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施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中医药
*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医院肛肠科(243021)
2012年7月23日收稿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慢性结肠炎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患者中慢性结肠炎患者129例进行详细系统的护理和治疗前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中医辨证分型护理措施,对其整个治疗过程进行有效观察与分析。结果:通过辨证施护,慢性结肠炎显示大多数疗效满意。结论:中医护理指导措施的实施疗效确切,值得更进一步研究。关键词:结肠炎;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146-02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施护
郭玥*
慢性结肠炎是一个泛指的名词,泛指某些已知或者未知原因
造成的以炎性改变及功能紊乱为主的结肠疾病。临床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即特异性结肠炎和非特异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疾病。本病1875年首
次为Wilk 描述,
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为特殊的临床病症。本病在慢性结肠炎,特别是在非特异性结肠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些特指的场合外,特异性结肠炎之诊断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现称溃疡性结肠炎,几乎就成了慢性结肠炎的泛指性同义词,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或称谓中[1]。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本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肠等脏腑有关。其病因多由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脾胃素虚所致。饮食不节,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液聚而为湿,日久蕴结化热,湿热与气血相搏结,壅塞肠道,使肠道传导失司,肠络梗阻而发病。本病本虚标实,虚实互见,寒热错杂[2]
。笔者采用辨证护理的方法护理了129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选择住院时间自2009年3月~2012年3月间的129例患
者,均在结肠镜明确诊断后。其中男69例,
女60例;年龄26~64岁,平均50岁,平均病程5年左右。2护理方法
中医辨证护理,对入选患者进行详细的入院评估,以问卷方
式调查了解患者的知识水平、
学习能力、生活和饮食习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随后指导人员按照中医分型予以辨证施护。慢性结肠炎在中医临床上一般分为大肠湿热证,寒湿犯脾证,食滞胃肠证,瘀阻肠络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六型。2.1大肠湿热证:起病较急,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如注,便味臭秽,血随便下或泻下黄色水样便,或脓样粘液便,腹胀肠鸣,肛门灼痛。或可伴有寒热,心烦口干而不欲多饮。食欲不振,小便赤涩短
少。舌苔黄腻,
脉象滑数。护理原则要做到热证寒护。首先,急性发作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不要下地活动,避免加重机体负担。应给予无渣半流质的饮食,避免水果、多纤维素蔬菜及其他刺激性食物,防止肠蠕动亢进,肠血管平滑肌痉挛和收缩,损害肠粘膜、诱发出血。致敏类食物如虾、蟹、蚕蛹、蛋应尽量避免食用,这类物质可刺激机体释放大量组胺,导致肠壁出血、水肿、痉挛,加
重病情。
重症者应禁食,禁食期间给予胃肠外高营养。患者有贫血表现时,适当地给予输血、血浆、及时纠正贫血。必要时口服铁剂或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有时也需要补充叶酸。对于有体温升高的患者,可予以物理降温,并配合针刺曲池、阴陵泉等穴位。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要严格记录24h 出入水量,或按医嘱给予补充液体及离子。如低钾的病人,可以饭后口服氯化钾1.0g 。每日
三次口服。或将氯化钾放入食物中服用[3]
。同时要耐心疏导患者,积极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做好情志护理。2.2寒湿犯脾证:证见大便清稀,不甚秽臭,腹部冷痛,喜温喜按,腹胀恶心,泻下完谷不化,不思饮食,口不渴;肢体沉重困倦,或伴有头痛头重鼻塞,恶寒发热。舌苔白或白腻,脉濡或缓。护理时嘱患者注意保暖,适当添加衣被;多卧床休息,少下地活动。同时做好病室清洁,空气流通、干爽。腹痛可按揉腹部或推磨气海、关元、长强穴。或用热水热敷腹部。鼓励患者饮水进食,宜清淡少渣易消化低脂低蛋白食物,忌生冷、辛辣、刺激之品。
2.3食滞胃肠证:症见腹痛即泻,泻下痛减,少倾复又痛泻,粪便粘
稠或粪水杂下,秽臭如败卵,胸院胀闷,痞寒不舒,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腻,脉象弦滑。护理要点包括病室宜清洁安静,避免
异味刺激。
泄泻严重者,应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可禁食数小时至一日,待腹中宿食排净,逐渐自流食恢复进食。
配合针刺建里、中脘、梁门穴帮助食物消化。饮食中可酌加炒米粥、萝卜等品。不能饮水进食者可考虑静脉补液。2.4瘀阻肠络证:大便稀时干,便后不尽,久治不愈,腹部刺痛,痛有定处,以左侧少腹为多。扪之有条索状瘀块,按之痛甚,大便带
血,面色晦滞,舌边有瘀斑,舌质紫暗,脉弦细少涩。
护理过程中告知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安心静养,适当活动,以助气血流通,促进瘀血吸收,减少疼痛。随时观察患者大便的次数、颜色、量及性质,留取标本送检,为病情的治疗提供依据。对于出现贫血症状者应积极纠正贫血。瘀阻较甚者辅以针刺血海、膈腧、足三里穴。嘱患者饮食上适当进食绿豆、海带等活血化瘀之品。2.5脾胃虚弱证:腹泻日久,腹痛隐隐,泻下稀薄,甚则水泻或泻物粹杂,口和不渴,每食生冷油腻荤腥之较难消化食物则腹泻次频,溏泄或如鸭粪,食欲不振,食后作胀,面色萎黄,下肢浮肿,体倦神
疲,舌淡胖,苔白滑,脉沉或虚大无力。
若脾阳不振中焦虚寒还可出现手足不温,腹痛绵绵,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表现。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护理中加强疾病知识宣传,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引导病人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保持情志舒畅愉快,促进机
体正气回复,使疾病早日康复。
并指导患者根据体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平时饮食忌生冷、油炸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可进食栗子、桂圆、龙眼等益气健脾之品。药物治疗上也要慎用苦寒之剂。久病患者需配合针刺关元、天枢、脾俞等穴,帮助改善其胃肠功能。2.6肝郁脾虚证:腹泻、便秘交替发作,时作时止。多因恼怒而发作或加重,常症状为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便溏黏液多,左少腹坠胀,伴纳呆痞满,嗳气不舒,心烦不宁。舌质红,苔薄白而
腻,脉弦[4]
。护理时告知患者情志与疾病的利害关系,
护理人员要以和蔼可亲的言行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并动员其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开导,逐步疏泄患者郁积日久的肝气。饮食上可多吃菠菜、
山药等疏肝健脾之品。平时可适量饮用玫瑰花茶畅达肝气。再配合针灸肝俞、三阴交、太溪等穴位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恢复。3讨论
慢性结肠炎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发病。病程呈慢性经过,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常伴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性逐渐加重。目前西药治疗短期效果明显,但远期疗效较差。祖国医学在本病的治疗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采用直肠滴入和保留灌畅方法,使用青黛散10g 或锡类散5g 溶于生理盐水40m1中,保留灌肠;针灸疗法:针刺大肠俞、天枢、足三里等穴,中等刺激,12天为一疗程;中药疗法:药物以清热燥湿、凉血止血、柔肝止泻为原则,发病时用槐花散加减(黄连、黄柏、秦皮、白芍、防风、荆芥穗、槐花、地榆、赤石脂、海螵蛸、甘草),病情久者可用升阳去湿和血汤(升麻、黄芪、苍术、肉桂、秦艽、当归、白芍、丹皮、生地黄、熟地黄、甘草),缓解期可用参苓白术散。轻型者也可用中药保留灌肠,选用马齿苋、一见喜、蚂蚁草、白头翁、红藤等各一两浓煎成100ml ,每日保留灌肠1次,10~14天为一疗程。慢性结肠炎的护理需根据个体患者疾病辨证分型后具体对待。从情志护理开始,加强医患沟通,融洽医患关系,让患者彻底解除因疾病造成的紧张和不安心理,对疾病的治疗树立坚定信念。同时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注重饮食护理,明确告知饮食宜忌及避免诱发疾病加重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