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选择育种原理与方法
选择育种的原理
![选择育种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c2bd9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8.png)
选择育种的原理育种是指通过人为选择和培育,改良作物或动物的遗传特性,以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目的的过程。
育种的原理是指在育种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科学原理和方法。
选择育种的原理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知识,下面将从遗传原理、生理原理和生态原理三个方面来介绍选择育种的原理。
首先,遗传原理是选择育种的基础。
遗传原理认为,生物的遗传特性是由基因决定的,而基因又是由DNA分子编码的。
在育种过程中,通过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进行繁殖,可以逐渐固定和积累这些优良基因,从而达到改良物种的目的。
在选择育种中,遗传原理的运用可以通过杂交育种、选择育种、基因工程等方式来改良物种的遗传特性,以期获得更好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生理原理在选择育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生理原理认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受到生理过程的调控。
在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控植物或动物的生理过程,来改良其产量和品质。
比如,通过调控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吸收等生理过程,可以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最后,生态原理也是选择育种的重要原理之一。
生态原理认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育种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物种的生态适应性,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进行育种,以期获得更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良物种的抗逆性,使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长发育,提高其生存能力和产量品质。
综上所述,选择育种的原理涉及遗传原理、生理原理和生态原理,通过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可以改良作物或动物的遗传特性、生理过程和生态适应性,从而提高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选择育种的原理对于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章 选择育种
![第二章 选择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6c252c04e87101f69e319561.png)
选择育种的基本方法
选择育种的目的是从某一原始材料或某 一品种中选出最优良的个体或类型。选 种的基本方法归纳起来两种,即基因型 选择和表现型选择。 基因型选择:根据个体的亲属(后裔) 的表现型值判断个体基因型的选种方法, 如家系选择、亲本选择(后裔鉴定)。 表现型选择:根据个体本身的表现型值 选择,如混合选择、个体选择。
近交和选择是建系的重要手段
近亲繁殖的同时,进行选择,有积累显性基因、 减少隐性基因的作用。通过严格选择可以防止近 亲繁殖带来的不良后果。 从混杂的群体或杂交体中,通过近亲繁殖分离出 若干性状有差别的家系,每系内的个体纯合机率 高,表现基本一致,性状稳定,这家系能成为纯 系或纯种。 最初分离出的不同家系,各系间成员有差异,按 目标选择,获得性状良好、个体整齐的家系。
鲤鱼主要性状的遗传力
性状 头长 体长 体高 体厚 尾柄长 尾柄高 体重 广义遗传力 0.4685 0.8824 0.4000 0.4429 0.7506 0.2003 0.4880 狭义遗传力 0.4100 0.7990 0.4346 0.3880 0.6696 0.1960 0.3989
张建森,1981
选择育种的原则
选择适当的原始材料 在关键时期进行选择 按照主要性状和综合性状进行选择
选择适当的原始材料
在优良品种中选择。如德国镜鲤的选育。 在混型程度较高的品种中选择。主要 性 状与次要性状,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外地良种引入后常因环境影响、天然杂 交或突变形成变异类型,是选择育种的 原始群体。
综合选择
综合选择可连续地进行(一个世代间)家系 选育、混合选择和亲鱼后裔鉴定。解决 大型选育对象养殖和获得大量后代困难, 世代间隔长的问题。 具体方法:第一阶段建立若干家系,选 出最好家系。第二阶段在2-3个较好家系 中进行较大强度和较强选择压力的选择。 第三阶段根据后代检验亲鱼。
选择育种原理和方法
![选择育种原理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ee8acd233d4b14e85246865.png)
选择育种原理和方法第一节人工选择的特点和选择类型1、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和联系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是物种进化的3个主要因素,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达尔文将选择分为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和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自然选择是自然条件对生物(包括森林树木)的选择. 把一切不利于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变异淘汰掉,而保留一切对生物本身有利的变异。
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从混杂的群体中挑选符合要求的个体或类型。
优树选择、种源选择等选择育种都属于人工选择。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联系:人工选择的个体要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所以必须接受自然选择的检验,只有能适应自然环境条件的群体或个体,才能在生产上推广,因此人工选择应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自然选择创造的条件。
如要选择耐寒品种,应该到该品种分布的北界区选择,因为那里不适应的个体早已被自然选择淘汰。
人工选择的结果会使群体遗传基础变窄,是基因资源丢失,造成不良后果。
如农作物今天已看到了不良后果。
因此在进行书目选择时,要注意有计划的选择和保存群体中有代表性的类型。
在选择育种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育种材料,使育种群体遗传基础不致因选择而迅速窄化。
2、选择类型对群体进行选择(自然和人工选择)一般可分三种类型:(1)稳定性选择稳定性选择是有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不变,变异系数减小或不变。
自然选择一般属这种类型。
一个树木群体的繁殖性能,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整体上来说都有稳定在某一水平上的趋势,各种形状在上、下代之间都围绕着具有特定遗传的平均数而稳定下来。
选择的结果淘汰了远离平均数的个体,使群体的变异减小。
(2) 定向性选择是对表型分布的某一极端个体进行选择。
选择结果使群体遗传组成定向变化。
人工选择一般属于定向性选择。
人们所追求的是某一方向的反应,如提高速生性,增强抗病性等。
(3) 多向性选择多向性选择是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向进行的选择,是不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
第2章育种原理
![第2章育种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3f6da562e3f5727a5e962de.png)
第2章林木选育技术基础提要进化是生物界的基本特征,现在的物种都是经过长期进化而演变过来的。
一切生物都能发生变异,林木种内存在丰富的变异,且有明显的变异层次,认识变异,发掘变异、研究变异、利用变异是育种工作者的任务。
林木育种研究的对象是群体,而群体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包含的基因种类和各种基因的频率,即群体的遗传结构。
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因素都影响到群体遗传平衡,使群体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这些因素是促进生物进化的原因,也影响到遗传改良工作。
林木群体的经济性状,多数属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是连续变异的性状,易受环境的影响,通常需借助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
遗传变异和选择是林木育种关键的两个侧面。
选择贯彻了整个育种过程,没有选择就不可能创育新的优良繁殖材料。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各遗传参数的概念和估算、选择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2.1物种和生物进化林木育种的主要任务是人工选育和繁殖林木优良繁殖材料和品种。
那么,什么是物种,在自然界繁多的物种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在种以内是如何分类的,林木育种应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本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2.1.1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物种(species)是生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任何生物在分类学上都属于一个物种。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长河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物种的稳定性绝对化了。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 Linne 1707~1778)认为,物种是由形态相似的个体组成,同种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而不同种间杂交则不育。
他也曾认为物种是永恒不变的。
在他一生中观察到种内存在大量变异的事实后,直到他晚年才在《自然系统》一书的最后一版中删去了物种不变的主张。
关于生物进化(evolution)的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J.B. Lamarck)提出的。
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在自然界,生物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较高级发展的趋向;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
育种方式及原理
![育种方式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d7354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1f.png)
育种方式及原理在育种中,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和原理可以用来改良植物和动物的性状。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育种方式及其原理:1. 选择育种法:选择育种法是通过挑选和繁殖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来进行育种。
这种方式基于遗传学原理,即优良性状可以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
通过对具有目标性状的个体进行选种,可以逐渐改良整个种群。
2. 杂交育种法:杂交育种法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品种或亲本进行交配,产生具有更优良性状的后代。
这种方式利用了杂种优势效应,即杂交后代的性状比纯种个体更优越。
通过选择具有不同有利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更强健、更具适应性的后代。
3. 突变育种法:突变育种法是通过诱发或利用自然突变来获得具有新性状的个体。
突变是基因组发生的突发性变化,可以导致新的性状表现。
通过诱发突变或选择自然产生的突变体,可以获得具有新性状的个体,并通过后续选育和繁殖将其固定下来。
4. 基因工程育种法:基因工程育种法是通过直接修改生物的基因组,引入或删除特定基因来改变其性状。
这种方式利用了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可以精确地修改生物的基因组。
通过插入或删除特定基因,可以改变生物的性状,使其具有特定的农艺或营养特性。
5. 经济育种法:经济育种法是根据经济目标来进行育种。
通过确立经济目标,如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抗病虫害能力等,进行选育和繁殖,以满足市场需求。
经济育种法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权衡,包括农艺性状、品质特性、病虫害抗性、环境适应性等。
这些育种方式和原理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根据不同的育种目标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方法。
通过不断的选择和繁殖,可以改良植物和动物的性状,提高其经济和农艺价值。
动物育种学-第二章-选择原理与方法2
![动物育种学-第二章-选择原理与方法2](https://img.taocdn.com/s3/m/2e8cc2dc7f1922791688e898.png)
世代间隔对遗传进展的影响
缩短世代间隔的育种措施
实施早期选种措施 ━在家畜个体尚未表现生产性状,或尚未完 在家畜个体尚未表现生产性状, 在家畜个体尚未表现生产性状 成性状的表现时,实施的辅助选择措施。 成性状的表现时,实施的辅助选择措施。 标记辅助选择的目的之一是实现早期选种 缩短世代间隔。 ,缩短世代间隔。
对哪些性状实施间接选择,要视具体情况, 对哪些性状实施间接选择,要视具体情况, 经过遗传分析而定。 经过遗传分析而定。
MAS将为家畜遗传改良提供 将为家畜遗传改良提供 更美好的前景!!! 更美好的前景
缩短世代间隔的育种措施
●
概念:拟做种用的后备种畜出生时、 概念:拟做种用的后备种畜出生时、 其父母双亲的平均年龄 效应: 效应:与遗传进展成反比
缩短世代间隔的育种措施
尽可能缩短种畜的使用年限 ━由于遗传评定,使种畜耽搁了一些时间,因 由于遗传评定,使种畜耽搁了一些时间, 由于遗传评定 此种畜使用时应尽可能缩短使用期限; 此种畜使用时应尽可能缩短使用期限; 挑选世代间隔较短的选种方法 ━例如:猪繁殖率高,大部分生产性状的表现 例如:猪繁殖率高, 例如 不受性别限制, 不受性别限制,因此猪遗传评定一般不使用 耗时长的后裔测定
提高选择强度的育种措施
实施特殊的育种措施, 实施特殊的育种措施,改善留种率
适当延长种畜的使用年限; 适当延长种畜的使用年限; 种畜的使用年限 采取措施提高母畜每年提供的后代数; 采取措施提高母畜每年提供的后代数; 减小母畜的胎间距; 减小母畜的胎间距; 降低后备种畜在育成期的损失; 降低后备种畜在育成期的损失;
提高选择强度的育种措施 提高选择强度的育种措施 选择强度
建立规模足够大的育种群
━强调种畜场间、地区间的联合育种,实施统 强调种畜场间、地区间的联合育种, 强调种畜场间 一的育种方案和种畜遗传评定; 一的育种方案和种畜遗传评定
生物育种的原理与方法
![生物育种的原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29cc4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f.png)
生物育种的原理与方法生物育种是指通过选择优良品种进行繁殖,以改良农业生产中的植物和动物的遗传特性,提高产量、抗病性及品质等方面的目标。
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方面,生物育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育种的原理生物育种的原理主要涉及遗传学中的选择、杂交和变异三个基本原理。
(一)选择原理选择是通过选取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使其后代中所含的有利基因频率增大,从而提高整个种群中有利基因的占比。
选择的方法包括家族选择、单株选择和群体选择。
家族选择在亲代间进行,通过育种人员对亲代进行淘汰和选优,使子代中有利基因得到遗传并累积。
单株选择是在同一族群中通过独立选择的方法取消了亲代的亲缘关系,使有利基因在子代中得到自由地互相组合。
群体选择是将亲代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选择,通过挑选出群体中具有高产、抗病、抗逆等有利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
(二)杂交原理杂交是利用不同类型的优良基因通过异系亲本组合,产生优质的后代。
通过杂交可以使有利基因得到合理组合,增加杂种优势,提高种质利用率。
常见的杂交方法有自交系杂交、亲本杂交和细胞杂交等。
自交系杂交是指选取自交系作为父本,在与其他自交系异交产生的优势种的基础上进行杂交。
亲本杂交是指选取不同基因型的亲本进行杂交,以获得亲本间产生的优势后代。
细胞杂交是将雄性或雌性生殖细胞与另一种或相同种的配子体或胚胎进行细胞间或细胞与胚胎之间的杂交。
(三)变异原理变异是指物种个体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通过保留并合理利用其差异性,进一步推进育种工作。
变异的形式包括自然变异和诱变两种类型。
自然变异是自然界个体之间因遗传差异而呈现的一种现象,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诱变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手段使物种产生一定程度的突变,进而创造新的基因型。
二、生物育种的方法生物育种的方法主要包括群体选择、亲本选择、育种中的交配、选择和回交、创新杂交等。
(一)群体选择群体选择是通过对种群群体中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选择,以提高群体遗传水平。
《选择育种》课件 (2)
![《选择育种》课件 (2)](https://img.taocdn.com/s3/m/05a2157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7.png)
农业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而育种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本课件将 介绍选择育种的概念、方法、优点、挑战和未来趋势。
背景介绍
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是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为 人类提供食物和原材料。
育种的概念
育种是通过选择性繁殖,改良农作物和养殖 动物的性状和品质。
育种方法
2 提高抗病性和适应性
选择育种可以培育出对病害和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品种。
选择育种的挑战
1 时间和资源的需求
选择育种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评估,以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2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选择育种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遗传多样性,避免基因的单一化。
选择育种的未来趋势
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2 智能农业与选择育种
1
选择育种的定义
选择育种是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步改良农作物和养殖动物。
2
常见的选择育种方法
包括选择、人工授粉、人工杂交和人工孵化等方法。
3
现代选择育种技术
包括基因编辑、转基因技术和组织培养等高效育种技术。
选择育种的优点
1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通过选择优良个体进行繁殖,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基因编辑技术可精确修改基因组,加速育 种进程。
智能农业技术的发展将为选择育种提供更 多发展机会。
总结和展望
选择育种的总结
选择育种是改良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重要手段。
选择育种的展望
未来,选择育种将继续发展,并结合新兴技术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选择育种的遗传原理
![选择育种的遗传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cd9e6b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d.png)
选择育种的遗传原理引言:育种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选择育种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选择育种的遗传原理是指根据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遗传变异的利用和选择,使有利的基因在后代中得以传递和积累,从而达到改良和优化作物品种的目的。
一、遗传变异的基础1.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基础。
在自然界中,个体之间存在着遗传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变异。
2. 遗传变异的发生是随机的,但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某些个体的某些性状可能更有利于生存和繁殖,这就为选择育种提供了可能性。
二、选择育种的原理1. 选择育种的目标是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使得这些性状在后代中得以传递和积累。
选择育种的原理是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选择。
2. 选择育种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育种的目标和选择的性状,然后通过对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观察和评价,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
3. 选择的依据可以是外部形态特征,也可以是生理性状、生长发育性状以及抗病性等。
4. 在选择亲本时,要注意选择携带有所需基因的个体。
这可以通过对个体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和筛选来实现。
5. 选择亲本后,通过人工控制交配和选种的方式,使得优良性状在后代中得以传递和积累。
这要求对个体的配对方式和交配群体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
6. 在选择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近亲繁殖和选择的过度,以免产生遗传退化或过度集中的问题。
三、选择育种的方法1. 单株选择法:根据植株的性状表现,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进行繁殖。
2. 群体选择法:根据群体的性状表现,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群体进行繁殖。
3. 纯系选育法:通过连续多代的自交或配合自交,使得后代中的基因组成趋于纯合,以便更好地发挥显性基因的效应。
4. 杂交选育法:通过不同亲本间的杂交,利用杂种优势和亲和性增强效应,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杂种。
5. 重组选育法:通过基因重组、基因转移和基因编辑等手段,将不同来源的优良基因导入到一个个体中,形成具有多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
![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https://img.taocdn.com/s3/m/5cc2dc5be87101f69e3195e1.png)
(一)样品采集
① 原则
样品来源越广泛,获得新菌种的可能性越大。
② 土壤采样方法
土壤的细有菌机、质放线含菌量:和耕通地风、状菜园况和(近5~郊土25壤cm;深度) 土壤的酵p母H和菌植:果被园状树况根的土壤中;
•pH<7.0 :霉菌、酵母菌居多 地理条霉件 菌:动植物残体及霉腐土层中; 季•p节H7.条0黑件~曲7.霉5::细稻菌场、、谷放物线堆菌积丰处富。
黑曲霉
黑曲霉 栖土曲霉 根霉 毛霉 青霉菌 木霉菌 黄曲霉菌 红曲霉
产物 谷氨酸 肌苷酸 淀粉酶 蛋白酶
葡萄糖异构酶
酒精 单细胞蛋白 乳糖酶 柠檬酸 柚苷酶、酸性蛋白
酶 单宁酶、糖化酶 蛋白酶 糖化酶、甾体激素 蛋白酶 葡萄糖氧化酶 纤维素酶 淀粉酶 糖化酶、红曲色素
用途 食用、医药 食用、医药 葡萄糖、糊精、酒精发酵、啤酒酿造 酱油速酿、饲料
❖ 控制传代次数:不超过7代,易变异的不过5代 ❖ 砂土管、冻干管保藏的原种,开启不能超过3次,以防污染。 ❖ 选择良好保藏方法:保证菌不死、不衰、保存活性及原有典型性状 ❖ 良好的培养条件:注意斜面菌株的培养条件(保藏、活化培养基) ❖ 采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接种
产孢子霉菌 细菌
二、菌种的复壮
❖ 自然选育的定义
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变异,通过分离、筛选,排除劣质性 状的菌株,选择出维持原有生产水平或具有更优良生产性能的高产菌株, 达到纯化与复壮菌种、保持稳定生产性能的目的。其主要原理是微生物 群体分离。
❖ 自然选育的方法
(1)通过表现形态淘汰不良菌株; (2)考察目的代谢产物产量; (3)进行遗传基因型纯度试验,考察菌种纯度; (4)传代稳定性试验:斜面传3-5代。
❖ 菌种退化的主要表现 ① 产量下降,目的代谢产物减少,原料转化率下降; ② 生长速度缓慢,目的代谢产物合成能力下降,发酵周期延长; ③ 产孢子能力变弱,孢子形成数量减少; ④ 抗逆性减弱; ⑤ 形态畸形等。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育种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408dea5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5.png)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育种育种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选择和培育优良的遗传特性,提高农作物和家畜的质量和产量。
下面将从育种的基本原理、育种方法以及育种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育种的基本原理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遗传的原则,通过选择和杂交培育,选取具有有益性状的优良个体,使其后代具有亲本中优秀的遗传特性。
1. 孟德尔遗传定律育种的基础是孟德尔遗传定律,即一对互补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
根据这个定律,个体的遗传特性由父母的基因组组合决定,父母每一对基因中只有一个基因会传递给子代。
2. 基因的变异与突变育种中,基因的变异和突变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因的变异指的是基因组中的某个基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个体的性状。
而突变是指基因组中的某个基因发生了突然的、不可预测的变化,可能导致新的性状的出现。
二、育种方法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通过选择具有优秀性状的个体,逐代进行交配繁殖,使有利性状逐渐在种群中固定下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自交繁殖的作物,如小麦、大豆等。
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亲本的有利性状通过人工授粉进行杂交,产生F1代,再通过适当选择和控制,最终获得优良的杂交品种。
这种方法适用于自交不纯的作物,如玉米、水稻等。
3. 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物种中,以期改变其性状。
这种方法在现代育种中越来越重要,可以大大加快育种进程和改进物种的性状。
三、育种的意义育种对于提高农作物和家畜品质、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品质和产量通过育种,可以选择和培育出更抗病虫害、更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品种。
同时,还可以改善农作物和家畜的品质,提高其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2. 适应气候和环境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加剧,育种可以培育出更适应恶劣环境条件的品种,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3.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育种可以提高农作物和家畜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收益。
选择与选择育种
![选择与选择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ff5aeb4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4.png)
1、 选择对隐性基因得作用 在一个随机交配得大群体中,隐性有害基因只有多
代连续选择才能从群体中逐渐消除。
2、 选择对显性基因得作用 选择对显性等位基因得作用更为有效。
三、选择育种得程序和方法
1、 选择育种得程序
2、 园林植物选择育种得方法
(1) 一、二年生草花得选择育种 一、二年生草花多以实生繁殖,故应进行实生选种。如鸡
选择差S=3、8-3=0、8(cm);
选择响应R=4-3=1(cm);
遗传增益△G=R/X×100%=1/3×100%=33、3% 。
二 、影响选择效果得因素
(一)性状变异得幅度
性状在群体内变异幅度愈大,则选择得潜力愈大,选择得效 果就愈好。反之,当性状在群体内变异幅度很小时,也就就 是供试群体得各个个体得遗传基础都近似相同,则这时在 该群体中选择时,选择无效或选择效果差。
4、植物授粉习性与选择方法
自花授粉植物:指同一花朵得花粉进行传粉(这种 方式又称自交)或同一植株得不同花朵得花粉进行 传粉而繁殖后代得植物。由于自然选择得结果,自 花授粉植物可以长期自交而后代生活力并不表现 降低。后代和亲代相似,所以连续多代选择往往效 果并不显著,通常只需进行一至二次得选择即可。 一般采用单株选择法,只有在结合生产进行品种纯 化时,为了及时提供大量生产用种子,才采用混合选 择法。
(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 aid selection,MAS),即 通过分析与目得基因紧密连锁得分子标记来进行 选择育种,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如:Vaillancoyrt等利用冈尼桉(Eucalyptus gunnii) 与蓝按杂交得F1、F2和回交产生得群体构建遗传 连锁图,利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检测标记与数量性 状得关联,发现了与生长率、异常叶形、分技和耐 冻性等性状显著相关得RAPD标记,使得早期选择 成为可能。
5__选择育种
![5__选择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2b41e7f7aaea998fcd220e77.png)
第二节有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
一、选择育种的原理
1、纯系学说(pure line theory) 丹麦植物学家约翰生(Johannsen,W.L.)于 1903年提出的“纯系学说”仍是今天进行单株选 择育种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论点是: ①在自花授粉植物原始品种群体内,通过单株选 择,可以分离出一些不同的纯系,所谓纯系是指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构成的群体。 ②在纯系内继续进行选择是无效的,因纯系内的 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不能遗传的变异。
第二节有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
三、选择育种的程序 (一)系统育种(纯系育种)
第二节有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
(二)混合选择育种
第三节芽变选种
一、芽变与芽变选种
芽变(sport)来源于体细胞中自然发生的遗传物 质变异,这种变异的细胞发生于分生组织中,就 形成变异芽。只有当变异芽萌发成枝或被无意识 地用来繁殖成新地植株,并且在性状上表现出与 原品种的性状有明显差异时,才易被发现。所以 芽变总以枝变或株变的形式表现出来。 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不能遗传的变异叫饰变。 芽变选种就是对芽变发生的遗传变异进行选择, 从而育成新品种的选择育种法。
第三节芽变选种
二、芽变选种的意义
1、芽变选种操作简便,无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 便于开展群众性的芽变选种工作。“一把尺子,一 杆称,用牙咬,用眼瞪”。 2、适合对目前优良品种的个别不良性状进行修缮 改良,优中选优。 3、一经选出,即可进行无性繁殖提供生产长期利 用,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因此,芽变选种 是无性繁殖园艺植物所特有的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
等一批短枝、红色芽变 品种。
第三节芽变选种
第四代:
1980年,从新红星 等品种中选出首红 (Redchief)等一 批着色早、短枝、 浓红、高桩、五棱 突起明显、市场竞 争力强的新一代品 种。
第二章-番茄育种
![第二章-番茄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f6918f740b1c59eef8c7b4d1.png)
其他还可以按叶型、果实形状等来分类。
第二节 番茄的育种目标
一、番茄主要育种目标
1 番茄适应性育种。 适应性包含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就目前而言主要指番茄的 耐弱光及抗寒性筛选研究。 1.1 耐弱光及短日照育种。 这是温室番茄适应性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通过比较 坐果及花穗分化情况来筛选材料。
1.2 株型育种。 株型育种除了耐弱光温室栽培目的以外就是省工品种的选育, 如早在 50 年代,英国人就发现了具有隐性基因 Ts 的突变中其 侧枝的生长是受IS基因控制的,当番茄植株含有IS基因时就只 长一个茎,这不仅能减少整枝打杈的劳力,而且有利机械化 栽培。
2.4 果实的品质。 包括 营养品质 和 风味品质 。果实的营养品质主要取决于果 实中矿物盐和维生素的含量,尤其是 VC 、 VA 的含量,提 高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也是番茄育种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影响果实风味品质的因素很多,目前尚无法根据一定指标 进行改良。过去,育种家希望通过传统方法提高果实的含 糖量,从而改良品质,但是由于碳代谢的复杂性和缺少基 因型的多样性使育种方法难以突破。目前有关学者正致力 于提高工程植株Monellin基因表达的研究。
三、番茄的分类系统
番茄属于茄科(Solanaceae)番茄属(Solaneae)。该属包 括许多种、亚种和变种。其中农业栽培主要为普通番茄。 根据美国植物学家 Charles Rick 的分类方法,番茄属可以分为 以下九个品种: 普通番茄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醋栗番茄 L. pimpinellifolium 契斯曼尼番茄 L. cheesmanii 小花番茄 L. parviflorum 克梅留斯基番茄 L. chmeilewskii 多毛番茄 L. hirsutum 智利番茄 L. chilense 秘鲁番茄 L. peruvianum 潘那利番茄 L. pennellii
高中生物的育种方法及原理
![高中生物的育种方法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1614a1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d.png)
高中生物的育种方法及原理育种是利用遗传原理和育种技术,对有经济和生态价值的生物进行选择和培育,以达到提高品种质量和培育新优良品种的目的。
高中生物中,主要包括植物育种和动物育种两个方面。
一、植物育种的方法及原理:1. 选择育种法:根据所需品质选择出具有优异特性的个体进行交配,以获得目标性状更优良的后代。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选择优异特性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育种,利用遗传的不等位基因的分配规律来进行品种改良。
例如,以水稻为例,选择具有高产量、耐逆性和抗病性等优良特征的亲本进行配对,通过杂交、选择,逐代选择出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的优质水稻品种。
2. 杂交育种法:利用两个不同种质的植株之间的杂交进行育种,以获得增强或综合了两者优良特性的后代。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杂种优势和杂质不纯性。
通过不同品系的亲本进行人工配对,将两个亲本的有利特性进行综合,从而达到提高品种质量的目的。
比如玉米杂交育种中的增产杂交育种,通过将两个亲本的优势特点结合起来,产生出高产、早熟和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3. 突变育种法:通过诱变,使植物基因产生突变,进而获得有用的遗传变异体。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诱发植物基因的突变,产生具有新的、有用特性的个体,从而进行品种改良。
比如,通过化学物质、射线、基因工程等手段,诱发植物的突变,产生出耐旱、抗病、耐寒等新特性的植株,从而改良农作物的品种。
二、动物育种的方法及原理:1. 选种育种法:根据所需属性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的母本和公本进行配对交配,通过世代选配获得更优良的后代。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优胜劣汰和数量效应来进行品种改良。
比如,对家禽和畜种动物进行选种,根据其产量、品质、繁殖力等特性进行选择,将具有优秀特性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选配,逐代进行选选,最终获得更优良的品种。
2. 杂交育种法:利用两个不同血统的动物进行交配,选配出优良的杂种后代。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杂种优势和杂种活力。
通过选用不同血统或种群的个体进行人工配对,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养殖动物的产量和质量。
第二章 选择育种原理与方法
![第二章 选择育种原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b29b8a63c1ec5da51e27011.png)
精选课件ppt
22
第三节 选择育种的程序
一、育种目标的确定 育种目标:为改良现有品种或创造新品种所要求达到 的目的与指标。
1、抗逆性:包括抗虫性、抗病性以及抗污染能力等 2、适应性:指适应于特定环境的能力 3、生长性状:主要指植株的生长量。 4、其它性状:如种实性状等
精选课件ppt
23
二、选择育种程序
0.49
0.49
0.34
0.35
0.19
0.19
精选课件ppt
小
200
2.58 2.04 1.74 1.39 1.15 0.96 0.79 0.64 0.50 0.35 0.19
∞
2.66 2.06 1.76 1.40 1.16 0.97 0.80 0.64 0.50 0.35 0.20
8
选择差与株数间的关系
精选课件ppt
10
选择和选择方法
二、选择类型
以群体为对象的选择,不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一般可分为 如下3种选择类型:
(1)稳定性选择(stable selection)是有利于中间型的选择,数量性状 的平均值不变。选择的结果,淘汰了远离平均数的表型个体,使群体遗 传组成发生变化。
(2)定向性选择(directional selection)与稳定性选择相反,是对表现 型分布的某一极端个体进行的选择。选择的结果导致群体遗传组成的定 向变化。
综合评分法I 是b 针1 x 对1 多b 性2 状x 2 选 择b 时3 x 采3 用 的。可以按不同性状的重要性
给一定的分数,最后按分数进行选择。
精选课件ppt
18
选择和选择方法
选择性状数目与选择率、选择强度的关系
选择性状数目 1 2 3 4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一、人工选择
选择和选择方法
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是根据人们的需求,从混合群体中
选择符合需要的个体,或类型,是人类创造新品种的重要手段。
它有别于自然选择: 1. 人工选择的目标是满足人们对产品品质或数量的需求;
2. 人工选择的选择强度高,且局限于少数入选个体间的交配、繁殖,
1/31.6
1/10.0 1/5.62 1/3.98
2.23
1.75 1.46 1.27
4. 多世代选择
要实现预定的育种目标,往往要经历多个世代的改良。
轮回选择(recurrent selection):是多世代改良中通常
采用的选择方法,是指在连续的多个育种世代中,对选择个体 进行交配制种,建立子代测定林,从测定林中进行配合选择, 即选择优良家系中的优良个体,再交配制种,如此反复循环, 使所需基因频率不断提高,遗传增益一代比一代高。
单株选择(individual selection)是谱系清楚的选择,是根据入选标准, 从群体中挑选优良个体,分别采种或采条,单独繁殖,单独鉴定的选择。
因单株选择的谱系清楚,可通过子代测定的结果对亲本进行的再选择, 即可以进行所谓的后向选择(backward selection)。 单株选择是根据遗传测定林中子代或无性系的表现进行的选择,属遗传 型选择(genotype selection)。
选择和选择方法
多性状选择的方法
(1)连续选择法(tandem selection): 先对一个最重要的性状进行选择, 直到达到育种目标,再开始第二个性状的选择。 (2)独立淘汰法(independent culling):对每个选择性状规定一个最低 标准,如果候选个体各性状都符合标准,就可入选,否则不能入选。 (3)选择指数法(selection index):一种综合选择的指标。即把选择的 每个性状都按其相对经济重要性和不同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通 过多元统计方法进行适当加权,形成线性关系组合。
3、芽变选择: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利用芽变,从中选择出优良品种的过 程即为芽变选种。
选择育种的原理
二、选择育种的原理
1、群体选择原理
群体选择实际上是改变被选群体的基因型频率,由此改变群体的基
因频率。优良的群体即为优良基因混合选择还是基因型选择,关键是
值的离差大小选择个体。 配合选择(combined selection):在优良家系中选择优良单株过程或优良种源中 选择优良单株等。 从子代测定林中挑选优良家系内的优良个体作为下一代选育的亲本,这种选择方 法称为前向选择(forward selection)。 无性系选择(clonal selection):通过无性系对比试验,评选出优良无性系的过
家系(family):亲本通过有性繁殖所得到的全部子代连同亲本统称为
家系。
半同胞家系(half-sib family):指仅具有一个共同亲本的家系子代总称。 全同胞家系(full-sib family):指具有共同双亲的家系子代总称。
无性系(clone):由同一植株通过营养繁殖所产生的群体,称为一个无
1:稳定性选择;2:定向性选择;3:多向性选择
图1
选择的基本类型
选择和选择方法
三、选择方法
1.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
混合选择:根据育种目标,从群体中按表现型挑选符合要求的一批个体, 或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一批个体,且对选择出来的个体不分单株,混合采集种 子或穗条,混合繁殖和造林。 混合选择只依据表现型,不作遗传测定的选择,属表型选择 (phenotypic selection)。
2、被选群体的大小与变异程度(幅度)
3、选择率的大小 4、选择的方法---采用多性状选择不是单性状独立选择。
选择差(selection differential):入选树木平均值与林分平均值有
一个差值(S)。即:S=X s-Xp
选择响应(response):入选全个体的子代均值(Xo)与同年龄亲 本林分均值(Xp)的差值(R)。即: R=Xo-X p
性系。对繁殖成无性系的最初植株,称为无性系原株(ortet),无性繁殖 出来的植株称为无性系分株(ramet)。
选择和选择方法
2.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配合选择和无性系选择
家系选择(family selection):把家系作为一个单位,依据按家系平均值大小进 行的选择。
家系内选择(within family selection):根据家系内个体表型值距该家系平均表型
遗传增益( genetic gain,G) :选择响应除以亲本群体的平均值。
G=R/X×100% 选择强度( selection intensity,i) :选择差除以亲本群体的标准差
(σP)所得的值。即标准化的选择差。i=S/σP
性状正态分布与入选个体分布图
P
P=
Z
T S
P=
1 2
1 2
0.90
0.18
0.19
0.19
0.19
0.20
选择差与株数间的关系
选择差(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 1.0 1.5 2.0 从下列被选群体中选出1株 4 13 42
2.5
3.0 3.5 4.0 5.0 6.0
159
739 4,298 31,540 3,588,000 100,000,000
选择和选择方法
进行杂交,对子代再作选择,如此连续进行多代的选择育
种,使改良增益一代高于一代。
专题讨论
专题一:多性状选择方法----“三好学生”、“单项积极分 子” 专题二:林木的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问题 专题三:芽变选择及其应用 专题四:林木高世代育种技术与应用问题 专题五:间接选择技术及其应用 专题六:以一个熟悉的树种,设计一个育种程序
x
2
e
t
dx
选择强度(i)与群体大小和入选率
入选率
0.01 0.05
群
体
大
小
20
- 1.80
50
- 1.99
100
2.51 2.02
200
2.58 2.04
∞
2.66 2.06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1.64
1.33 1.11 0.93 0.77 0.62 0.48 0.33
程。无性系选择充分利用了植株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无性系选择增
益大,方法简单。 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和配合选择以及无性系选择都属单株选择(遗传型选择)。
选择和选择方法
3.多性状选择(multiple traits selection)
大多数的树种改良计划都要求同时改良几个性状。选择性状的多少,
6.芽变选择
芽变是利用植物体在栽培过程中发生的体细胞突变,
在长期无性繁殖的树种容易产生芽变。在林木选择育种中 利用芽变育成的品种少,而在果树、花卉上较多。
芽变的鉴定:
A、直接鉴定法:直接检查遗传物质(即染色体)。 B、间接鉴定法:经无性繁殖后比较鉴定。 芽变的有效性必需经过生产测定 。
第三节
选择育种的程序
经多个世代连续选择后,必然会导致选择群体的遗传基础变窄; 3. 人工选择多为高强度选择,往往能在短期内取得显著进展,而自然
选择多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才能产生新的物种。
选择和选择方法
二、选择类型
以群体为对象的选择,不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一般可分为 如下3种选择类型: (1)稳定性选择(stable selection)是有利于中间型的选择,数量性状 的平均值不变。选择的结果,淘汰了远离平均数的表型个体,使群体遗 传组成发生变化。
1 1 2 2 3 3 综合评分法 是针对多性状选择时采用的。可以按不同性状的重要
I b x b x b x
性给一定的分数,最后按分数进行选择。
选择和选择方法
选择性状数目与选择率、选择强度的关系
选择性状数目
1
入选株数 / 观测株数
1/100
每个性状的选择强度
3.37
2
3 4 5
1.70
1.37 1.14 0.95 0.79 0.63 0.49 0.34
1.73
1.39 1.15 0.96 0.79 0.64 0.49 0.35
1.74
1.39 1.15 0.96 0.79 0.64 0.50 0.35
1.76
1.40 1.16 0.97 0.80 0.64 0.50 0.35
子 代 表 现
F K
B E C
A G D I J 混 合 选 择
子 代 表 现
D E I
A B C F 混
P H Q V O L
H JG 合 M LN 选 D Q P R S TU 择
N R T M W Y Z U
图
遗传力、选择方法与选择效果
选择和选择方法
2.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配合选择和无性系选择
选择育种的原理
一、选择育种的类型
1、种源选择 种源:一批种子或苗木等繁殖材料的原产地。 产地:一批种子或苗木等繁殖材料的生产地点(区)。
种源试验:将不同种源的种植材料,在一定区域内按田间试验要求进行对比
试验的过程。 种源选择:通过种源试验为某一用种地区选择优良种源的过程。
2、个体选择:即选择优良个体的过程。它分混合选择与基因型选择二种类型。
第二章
选择育种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选择育种的原理
第二节 选择与选择方法
第三节 选择育种的程序
选择育种的原理
第一节
选择育种的原理
问题:为什么说选择是品种改良的中心?
分析:1、植物变异的层次分析和观赏植物品种改良的现状 2、引种与驯化 3、选择育种 4、杂交育种 5、诱变育种与辐射育种 6、倍数性育种(多倍体与单倍体育种) 7、生物技术育种(分子育种) 不同育种方法同选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