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走进孩子的心灵
《走进孩子的心灵》
走进孩子的心灵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就应该以平等的爱打到孩子的心灵深处;以真情的爱,抚平孩子受伤的心灵;以诚挚的爱,了解孩子心灵的需要。
一、平等的爱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收集了孩子们的作品,然后挑选出一些布置到活动室的墙上,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都很高兴,我也觉得心里美滋滋的,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让我意象不到的事情。
放学后,别的小朋友都回家了,只剩下阿凯一位小朋友在玩积木,过了一会儿阿凯的妈妈来领他了,今天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跑出去,而是牵着妈妈的手叫妈妈进来,他们来到我今天刚刚布置好的一块墙面前,阿凯指着墙上的一把小伞骄傲地对妈妈说:“看,这是我做的小伞,今天老师也帮我放在墙上了。
”阿凯的妈妈很热烈地回应着:“哇,你做的真漂亮,你不是经常说你做得不好,老师不把你的作品放到墙上去吗?”“是啊,今天是第一次。
”阿凯母子的谈话我全听见了,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一下子有一种内疚的感觉,平时我总是挑我认为好的作品布置到活动室的墙面上,导致有的小朋友的作品经常放上去,而有一些小朋友的作品由于老师的疏忽而失去了展示的机会,为了追求美观,有许多作品在我的不经意中被打入了“冷宫”,现在我才明白,在我为墙上整洁漂亮的装饰而洋洋得意的时候,有多少小朋友的心情是那么失望,就像阿凯,由于他的作品总是不够整洁和干净,我经常不采用,现在我可以想像出阿凯那失望的眼神,我也知道了自己的爱在不经意间出现了倾斜。
美观固然很重要,但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应该是主题墙面的真正意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装饰在墙面上时,我想他们一定会有一种成就感,作为老师就应该为每一个孩子创造平等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体验成功和快乐,让主题墙面真实地反映孩子的水平,因为只有最真的才是最美的,由此我也明白了了解孩子是最好的教育,爱孩子是和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连在一起的,而只有平等的爱才能“打到心灵深处”。
从点滴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
从点滴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一提起小孩,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孩,我们联想到的词语肯定是“天真、可爱”,眼前浮现的一定是孩子活泼乱跳的情景。
可孩子们的想法,我们做大人的是否曾认认真真的去思考过呢?一个孩子的转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我班学生洋洋,今年七岁,长得虎头虎脑,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那副机灵样。
上个学期,他还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虽说上课时有点爱搞小动作,但处处都能够表现出他机灵、淘气、可爱的一面。
但从这学期开始,他与以前判若两人,表现出了一系列反常的行为:上课时目光呆滞,不知所云;下课也不和同伴玩耍、说话,总爱发呆;性格也变得古怪,孤僻,经常动不动就与同学发生争吵,甚至动手打架。
我试图找他谈心,但他每次都默不做声,只是以点头、摇头来回应,少了以前的灵性。
我想,在他身上已无法找到答案,只能进行家访。
到洋洋家后,我见到了他年老的奶奶,向她表明我的来意后,与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谈。
从洋洋奶奶那里我了解到:洋洋的爸爸妈妈刚离婚,妈妈带着年幼的弟弟离开了,他判给了爸爸抚养。
前段时间,他寄宿到姑姑家,而姑姑的孩子不能与他和睦相处,两个孩子经常打架、斗气,姑姑对他很不满意,于是又把他送回奶奶家。
而奶奶年岁已高,与洋洋的一些想法差之甚远。
当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更觉得不能放弃这个孩子,一定要把原来那个活泼开朗的他找回来。
于是,我给予了他更大的关注,用大姐姐般的亲情去温暖他、开导他、帮助他,常常把他带在身边,让他感受到他并不是一个被抛来抛去的没人要的孩子。
经常找他聊天、谈心;经常鼓励他自立、自强;经常让他参加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他与同学友好相处。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引导,慢慢地我看到了洋洋的脸上重新洋溢起灿烂的笑靥。
他又与伙伴们一起玩耍了,上课时回答问题的声音也响亮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
特别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每当见到我,都会面带微笑地主动给我打招呼,亲热的叫声:“老师好”。
分析:一、学会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是我们教师在新教育观念下的必走之路。
用说话走进孩子内心的秘诀
用说话走进孩子内心的秘诀
1.关注孩子的情感状态。
无论是开心还是沮丧,孩子都需要有人倾听并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
2.用简单的语言与孩子交流。
不要使用过于复杂或高深的词汇,让孩子能够理解你的话语。
3.表达真实的情感。
与孩子交流时,不要掩饰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能够让孩子更容易相信你。
4.给予肯定和赞美。
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赞美,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重视。
5.关注细节。
注意孩子的表情、动作和语气等细节,能够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6.耐心倾听。
无论孩子说什么,都需要耐心倾听并尽可能理解孩子的意思。
7.给予支持和温暖。
孩子需要得到支持和温暖,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关爱和帮助。
8.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能够让他们更加自信和独立。
- 1 -。
走进学生心灵 做学生的引路人
走进学生心灵做学生的引路人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怎样走进学生心灵,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当好一名班主任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好养成教育,即对人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1.思想品德的培养。
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乐于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
2.道德品质的培养。
让学生了解在公共场合应该遵守哪些社会公德;将来从事社会工作应该遵守哪些职业道德;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
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3.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以及积极的创造精神,等等,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
4.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具有良好的体能及安康的体魄,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健体。
5.交往素质的培养。
在养成教育中,要让学生学会办事,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应变的品质。
要想把上述教育抓好,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就必须讲究“引”的艺术。
这个“引”要求班主任做好具体的管理工作。
1.“引”好班干部。
指导班干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实行民主管理,让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有一定的责任。
在此根底上从第二学期起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学生“轮流执政”,给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施展才能的时机。
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使每个学生都时机均等地得到锻炼,激发学生自觉培养积极向上、热情、自信的优良品质。
2.“引”好后进生。
对学习或纪律方面后进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约束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能自我约束,遇事冷静,做事有分寸;其次要进行制度制约,加强纪律教育,建立全班级管理制度;另外,要造成舆论约束,培养学生具有勤学守纪的良好行为。
加强与后进生思想感情的沟通,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3.“引”好家长。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终身教育的根底。
走进孩子心灵,倾听他们心声
走进孩子心灵,倾听他们心声
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内心声音,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做到这一点:
1. 给予关注和关心:孩子需要感受到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用真诚的关心和爱心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被接纳。
2. 创建安全的环境:孩子只有在安全和放松的环境中才能敞开心扉。
创造一个没有批评、指责或恐惧的空间,孩子才能愿意分享他们的内心感受。
3. 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
倾听他们说话的方式,不打断或批评他们的观点。
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 学习倾听技巧: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孩子的声音,还需要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意图。
倾听技巧包括积极聆听、发问和重述孩子的话语,以确保理解。
5. 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即使与我们不一样也应该受到尊重。
它们展示了孩子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6. 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赞扬和认可他们的勇气,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声音是重要的。
7. 提供适当的支持:在孩子表达内心声音时,他们可能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帮助。
问他们是否需要我们做什么,提供适当的建议和资源。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听到他们真实的声音,帮助他们建立信任和良好的关系,并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走进孩子心灵
走进孩子的心灵教育效果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孩子的心灵。
所谓“走进心灵”,就是让孩子的心灵有所感动,有所醒悟,在孩子犯了错误时,能够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在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他作为一个教改的先行者,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素质教育,以他的爱心、民主和尊重,让所有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习时光。
他出神入化的班级管理艺术,真诚睿智的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等,无不振人心魄,发人深省。
第三辑“如何赢得学生的心灵”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这样说道: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真诚有时候比感情更重要。
感情需要时间的积累,而真诚只需要当即把心掏给学生;感情更多的时候通过温馨的话语来表达,而真诚需要坦率,包括很尖锐但很真实的语言。
这让我想起四年前的“面包风波”。
课间,我在教室忙着批改讲义。
小娇急匆匆地跑来,悄悄告诉我:昨天放学后,涵涵和峥峥去校门口旁边的面包房偷面包吃。
我心一沉:这两个女孩子可都是好学生啊,一向文文静静,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我问小娇:“你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她说她亲眼所见,千真万确。
为了不错怪一个孩子,我让小娇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写出来,我好核实。
小娇是这样写的:昨天放学后,老师刚把我们送出校门,我在前面走着,涵涵从后面追上我,悄悄地对我说:“我们去面包房拿面包吃。
”我说:“我不敢。
”涵涵说:“没关系,我昨天还拿了一个吃了。
”我就跟着她进了面包房,我看到峥峥已经在里面了。
面包房里人很多,我不敢拿。
我看到峥峥在里面转了两圈,最后拿了一个面包藏到自己的衣服口袋里就出面包房了。
涵涵没拿到面包,后来自己掏钱买了一个吃的。
我一边读着小娇的告密信,一边又向她询问了一些细节。
这时,我发现涵涵和峥峥在座位上坐不住了,伸长了脖子向我张望。
看来,两人似乎知道事情要败露了。
我向涵涵和峥峥招招手,示意她们过来。
两人相互对视了一下,若有所思,来到我跟前。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需要用心沟通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用心沟通1、运用谈话的技术用平静严肃的表情对孩子讲话,用词应简单,避免不必要的体温。
2、认知孩子的内心体会首长要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接受家长所讲的话。
讲话时不应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不要居高临下如果父母想要接近利了解孩子,必须放下自己的架子,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关系和新的谈话方式。
4、适度的迁移孩子心情很坏地向家长讲述一件事情时,家长最好不要与孩子谈论事情的本身,而可以围绕该事情谈些自己的感受。
5、体会孩子的体温中暗含的意思孩子的话题往往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他们对外界发出的信息也常常令人费解,必须通过一番琢磨才能悟出他的意思。
6、态度严谨语气始终如一父母拒绝孩子时,即便不说“不”,也要态度严肃、语气坚定。
同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面部表情也应当严肃。
让孩子一看就知道,这样的表情意味着“我不喜欢你这么做,你最好给我停下!”同样,在教育孩子的礼貌上,也需要有好的技巧。
7、使孩子二挑选一给孩子选择机会,会让小家伙感觉自己有“权力”控制局面。
鼓励1-3岁的孩子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选择,有助培养其独立性。
但是选项不宜过多,对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而言,“二选一”即可。
比如,“在家里只能滚球,在室外可以扔球。
你选择哪个?”8、亲自示范点并告诉孩子有些孩子不停地做某件恼人的事,其原因就是小家伙不知道还有啥别的事情可做。
这时,父母最好能给予示范并告诉孩子怎样做更好。
比如,2岁的亨利老是爱戳小妹妹,家长可以告诉亨利,“亲亲妹妹”或类似的提示,下次小亨利就知道以后怎么做了。
9、用“可以”替代“没用”听到父母说“不”时,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例如孩子提出要吃糖,父母说:“晚饭前不准吃糖”,那么只会导致孩子怒气冲天。
如果父母说:“可以,饭后我会给你吃糖,现在咱们先吃一个苹果吧”,这种表达方式,孩子会乐于接受。
10、冷静表述讲出体会要向孩子耐心解释,家长为什么不喜欢他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饭桌的时候,家长可以说:“这样敲会把饭桌敲坏的,这会让我很伤心。
五个方法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五个方法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复杂而神秘的,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
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
本文将介绍五个方法,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方法一:倾听是关键孩子有时候需要发泄情绪,他们希望有人能倾听他们的心声。
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我们要时刻保持耐心,给予孩子足够的倾听空间。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不要打断或者质疑,而是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理解。
这样,孩子会更加信任你,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感受和困惑。
方法二:建立信任关系建立信任关系是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基础。
要让孩子相信你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需要用行动去证明。
与孩子相处时,要保持积极的互动,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同时,遵守与孩子的约定和承诺,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关爱。
当孩子感受到你的信任,他们会更加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
方法三:观察和关注细节孩子的内心世界常常通过细节和举止表露出来。
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我们要观察和关注孩子的行为和言语,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当孩子展现出异常的情绪或者行为时,我们要及时察觉并与他们沟通。
通过观察和关注细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方法四:鼓励表达情感有些孩子不擅长表达情感,他们可能会把负面情绪埋藏在内心深处。
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我们要鼓励孩子表达情感,让他们学会正确地处理情绪。
可以通过绘画、写作、音乐等方式,帮助孩子表达内心世界。
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理解,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舒适。
方法五:提供学习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给予孩子学习的机会。
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如绘画、音乐、运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同时,要给予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提供学习机会,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总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父母和教育者的责任,也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学生心灵是一个神秘而又复杂的领域,涉及到情感、思想、人生观等多个方面。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走进他们的心灵,将对教育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师生关系、情感教育、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倾听和尊重了解学生内心的第一步就是倾听。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想法和困惑。
当学生有话想说时,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关注,给予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空间。
在一些重大决策上,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决,让他们参与到校园生活和教学管理中来,这样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意见受到尊重,从而建立起与老师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他们可能面对成长的困惑、情绪的起伏、人际关系的矛盾等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故事、心理测试、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探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问题,让他们懂得如何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交和兴趣爱好。
我们可以通过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他们的成长经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举办文艺演出、运动比赛、志愿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结交朋友的平台。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
可以通过定期的班级评比、个别谈话、学习反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他们的学习问题和困惑。
我们还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考试复习指导、课外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五、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心灵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获得成长、获得自信、体验快乐。
可以通过布置温馨的教室、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幼儿教师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
幼儿教师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教孩子们知识,更是要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
只有真正明白孩子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的情绪,行为和需求都是不同的。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耐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烦恼和需要。
很多时候,孩子们会因为太小太幼稚而表达不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意愿。
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嘲笑或是认为对方不会听懂而选择保持沉默。
这时候,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
首先,我们需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觉得在教室里是一个安全的环境。
我们可以在教室中摆放各种温馨的装饰品,让孩子们感到温暖。
当孩子们需要倾诉的时候,我们需要认真聆听,并且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来促进孩子们表达自己。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贴纸活动等形式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感受。
当孩子们在教室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之后,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们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沟通方式来了解孩子们的心声。
我们可以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听取家长的建议和反馈,以便于我们在教学中对孩子进行更加个性化的引导。
我们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了解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教育经验,以便于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当孩子们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时,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情感。
我们需要展示出对孩子们的尊重和理解,并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也需要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建议和指导,让他们在成长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力量。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学方式,以便于更好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且给予他们合适的回馈和支持。
我们更需要将这种教学理念渗透到日常教育中,让孩子们感到我们真正关注他们的成长,让孩子们愿意跟我们分享他们的情感和问题。
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一群羊来管理。
要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同时,要注意言行举止,不要以权压人,不要侵犯学生的尊严和权利,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待遇和公正评价。
三、耐心倾听学生,了解学生需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倾听者,耐心地听取他们的心声和疑虑,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研究成绩。
四、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潜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潜能。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研究计划,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策略。
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研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帮助他们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和挫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才能让他们在研究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学生的交往关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感能力。
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
只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例如身体素质、发育情况、认知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以及才能等都各不相同。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这本书让我深刻思考了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意识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惑和挫折,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需要更加细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关爱。
我也深受书中的一些故事启发,比如作者提到了一个孩子因为沉默寡言,被家长误以为不喜欢交流,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和沟通的可能性。
这让我意识到,在和孩子交流时,不能仅仅凭表面上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内心想法,而是要多花时间去真正倾听他们的声音,用心去理解他们的需要和情感。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和孩子们的沟通方式,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关注和倾听孩子们内心的重要性。
我会更加努力地与孩子们建立起互信、亲密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我温暖的关爱和支持。
走进学生心灵的心得体会
走进学生心灵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接纳学生的情感需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需要不断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我们教育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学生,在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行为后,用心感知学生的内心状态。
学生有时也会明示或者暗示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例如诉说自己的困惑、疑虑,或者情绪低落等等。
这时,教育者不应冷漠对待,而应保持真诚地关注,及时进行沟通和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状态,帮助他们找到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化解心理上的困惑或疑虑。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良好的教育组织和社交环境,建立互信和互动的沟通机制,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思维导图、默写机制、感性影像等,激发学生视觉与听觉的体验,帮助他们形成多元化的感知方式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社交环境的建设,鼓励
学生参加集体性活动、小组研讨等,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技能,
并及时给予慰问和赞赏,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获得感。
最后,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attitude,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安定。
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
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让他
们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掌握知识。
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学生的内心,走近学生的心灵,提高教学
质量,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
走进孩子的心灵演讲稿
走进孩子的心灵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走进孩子的心灵”。
孩子们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呢?我们是否能够真正体会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呢?走进孩子的心灵,就是要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特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才能。
我们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规划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而是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
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与他们建立起真诚而亲密的关系。
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孩子们同样需要被关爱和理解。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经历各种情绪的起伏和挑战,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倾诉,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只有在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安慰。
我们要给予孩子积极的教育和引导。
孩子们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教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只有在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下,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孩子们是需要关爱的,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要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许,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只有在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健康的人格。
尊敬的各位,走进孩子的心灵,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付出。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更加关爱和理解的眼光看待孩子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真正的支持和关心。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孩子们的心灵将会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走进孩子的心灵,去感悟孩子的世界
走进孩子的心灵,去感悟孩子的世界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的歌声,我们能读懂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是呀,每一朵花里都蕴藏着一个不同的世界,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描绘着不同的天堂!孩子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能与孩子实行即时有效的沟通,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
有时教师对学生一本正经的说教,远不如与学生同叙家常地聊天来得有效。
我班级的孩子们,性格迥异。
有很独立自强的,有温婉可人的,有特别任性的,还有会大发雷霆,暴躁的。
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孩子,我告诉自己“不懂得关爱学生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坚持走进孩子的心灵,去感悟孩子的世界。
陪伴他们一同成长。
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孩子,他属于品行较恶劣的。
以前有过偷窃、辱骂老师,甚至和老师动手的事情发生。
我初次看到这个孩子,的确不是很讨人喜欢的样子,身上有股“邪”劲,看老师的表情是很不屑的,我行我素。
作业不写,找他谈心他根本不理你。
属于比较头疼的人物。
我想孩子会这样,厌恶学习,厌恶老师,肯定有什么原因。
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庭入手,先和他家长谈一次。
结果大大出乎意料。
他父母离异,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不管孩子学习,对孩子也没有任何要求。
家里有一个妹妹。
爷爷、爸爸在家就总是打骂孩子,怨天怨地,对小孩的要求也就是读到小学毕业就能够了。
孩子就是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
我由此作为出发点,问孩子到底想不想学习,现在的家庭情况已经这样了,孩子有意愿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吗?逐渐的,孩子的心门被我打开了。
他慢慢和我说起他的困惑和痛苦。
他厌恶这样的家庭,觉得自己总是被别人看不起。
就在这样的情绪下,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也失去了希望。
对于这个孩子,我采用了鼓励的方式。
当着他的面,请他的家长来谈心,和他们说孩子其实很聪明,要对孩子有要求有希望。
孩子现在才二年级,人生还很漫长,是完全能够扭转过来的。
但是如果自己的父母都对自己丧失了希望,他的人生是很悲凉的。
学会共情: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学会共情: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指导孩子,却忽视了他们那独特的心灵之窗。
缺乏共情的教育方式,常常令孩子感到孤独无助,渐渐在亲子关系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共情,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它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实例一:画画的梦想小雅自幼钟情于画画,她的作品充满了童真和想象。
有一天,她怀揣着满心的期待,拿着一幅自认为最杰出的画作给父亲看。
父亲却冷冷地说:“你画这些有什么用?将来又不能靠这个吃饭。
”小雅的热情瞬间被浇灭。
从此,她再也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心血之作。
试想,若父亲能带着共情的心态,温柔地回应:“小雅,你的画真是太有创意了,爸爸为你感到无比骄傲。
”这样,小雅不仅会感到被理解,还会更加坚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共情的话语,犹如阳光般温暖,能让孩子的心灵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
实例二:被误解的友谊小明在学校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却发现同桌总在背后说他的坏话。
他郁郁寡欢,回家向妈妈倾诉。
妈妈却无情地说道:“早叫你别交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现在知道错了吧?”小明听了,只感到更加孤独无助。
若妈妈能以共情之心回应:“我明白你一定很难过,被朋友误解真的是一种痛苦的感觉。
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好吗?”这样的话语会让小明感到被支持,而不是被指责。
正如海伦·凯勒所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需要用心去感受。
”共情的力量,能够让孩子在逆境中找到温暖的避风港。
实例三:旅行的照片小丽热爱旅行,每次出行都会拍摄大量照片。
有一次,她满怀喜悦地给妈妈展示自己的旅行照片。
妈妈却挑剔地说:“你老抿嘴笑干嘛,多不好看啊。
”小丽的热情瞬间化为乌有。
如果妈妈能共情地回应:“这些照片拍得真美,能看出来你玩得很开心!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这样的对话,不仅能让小丽感到被重视,还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正如玛雅·安吉洛所说:“人们会忘记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受。
走进学生的心灵
如何走进学生心灵俗话说:“话是开心斧,情到自然开。
教师的语言饱含学识与文化修养,能够折射出其独特的人格与品格的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地揣摩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
下面就将我的所学、所思、所悟。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向各位做个汇报,不足之处还希望大家给与指点。
一、老师只有真的了解学生,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果就不同,很多话都是好话,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
因为,一句话中,语言只占百分之十五,表情占百分之三十,人说话的状态占百分之五十五。
那么怎样让学生听得进去呢?了解学生是师爱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有其性格特征和成长经历,所需要老师关爱的内容各不相同。
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生,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谈心。
打开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
了解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快乐与辛酸、成功与失败、顺畅与坎坷,尤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父母工作,是否单亲,对学生的期望,人际交往关系,从而找准师爱的切入点。
因人而异,把爱倾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田。
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不重复,不啰唆。
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
学生才听得进去。
关心学生的精神需要,随时准备与其回应、交流。
尊重信任学生、个性能激发创造。
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即使孪生子女。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尤其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他们个性中具有创造性的因素,因材施教。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教师能用爱点亮他们心中的灯,即使后进生也同样能走向成功。
(个案1)马自强刚入学时,调皮、捣蛋、不是不完成作业,就是动手打人,并且满嘴脏话,骂人。
令家长失望,令老师头疼。
英语、数学、语文三科成绩,只在及格边缘,心情不好就不做、白板,并且不接受批评,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
《洞悉小孩的内心》心得体会
《洞悉小孩的内心》心得体会洞悉小孩的内心心得体会
引言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曾是孩子,而如今我们又成为了父母。
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分享我对洞悉小孩内心的一些心得体会。
尊重与理解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们的感受和情绪。
孩子们有着自己的独特思维和情绪体验,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性,不要轻易贬低或忽视他们的感受。
倾听与沟通
与孩子们进行密切的倾听和沟通是理解他们内心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我们也需要主动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我们才能真正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
创造安全的环境
创造一个安全和包容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内心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家庭背景和充满爱的氛围。
当孩子感到
安全时,他们会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
鼓励自我表达
我们应该不断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尊重他们的
选择和决策。
这样做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和提高自尊心,从而更好地
了解和洞悉自己的内心。
小结
洞悉小孩的内心需要我们持续的尊重、倾听和理解。
只有通过
创造安全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
同时,我
们也应该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洞
悉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成为
独立、自信、有爱心的人。
以上就是我对洞悉小孩内心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
所启发和帮助。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前一阵,我认真学习了《走进孩子的心灵》一书,通过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面对拥有各种性格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的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到达心灵的沟通。
在今后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一、慷慨表扬,鼓励是金“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以前听到这句话,觉得对老师是多么的不公平啊!通过学习,我觉得孩子教不好,关键是没有找到适宜的教育方法。
那么多个孩子,性格不一、喜好不同,让一个老师教育好这么多孩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我觉得越是不容易,才能现实我们工作具有挑战性。
只有当我们付出了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老师板下脸批评学生时,请想想这个孩子可爱的一面吧。
再批评的时候别忘了鼓励一下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因为小小的依据赞扬、依据鼓励、一句欣赏的话语,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应该信奉:慷慨表扬,吝啬批评,鼓励是金。
二、为孩子创造闪光的时机面对不听话的学生,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通过学习,我觉得关键是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使他们增强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催促自己改掉自身存在的毛病,这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怎样才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呢?就是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学生上进的火花一旦发现就要充分肯定,大力扶持。
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辉。
后进生也需要老师为他创造一定的时机,他的闪光点才会为人所知,为人所赏,作为老师,千万不能因为差生某一方面差而一票否决,从而使闪光点被压制,不能发挥。
这样做,对于后进生来说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更好地与学生建立深厚的联系:1.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兴趣: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信息,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感。
与学生交流时,可以问问他们在学校以外的事情,以显示你对他们的关心。
2.倾听是关键:当学生与你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时,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
不要打断他们,让他们说完自己的想法。
通过倾听,你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建议。
3.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避免将学生简单地分类或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对待他们。
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4.鼓励积极的行为和情绪:通过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行为。
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或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发现不良情绪时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
5.与学生建立互信关系:互信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基础。
通过真诚的交流和关心,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诚意和善意。
在与学生互动时,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批评和指责,而是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与学生沟通。
6.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外,学生也有情感上的需求。
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尽力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拥抱或安慰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爱。
7.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情绪状态,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支持策略。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并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时间和耐心。
通过以上建议,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并建立深厚的师生关系。
请记住,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用理解和关爱去对待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走进孩子的心灵
有一则寓言说一个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
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作为父母,我们也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的是刻刀,后者用的是锄头。
家长作为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人,在孩子成长中家长是关键角色,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机缘,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水平,亲子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正确认识家庭功能与父母角色
法国的哲学家说过:“每一个研究人类灾难史的人可以确信,世间大部分不幸来自于无知”。
很多家庭教育的失败,就源于父母的无知,不懂得家庭功能,不了解父母灾害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
家长必须明确家庭是青少年最初的生活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作为家长必须明确家庭的功能和父母在孩子人生路上所扮演的角色。
家庭功能中的职能作用是扩大孩子的知识领域,增强孩子的智力品质即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家长的自我认知方式、对生活的态度、对子女的期望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家长既是为孩子成长提供吃、穿、住的养育者,是向孩子传授生活常识、做人道理的教育者,为子女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的促进者,跟子女保持朋友般的关系的同行者,在孩子困难时给予关心、鼓励和帮助的支持者。
二、了解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既有积极的正面引导和榜样作用,也会有负面的影响作用。
父母亲是小孩心理上的第一面镜子,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谁,靠着父母对他的反应、评价,从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
而当我们有时候爱得不完全或是有些偏爱的时候,当我们多半喜欢成绩优异的、漂亮的、
聪明的孩子,更喜欢跟自己长得像或个性相像的孩子的时候,无形中,对待孩子就会有一些差别待遇,对那些被冷落的小孩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关爱他们,同时要好好面对自己的问题。
为人父母者要扮演好几个角色:父母、师长、朋友、教练等角色。
然而许多家庭的家长却没有完全进入这些角色,充其量最多只扮演了他们认为必须要扮演的角色——父母的角色,他们对孩子的教导往往是简单、粗暴,在文化知识方面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很少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常常是居高临下,同时在孩子的生活习性教导方面又缺乏教练般的严谨,使孩子养成了散漫的恶习等等
三、学习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
(一)家长要对深入理解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沟通是一种理解,只有被接收者理解了,才算完成。
沟通不是意味双方达成协议,不是要对方接纳自己的观点,沟通是无所不在的(与他人与社会与自己)。
家长与孩子间沟通渠道是否畅通,是家长了解孩子的开始,是家长能否走进孩子心灵的关键。
而实际上,家长与子女的沟通往往是家长先入为主,是家长单向信息的发布,家长常常忽视甚至歪曲来自孩子方面的信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常主观臆测孩子的消极意图,扭曲积极意,如孩子告诉家长为了参加足球比赛,放学要和朋友一起去打球,家长常会这样说:“你就知道整天打球,还想不想读书了!”二是家长夸大消极信息,删减积极信息,如孩子说老师要请家长去学校一趟。
父母往往第一反应是“你又做错什么事情啦?又见家长,你能不能表现的好一点!”家长这种以我为主的交流方式,常常激化矛盾,导致亲子冲突,并不利于问题解决。
家长要想使问题能得到解决,就不能与孩子发生争执或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学会沟通,沟通的关键是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把话语权还给孩子,并对来自孩子的信息做出积极回应。
家长要明白孩子愿意与家
长交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爱与理解是不可抗拒的教育资源。
作为家长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尊重孩子的需要,让孩子深切感受到家长的爱,感受到家长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让孩子接纳你,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
(二)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是和孩子沟通的关键
需要可以涉及到多个方面
例如---上网是新世纪时代获得生活和科学信息的必须,玩游戏是孩子成长中的必需(快乐、好奇、观察力、创造思维……沉溺于玩游戏的背后可能会是什么?寻求认可,情感宣泄,证明自己所以,我们要给以极大的关怀、理解并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而不是---
(三)面对孩子犯错,犯错的原因,犯错后心情(恐惧、自责),接纳(无条件),理解(细微些),宽容(全面些),引导(爱在流动)异性交往
学习上的困惑排解,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对学习内涵的理解,对成功内涵的理解,于知识的梳理中,---------进行求同思维训练,于知识的类别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提高某些思维能力-----如想象力、观察力等,创造力绝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
所以教孩子广泛的吸收知识是有效的激发孩子创造力方法,父母的期望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求知欲,艺术教育有利于净化孩子的心灵
3、能在实践中学习成熟地处理自己的事
4、增强孩子自己参与决定可行方法的信心,发展解决问题能力
1. 老师:你的女儿在学校和同学关系也很不错,对老师很有礼貌,有时会帮老师做事,就是成绩就不大理想,需加倍努力哦!
•家长:女儿,老师说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也告诉我要敦促你在学习上继续提高。
2. 孩子:妈,我今天乘车上学时堵车好厉害啊,害得我迟到了5分钟!
•妈妈:现在交通的确很有问题,下次提前一点吧
. 孩子: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和同学去打球,会晚一点回家,就快足球比赛了,需要多练习啊。
•妈妈:比赛时间快到了,是要准备了。
也要注意安排好学习的时间,这样妈妈就不担心了。
4. 女儿:妈妈,我要和同学一起学习。
•妈妈:妈妈知道你们关系很好,相互学习能够一同进步,但要注意学习效率。
5. 孩子:爸爸,老师说要见你哦。
•爸爸:怎么了儿子,有什么事情么?
•是家长做些改变,和谐亲子关系的需要
•
(四)学会自身心灵的成长
人人需要成长和学习,爱孩子也爱自己,乐观是一种迷人的性格,能使人对困难的事情产生心理免疫力。
如果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时代就是父母的失职表现。
乐观是孩子奋进的催化剂,营造一个乐观而温馨的家庭,教会孩子学会乐观向上
亲情和友情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