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元素第四讲 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合集下载

电影史上的三次美学运动:2、意大利

电影史上的三次美学运动:2、意大利

电影史上的三次美学运动:2、意大利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电影史上的三次美学运动: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

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

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

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

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

同时,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

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节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在本世纪10年代,在格里菲斯时代,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意大利电影的发展,那时的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一个电影大国,年产量仅次于美国。

而由帕斯特隆纳导演的《卡比利亚》等影片,至今都是电影史上的极为重要的作品。

但在以后的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电影却听命于教条、宣传,或者拍摄一些逃跑主义的喜剧,使电影艺术停滞不前。

尽管墨索里尼曾以财政援助扩展了电影企业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电影城(由墨索里尼的兄弟所经营)和一个电影学校(电影实验中心)。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第一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思想和文化领域普遍呈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高涨。

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一种重在表现主观、内心体验的纯艺术观兴起。

电影从现代主义艺术理想中获得启示,20年代在欧洲各国出现了以诗电影为目标的纯电影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视为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前奏和先导。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印象派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核心人物是路易·德吕克,他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创办《电影》杂志,提出“上镜头性”的电影艺术观念,在他的身旁聚集了谢尔曼·杜拉克,阿倍尔·冈斯等一批有才气的电影人,形成了著名的“印象派”电影流派。

印象派借鉴了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启示,认为电影艺术就是以无声的动态造型艺术表现出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所感受的视觉“印象”。

所以,印象派电影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他们的影片不展现任何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主要借助表现性的灯光、布景和奇特的服装造型,在银幕上创造极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

表现主义电影与法国印象派一样深受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印象派以摄影剪辑为基础,注重在自然中表现主观感受,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诗意。

表现主义则是以怪异的风格化布景、美工,场面调度和演员夸张的表演来表现。

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畸形视点中的世界,影片的光线、构图以及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都极端风格化。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

“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

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

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

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

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

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三大电影运动

三大电影运动

学习笔记之一:影史三大电影运动捕风捉影的猪发布于:2010-06-28 17:14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主要贡献: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纯电影美学试验: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

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

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曼.雷伊《海之星》1929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现实主义倾向: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利用布景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世界电影发展史.

世界电影发展史.

4、剪辑:蒙太奇不再是表达思想和 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 切割时的手段。 5、表演:非明星制度,汲取了意大 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的 方式,以及詹姆斯· 迪思和马龙· 白 兰度的“不表演的表演”的风格。
重要作家:
弗朗索瓦· 特吕弗代表作:《四百击》
让-吕克· 戈达尔 代表作:《筋疲力尽》
第三节 世界电影的发展期(1966~

6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多元交汇、综合发展的历史时期。 1、综合既是多元的综合,又是综合的多元。 2、这种综合发展的出现,又是电影本体意识彻底觉醒的必然结 果。 3、正是在这种综合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原来三足鼎立的历史构 架已经开始趋于模糊,各国民族电影纷纷崛起,大有并驾齐 驱的发展势头。这是本期世界电影横向发展中的一个新特点。
四、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 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 《母亲》
•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将 蒙太奇上升为一种艺术思 维
• 经典中的经典: • “敖德萨阶梯”
第二节
世界电影的成熟期(1930~1966)
• 三大电影文化区域: •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本位的电影文化 • 以苏联为代表的政治本位的电影文化 • 以法国为代表的艺术本位的电影文化 • 两大电影运动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 法国新浪潮
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1、主题:①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 ②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2、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人为的 区别和加工。 3、剪辑:“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表现在剪辑上。 4、音响:剪辑革命和音响紧密相连。 5、表演:出于其美学追求,一般选用舞台演员充当他们的演员。 6、摄影: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方法,有时侧重镜头的“静止状 态”,有时强调画面的流动感。

第四章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历程

第四章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历程

四、好莱坞的商业电影 电影商业利润的驱使,使得美国电影艺 电影商业利润的驱使, 术家更加注重制作电影效果的过程, 术家更加注重制作电影效果的过程,而 艺术家的理论思考、美学审视、 艺术家的理论思考、美学审视、语言建 构等都是围绕如何制作电影的戏剧化效 如何讲求故事的轰动效应来展开的。 果、如何讲求故事的轰动效应来展开的。 更多的注重剧作结构和语言运用, 更多的注重剧作结构和语言运用,相对 忽视了蒙太奇的表现作用和对电影特性 的深入探讨。 的深入探讨。
从横向发展来看, 从横向发展来看,世界电影形成期的总趋势 是由西而东得传播与发展。 是由西而东得传播与发展。 20世纪 年代开始,美国电影逐渐取代法国 世纪20年代开始 世纪 年代开始, 电影统治了世界电影市场。 电影统治了世界电影市场。美国电影具有极 强的商业性。 强的商业性。 法国电影则表现出另一种艺术倾向: 法国电影则表现出另一种艺术倾向:较注重 对电影艺术的特性与表现潜能的不断探索。 对电影艺术的特性与表现潜能的不断探索。 主要表现在20年代先锋派电影艺术实践中 年代先锋派电影艺术实践中。 主要表现在 年代先锋派电影艺术实践中。 苏联电影异军突起,出现了爱森斯坦、 苏联电影异军突起,出现了爱森斯坦、普多 夫金等电影艺术家。 夫金等电影艺术家。
三、苏联蒙太奇学派 在苏俄电影的废墟上, 在苏俄电影的废墟上,爱森斯坦的不朽 杰作《战舰波将金号》 杰作《战舰波将金号》以其全新的革命 内容和精湛的艺术形式震动了世界影坛, 内容和精湛的艺术形式震动了世界影坛, 标志着苏联电影学派的兴起。 标志着苏联电影学派的兴起。 著名的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 著名的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普多 夫金、库里肖夫。 夫金、库里肖夫。
为了使电影更好地表现生活, 为了使电影更好地表现生活,他运用了 多种摄影技巧和表现方式来获得特殊的 艺术效果。他发明了停机再拍、 艺术效果。他发明了停机再拍、多次曝 光、叠印与合成、摇晃拍摄、快慢动作 叠印与合成、摇晃拍摄、 等特技表现,至今仍在电影创作中使用, 等特技表现,至今仍在电影创作中使用, 对电影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大量的贡献。 对电影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大量的贡献。 月球旅行记》 代表作 《月球旅行记》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绪论名词解释:1.视听语言 2. 地下电影3. 麦克卢汉主义4. 电子文化填空1. 从__至今,电影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吸收了__,文学,__,绘画,__,__等人类艺术的各种元素和成果,但仍然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认识世界。

2. 叙事影片就是通常所说的__,非叙事影片包括__、__、__、__等等。

3.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文明史经历了__、__、__三个发展阶段。

4. 电子文化具有<具像性>__,__,__,__的特点。

5. 无声电影时期,经过法国的__、美国的__、前苏联的__等人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创立和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6. 成熟期奥森•威尔斯的__的出现,标志着电影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 电影发展期是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中,电影出现了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意大利的____、法国的___、___等,另一条是以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电影思潮。

8. 发展期还出现了许多电影新手法,如__、闪回、__等等,出现了众多流派、风格景象争艳的现象。

9. 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是______,建立了现代电影工业,从而使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10. __年__月__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的地下室,第一次放映了自己拍摄的____、《工厂大门》、____等十余部短片,这一天就成为电影的诞生日。

问答:1. 谈谈你对视听语言的理解?2. 电影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我们研究电影史有哪些意义?3. 电影史有哪些研究方法?4. 世界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论述:你对世界电影发展史有哪些认识,可以结合事例进行解说。

第一章电影的起源和形成填空题1.现代电影诞生于1895年____月____日。

2.电影的发明者是法国人________兄弟。

3.卢米埃尔兄弟最早拍摄的影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世界电影史 先锋派电影运动

世界电影史 先锋派电影运动

(2)超现实主义电影作品
• 《贝壳与僧侣》(1926) 导演:谢尔曼· 杜拉克(德) • 《一条安达鲁狗》(1928) 导演:布努埃尔(西班牙)
>>
0
>>
1
>>
2
>>
3
>>
4
>>
二、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主要流派
1928年,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 鲁狗》,第一次将人的潜意识心 理活动搬上银幕。这部影片对后 世影响颇大,被电影史家称为先 锋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
0
>>
1
>>
2
>>
3
>>
4
>>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世界电影格局逐渐分为三大块: • 以好莱坞为中心的美国电影
• 正在兴起的苏联蒙太奇学派
• 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
>>
0
>>
1
>>
2
>>
3
>>
4
>>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狂热者的艺术梦
一、先锋派电影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二、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主要流派
>>
0
>>
1
>>
2
>>
3
>>
4
>>
三、先锋派电影的基本艺术主张
1.盲目反对叙事,在反对舞台化、反对文学性的口号下, 把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艺术的“敌对元素”,要求 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 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 2.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在 这种绝对高出于“电影散文”的“电影诗”里,不需要任何 真实,不需要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 “纯粹的节奏”、“纯粹的节奏”。 3.要求把现实变成梦幻,把一个迷离恍惚的梦幻世界—— “生活的梦和梦的生活”、一个充满潜意识活动的超现实的世 界,规定为电影的最理想的、甚至是;>

世界电影运动

世界电影运动

特征
• 首先这一电影学派在内容、题材方面的明显 社会性。表现意大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 这在新现实主义的首部影片《罗马,不设防 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大地在波动》 等影片中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这些影片的 内容题材几乎是在以往欧美影片中难以见到 的,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小人物。这本身就 是西方电影中的一次创举。
• 德国的好莱坞电影
(三)特点
• 他们都坚持批判现实主义。 • 确认电影的叙事与电影的大众性
世界电影运动
电影运动
• 纵观百年电影史,对电影艺术的发展 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运动有四个,他们 分别是: • 20年代欧洲先锋派电影, • 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 50年代末欧洲(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 60年代初兴起的西德的新德国电影运 动。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 概况:欧洲先锋派电影产生于大约 1925年前后的德国和法国,后期以法 国为中心,晚于绘画和诗歌方面近二 十年。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要求摆 脱故事情节,摆脱舞台剧影响,创造 一种"让画面来主宰一切"的纯视觉电 影。
特点
• 先锋派电影的电影艺术家们,盲目反对 叙事,反对舞台化;主张"非理性化", "非情节化","非戏剧化"。他们要求把 现实世界变成梦幻,认为一个充满了潜 意识活动的超现实世界是最理想的,甚 至是唯一的表现对象。他们还主张把它 放在比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 等的地位。他们试图创造一种摆脱戏剧 情节的"纯电影"。
(三)特点
• 1、制片形式 • 2、思想内容 • 3、电影语言
(四)代表人物
• 1、弗朗索瓦•特吕 弗(1932—1984)
让-吕克· 戈达尔生于1930年12月3日Resnais 阿仑· 雷乃

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运动

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运动

浅析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电影运动电影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经历了若干年的演变,从无声片、黑白片直到今天3D时代的到来,电影从技术到表现形式到表现手法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向前推进,电影作为一种观看艺术也越来越被大众接受,以至于我们的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静止的文字转变为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时代已经不可置疑的到来了。

在我们迎来视听盛宴的今天,也必须回过头去追溯世界电影的发展进程,只有这样才能更了解电影更清楚电影发展的每一步,然后我们才有理由在历史的发展基础上享受现有的电影成果以及努力推进电影的新发展。

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三次电影运动是推动电影艺术思想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这三次运动分别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新浪潮”。

一,三次运动分别的背景,意义(一)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产生的背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经历了战争的巨大创伤之后,其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面临重估,现代哲学思潮随之兴起,自十九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哲学将研究方向从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的本身,这就引起了对传统艺术的广泛不满。

传统艺术注重外部模仿的缺点在这种思潮中充分暴露并被摒弃。

人们开始注重艺术的深度,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讨成为这一思潮的特点。

战争带来的阴影在欧洲从思想蔓延到艺术,先锋派电影运动是在一种危机感和危机意识中诞生的,这种危机不仅仅来自于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所导致的社会关系变革与重组,更重要的来源是好莱坞的商业性影片于这一时期迅速的占领了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电影市场,这种缺乏艺术性的单一的粗糙的好莱坞影片使得欧洲一部分具有社会责任的先锋艺术家力求改变这种现有局面。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力求打破好莱坞的叙事体系和商业性垄断,追求画面的视觉形象的表现力,试图探索出超越叙事的“纯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为了探索和发掘出画面的多元化表现,进行了大量且大胆的电影实验,这些意义非凡的实验产生了众多的电影风格,为电影的成熟做了铺垫。

外国电影史 运动

外国电影史 运动

外国电影史运动外国电影史运动以其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通过电影的画面和情节,向观众传递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在电影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运动和潮流,它们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之一是新现实主义运动,它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兴起于意大利,主张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和人类经验。

这一运动通过摄影技术的创新和对真实主义题材的选择,使电影更加接近生活,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电影中的情感和冲突。

另一个重要的运动是法国新浪潮运动,它在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于法国,并对世界电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运动主张电影艺术的个人化和自由化,强调导演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

法国新浪潮运动的电影作品常常追求自由的叙事结构和非线性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心理的刻画,传达出浓厚的情感和思想。

好莱坞黄金时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运动。

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好莱坞电影工业达到了巅峰,制作了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

这一时期的电影以其精致的制作和精彩的演员表演而闻名,许多电影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作品往往富有情感,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表演,打动观众的心灵。

总的来说,外国电影史运动以其多样的创作形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为观众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从新现实主义运动到法国新浪潮运动,再到好莱坞黄金时代,每一个运动都对电影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电影成为一种真实而有力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这些运动,电影不仅在娱乐我们,更在感染我们,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情感。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电影,它们都能够通过画面和情节,以人类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世界的美丽和复杂。

世界电影史概述、电影基本元素和作用

世界电影史概述、电影基本元素和作用

电影简史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二、1919~30年: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涉及: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表达在以下四个方面:1、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2、“意识银幕化”的初步实现3、“纪录片”的创立与发展4、“纯电影”的艺术成就5、“有声电影”开始面市三、1930~1940年代的世界电影1、“好莱坞”的发展与壮大2、“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3、英、德两国的纪录片成就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四、1950~70年代:世界电影“第二次创新浪潮”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受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世界电影艺术出现了历史性变革,出现了大批“现代主义电影”——旨在展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面临的种种精神危机。

五、1980年代以来:CG技术对世界电影的深远影响1980年代以来,建构在CG技术之上的数码艺术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和极大的便利。

1、能够让编导的艺术才华和愿望得到充分施展,把许多原先无法表现的题材,能够“无中生有”地、逼真地呈现在银幕视听上,这尤其表达在的各种银幕奇观上。

2、能够极大地降低“巨片”制作的成本,同时有可能创造巨额财富。

电影基本元素及作用构成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就是影视艺术的画面、声音和蒙太奇。

一、画面: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连续拍摄下来,然后在银幕上或屏幕上复原的视觉形象,它是影视艺术作品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影视造型语言的的基本视觉元素。

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元素。

〔二〕声音:声音的类型:人声、音响、音乐人声包含:对白,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交流的声音。

世界电影流派和电影运动概要

世界电影流派和电影运动概要

世界电影流派和电影运动概要1、布莱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

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

现实主义的萌芽。

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2、欧洲先锋派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

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包括: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德吕克,爱浦斯坦、杜拉克、慕西纳克。

代表作:费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雷内·克莱尔《休息节目》,路易·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3、电影眼睛派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

代表人物代表作:吉加·维尔托夫,《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4、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代表: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普多夫金《母亲》。

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始于30年代,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代表:约翰·格里尔逊,《工业的英国》《煤矿工人》《锡兰之歌》《夜邮》。

三大电影运动

三大电影运动

三大电影运动电影是一种以影像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故事、画面和音乐等元素,将人们带入不同的世界,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电影发展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电影运动,其中包括法国新浪潮、美国好莱坞革命和伊朗新浪潮三大电影运动。

本文将对这三大电影运动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法国新浪潮法国新浪潮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次重要电影运动。

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尚-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等。

法国新浪潮的特点是对传统电影语言的挑战和突破,采用自由的拍摄方式和真实的故事表达。

它破除了传统电影的规则和限制,敢于表达对社会、人性以及艺术自身的思考,并对电影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的电影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例如,《春风吻过我们的脸庞》以自发的方式展现了青年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权威的反叛;《小偷》通过对一个小偷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贫困、剥削的批判;《大无畏》则以战争为背景,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奈。

二、美国好莱坞革命美国好莱坞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国电影界。

它的代表作品包括《泰坦尼克号》、《教父》和《行动代号:赤红行动》等。

美国好莱坞革命主要是指在商业电影领域,以大制作、大导演和大明星为主的模式,被独立电影运动和新好莱坞运动所挑战和颠覆。

美国好莱坞革命的电影作品大多以商业化为目标,注重制作、营销和票房成绩。

这些作品在故事情节和技术手法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展现了更多样化的电影类型和风格。

例如,《泰坦尼克号》以史诗级的制作和动人的爱情故事获得了巨大成功;《教父》则以黑帮题材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家族、权力和道德等问题;《行动代号:赤红行动》则通过战争片的形式,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

三、伊朗新浪潮伊朗新浪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伊朗兴起的电影运动。

它的代表导演包括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和贾法·帕纳西等。

伊朗新浪潮的特点是对伊朗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伊朗文化传统的重审和思考。

影视理论基础知识

影视理论基础知识

影视理论基础知识影视运动元素节奏的诠释影视是一门现代艺术,以塑造形象和典型为最终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而影视的表现手段主要有三个,即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和运动元素。

这三个元素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在服务影视的前提下,又是互相联系和互补的。

影视的运动元素,其主要构成是节奏和蒙太奇。

在影视艺术中,节奏是同时表现在空间运动和时间流程形态上的一种“旋律”,渗透在影视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

(一).影视作品节奏的重要性节奏是影视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讲:“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电影理论家慕西纳认为,电影的关键“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

” [1]美国电影研究家威廉·汉脱在《电影的探索》中写道:“毫无疑问,节奏——这是影片的最基本的特征,同时也是最微妙的很少被研究过的特性。

”[2]影视节奏是作品生命力之体现,没有节奏,便失去了艺术的魅力。

张艺谋在《红高梁》中极力要张扬的是狂放的生命意识,在艺术处理上相应地采用了看似玩耍的节奏,外部松散内里紧凑,相得益彰;谢晋在《红色娘子军》中注重一种强烈深沉又昂扬的节奏,更好地挖掘出了影片的主题;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一改以往琼瑶作品缓慢的节奏,充分发挥音响和色彩的快捷与明丽功能,获得了成功,这即是时代意义与市场意义上的节奏表现。

(二).影视作品节奏的特点尽管很难对节奏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我还是试图从那些关于节奏的论述中归纳出一些共同特点。

1.观赏者的地位很重要,节奏的存在以观赏者感知或感受到为条件。

影片内在力量既情绪流动的节奏决定了电影语言的不同幅度和速度的交替运动,引发欣赏者改变原有的心理状态,产生情绪感受上的共鸣或同步,由此可知,电影节奏并不等于影片本身的节奏,而且包括影片本身节奏与由此产生的观众感受节奏的同构。

如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其中几处主人公生活工作中翩然起舞的场面情节就是来源于音乐节奏和调动起来的观众情绪节奏。

第四讲、电影中的运动

第四讲、电影中的运动

三、运动的方向 横向——坚定、有力,速度感强(配合 短镜头——常用于动作片)
• 纵深——缓慢感。如果采用望远镜头, 则运动会显得更为漫长,如果选择长 镜头,则会产生沉闷感
Hale Waihona Puke 附:加快节奏的方式 • A.用不同机位拍摄同一段镜头,可以 压缩时间、空间 • B.用沿对角线的方式,安排运动,会 造成富有动势的运动路线 • C.近距离、低角度拍摄,可令运动更 加紧凑、更加快(反之,镜头越远、 角度越高,运动会显得越发缓慢)
第二节、摄影机的运动
– 、镜头动静的差别:
• •
固定镜头——表现出一种稳定和有 秩序的感觉 运动镜头——会造成活力、变化, 乃至无序、混乱的感觉(推、拉、 摇、移、跟)
二、镜头的运动方式:

• • • •
左右——摇镜头:使被拍摄对象始终保持 在画面内——甩摇,可以代替切换,会产 生两个场景中的事同时发生的感觉 2、上下——俯仰的拍摄 A.模仿人的观察 B.造成某种心理感受 C. 升降机的使用(《一个人的遭遇》)
三、某些运动的特殊含义:
–死亡(《总路线》) –隐秘的内心情欲(《红高粱》、《罗生门 》)
四、运动的变形 • 降格 • 升格 • 反转动作 • 定格 • 抽格
• 五、剪辑造成的运动
1、节奏感的创造 2、新意味的产生 3、构成视觉形式的趣味
3、前后—— A.摄影车的拍摄——造成推拉 B.变焦镜头
4、镜头运动的特殊方式 (1)手提摄影机——产生纪实效果,随 时捕捉
第三节、运动在电影中的应用 一、景别对运动的影响: 1、景别的大小可以改变同一个动作带给人的心理感受 • 大全景、高角度——令人物虚弱无力,有永无止境 的绝望感 • 中景、仰拍——给人以精力十足的感觉 2、运动的大小(或者说冲击力)取决于镜头(特写和 全景——特写镜头对运动是十分敏感的)

“新浪潮”电影运动

“新浪潮”电影运动

“新浪潮”电影运动继20年代兴起的现代派电影运动,40年代兴起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之后,5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可以说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三次电影运动‚。

新浪潮‛电影运动,同前两次电影运动一样,不仅使本国的电影面貌得到改变,而且使世界电影面貌得到了改变。

1.‚新浪潮‛电影的兴起这次电影运动的新浪潮,涌起于巴黎的塞纳河畔。

‚新浪潮‛这个名词,最先出现在法国的《快报》周刊上。

该刊一期的封面,曾用‚新浪潮‛的标题,印过一个少女的面部特写;后来周刊的记者又用这个名词,论评过一批具有清新气息的影片‚。

新浪潮‛的概念,便由一股要求革新的社会思潮,引进到电影中来,并成为一种时髦。

从1958年到1962年,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光是法国就有200多个电影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影片,这不仅在法国电影史上,而且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是空前的奇迹。

这些新人新作,形成奔腾、咆哮的巨大潮流,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向着传统因袭的电影内容、形式和制作体制发起冲击,为电影世界荡出了一面新岸,有的作品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经典之作。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兴起,有诸多方面的条件。

(1)从社会历史条件说。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僵化的社会制度,削弱了法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青年对传统道德观念怨恨不满。

他们在对社会政治的幻灭中,在对前辈老路的抗争中,在对革新愿望的追求中,激起了‚新浪潮‛的波涛。

(2)从电影生产危机说。

大战使法国的电影业受到了严重破坏,美国影片大量涌入,充塞了法国的电影市场,使法国电影业陷入了困境,一些青年影人提出要以小投资赚大钱,掀起了与美国‚巨片政策‛竞争的风潮。

(3)从电影美学思想说。

50年代中叶,安德烈〃巴赞在他创办并领导的《电影手册》杂志上,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场面调度‛理论和‚作者论‛等电影美学原则,为‚新浪潮‛奠定了理论基础;聚集在《电影手册》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家,开始从事电影评论活动,后来转为电影创作,成为‚新浪潮‛电影的骨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第一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思想和文化领域普遍呈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高涨。

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一种重在表现主观、内心体验的纯艺术观兴起。

电影从现代主义艺术理想中获得启示,20年代在欧洲各国出现了以诗电影为目标的纯电影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视为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前奏和先导。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印象派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核心人物是路易·德吕克,他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创办《电影》杂志,提出“上镜头性”的电影艺术观念,在他的身旁聚集了谢尔曼·杜拉克,阿倍尔·冈斯等一批有才气的电影人,形成了著名的“印象派”电影流派。

印象派借鉴了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启示,认为电影艺术就是以无声的动态造型艺术表现出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所感受的视觉“印象”。

所以,印象派电影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他们的影片不展现任何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主要借助表现性的灯光、布景和奇特的服装造型,在银幕上创造极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

表现主义电影与法国印象派一样深受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印象派以摄影剪辑为基础,注重在自然中表现主观感受,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诗意。

表现主义则是以怪异的风格化布景、美工,场面调度和演员夸张的表演来表现。

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畸形视点中的世界,影片的光线、构图以及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都极端风格化。

影片由德国无声电影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卡尔·梅育编剧,罗伯特·维内导演,影片有三个表现主义画家为美工师,史学家认为这部影片与其说是导演的作品,不如说是美工师的创作,影片就像是一幅表现主义的绘画,它以画面的独创性,完整地捕捉了一个疯子对世界的视野。

《卡里加里博士》是世界电影史上被谈论最多的影片之一,它的表现主义风格和作为疯狂和幻想、残忍和固执的结合体的卡里加里博士这一形象,对西方恐怖片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先锋派电影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发轫于法国,盛行于德国,遍及瑞典、西班牙等国,对世界电影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第一阶段:抽象电影时期(20年代初期)抽象电影是将现代派绘画和音乐上的抽象主义移植到电影中的产物,抽象电影完全抛弃人物和故事,热衷于将几何线条、图形和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创造“沉默的旋律”和“可见的交响乐”。

代表作品如,现代派画家维金·艾格林的《对角线交响乐》《平行线交响乐》和《地平线交响乐》;汉斯·里希特的《节奏21》《节奏23》《节奏25》等。

(二)第二阶段: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电影时期(20年代中后期)达达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是雷内·克莱尔《幕间节目》(1924),由达达派画家波卡比亚编剧。

影片由一连串并不连贯的怪诞的短镜头组成,影片体现了达达主义对一切文化习俗、礼仪的嘲弄,一种追求创新、奇异风格的乐趣。

影片没有可以叙述的故事,利用剪辑、叠印等技巧,使一些不相关的物象画面建立视觉上的联系,通过摄影机速度的变化,造成视觉上的节奏感。

在这里,想象和真实的界限消失了,使电影影像呈现一种梦幻性质。

克莱尔的《幕间节目》公映后不久,达达主义派发生了分裂,先锋派电影也随即同当时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相结合,从纯视觉的抽象线条和视觉节奏感的创造转向了对人的梦境、无意识、潜意识的表现。

法国女导演谢尔曼·杜拉克导演的《贝壳与僧侣》(1927)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影片无一般的故事线索,而是通过怪诞的形象表现出性压抑造成的变态心理和古怪行为,将一个性欲得不到满足的僧侣的一连串狂乱的幻想表现于影幕,使电影成为表现人的潜意识的最直接的语言。

1928年,侨居法国的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的《一条安达鲁狗》也是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去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姑娘和一个拿剃刀的男人,但找不到一条可以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线,这部长17分钟的黑白片,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系列狂乱而富有刺激性的画面所呈现的纷乱的内心活动。

(三)第三阶段:记录主义电影时期(20 年代末、30年代初)20年代末,先锋派电影从抽象线条和梦境转向社会生活,恢复了客观现实的形象,不同的是这种展现不是为了再现客观世界,只是为了表现创作者的某种主观意念和情绪,客观现实是创作者主观意念的物化或载体。

代表作品有:让·维果的《尼斯的景象》、布奴埃尔的《无粮的土地》等。

第二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是战后世界影坛最突出的电影现象,也是世界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及其发展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电影艺术本身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新现实主义在意大利现实环境中孕育,是意大利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

意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双重受害国,战争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的是物质与精神双重的伤害,因此反战情绪和对现实的深切感受与焦虑成为电影迫切要表现的主题。

新现实主义正是在这种现实冲击下产生的。

第二,战争迫使众多电影导演投入到战时新闻记录片的制作。

这种情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有两个:使人们养成了看纪录片的习惯;也使人们对电影的记录功能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许多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都曾有过拍新闻片和记录片的经历,他们在能够拍摄故事片时自然地将纪实的风格运用于故事片创作中。

第三,由于战争,许多制片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电影创作者们不得不寻求更为便宜和简便的制作方式和拍片方法,运用他们熟悉的纪录片的拍摄方法,一种新的电影美学风格也随之诞生。

1942年,鲁西诺·维斯康蒂摄制的影片《沉沦》,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

1945年,罗西里尼完成了影片:《罗马,不设防城市》,影片标志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历史的真正开始,随着它的诞生,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影片如潮水般涌现出来。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西方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电影运动。

1942至1945年是它的准备时期,1945至1950年是它的全盛时期,1950至1956年是它的分化或终结时期。

1956年,德·西卡和柴伐梯尼合作了新现实主义的最后一部影片《屋顶》。

二、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

新现实主义在反映生活真实的中心要求下,团结了一批具有不同倾向和个性的进步电影工作者。

他们提出了两个重要口号:“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街上去”。

这两个口号是新现实主义美学纲领的浓缩,具体可阐述为:第一、在题材内容上,新现实主义总是把镜头对准战时和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如维斯康蒂所指出:“新现实主义首先是个内容的问题”。

在新现实主义影片中所表现的多数是法西斯主义的罪行、人民对这种罪行的抗争,以及战争所造成的种种破坏和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失业、贫困。

第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新现实主义总是以生活中的普通人为描写对象,特别是贫民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社会中的普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遭遇来反映意大利当时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

其作品的时代性和真实性都突破了以往影片的程式而使银幕呈现出新的气象。

站在人性和人道主义立场,关注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关注下层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为他们奔走呼吁,这是新现实主义的思想光芒所在。

第三、新现实主义电影剧情一般比较简单,主张“用日常生活事件来代替虚构的故事”,情节具有随意性,在时间上没有回叙,也没有壮丽的场面,而且尽可能表现真人真事。

第四、在情节和细节上充分发挥电影的照相逼真性,强调画面的逼真和纪实性。

因此,提倡走出摄影棚,到现实生活场景中去拍摄,大量采用外景和实景拍摄,采用自然光,镜头以中性镜头为主,多运用中景和远景镜头。

第五、否认演员的作用,反对“表演”,尽量启用非职业演员。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使人们认识到:原来电影的拍摄还可以有不同于好莱坞的方式,并且也能拍出优秀的影片来。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这些特征,继承并发展了在它之前的写实主义电影传统,并为随之而来的写实主义电影美学理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写实主义电影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当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存在着它的局限性。

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一)、《罗马,不设防城市》(1945):由罗伯特·罗西里尼导演,影片被视为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宣言书”和奠基作。

影片描写莫索里尼垮台后德寇占领期间的罗马,根据一个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编写,以爱国神父莫罗基尼的真实斗争事迹为蓝本。

投入拍摄后,导演为达到真实的拍摄效果,又请了当时领导地下斗争的一个意共领导人来担任影片的顾问。

当时拍摄的条件非常差,摄影棚早已毁于战火,罗西里尼干脆让摄影师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

罗西里尼把在街头实景中拍摄的极为自然质朴的镜头,和一些从纪录片中剪下的镜头剪接在一起,使整部影片产生了类似纪录片的逼真效果。

影片的真实性和“当代感”使它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成功,荣获1946年首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使新现实主义与意大利电影在全世界确立了地位。

(二)、《偷自行车的人》(1948):这部影片共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的5个国际大奖和5个国内大奖。

影片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部美学原则,被公认为新现实主义电影最杰出代表,导演德·西卡也因为这部影片而蜚声世界。

影片是德·西卡与另一位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和理论家柴伐梯尼合作编剧的,影片取材于报纸上仅有两行字的真实的新闻报道,反映了意大利战后尖锐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讲了一个非常朴素的关于自行车的故事。

影片不仅体现了德·西卡本人的导演风格,也代表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要求,影片全部是实景拍摄,多用中性镜头,让摄影机不动声色地记录着似乎是生活本身展开的情景;主要人物也由普通人扮演,十分生活化;情节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结尾,使影片获得了一定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深度。

第三节法国新浪潮电影世界电影史上的五六十年代是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

这种转折的重要表现是从电影的传统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五十年代末兴起于法国的新浪潮电影运动,正是电影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段的现代化革新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