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元素第四讲 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电影史上的三次美学运动:2、意大利

电影史上的三次美学运动:2、意大利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电影史上的三次美学运动: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
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
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
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
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
同时,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
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节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在本世纪10年代,在格里菲斯时代,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意大利电影的发展,那时的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一个电影大国,年产量仅次于美国。
而由帕斯特隆纳导演的《卡比利亚》等影片,至今都是电影史上的极为重要的作品。
但在以后的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电影却听命于教条、宣传,或者拍摄一些逃跑主义的喜剧,使电影艺术停滞不前。
尽管墨索里尼曾以财政援助扩展了电影企业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电影城(由墨索里尼的兄弟所经营)和一个电影学校(电影实验中心)。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第一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思想和文化领域普遍呈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高涨。
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一种重在表现主观、内心体验的纯艺术观兴起。
电影从现代主义艺术理想中获得启示,20年代在欧洲各国出现了以诗电影为目标的纯电影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视为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前奏和先导。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印象派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核心人物是路易·德吕克,他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创办《电影》杂志,提出“上镜头性”的电影艺术观念,在他的身旁聚集了谢尔曼·杜拉克,阿倍尔·冈斯等一批有才气的电影人,形成了著名的“印象派”电影流派。
印象派借鉴了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启示,认为电影艺术就是以无声的动态造型艺术表现出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所感受的视觉“印象”。
所以,印象派电影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他们的影片不展现任何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主要借助表现性的灯光、布景和奇特的服装造型,在银幕上创造极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
表现主义电影与法国印象派一样深受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印象派以摄影剪辑为基础,注重在自然中表现主观感受,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诗意。
表现主义则是以怪异的风格化布景、美工,场面调度和演员夸张的表演来表现。
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畸形视点中的世界,影片的光线、构图以及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都极端风格化。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
“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
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
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
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
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
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三大电影运动

学习笔记之一:影史三大电影运动捕风捉影的猪发布于:2010-06-28 17:14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主要贡献: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纯电影美学试验: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
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
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曼.雷伊《海之星》1929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现实主义倾向: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利用布景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世界电影发展史.

4、剪辑:蒙太奇不再是表达思想和 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 切割时的手段。 5、表演:非明星制度,汲取了意大 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的 方式,以及詹姆斯· 迪思和马龙· 白 兰度的“不表演的表演”的风格。
重要作家:
弗朗索瓦· 特吕弗代表作:《四百击》
让-吕克· 戈达尔 代表作:《筋疲力尽》
第三节 世界电影的发展期(1966~
)
6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多元交汇、综合发展的历史时期。 1、综合既是多元的综合,又是综合的多元。 2、这种综合发展的出现,又是电影本体意识彻底觉醒的必然结 果。 3、正是在这种综合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原来三足鼎立的历史构 架已经开始趋于模糊,各国民族电影纷纷崛起,大有并驾齐 驱的发展势头。这是本期世界电影横向发展中的一个新特点。
四、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 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 《母亲》
•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将 蒙太奇上升为一种艺术思 维
• 经典中的经典: • “敖德萨阶梯”
第二节
世界电影的成熟期(1930~1966)
• 三大电影文化区域: •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本位的电影文化 • 以苏联为代表的政治本位的电影文化 • 以法国为代表的艺术本位的电影文化 • 两大电影运动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 法国新浪潮
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1、主题:①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 ②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2、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人为的 区别和加工。 3、剪辑:“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表现在剪辑上。 4、音响:剪辑革命和音响紧密相连。 5、表演:出于其美学追求,一般选用舞台演员充当他们的演员。 6、摄影: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方法,有时侧重镜头的“静止状 态”,有时强调画面的流动感。
第四章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历程

四、好莱坞的商业电影 电影商业利润的驱使,使得美国电影艺 电影商业利润的驱使, 术家更加注重制作电影效果的过程, 术家更加注重制作电影效果的过程,而 艺术家的理论思考、美学审视、 艺术家的理论思考、美学审视、语言建 构等都是围绕如何制作电影的戏剧化效 如何讲求故事的轰动效应来展开的。 果、如何讲求故事的轰动效应来展开的。 更多的注重剧作结构和语言运用, 更多的注重剧作结构和语言运用,相对 忽视了蒙太奇的表现作用和对电影特性 的深入探讨。 的深入探讨。
从横向发展来看, 从横向发展来看,世界电影形成期的总趋势 是由西而东得传播与发展。 是由西而东得传播与发展。 20世纪 年代开始,美国电影逐渐取代法国 世纪20年代开始 世纪 年代开始, 电影统治了世界电影市场。 电影统治了世界电影市场。美国电影具有极 强的商业性。 强的商业性。 法国电影则表现出另一种艺术倾向: 法国电影则表现出另一种艺术倾向:较注重 对电影艺术的特性与表现潜能的不断探索。 对电影艺术的特性与表现潜能的不断探索。 主要表现在20年代先锋派电影艺术实践中 年代先锋派电影艺术实践中。 主要表现在 年代先锋派电影艺术实践中。 苏联电影异军突起,出现了爱森斯坦、 苏联电影异军突起,出现了爱森斯坦、普多 夫金等电影艺术家。 夫金等电影艺术家。
三、苏联蒙太奇学派 在苏俄电影的废墟上, 在苏俄电影的废墟上,爱森斯坦的不朽 杰作《战舰波将金号》 杰作《战舰波将金号》以其全新的革命 内容和精湛的艺术形式震动了世界影坛, 内容和精湛的艺术形式震动了世界影坛, 标志着苏联电影学派的兴起。 标志着苏联电影学派的兴起。 著名的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 著名的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普多 夫金、库里肖夫。 夫金、库里肖夫。
为了使电影更好地表现生活, 为了使电影更好地表现生活,他运用了 多种摄影技巧和表现方式来获得特殊的 艺术效果。他发明了停机再拍、 艺术效果。他发明了停机再拍、多次曝 光、叠印与合成、摇晃拍摄、快慢动作 叠印与合成、摇晃拍摄、 等特技表现,至今仍在电影创作中使用, 等特技表现,至今仍在电影创作中使用, 对电影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大量的贡献。 对电影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大量的贡献。 月球旅行记》 代表作 《月球旅行记》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绪论名词解释:1.视听语言 2. 地下电影3. 麦克卢汉主义4. 电子文化填空1. 从__至今,电影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吸收了__,文学,__,绘画,__,__等人类艺术的各种元素和成果,但仍然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认识世界。
2. 叙事影片就是通常所说的__,非叙事影片包括__、__、__、__等等。
3.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文明史经历了__、__、__三个发展阶段。
4. 电子文化具有<具像性>__,__,__,__的特点。
5. 无声电影时期,经过法国的__、美国的__、前苏联的__等人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创立和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6. 成熟期奥森•威尔斯的__的出现,标志着电影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 电影发展期是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中,电影出现了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意大利的____、法国的___、___等,另一条是以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电影思潮。
8. 发展期还出现了许多电影新手法,如__、闪回、__等等,出现了众多流派、风格景象争艳的现象。
9. 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是______,建立了现代电影工业,从而使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10. __年__月__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的地下室,第一次放映了自己拍摄的____、《工厂大门》、____等十余部短片,这一天就成为电影的诞生日。
问答:1. 谈谈你对视听语言的理解?2. 电影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我们研究电影史有哪些意义?3. 电影史有哪些研究方法?4. 世界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论述:你对世界电影发展史有哪些认识,可以结合事例进行解说。
第一章电影的起源和形成填空题1.现代电影诞生于1895年____月____日。
2.电影的发明者是法国人________兄弟。
3.卢米埃尔兄弟最早拍摄的影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世界电影史 先锋派电影运动

(2)超现实主义电影作品
• 《贝壳与僧侣》(1926) 导演:谢尔曼· 杜拉克(德) • 《一条安达鲁狗》(1928) 导演:布努埃尔(西班牙)
>>
0
>>
1
>>
2
>>
3
>>
4
>>
二、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主要流派
1928年,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 鲁狗》,第一次将人的潜意识心 理活动搬上银幕。这部影片对后 世影响颇大,被电影史家称为先 锋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
0
>>
1
>>
2
>>
3
>>
4
>>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世界电影格局逐渐分为三大块: • 以好莱坞为中心的美国电影
• 正在兴起的苏联蒙太奇学派
• 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
>>
0
>>
1
>>
2
>>
3
>>
4
>>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狂热者的艺术梦
一、先锋派电影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二、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主要流派
>>
0
>>
1
>>
2
>>
3
>>
4
>>
三、先锋派电影的基本艺术主张
1.盲目反对叙事,在反对舞台化、反对文学性的口号下, 把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艺术的“敌对元素”,要求 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 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 2.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在 这种绝对高出于“电影散文”的“电影诗”里,不需要任何 真实,不需要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 “纯粹的节奏”、“纯粹的节奏”。 3.要求把现实变成梦幻,把一个迷离恍惚的梦幻世界—— “生活的梦和梦的生活”、一个充满潜意识活动的超现实的世 界,规定为电影的最理想的、甚至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第一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思想和文化领域普遍呈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高涨。
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一种重在表现主观、内心体验的纯艺术观兴起。
电影从现代主义艺术理想中获得启示,20年代在欧洲各国出现了以诗电影为目标的纯电影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视为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前奏和先导。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印象派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核心人物是路易·德吕克,他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创办《电影》杂志,提出“上镜头性”的电影艺术观念,在他的身旁聚集了谢尔曼·杜拉克,阿倍尔·冈斯等一批有才气的电影人,形成了著名的“印象派”电影流派。
印象派借鉴了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启示,认为电影艺术就是以无声的动态造型艺术表现出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所感受的视觉“印象”。
所以,印象派电影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他们的影片不展现任何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主要借助表现性的灯光、布景和奇特的服装造型,在银幕上创造极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
表现主义电影与法国印象派一样深受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印象派以摄影剪辑为基础,注重在自然中表现主观感受,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诗意。
表现主义则是以怪异的风格化布景、美工,场面调度和演员夸张的表演来表现。
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畸形视点中的世界,影片的光线、构图以及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都极端风格化。
影片由德国无声电影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卡尔·梅育编剧,罗伯特·维内导演,影片有三个表现主义画家为美工师,史学家认为这部影片与其说是导演的作品,不如说是美工师的创作,影片就像是一幅表现主义的绘画,它以画面的独创性,完整地捕捉了一个疯子对世界的视野。
《卡里加里博士》是世界电影史上被谈论最多的影片之一,它的表现主义风格和作为疯狂和幻想、残忍和固执的结合体的卡里加里博士这一形象,对西方恐怖片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先锋派电影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发轫于法国,盛行于德国,遍及瑞典、西班牙等国,对世界电影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第一阶段:抽象电影时期(20年代初期)抽象电影是将现代派绘画和音乐上的抽象主义移植到电影中的产物,抽象电影完全抛弃人物和故事,热衷于将几何线条、图形和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创造“沉默的旋律”和“可见的交响乐”。
代表作品如,现代派画家维金·艾格林的《对角线交响乐》《平行线交响乐》和《地平线交响乐》;汉斯·里希特的《节奏21》《节奏23》《节奏25》等。
(二)第二阶段: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电影时期(20年代中后期)达达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是雷内·克莱尔《幕间节目》(1924),由达达派画家波卡比亚编剧。
影片由一连串并不连贯的怪诞的短镜头组成,影片体现了达达主义对一切文化习俗、礼仪的嘲弄,一种追求创新、奇异风格的乐趣。
影片没有可以叙述的故事,利用剪辑、叠印等技巧,使一些不相关的物象画面建立视觉上的联系,通过摄影机速度的变化,造成视觉上的节奏感。
在这里,想象和真实的界限消失了,使电影影像呈现一种梦幻性质。
克莱尔的《幕间节目》公映后不久,达达主义派发生了分裂,先锋派电影也随即同当时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相结合,从纯视觉的抽象线条和视觉节奏感的创造转向了对人的梦境、无意识、潜意识的表现。
法国女导演谢尔曼·杜拉克导演的《贝壳与僧侣》(1927)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影片无一般的故事线索,而是通过怪诞的形象表现出性压抑造成的变态心理和古怪行为,将一个性欲得不到满足的僧侣的一连串狂乱的幻想表现于影幕,使电影成为表现人的潜意识的最直接的语言。
1928年,侨居法国的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的《一条安达鲁狗》也是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去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姑娘和一个拿剃刀的男人,但找不到一条可以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线,这部长17分钟的黑白片,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系列狂乱而富有刺激性的画面所呈现的纷乱的内心活动。
(三)第三阶段:记录主义电影时期(20 年代末、30年代初)20年代末,先锋派电影从抽象线条和梦境转向社会生活,恢复了客观现实的形象,不同的是这种展现不是为了再现客观世界,只是为了表现创作者的某种主观意念和情绪,客观现实是创作者主观意念的物化或载体。
代表作品有:让·维果的《尼斯的景象》、布奴埃尔的《无粮的土地》等。
第二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是战后世界影坛最突出的电影现象,也是世界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及其发展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电影艺术本身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新现实主义在意大利现实环境中孕育,是意大利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
意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双重受害国,战争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的是物质与精神双重的伤害,因此反战情绪和对现实的深切感受与焦虑成为电影迫切要表现的主题。
新现实主义正是在这种现实冲击下产生的。
第二,战争迫使众多电影导演投入到战时新闻记录片的制作。
这种情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有两个:使人们养成了看纪录片的习惯;也使人们对电影的记录功能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许多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都曾有过拍新闻片和记录片的经历,他们在能够拍摄故事片时自然地将纪实的风格运用于故事片创作中。
第三,由于战争,许多制片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电影创作者们不得不寻求更为便宜和简便的制作方式和拍片方法,运用他们熟悉的纪录片的拍摄方法,一种新的电影美学风格也随之诞生。
1942年,鲁西诺·维斯康蒂摄制的影片《沉沦》,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
1945年,罗西里尼完成了影片:《罗马,不设防城市》,影片标志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历史的真正开始,随着它的诞生,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影片如潮水般涌现出来。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西方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电影运动。
1942至1945年是它的准备时期,1945至1950年是它的全盛时期,1950至1956年是它的分化或终结时期。
1956年,德·西卡和柴伐梯尼合作了新现实主义的最后一部影片《屋顶》。
二、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
新现实主义在反映生活真实的中心要求下,团结了一批具有不同倾向和个性的进步电影工作者。
他们提出了两个重要口号:“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街上去”。
这两个口号是新现实主义美学纲领的浓缩,具体可阐述为:第一、在题材内容上,新现实主义总是把镜头对准战时和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如维斯康蒂所指出:“新现实主义首先是个内容的问题”。
在新现实主义影片中所表现的多数是法西斯主义的罪行、人民对这种罪行的抗争,以及战争所造成的种种破坏和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失业、贫困。
第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新现实主义总是以生活中的普通人为描写对象,特别是贫民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社会中的普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遭遇来反映意大利当时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
其作品的时代性和真实性都突破了以往影片的程式而使银幕呈现出新的气象。
站在人性和人道主义立场,关注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关注下层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为他们奔走呼吁,这是新现实主义的思想光芒所在。
第三、新现实主义电影剧情一般比较简单,主张“用日常生活事件来代替虚构的故事”,情节具有随意性,在时间上没有回叙,也没有壮丽的场面,而且尽可能表现真人真事。
第四、在情节和细节上充分发挥电影的照相逼真性,强调画面的逼真和纪实性。
因此,提倡走出摄影棚,到现实生活场景中去拍摄,大量采用外景和实景拍摄,采用自然光,镜头以中性镜头为主,多运用中景和远景镜头。
第五、否认演员的作用,反对“表演”,尽量启用非职业演员。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使人们认识到:原来电影的拍摄还可以有不同于好莱坞的方式,并且也能拍出优秀的影片来。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这些特征,继承并发展了在它之前的写实主义电影传统,并为随之而来的写实主义电影美学理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写实主义电影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当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存在着它的局限性。
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一)、《罗马,不设防城市》(1945):由罗伯特·罗西里尼导演,影片被视为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宣言书”和奠基作。
影片描写莫索里尼垮台后德寇占领期间的罗马,根据一个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编写,以爱国神父莫罗基尼的真实斗争事迹为蓝本。
投入拍摄后,导演为达到真实的拍摄效果,又请了当时领导地下斗争的一个意共领导人来担任影片的顾问。
当时拍摄的条件非常差,摄影棚早已毁于战火,罗西里尼干脆让摄影师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
罗西里尼把在街头实景中拍摄的极为自然质朴的镜头,和一些从纪录片中剪下的镜头剪接在一起,使整部影片产生了类似纪录片的逼真效果。
影片的真实性和“当代感”使它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成功,荣获1946年首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使新现实主义与意大利电影在全世界确立了地位。
(二)、《偷自行车的人》(1948):这部影片共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的5个国际大奖和5个国内大奖。
影片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部美学原则,被公认为新现实主义电影最杰出代表,导演德·西卡也因为这部影片而蜚声世界。
影片是德·西卡与另一位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和理论家柴伐梯尼合作编剧的,影片取材于报纸上仅有两行字的真实的新闻报道,反映了意大利战后尖锐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讲了一个非常朴素的关于自行车的故事。
影片不仅体现了德·西卡本人的导演风格,也代表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要求,影片全部是实景拍摄,多用中性镜头,让摄影机不动声色地记录着似乎是生活本身展开的情景;主要人物也由普通人扮演,十分生活化;情节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结尾,使影片获得了一定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深度。
第三节法国新浪潮电影世界电影史上的五六十年代是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
这种转折的重要表现是从电影的传统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五十年代末兴起于法国的新浪潮电影运动,正是电影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段的现代化革新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