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与措施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与措施近年来,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农村人口流失等挑战,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
一、土地问题中国的耕地面积有限,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这将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严重的影响。
同时,还存在土地流转困难、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统筹规划,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并且,可以探索“产权明晰、流转便利、收益有序”的土地流转新模式,鼓励农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组织方式,推进土地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二、农业技术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生产需求。
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落后,生产设备陈旧,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不高。
因此,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创新现代化的生产方式。
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鼓励企业和学界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创新。
同时,应该加强各地的示范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水平,推进“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三、农产品质量问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农产品通常存在着质量低劣、品质不稳定等问题,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实施严格的质量跟踪与监管机制,并对不合格的农产品给予从严处罚。
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的认识,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感。
四、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也存在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突破地域限制,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互动合作。
政府应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构建东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推动优势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跨区域配置和交流,促进多元产业融合,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
农业现代化存在问题
农业现代化存在问题2019-07-211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业部门的介⼊、现代要素的投⼊、市场机制的引⼊和服务体系的建⽴,⽤现代⼯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平的新型农业,其基本⽬标是提⾼农业综合⽣产⼒,增加农民收⼊,缩⼩⼯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个良好的⽣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按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改⾰开放前和改⾰开放后。
1.1改⾰开放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我国早在新中国成⽴前⼣就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党执政的⼀项重要任务⽽明确提了出来。
新中国成⽴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进⾏,对农村⼟地实⾏公有制,在⾃愿互利,典型⽰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下,引导农民⾛互助合作的道路,对农业进⾏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完成,中国开始了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开始进⼊“以苏联为戒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时期。
这⼀时期,由于同志和党中央强调农业机械化建设和⽔利设施建设,当时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以这两⽅⾯建设为重点,全国掀起了⼀股脱离国情和农业⽣产规律的,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奋⽃的热潮。
上世纪六⼗年代初,在经历了化运动和“”挫折之后,我党对农业现代化提出要实⾏“四化”,即机械化,化肥化,⽔利化和电⽓化。
但是,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与党的政治路线上的“左”的错误搅和在⼀起,使我国农村所有制关系带上了超越阶段的倾向,不适应农村⽣产⼒发展的实际,结果事与愿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仅没有加快,反⽽压抑了农民的⽣产积极性,使农业效益低下,农村发展缓慢。
1.2改⾰开放后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党的⼗⼀届三中全会后,我党以邓⼩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建⽴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变⼟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新⼟地经营⽅式和⽣产组织形式,把集体所有的⼟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农户使⽤,农业⽣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负盈亏,农民⽣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集体的,剩下都是⾃⼰的”。
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4年第6期杨桂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主要表现一下几个方面供参考:一、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
改革开放初期的耕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进一步出台推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
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
3、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
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
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
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4、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难题与解决方案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难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如大规模耕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转变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解决方案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一、难题:大规模耕种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需要大规模耕种来满足人民的需求。
然而,大规模经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土地资源的浪费、农药的过度使用等。
解决方案:精细化农业管理精细化农业管理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实现对农田的精确施肥、喷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引入智能化设备,在精细管理方面提供更多的数据和支持。
二、难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频出现,给人民的健康带来威胁。
这主要是由于不合规的农药使用、水土污染和农产品加工环节不到位等问题所导致的。
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为了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非常重要。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大对农产品的监督和检测力度。
同时,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难题:农村劳动力结构转变问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短缺。
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解决方案: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发展为了留住农村劳动力,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供良好的劳动和生活环境。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他们在农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难题: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干旱、洪涝和暴雨等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
这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解决方案: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保险和灾害救助的支持力度。
同时,推广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等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土地利用与高效生产土地利用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只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高产量。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业产量的稳步增长。
二、种植结构与多元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合理布局种植结构,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实现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田水利与水资源利用农田水利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与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目标。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推广先进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
五、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只有环境保护有力度,农业现代化才能稳步推进。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建设才能不断升级。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八、市场开拓与贸易合作市场开拓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积极开拓市场,才能实现农业产值的增加。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加强市场开拓工作,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出口量,提高农业产值,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和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在这一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二、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首先,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农田面积不断减少。
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三、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其次,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于时代,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
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不高,农作物品质不佳,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四、市场需求与农产品品质再者,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五、农业规模化和产业链延伸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还面临农业规模化和产业链延伸的挑战。
传统小农经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需求,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亟待加强完善。
六、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研发能力是解决农业发展中所面临问题的根本途径。
只有不断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七、农业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此外,农业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培养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推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八、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农业技术合作社参与现代化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九、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和推进市场化运作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
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农产品。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分析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限制、土地市场不发达等原因,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首先,我们应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规模经营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促进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二、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技术支撑,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此外,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三、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在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仍然严峻的背景下,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农村金融体系问题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然而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农民融资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应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农村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既要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又要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形象。
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
通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七、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但当前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农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突出。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中国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缺乏现代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手工劳动和自然资源,生产力低下,规模小,效率极低。
是否实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是影响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品质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
2.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目前,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仍处于不足的状态,缺乏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
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必须加强研究和推广,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和农业产业,并将之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提高农业强大自身的能力。
3.农产品质量不高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方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然而,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农产品品质不稳定,不符合市场期望和国际贸易标准。
这种情况在许多地区尤其严重,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经济效益不佳。
4.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交通、通讯、能源、物流等方面出现问题,同时也使得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难以在农村推广使用。
为了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水平。
二、解决方案1.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方式上,我们应该改变以传统手工劳动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而是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利用大量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解放劳动力,促进生产效率和市场需求的匹配。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创新,加快发展面向未来的新型智慧农业产业,注重前沿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3.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关键。
必须借鉴国际的农业产品标准,并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在技术层面,可以加强农业产品品种的培育、选育和育种等方面的技术,以达到高品质的农产品生产。
中国农业现代化六大问题(图)
中国农业现代化六大问题(图)“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今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实现“三化”同步,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
完成农业现代化这一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着力解决好如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将来谁来种地、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等问题。
农业现代化主要指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制度的变革。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任务。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必须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现代化新阶段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毫不动摇地坚持农业家庭经营方式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
现阶段工商企业大规模租种农地,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应坚持“让农民种自己的地”、“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看,农业现代化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地多人少的发达国家,有大量可垦耕地。
劳力紧张,所以选择了发展大规模家庭农场的道路。
二是以日本、荷兰等国为代表的地少人多国家,耕地有限,选择了发展小规模家庭农场的道路。
三是以德法等国为代表的资源禀赋状况介于前两类之间的国家,选择了发展适度规模农场的道路。
四是以巴西、阿根廷等为代表的拉美国家,选择了大规模农场和小农户并存的发展道路。
可见,各国农业经营体制主要是实行自然人为基础的家庭农业经营体制 ,公司法人农场只占很小的比例。
美国 10个农场中有 9个是家庭农场,公司制农场占很小的比例。
而且,公司制农场的85%是家族公司。
家庭经营成为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是由农业的产业特征决定的。
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的瓶颈与突破之道
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的瓶颈与突破之道一、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瓶颈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变革,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
主要表现为:1. 技术落后和创新不足:我国农业技术水平整体上相对较低,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贮藏等环节依然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
此外,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强大,新技术、新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应用不广泛。
2. 资金投入不足:国家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在经济上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资金投入相对偏低。
这导致了很多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低和人才储备不足。
3. 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我国农民仍然处于传统生产方式下,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相关技能。
他们需要更多培训和教育来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4. 乡村发展不平衡:在我国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已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而西部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相对滞后。
二、突破农业现代化建设瓶颈之道为了突破上述问题所带来的瓶颈,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技术攻关。
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以及专家指导等方式,推动高新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公路、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这将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3. 提升人才培养与素质提升:设立专业农业学院,培养更多具备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农业人才。
此外,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种植、管理和市场意识。
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并解决农产品销售、交通运输等问题。
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经济上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支持。
5.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难点与破解方法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难点与破解方法农业在全球人类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业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传统的手工农业发展到了现代化的机械化农业,但是农业现代化仍然存在着许多难点,如何破解这些难点成为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农业现代化难点1、土地流转问题中国的农业土地分散不集中,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仍是主体,土地流转不完全,致使农业生产规模不大,农业机械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进而限制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地方的公路、桥梁、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出现了“拔管”现象,加重了农民劳动强度,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3、现代化技术缺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着现代化技术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农产品种植和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需要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4、农民素质偏低尽管我国农业大学、农村职业教育等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得不错,但有很多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科学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和应用。
二、破解农业现代化难点的方法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向该领域投资。
以加强农村道路和桥梁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效率。
2、引导土地流转政府应采取措施,推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引导农民放弃小规模经营,逐步向合作社等规模化生产和土地流转转化。
同时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上缴土地所得税,增加土地经济利用效益。
3、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农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在技术应用方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农民的现代化意识。
4、加强宣传和科技示范在政府和专家的指导下,农民应该加强对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认识和接受,特别是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应更为重视。
政府应引导和支持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示范,以此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宣讲提纲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宣讲提纲一、引言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农村现代化宣讲是加深人们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意义和路径的认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宣讲的意义以及宣讲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1. 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
2.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3. 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前提,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宣讲的意义1. 增强社会共识:通过宣讲,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知和了解,形成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识,凝聚全社会的共同力量。
2. 激发农民积极性:宣讲可以向农民介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好处和机遇,激发农民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动力。
3. 增加资源投入:宣讲可以引导各方面增加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资源投入,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为推进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四、宣讲的内容和方法1. 宣讲内容:(1)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4)农村土地制度改革;(5)农民收入增长机制;(6)农业可持续发展;(7)乡村振兴战略;(8)农村基础设施建设;(9)乡风文明建设;(10)农村社会治理。
2. 宣讲方法:(1)政府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农业技术人员等进行专题讲座,发布政策文件,积极引导宣讲工作。
(2)媒体渠道: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平台,播放宣讲片和专题节目,开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专栏。
(3)农村干部:利用村级干部会议、农民代表大会等场合,组织专题培训,宣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4)农民合作社:通过农民合作社组织会员大会、培训班等形式,向农民普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知识,引导其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的问题短板与思考建议
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的问题短板与思考建议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短板,需要认真思考和提出解决建议。
本文将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的问题短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建议。
一、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短板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短板。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无法满足人民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思考建议: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通过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和优化科研团队配置,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农业产业。
例如,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等,丰富农业产业结构。
2. 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
加强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
加大对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动高校、研究院所和农民技能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和技术含量。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短板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短板。
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仅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例如,农村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稳定、信息网络不完善等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
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建议:1. 加强农村交通建设。
加大农村公路和农村水路建设投入,完善农村交通网络,提高农民物资流通和农产品销售的便捷性。
此外,可以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升农村物流配送能力。
2. 提高农村供水供电保障能力。
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和供电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提高供水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推动农村用水和用电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当今社会,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稳步前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存在的问题1.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依赖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土地资源,但利用率却不高。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污染环境,还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 科技应用不足尽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迅速,但在许多农村地区,科技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
农民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升。
3. 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缺乏年轻一代的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制约。
4. 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高,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收益难以保障。
此外,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不足。
对策建议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2. 加强科技支撑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
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
3. 吸引人才回流通过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农产品信息平台,实现产销对接。
5. 政策支持与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支持。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结语农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共同努力。
只有正视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迎接农业现代化的美好明天。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及现状与问题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及现状与问题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是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中农业现代化被定义为实现农业生产全要素集约的、生产方式现代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农业现代化是指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高效率、高产量、高质量、低消耗为目标,重新运用人、地、水、肥、机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因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高效率生产和运营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是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集约经营、精细管理、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其基本特征,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农业现代化的定义不仅包括生产方式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所体现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可以说,农业现代化在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生产向科技、信息、绿色、可持续生产转型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现代化以及城乡融合的发展。
它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整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但无论是长远目标还是近期计划,农业现代化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更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农业生态建设的保护和恢复、农产品质量与品牌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等多方面的改革。
这样的要求不仅使农业现代化更可持续、更生态、更具社会责任感,从而维护了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更使农业生产更具经济内涵,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城乡和谐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是指在现代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下,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到科学化、现代化的转变。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也是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程。
在20世纪初期,农业生产方式还处于传统的手工农业时期。
农民主要通过肥料改良和耕作的改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尽管农民的生产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较慢。
同时,农业现代化理念还没有形成。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地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 济的基础, 农 业现代 化建设 事 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 局。党的十 七大报 告指出, 我 国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 位, 走中国特 色的农 业现代 化 道路。改革开放 以来, 随着经 济的不 断发 展, 我国 农 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 我国农 业现代 化建 设 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 从 实际出 发, 深入 探讨 我 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问 题, 对我国社 会主义 事业的 顺 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 、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深远意义
( 一) 推动农业 现代 化 建设 是 建 设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中 共中央 明确提 出了 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 大战略任 务。党的十 七大报 告 进一步强调: 解决 好农业、 农村、农 民问 题, 事 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 须始终作 为全党 工作的 重 中之重, 要加强农 业的基 础地位, 走中 国特色 农业 现 代化道路, 建立 以工促农、以 城带乡 长效 机制, 形 成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 化新格 局。 ![ 1] 我 国是一 个农 业 大国, 农业在国民 经济中 占有基础 地位, 农业 丰则 基 础强, 农民富则 国家盛, 农村 稳则社 会安。不 断解 决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过 程中存在 的问题, 扎 实推进 中 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不仅 能够促进 农村经 济发展, 而 且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 义新农 村建设具 有深远 意 义。因此, 大力发展 农业, 推进 农业现 代化是 繁荣 农 村经济的必要步骤, 是加 快农村发 展的必 经之路, 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 ( 二) 推动农业 现代 化 建设 是 实 现中 国 特色 社 会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地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建设事关我国社会主义 事业全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我国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走中 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 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还存在诸 多问题, 因此, 从实际出发, 深入探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 对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
农业经济No n g ye jin g ji探究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巴国民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一)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经济管理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但该项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其中最严重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即管理理念落后,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
从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工作来看,其理念落后是一项极严重且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一,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落后,相关人员对创新管理理念不够重视。
其二,当地农民的思想意识落后且较为顽固,使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水平无法进一步提升。
其三,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直接导致管理制度落后,不能为农业现代化经济管理提供规范指导,导致其工作存在较多问题。
(二)经济管理技术落后,管理工作效率低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对管理工作效率影响极大。
而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当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经济管理的技术未得到更新仍旧较为落后,降低管理工作效率。
这一问题在当地具有区域性特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管理技术较为先进,而大多数偏远的山区其技术较为落后,对于部分偏远且经济条件极差的地区,管理技术始终未得到更新。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济落后,导致当地缺乏创新技术的基础条件。
第二,技术发展与传播的速度较慢,降低了技术更新的速度。
第三,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黑龙江为我国最北部城市,三面环山且水系较为发达,导致当地的地理环境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技术所需的基础设备安装难度极大,致使现代化管理技术难以推广。
(三)经济队伍管理落后,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对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影响极大。
从当地队伍建设来看,其建设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其一,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导致工作落实受到影响。
其二,管理人员的觉悟较低,导致基层部门缺乏人才。
其三,人员管理不到位,员工工作积极性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在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中,要把 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化的 一个主导产业,走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第四,依托非农产业的发展来拓宽乡镇企业的 发展领域,进而推动城镇建设,加速城市化、现 代化的步伐,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
指标名称 人均GDP 非农业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 全部劳动力比重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机化综合作业率 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 农业社会服务人数占全部农业劳 动力比重 农村城镇人口比重
计算单位 元 ℅ ℅ 元/人.年 ℅ ℅ ℅ ℅
现代化 数值 40000 ≥90 ≤30 20000 ≥80 ≥60 >20 >50
第5讲
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
1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㈠现代化的表述
何谓“现代化”?它是一种事物转变成某种事 物或状态。 ⒈国际上的看法 ⑴ 过程论 国际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把现代化作 为一种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不是单一因素的, 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多因素综合 变化。对于现代化内涵的表述,学术界既有共 同之处,又有较大差别。例如: ⒈台湾:《21世纪世界彩色百科全书》提出:
⑸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 ⑹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⒊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⑺农业净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⑻农业商品率 ⑼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⑽人均肉类产量 ⑾林牧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 ⑿百公顷农机总动力 ⒀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⒁化肥有效成分施用量 ⒌农业生产技术与文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育 ⒂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比重 ⒃初中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⒍农村组织建设与经营管理 ⒄乡镇一级科技服务三站普及率 ⒅乡(镇)村二级农业服务人员数占农业劳动 力的比重 ⒎ 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
经济上有生命的小型农业系统(M.K.Worthington), 具体地说,就是尽量减少能量投入,通过发展畜 牧业,使用农家肥,实行作物轮作等途径,实现 农业内部的自我循环。
㈢自然农业理论
自然农法最早在日本出现,其创始人为世界救 世教教祖冈田茂吉。自然农法是在日本工业化和 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他针对农 药和化肥污染环境、造成食物中毒以及牲畜粪便 等公害问题,提倡采用轮作、绿肥、间套作、堆 肥、地表覆盖、物种共生、天敌治虫、天然饲料、 低密度养畜等措施,主张不耕地、不施肥、不用 农药、不除草。
⒈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装备农 业,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 ⒉科学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 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 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饲养技术等。 ⒊经营管理现代化。即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 ⒋农民素质现代化。即培养一代新型农民,使之 有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经营管 理素质。 ⒌资源环境优良化。即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 农业。
同时强调了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的说来,现代化是经济、政治、社会诸多方 面的综合变化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特征是什么 呢?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从使用人力、畜 力转变为使用非生物动力,从使用手工工具到使 用机器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这意味着财富 增长、技术多样化、分化与专业化,从而导致一 种新型的劳动分工,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 ⑵有些学者既把现代化看作是一个过程,又看作 是一种产物。有的认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 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向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社会 的总体过渡。 ⒉从我国看:在我国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虽然
水平较低而农产品总需求不断增大的矛盾,
有机农业不可能成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 主要模式,因此不可能替代现代农业的发 展。
㈡生态农业理论
生态农业于1971年首先由美国土壤学家 W.Albrecht提出,目的在于通过增加腐殖质、 少施化肥、禁施农药,来改变土壤条件和 避免环境污染。生态农业的主要内涵是建 立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投入的、
三、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㈠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和具
有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㈡广泛采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具有 较高的土地生产率; ㈢广泛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具有较 高的农产品商品率;
㈤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 之成为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现代商品生 产者; ㈥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 加工增值率; ㈦有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 资源转化率。
第三,突破封闭的、低效的传统农业局限性,按 高产值、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方向,把农业建 设成为科学化的现代基础产业。 第四,突破部门分割的局限性,按现代农业发 展的客观规律,把农业建设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市 场、市场调节产业与资源配臵的现代基础产业。
㈡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论
现代农业之所以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 绝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而是与非农产业协同 发展的结果。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推 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必由之路。 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协同论的主要内涵是:
四、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㈠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一
蒋建平主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 与模式》(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6月)一书 中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主体指标7项,群体 指标22个。 ⒈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⑴农民人均纯收入 ⑵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 ⑶农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 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⑷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
使农业既能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求,又能维 护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由传统农 业转化为开放式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 我认为,农化应有以下内涵: ⒈要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现 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 ⒉农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⒊农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⒋农化的实质应是资源的合理配臵、科学利用 和有效保护,旨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 率、资源利用率和转化效率以及农产品产品率、 农业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 有机统一。
第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工业现代化建设过程 中,首要一点是理顺工农业发展关系,调整好发 展速度,同时把农机、化肥、农药、塑料薄膜、 饲料、食品、能源、建材等作为重点工业,加以 扶持和发展,从而不断加强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 和综合生产能力,分类、分区、分步骤地完成传 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建立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 础。 第二,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合理配臵和利用 资源,加快农民与土地以外的生产要素结合,以 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挥各 地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 农,走农村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现代化与变迁密切相关是随着愈来愈复杂以及 相关连的人类生活在整个文化背景、工艺、经济 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变迁……他是一种适应的过程, 适应经常多变的环境”。这种表述强调现代化是 各个领域的变迁过程,人们要适应这种多变换环 境。 ⒉日本:“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过 程,通过这种变化,一种发达社会转变为更为发 达社会特点的社会。表述的特点是强调社会的发 达程度,提出要有多种模式的现代化。 ⒊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化过程,依靠这种变化使 欠发达社会具有更加发达社会所共有的特点。这 种表述的特点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现代化,
权重 0.20 0.10 0.10 0.05 0.10 0.10 0.10 0.10
备注 1995年上中等收入国 家人均GNP4260美元 1995年上中等收入国 家为91 ℅
1995年上中等收入国 家为73 ℅,下中等收 入国家为56 ℅
09
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0
0.05
10
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可概括为:运用 现代生产手段和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方式, 实现集约经营,有效的配臵、利用、保护 农业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农业高效持续 发展,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 率、资源转化率以及商品率,将传统农业 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㈠亦有不同观点,主要有三: 观点一: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力、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的现代化。 观点二:农业现代化归纳起来可概括为 三 方面: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结 构合理化或高级化、农业生产环节的一体化。 观点三: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物质装 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 农民素质现代化、资源环境优良化。 ㈡本课程认为:
学术界也持有“过程论”的观点,但从党和国家 的重要文件看,大都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战略 来看待。 ⒊评价:看作是一个变化过程,既由传统农业向 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过程论”更适合。
㈡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⒈改革前: ⒈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曾将农化概括为“四 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 ⒉70年代“七化”,即土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 农田水利化、品种优良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 准化和农村工业化。
⒆森林覆盖率 ⒇自然灾害成实率 21 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 22 耕地污染面积比重
㈡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二 ㈢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三 ㈣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四 ㈤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五
我认为比较好的指标体系:
序 号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我们认为自然农法强调保护土壤、防治食物污 染,具有积极意义,但自然农法绝对顺应自然, 要求“四不”是行不通的,自然农法的内涵实质 上属于有机农业体系,但相比之下显得更加绝对 化,因而不可能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㈣持续农业理论
关于持续农业的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88 年联合国粮食组织提出的一种表述:持续农业是 “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代的需要”,能够保护 好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 上有活力,而且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持续农业是经济、社会、 技术同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它于80年代末在