环境可培养出富集 ! :. " # 的反硝化生物 + * 膜, 且在厌氧段可释放 ? , @ ’ 4A " ) ! A & 3 C B B : *"
万方数据
氧 缺氧交替运行条件下的释磷、 吸磷情况时发现: ! 当缺氧段的硝酸盐负荷增高时能观察到亚硝酸盐的 积累, 同时随着硝酸盐量的减少则吸磷也相应减少, 一旦系统中的硝酸盐被消耗尽, 即使系统中还存在 大量的亚硝酸盐吸磷也随之停止, 取而代之的是开 始放磷。这一现象表明, 系统中的聚磷菌无法以亚 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同时, 随着亚硝酸 盐的形成则释磷量和硝酸盐耗量的比值减少, 作者 对其解释是: 只有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过程中产 生的那部分能量才可被聚磷菌用作吸磷所需的能
+ * * 在缺氧段可吸收 4 , 而 @ ?A " ) ! A ( ) B B : *" + *( [ ] F 剩余干污泥中磷的含量已达到 D 该试 E "8 ? E ,
就能优先利用碳源进行反硝化反应而抑制聚磷菌的
[ ] D 释磷和 " 缺氧段的吸磷 & # 的合成 。但另一方面, [ ] 9 量和硝酸盐投量有关 。O , < R 1 S I T等在考察硝酸
* 研究表明, 的积累对 除 磷 会 起 到 抑 制 作 ( ) 4 用。; , < , 0 * = , > , < > , 0 在研究固定生物膜反应器厌 -
验为用生物膜法实现反硝化除磷提供了依据。随
[ ] L 后, ( G / H I , 0 J 1 K J 4 ? ? ?年, 4 ? ? 8 年) 等进行了生物滤 池反硝 化 除 磷 的 小 试 研 究, 试验中培养出了富集
硝化除磷系统和生物膜反硝化除磷工艺。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 反硝化聚磷菌 (% ) ; 控制要点 & ’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环境是否得到了强化。如果交替环境被强化的程度 较深则系统中 & 反之则系统 J G 的反硝化能力较强, 中& 即& J G 的反硝化能力弱, J G 不能进行反硝化 缺 除磷。也就是说, 只有给 & J G 创造特定的厌氧 ! 氧交替环境以诱导出其体内具有反硝化作用的酶, 才能使其具有反硝化能力。这两种假说都有各自的 支持者, 但大部分研究人员都赞同前者。
中国给水排水 / # # *K < E + ! $ R I S H J TJ M U O V TJ N M UTJ M U O H < + !
反硝化除磷理论、 工艺及影响因素
王亚宜, 彭永臻, 王淑莹, 李勇智, 潘绵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 ) " # # $ #
摘 要: 探讨了反硝化除磷的基本理论及其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并介绍了单、 双污泥反
[ ] ’ 就能使出水保持较低的硝酸盐浓度 。目前, 较典
生物膜内部的情况, 并可对工艺各反应阶段的时间 配比、 反应池的大小和生物膜厚度等参数进行估算 和评价, 从而为实际工程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 影响因素及其控制要点 # " $ 溶解氧 在反硝化除磷工艺中控制释磷的厌氧条件极为 重要。厌氧段的溶解氧含量 ( !? 通常用 @ 4A ! P) B 氧化还原电位 ($ 来度量。研究表明, " %) $ " %值 和磷含 量 之 间 呈 良 好 的 相 关 关 系, 能直观地反映 浓度的变化, 从而能定量反映聚磷菌的性 " ) :*" 能特征, 因此可把它作为厌氧释磷过程扰动的一个
相似。针对此现象研究者们提出了两种假说来进行
[ ] / 即生物除磷系统中的 解释: "两类菌属学说 , 其中一类 & & J G 可分为两类菌属, J G 只能以氧气
一方 面 说 明 了 硝 酸 盐 亦 可 作 为 某 些 微 生 物 氧 化 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在污水的生物 & I ’ 的电子受体, 除磷系统中的确存在着 % 而且通过驯 & ’ 属微生物, 化可得到富集 % & ’ 的活性污泥。 " 反硝化除磷工艺 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 " # ! 单、
, 境可筛选出以 H 作为电子受体的聚磷菌优势菌 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类似的实验室和生产性规模的生物除 属即 % & ’ 磷脱氮研究也表明, 当微生物依次经过厌氧、 缺氧和 好氧三个阶段后, 约占" # Q 的聚磷菌既能利用氧气
, 又能利用 H 作为电子受体来聚磷, 即% G & ’ 的除 * [ ] 磷效果相当于总聚磷菌的 " # Q 左右 。这些发现
万方数据
・* *・
4 ? ? +Q 1 H @ 8 9
中国给水排水
( 1 @ 8
反硝化除磷脱氮反应器有单污泥和双污泥系统 之分。在单污泥系统中, 、 硝化菌及非聚磷异养 ! " # 菌存在于同一悬浮污泥相中, 共同经历了厌氧、 缺氧 和好氧环境; 而在双污泥系统中, 硝化菌则独立于 ! " # 而单独存在于固定膜生物反应器或好氧硝化 双污泥系统中 ! $ # % 反应器中。虽然在单、 " # 都可 利用由硝化产生的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缺氧环境 中实现反硝化除磷, 但后者运行更稳定、 处理效果也 更好, 其原因是双污泥系统为硝化菌和反硝化除磷 菌创造了最佳的生长环境, 且硝化和反硝化聚磷各 系统的 ! (硝化的 " # 可根据实际运行要求来选定 主要原因是聚磷菌 ! " # 较长不利于反硝化和除磷, 体内相当一部分 " & # 会因长时间的曝气而被消耗 [ ] ’ ) 。进一 掉, 从而导致后续反硝化所需碳源的不足 步说, 在双污泥系统中可采用生物膜反应器进行硝 * 化来提供 ( 电子受体, 这样不仅给生长速率较 ) + 慢的硝化菌创造了稳定的生长环境, 增加了系统中 硝化菌量, 提高了硝化率, 也可减少水力停留时间和 反应器体积; 同时在无需大规模污泥回流的前提下
作为电子受体, 而另一类则既能以氧气又能以硝酸 盐作为电子受体, 因此它们在吸磷的同时能进行反
[ ] * 即在生物除磷系统中只存 硝化; #一类菌属学说 , 在一类 & 它们在一定 程 度 上 都 具 有 反 硝 化 能 J G,
缺氧这种交替 力, 其能否表现出来的关键在于厌氧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 ! * 0 # ! # 0 # # / # # "
・+ :・
1 K K 9W ’ ( J ! *
中国给水排水
/ ’ J !
[ ] ! 量 , 亚硝酸盐的积累是由缺氧段初期过高的硝酸
盐浓度造成的。所以, 在实际研究中硝酸盐应分批、 数次、 小剂量投加, 或使好氧时间尽量长来达到完全 硝化反应, 以免造成亚硝酸盐的积累。但 " # $ % & ’ ( ) ( 持不同观点, 他认为当亚硝酸盐浓度不是 ! * * *年) 很高 (! 时其可作为吸磷的电 +!,/ 0 " 3) . 1 2/ 子受体; 但当浓度较高时 ( "4亚硝 / 0 " 3) . 1 2/ 酸盐才会对缺氧吸磷完全起抑制作用。 ! " ! 碳源种类 研究表明, 释磷菌在利用不同基质的过程中对 磷的释放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5 ( 等 6 7 % 8 ! * 4 9 年) 学者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厌氧段投加丙酸、 乙酸、 葡 萄糖等简单有机物能诱发磷的释放, 但以乙酸的效 果为最佳。因此, 可以在厌氧段投加乙酸等易降解 的低分子有机物来提高微生物的释磷量, 增加其体 内有机物贮存, 为缺氧阶段的大量吸磷创造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 碳源只有投加在厌氧段才能使出水 的磷含量减少, 如将碳源投加在缺氧段则会优先支 持反硝化而使出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浓度降低却
并获得了较好的除磷脱氮效果。 ! " # 的生物膜, 在生物膜系统中扩散程度的不同将导致沿生物 膜纵向生长的微生物种类的不同, 因此研究生物膜 的除磷机理必须考察底物的扩散作用和生物膜的层 状分布 (这两者直接关系到厌氧段释磷率和缺氧段 的吸磷率, 并将最终影响除磷脱氮效果) 。鉴于生物 膜除磷工艺的高度复杂性, 在考察该工艺的实际运 行能力时有必要利用 3 M 5 3 $ N O 计算机程序进行 模型模拟研究。计算机模型模拟试验可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