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祥林嫂悲剧人生
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
目录一、祥林嫂人物形象 (2)(一)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2)(二)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下的受害者 (2)(三)倔强的反抗意识 (3)二、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 (3)(一)对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 (4)(二)对封建时期丑恶人性的揭示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目录 (6)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其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封建社会黑暗的反思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而本论文则主要是从其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这一角色展开分析,对其人物形象特征做详细而深刻的总结,并尝试着其这一人物所蕴涵的时代意义进行剖析。
在加深对鲁迅文学作品了解的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理论性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小说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一、祥林嫂人物形象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劳、善良以及顽强等这些性格特性将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生中,遭受封建政权压迫的她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观念而难以找到生活的方向,而她的周围又都是都是受封建迷信影响的人,因而她才会借助于封建迷信来找自己受苦受难的原因,想要通过“赎罪”的方式来得到解脱。
但是,却不曾想被封建迷信拉入更深的沼泽中,在祥林能力被赶出了鲁镇后死在漫天大雪中。
在封建礼教与迷信的双重压迫下,祥林嫂作为受害者,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性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下的受害者社会无处不在的确良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
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有已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缝隙疑。
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祥林嫂》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妇女,通过小说中对她的三次外貌描写,我们可以透视出她的悲剧人生。
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年仅十五岁就与丈夫结婚,外貌可爱纯朴。
这是小说中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从这一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年纪轻轻就却步入了婚姻的困境,被迫成为别人的妻子。
她的外貌纯朴可爱,但这种纯真也使得她对婚姻的期望过于天真,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是一场悲剧。
第二次描写:祥林嫂接到婆婆关于生儿育女的训话后,变得面黄肌瘦、步履蹒跚。
这一描写是小说中祥林嫂的第二次外貌描写,从这一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因为婚姻生活的压力和婆婆的期望,变得面黄肌瘦、步履蹒跚。
这说明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她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她每天为了生儿育女而忍受痛苦,生活的压力使得她的外貌变得憔悴不堪。
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作文
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作文说起祥林嫂,那可真是个可怜人儿。
她这一辈子,就像是掉进了一个黑漆漆的大坑,怎么爬也爬不出来。
祥林嫂一开始嫁的男人,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但日子也还能过。
可谁能想到,男人早早地就去了,留下她孤孤单单一个人。
这也就罢了,在那个年代,女人改嫁也不是啥稀罕事儿。
可她改嫁之后,没过几天好日子,第二个男人又走了。
这命运,就跟故意捉弄她似的。
她还有个孩子,那可是她的心头肉啊。
本指望着孩子能长大成人,给她点依靠和安慰。
可那孩子,偏偏被狼给叼走了。
这对祥林嫂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把她最后的一点希望都给炸没了。
从此以后,祥林嫂就像变了个人。
逢人就唠叨她那些悲惨的经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同情她,陪着掉几滴眼泪。
可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她那一遍又一遍的哭诉。
她的眼神也变得呆呆的,整个人都没了精神气儿。
到了后来,祥林嫂在人们眼中,就成了个晦气的象征。
大家都躲着她,生怕沾上她的霉运。
可她又能怎么办呢?她不过是个被命运狠狠踩在脚下的苦命女人罢了。
祥林嫂的一生,就这么在痛苦和绝望中度过。
她想挣扎,却怎么也挣不脱命运的枷锁。
这悲剧的人生,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
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启示
09 事”, “ 这些事本 是人所共知 ,若是 由我来 记述 ,难 免有 桂 林 :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出版作人散 文全 集》 (第1 周 1
09 如 何 被 片 冈铁 兵 斥 骂 为 “ 动 老 作 家 ” 以便 强 调 自 己 并 未 卷 ),桂林 :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年版 。 反
与 日本 侵 略 者 合 作 。 所 有 内容 ,无 非 翻 南 京 审判 的 案 ,无 [】 7 周作 人: 《 乞者 自歌一一书奉 郑子瑜 》, 《 周作人散文全 集》 非 说 那 十 年 的汉 奸 罪 判 错 了他 。这 哪 有 一 点 悔 罪 的意 思 ? 《 忆 录 》 口 口声 声 说 : “ 不 想 写 敌 伪 时 期 个 人 的 往 回 我
动 妇 女 的 典型 形 象 ,她 长 得 端 庄 、 “ 正 ” ,并 且 勤 劳 、朴 年 纪 大 约 二 十 六 七 , 脸 色 青 黄 , 但 两 颊 却 还 是 红 的 。 ” 周 实 、热 爱 生活 。祥 林嫂 是 一 个 好 女人 ,她 身上 飘 散 着 善 良、 安分 、诚 实 的传 统美 德 的芬 芳 ,死 得却 让 人心 痛 。
北大 的南迁 ”, “ 7 元 旦的刺客 ”, “18 17 7 从不 说话到说 成了 《 知堂回想 录》中无法取信于人 的败笔了。
话 ” , “ 7 ‘ 动 老 作 家 ’ ( ) ” , “ 8 ‘ 动 老 作 19 反 一 10 反
家 ( ) ”。 可 以说 是 一 个 十 分 巧妙 的 “ 边 球 ” 。 担 注释 : 二 擦
祥林嫂悲剧的探索
祥林嫂悲剧的探索——与鲁迅一起探索旧社会下的妇女阶层旧社会下的贫苦农妇——祥林嫂祥林嫂一个旧社会贫苦农妇的典型形象,是鲁迅先生根据当时社会环境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
她是个寡妇,却有同居的男人;她是乌石山上看坟的母亲,孩子却在家门口被马熊拖走;最后她也是年轻的宝姐姐,在山里人来抢亲过程中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
就是这样一个悲惨命运的女人却是旧社会妇女阶层的的高度体现。
往往悲情最能体现出矛盾的存在,祥林嫂的命运恰恰体现这一点,没有什么能比的上一个被旧社会“四权”捆缚的农村劳动妇女更具有代表力。
宗族的族权,不允许祥林嫂守节。
祥林嫂的前夫祥林比祥林嫂小十岁,丈夫死后,祥林嫂不愿再嫁,为了养活自己,她逃到鲁镇做工,她的全部希望和渴求,便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存的权利。
这也就有了她第一次来到鲁家做工时的“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到年底,扫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鲁家)竟没有添短工”情形。
这是她的成就也是她的价值,在这样的日子里她的嘴角慢慢有了上浮,脸也白了一些。
但是好景不长,她的婆婆为了买一个女人给她叔子做老婆,带着族人把祥林嫂当做货物卖掉,在这样一个把妇女当做货物卖掉的族群中想像个人活着也需是她不敢渴望的梦想,甚至是都不敢存在的想法。
旧社会的夫权,是要祥林嫂守节的。
依照旧礼教,“女子一而”,不得再嫁;所以,祥林嫂在她前夫祥林死后,不肯再嫁;被婆婆抓回去逼嫁贺家坳,“在花轿上,她一种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
这是夫权要祥林嫂守节造成的后果。
再婚后,丈夫死于伤寒,她又要为后夫守节,只能跟儿子阿毛相依为命。
神权、政权要惩罚祥林嫂不守节。
祥林嫂再嫁虽非自愿,但毕竟是再嫁了,在当时是不守节的表现,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这不是小罪,而是“大罪”,是罪孽深重;是需要受到惩罚。
柳妈,一个被封建迷(神权)的影响和毒害的女人,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使祥林嫂在精神上蒙受极大的压力。
略谈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己口 日
八 十千 大钱 的价 格卖 给深 山里 的农 民贺 老六 做 老婆 。绑 架式 的 买 卖 婚姻 ,再 次表 明 了祥林 嫂 的奴 隶地 位 。幸 而 新丈 夫 “ 有的 是力 气 ,会 做 活 ;房 子 是 自家 的 ” ,加 上有 了孩 子 ,她 就 又 感 到满 足 了 。旁 人 也认 为她 “ 了好运 了 ” 。可 这 种 “ 足 ”和 “ 交 满 好 运 ”,其本 身就 带 有悲 剧 的性质 。 因为 她所 感 到满足 的,并 非 是 不 受压 迫 的 “ ”的地 位 ,而 是 “ 人 安分 耐劳 ”的奴 隶式 生活 。但 即 便 是 这 种 奴隶 式 的生 活 也 不 得长 久 。第 二 个 丈 夫 不 久 死 于 贫 病 ,儿 子阿 毛 又被狼 活 活地 吃掉 了 ,族 中 的大 伯收 去 了房屋 。 祥 林 嫂走 投无 路 ,只 好再 次到 鲁 家帮 工 。她虽 然 蒙受 了如 此 巨大 的 不 幸 ,封建 宗 法势 力却 不能 谅解 她 的再 嫁兼 再 寡 。最后 竞将 她 当 牛 做 马的资 格 也剥 夺 了,使 她落 到 了 “ 想做 奴 隶而 不得 ”的更加 可 悲 的境地 。可见 ,这 种 自觉 的奴 隶性 格 ,正 是造 成祥 林嫂 悲 剧 的 内在 原 因。
很 舒 畅 ,眼光 也分 外有 神 ,高 兴似 地对 四婶 说 , 自己 已经在 土 地 庙 捐 了 门槛 了。捐 门槛 是 为 了来世 不受 苦 ,可祥 林 嫂却 在捐 了门 槛 之 后不 去关 注来 世 ,而 只看 重现 实 。她 坦然地 去 祭祖 ,这 很 明 显表 明祥 林嫂 捐 门槛 是为 了今 生 的权利 ,为 了人 的权利 。但 这 种 权 利 在 四婶 的 一 声 断 喝之 下 变 为 泡 影 。她 所 有 的争 取 自身 的权 利 、 自由的希 望就 此 被掐 断 ,精神 彻底 崩 溃 。为鲁 镇所 不 容 ,为 周 围的人 所抛 弃使 她对 鬼魂 产 生 了疑 惑 。但 也 许她 还有 那 么一 点 信 念 支撑 着她 ,使 她 就算沦 为 乞丐 也 没有死 去 ,那 就 是 “ ”。 我 “ ”是 城里 人 ,是 有知 识 的人 ,她相 信 我能够 给 她 回答 ,然而 我 我 不 负责 任 的逃避 、搪 塞 彻底 断绝 了她 的希 望 。于 是她 在绝 望 中 死 去 ,在 万 家 祝 福 的美 好 时 刻 撒 开 了 紧握 生命 的手 。可 以这样 说 ,她不 是带 着对 死亡 的 恐惧 而死 的 ,恰恰 是 带着 对今 生 得不 到 自由与权 利 的遗恨 走 的 ,是带 着对 整个 鲁 镇的 绝望 死 的 ,甚至 是 带着对 整个 中 国的绝 望死 的 。 总的 说来 ,祥 林嫂 的 一生 是悲惨 的一 生 ,是不 幸 的一 生 ,是 封 建 礼教 和封 建 思想 把祥 林嫂 由人 世推 向地 狱 , 由人 变为 非人 , 成 为 封建 时代劳 动妇 女人 生悲剧 的缩 影 。
从祥林嫂的衣着细节看她的人生悲剧
在《祝福》中,鲁迅先生为了塑造祥林嫂这一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被剥削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曾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集中描写,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描写都对其衣着有所交待。
这些交待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是有一年的初冬,鲁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就带她进来了,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头上扎着白头绳”,这是因为丈夫新死,所以鲁四叔颇讨厌她是个寡妇,但鲁四婶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鲁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试工期内,她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这是这个悲剧人物第一次在鲁镇的出场,穿的是“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祥林嫂到鲁镇并没有得到婆婆的允许,她是逃出来的,所以过了不久即被婆婆带的人抢了回去,逼她改嫁给了山里的贺老六。
她的第二次婚姻到底怎样,“我”也不清楚,只有通过卫老婆子的口约略知道点,但那是真实的吗?她说祥林嫂“交了好运”了。
“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
……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祥林嫂竟又站在鲁四叔家的堂前。
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头上的白头绳已然不是先前的白头绳,但那身衣服却仍然是那身衣服,——“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
这三四年的“幸福生活”对祥林嫂来说似乎像一场梦一样,当初是如何离开鲁镇的,现在怎么又回来了。
变化的仅仅是她脸上那仅有的一点血色没有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三四年后穿的还是三四年前的那身衣服呢?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他在卫老婆子畅谈祥林嫂的“幸福生活”时,不动声色地作了“看客”,现在他又不动声色地作了回答,——就是这样的“幸福生活”!这个细节描写在小说中似乎微不足道,但我们在教学中却不能忽视。
论祥林嫂的悲剧
论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罪恶感。
她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勤劳、善良、质朴、本分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的要求低的不能再低,基本上停留在饿不死的层次上。
她一生最大特点是不怕吃苦,肯卖力气,她的人生目标在简单不过,就是要通过出卖自己的力气,换取饿不死的生活。
可是在那个吃人的社会,她最低贱的生活要求,也被那个黑暗的社会给毁灭了。
祥林嫂是因为嫁给了一个叫祥林的男人,才有了这样一个低贱的名头,她的丈夫比她小十岁,说是嫁,实际上卖,也就是说,她是被卖到祥林家做一个男人的配偶的。
说是妻子,实际上就是做牛马的,这个家对她来说是个通过卖身而换取一个不挨饿的地方而已。
可是她的命运很是不幸,不久丈夫就死掉了,丧夫对她来说是负罪一生的开始。
她在家里可能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或者不想象牛马一样被婆婆卖掉,便偷偷逃出来,在一个叫卫老婆子的邻居的帮助下,她被介绍到乡绅鲁四老爷家做工,做工其实还是做牛马,可是她却很满足。
小说是这样描写的:日子很快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年底,扫尘、洗地、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的牛马生活换来的工钱不多,只能满足饿不死的愿望罢了,可她反而很“满足”,有了“笑影”,消失了刚来鲁家的“悲哀”,并“白胖”了。
她靠出卖力气换来饿不死的生活,她已经感到非常的幸福了。
此时小说情节急转直下,把她从幸福的满足推向了负罪的深渊。
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
她的婆家发现她家的这个奴隶跑了,当然要找回来的,发现祥林嫂的踪迹后,她的婆婆指使的两个男人把她抢了回去,目的是用她换钱,因为她的小叔子等着这笔换来的钱娶亲呢。
祥林嫂当然要反抗这次买卖,因为被卖就意味着再嫁,作为一个女人她当然明白再嫁是要犯罪的,是那个社会的风俗所不允许的。
因此才有了她的死命的反抗。
她“一路上只是嚎骂”,“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
祥祥林嫂悲剧成因及启示
祥祥林嫂悲剧成因及启示按照鲁迅先生的创作初衷来看,他把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设置在鲁镇,借助她与鲁镇相关人与事,来揭示她悲剧的成因,表明礼教吃人,从而彰显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但礼教太抽象,它要借刀杀人。
那么,是谁杀害了祥林嫂呢?首先导致祥林嫂悲剧的两个人物分别是她的婆婆与大伯。
他们是祥林嫂苦难婚史的直接制造者。
婆婆逼迫其改嫁,大伯在阿毛死后来收房子。
他们是族权的代表,有权代替丈夫对祥林嫂予取予夺。
按此理推测,祥林嫂是信服夫权与族权的,那么,她祥林嫂在被逼再嫁的过程中,为什么闹得出格?是她惧怕山里条件差,性格刚烈,惧怕婚姻再次不幸,反抗买卖婚姻,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追求单身的自由,还是因为她要维护“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如果分析种种原因会发现,她在逃亡的路上虽然饥不择食,但并不是追求物欲的人,这从她不怕勤苦,可以看出。
但是如果她维护人格尊严与维护节烈观并存的话,她的人格尊严就因此而大打折扣,甚至我们会认为她的反抗表里不一:貌似反抗婆婆的干涉,实则捍卫封建纲常。
也就是说,她一面维护夫权而反抗,一面又成了族权的牺牲品。
鲁四老爷和四婶曾经给过她希望,也曾经给过她深刻的困惑。
他虽然皱眉后收留了她,知道她的勤劳可以给自己带来实惠,但是实惠面前,还有一个底线,就是一定要对得起祖宗神灵,当祥林嫂再寡之后,他认定她似乎很可怜,但却是个败坏风俗的不祥之物,不能参加祖宗祭祀的活动了;当她精神崩溃前夕,鲁家及时把她赶出了家门;听到她死去的时候,还不忘骂一句“谬种”!鲁四老爷是祥林嫂逐渐走向崩溃,最后断了经济来源潦倒而死的直接原因。
然而,祭祖活动在鲁四老爷眼里重要,我们能理解,但是祥林嫂为什么也特别看重呢?她第一次来鲁镇就一个人准备福礼,超负荷的劳动,让她感到很满足;第二次来鲁镇,在祭祖的时候,只让她烧火。
她追求的是稳稳当当地被盘剥,而不是被歧视的清闲。
在迷信鬼神的鲁镇人群那里,她找不到解救自己的良药,所以她寄希望给虚无的鬼神。
被解释的人生悲剧 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被解释的人生悲剧——谈祥林嫂之死伽达默尔认为,理解者与他所要理解的对象都具有自己的视界。
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初的视界(亦称“初始的视界”),而理解文本的人,有其时代氛围中形成的视界(亦称“现今的视界”)。
蕴含于文本中的作者的原初视界与对文本解读者的“现今视界”之间存在着各种差距。
这种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文化情景变化引起的差距是任何理解者都不可能消除的。
伽达默尔主张,应在理解过程中,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达到“视界融合”,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界,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
这个更高、更优越的新视界既包含了文本和理解者的视界,又超越了这两个视界,而给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我认为超越文本的原初视界和文本理解者的现今视界不是没有条件的。
如果文本理解者无法正确理解文本的原初视界,那么理解者的现今视界就可能是一种不合法的偏见。
“视界融合”就可能成为一种虚假的融合。
从这点看,阶级论的观点,甚至启蒙的观点都是对鲁迅小说《祝福》视界的曲解。
鲁迅的小说《祝福》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不仅在于小说通过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而且文本还站在更高的人文高度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笔下人物的人文关怀。
在一般理解者的视界里,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根源是她生存的那个社会现实。
许多文学评论把鲁镇封建意识、迷信意识视为是祥林嫂人生悲剧之最终根源,并把鲁四爷视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和祥林嫂之死的谋害者。
但在文本的原初视界里,鲁迅并没有绝对地把人分为富人和穷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而是把人看作不同生存状况的人。
人生悲剧的诞生与其生命存在的外界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但悲剧的根源往往隐藏在于个人自身的存在之中。
小说《祝福》就揭示了这样一个人生的真理:祥林嫂人生的悲剧是其生命意义被解释的悲剧。
伟大的作家总是立足于真理的高度来俯瞰人生的。
在小说《祝福》的文本中,鲁迅并不像有些理解者那样,只懂得同情穷人而对富人抱有阶级的偏见。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祝福》描写了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却遭到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丧了命。
祥林嫂本不该死,但如果“吃人”的思想还存在,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祥林嫂会被害死。
祥林嫂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可是却又再度丧夫,他的儿子还做了野兽的食物。
祥林嫂是一个人生充满着坎坷的人物。
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让人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的女性。
却被这些人当做物品卖来卖去,先是被她的父母卖,这样还不够,接着又被她的婆婆卖,捆着把她送进了花轿,没经过她的同意便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
但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到,祥林嫂是做出反抗的,她额头上的疤痕便是她反抗留下的证据,可是她的反抗不是为自己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
她的抵抗只局限于惧怕人们世俗的眼光可以陷害她,害怕拼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可以杀掉她,她想要以其被别人的目光杀掉,还不如自己自杀掉,这样还得个烈女的名声。
但使祥林嫂没想到的事,他再次娶的这个男人很勤奋,对她也较好,这些都给她再次生活的期望,可以再度丧夫的悲剧,使她全然偷了魂,她晓得这次丧夫意味著什么。
别人不仅可以说道她不固守贞操,还可以说道她就是克夫二者、扫把星。
她已经不被这个喝人的社会所容纳了。
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窥见,祥林嫂全然被封建礼教所幽禁着,因为她不必封建礼教幽禁着自己她可以死去的更快,因为这个社会就是用封建思想杀人的社会,到处就是凶残和恐怖,道貌岸然只是它的假面具罢了。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她只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可在吃人的社会里她连这点低微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败坏风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看成了一个不祥之物。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
毫无同情怜悯可言,这群人完全就是一群没有心肝,没有思想的动物。
祥林嫂没抵抗的力量,最终伤感的死,祥林嫂的命运被这些“喝人”的人驾驭着,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没做错什么!因为她的再嫁全然就是被这些人所胁迫的,可以这些人还无情的把她杀掉,他们无法表示其为人,只是一群社会的怪胎罢了。
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祥林嫂的悲剧根源《祝福》是一篇很好体现了鲁迅个人气质的一篇小说。
在这篇小说里,祥林嫂的悲剧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发掘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不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压迫,而是封建制度下的伦理观对于她灵魂的绞杀。
祥林嫂两次到鲁四爷家帮工,两次残酷的婚姻,无不体现了这种赤裸裸的绞杀。
她被迫再嫁,却又被鲁四爷认为是不干不净,败坏了风俗。
其实,正是说明了以鲁四爷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他们看来,女人是男人的私有物品。
这是不能触犯的。
鲁迅不但通过鲁四老爷家的祝福祭祀的活动来体现祥林嫂灵魂的被绞杀。
还将“我”这样一个形象放到小说中。
虽然“我”同情祥林嫂的悲剧,但是却不能改变她的命运。
尽管如此,“我”还是看到了她残酷的人生。
有着浓烈的悲剧意韵。
从小说中看,祥林嫂为什么不迟不早,偏偏要在鲁镇祝福“大典”中脱离“尘芥”?为什么是在与“我”一番对话不久之后“老了”?这是否纯粹是一种巧合?这其中究竟有没有因果联系?被迫再嫁以后,打击便接踵而至。
丧夫,尤其是失子,使祥林嫂深陷自责和思念之中,不能自拔;鲁镇人的奚落、挖苦,又是雪上加霜;而柳妈“锯成两半”的阴司之说,更是对祥林嫂的沉重一击。
当捐了“门槛”而仍不能洗雪“罪过”时,祥林嫂的精神终于彻底崩溃,由此,她沦为乞丐,在生的艰难和死的恐惧的极度痛苦中挣扎。
并且,生的艰难和死的恐惧,对祥林嫂而言,并不具有同等意义。
不仅后者是前者的直接原因,而且,正是后者催使祥林嫂加速衰老,生命力加速损耗,“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主要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折磨所致。
反过来,即便祥林嫂生命之火至于微弱而仍然难以刹那熄灭,也主要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精神”支撑。
我们可以想像祥林嫂在精神上长期遭受的煎熬,进而也可以想象祥林嫂摆脱恐惧的强烈的内在渴求,然而,身边的鲁镇人是不愿也不能给予祥林嫂任何帮助的。
“我”的出现,给祥林嫂带来一线转机,摆脱恐惧的欲望至此才可以转化为行动。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通过描写祥林嫂的外貌,透视了她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一个身世贫寒、相貌平凡的农村妇女,她在小说中的三次外貌描写分别是“见礼”,“祥林嫂走出门来”的描写和她与五虎候见面时的描写。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给予了祥林嫂一个“见礼”的描写。
她平平凡凡的相貌和普通人的仪态彰显了她的庶民出身。
她头上包着一块破布做的头巾,两颊麻木粗糙,一个小脑袋突然从两块透风的纱窗内伸出来,双手紧握在破门框的木杆上。
窗框上粘了涂红揩了脸的碎纸,看上去像剖了脸的一个人形。
“礼”字的字号落在她的眉毛上,她留着短发,显得很伶俐。
她葫芦脸作了一个小茧子,眼睛也不斜视,好像百看了这四尺见方的空地,什么也非常清楚似的。
她的相貌生动地展示了她的贫困和劳苦,她的眼神透露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洞察力。
无论她生活在多么恶劣的环境里,她都能坚韧地生活下去,对生活保持着一股乐观的态度。
在“祥林嫂走出门来”的描写中,祥林嫂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
她披着红袄,束着黄线条抓揪圆脖子,皮肤青黄,几乎就像抹了油一样发亮。
她的脸是陈醋浸泡的染发剂染成发黄发绿细白的了,微微斜起。
小眼凸得像个三角形,短小的手,粗粗的胳膊。
祥林嫂在人们眼中是个稀奇古怪的人物,她的外貌各方面都显得异常,好像和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
她的陈醋浸泡的脸使她看起来很不协调,给人一种怪异感。
至于她的短小的手和粗粗的胳膊,更是与她那细腻的外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神秘而古怪的外貌描写,更加凸显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通过以上三次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三次外貌的变化,也透视出她的悲剧命运。
她的贫苦家境和平凡的相貌使她成为了社会的弱者,每一次外貌的变化也都意味着她人生的逐渐走向悲剧。
她的外貌描写不仅仅是对她相貌的描绘,更多的是通过外貌的描写,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的无奈。
这三次外貌描写无疑是孜孜以求和艺术的熔铸,是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深刻剖析,使得小说更加富有戏剧性和感人力。
也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也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前人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大多认为是揭露了四大权力对祥林嫂的迫害,但是本文认为分析作品更应该从小说本身提供的信息为主要分析依据,而不能总是站在类别化的立场上去分析和定论问题,或者以某种时代观点去分析,据以此,本文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四大权力造成的悲剧,而是有其命运的原因,也有封建迷信的问题,还有“我”的原因。
关键词:鲁迅小说《祝福》悲剧成因关于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前人的分析文章中可以说大多认为是中国的四大权力: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压迫所致,这也许是出于一个时代的思维定势?因而祥林嫂的死,笔者认为未必完全就是四大权力迫害所致,根据小说文本提供我们的信息,笔者认为祥林嫂的死更大程度上应该是她自己的不幸命运所致,其次是她上了封建迷信的当,其次是小说中“我”给于她的失望。
一、喝凉水也塞牙的不幸命运细细研读小说《祝福》,不得不让人想起一句俗话来,就是“人在倒霉时,喝凉水也塞牙”。
祥林嫂好像就属于这种喝凉水也塞牙的命运。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当下社会尚且如此认为,何况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呢,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就不幸,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不说,男人后来还死了。
婚后夫妻生活如何,男人对她好不好,小说没作交代,这说明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在于告诉人们祥林嫂的婚姻生活本身,只在于告诉人们祥林嫂年轻轻地死了丈夫是其不幸,加上有一个精明强干又严厉的婆婆更是不幸。
死了丈夫的祥林嫂,按理说人还是比较能干的,会瞒着婆婆偷偷跑到鲁四老爷家打工,而且能自己养活自己,可是那个精于算计又严厉的婆婆,为了给自己的小儿子娶媳妇,却将祥林嫂当作捞取资本的私有财产嫁(说的难听点就是买)到了深山里的贺老六家,婆婆知道,如果将祥林嫂许给本村人就不能获得很多财礼,而将祥林嫂嫁到深山野奥里去就能获得很多财礼,没有想到的是婆婆的精于算计,倒使祥林嫂交了好运了:“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后来还有了儿子,祥林嫂胖了,儿子也胖”,这是一桩歪打正着的婚姻,祥林嫂也算是享受到了婚姻的幸福,可是命运的不幸又一次降临到祥林嫂的头上,平日里“身体坚实的丈夫”就因为吃了一碗冷饭导致伤寒复发而死了,不久,儿子阿毛又被狼给吃了,最后大伯仗着祥林嫂死了丈夫又没了儿子,把房子也收了,本来挺幸福也拥有一切的祥林嫂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一无所所,好运就这样结束了。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分析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祥林嫂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一生历经了许多坎坷和劫难: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便是已经丧夫的却只有“大约二十六七”岁的寡妇;二十七八岁时被人抢到了贺家;二十八九岁时第二个丈夫却又因患伤寒而死去;三十一岁左右时她的儿子又被狼给衔去了。
之后再次回到鲁镇做短工,后来渐渐地麻木并且沦落为乞丐,最终在大年“祝福”的喧闹氛围中悲苦地被“穷死”。
究其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原因;他人原因;社会原因。
个人原因:首先,是祥林嫂的个人信仰。
她信奉神灵,并且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神灵,相信神灵终究会给她讨回一个处处遇难的不平命运的公道,终究会给她安排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归宿。
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的妇女,其思想还完完全全地受制于封建文化的桎梏之中。
她没有受过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不具有一点新思想,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神灵,也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予于神灵。
所以,她到土地庙去捐门槛,庙主最终毕竟还是答应了她的乞求,捐了回来便“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她幼稚地深信无疑:只要捐了门槛,她就把罪给赎完了,她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她的前途就会无限光明。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第二,是祥林嫂处世态度过于被动。
当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她的这种反抗只是自发的本能的。
或许正是因为祥林嫂的思想完全还没有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完全没有从礼教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才从根本上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祥林嫂在《祝福》中唯一的一次“笑”,是后来柳妈的盘问,勾起了她曾经在贺家的那“幸福美满”的一段生活:“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有家有夫有子,对于旧中国的妇女祥林嫂来说已经满足了,所以她才会舒心地“笑”了。
浅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原因写作提纲一、从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看: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安分的农村妇女,丈夫死后,心甘情愿地守节,“从一而终”。
二、从祥林嫂周围的生活环境看:祥林嫂被迫再嫁,又丧夫失子,周围的人们视她为不祥之物,歧视她,嘲笑她,而且用封建礼教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摧残她,虐杀她,剥削她生存的权力。
三、从祥林嫂的精神状态看:祥林嫂二次丧夫又失子,第二次又到鲁镇帮工,鲁四老爷一家及周围的人们对她的看法和态度和从前不大相同了,她也认为自己有罪,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但人们还认为她罪大恶极,甚至死后要遭阎罗大王的剧刑的。
祥林嫂就是在这种恐惧、迷惑和极度的痛苦里惨死的内容提要: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说林嫂的悲剧人人皆知,就其悲剧的原因是封建社会造成的,而悲剧的根源则是封建礼教和迷信人们思想的“神权”造成的。
鲁迅先生以饱愤激之笔,通过对祥林嫂悲苦惨痛一生的描写,给人们描述了旧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关键词:祥林嫂、封建礼教、悲剧命运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原因祥林嫂是鲁迅在《祝福》中写到的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封建礼教制度下、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女性悲剧形象,是一曲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得封建农村妇女的悲歌,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纵观她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了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她的悲剧命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认为导致她悲剧命运是封建礼教造成的。
一、从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看:在《中国现代文学采英》中写到“她是一个善良、朴实、敦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她的生活理想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但同时也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具有很强的贞节观念。
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在比她小了十岁的丈夫死了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了鲁镇,在卫老婆子的帮助下,做了鲁四老爷家的长工,祥林嫂瞒着婆婆逃出来,不是为了逃脱婆婆的控制而寻找自食其力的自由劳动生活,而是为了逃避被卖掉再嫁,而她不愿再嫁,要守节。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在小说中,他透过三次外貌描写展现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一个贫困的乡村妇女,她为生计不得不抛弃自尊自爱,为了生存而过着悲惨的生活。
通过对她外貌形象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命运如同一朵凋零的花朵般悲凉无助。
第一次描写,鲁迅描绘了祥林嫂年轻时的貌美。
他说:“祥林胡同里就知道一个女人秀得很,长得已经象亭亭的菊花。
”这一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年轻时的美丽和风华,她拥有一张秀丽的面容,如同盛开的花朵一样迷人。
鲁迅并不局限于表面的美丽,他接着描写了祥林嫂充满活力的身影:“她穿着一身早秋的淡绿压钉布,却象是已经长夏消磨过来的,穿透现在的清凉和清样,看来是受长夏风暴过的,即使现在也还是一副顽强的闹着挺立着的神情。
”这一描写使我们更能感受到祥林嫂曾经俏丽的风采和坚毅的性格。
随着故事的发展,祥林嫂的命运开始逐渐改变。
第二次描写中,鲁迅带给读者的是祥林嫂的落魄和悲伤。
他写道:“她那卢鸟似的嗓音,如同孤立在水田上的几只海鸥。
就连在苏秀才眼睛里,也能看见一两个泪光,但这实在是不肯被她自己找出寻准逞露出的,遏而已然爬上来。
”这段描写将祥林嫂的悲伤和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声音沙哑而悲凉,她的眼眶中闪烁着无法压抑的泪光。
她的声音和眼神成为了她内心无尽的哭泣和苦闷的映射。
第三次描写中,鲁迅再次强调了祥林嫂的凄凉和苍老。
他说:“她那双眼睛却象是受过闪电的杨木,表情却无论如何不肯变,无论是坐房、走路,或在别人面前哭出来也是如此;于是就使人觉得她一向是受苦守孤的,不停的,不能够自由活着的。
”这段描写揭示了祥林嫂生活中的无奈和痛苦,她的眼神如同遭受过闪电般形成了刺人的伤痕,她的表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无法改变。
这种表情使她给人一种坚毅而沉默的感觉,但实际上,她内心痛苦万分,无法真正享受到生活的自由。
通过这三次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命运如同一朵凋零的花朵般悲凉无助。
论《祝福》中无爱社会及人性冷漠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
论《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根源摘要: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的剖析、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也是众多封建社会妇女形象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描写她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苦人生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地本质。
通过社会底层妇女的悲剧命运来使中国人民觉醒。
关键词:祥林嫂悲剧封建前言: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人公,她是不幸的化身,她虽然勤劳、善良、质朴,但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封建社会所扼杀。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灵魂的戕害,使人性的扭曲冷漠,变态。
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一、苦人儿命运悲惨祥林嫂生活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和旧中国许许多多的农村一样,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处于绝对的地位,旧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她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一批无爱、麻木、冷漠的灵魂,而整个社会毫无任何人情冷暖可言。
没有人会去可怜一个命运悲剧,无助的妇女,相反却都在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用冷漠去杀死这个灵魂,让她无路可走,自绝于人世而无容身之地。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祝福》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等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一)、丽春之时祥林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了丈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
中学时期,学过鲁迅先生的《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里面的人物各色各样,有贫苦善良的闰土,也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还有得意于精神胜利法的阿q,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的一个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具备了农村妇女的一切优良品质---勤劳、善良、质朴,同许许多多的劳动妇女一样,她对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只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来换取最起码的生活,然而在当时那个社会,她的希望却乎成了奢求,她这低微的要求,被封建社会的冷漠无情的拒绝了,她挣扎了一次有一次,也失败了一次有一次,最终。
她带着对死的困惑离开了那个黑暗的世界,她为自己的生活划上了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上了一个问号。
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充满血和泪的一生,亦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那么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是谁造成的?谁又是罪魁祸首呢?
有人认为是鲁四爷和四婶,我想说对于祥林嫂的死他们也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认为错并不在于他们个人。
鲁四爷和四婶虽然嫌弃祥林嫂是个寡妇,但还是收留了祥林嫂做女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给祥林嫂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他们也没有像恶霸一样欺凌祥林嫂,也如数给了她工钱。
面对祥林嫂被婆家强行劫走,鲁四爷高唱一声“可恶”,这似乎道出了强者对弱者的同情,当祥林嫂再次守寡又来到他们家时,“起初很踌躇”。
但后来听了祥林
嫂的不幸遭遇后,“眼圈有些红了”,最后还是收留了祥林嫂,虽然后来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后,“眼圈有些发红了”,最后还是收留了祥林嫂,虽然后来对祥林嫂做活迟钝“已颇有不满”,但他们并没有怎样苛待她,只是不允许她插手祭祀活动而已,当祥林嫂“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至至于常常忘记了去淘米”时,鲁四爷辞退了她,这以我们现代人的理念来分析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在当时那样一个社会,鲁四爷做为一个满脑子装满封建思想的老监生,他讲理学,自身困在理学的世界里,他能收留祥林嫂已属不易,至于他给祥林嫂造成的伤害,我只能说是封建思想惹得祸。
有人认为是柳妈,我想说柳妈在祥林嫂的悲剧中起到的只是催化作用。
当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四爷家,柳妈出于好奇问了祥林嫂一大堆问题,这让祥林嫂回忆起了她那痛苦的往事,无意之中增加了她的伤痛,文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我想你不如及早抵挡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跟祥林嫂说这些话,主观上也许并没有什恶意,她只是想帮助和自己同为佣人的姐妹,以免她死后受苦。
处在那个时代,柳妈长期以来受封建礼教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柳妈相信天堂、地狱之说,相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并非是为了恐吓祥林嫂,也许是出于善意,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方法,救她跳出火海,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把祥林嫂推向了更加痛苦的深渊之中。
同为农村劳动妇女,在那个时
代,柳妈善且不能自救,她又如何能够解救祥林嫂呢?
有人认为是鲁镇男女,我想说鲁镇男女在祥林嫂的悲剧在充当的只是一个小角色。
在鲁镇人的眼中,死了两任丈夫的祥林嫂是个罪人,正是这种跟深蒂固的想法使鲁镇人与祥林嫂之间形成了一条无形的隔膜。
当身心俱创的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鲁镇人和祥林嫂讲话时“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了”,一开始他们对祥林嫂悲惨的遭遇还要陪衬出许多眼泪来,但等他们听纯熟了,他们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这可以看出他们明显的变化,在鲁镇人眼里,祥林嫂是个不值得同情的人,是个不祥的人,而长期在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压迫下的鲁镇人,他们的修养还没有上升到慷慨施舍自己的同情心的境界,只能说鲁镇人也是当时时代的牺牲品,对于祥林嫂的悲剧,他们固然有错,但终究是时代的错。
以上这些围在祥林嫂身周围的人,他们也许是自私的人,也许是冷漠的人,也许是………但他们都没有直接杀死祥林嫂,祥林嫂是在精神绝望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对于祥林嫂的死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责任,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祥林嫂自身心理和那个封建社会中的封建礼教伦理道德造成的。
一个人所受的痛苦莫过于心理的伤悲和孤寂,祥林嫂是在精神完全绝望的情况下离开人世的,祥林嫂内心深深烙印着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她身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尽管她强烈反对自己再嫁,甚至用撞香案的方式来反抗,最终还是在被几个男人用强力成婚。
对于被封建思想
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件很耻辱的事情,违背了“守节”的伦理道德,因此祥林嫂认定自己是一个罪孽深重的人,她脑海中的这些思想并不是鲁四爷、柳妈、鲁镇男女强加给她的,而是从她出生开始就决定了的。
在封建迷信严重毒害着人们的时候,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但祥林嫂却发出了“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疑问。
这似乎反应出了她对地狱的不安,她生前哀哀无告,没有一个人同情她,安慰她,她只能寄希望于死后,死后能见到儿子阿毛对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安慰,可是在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下,她的这一点希望和安慰也被粉碎了,在阴司等着她的事比生前还恐怖的锯刑,她又非常渴望见到儿子阿毛,所以寄希望于灵魂,但又害怕见到两个丈夫,又希望死后没有灵魂,她在这样尖锐、紧张的思想中挣扎,我想这些内心的痛苦和精神的创伤带给她的伤害是巨大的,而这些伤害都来源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
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那时候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时期,中国两千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却仍然跟深蒂固,而处在那样一个时代的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悲惨命运的,她的悲剧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摧残的结果,是从古至今,从上到下,无处不在的旧制度、旧文化以及一切旧的风俗将祥林嫂推向了地狱。
在旧中国,妇女的地位一直很低下,而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在在她来到人世就已经注定了,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
时代的缩影,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把他由人间推向了地狱,祥林嫂的死更代表了封建宗法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祥林嫂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处在那个时代的劳动妇女都是值得我们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