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的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的认识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会展分院

酒店111

张琦

2011年12月7日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其内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的成长壮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有贵和尚中、崇尚自然、人文主义、重人伦道德四方面。“和”的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这四种特质都是和谐精神的体现。从中体现出我国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并且一直用宽容的胸襟去对待别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和谐

经历了几千年的融会贯通,才形成了海纳百川般中国文化的博大境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永生不灭的灵魂,使这个民族充满了灵气、生机与活力。而这传承不绝的中国文化世世代代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升华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历经劫难而弥坚,牢牢地凝固在一个大家庭中。文化是民族的脉愫,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中国文化,伴随着波澜起伏的中国历史长河,不断吸纳营养,创新再生,永葆青春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就在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像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内蕴深厚的语言文字,深刻完备的伦理道德,浩繁精到的典章制度,独具特色的科技工艺,睿智深奥的哲学宗教,它集中了中华民族伟大和智慧,它由中华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互相渗透、互相融会,

最终整合而成,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浩瀚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厚重坚实的华夏文明,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人格的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民族发展才具有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文化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

所谓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视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即指导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其既可以表现在特定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心理态度、生活习惯、精神信仰等抽象领域,又可以表现在建筑风格、文学艺术、器物工具等具象领域。就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言,则是指导和推动整个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外在表征和精神内核。

简而言之,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则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

断前进的精粹思想,其内核实际上是优秀民族文化成果的思想集成。从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从表现形式而言,它蕴含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之中。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集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本身是文化进步与发展的结果。从华夏文明诞生之日起,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发展、壮大,奠定民族精神的基础的,正是在传统文化长期演化、融合、提炼、萃取的过程中那些不断推进社会进步的文化思想和观念,这些思想和观念在推进传统文化传递衍生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可以代表民族独特气质的精神因子,并最终支撑起整个民族的精神天空。

(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其实质就是在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推进作用的重要社会思想和文化观念的总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其实,这并不是高深玄妙的思想体系,而是早已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深植于民族潜意识之中的共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和”的思想

“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圆融与整合,是民族豁达与包容胸襟的展现,是民族辩证思维方式的积淀,在家中希望家和万事兴,在事业上希望和气生

财,在处世上希望以和为贵,和字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一)儒家与道家关于“和”的观念

1、儒家的“中庸”、“中和”精神,它的主要思想是强调中

和、和谐,用“叩其两端”来把握事物特征,反对固执

一端而失之偏激或片面。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

并且在中庸中曾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人的心

性修养能达到“中和”境界,就能与天地万物相和谐。

儒家并且以“以德报怨”作为处事原则,提倡仁政、德

治,反对那些“怨”、“恨”、“仇”等思想主张。

2、道家崇尚圆融整合的“和合”精神,和合思想的本质之

一就是所有事物和事件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既有统一性又有相异性。所以道家不追求绝对的一致,

而是企望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协调或互补关系。和合思

想本质之二就是万物皆一的整体思想。《庄子》阐明了宇

宙是以道为整体的自然系统,从这种整体系统的和合思

想出发,形成整体地、系统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之间

具有相互联系和补益的关系,并且遵循共同的法则“道”

—自然。

(二)“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都看重整个家族的利益,将

其放于首位,从而有了家族本位,群体至上的关系,

并且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作为家庭亲情准则。

2、在处事上人们大都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像康熙

年间,礼部尚书让地三尺让出“六尺巷”就是一个很

好的典例,官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遇到

了这样一件事:生活在桐城老家的家人要整修府第,

但因宅基地界不清,与邻居屋老吴家出现争执。双方

互不相让,闹到官府。家里人写信将此事告诉张英,

希望张英利用官威、权势施加影响,打赢官司。张英

得知事情原委,赋诗一首,以诗代信,送回家中,诗

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

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

线上退让了三尺,垒建院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

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了一条

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三、和谐精神

我们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源流,“和谐”一词是由“和”与“谐”组成的词组。“和谐”一词在句子中连用最早可见于编年体史书《左传》:晋侯“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