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标《功》的教学设计全面版
高中物理中功教案
高中物理中功教案
年级:高中
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功的定义和计算;
2. 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1. 通过实例理解功的概念;
2. 应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课件;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砂纸、木块等;
3. 教学教材:高中物理教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功”的概念:请学生讲解他们对“功”这个概念的理解;
2. 带学生观看有关功的实验视频,并让他们讨论视频中发生的现象。
二、理论讲解(10分钟)
1. 介绍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解释功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杠杆的重力和长度,计算所做功;
2. 让学生用力拉木块移动一定距离,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所做的功。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1. 让学生分享实验中的体会和问题;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功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讨论和总结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高中物理《功》说课稿
高中物理《功》说课稿高中物理《功》说课稿(精选5篇)高中物理《功》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
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设计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3.1重力与弹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
重力与弹力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通过对重力和弹力的学习,了解到:要全面认识一个力,至少可以从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四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加深对重力、形变、弹力的认识,形成经典物理的相互作用观,并能用其解释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知道影响重心的因素。
教学难点: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三、教学分析本节课《重力与弹力》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新编高中教材《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新教材将旧教材第一节重力内容删减了一些与弹力放在了一起,课程容量较大。
重力与弹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对本节课有着非常详细、科学、严谨的教材分析,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对原文稍作修改,现整理如下:《重力与弹力》内容包括重力和弹力两部分。
这两部分内容的主线是一致的,都是首先讲述力的产生原因或者条件,然后研究力的方向和大小。
另外,在重力部分以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作为知识载体,体现了等效思想,即重心在效果上可以等效替代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点;还以重力为例,呈现了如何利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
在弹力部分按照从一般的弹力到特殊的弹力(例如弹簧弹力和绳子上的弹力)的思路,具体讨论了弹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研究思路上,体现了先定性再定量的研究思路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导入重力部分教学:1.由学生展示分享导学案自学静悟“重力部分”,老师予以点评精讲:重力加速度g与初中的不同精讲:重心概念和演示悬挂法寻找重心的基本操作2.分小组交流讨论并展示分享导学案上讨论1,老师予以点评精讲:背越式跳高中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很多问题其实学生一讨论就明白了。
高中物理功的导入部分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导入部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物理功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和公式;
3. 能够应用功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二、导入活动:
1. 通过实验展示:老师在教室里放置了一个笔筒,学生们围绕着笔筒做圆周运动。
老师请一名学生站在原地,另一名学生继续做圆周运动。
观察两名学生所做的工作,引导学生分析两名学生所做的工作有何不同。
2. 引导思考: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站在原地的学生没有做功,而绕着笔筒做圆周运动的学生却做了功?
3. 讨论解决: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老师带领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介绍功的概念和特点。
4. 引入课题:通过上述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功的概念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功》教学设计范文
《功》教学设计范文课程名称:《功》教学设计课程背景与目标:《功》是一门独特的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学习《功》,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夫文化,培养学生的自律、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功》,感受其魅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2.掌握《功》中的基本动作及技巧。
3.培养学生的自律、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第一课:《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60分钟)1.导入:通过介绍《功》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功》的重要性。
2.教学内容:讲解《功》的起源和传承,介绍《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3.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功》的历史魅力。
4.巩固提高: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加深对《功》的理解。
第二课:《功》中的基本动作及技巧(60分钟)1.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教学内容:介绍《功》中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包括站姿、招式等。
3.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进行实际动作练习,指导学生正确的姿势和动作。
4.巩固提高:分组进行实战演练,展示各组技巧和动作。
第三课:培养学生的自律、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60分钟)1.导入:引导学生反思《功》对于自律、毅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教学内容:讨论《功》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律、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活动:进行团队合作练习,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巩固提高:组织学生讨论自律和毅力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四课: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60分钟)1.导入:回顾《功》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生活的启示。
2.教学内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介绍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3.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巩固提高:结合实际案例,讨论传统文化如何影响现代社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新课标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二三册教材解读〖功与功率 教材解读〗
1 功与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式。
(2)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负功的含义。
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是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3)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运用极限思想得到瞬时功率表达式P=Fv。
关注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做功、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4)能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材分析
功和功率是建立功能关系的重要概念。
功是为进一步提出“能”这个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概念服务的。
做功过程反映了能量的变化过程。
只有准确理解“功”才能更好地促进能量概念的建构。
教材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以节前“问题”引出:当位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不一致时,应当如何计算功?接着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概念。
在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做功的快慢,引出功率的概念。
最后,通过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理解功的概念、正功与负功的意义、瞬时功率的概念。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对力、位移矢量的分解还不够熟悉;②学生对标量、矢量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功是标量;③从平均功率过渡到瞬时功率对极限思想的应用要求较高;④汽车发动机功率、牵引力、速度三者关系的分析比较复杂。
因此教师应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难点的突破进行教学设计。
1。
教科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教科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及种类。
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及种类、力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不同种类的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所学内容,复习力的概念。
2. 提出问题:力的种类有哪些?不同的力对物体有什么影响?
二、讲解
1. 介绍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引力等。
2. 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通过实例演示力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
1. 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种类的力对物体的影响。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实验,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不同种类的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四、总结
1. 整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学生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来体验力的作用,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和原理。
功优质课获奖说课稿
《功》说课稿语: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功》。
面我将从以下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教材地位及作用是高考常考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是介绍功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功能关系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本章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能举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理解功。
教科书在处理这一课程目标时,不是简单地提出这一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全章的学习中经过对功和能量变化关系的多次探究体验,逐步加深理解。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围绕“功是能量变化的原因”这条主线展开。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功”,还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探究功是标量还是矢量,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定理、以及最后得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等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可以这样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贯穿于整个第七章的主线,在教学设计、探究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这条主线上。
、说学情.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和能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会判断力做不做功,以及力与位移同向时功的计算。
学生还知道力、位移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知识。
、学生所欠缺知识和能力学生对力与位移有夹角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功是陌生的,还有前几章的学习中,对“负”号我们已强调是表示方向,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这里应特别强调功是标量。
、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说教学目标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过分析身边熟悉的例子,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过小组讨论身边熟悉例子中的做功问题,总结出力和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是做功的两个要素,并能通过W=F·S,计算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所做的功;过小组合作探究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有一定的夹角时的做功问题,运用正交分解的方法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FS cosθ,知道各量的含义;过小组对课本中两幅图的分析,得出功是标量,知道正负功的含义;过对例题的分析,会用功的计算公式W=FS cosθ进行计算,并总结出求总功的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知识探究]一、力和力的图示[问题设计]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1、力的特性(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
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
(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问题设计]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物理功高中教案
物理功高中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功的概念和公式;
2. 掌握计算物体所受力对其做功的方法;
3. 能够解决与物理功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理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力对物体做功的计算方法;
3.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2. 运用力和位移的关系计算物理功。
教学准备:
1. 教材《物理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展示一个人抬起一个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该过程,并引导他们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力做了功。
第二步:概念讲解
1. 讲解物理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2. 讲解物理功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第三步: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计算不同物体所受不同力所做的功。
第四步:实验
安排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并计算物理功的大小。
第五步:归纳总结
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计算方法,并强调物理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步: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巩固学生对物理功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功的相关知识。
同时,关注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6篇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6篇篇一: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教学设计--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物理2(必修)》(司南版)第二章第一节动能的改变2、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是对动能定理的初步研究,是学习整章内容的重要的前期准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开始培养学生从功和能相互联系的角度定量分析解决力学问题。
所以本节要求学生通过做功转化成其它能量的数学描述。
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为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
另外,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经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等相关知识三、设计思想:“课堂探究教学”并不在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而是通过研究训练,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熟悉研究过程、模仿研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
本课时采用“问题—讨论—分组实验—交流归纳”的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实例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进而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要的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建立一种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课教学流程如下: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动能的概念,实验探究外力(恒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数值关系。
初步认识动能定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主要方法。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和利用已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与他人相互交流讨论。
高中物理《功》(人教版)教学反思
《功》教学反思凯里三中顾习华授课班级高一( 12)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必修2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的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掌握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理解功的一般计算式W=FLCOSa,并能应用W=FLCOSa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知道做功有正功与负功的区别,理解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2.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功”是本章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为了进一步提出“能”这一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概念服务。
做功的过程反映了,能量的变化过程,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功”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为后面即将学习的动能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功”基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但其对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局限于,力与位移同向、共线的情况。
2.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通过必修 1 的学习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抽象思维虽有所提高但其抽象思维能力还需加强,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入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多的为他们提供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活动。
3.任教学生特点: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外来务工子女,其基础知识普遍较差、思维较活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但其优点是踏实、本分、好学。
三、【目标分析】1. 教学三位目标依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复习引入初中有关功的相关知识、联系生活情境、观察图片从物理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判断生活中有关功的实例及物理意义。
②通过对功一般表达式的探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的物理思想方法;③通过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中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功的判断,理解和掌握功的一般表达式 W=FLCOSa,掌握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及有关总功的计算方法.正确利用功的公式 W=FLCOSa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并理解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 掌握有关多个力对物体同时作用时的总功计算方法。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1. 引言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
-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物理知识和技术手段。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 培养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勇于探索。
3. 教学内容3.1 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2 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实验器材、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3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或现象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
- 实践操作:进行实验或练习,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现象。
- 总结提高: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策略4.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2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物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考试成绩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6.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二、新课教学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
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物理功教案高中
物理功教案高中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
2. 掌握实验方法,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
一、引入
1. 学生观看关于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关系的视频。
2. 引导学生讨论视频内容,引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
3. 提问: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它的表达式是什么?
二、实验准备
1. 将一块光滑水平桌面摆放在实验台上。
2. 用弹簧测力计测定一个小木块的重力。
3. 将小木块放在桌面上,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定木块受到的拉力。
三、实验操作
1. 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连接在小木块上,另一端固定在实验台上。
2. 通过施加不同大小的拉力,使小木块产生不同的加速度。
3. 记录拉力和加速度的数值,并计算木块的质量。
四、实验分析
1. 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拉力与加速度的散点图。
2. 使用直线拟合法求得木块的质量,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3. 讨论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五、实验结论
1. 总结实验结果,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实验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还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应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做功教案
高中物理做功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做功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
3.理解做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做功的概念及公式:W = F * d * cosθ
2.做功的计算方法:力和位移的方向相同时,做正功;力和位移的方向相反时,做负功。
3.做功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动能定理等。
教学步骤:
一、引入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做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做功是如何发生的。
二、讲解
1.介绍做功的定义和公式。
2.详细讲解做功的计算方法,强调力和位移方向的关系。
三、实例演练
教师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进行计算做功的练习,加深对做功的理解。
四、综合运用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摩擦力对物体做功的影响等。
五、总结
总结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调做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六、作业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反馈
下节课开始时对学生作业的答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漏。
高中物理功的说课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说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
1.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单位和量纲等内容。
2. 教学目标:
(1)掌握功的概念和公式;
(2)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3)能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2. 教学难点:
理解力和位移的夹角对功的计算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册《动力》第二单元《功》课本;
2. 教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3. 教学环境:教室内设置黑板和教学台;
4.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实例和案例。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
通过与学生讨论力和位移的关系,引出功的概念,并提出动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功。
2. 讲解:
(1)讲解功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2)通过实验演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练习:
设计一些计算功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锻炼解题能力。
4. 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力和位移的方向对功的计算的影响,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理解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加油,掌握更深入的物理知识。
功评课稿
电功评课稿巡检中学山成龙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气氛浓厚,重视了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是一节成功的展示研究课,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良好的情景创设赵老师经过精心的准备,选择了埃菲尔铁搭上刻写的科学家名字,在简要介绍了相关科学家研究于人类贡献后,从他们的研究导入本节课讨论研究的课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引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的崇尚、对科学的亲近感。
为使学生能有效地突破电功的概念,通过类比再现了机械功等重要概念,使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能有效地找到生长点,得到合适的建构基础,将本节课的知识规范的纳入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二、清晰的课堂结构通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通过类比铺垫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的方向,在问题的筛选中渗透研究方法,在设计交流中关注验证实验中操作,孙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结构十分清晰,同时,赵老师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习,通过不断的师生对话,学生交流,气氛和谐的稳步推进教学。
三、实现教材内容的教学化在中学物理中,对电功这一概念的认识,将随着学生对电压及其单位意义等的进一步学习而逐渐得到加强,初中阶段定义的电功,充分关注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教材体现了螺旋式认知成长,这一概念的出现必要,但在认知上对学生而言,跳跃严重,如何来衡量电流做功的多少,一直以来是许多教师设计这一实验较难突破的点。
赵老师通过引导和铺垫,使学生能科学的关注到,在通电时间相同时,灯越亮,电流做功越多,从而使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转化为可通过实验探究,在方法上实现了有效地突破,使电功的建立变得生动。
篇二:《功和机械能》评课稿《功和机械能复习》评课稿廖秀丽本次课比我复习的内容是《功和机械能》,课后与同行交流,自认为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成功之处:一、定位较准,立足于班级学情。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1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新课标《功》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功这个概念虽然在初中物理中就已经涉及到,但是那只是一些概念上的简单认识,高中物理中,我们揭示功更重要的身份。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中功的的确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功臣”。
本章的第一节《追寻守恒量》是为引入功、进一步探究能量作铺垫的。
使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功和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条主线展开。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功”,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定理等知识打好基础。
可以这样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贯穿于整个第七章的主线,在教学设计、探究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这条主线上。
学情分析
对于功这个概念,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求功的两个要素以及求功的简单公式w=FS,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经能主动学着去探究一些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好的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得到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明确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推导功的公式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所列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掌握探究物理学科知识的方法,并与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方法融会贯通,达到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目的。
教学重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功是标量,没有方向的认识及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4)用两种方法得到公式,让学生讨论加深对公式W=Fscosα的理解。
一是知道公式的意义是表示功等于力乘以位移再乘以力与位移夹角α的余弦;二是知道式中各量的意义,如α是什么角、F是恒力、L是位移不是路程、W是标量等。
五.从一般到特殊,深化对公式的认识、根据一般包含特殊的原理引入正功和负功。
(1)利用功的公式引入正、负功。
先从角0度和180度时,分别为W=FS和W=-FS,引入功存在正功和负功,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角α多大时做正功,多大时做负功?(角α为锐角时力做正功,角α为钝角时力做负功)。
(2)通过课本中的图片讨论正、负功的含义。
(3)最后指出阻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以说成是物体克服阻力做正功。
讨论一个力做功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
①当α=π/2时,cosα=0,W=0。
力F和位移s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②当α<π/2时,cosα>0,W>0。
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③当π/2<α≤π时,cosα<0,W<0。
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时有什么物理意义呢?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点评、总结。
①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
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决不表示方向,而只能
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当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该力就对
物体的运动起推动作用;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该力就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
用。
②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
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
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
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
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
功的拓展研究: 功是矢量还是标
量呢?从三方面解释功是标量:(一)、原来静止的物体分别受相反方向的拉
力作用,运动一段位移,这两次拉力都做正功;(二)、力做功的效果表现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或减少了),也就是做功能增加(或
减少)作用物体的能量。
而能量没有方向,那么促使能量变化的力的作用效
果——功也没有方向性。
(三)、可从矢量与标量运算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两个沿水平方向、互相垂直的大小分别为3N 和4N 的恒力,从静止开始运动10m ,求每个力做的功和合力做的功。
六.几个力做功的计算
教师活动:物体所受到的力往往不只一个,那么,如何求解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呢?
根据上述例题要求学生自己归纳。
学生总结: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以
用下述方法求解
(1)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则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2)求出各个力的合力,则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一个质量m=150kg 的雪橇,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θ=37°角斜向上方的
拉力F=500N ,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5m 。
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 阻
=100N 。
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解析:拉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W1= Flcos37°=2000J 。
摩擦力F 阻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W2= F 阻lcos180°= -500J 。
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为0
所以: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W=W1+W2=1500J 。
(另解:先求合力,再求总功)
点评: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l F 1=4N F 2=3N F 合=5N 功满足代数运算,是标量 α
θ
J J l F W 2454104cos 11=⨯⨯==α
J J l F W 1853103cos 22=⨯
⨯==θJ l F W 500cos 0==合总J
W W W 5021=+=总
板书设计
一.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
二.功的计算方法
W=FScosα
三.正功和负功
①当α=π/2时,cosα=0,W=0。
力F和位移s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②当α<π/2时,cosα>0,W>0。
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③当π/2<α≤π时,cosα<0,W<0。
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四.两种计算总功的方法
1.先求各力做的功,再求代数和。
2.先求合力,再求合力做的功。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