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举要》详解知识讲解
常礼举要讲解
《常礼举要》讲解《常礼举要》是由台湾李炳南老教授讲解的,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常礼节。
全文共分十二章节,分别为: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
人们对礼仪的重视日益增高,礼仪教育从儿童抓起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之中。
《常礼举要》因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成了儿童礼仪教育的首选教材。
同样,对于成年人,《常礼举要》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南人。
名艳,字炳南,号雪庐。
为衍圣公孔奉祀官府秘书长。
初学唯识于梅光羲,于禅、净、密等,皆曾修习,后归依印光大师,专修净土。
此外,亦精中医。
抗日期间,随孔德成于重庆,并助太虚大师弘法。
后卜居台湾,除仍任职孔奉祀官府外,并兼任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兴大学教授,业余则致力于弘扬佛法。
于台中讲经说法数十年,以“李老师”之名著称于台湾佛教界。
先后创办台中佛教莲社、菩提树杂志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菩提医院、菩提救济院等弘法及慈善机构。
1986年4月13日逝世,享年九十八岁。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野蛮的民族也有他们的一套礼节。
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都是礼节从中周旋。
自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人们反对礼教、主张把它打倒以后,大家就对礼节不重视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做。
这就成了后来家庭中夫妇失和、子弟不孝、兄弟反目、邻里纷争等不良社会乱象屡见不鲜的社会问题。
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嫁娶,都是有一定礼节的。
如果你不照着去做是会受人诟病的,什么少教育、少见识、粗鄙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世面、讨厌、可笑、远着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词就都会加在你头上。
为避免上诉问题的出现而给我们人生带来不快。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常礼举要》:子、居家“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为人子”指小孩子,作为年轻人,“不晏起”,不要晚起床,衣被自己整理。
01 常礼举要讲记(序 根据徐醒民教授讲记整理)
常礼举要讲记徐醒民老师著教案王红波整理1 / 52014.11.04常礼举要一、释常礼举要所谓常礼举要,就是常用的重要的礼仪,把这些礼仪拿出来讲。
「常礼」所谓「常」,示礼、礼之大要,举共礼之大要。
(举例:马加爵的案件,讲话无礼,酿成大祸。
同学雪中送炭,躲过一劫。
)二、简释礼所谓「礼」与佛家的戒律是一样的,要执持。
佛家的戒律在家人当然马虎一点,出家的有定时的诵戒,为什么要定时的诵戒呢?就是每诵一遍自己检讨自己任何事照着这个戒律做到了没有,它有这个意思。
三、常礼举要的出处我们学礼也是如此,礼在五经里(现在讲十三经)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从国家到个人讲得很详细、非常多。
这本《常礼举要》是从那边摘录出来的这简单条文,虽然简单,但现在学起来都是实用的。
老师给我们编这些条,都是看现在都能用得上的,就写下来,我们一边研究,一边就照着这样办。
四、礼的重要性1.以前:从孔子讲礼一直到清朝都讲礼。
举例:孔门弟子研习礼。
《史记》孔子世家里最后讲到「赞」,他曾经说他自己到山东曲阜孔庙参观,那个时候是汉朝,他还看到孔子一代一代传下的学生,还经常在孔庙里研习礼:「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这是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赞里有这么一句话。
可见从孔子讲礼,一直到汉历代,以至于到清朝都是讲礼。
2.今天:我们应懂一条,就做一条。
按照礼来做我们在社会上做事情或做学问,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修行也有很大的帮助。
(举例:1.早上睡觉突然起来穿西装的业务员。
衣着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礼仪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言行一致,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2.面试翻阅档案的大学生。
)3.礼是科学的办事方法,更是合乎自然的法则礼就是秩序。
办事和研究学问都要讲究秩序,拿现在来讲,一般是说科学的办事精神,名词不同,事实上都是一样的。
现在来讲是科学的办事方法,科学的办事精神。
对过去的中国文化来讲,就是讲礼,礼就是有条不紊,无论是在人事、自然界都是有条理、有秩序。
A.天讲礼。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一、简介及背景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自古以来就在我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逐渐被人们忽视,导致许多人在日常交往中出现了不必要的尴尬。
本文旨在普及礼仪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遵循礼仪规范,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形象。
二、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1.礼仪的定义:礼仪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包括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
2.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衡量一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重要标准,遵循礼仪规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人形象,促进社会和谐。
三、常见礼仪失误及纠正1.社交场合:不敲门、不征得他人同意就抽烟、大声喧哗等。
2.商务场合:穿着不当、手机铃声不断、迟到早退等。
3.餐桌礼仪:用筷子不当、嘴里含食物说话、不顾他人喜好夹菜等。
四、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1.尊重他人:不议论他人是非,不随意评价别人的行为。
2.言谈举止:说话礼貌、语气平和,注意肢体语言。
3.待人接物:主动帮助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
五、商务场合的礼仪规范1.穿着打扮:正装出席,整洁干净。
2.会议纪律:手机静音,认真聆听,不大声喧哗。
3.拜访客户:提前预约,准时到达,尊重对方时间。
六、餐桌礼仪1.遵守用餐秩序:依次排队,不插队。
2.餐具使用:正确使用餐具,不混用。
3.进食礼仪:细嚼慢咽,不吧嗒嘴。
七、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应用1.网络社交:尊重他人,不传播谣言,遵守网络道德。
2.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
八、结论: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个人品质和修养的体现。
遵循礼仪规范,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常礼举要》详解共25页文档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
10常礼举要讲记(对众)
(申)对众(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凡是三人以上就叫「众」。
我们处任何一个场合,只要有三人以上,都是「对众」。
在群众当中,我们应该表示什么样的礼貌,这个也非常重要,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遭来很多人的讥讽。
一、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当甲乙这两个人正在谈话时,我们就不要把人家的话岔开来,或者跟甲,或者跟乙讲话。
因为这两个人可能正在讨论重要的事,或是私人的事情。
我们第三者插进去,妨害两人的谈话,这是很不好的事。
假如我们自己,正在跟某人谈话的时候,突然有第三者进来插话,把我们之间谈话讨论的事打断了,我们感觉这个人合不合道理呢?所以这一点很重要。
二、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这里讨论到两个人在那里面对面地谈话,或者是坐、或者是站的情况。
《礼记》〈曲礼〉讲:「离坐离立,毋往参焉。
」「离」字不当离别讲,离就是两,两个人对坐在那里、或是站在那里,或者谈话、或者不谈话,只要两个人对面坐着、站着,不要去打扰他们。
还有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去。
在房子里面,假如说两个人对坐,当然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去;但是如果在路上,两人对面站在那里,你要通过这个路,他们妨碍了你的通行,是不是要从他们两人中间穿过去呢?也不要,这个时候我们绕过去,从他们背后过去,如果从面前过去,就是妨害他两人。
【扩展:两个人在那照相,我们也应尽量不要从中间穿过。
不影响别人是大原则。
】就另一方面讲,礼是双方面的事,假如站在我们的立场来讲,我们不能和任何人站在道路上面对面的说话,妨碍人家走路。
礼是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别人不对不要紧,我们可是管不了别人,尽管他不对,也不要去从他们中间穿过去,也不要纠正人家,「你怎么站在这里?把路挡住了。
」这都是不可以的。
我们还是自己尽自己的礼貌,绕过去就可以了。
三、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在众人相聚的场合,或是公共场所,我们可不能很大声在那里讲话、喧哗,旁若无人在高谈阔论。
有一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愈是在公共场合,愈是提高嗓门讲话,其实在公共场所不是不能讲话,例如在火车上,同行的两人要说话的时候,无论什么情况,以对方听得清楚为原则,声音不要说得很高。
08常礼举要讲记(会客)
08常礼举要讲记(会客)(午)会客(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前面「访人」是作客时应有的礼貌,这里讲的是作主人应有的礼貌。
当有客人来访问时,做主人的也要懂得一般的礼节,客人来了我们当然要到门外去接待、欢迎。
【这里还要视情况不同而调整,有三种情况】:1.若是同住在一个地方的,比方都住台中市,那么你走到门口迎接就可以了;2.若是远路来的客人,我们知道他什么时候来,最好是在下车的车站欢迎;3.有的客人怕主人这样远路欢迎他,刻意不告诉抵达的时间,那当然就从便了,也不必勉强。
如果知道时间的话,就要做到这一点。
这是讲专程来拜访的,还有顺便来拜访的,情况不一样。
专程来的固然应该如此,若是顺便拜访,情况又不一样。
常常你在家里,原来不知道有客人要来访,突然外面有人敲门了,就有人来访问了,这也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就要跑到门外去接他。
一、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见先致敬」见到客人,先要向客人致敬,致敬的时候,如果是熟客,常见面的或者原来就认识的,不管是好朋友,或者是一般的泛泛之交,只要是认识的人,都叫熟客。
熟客要「道寒暄」,所谓道寒暄,不是一见面就问:「你来干什么啊!」不能这样讲,看看这「寒」字,是寒暖的意思,普通人见面先问最近寒暖情形,讲「寒暖」是不在正题上。
【熟客怎么寒暄】:中国人见面向来问天气如何?吃了没有,这就是寒暄。
还有请问您老人家现在可好,问一下他的健康状况,这都是寒暄。
道了寒暄后,才引起访客来访的来意。
这是熟客之间的道寒暄。
【这样寒暄,会让人心里暖暖的。
之前教书的时候,有个天津的学生,长得高大英俊,每次见了人,总是非常热情地问“吃了没有”等等,给人感观非常好。
所以,懂得寒暄,人际关系可能都非常好。
】既是熟客,请他进门寒暄几句,前面说过客人应守的礼节,懂礼的客人来访的时间不会很久,谈话也不是漫谈,他会简单扼要地把来访的意思说明。
【生客怎么道寒暄】:从来不认识的人来访,首先要请问他,「姓、字、住址」。
《常礼举要》详解
(未)旅行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辰)出门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二、见长者,必趋致敬。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七、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亥)称呼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 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 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 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 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 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 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 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 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 自仆,曰小价。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引言】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体现了尊重、友善和关爱。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个人品质和修养的体现。
全文《常礼举要》详尽地阐述了各种礼仪规范,旨在引导人们遵循礼仪,营造和谐社会。
【全文概述】《常礼举要》全文分为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公共场合礼仪、言谈礼仪和餐宴礼仪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礼仪规范。
这些礼仪规范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现实意义,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行为指南。
【具体礼仪解析与应用】1.家庭礼仪: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礼仪关系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如尊敬长辈、关爱晚辈、夫妻和睦等,都是家庭礼仪的重要内容。
2.社交礼仪: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
遵循社交礼仪,能使人际交往更加顺畅。
3.公共场合礼仪: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爱护环境、尊重他人权益,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公共场合礼仪的实践,有助于营造文明、和谐的公共环境。
4.言谈礼仪:言语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言谈礼仪关系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如言语礼貌、言辞得体、倾听他人等,都是言谈礼仪的重要内容。
5.餐宴礼仪:餐宴是社交场合之一,遵循餐宴礼仪,既能展示个人修养,又能营造愉快的用餐氛围。
如尊重厨师、适量取食、不高谈阔论等,都是餐宴礼仪的体现。
【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礼仪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践行礼仪,不仅能提升个人品质,还能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结论】总之,《常礼举要》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礼仪规范,遵循这些规范,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摘要:一、引言二、常礼举要的来源与历史背景三、常礼举要的主要内容1.居家2.外出3.餐饮4.言语5.待人接物四、常礼举要的现实意义五、结论正文:【引言】常礼举要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礼仪的经典著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进行详细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的精髓。
【常礼举要的来源与历史背景】常礼举要原名《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纂的一部礼书。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共有四十九篇,包括冠、婚、丧、祭、射、御、书、数等各个方面。
后来,《礼记》被南宋理学家朱熹改编为《常礼举要》,使之更加简明扼要,便于传习。
【常礼举要的主要内容】常礼举要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居家:讲述在家中的行为规范,如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等。
2.外出:讲述在外出场合的礼仪,如穿着、举止、交际等。
3.餐饮:讲述饮食过程中的礼仪,如座位、进食、敬酒等。
4.言语:讲述言语表达的礼仪,如称谓、谦辞、敬辞等。
5.待人接物:讲述待人接物的礼仪,如拜见、赠送、探访等。
【常礼举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虽然很多传统礼仪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生活,但常礼举要中的一些原则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比如,尊敬长辈、友好待人、言行一致等,都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常礼举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结论】总之,常礼举要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礼仪著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原创实用版】目录1.常礼举要的内容概述2.常礼举要的历史背景3.常礼举要的主要思想4.常礼举要的现代价值正文《常礼举要》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礼仪文献,其内容涵盖了礼仪制度的方方面面,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常礼举要》的内容概述、历史背景、主要思想以及现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常礼举要》的内容概述。
《常礼举要》是南宋朱熹所著,是一部关于日常礼仪的著作。
全书共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饮食、穿着、居住、出行、祭祀、丧葬等各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礼仪的具体规范和做法。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严谨和周密,也展示了古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追求。
其次,常礼举要的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社会风气日益奢靡,礼仪制度逐渐松弛,朱熹有感于此,便著《常礼举要》一书,旨在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引导社会风气回归正轨。
因此,《常礼举要》的诞生,既是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传承,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矫正。
再者,常礼举要的主要思想。
《常礼举要》以儒家礼仪思想为基础,倡导"礼以行之,乐以和之"的观念,强调礼仪对于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朱熹认为,礼仪不仅能够调节人们的行为,还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最后,常礼举要的现代价值。
尽管《常礼举要》成书于几百年前,但其所阐述的礼仪思想和规范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礼仪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通过学习和借鉴《常礼举要》中的礼仪思想和规范,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常礼举要》【聚餐篇】
《常礼举要》【聚餐篇】《常礼举要》讲记今日给大家分享《常礼举要》的聚餐篇。
(卯)聚餐这章是聚餐礼节,在一般社交场合聚餐的机会非常多,无论是普通的宴会或者喜事,都免不了有宴会,外交上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凡是在社会上与人接触来往,这个应酬是免不了,有这些应酬就该懂这方面的礼节。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第一条说明座位问题。
在前面我们已经把座位还划出来,中餐有中餐的席位,西餐有西餐的席位。
上座照例要让给长者来坐,有些人不懂得,自己坐在上位还不知道,那就太欠缺礼了。
所谓长者,要看当时情况,譬如说这一席所坐的人如果是家庭,他以辈份来计;如果不是,一般是以年龄来看;如果在机关,则是以职位高下来区分。
譬如说市长的年龄只有四十几岁,而市政府的职员有五十几岁的,那你不能按照年龄来算,你跟他同席吃饭,他是长者,这是看当时的场合。
就一般都是普通朋友,一切都不认得,不是家族,不是公务机关,是普通的一般亲友,按照年龄也有高下的,谁比谁大,这个也要推让一下。
二、入座後不横肱,不伸足。
把座位安排好了,长者坐上位,其馀按年龄身份,除一个上座以外,还有次要座位不同,按照身份坐定。
入座後无论坐在哪里,个人在个人的座位,不要横过来。
肱是上肢,坐定後两只手不能横放著,你把两手一横,旁边的人就无法坐了,吃饭时不能妨碍人家,所以不能横肱。
再来是不能伸足,古时候的饭桌像是日本式,摆在塌塌米上的低矮桌子,我们坐在席位上,假如你把脚一撑开,撑到对方那里去,别人就坐不了了;现在的餐桌虽然比较高,但脚也不能伸出去,这一条提醒我们,吃饭时要注意身体姿势,也是提醒我们,随时顾及到身边人的感受。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做为宴请宾客的主人,在客人都入座之後,要为客人斟酒或是上茶,然後把菜上齐了,主人照例要先拜客,再举酒敬客。
古时候的礼节是要拜客的,现在不必拜了,因为礼要从俗。
虽说拜客可以免,但是做主人的,一定要先举杯敬客。
敬完之後,凡是做客的要致谢辞,主客当然不一定要致谢辞,但其他陪客可要致谢辞,这是应有的礼貌。
《常理举要》解读教师培训版本
《 常礼举要》3-6年级(上)
有客来, 问声好, 看茶座, 好孩子。 有求教, 要谦虚 , 若离开 ,轻带门。 他成果, 要尊重,不笑人,不辱人。 谨慎言,不说人,老与弱,都尊重。 近朱赤, 近墨黑, 坦荡荡, 不误会。 他人言 , 莫插话,他人忙 ,不打扰。 他人弱,不戏弄, 他人物 ,不乱拿。
《常礼举要》解读
----教师培训版本
前言
《 常礼举要》1-பைடு நூலகம்年级(上)
正衣冠, 能自理; 讲礼貌,不说谎 爱劳动, 讲卫生; 勿乱顿 ,致污秽 不挑食 ,不翻搅; 食不响 ,不剩余 站如松 ,坐如钟;卧如弓 ,动如虎 吃数珍,说吐莲 ;行静雅 ,常笑颜
《 常礼举要》1-2年级(下)
有爱心 ,不骂人,不小气, 会赞美。 长者给, 双手接;有好物, 懂分享。 赠收物 , 必谦敬 ;会致谢, 会回礼。 长辈呼, 应勿懒; 长辈命, 行勿缓。 路遇人, 讲礼貌, 楼遇人,让先走。 若进门,轻轻敲, 打招呼 ,允可进 。 出必面, 返必告;大场合,静有序。
《 常礼举要》3-6年级(下) 若进门 先问候,若交谈 ,看对方 能宽恕 能帮人 , 懂感恩 心存善 遇事思 莫逞强 , 没想好 莫张口 己不欲 勿施人, 见客人 着装齐 若远行 辞亲友, 若归来 看至亲 远客来 好款待 , 客人走 亲恭送 若介绍 尊卑序 , 饮食时 客人先 客远来 安住宿 ,客人走,馈赠友
《常礼举要讲记》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10
十二、食时不歎,不训斥子弟。10
丑、在校11
寅、处世11
卯、聚餐20
辰、出门29
巳、访人赠59
戌、庆吊61
亥、称呼类65
最后总明65
讲前勉辞
先立根本
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
就是比我们年轻、或是同等,他要拿东西来,我们就得双手接,这样没什麽不好之处。即使国家对国家,国家对国家怎麽样呢?孟子说,以大事小,以小事大。小国事候大国,这是理所当然,我们的力量抵不住他们嘛!大国事候小国?这是什麽道理?仁也!中国,美国的故事
学常礼受尊重
汇集古书,「举要」是把人家要紧处举出来、都是前人有的。大家能记住,在社会上最低限度会得到别人尊重,人家看了看会说这人真是君子。怎呢?现在有一些外人看我们学中国文化人就是不一样、特别!怎麽特别法呢?他们惹人烦、害人的很多,我们也不惹人烦也不害人,我们多少规矩些。
常礼举要课程
咱讲常礼举要,常礼就是现在的常礼,现在还用得著。为什麻呢?为何不说修身?修身是教育的范围,而常礼举要是人对人,这不是自修。懂得这个礼你才能行得通,不妨碍别人。孔圣人说过,你学一种东西,要「博之以文,约之以礼」。
没有力行,只是记问之学,口耳之学,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麽,念中国书有这麽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麽,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麽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没上学、在家裡,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常礼举要(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常礼举要(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注:本《讲义》为台湾大德老居民李炳南的解说录)讲前勉辞先奠基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
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
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文学习强调根。
无论你学什么,中国书籍中都有一句谚语:“一经传全经”。
如果你真的了解一部古代圣人的经典,你就知道其他的一切。
例如,如果你能读懂一本薄薄的佛教阿弥陀佛经,你就能读懂所有的藏传三经和十二经。
这是真的。
你不懂这本书,你也不懂其他的,比如《八大人觉经》和四十二章。
这意味着阅读。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
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
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
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
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则不会改变,即使改变了,也不会改变。
孔子圣人的书中有一句话,“变化离不开宗教”。
例如,佛教说,所有的佛法都是虚假和空洞的,但大自然是不朽和永恒的。
这是佛教的主张。
老子说过天道不变。
他们都说同样的话,圣人也提倡同样的话。
但现在它变了吗?现在情况变了。
甚至有人杀了他们的父母。
众所周知,这实际上是缺乏教育。
有一本书甚至说,当一位母亲生下一个孩子时,就像一颗豆子离开一个豆荚,这与豆荚无关。
我不需要提出任何书。
你看,它们都是时事书籍。
动物们没去过学校。
他们不能做这种不合理的事。
11常礼举要讲记(馈赠)
(酉)馈赠(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赠送东西给人家,包括吃的、用的东西,以及钱财等,都叫馈赠。
赠人家东西是一种礼,这种礼在一般没有研究之前,总觉得送人家东西都是好的,当中没有什么学问,然而把这几条看过后,或者是诸位有机会研究《礼记》,就知道这当中很不简单。
我们送人东西要遵循礼,人家才接受,礼貌不周全或是不合于礼,人家可以拒绝不要,到时候一番好意,因为送得不对,反而变成害事。
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礼记》〈曲礼〉讲:「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然后接着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这一段即是上面那两句话,我们也要了解个大概,所谓「太上贵德」,这个德听老师讲《礼记》也听过了,我们固有的文化,最高的是道,道下面次一等的是德,再次一等是仁,再来就是义。
仁、义、礼。
道、德、仁、义这四个字都不讲条件,那就是说,我们帮助了人家,或给人家任何好处,做了就做了,该做的我们就去做,对自己来讲是礼之当然,不要求对方将来怎样报答我,道、德、仁、义是这样的,下面再来即是礼,礼尚往来,即是讲礼。
人与人之间,我有礼往,你有礼来,彼此于是来往,这个就是情份。
一天一天加厚,这就是〈曲礼〉所讲的「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什么叫做「太上」呢?古注讲是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但也有人讲这也不尽然。
固然在上古时代,人情都是很纯厚的,讲施是可以,不必讲报答。
可是到三皇以下,以至于到了后代,也是有些道德高尚的人,做了有道德之事,不希望人家来报答他,这也是有的!在历代有一些高人、隐士,我们看《高士传》,那些修道的人也是有的!所以有人主张,「太上」是指就人来讲,不必就时间来讲。
若就时间来讲,周家以前有,那周家以后就没有了吗?周家以后还有,不过少一点就是了。
就人来讲,凡是这种人,他的德性最高,布施而不求报答,拿佛家来说,布施讲三轮体空,这就是行无漏法。
有漏呢?我们做一点好事,就希望将来对方给我们报答;或者他不希望对方回报我,但也希望这份功德做出去,将来有一种好的报应,这个都是希望报答,是有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礼举要》
• 《常礼举要》由李炳 南老居士著解,主要 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 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 常礼节。全文共分12 章节,分别为:居家、 在校、处世、聚餐、 出门、访人、会客、 旅行、对众、馈赠、 庆吊、称呼。
(卯)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
耻。 ——《管子》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 子曰:“不知礼,无—仁义礼智信
李炳南
•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 南人。名艳,字炳南,号雪庐。
古之“礼”
•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 豊亦声。 ——《说文解字》
• 两个方面:社会制度、道德规范。 •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
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 礼,知自别于禽兽。
(午)会客
一、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 二、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三、每门必让客先行。 四、入门必为客安座。 五、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
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辰)出门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二、见长者,必趋致敬。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七、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巳)访人
一、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 二、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 三、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 四、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 五、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 六、不携一切动物上堂。 七、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 八、谈话应答必顾望。 九、将上堂,声必扬。 十、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 十二、饭及眠时不访客。 十三、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 十四、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 十五、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 十六、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
(丑)在校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五、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
翘足。 六、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寅)处世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
(子)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礼记·曲礼》
今之“礼”
• 1.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制|封 建~教。
• 2.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仪式: 典~|婚~|观~。
• 3.表示尊敬的态度或言行:行~|敬~| 有~貌。
• 4.敬重,以礼相待:~贤下士。
• 5.表示庆祝、感谢或敬意的赠品:~物
|~品|
——《辞海》
泱泱华夏 礼仪之邦
• 中国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 ——唐·孔颖达
•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 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孔子
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千年礼乐归东鲁 万古衣冠拜素王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关于“礼”的思考
•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