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的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稿(2017年5月)

中学生食品安全事件防治常识

进入夏季,又到了消化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对于大量学生群集的学校来说,预防食物中毒就成了当务之急。预防食物中毒,首先要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换床单和被服;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暴饮暴食的良好习惯;在校要保持教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其次做到“六不吃”,即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高温处理的饭菜、不喝生水、不吃“三无”小零食。再次就是要从食品标签上注意识别食品质量,选择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从口入”的第一关。

接下来,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食物中毒的主要表现:起病急骤,轻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其次了解一下食物中毒的特点:

1、突然暴发。在短期内有多人发病(一般2至24小时),所有发病者与某种食品有明显关系。如果停止食用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则发病停止。

2、发病者多是在同一伙食单位进餐同一食物。

3、病情轻重常与进食量的多少有关,进食量多的人病情较重。

4、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误食毒蘑菇中毒则多发生在夏季。

最后请大家注意:在学校一旦发生食物中毒,要立即报告给班主任或医务室,同时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几种消化道疾病。

一、蛔虫病的防治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或出现胆道蛔虫病、肠梗阻、贫血等严重并发症。

不良的卫生习惯是蛔虫病感染的主要原因。不洁的手、喝生水或吃了沾有成熟虫卵的蔬菜、水果以及其他食物,是感染蛔虫病的主要途径。蛔虫感染者是蛔虫病的唯一传染源。

蛔虫病的主要症状:上腹或脐周阵发性疼痛,食欲不振,消瘦,夜间磨牙等。

蛔虫病的防治:

1.定期检查,服药驱虫。

2.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或重复感染。不喝生水,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和

勤剪指甲的卫生习惯。生吃蔬菜、水果时要用流动水洗净或消毒。

二、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病原体通过食物、水、日常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亦可通过苍蝇和蟑螂等污染食物而传播。如水源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排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患病期间的饮食指导: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不宜饮牛奶,以免导致肠胀气。腹泻次数较多、呕吐频繁者,应暂禁食,以促进肠道恢复,静脉补充能量及电解质。禁食香蕉及蜂蜜等润肠的食物及油腻食品,以免加重腹泻。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1.加强粪源、水源和饮食业的管理,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定期消灭苍蝇、蟑螂等。

2.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勿暴饮暴食,勿进食生、冷、不洁及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以免诱发慢性菌痢的急性发作。

三、什么是“甲肝”?

“甲肝”的全称是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感染对象以青少年及儿童为主,成年人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它是各种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我国是甲肝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及早春季节发病率为高,可能与秋冬大量上市的水产品有关。发病后只要及时住院进行隔离治疗,愈后良好,能完全治愈。

“甲肝”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初起时往往误认为感冒,容易被人忽视,延误病情,继而引起暴发或散发流行。80%以上的甲肝患者有发热(大多在38℃-39℃之间),平均发热3天,但也有15%的患者发热超过5天。90%的患者有黄疸,消化道症状较重,谷丙转氨酶(ALT)升高的幅度大。

“甲肝”的传播途径: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潜伏期约2—6周)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强,“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引起爆发的主要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

播途径。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拥挤、人口稠密、环境卫生差,更容易发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高度局限性流行。

如何预防“甲肝”?关键就是把住“病从口入”关。要搞好饮食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养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不洁食物及毛蚶等小水产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等好习惯。如条件许可,在流行期间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儿童和体弱者,可注射甲肝疫苗,必要时还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预防。

四、正确认识“乙肝”

“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恐慌和歧视,缘自对“乙肝”防治知识的缺乏和无知。通过普及乙肝防治科学知识,随着全社会“正确认识、科学防治乙肝”氛围的形成,必然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慌,歧视也会自然消失。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就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以及游泳或公共浴池,都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我国现有的众多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其中绝大多数(60%~80%)源于垂直传染,即母婴传播。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同时也可预防丁型肝炎和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细胞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是婴幼儿和高危人群。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家庭成员、男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注射毒品者等。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

关爱乙肝病毒携带者: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经适当保养、定期检查、避免饮酒,是可以一生与乙肝病毒和平相处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国家规定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外,可以和常人一样入托、入学、就业、工作,也可以结婚(如另一方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注射乙肝疫苗后结婚)、生孩子(孩子在出生后要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