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祥林嫂悲剧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
中学时期,学过鲁迅先生的《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里面的人物各色各样,有贫苦善良的闰土,也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还有得意于精神胜利法的阿q,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的一个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具备了农村妇女的一切优良品质---勤劳、善良、质朴,同许许多多的劳动妇女一样,她对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只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来换取最起码的生活,然而在当时那个社会,她的希望却乎成了奢求,她这低微的要求,被封建社会的冷漠无情的拒绝了,她挣扎了一次有一次,也失败了一次有一次,最终。她带着对死的困惑离开了那个黑暗的世界,她为自己的生活划上了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上了一个问号。
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充满血和泪的一生,亦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那么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是谁造成的?谁又是罪魁祸首呢?
有人认为是鲁四爷和四婶,我想说对于祥林嫂的死他们也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认为错并不在于他们个人。
鲁四爷和四婶虽然嫌弃祥林嫂是个寡妇,但还是收留了祥林嫂做女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给祥林嫂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他们也没有像恶霸一样欺凌祥林嫂,也如数给了她工钱。面对祥林嫂被婆家强行劫走,鲁四爷高唱一声“可恶”,这似乎道出了强者对弱者的同情,当祥林嫂再次守寡又来到他们家时,“起初很踌躇”。但后来听了祥林
嫂的不幸遭遇后,“眼圈有些红了”,最后还是收留了祥林嫂,虽然后来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后,“眼圈有些发红了”,最后还是收留了祥林嫂,虽然后来对祥林嫂做活迟钝“已颇有不满”,但他们并没有怎样苛待她,只是不允许她插手祭祀活动而已,当祥林嫂“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至至于常常忘记了去淘米”时,鲁四爷辞退了她,这以我们现代人的理念来分析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在当时那样一个社会,鲁四爷做为一个满脑子装满封建思想的老监生,他讲理学,自身困在理学的世界里,他能收留祥林嫂已属不易,至于他给祥林嫂造成的伤害,我只能说是封建思想惹得祸。
有人认为是柳妈,我想说柳妈在祥林嫂的悲剧中起到的只是催化作用。
当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四爷家,柳妈出于好奇问了祥林嫂一大堆问题,这让祥林嫂回忆起了她那痛苦的往事,无意之中增加了她的伤痛,文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我想你不如及早抵挡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柳妈跟祥林嫂说这些话,主观上也许并没有什恶意,她只是想帮助和自己同为佣人的姐妹,以免她死后受苦。处在那个时代,柳妈长期以来受封建礼教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柳妈相信天堂、地狱之说,相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并非是为了恐吓祥林嫂,也许是出于善意,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方法,救她跳出火海,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把祥林嫂推向了更加痛苦的深渊之中。同为农村劳动妇女,在那个时
代,柳妈善且不能自救,她又如何能够解救祥林嫂呢?
有人认为是鲁镇男女,我想说鲁镇男女在祥林嫂的悲剧在充当的只是一个小角色。
在鲁镇人的眼中,死了两任丈夫的祥林嫂是个罪人,正是这种跟深蒂固的想法使鲁镇人与祥林嫂之间形成了一条无形的隔膜。当身心俱创的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鲁镇人和祥林嫂讲话时“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了”,一开始他们对祥林嫂悲惨的遭遇还要陪衬出许多眼泪来,但等他们听纯熟了,他们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这可以看出他们明显的变化,在鲁镇人眼里,祥林嫂是个不值得同情的人,是个不祥的人,而长期在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压迫下的鲁镇人,他们的修养还没有上升到慷慨施舍自己的同情心的境界,只能说鲁镇人也是当时时代的牺牲品,对于祥林嫂的悲剧,他们固然有错,但终究是时代的错。
以上这些围在祥林嫂身周围的人,他们也许是自私的人,也许是冷漠的人,也许是………但他们都没有直接杀死祥林嫂,祥林嫂是在精神绝望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对于祥林嫂的死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责任,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祥林嫂自身心理和那个封建社会中的封建礼教伦理道德造成的。
一个人所受的痛苦莫过于心理的伤悲和孤寂,祥林嫂是在精神完全绝望的情况下离开人世的,祥林嫂内心深深烙印着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她身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尽管她强烈反对自己再嫁,甚至用撞香案的方式来反抗,最终还是在被几个男人用强力成婚。对于被封建思想
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件很耻辱的事情,违背了“守节”的伦理道德,因此祥林嫂认定自己是一个罪孽深重的人,她脑海中的这些思想并不是鲁四爷、柳妈、鲁镇男女强加给她的,而是从她出生开始就决定了的。
在封建迷信严重毒害着人们的时候,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但祥林嫂却发出了“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疑问。这似乎反应出了她对地狱的不安,她生前哀哀无告,没有一个人同情她,安慰她,她只能寄希望于死后,死后能见到儿子阿毛对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安慰,可是在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下,她的这一点希望和安慰也被粉碎了,在阴司等着她的事比生前还恐怖的锯刑,她又非常渴望见到儿子阿毛,所以寄希望于灵魂,但又害怕见到两个丈夫,又希望死后没有灵魂,她在这样尖锐、紧张的思想中挣扎,我想这些内心的痛苦和精神的创伤带给她的伤害是巨大的,而这些伤害都来源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
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那时候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时期,中国两千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却仍然跟深蒂固,而处在那样一个时代的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悲惨命运的,她的悲剧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摧残的结果,是从古至今,从上到下,无处不在的旧制度、旧文化以及一切旧的风俗将祥林嫂推向了地狱。
在旧中国,妇女的地位一直很低下,而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在在她来到人世就已经注定了,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
时代的缩影,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把他由人间推向了地狱,祥林嫂的死更代表了封建宗法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祥林嫂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处在那个时代的劳动妇女都是值得我们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