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合集下载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水准测量国家等级划分为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水准测量的等级是根据国家水准网来定的。

国家水准网布设成一等、二等、三等、四等4个等级。

一等、二等要求:
光学水准仪:往测时奇数站顺序为:后—前—前—后;往测时偶数站顺序为:前—后—后—前;返测时,奇、偶测站顺序分别与往测偶、奇测站相同;
数字水准仪:往、返测奇数站顺序为:后—前—前—后;往、返测偶数站顺序为:前—后—后—前
三等要求:后—前—前—后
四等要求:后—后—前—前
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和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不应超过下表规定:
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是:
1.视距小于100m;
2.前后视距差小于3m;
3.视距累积差小于10m;
4.黑红面读数差小于3mm;
5.黑红面高差之差小于5mm。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一、序言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是地理信息领域的一项重要测量工作,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地图及地理信息产品的质量和精度。

为了保证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国家相关部门对这一测量活动进行了规范,确立了一系列测量规范。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定义和分类三四等水准测量是指用水准仪进行的高程测量,主要用于控制三角网测量和工程测量,精度要求较低。

按照测量精度的不同,可以将三四等水准测量分为三等和四等。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测目标点的高程值与参考点的高程值的差值,从而确定目标点的高程。

在观测过程中,需要考虑自然地形的影响,进行合理的高程校正。

2.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单基准测量和闭合回程测量两种。

单基准测量是在一个已知高程的基准点附近进行测量,闭合回程测量是在一个封闭的环路内进行测量。

四、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测量设备和精度要求1.测量设备三四等水准测量所需要的测量设备主要包括水准仪、测台、水准尺和高程校正器。

这些设备应具备精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精度要求三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一般为1:5000~1:20000,其中三等水准的精度要求较高,为1:10000~1:20000,而四等水准的精度要求较低,为1:5000。

五、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测量步骤和操作流程1.布设测站在开始测量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测站位置,并进行测站布设。

布设测站时应考虑地形和测量范围,选择平整、稳固的位置。

2.观测测量观测测量包括目标点的高程观测和高程校正观测。

在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仪器的校正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3.数据处理测量完成后,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校正、数据平差和误差分析等步骤,以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4.结果验证对测量结果进行验证,与历史数据和其他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1、简介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汇总、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标准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的规定。

本规范适用于新绘制或改绘自然科学类及利用水准测量技术支持的工程项目的测量。

2、术语
(1) 水准测量: 指在平地或高程较低的陡坡上对水准线以及高程点进行测量、校准和绘制。

(2) 机械控制水准测量: 指利用水准仪或经纬仪进行水准测量,包括基础控制测量、联网控制测量、控制测量和大地平差。

(3) 国家三等水准测量: 国家三等水准测量是国家规定的一种普通水准测量,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一般水下测量的要求,它的准确度要求较低。

3、权限
任何取得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许可的机构或者从业人员,都可以从事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活动。

4、设备
国家三等水准测量可以使用机械控制水准仪,它的准确度达到1:5000。

国家四等水准测量则可以使用激光投影水准仪,其准确度可达到1:10 000。

5、测量程序
(1) 测量预备工作: 首先要完成作业方案的编制以及相关设备的准备及检查工作,以及对特殊情况的考虑,以确保测量质量。

(2) 测量实施: 按照作业方案要求检查设备,校核照明条件和测量精度,依次进行机械控制、联网控制、控制测量和大地平差等流程,完成测量任务。

(3)后续处理:将测量结果进行核对,绘制及提交水准测量报告。

6、误差控制
测量过程中的各项精度和误差均按照规定的水准精度进行检查和确认,异常应及时报告以便采取处理措施,以保证作业质量。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

3。

1的规定。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

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3。

3。

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

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3.3。

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

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

7倍。

(Ⅲ)水平角观测3.3。

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0.3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

5秒.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3。

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

3。

8的规定。

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Ⅲ)水平角观测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0.3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表3.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页眉内容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秒级215秒,61 7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3.3.8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注;1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

度盘配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5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3.9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2测,3410mm15秒,3打印级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工,应采用中、短程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测距,一组以下也可采用普通钢尺量距。

本规范对中、短程测距仪器的划分,短程为3km以下,中程为3~15km。

m D=a+b×D()—测距中误差(㎜)式中,mD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km)D—测距长度(km)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应及时校验。

当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空盒气压表时,宜选当地气象台(站)校准。

打印输出全站仪原始记录:测站点号,仪器高,气温、气压前后视点号,及其棱镜高、盘左和盘右水平角度、盘左和盘右天顶距(或垂直角)、盘左和盘右斜距。

每个测站一个测回的测量记录顺序:1.测站点号,仪器高,气温气压2.后视点号,棱镜高,盘左水平角,盘左天顶距,盘左斜距3.前视点号,棱镜高,盘左水平角,盘左天顶距,盘左斜距4.前视点号,棱镜高,盘右水平角,盘右天顶距,盘右斜距5.后视点号,棱镜高,盘右水平角,盘右天顶距,盘右斜距6.计算前后视水平角的二倍照准差,计算前后视天顶距二倍指标差,并检查是否超限。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一、引言三四等水准测量是国家测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地球形状和地球重力场的测量。

其精度和精密度要求高,对全国测绘工作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国家对三四等水准测量工作的规范十分重视,制定了相关的测量规范,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定义和目的三四等水准测量是指对地球表面高程的测量,通常在大地测量网中进行。

其目的是确定地表上任意点的高程数值,为工程测量、地质勘探、测绘建设等提供高程控制,为国家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分类和特点1.三等水准测量三等水准测量是对地球表面高程的高精度测量,其精度要求高,通常用于巨细地貌、测量较高精度的建筑工程等需要高精度高程控制的领域。

2.四等水准测量四等水准测量是对地球表面高程的中等精度测量,其精度要求适中,通常用于一般地貌、普通建筑工程等需要一般精度高程控制的领域。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特点包括:(1)精度高:三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高,是国家有关部门对测绘工作的严格要求;(2)数据量大:由于测量需要覆盖较大范围的地域,因此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数据量较大;(3)工作量大:三四等水准测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数量的测量人员及设备;(4)成本高: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成本较高,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1.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一个理想的参考曲面,它与地球的真实形状比较接近。

大地水准面是地球的等势面,它控制着地球表面上任意点的高程。

2.高程测量高程测量是对地球表面上任意点的高程数值进行测量。

常见的高程测量方法包括水准测量、高程传感器测量等。

水准测量是通过在不同地点设立水准点,用水准仪观测两个水准点之间的高程差,从而确定各个水准点的高程。

3.大地水准面的建立大地水准面的建立是通过连接各个水准点,确定它们之间的高程差,为地球表面上任意点的高程提供基准。

同时,大地水准面的建立还需要考虑地球的形状、重力场、潮汐等因素。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等级水准网内布设符合路线、环线或结点网,直接提供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所必需
的高程控制点。
!"#"$ 单 独 的 三 等 水 准 附 合 路 线,长 度 应 不 超 过 #+),-;环 线 周 长 应 不 超 过
$)),-;同级网中结点间距离应不超过 *),-。
!"#"! 单独的四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 %),-;环线周长应不超过 #)),-;
*21
*21
基本参数见 -. ()/)
用 于 高 程 导 线 测 量,其 精 度 分 级 见 ,.

!级 !4/ 001《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 仪器的检验 #"&"% 对于光电测距仪的检验按 ,. !4/ 001 规定执行。对用于仪器检验的三等标 准金属线纹尺每两年应送有关检定单位检定一次。 #"&"& 对于新出厂的仪器及其在作业前和跨河水准测量前的检验项目按表 ! 规定 执行。
“起北止南”。环线名称,取环线内最大的地名后加“环”字命名。三、四等水准路线的
等级,各以!、"书写于线名之前表示。
— #$.# —
第34;!"# 路线上的水准点,应自该线的起始水准点起,以数字 !、"、#……顺序编定 点号,环线上点号顺序取顺时针方向,点号书于线名之后。
尺一对标尺名义米长的测定见附录补充件中的标尺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见附录补充件中的水准仪的检视见附录补充件中的水准仪上概略水准器的检校见附录补充件中的水十字丝的检校见附录补充件中的quot
第十篇 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 #$%&%—&#

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Ⅲ)水平角观测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0.3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表3.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一、测量目的和要求1. 目的:三四等水准测量是为了获取地面上各点的高程数据,为地面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高程控制。

2. 要求:三四等水准测量应以高精度、高可靠性为目标,测量结果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二、测量仪器和设备1. 三四等水准测量应使用具有足够精度和稳定性的水准仪和附件。

2. 仪器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稳定性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三、测量流程和方法1. 测距:测量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测距方法,如直接测距法、斜距测距法或其他精确的测距方法。

2. 视线:测量视线应选择地势高低变化较小的区域,并尽量避开遮挡物。

3. 视平差:视线长度较长的情况下,应进行视平差处理,消除视线偏离垂直线的影响。

4. 换站:测量过程中,应根据需要设置合适的换站点,以确保测量路线的连续性和控制点的准确性。

5. 观测:观测过程中应遵循准确的观测方法和操作规范,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6. 记录:测量结果应准确、清晰地记录在测量表格中,并按要求标注各测点的编号和高程数值。

7. 数据处理:测量数据应进行适当的校正和处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四、质量控制和验证1. 测量任务的质量控制应包括仪器的校准、观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以及数据处理和质量验证等环节。

2.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应进行验证,可采用多次观测平均法、闭合差检核法等方法检验数据的可靠性。

五、安全注意事项1. 测量过程中,人员应佩戴必要的安全装备,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2. 对于地势较陡峭的区域,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人员滑倒或坠落。

3. 对于需要跨越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测量,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如设置浮桥或船只等。

六、成果报告1. 测量完成后,应及时编制测量成果报告,详细记录和说明测量路线、测点及其高程数据,报告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格式和要求。

2. 测量成果报告应以书面形式提交给相关部门或工程项目负责人,并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第一章:引言引言部分可以简单介绍水准测量的重要性,以及本规范的编写目的和依据。

可以说明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的重要性和作用,展示本规范的组织结构和编写依据。

第二章:术语和定义这一部分应该包括本规范中所用术语的定义和解释,以确保在整个规范中使用的术语具有一致的理解。

第三章:测量基准介绍测量基准的选择原则和具体方法,如何根据实际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测量基准,并简要说明测量基准的重要性。

第四章:测量仪器和设备介绍三四等水准测量中常用的仪器和设备,包括水准仪、三角架、测量杆等,对这些仪器和设备的选择、校准和使用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五章:测量方法详细介绍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包括测量前的准备工作、实际测量的步骤和技术要点等,以及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六章:测量数据处理介绍三四等水准测量后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录入、计算、校核和整理等,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第七章:测量精度和误差控制介绍测量精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和如何进行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八章:报告和资料归档介绍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后的报告编写和资料归档方法,包括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以及资料的归档保存期限和管理方法。

第九章:质量控制和验收介绍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和验收标准,确保测量工作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以及获得持续可靠的测量结果。

第十章: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介绍三四等水准测量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要求,确保测量工作的安全可靠,并保护周围的环境资源。

第十一章:附则介绍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中的其他相关要求,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规范的修订和更新等内容。

第十二章:附录在本章节中可以列举一些相关的标准、规定、示例和案例等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第十三章:总结在总结部分可以简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点,强调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

导线测量规范(I)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 : 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 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 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cm o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川)水平角观测3.3.7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0.3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 1.5秒。

7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伽。

3.3.8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 3.3.8的规定。

注;1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土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一、引言1.1研究背景1.2目的和意义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概念2.1水准测量的定义2.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特点三、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原理和方法3.1水准测量的原理3.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3.3仪器设备四、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工作流程4.1前期准备工作4.2测量数据采集4.3数据处理和分析五、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质量控制5.1测量误差的分析与控制5.2定向精度的检查方法5.3质量管理要求六、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实施和管理6.1水准测量项目的组织和管理6.2测量报告的编制和归档6.3数据共享和利用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发展趋势和挑战7.1未来发展趋势7.2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八、结论8.1总结回顾8.2展望未来引言1.1研究背景水准测量是地理信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面高程的测量,能够为道路建设、城市规划、地质勘探等领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水准测量领域中的重要工作,其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2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系统地阐述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规范,包括其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工作流程、质量控制、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促进水准测量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水准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概念2.1水准测量的定义水准测量是通过比较地面上的参考点的高程值,测算它们之间的高差,并依此建起高程系统的测量工作。

2.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特点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是指在国家统一的高程系统下,对重要控制点进行高程测量的工作。

其特点包括数据准确性要求高、覆盖范围广、测量精度要求高等。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原理和方法3.1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测量的原理主要包括:水准线的建立、高程测量点的选取、高程测量点之间的高差测量等。

3.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包括:高程测量点的选取和设置、高程测量的仪器和设备、高程测量的具体步骤和过程等。

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丈量规范之老阳三干创作(Ⅰ)导线丈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品级导线丈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应符合表3.3.1的规定.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年夜比例尺为1:1000时, 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 、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 但最年夜长度不应年夜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 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越表3.3.1相应品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 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年夜于13㎝.导线网中, 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年夜于表3.3.1中相应品级规定长度的0.7倍.(Ⅲ)水平角观测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 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 1秒级仪器不应超越2格, 2秒级仪器不应超越1格, 6秒级仪器不应超越1.5格.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年夜于1秒, 2秒级仪器不应年夜于2秒.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越10秒, 2秒级仪器不应超越15秒, 6秒级仪器不应超越20秒.4 赔偿器的赔偿要求:在仪器赔偿器的赔偿区间, 对观测功效应能进行有效赔偿.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 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发生偏移.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越0.3秒, 2秒级仪器不应超越1秒, 6秒级仪器不应超越1.5秒.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年夜于1㎜.水平角观测宜采纳方向观测法, 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不应超越表的规定.表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越±30的范围时, 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力, 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2 当观测方向未几于3个时, 可不归零.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 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 不应年夜于同品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 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4 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度盘配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5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功效.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 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 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 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 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 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0之差, 不应年夜于本规范表中相应品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倍.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 应符合下列规定:1 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年夜于2mm.2 水平角观测过程中, 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越1格.四等及以上品级的水平角观测,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越±30的范围时, 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赔偿器的仪器, 可不受此款限制.3 如受外界因素(如地动)的影响, 仪器的赔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越赔偿器的赔偿范围时, 应停止观测.4 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 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测按时, 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 对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年夜于5mm, 对照准标识表记标帜中心的投影不应年夜于10mm.投影完毕后, 除标石外, 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15秒, 长度元素应量至1mm.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 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 应重测超限方向, 并联测零方向.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 应重测该测回.3 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越总方向数的1/3时, 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越总测回数的1/3时, 应重测该站.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 应按首级网相应品级的规定执行.每日观测结束, 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 当使用电子记录时, 应保管原始观测数据, 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Ⅳ)距离丈量级及以上品级控制网的边工, 应采纳中、短程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测距, 一组以下也可采纳普通钢尺量距.本规范对中、短程测距仪器的划分, 短程为3km以下, 中程为3~15km.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 按(3.3.16)式暗示.m D = a+b×D ()式中, m D—测距中误差(㎜)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km)D—测距长度(km)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 应及时校验.当在高海拔地域使用空盒气压表时, 宜选本地气象台(站)校准.各品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应符合表 3.3.18的规定.表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 读数2~4次的过程.2 困难情况下, 边长测距可采用分歧时间段丈量取代往返观测.测距作业, 应符合下列规定:1 测站对中误差不应年夜于2㎜.2 当观测数据超限时, 应重测整个测回, 如观测数据呈现分群时, 应分析原因, 采用相应办法重新观测.3 四等及以上品级控制网的边长丈量, 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 计算时应取平均值.4 丈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纳通风干湿温度计, 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空中和人体以外阳光不能直射的处所, 且读数精确至0.2℃;气压表应置平, 指针不应滞阻, 且读数精确至50Pa.5 当测距边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丈量方法测定的高差进行修正时, 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求, 可按本规范第和和 4.3.3条中五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丈量的有关规定放宽1倍执行.每日观测结束, 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 应保管原始观测数据, 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表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要求。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精度要求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精度要求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精度要求————————————————————————————————作者:————————————————————————————————日期:导线及导线网按精度等级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ﻫﻫ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不同精度的全站仪测回数要求如下表所示:注:上述表中n表示测站数。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 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

ﻫ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上述表中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上述表中规定长度的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上述表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2 个已知方向。

ﻫﻫ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ﻫ4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ﻫ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ﻫ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5 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 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线测量规范
(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与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Ⅲ)水平角观测
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与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0、3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表3.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 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

度盘配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5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3.9 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右角。

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

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

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与与3600之差,不应大于本规范表3.3.1中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倍。

3.3.10 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 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1格。

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

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限制。

3 如受外界因素(如地震)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

4 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

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

投影完毕后,除标石外,其她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

角度元素应量至15秒,长度元素应量至1mm。

3.3.11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 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

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该站。

3.3.12 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网相应等级的规定执行。

3.3.13 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打印输出相关数据与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Ⅳ)距离测量
3.3.14 级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工,应采用中、短程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测距,一组以下也可采用普通钢尺量距。

3.3.15 本规范对中、短程测距仪器的划分,短程为3km以下,中程为3~15km。

3.3.16 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3、3、16)式表示。

m D = a+b×D (3.3.16)
式中,m D—测距中误差(㎜)
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
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km)
D—测距长度(km)
3.3.17 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应及时校验。

当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空盒气压表时,宜选当地气象台(站)校准。

3.3.18 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8的规定。

注;1 测回就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

2 困难情况下,边长测距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往返观测。

3.3.19 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站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

2 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

3 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

4 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与人体1.5m以外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且读数精确至0.2℃;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且读数精确至50Pa。

5 当测距边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的高差进行修正时,垂直角的观测与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求,可按本规范第4.3.2与与4、3、3条中五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有关规定放宽1倍执行。

3.3.20 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

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打印输出相关数据与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全站仪
原始记录:
测站点号,仪器高,气温、气压
前后视点号,及其棱镜高、盘左与盘右水平角度、盘左与盘右天顶距(或垂直角)、盘左与盘右斜距。

每个测站一个测回的测量记录顺序:
1、测站点号,仪器高,气温气压
2、后视点号,棱镜高,盘左水平角,盘左天顶距,盘左斜距
3、前视点号,棱镜高,盘左水平角,盘左天顶距,盘左斜距
4、前视点号,棱镜高,盘右水平角,盘右天顶距,盘右斜距
5、后视点号,棱镜高,盘右水平角,盘右天顶距,盘右斜距
6、计算前后视水平角的二倍照准差,计算前后视天顶距二倍指标差,并检查就是否超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