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心理学B卷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6月应用心理学081、082司法心理期末考试B卷
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行动手段的选择、行动时机的捕捉
2、被动型
3、侥幸、戒备、抵触
4、多样性、技能性、顽固性
5、潜在、恶变、衰落
6、渐变、突变;朦胧、变态
7、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挫折耐受力差
8、复杂性、综合性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最有可能犯罪的6类人员: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参加不良组织者;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被政府所禁止的器具者;人格有严重缺陷者。)
2、犯罪意向,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处于朦胧状态的冲动或意图。它是尚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违法犯罪需要。
3、所谓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4、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从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内外化机制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5、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答:反侦查心理及其表现:精心设计作案时间,破坏和伪造犯罪现场,改变个体形象特征,处理赃证,伪装积极,串供和慌供。
2、答:结构的稳定程度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了犯罪行为的性质;结构各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
3、答:犯罪行为、动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1)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一致的
(2)犯罪动机相同,犯罪目的不同
(3)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不同
(4)犯罪动机来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源于需要,又受行为人个性和当时情境、条件制约,犯罪行为服从于犯罪目的。
(5)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常因犯罪目的实现而使犯罪动机强化。
4、答:(一)个性特征1、个性倾向特征(1)需要:局限于生理需求和低级精神需要(2)动机:受需要支配,与诱因直接相关(3)法制观:淡薄2、个性心理特征(1)性格:温柔,多愁善感,细心,胆小(2)能力:智力与男子无差异,主要是体力差异(二)认知特征:认识范围狭窄,社会化认识系统薄弱(三)情感特征:情感丰富、细腻,情绪波动大(四)意志特征1、意志受情绪影响大,带明显的情感色彩2、行为易受环境或他人的暗示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答:从因素分析的角度看
(1)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心理因素,而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多种畸变因素的总和。犯罪心理结构所具有的成分和因素,同时也是个性心理结构的组成成分和因素。(2)个性倾向性是构成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一定的犯罪行为反映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自我意识构成犯罪心理的调节结构。
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看,犯罪心理结构与不良个性的形成,都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相联系。犯罪心理只是犯罪者个性心理的一部分,反映其个性心理的社会缺陷,许多犯罪者仍保留常态心理生活,甚至有某些积极因素。
2、答:(一)相同点:具有社会危害性;受行为人的心理、意识支配;具有罪过:罪过是犯罪主体在对待自己的犯罪行为及其后果上所持有的故意和过失的心理态度;只有危害行为而缺乏故意或过失的心里态度,只是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二)异同:(1)心理结构的形式和内容不同;心理根据不同;心理动力不同;心理品质不同;心理原因不同;心理结构形式不同;心理结构成分不同;(2)心理状态不同;(3)心理机制不同。故意犯罪:明知,犯罪认识清晰、明确、充分、肯定、希望、放任。过失犯罪:预见,不清晰、不明确、不充分、不肯定、疏忽、轻信
五、案例分析题(共20分)
答案要点:本题无固定答案,主要综合考察学生对犯罪心理学的学习情况。可以从犯罪心理的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犯罪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