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保险的发展历程

‣ 三.保险在中国的发展
28
(三)保险的恢复期
第三阶段(1979-2001):我国保险业的恢复和发展
独家经营 1979-1987
1979年,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分行长 会议纪 要》,明确提出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 1980年12月,除西藏以外各地恢复人民保险公司分支 机构
稳步发展 1988-2001
‣ 5.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保险已经发展到极高水平
从保险深度看,保险同国民经济和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成正比。 保险深度是指保险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6.保险业务国际化
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保险标的的价值越来越高,一家保险公司甚 至是一国的保险公司很难单独承保一个标的,必须进行国际合
‣ 二.保险的发展时期
7
船舶抵押借款的做法:船主把船舶或者货物作为抵押品 向放款人取得航海资金的借款,如果船舶安全完成航行,船主 归还贷款,并支付较高的利息。如果船舶中途沉没,债权即告 结束,船主不必偿还本金和利息。
这种方式的借款实际上就是最早形式的海上保险。
‣ 二.保险的发展时期
8
意大利是现代海上保险的发源地
1
保险的发展历程
• (一)保险的萌芽期 • (二)保险的发展期 • (三)保险在中国的发展 • (四)国际保险的发展特点 • (五)现代保险的发展趋势
2
一.保险的萌芽时期
‣ 一.保险的萌芽期
3
保险的古老起源
‣ 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
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
营业
‣ 如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于1921年在上海成立
保险业发展状况总结报告

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保险市场的监管力度 提高保险意识:加强保险宣传,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和风险意识 完善保险产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A
B
C
D
E
F
市场竞争:保险 公司之间的竞争 日益激烈,需要 不断创新产品和 服务,提高竞争
价格竞争:通过降低保费吸引客户
品牌竞争:建立品牌形象,提高知名 度和美誉度
产品竞争:开发创新产品,满足不同 客户需求
渠道竞争: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 份额
服务竞争: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 意度
资本竞争:通过融资和投资,增强公 司实力和竞争力
创新产品:保险公司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技术创新:保险公司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创新服务: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创新管理:保险公司优化组织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成本。
应对策略:保险 公司需要加强内 部管理,提高运 营效率;加强风 险管理,降低经 营风险;加强创 新,提高竞争力; 加强客户服务, 提高客户满意度。
监管政策:加强对保险业的监 管,保障消费者权益
法规变化:出台新的保险法规, 规范保险市场秩序
监管机构:设立专门的保险监 管机构,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措施:实施保险业务许可 制度,加强保险资金监管
市场风险: 利率、汇率、 股票市场等 波动带来的
风险
信用风险: 借款人或被 保险人违约 带来的风险
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 业务流程、 系统故障等 带来的风险
法律风险: 法律法规变 化、诉讼等 带来的风险
战略风险: 公司战略决 策失误带来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论文名称: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对策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评阅教师:提交时间:(学期) 2010—2011—1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中国保险业起源比较早,但是却发展缓慢历尽坎坷,经历了多年的波折后,于1980年开始全面恢复,并且出现了难得的高速发展的势头,使众多国内外的保险业者感到惊喜。
在新世纪开始之际,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历史时间的完成,我们有理由相信,保险业在中国将有一个更好的起点。
然而问题总是与发展并存。
面对中国这块巨大的保险市场,中国保险业体现本土化优势的同时,也在来势汹汹的外资保险竞争对手面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诸多缺陷和弊端。
本文着重以进入21世纪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环境为背景,总结其自身及外部环境多方原因,对中国保险业如何应对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保险业;发展;问题;对策一发展历程(一)、民族保险业发端鸦片战争后,以后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以“自强”为名,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从70年代起又以“求富”为名创办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时期一系列工业的兴办,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序幕,同时也为民族保险业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市场。
1865年5月,中国第一家华商企业---上海华商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
但其规模较小,并未开展船舶保险业务,只经营船货保险。
真正成为中国民族保险业里程碑的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创办的保险招商局及其后的仁济和保险公司。
保险招商局毕竟财力有限,只能承保船值一万两和货值三万两的货船,而当时每艘船的价值都在十余万两,所以余额部分还须向外商保险公司投保,但外商保险公司只限保六成。
剩余部分仍需由保险招商局自己承担,所以风险责任依然很大。
为此,1876年7月,唐廷枢、徐润等人开始筹资设立仁和保险公司。
此后的几年内,“仁和”与“济和”的业务不断扩展,并分别在新加坡、菲律宾、旧金山等处设立分支机构,为当地华侨办理保险业务。
中国人保的发展史

中国人保的发展史中国人保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保险公司之一,其发展历程也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历史的缩影。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保险业处于起步阶段,当时的保险公司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
1950年,中国保险公司成立,后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这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保险业也逐步发展壮大。
1980年代,中国保险业开始出现非国有企业,人保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1982年,人保集团成立,开始向社会提供保险服务。
此时,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人保集团也只能提供简单的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服务。
19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保险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人保集团也借此机会迅速壮大,开始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1996年,人保集团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保险业中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保险公司。
21世纪初,中国保险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01年,中国加入WTO,保险业市场逐渐向外开放。
人保集团也开始了海外扩张,先后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建立了分支机构。
此外,人保集团还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的无缝衔接。
2010年代,中国保险业进入了一个规范化、健康发展的阶段。
人保集团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进保险业的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加强风险管理。
2015年,人保集团成功登陆上交所A股市场,成为中国保险业中第一家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
当前,中国保险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人保集团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保护人类健康和财产安全”的企业使命,坚持“稳健经营,创新发展”的经营思路,推动中国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人保集团也将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的新时代,不断创新、升级、提升,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
中国保险的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的发展历程1.中国保险的分类财产保险1.财产险。
险种主要有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两全保险、涉外财产保险。
2.货物运输保险。
指保险人承保货物运输过程中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引起的财产损失。
险种主要有国内货物运输保险、国内航空运输保险、涉外货物运输保险、邮包保险、各种附加险和特约险。
3.运输工具保险。
指保险人承保运输工具因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运输工具本身的损失和第三者责任。
险种主要有汽车、机动车辆保险、船舶保险、飞机保险等。
4.农业保险。
指保险人承保种植业、饲养业、捕捞业等在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
5.工程保险。
指保险人承保中外合资企业、引进技术项目、与外贸有关的各项专业工程的综合性危险所致损失,以及国内建筑和安装工程,险种主要有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机器损害险、国内建筑、安装险等。
6.责任保险。
指保险人承保被保险人民事责任赔偿的损失,险种主要有公众责任险、第三者责任险、产品责任险等。
7.保证责任。
指保险人承保的信用责任。
包括合同信用保险、商业信用保险、产品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险种。
人身保险人身保险定义: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当被保险人发生死亡、伤残、疾病、年老等风险事故时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约定提供经济补偿或给付保险金。
人身保险具有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可以用于为人们的生活进行长期财务规划。
人身保险分为三种: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
一、人寿保险人寿保险定义:人寿保险是主要以人的寿命为保障对象的人身保险。
人寿保险通常以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生存或身故为给付保险金的条件。
有的人寿保险产品还包括保险合同约定的全残责任。
人寿保险按照保险责任分为三种: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
1、定期寿险1)、定期寿险定义:定期寿险是指按照保险合同约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且保险期间为固定年限的人寿保险。
中国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

中国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
中国责任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提供的对被保险人在法律责任下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进行保险保障的一种保险产品。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责任保险经历了如下历程。
首先,中国责任保险的起步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当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企业法律责任的增加,保险公司开始认识到责任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这个时期,中国首家责任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责任保险业的正式起步。
其次,在2000年代初,中国责任保险开始迅速发展。
这一阶段,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责任保险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以规范市场秩序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各家保险公司相继推出多种责任保险产品,涵盖了民事侵权责任、产品责任、雇主责任等多个领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风险的增加,中国责任保险在2010年代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
保险公司加大了对责任保险市场的拓展力度,推动责任保险产品的创新,为不同行业和企业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保险解决方案。
同时,监管部门对责任保险市场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监管,加强了行业风险的防控。
目前,中国责任保险市场已经逐渐成熟。
保险公司竞争激烈,责任保险产品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泛。
同时,政府、企业和个人对责任保险的认识和需求不断提高,责任保险的保费收入也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总之,中国责任保险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快速发展再到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风险意识的提高,中国责任保险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及演变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保险密度(人均年保费收入)为168.98元(1985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42%和3.16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
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
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
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2)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
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兵保”)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3)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二、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和构成(一)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增长很快。
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保险发展历程

(一)改造旧中国保险业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接管各地的官僚资本保险公司,同时整顿改造私营保险公司,为新中国保险事业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保险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为建立起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保险业,1949年人民政府对旧中国保险业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和改造.1、接管官僚资本保险企业。
由于解放前夕官僚资本保险机构大多集中在上海,人民政府接管官僚资本保险机构的工作以上海为重点。
接管工作从1949年5月开始至10月底基本结束。
中国产物保险公司和专营船舶保险、船员意外保险的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经批准恢复营业,其他官僚资本保险机构都予以停业。
上海以外的官僚资本保险机构都由当地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当时的官僚资本保险机构,因资金转移和负责人贪污挪用,资产已枯竭殆尽。
其员工由军管会组织学习政治,许多人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后走上了人民保险事业的新岗位。
2、改造私营保险企业。
解放后,各地相继制定私营保险企业管理办法,如重新清产核资,要求按业务类别交存相应的保证金等,并加强督促检查。
根据新的管理规定,中外私营保险公司在各地复业,但大部分保险公司资力薄弱,承保能力有限.由于原来的分保集团大部分解体,对外分保关系中断,在军管会的支持下,1949年7月20日在上海成立了由私营保险公司自愿参加的分保组织“民承分保交换处”(简称民联),主要经办火险的分保业务。
民联的成立,促进了私营华商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提高了保险业的信誉。
随着私营保险企业公私合营,民联于1952年初完成了历史使命。
1951年和1952年,公私合营的“太平保险公司”、“新丰保险公司”相继成立。
两家公司都是在多家私营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其业务范围限于指定地区和行业,经营上取消了佣金制度和经纪人制度。
1956年,全国私营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后,国家实行公私合营企业财产强制保险,指定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办理财产强制保险的法定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中国保险业大事记1805年英国人在成立于仁保险公司,是中国最早的保险公司。
1875年最早的华商保险公司——义和公司保险行在成立。
1899年中国经营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成立。
1949年约有中外保险公司400余家,其中华商保险公司126家。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的诞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
1952年12月,外国保险公司在华的垄断地位彻底改变,种种特权被取消,业务来源锐减,至年底已全部自动申请停业,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1958年10月,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
1959年起,国的国保险业务除、等地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外,其他地方全部停办1959年9月,做出10年国有保险总结:共收入保险费16.2亿元,其中,财产险占91.19%,人身险占8.81%,支付赔款共3.8亿元,拨付防灾费1300万元,积累保险基金4亿元,上缴国家财政5亿元。
1968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决定海外业务对外的分保由民安保险公司办理,寿险业务由中国保险公司办理分保,港、澳、新等地区的保险业务下放到中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管理。
1972年4月1日起,恢复对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船舶保险。
1973年起,人保开办了来料加工、建筑工程安装、石油开采、钻井平台、油轮的油污及其他保险。
1974年,人保开办国际航线的航空保险。
1978年保险复办。
但是产、寿险合并。
1979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召开了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停办20多年的国保险业务开始复业。
中国保险学会成立。
1981年12月3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国经济合同法》其中对财产保险合同作了原则规定,成为制订相关法律的依据。
1982年简易人生保险开卖。
1983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财产保险合同方面的法规。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升格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1984年1月1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管理、监督和稽核。
1984年11月2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可用一部分保险准备金进行投资,并成立投资公司。
1985年3月3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对保险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
1986年10月,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综合性银行———交通银行组建保险业务部,经营保险业务,打破了保险业务由人保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
1988年3月21日,由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工商银行合资成立平安保险公司,资本金为4500万元。
这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的、地方性的保险企业。
1992年9月29日,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1991年4月26日,交通银行保险业务按分业管理的要求,组建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1991年9月,开始起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部保险法199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美国国际集团所属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设立分公司,这是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以来,第一家经批准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国保险公司。
1992年11月,友邦保险培训的第一代寿险代理人上街展业。
这一代理人制度,引发了营销理念的剧烈变革,寿险代理人制度迅速为国寿险业所采用。
1994年6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功吸纳美国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两大世界财团参股,成为中国第一家引进外资入股的保险公司。
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
同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国保险法》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保险业迈进了法制建设的新时期。
199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国保险法》颁布实施。
1996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公司与外经贸信托在合资设立中宏人寿保险,这是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以来,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
1998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全国商业保险公司的主管部门,集中统一地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
1999年10月25日,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首家在推出投资连结保险,投资型保险给我国寿险市场带来深刻变化。
与此类险种相类似的分红保险和万能型寿险相继推出。
2000年6月16日,国首家保险经纪人——江泰保险经纪在揭牌,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综合保险经纪公司。
2000年11月1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京宣告成立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对保险业做出“高水平、宽领域、分阶段开放”承诺2002年,中国人寿启动了重组改制工作,2003年在纽约、成功上市2003年,中国人保顺利完成重组改制,人保财险在联交所成功上市2003年底开始,外国非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公司取消限制。
同时,除有关法定保险业务外,向外资非寿险公司放开所有业务限制。
我国保险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
2004年5月,4家外资财险分公司改建为独资公司。
至此,外资财险公司在华设立的营业机构包括分公司、独资公司、合资公司2004年5月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突破1万亿元2004年12月11日中国保险业入世过渡期完成,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呈现出以我为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2006年4月6日《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颁布。
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国十条")正式发布2007年1月9日,众人瞩目的中国保险行业第一股——中国人寿登陆A股市场2007年3月1日,在创下当时全球最大保险公司IPO纪录之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成功登陆A股市场2007年3月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至2.24万亿2007年9月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改进航空意外保险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将航意险产品开发权和定价权交给保险公司,希望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市场竞争和规发展。
至此,曾经备受公众诟病的航意险行政定价坚冰被打破,航意险迈入了全新的市场定价阶段。
2007年12月4日保监会公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该规定施行后将废止《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
2007年12月25日,国第三大保险集团中国太保正式登陆A股市场2008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5617.91亿元,其中财产险原保费收入1299.27亿元,人身险原保费收入4318.64亿元。
原保险赔付支出1543.88亿元,保险业资产总额达到30235.89亿元。
2009年1-5月中国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5%,今年前5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4947亿元,继续保持了业务的平稳增长。
民族保险业发端鸦片战争后,以后曾国藩和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以“自强”为名,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从70年代起又以“求富”为名创办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时期一系列工业的兴办,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序幕,同时也为民族保险业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市场。
1865年5月,中国第一家华商企业---华商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
但其规模较小,并未开展船舶保险业务,只经营船货保险。
真正成为中国民族保险业里程碑的是以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创办的保险招商局及其后的仁济和保险公司。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成立。
以招商入股为目的,轮船招商局采取了西方股份制的公司制度。
开办后,先后向英国购买伊顿轮、代勃来开轮、其泼利克轮等船只。
轮船招商局的成立,即刻招致了洋商的排挤。
伊顿轮在向某洋商保险公司投保时,遭到拒绝,随后转向怡和保安两洋行投保,各保一万五千两,但保险期间只有十五天,保费昂贵。
洋商保险公司的“冷遇”,使招商局意识到“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的重要性。
1875年,鸿章委托唐廷枢、徐润筹办中国首家船舶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事宜。
同年11月1日,《申报》刊登《保险招商局公启》。
12月28日,保险招商局正式成立,华商投资踊跃,由于“投股余额”,将原定股额由十五万辆扩大至20万两,承保能力也有提高。
保险招商局毕竟财力有限,只能承保船值一万两和货值三万两的货船,而当时每艘船的价值都在十余万两,所以余额部分还须向外商保险公司投保,但外商保险公司只限保六成。
剩余部分仍需由保险招商局自己承担,所以风险责任依然很大。
为此,1876年7月,唐廷枢、徐润等人开始筹资设立仁和保险公司。
此后的几年,“仁和”与“济和”的业务不断扩展,并分别在新加坡、菲律宾、旧金山等处设立分支机构,为当地华侨办理保险业务。
1884年爆发的中法战争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恐慌,轮船招商局也因此陷入困境从而仁和与济和的业务业大受影响。
1888年起轮船招商局进入商办阶段,到20世纪20年代,轮船招商局亏损高达2000万两,于1934年10月停业。
火险和寿险的出现与世界保险发展史一脉相承,以海上贸易带动的中国最初的保险业务都是水险。
直到1866年,怡和洋行才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火险公司---火烛保险公司,其生意颇为兴隆,最初几年年均盈利率高达50%,股票飙升400%。
到19世纪末,火险业务中只有保宏一家比较著名,于人及保家行业兼营火险业务,其他大多数史代理行。
火险业务仅限于公共租界的商店住户,南市区则拒保。
保险公司在保户门楣上悬钉一种铜质或铁质火标,既便于警察查视,又提醒救火人员奋勇抢救。
一般保户以悬挂保险商标为荣,因为非殷实商店住户,洋商不会冒然承包。
寿险在中国的起步,比水险大约晚了三四十年。
1846年,英国永福和大在中国南方城市初办寿险业务,但被保险人几乎都是外国人,业务规模也很小。
随后英商人寿和永年人寿业相继拓展市场。
1889年,永福人寿保险公司制定了“1846-1900年中国人死亡经验表”。
保险中心向转移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
优越的地理位置,周边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环境受到外商的青睐。
从此,成为外国资本拓展中国市场的桥头堡。
中国保险业中心由移向。
1843年底,议和洋行423吨的“伊丽莎白•斯图瓦特号”抵达。
该行在紧靠英国领事馆的地段修建房屋,挂出了“怡和洋行”的招牌,成为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的第一家最大的商行。
到19世纪60年代,英商保险机构(特别是怡和洋行和宝顺洋行)一直垄断着中国保险业务。
其他洋行多通过英商代办保险。
1859年,美国商人在成立“琼记洋行”,附设保险代理处,但并没有直接做保险业务,主要依赖怡和及宝顺洋行代办。
随着美商在华贸易的而增加,琼记洋行与纽约三家保险公司磋商,两年后开始大规模代理美商在华业务,由此揭开了英美争夺中国航运保险市场的序幕。
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筹资100万两,在设立第一家外商专业轮船公司---旗昌轮船公司。
该公司附设扬子保险公司,注资20万两,主要经营货运业务,目的在于垄断长江货运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